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人的故事 15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马人的故事 15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4 05:1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人的故事 15的读后感10篇

  《罗马人的故事 15》是一本由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8-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一):一个时代结束,正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一年半了啊~终于追完了。感谢中信出版社引进这部巨著。让我们可以有机会接触国外的作品,西方的历史

  这里我不得不骂一下国内的书,哪个议题火就往哪里跑,例如当年明朝那些事儿火,就一下子中国历史的白话版都翻出来了。咋眼一看,大多是文笔粗劣。总之就没有什么新书比较好的,弄的我只能找回一些旧书外国作品来看,新出版的看一本,扔一本,大多浪费时间。有本事去写写西方历史。人家盐野七生可是花了15年写完的。

  回到正题,罗马的结局的故事,相信看完书的都已经清楚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基督教后来的发展,阿里乌斯派最后衰落消失,而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派、东正教派,还有一个新教。可以说罗马之后的历史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争夺的历史。

  纵观一下罗马的历程,正是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最令我感概的是最后那段。小西庇阿面对迦太基废墟的一段慨叹。

  虽然西方历史不像中国一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我也借用杨慎那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补充一点,地理位置正是决定一个文明的发展。历史学家要先对地理熟悉后才来说什么变动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二):致敬-罗马人的故事

  开年以来历时三个月,终于把这部巨著的最后一页翻完。自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在罗马建国,到公元568年伦巴底人入侵意大利本土,1000余年的罗马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直至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短短100一年间就把曾经的“内海”变成了分隔异教和不同文明的界海,不能不让人唏嘘。虽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到了公元1453年才灭亡,但于我来说,在罗马元老院承认基督教为国教的那一刻,罗马帝国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一千余年的历史,有荣耀屈辱,有繁荣有衰退,有让人肃然起敬快意,也有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无奈。数不清的历史人物来了又去,强如汉尼拔、大西庇阿、恺撒,慧若屋大维、提比略、奥勒留之辈,也终都被时间的车轮甩在身后,尘归尘,土归土。但正是这一个个曾经鲜活着的生命书写了这一部帝国的传奇!在翻阅这部巨著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抚卷幽思,想努力自己挤进那个时代的罗马,尤其是在帝国衰退、分裂、被蛮族劫掠的时代,那个时期的“罗马人”内心是作何感想呢?曾经的世界骄子,到后来的无可聊生,他们的骄傲就那么轻易的被打碎了。

  在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被蛮族逼迫退位之后,作者写了一段话,这段话充满了悲愤和凄凉。我将很愿意摘取这段作为对这部巨著的告别。

  “罗马帝国就这样灭亡了。没有蛮族攻来和随后激烈防御战,自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死。既没有火焰,也没有惨叫,无声无息,无人注意到她的消失。少年皇帝退位后,奥多亚克既没有取而代之登上皇位,也没有把其他什么人扶上皇位。只是没了皇帝而已。半个世纪前的公元410年,发生“罗马浩劫”时整个帝国发出了悲叹痛惜之声,而在公元476年却是一片寂静

  …

  罗马在长达两倍于迦太基的漫长岁月中,对迦太基所无法相比的广大地域,对生活在那里的无以计数的众多人民产生深远重大影响,但没有这个“伟大瞬间”。

  燃烧了,但不是火焰引起的。

  灭亡了,但没有惨叫声相伴。

  罗马无声无息地灭亡了,没有人注意到。

  我甚至想,如果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公元476年秋天的罗马,把麦克风对着过往行人问:罗马帝国灭亡了,您有什么感想?我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呢?

  …

  这种意义上的罗马帝国灭亡于公元476年。盛极必衰,我想,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更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至少与众不同

  …”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三):罗马人的故事总评(续)

