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100字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一本由[德]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一):人的异化
一个人从儿童期的成长环境中开始,因为与父母的不良互动,所产生的模糊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儿童会倾向于压抑产生焦虑和敌意。加上由于早期的对自己的意识依赖于父母的评价,而这种意识是他在以后生活中定位自己能力的基础,儿童在没有获得较好的正面评价或成长忽视的话,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无价值感,更不会主动去探索世界,总之缺乏一种自我肯定。这种自认为自我价值低、深深的不安全感,内心的焦虑和敌意在成年后会不断的进行外部投射,去追逐理想化的自我,去实现神经症的野心(爱、权力、财富、荣誉),这也是一种补偿行为,去填充自己孤独、无助,羞耻等等。而自己的潜能却一直未被发掘,丧失了活力,充满了愧疚感。反之在遇到现实与野心的差距下,又回退缩到内心想象的世界中去,自怨自哀,感觉整个世界辜负了他。最终这些人一辈子活在想象的恐惧中,内心一直在交战,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既无力融入社会,又对社会充满了敌意,且自己的生命潜能白白浪费,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二):现在的我们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也是个神经症患者,对有些描述真的很相似,可以看出自己的焦虑与痛苦。
本书主要强调神经症患者身上实际存在的冲突,强调患者身上存在的焦虑与恐惧,但对一些如何解决问题、方法之类涉及较少。同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比较,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与辩驳。曾经看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相对而言,此书所述还是比较平易近人,比较经典。
本书通过对神经人格和神经症状病人的分析和案例探讨,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神经人格的个体是如何患病,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他们的焦虑和痛苦来自于内心的冲突。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就要适应社会的节奏。一部分人会改变自己去适应大众,一部分人会反抗外界,适从内心。而在后者中,有一部分人失败了,却无法调和失败带给自己的挫败感和失落,造成了排解不掉的心理和障碍。
书中着重介绍了焦虑,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身体的应激反应,在我们身体出现问题是,焦虑就会产生,问题不在于实质性质上的,还是精神上。我们越想做的更多,越想要在生活中得到更多,身体产生的抑制能力也就越大,神经症病人的抑制倾向则更多,这些抑制产生的作用就会微妙而巨大。正因为如此,越是神经的心理,就越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内心的矛盾犹如一个恶魔,不断侵蚀着人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体天天在狂欢,我们每天都在被“进步”鼓舞着,被“狂欢”娱乐着,海量的五花八门的资讯不停地轰炸着我们的头脑。如果你享受这一切,那么尽情的享受吧,这是一个为你存在的世界。但如果你在关上电脑、关上手机的一刻感到些许的无聊,一丝空虚掠过你的心头,那么你可以去翻一翻《娱乐至死》,它给了你一个新角度看待媒体,它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如果仍然你感到空虚,甚至是压抑绝望,就跟我一起去读一读《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它给了你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自己。没错,这个时代流行神经症,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要不要解决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帮助焦虑的我们发现内心力量,由此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三):引人深思的著作
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作者卡伦·霍妮生于1885年,于1952年去世。是一位医学博士,还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点都没有觉得里面所讲述的内容有过时,反而觉得很超前,尤其是对于焦虑的见解让你感觉好像就是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讲的。而且就是霍尼的很多的观点能够引起你的共鸣,你还能在其中看到你自己的影子,只能说是太强了。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刻的分析神经症究竟有哪些表现症状,分析了神经症表现敌意、控制、嫉妒、依赖、逃避、自虐的原因。那么什么是神经症呢?神经症是一种有恐惧、有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冲突达成妥协的种种尝试所引起的心理障碍。出于实际的原因,只有当这种心理障碍偏离了特定文化中的共有模式,我们才可以称其为神经症。
