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3 05: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精选10篇

  《简单逻辑学》是一本由D.Q.麦克伦尼 (D. Q. McInerny)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90,页数:1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一):逻辑入门

  我们经常会在和人辩论时候指责别人没有逻辑,在评价个人话语意不清的时候,称他逻辑混乱,可是,什么才是逻辑?逻辑学又是个什么玩意

  上学的时候,我秉着一颗好学之心,想要搞懂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经济政治会心理,一身正气山河的要把自己发展学霸,当然少不了跑到图书馆,去最边边角角的地方挖出逻辑学的秘籍结果一打开就被那些乱七八糟符号搞的晕头转向干脆翻翻杂志睡睡觉得了。结果是庄子老子一概不知,逻辑学经济学一点不懂。

  时隔多年,《简单的逻辑学》或许可以重新帮我扫扫盲。这是一本小书,非常小,只有一百多页,开本也不像一般教科书似的那么大,翻开也不见许多古怪的符号,可以放心看。

  作者开宗明义,在前言里说:我的首要目标是写一本现实应用指南,向那些初次接触逻辑学的人介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面向小白的逻辑学普及书籍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要成为一个逻辑思考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第二章阐述了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则是论证逻辑思维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述

  最近特别流行一个词:干货。特指那些脱水处理过的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一般都集中在电商运营这些领域,教你怎么做,一二三四,非常清楚,可以学着来,好的,这是干货。现在,随便在网上逛逛都能看见标榜干货的文章,你点进去一看,水得不行。结果干货不干,这个词听着也越来越讨厌。词语需要陌生化,不能滥用,现在这些个词穷的文章家,一口一个干货,基本上已经把原本水汪汪的非常到位的“干货”搞干了,陈词滥调,就要死了。

  今天不是讲词语的生命力,提到干货,是觉得《简单的逻辑学》才真正属于干货的范畴。它的框架非常简单,调理清晰。你可以清楚的看到逻辑学这片土地上种了些什么花,开了些什么果,好歹过一遍,不一开始就把你拒之门外。但也因为它注重框架和基本原理,在论述的过程中,结论很多,但相应的例子不足,虽然轻小,对我这种外行,看起来也不轻松

  打个比方,这书就像那种学霸的笔记,把重点全画下来,知识点明白白,清清楚楚,但如果你没听课,光看笔记,也容易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武侠小说练功要练心法和外功,这本书就是内力,是心法,没事多念几遍是没有坏处的。特别是最后一章,例数了28种常见的逻辑缪谬误,不知道你有没有中枪?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二):无题

  推荐指数比较基础复习过公考、或者大学学过逻辑学的人可以不必要买。这一阶段前的人可以买,熟悉基本的规则。亦然、推荐熟悉基本规则,但不会在生活中使用逻辑的人阅读,作者结合生活中常见错误推理说明了逻辑的运用

  1、 客观事物-主观观念-语言表达

  2、 客观命题可做真假判断;但是主观命题不能随意判断真假,必须有论证。

  3、 有效沟通交代问题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了解听众的组成和背景,根据受众选择合适的语言;

  4、 肯定命题表达观点清晰明了,直截了当;但是,在需要委婉表达意思的时候可以采用否定命题。

  5、 诉诸情感,博取同情;诉诸历史、经验等与逻辑无关的因素,虽然不被作者肯定,但是,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也可以有技巧的使用。与作者不同的观点是,生活并不仅仅是逻辑,甚至有很多问题没法用逻辑解答,比如主观方面感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三):只有简简单单,方能明明白白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的思考,是关于思维规律学问,是人类生活中行动与思考的核心,可以说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抽象、最基础、也最难的一门学科。然而,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先生以其所著的《简单的逻辑学》一书,试图对逻辑学作最为简单,却最为清晰的概述。

  全书只有区区156页,8.4万字,分为5个部分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第一章是逻辑思考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第二章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论证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了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分析了非逻辑思维的28种主要形式,以尽可能简单易懂方式解构了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逻辑学大厦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并非全然在介绍有关逻辑的知识,还在传递一种思想——逻辑本质上是关于真相的,合乎逻辑就是要合乎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他将逻辑学与伦理学的求真联系起来,赋予了逻辑学以道德的意义,与我们惯常以为的逻辑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工具大有不同,极有新意