  罗马人的故事总评(续) 尽管作为通俗读物,《罗马人的故事》可以算得上好看,把整个罗马历史展现在读者年前。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本系列也有不容忽视缺点内容缺失观点也略有偏颇之处。观点之事,人各有言,不说也罢,这里只列列书中缺失的历史。 一,关于奴隶制。我们上学时学的历史,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阶级史。罗马被划分为奴隶制社会。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奴隶在罗马社会中肯是非重要的。作者也曾论及此事,反驳罗马是奴隶社会。提到几点,比如罗马的奴隶可以赎回自由,奴隶由战俘而来但数量并没有多少。但内容还是太少,不足以反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史料缺乏,我觉得奴隶问题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论题。罗马并不只是一个罗马城,罗马城市内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个帝国。罗马帝国经济,所谓农庄经济,是由谁来耕作?这应该是可以调查的。奴隶在整个罗马社会的作用到底如何?这是本书的重要缺失。 二,经济问题。罗马帝国的主要经济是什么?作者略有提及,似乎主要是农业。但是作为横跨地中海的帝国,内部的经济交流,以及对外的贸易,肯定都是相当丰富的。在提及税制的时候,就有关税一项。另外一点,罗马人似乎富人阶层非常富有,皇帝发奖金动辄上亿铜币。富豪们买房,动辄百万千万。不知道这些财富从何而来,仅仅是经营农庄恐怕并不足以获得如此利润。罗马能发动大规模战争,修建公共设施,所需的财政支持无与伦比。经济问题也应该是罗马社会的重要议题。 三,文化艺术。罗马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但也有其自身特点。书中应该有相关内容才合适。当然也许很多艺术作品难以存世,也是不能详细论述原因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四):神奇体验

  都忘记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套书的了,开始看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天看完最后一本,感觉像做完一次纵向的深度旅行,一场神奇的体验;应该是历史书看得太少的原因。其间还去了一次意大利,看到了很多书里面的人,开心得无以复加。在一个国家玩耍时除了在空间还能从时间上感知,真是一个进步。回过头去看日本,会觉得玩得略仓促了。

  中间还参加过一次中信出版社办的一个交流会,大家重点讨论的都是罗马的昌盛期,以史为镜,如果谈衰退期总觉得是挺敏感的。有一个观点虽然是挺八卦的,但很赞同。同时代的话,盐野七生应该非常爱凯撒。话说回来,这么棒的人,会有人不爱吗?在罗马看到凯撒雕塑的那一刹那激动地合不上嘴。何止罗马,或意大利,整个欧洲都出自他的手。

  罗马公民权的普及让一种追求权利变成了既有权,社会的流动性变低。所以人为地去创造一些欲望,还真是有必要的。

  原来元老院里的人都是经过rotation的,有前线的经验也有在中央做法财务的经验,培养出来一个当一个用。后来文武分开,蛮族慢慢的take over在军队。越来越short term. 对企业而言,培养人才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

  政策稳定性真的很重要。

  看到查士丁尼关闭了希腊的学院,想起马克思政治学里的“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总是会有退步。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五):罗马

  单独时间来看,东罗马帝国灭亡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所攻陷,西罗马帝国灭亡于476年,关于罗马的灭亡时间,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表述,在我看来,罗马城被攻陷的时候帝国已然不复存在

  如果从更长的历史轴看,公元395年,狄奥多西皇帝去世,帝国被分成东西部分,两个年幼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很快,东部帝国落去宦官和皇后的掌控之中,西部由斯提利科独撑危局,然而主幼臣疑,打败了无数蛮族强敌的斯提利科最终被皇帝处死,一直被压制的哥特王立马出兵罗马,十万哥特野蛮人洗劫了罗马城,此时罗马建城1163年。

  公元451年,匈奴人阿拉提大王进攻意大利,613年,默罕默德开始传教,636年,叙利亚伊斯兰化,642年,埃及伊斯兰化,670年,北非伊斯兰化,698年,迦太基被伊斯兰攻陷,十字军东征开始,十字架新月的战争从来没有终止过。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六):再灿烂夺目太阳,也有日落之时

  从2012年3月购入第一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到2013年10月掩上最后一本《罗马世界的终曲》的末页,我跟着出版社的脚步花了一年半时间读完了整整15本《罗马人的故事》,而盐野七生,一个日本女作家,写就这部通史所花的时间则是15年。