本书中提到的神经症主要是指性格神经症,它们的症状表现可能与情境神经症完全相同,但其主要障碍在于性格的异常。性格神经症是潜伏的慢性过程的结果,通常始于童年,并且或多或少影响到人格的各个部分。作者认为,童年期的焦虑是患上神经症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化因素。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不仅讲述处于我们时代中神经症人格所拥有的共同的基本特性,而且还表示了这些相似的特征,其实本质上是有我们时代和文化中存在的困境所造成的。最有效判断自己是不是神经症患者的标准是,一个人是否觉得冲突阻碍了他的发展,是否能直面这些冲突并直接处理他们。
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感觉你的许多方面都被作者讲述出来了。就好像你置身于手术台之上是一个待解剖的人,而作者是拿着手术刀的医生,一点一点将你解剖开来,就真的是完完全全解剖,没有一点剩余。但是可惜的是本书并没有具体讲述拥有这些神经症症状的人究竟应该怎么做,然后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症状也没有讲,只是单纯说了这些症状,只剩下看完之后独自开始无尽的深思。但即使这样也依然能够使人受益匪浅,剖析自己过后其实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挺适合重读的这本书。
以下摘抄文中一些让我思考甚多的叙述:
“受虐冲动在本质上既不是一种性现象,也不是由生物学过程导致的结果,而是源于人格中的冲突。他们的目的不是受苦,和正常人一样,神经症患者也不希望遭受痛苦。神经症患者的受苦虽然具有某种。某些功能,但并不是一个人想要的,而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他所追求的满足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一种对自我的放弃。”
“父母要如何去“爱”孩子呢?是给孩子坚硬的庇护,告诉孩子怎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是鼓励孩子去探索这个新鲜的世界,勇于尝试,并使孩子有条件承受失败的反噬。如果把成熟的标准认定为是“能够独立解决人生中的冲突”的话,我不认为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健康的成熟/成长起来,在成年后将会面对扑面而来的无力感。”
“任何形式的爱,都可能给神经症患者一种肤浅而表面的安全感,或甚至是一种幸福感。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不相信它,对它表示怀疑和恐惧。他不相信这种爱,因为他固执的相信没有任何人可能爱他。这种不被爱的感觉,往往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信念,它不因任何事实上相反的经验而动摇。的确,它可能因为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根本不反映在人的意识里;但即使它模糊不清,它也仍然像它经常被自觉意识到时那样,是一种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念。同样,它也可以隐藏在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下,表现为一种玩世不恭的傲慢,这样它就很可能令人难以发现。这种不被人爱的信念,极其类似那种不能够去爱的状态;事实上,它正是对那种不能去爱的状态的自觉的反映。显然,一个能够真正喜爱他人的人,自然会毫不怀疑地相信他人也会喜爱自己”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四):霍妮阿姨真神奇,比“我”还要了解自己!
有时候,卡伦·霍妮给人一种强烈而神奇的感觉:她比“我”还要了解自己!
比如,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霍妮讲到人们对爱的神经症需求。这种需求的常见形式是:“我希望你爱我之所是,而不是爱我之所为。”
试问,在我们坠入爱河的时候,谁没有这样蛮不讲理过?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对方仅仅因为我们本身而爱我们,丝毫不觉得这种愿望有什么异常。
然而,我们再听霍妮细致分析,便不禁瑟瑟发抖。她指出,这种对爱的需求,实际上是对一种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的需求。这种需求要求对方不计较任何挑衅的行为,甚至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出牺牲。
在某个时刻,谁敢保证我们内心没有过这样的想法:爱一个可爱的人谁不会呢,这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爱,就应该能够忍受我的一切,为我付出一切。
天啦,看来我们心中任何一点隐秘的想法都逃不过霍妮的一双慧眼。
再比如,到了恋爱失败的时候,我们又干些什么呢?
事实证明,一般失恋之后,我们都会表现出异常的野心:发愤学习,考个第一;埋头苦干,早日升职;追名逐利,出人头地。
正如霍妮在这本书中指出的:当人们无法通过爱获得安全感以缓解潜在的焦虑时,便会转向对权力、名誉和财富的执着追求。
有时,我们内心不禁感叹: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霍妮阿姨的刀!