  应该说,作者成功了。这本小书很简单,对常人望而生畏的逻辑学作了最为浅显易懂的解释,阐明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读起来很好懂,即便是初次接触逻辑学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的、顺畅的读完它,进而帮助读者了解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能够“在合乎逻辑的思考中体会快乐满足”。所以,它被誉为最畅销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书店视为皇冠书籍,也确实是实至名归

  这本书成功的秘诀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麦克伦尼先后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从事数十年逻辑教学经验的结晶。可以说,但凡是能够将一个道理、一门技术、一种学问的本质与诀窍,解释得深入浅出、简简单单,让人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的,必然经历曲折,由简入繁,由繁入简,几次三番,已经窥破了门径,看穿了本质,掌握关键,由博大精深,而返朴归真。

  简单,背后其实是不简单。所谓大道至简,体现的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境界。所以,《论语》凡两万多言,每一条皆为三言两语,而且多为了了数字,却勾勒了中国人的文化之魂;所以,《老子》只有区区5000言,却阐明了天地宇宙之至理;所以,老子才敢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越是简单的东西含义越是丰富,越要将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越是麻烦,越见功力

  这本书说明一个道理,知识让世界更简单。当然,也只有简简单单,才能明明白白——这符合逻辑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四):看清了,别再往逻辑陷阱里跳了!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之前分享过《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的浓缩书(《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发现读者们对逻辑这个话题还挺感兴趣的。最近又遇到一本关于逻辑的小书:《简单的逻辑学》,据说这本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列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号称为最畅销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足以彻底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阅读,发现确实不错。全书用简单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案例循序渐进的逻辑,将一门原本深奥的科学精髓,清晰明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起来不枯燥头痛有意思收获

  非常推荐每一位想看得更透彻,活得更明白,过得更智慧的人阅读这本小册子。

  我们能从书中带走什么

  其实关于逻辑的基本概念方法,我相信大多数小伙伴们都不缺,例如,前提与结论、直言命题和三段论这些概念谁不知道呀。大家缺的可能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更重要的,怎样识别和破除现实中的逻辑谬误。而这本书恰好是我见过的最清晰全面阐述逻辑谬误根源和形式的书。这是我认为相比其他逻辑科普书,我们能从这本小书中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全书结构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学习逻辑学的思想框架,第二章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了逻辑学的语言,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和主要形式。

  浓缩精华

  由于篇幅有限,在浓缩精华中,我就重点分享第四章和第五章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和主要形式的内容

  作者认为,认识了解容易滋生非逻辑思维的态度和观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必须形成自觉避免它们的习惯,使自己的思维合乎逻辑。作者一共列举了9项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非逻辑思维根源一:怀疑

  推理过程中适度的怀疑是合理的,但将怀疑永久化却是我们需要极力避免的。因为这种态度在开始推理之前就设下了障碍,扭曲了推理的正确进程。持这种态度的怀疑论有两种表现形式,都需要避免:一种是极端怀疑论者,他们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另一种中度怀疑论者,虽然勉强承认世界上或许存在真相,但认为即使真相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它。

  非逻辑思维根源二:逃避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宣称没有足够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作出确定的判断,这在有效推理中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所知有限,不能作出确定的判断,那就应该尊重事实,否则我们的结论就是不负责任的。而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将某些可以解决无知同样视为是不可逾越的。即使在对一个事物做了长久深入调查后,他仍旧会说“我不知道”。这与你根本没有付出任何努力时所说的“我不知道”是有本质区别的。秉持逃避性不可知论的人,无知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借口而非理由,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非逻辑思维根源三:玩世不恭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而盲目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这两种情形都不合逻辑。玩世不恭者和盲目乐观主义者都形成了偏见,因为他们在深入了解事物并对其做认真分析之前,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们对所处的世界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个自己想当然认为的世界。