  百度上对盐野七生的简介是这样的,“日本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日本,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深感日本是个没有英雄的国度,回日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这是一段让我觉得莫名的喜感的简历,一个日本女人,在战后感叹自己的国家“没有英雄”,毅然远赴理想的国度定居至今,终生研究他国历史,这真是一段令男人都自叹弗如的人生。而正是源于对罗马文明这种崇拜激情才能催生出近乎完美创作动力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近年来通史写作呈现出越来越快餐化的趋势,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听说有档叫《百家讲坛》栏目要开一个《品三国》的系列,当时着实兴奋了好久,也就是从那时起以易中天为代表的《百家讲坛》通过通俗说史的方式,让原本囿于象牙塔内的历史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不可否认《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一本好书高中那会儿在高考的压迫下我也追了好久,直到现在还常年占据着当当历史畅销榜的前排,简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但《明朝那些事儿》所带来的远远不只是如此,跟随着当年明月一炮走红的脚步,各种千奇百怪的通俗类写史如井喷一般层出不穷低劣如《X朝那些事儿》的高仿版本,连封皮装帧都一模一样高端大气上档次如袁腾飞等,直白易懂书名配上花里胡哨的封面,大白话加程度不一的搞笑式的写作手法已经在短短几年内全方位覆盖古今中外各个写史领域。虽然我个人也不反感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比之于《明史》就好比《三国演义》比之于《三国志》,优秀的通俗读物是文化普及的主力军,但本着宁缺毋滥物极必反原则,这几年历史类通俗读物的过度泛滥直看的我恶心反胃。说到底这也是各行业普遍快餐化的一环,这年头什么行业都能看到捞一票走人的粗劣便当,虽然我对这些《XX那些事儿》几乎没有涉猎,但可以想象出这种规模化生产下的产品质量以及看完就忘的阅读结果,至于袁腾飞等成功的后继者,我就不敢妄加评论了,反正我读历史基本不会去看除了小说之外的这种通俗读物,当然不是说通俗不好,这是各取所需罢了。

  回到这部15册的《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花了15年来写,一年一本,没有花哨的封面和轻佻文字,这位日本女作家用朴实厚重的文字记录下了从青年时期便开始向往的罗马文明从建国到灭亡1200余年的历史,单是这写作的耐心就足以折煞所有快餐读物,更别说庞大烦冗的史料采集过程了。其实这部书也算是通俗向的通史,以往关于罗马文明的书籍,如凯撒自己所著的《高卢战记》或者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大多是晦涩艰深的著作,盐野七生的文字相比而言就要平白不少,像我这样以往对作为西方文明滥觞的罗马知之甚少,想去了解却又无从入手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福音,而且《罗马人的故事》作为一部通史,比起著作来在对罗马从王政到共和国再到帝国的时间轴的连续上完整了不少,绝对是一部了解罗马文明的首选佳作

  15卷的《罗马人的故事》,给我带来震撼思考地方有很多,比如罗马从最初的一个蕞尔小城邦发展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一路上其对被征服者的包容与同化能力着实惊人,比如罗马帝国与东方君主专制国家在性质上有天壤地别的皇帝,比如罗马境内完善的公共设施与扩散性的道路网,又比如帝国后期卡拉卡拉皇帝普及了罗马公民权却得到了恰如其反的结果,或者是与罗马文明兴衰紧密相连的蛮族入侵,《罗马人的故事》在字里行间铺展着文明脉络的同时,也将兴衰沉浮的得失镶嵌在了1200余年的沧海桑田中,这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

  本来是想长篇大论一番罗马文明的得失的,但是拿到最后一本《罗马世界的终曲》时,封底的一行文字让我突然涌起悲凉之感:

  再灿烂目的太阳,也有日落之时。

  在此我想复述一下盐野七生在叙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时刻引用的一段话,这是公元前146年,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叙述灭亡迦太基的罗马军队总司令小西庇阿的一段文字:

  小西庇阿的目光久久没有离开展现在他眼帘中的迦太基城。这座城市开国以来经历了700年的沧桑岁月。他望着这座城市陷落,望着他正在化为瓦砾之山。

  700年的漫长岁月,迦太基把广袤的土地、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大海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由此迦太基拥有了庞大的武器、战舰、大象和财富,与人类迄今创造的任何强大国家相比毫不逊色。

  迦太基因自己的勇气和气概而高于过去任何国家。他虽然屈于罗马的要求交出了所有的武器和战舰,但他经受住了罗马军队长达3年的进攻。然而,现在他陷落了,毁灭了,行将从大地上消失。

  小西庇阿因想到敌人的命运而流泪。

  尽管他胜利了,他却不能不让思绪驰骋起来。他不能不想到,不仅是人,就是城市、国家乃至帝国,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特洛伊、亚述、波斯、马其顿……历史展示给人类的是盛极必衰的图景。

  不知是有意识地还是下意识地,这位罗马的胜将口中吟出了荷马史诗中的一句。这句话应该是特洛伊总司令赫克托尔所说:

  “特洛伊终将也会随着普里阿摩斯国王以及他的战士一道灭亡!”

  站在身后的波利比乌斯问罗马的胜将为何吟出这样一句,小西庇阿回头看着波利比乌斯,拉着这位希腊好友的手回答道:

  “波利比乌斯,我们现在正在见证荣极一时的帝国灭亡的伟大瞬间。可是现在充满我心中的不是胜者的喜悦,而是终有一天我们的罗马也将迎来同样时刻的悲哀!”