这种情况在霍妮的著作中并不鲜见。杰弗里·鲁宾描述道:“她(霍妮)的思想和她的语言‘来自经验、平易近人’,她的例子和描述总是那样使人感到熟悉和明白。……由于她的观察力透彻入微,许多读者读到书中描述各种性格类型的段落时感到惊奇,甚至感到局促不安。”
那么,霍妮为何有此能耐呢?她的真知灼见又是从何而来呢?一方面,这些知识自然来自她的临床实践,但另一方面,这些感悟其实来自她自己。
霍妮的传记作者伯纳德·派里斯认为,“霍妮的个人问题诱使她开始探索自我理解,这方面的记录起先包含在她的日记中,后来则见于她撰写的精神分析著作之中。”
霍妮无法将自己的问题永久地压抑下去,把它们全部留给自己,因此她的著作就是“隐秘的自传”。
我们知道,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霍妮主要探讨对爱的神经症需求,因为这是令她最为困惑的问题。
霍妮自己认识到,“她之所以无法摆脱这一困境,是由于基本焦虑的缘故:一方面,她急欲与人接近,以逃脱情感孤立;另一方面,她害怕遭到背叛,所以不敢涉入亲密的情感关系。”
霍妮与男性的关系是困扰她的终生问题之一。也许从她对父亲的情感开始,她与男性的关系就在渴望与失望之间徘徊,贯穿她的整个一生。她需要一位高尚的灵魂伴侣、精神导师,但她又渴求男性的粗暴,想放弃自己的人格、听凭男性的摆布。
“霍妮期望找到一个能同时满足她各方面欲望的伟男子,从而解决自身的冲突。”然而,这一愿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注定是要落空的。
如此说来,霍妮的著作会因为她自身的问题而大打折扣吗?
可能有些读者感到惊恐万分,这位医生连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还来医人。但伯纳德·派里斯认为,霍妮的困难,包括性方面的困难,是她“产生真知灼见的源泉,而不会有损于其著作的价值”。
霍妮的女儿瑞纳特也指出,母亲童年时期与家庭的矛盾,她深重的抑郁和神经症倾向,“皆使她因祸得福”,不然她如何能提出精妙的理论,认识人的本质?
派里斯对此表示赞同:“霍妮的真知灼见来自于她为减轻自身与患者之痛苦所做的努力。如果她的痛苦不那么强烈的话,那她的洞察也不会那么深刻。”
学生和情人之一哈洛德·克尔曼(比她小21岁)形容霍妮有着“充沛的活力、卓越的智慧、伟大的天赋、巨大的缺点”。
可以说,霍妮是一个饱受折磨的女人,她有着许多强迫与冲突,她有时违反职业道德,她在人际关系中障碍重重……但她同时又是一个英雄人物,她在努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对人类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克尔曼所总结的:“尽管她自身问题重重,但她仍在创造;因为她问题重重,所以她创造;她通过创造克服了重重问题。”
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霍妮对神经症的认识来源于她对自己和患者的分析,但是她对健康人格的洞见又是从何而来呢?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和神奇之处。
事实上,世间没有绝对的医者,也没有绝对的患者。每个受伤的病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医生,每个病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关于健康的画面;当然,每一位医生的心中也难免有着某种伤痕。用霍妮的话来说,很多患者会形成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以此当作完全健康的标准。
不过,只要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接近这一理想化形象,不过分强求,不怨天尤人,这一形象对我们而言就是有益的。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身上自我实现的侧面吧!
霍妮的女儿玛丽安娜对母亲做了极好的总结:“她把所有的创造能量都倾注到工作之中,倾注到探索之中,这部分是真正的创造性努力,部分是拯救——使自己脱离人际关系困难的创造性拯救。她是个陷入巨大冲突的人,但她发现了一种成功的、显然令人满意的创造性生活方式。我认为她始终希望自己的书能吐露她的心声,并以此证明她不虚此生。”
很多人都说,在霍妮的书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这足以证明霍妮著作对于大众的适用性。
感谢果麦的编辑邀我翻译此书,希望我译出了一个不失准确又通俗易读的版本。书中难免有不尽人意甚至错讹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