  非逻辑思维根源四:眼界狭窄

  逻辑、正确推理的意义在于发现真相。被发现之前,事物真相存在的确定地点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预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探寻真相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一个眼界狭窄的人拒绝某些选择仅仅是因为这些选择偏离了他的预先设想,所以他认为不值得去探寻。这种限制缺乏理性的基础,换句话说,眼界狭窄实际上是在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但有些时候,过于开放接受一切的态度在理性思维上可能会错得更离谱。合理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原则地接受。探寻真相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设定研究范围,以便节省时间精力

  非逻辑思维根源五:情感和论证

  我们都知道:情绪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一个暴怒的人不可能成为理性的模范。在辩论中,我们必须使论证远离情绪的影响。但人类天生是情感动物,把我们的情感完全剥离出来,即便是短暂的,并进行纯粹理性的论证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需要注意:既不能任由情感做主,也不应且无法完全将情感排除在外。

  非逻辑思维根源六:推理的原因

  推理本身无所谓善恶。它的目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在这本小书中,我们一直强调,逻辑并不仅仅是正确的推理过程。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起点本身是扭曲的(即不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那么即使推理做到了和他的思维保持统一,同样是不合逻辑的。合乎逻辑就是要合乎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有时论证会在情感的引导下变成宣泄愤怒途径,或者是自我辩白的借口,甚至仅仅是自我膨胀的工具。由此,偶发事件取代了真相。理想的辩论,输赢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从正反双方努力中,发现所辩论事物中蕴涵的真相才是最终目的。

  非逻辑思维根源七: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与争吵截然不同。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有许多人,虽然他们愿意和你争吵,但却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和你进行论证。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和这种人进行争论

  非逻辑思维根源八:真诚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你对自己公然鼓吹、极力辩护的观点都不信服,那么你就是在滥用推理。谁愿意和对自己观点都不认同的对手辩论?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在你为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和对手做了长时间激情四溢的辩论后,忽然发现你的对手仅仅是出于对辩论本身的偏爱,而不是出于对观点的坚持才和你针锋相对时,你又有何感受!实际上,绝对真诚可能会带来错误。或许你绝对真诚,但同时也绝对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非逻辑思维根源九: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思维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某一面。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悉。它以可靠的辨别力为标志,以语言作为首要的揭示事物的方式,不欺瞒,将语言的作用定位于表达而不是炫耀。常识更接近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它是被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理性的动物”所共享的普遍意识。

  了解了非逻辑思维的九个根源后,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看看非逻辑思维在现实中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作者一共为我们罗列了28个常见的逻辑谬误。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一:否定前件

  如果A,就B。因此,如果非A,就非B。

  例: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路易斯没有跑步,所以他没有移动。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路易斯没有跑步不是他没有移动的充分条件。大前提告诉我们的是,如果A实现,则B必然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A是导致B的唯一条件(路易斯在移动可以是因为他在走路,或者在睡梦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机上跳舞)。就是这样,仅仅是A的缺席并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结论。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肯定后件

  如果A,就B。因此,如果B,就A。

  例: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路易斯在移动,所以他在跑步。

  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它告诉我们,为了某个随之而来的特定结论(路易斯移动),某个特定的条件(路易斯跑步)必须要满足。而这个命题并不是说只有这个条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结论。因此,如果结论已经成立(路易斯移动),我们不能得出特定条件(路易斯跑步)就是唯一解释的结论。除了跑步,还有其他许多途径可以使路易斯移动。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三:中间项不周全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否则就会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通俗一些,可以称之为牵连犯罪。

  例:几个纳粹党人是恺撒俱乐部的成员。汉斯是恺撒俱乐部的成员,所以汉斯是纳粹党人。

  很明显,并不能因为汉斯是俱乐部的成员,而俱乐部里有几个纳粹党人,就得出汉斯也是纳粹党人的结论。这种情况下,汉斯是有嫌疑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猜测作为真相来宣布。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四:偷换概念

  多义词或多义字都不只有一个意思。多义词带来的潜在问题是模糊不清。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通过语言运用的方式产生了模糊不清,这无疑将产生谬误。谬误同时产生于当我们以欺骗为目的、故意使用多义词时。

  例:鬼是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他心里有鬼,所以目光闪烁。所以,他心里有人死后的灵魂。

  在这里,“鬼”这个词包含了两个不同的含义。在论证中偷换多义词不同的意思将会造成极大的谬误。一个建立在多义词基础上的前提,结论一定是不成立的。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五:窃取论题

  一个论证背后的基本目的是证明一个论点。论证者的任务就是要提供可以证明结论的确凿证据。所以,窃取论题谬误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因为它试图避过整个论证的过程。造成这种谬误的原因是缺乏真实前提为结论提供充足的支持。其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例:因为雪莉在撒谎,所以,雪莉是个撒谎者。

  乍看过去,这似乎是个正确的论证,结论分明,第一个命题是第二个的前提。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第一个命题的内容,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对结论的重复,只是换了个说法。两个命题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没有内容上的差别。所以,这是个窃取论题谬误,前提没有为结论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明。

  窃取论题谬误的另一种叫法是循环论证,有时也称为恶性循环。这一谬误的要点如下:首先,命题A被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前提A现在变为结论,而最初的结论B则变为前提。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六:虚假假设

  使用假设必须要小心谨慎。虚假假设可以被证明是假的,因为事实完全与之对立。如果一个论证以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那么它必将以一个错误的结论结束。

  还有另外一种对论证起反作用的虚假假设,只是其作用方式不是那么直接。在论证中,如果你假设你的听众在某方面具备相应的知识,但实际上他们没有,那么他们接受你的结论的能力将明显地降低。经验之谈:尽可能地少用假设。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七:稻草人谬误

  论证中,我们要对事不对人,要紧扣论证中给定的论点。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稻草人谬误不是无心之过,因为它是在有意歪曲别人的论点。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八: 误用传统

  传统是业已建立的处理事情的一种方式。好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但“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采取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

  但对于传统,我们还可能犯另一种相反的错误,那就是将历史悠久作为拒绝传统的唯一理由。这种错误背后所反映的态度是某些新新人类所坚持的,他们认为只有新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变化才是唯一永恒的。经验不会因为它背后的历史而变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传统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九: 以暴易暴

  直观上,我们认为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我们所讨论的这个谬误,可以用如下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因为_____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应该做_____。”这些空格的选项可以是人类的任何行为,从善意举止到丑恶罪行。

  这个论证的推理有赖于如下假设: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们先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牙还牙。”但如果他们所做的是错的,我们的行为就成了一种报复,双方都是错的也不能使这种行为变成对的。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 民主谬误

  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某个给定的事物都秉持同一个观点,但大多数人认同不绝对代表着正确。民主谬误指的是,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白就是黑,黑就是白,这个社会就是黑白不分的。某物是黑还是白不是主观的看法,而是客观的事实。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在情感方面,民主谬误是很有说服力的。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一: 对人不对事

  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作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论证本身而故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就违反了这个原则。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就是在与他人辩论时,通过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的与论证无关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论证者本人处于劣势。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二:压制理性

  理想的论证是通过证据使人们认识到某些事物是真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只会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当然你也可以诉诸粗暴的强制而不是理性来说服他人。人们可以因为被强迫而做一些不愿去做的事情,但是他们不能被强迫去想一些他们不愿去想的事情。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传播。在论证中,高压政策的背后永远隐藏着危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三:滥用专家意见

  专家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在论证中,去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在向专家请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专家的话并不是金科玉律。在论证中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专家的话。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四:质的量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昨天报道的最高温度是39度,其他诸如湿度、风力等各有读数。再假设今天的温度和湿度都高于昨天,但由于其他一些原因,今天并不感觉比昨天热。由于组成热量的因素中,有几个指标今天高于昨天,所以大家可能会猜测今天会比昨天热,但是这种推测只能建立在数量可以完美地翻译为质量的基础上。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的感觉与温度计读数的大相径庭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质量根本不可以被量化,因为如果质量可以完美地用数量来表示,那么数量和质量之间界限的基础就将消失。数字的经验不等同于数字背后所代表的质量的经验。但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例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试图将不需要量化的事物进行量化是对它们的亵渎。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五:以出身论英雄

  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考虑我们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问:他从哪里来?紧接着,更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品质如何?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六:止于分析

  因为我们天生是分析动物,喜欢分解事务,即使不在物理结构上,也会在精神上分解,以便完全了解它们。但是分解只能针对合成的产物,而且仅仅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把它们重新组合成整体。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用纯粹的数量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如果你已经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将分解的时钟零件相应组合起来,仍将是时钟。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七:简化主义

  如前所述,一个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总和。例如,人的身体可以根据化学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声称人的身体等同于一堆化学元素,那将是对最简单的推理的盲从,是向简化主义谬误屈服。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例如,当我们只把精神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正在发挥作用。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八:分类错误

  如果人类天生是分析动物,那么人类同时也天生是分类动物。我们将一个事物放入某个和它有某方面共同点的一个大类中,以此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对事物进行错误的分类,例如把苹果当成橙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图书馆中,一本书的错误分类可能导致几年的遍寻不果。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没有正确认识它们,而没有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我们散漫的态度。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十九:混淆视听

  混淆视听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作出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使人们嘲笑某个论证是反对它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对论证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一:以泪掩过

  除了可以运用嘲笑策略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博取听众同情的方式来达到同一个目的。这种谬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爆炸来模糊论题。

  论证经常遭遇情感方面的问题。当遇到这种问题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作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来控制情感。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过一定界限,引导论证正确进行的机会就随之归零。这种谬误发生的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者低估手头上的问题,只是把焦点放在论证的外围问题或者是无关的问题上,通过这样来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试图赢得他们的同情。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二: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对论证,并不能因此证明其为真。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三:两难陷阱

  这里我所说的两难陷阱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的进退两难是假象,因为它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这种谬误试图对听众造成情况紧急的假象,强迫他们在假象制造者所给的选项中作出选择。当两个选项都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时,这种紧迫感的制造尤其重要。假设我给你两个选项A和B。我希望你选择A。于是我说:“A确实不是个令人愉快的选择,但是唯一的可供选项B,将会更加糟糕。你当然更不想那样!”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四:以先后论因果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这个谬误,从拉丁语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发生在其后,故因其所致”。这种谬误源自粗心。在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先于结果发生,所以大家会有“发生在结果之前的就是原因”的错觉。但实际上因果之间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异的。但仅仅以发生的先后来断定因果关系的做法就是以先后论因果谬误。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这并不足以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判断。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五: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六:功利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的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仅仅看到目标是不够的,但那经常是我们所关注的全部。问题是:我们是如何达到目标的?

  当我们利欲熏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操纵这种谬误的态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并不重要。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七: 避免结论

  人们的推理是有目的的:我们发现问题,研究其解决之道。我们通过论证得出结论,论证的前提是得出结论的基础。如我们所知,前提必须符合论证。如果我们由无效的证据(弱前提)直接跳到结论,论证将不是必然的。结论是必然要达到的。论证——人类推理的语言学称谓,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如果我们论证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自己听到自己在说什么,那是将论证的庸俗化。认识到有些问题目前在我们认识能力范围以外,暂时无法解决是一回事,但是接受这样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的结论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在用推理来破坏推理的内在目的。

  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二十八:简化推理

  通过对复杂的现实的简单扭曲来达到简化的目的是不合逻辑的反应。过分简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现实。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为时未晚(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86648/

  ****************************************************

  更多书评和进化方法论,欢迎关注公众号:未晚士多(StoreNTL)。生命不能重来,人生总可重启,为时未晚。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五):重视逻辑,语言塑造思维

  100天读33本书的第3本。因为其他活动,加之读起来稍有晦涩,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多才完成阅读,写书评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忘记讲什么了。主要阅读心得:

  一、表述要清晰、完整;

  二、要客观表述,避免主观评判;

  三、是要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沟通;

  四、逻辑学上的常见错误,尤其要注意根据发生先后判断因果的 错误逻辑推定。

  五、逻辑体现于语言,语言塑造逻辑。

  和人沟通之前,想想自己沟通的目的,梳理好沟通的逻辑和表述方式;沟通要分清对象,切换到对方能get到的频道,用对方的语言,用客观性描述,清晰表述。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六):一本书,助你打通逻辑思维的任督二脉

  最近,感觉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呵呵,我这样说也许有人会觉得,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

  不会说话,其实是逻辑混乱,如果你的思维都是混乱的,组织出的语言肯定条理不清,那不会说话就显得再正常不过。

  那逻辑是什么?以前但凡提到这个词,比让我翻一座大山还难,因为我觉得逻辑太大太深了,岂是我等凡人能随随便便研究得懂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简单的逻辑学》一书,初看这标题我问自己,逻辑还有简单不简单之分?虽然这么想,但我还是先问了度娘,度娘的评价还挺高的,说这本书是什么“跨入逻辑之门的必备书籍”,好吧,那我就试试看。

  看之前还是先来说说作者。作者是美国D.Q.麦克伦尼,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简单的逻辑学》问世不久,便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

  在书的引言部分,作者就对这本书作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我的理解就是介绍逻辑学最基础的东西,那最适合像我这种“逻辑学文盲”阅读了。

  说实话,开始阅读时,我还是带着几分恐惧的,就怕一进入正题,就被那些僵尸般的专业术语和频繁的象征性符号震住。但事实是,我通读了第一章学习逻辑思维的准备后,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反而觉得很轻松,因为正文里对每一个词条的阐释都结合生活,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经常接触的东西概念化,阅读时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把这些身边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到其中,会让我们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逻辑,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和逻辑打交道。

  例如“确认事实”。书中说,确认事实存不存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实地考察。比如白宫,它是否真实存在,去华盛顿一看便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实地考察这一环节,因此在某些小事上就会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还没定论。就如昨天中午,本想约几个同事一起去吃小吃,但就为了确认这家小吃店的确切地址,甲乙两人争个停,甲同事说在北京路,乙同事说在长春路,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对方,反而搞得大家心情都很差。

  小吃店到底在哪,何必争,实地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这就是简单逻辑的实际运用。

  再比如“有效沟通”。书中说,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沟通中,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这运用到工作中就非常合适,安排工作时,一定要和下属进行有效沟通,清晰授权,别抱着下属会懂你的意思这样的想法。因为你们所处的环境,所站的高度不一样,理解也就不一样。

  在第二章中,谈到逻辑学的4个基本原理,即: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学习后会发现,逻辑学的4个基本原理没有阐述出什么让人震惊的东西,因为基本原理是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第三章对于我来说,相对难理解一些,所以读得异常吃力,但读过了第三章,再去读最后两章,就会发现,似乎是对前面所做的准备,所提基本原理的一个总结。

  总之,看了《简单的逻辑学》一书,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打破了我以前对逻辑学的恐惧,让我可以以一种平常心态去阅读它,理解它。整本书虽然才150多页,8万多字,但书虽薄,内容却很厚实,适合初学者阅读。

  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简单的说,逻辑是一种专门用来揭示真相的工具。因为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因为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阅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作为逻辑学的入门类书籍,它并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而且书中所举的事例都源自生活,让我们在阅读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无论书有多实用,就如作者所言,最重要的是学习后去实践,去发现,而不是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把实践停留在书本上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逻辑,相信一本《简单的逻辑学》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书中几个比较有共鸣的观点:

  1.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2.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3. 不要对外行人使用内行话。

  4. 沟通的关键是理解。

  5. 避免闪避式语言。

  6. 最好的工具握在不合格的人手中,也不会出现最好的结果。

  7. 逻辑是让人信奉真相的技术。

  8. 使用者塑造语言,同时语言也塑造使用者。

  9.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

  10.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七):不妨一读,但有过誉之嫌

  简单的逻辑学,确实非常简单。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简要地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探讨了论述中的逻辑应用和应该加以注意的误区。

  作者蜻蜓点水般地阐述了一系列原理之后,谈了一些应用中的例子。如果让没有读过此书的以前的我来评价这些例子,我也能轻易找出漏洞。我读完之后,总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这种过分的简化似乎伤害到了它的阅读价值。

  在我看来,逻辑是类似于语法一样的东西。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考虑语法,因为我们的经验使得我们的所说、所写贴合语法,即使我们没有系统地学过。然而一旦遇到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拆解句子,分析各部分的形式和作用,用语法的手段来解决它。逻辑,应该是可以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而不是解决用经验也能轻松搞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并不是非常推荐这本书。书封面上印着的种种荣誉,反而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抗拒——被奉为“40本英语经典”的书,似乎应该更好才对。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八):简单 不等于实践起来简单

  “简单”一词对这本书形容的恰到好处,的确很简单,一些理论知识在你过往的经验积累中已经形成,你也许会想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基本逻辑体系还没有健全的中小学生,其实,若你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苦难不满都用逻辑学的思维方式解读,你会发现所有困难的来源都是逻辑错误。我们不经意中就犯了逻辑错误,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察觉,深陷苦恼的漩涡或者做出错误的决断。

  简单说几个我自认为点醒我自己的点。

  1,我们总是过多的在意自己的观念,而很少的确认一个事实。理解事物的关键点应该在于外部世界,而不是自己的大脑。比如一些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抛开现实的单一的大脑的创造品,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们学会从外部世界理解事物。比如小时候的我认为魔法存在的,这是我的主观臆想,可是现在我们知道并没有对应的现实事物,这不是一个事实。也许这些理论很幼稚很简单,但是你真的确定你的观念都是主观事实吗, 毫无欣赏自己观念的想法占据?

  2,韩寒曾经说过,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符合这个社会需要的真相。这句话真心的讽刺并且一针见血。我们往往对真相这个概念模糊,由客观到主观,最后得出一个自认为是真相的伪真相。

  3,对原因的探寻总是半途而废。我们没有层层递推出问题的根源,在其中一环就自以为找到了原因,殊不知走了弯路,变得愚蠢。耐心的找到事情的根源所在会不会发现棘手的事情解决起来突然得心应手。

  4,我们在进行论证的时候,也许常识教会了我们一些正确的论证方法,比如比较,三段论,但是我们也许会忽略前提的真实性,以及前提的相关性,不经意间按照一个错误的源头开始了一段自以为正确的推理。

  5,论证不是争吵,论证是找寻真相,而争吵是击败对方。有多少次我们把论证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争吵?忘记了论证的初心,把自己的目的不经意的转变成了输赢。

  6,我们经常忽略民主谬误,我们认为如果绝大多数都是一样的想法,则这个想法正确。但是如果社会的大多数黑白不分呢?民众谬误有说服力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在日常种是不是总是习惯性的把大多数当作真理?

  7,我们总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这真的是很容易犯的错误,并且很难判断出来。比如书上所举例:所有人在桌边刮了脸。

  吉姆在桌边。所以吉姆刮了脸。讲真,第一次看见并没有认识到逻辑问题,当知道了其中的谬误,发现自己逻辑思维远远不如。

  8,关于分析。我们看中的往往是独立的各个部分,而很少的去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

  9,一些精心设计的谬误会混淆是非。比如用嘲笑的方式假装不真心对待,用博同情的方式无形的加给民众自己的主观意见,改变民众的风向,很好的把事情控制。

  10,情感误导。你有没有以一种激动欣赏的情感想去描绘一件事情或某个事物,但随着了解的加深或者记忆的涌入,你会不断发现它的缺点,然而你的感情会引导你把这些缺点剔除,这就是情感误导。

  此书的简单理论倘若付诸实践并不简单。

  我们在处理问题中难免会遇到逻辑错误,这些错误毫无生息,难以发现。不妨看一下这本薄薄地书,还是很有收获。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九):《简单的逻辑学初读笔记》

  两个月来读的第8本书。一开始只是读读而已,后来想着做做笔记,有输出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所以,从《乌合之众》开始写读后感,从《简单的逻辑学》开始做笔记。 《简单的逻辑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一些逻辑学相关的东西,都显得晦涩难懂。这本书浅显易懂,讲的都是一些逻辑学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对于刚入门的我来说实在再适合不过了,倘若能在工作生活中,把这些逻辑学知识加以应用,想必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在第一章,讲了学习逻辑学的心理准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要全神贯注,然后就是讲了逻辑学最基本的思路,首先有客观的知识,然后在人的思维中形成观念,最后用合适的、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后面基本都围绕一个基本的主旨,那就是不管是什么,真相最终都会联系到客观世界中的事实,如果脱离了客观事实,那就远离了真相。 第二章讲的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学是一门科学,所以它同样是由包含基本原理的知识组成的。逻辑学的四大基本原理是: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后面围绕着这四大原理展开了阐述。其中有几点需要记住,一个是探究原因不可半途而废,走到哪一步,代表你理解问题理解到哪一种层次,对于解决问题,治本还需要找到最根本原因;另一个是区分原因,原因有动力因,质料因,目的因和形式因,而研究一个问题需要抓住主要原因,有侧重点地研究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 前面说到,逻辑表达是从客观事实到形成观念到语言表达。第三章作者着重讲了逻辑学的语言。逻辑论证包括前提和结论。逻辑论证要求真实有效。前提必须真实,论证结构必须有效。经典的论证模式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典型的逻辑推理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前提是得出结论的基础,前提有次重之分,何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真实的、相关度高的、合适的、能突出论证目的的前提。 学习错误也是走向正确的道路之一。后面两章,作者重点解释了非逻辑的思想根源和表现形式,我的理解是,非逻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主观超过了客观,而这个主观可以是受情感影响,受情绪影响,态度问题,性格或盲目乐观或悲观消极,目的偏离等。其中几点收获:1.合理限定讨论范围可以更快解决问题,但不可以从主观角度出发去限定范围,例如,偷懒、自以为是等。2.说服别人,晓之以情是一时的,动之以理才是长久的。3.讨论问题目的要正确,不要逞口舌之快,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4.不要炫耀自己的知识,因为那样子显得很无知。在后面讲到的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里,很多种都是当今网络世界里很多人所犯的错误。例如,盲目信专家,一个专家在他擅长的领域才有权威,他的一些言论才能作为事实前提或者可靠结论,然而很多时候,有些专家在不擅长的领域里所说的话被有心人作为事实或结论来宣传。另外,网络谣言或者网络热点事件,很多时候就是利用情感煽动、危言耸听、功利诱导等方式加以传播的。 逻辑学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习得。初读留下笔记,给自己之后再次学习后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解打下基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十):如何独立思考?

  何谓独立思考?在我看来,独立思考就是富有逻辑的将问题想透彻,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首先,要明确独立思考的目的。

  独立思考所围绕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客观的事实,它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是什么?)和世界的运行方式(事物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规律)。面对客观事实的问题,需要秉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以事实为佐证,并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得出自己的结论。思考这类问题,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去作大量的针对性的阅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前人已经给出了大部分关于客观事实问题上的答案。我们只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严谨地论证其结论的正确性即可。这也许是书籍最大的魅力吧!

  独立思考所面对的第二类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所谓价值观也就是思考事物于我们而言的价值——事物重不重要?哪个更加重要?应不应该?关于价值观命题,并没有清晰的是非之分,它取决于我们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思考这一类问题,必须以自身的需求(目标)和世事规律为论据,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到一个较为清晰和精确的结论。这个结论最后将成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

  独立思考依赖逻辑思维。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是通过正确的前提,也就是论点,经过合理正确的论证推理过程,最终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关于逻辑思考,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是:概念是否模糊或者多义?前提是否正确?论证结构(推理过程)是否正确?结论是否清晰明确?

  第一、二、四个问题是很容易得到答案的。关键在于第三个问题。逻辑学研究的是命题与命题之间关系的学问。逻辑思考是人类的本能,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会联想比较,以求得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从逻辑学的四大原理(同一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排中律)可以得到关系的大致几种类型:互斥关系、从属关系、相似关系、因果关系。拿三段论来说,其论证结构就是依靠中项,证明结论中主项和谓项之间的从属关系。而类比论证其实质就是依靠分析命题之间的相似程度,得到一些可能性的结论。因此,论证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推理过程是否建立起命题与命题之间的一座桥梁,而关系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逻辑学的实践意义是帮助我们分析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得到概率更大的一些方向性结论。

  富有逻辑的独立思考,是用理性去战胜概率,从而掌控自己命运的起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