  迦太基城破庙隳的556年之后,罗马也静默地拥抱了自己的终焉之刻。

  不知道476年进入罗马城的西哥特人首领奥多亚塞是否有同样的感慨,相比与迦太基城的红莲业火,罗马就如同安乐死一般没有惊起任何波澜。正如小西庇阿所悲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往今来每一个文明与帝国都有自己发轫、兴盛与消亡的时刻,但小西庇阿未曾虑及的是,千年之后,迦太基这个词只是象牙塔内属于少数人的名词,而罗马,他的光芒与余辉仍未有黯淡。就如19世纪西欧的法学家耶林所说的,“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虽然罗马帝国的版图早已灰飞烟灭,当年那些遗迹保存至今的也是凤毛麟角,但罗马文明给世界带来的财富与震撼涤荡千年依然灿烂夺目。我们不仅缅怀罗马军团的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参观并赞叹于万神殿的宏伟,同时也虔诚地沐浴在罗马帝国扶植的基督的庇佑中,更在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下共生共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小西庇阿脚下的迦太基城与他身后的罗马文明都终将化为瓦砾,但两个文明的后世影响与存在延续却是不可同日而语,更别说驰骋罗马的蛮族了。阿提拉蹂躏欧洲,铁木真横霸欧亚,但留给后世的只不过是记忆的残片而已,重要的不是文明的存在,而是文明存在的方式,这是我从罗马文明兴衰中读出众多结论中最为核心的一条。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七):有趣的历史是意味深长的

  《罗马人的故事》一共有15册,可以说是恢宏巨篇。我虽然对有关罗马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但我并不打算做详细的研究,更不会做学术的探讨,只是出于一点点个人的爱好,从中选择一册来阅读和感受某些细节,之所以选了最后一册《罗马世界的终曲》主要是因为对于其伟大和辉煌的历史听过和看过的都较多了,可是对其衰败与灭亡的历史却知道得较少,而古罗马的文明却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乃至当今与今后的发展。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很多时候,吸取失败的教训远远要比如何取得成功重要,因为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是靠运气,靠天时、靠地利等非人为因素,而保住成功的果实却是大大地需要人的智慧。

  尽管读一个伟大的帝国衰败的过程会有点悲哀的情绪,有些落寞的神态,有种低迷的心境,不过却能看到事态发展到此地步的轨迹,也可从中猜测和判断是否有转机的可能,还能体会到是哪种力量暗暗推动了历史朝哪个方向在前进,其实天下就没有永恒这样的事,一切的盛衰起伏都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的,罗马帝国也不例外,要看其消亡后将会迎来一个怎样的新时代。你想过为何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是在意大利?我觉得那就是因为有了古罗马留下的丰富遗产后,经过了时代的酝酿、发酵,葡萄变成了香醇的美酒!

  从作者的这些故事中,令我感到了古罗马帝国兴衰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在民主与共和时期,国家欣欣向荣不断强大;而当帝权独裁世袭盛行的时候便走向分裂与灭亡。人类是群体的社会,有些规律看似无形却一直存在的,假如我们纵观世界历史,进行关联比较,也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偶然事件不能证明常态状况,可是大量相似的历史却能令人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在读历史的时候,不单单是在看别样的故事,令人激动的波澜壮举,也是在对比现今,预测未来,是从中领悟人类的一些共性,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参考的解决方法等等。

  原本我的兴趣是因为出于旅游、出于对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建筑、艺术和思想的爱好,才开始读这样罗马人的故事的,没有想到居然能延伸出很多的联想和思考,也能从大见小,从理论上说罗马帝国的兴衰可以归结为国家管理的成败,不过小到企业的管理、团队的建设,甚至更小到家庭的运作也能从中得到相似的借鉴与启发,这是所以有许多企业家极力推荐的原因。当然,罗马的故事本身就很精彩,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自我的游历与挖掘,以独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帝国的历史,生动、有趣、带劲、意味深长!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八):我所解读的罗马精神——读《罗马人的故事》

  2013年寒假,我打算开始读阿西莫夫得《基地》系列,一口气读完了七部。听说阿西莫夫写的银河帝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受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启发。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决定去了解罗马的历史。正好我原本打算是从古希腊历史开始,借此机会,以时间为序,通览西方历史的。 对吉本的著作早有耳闻,仰慕已久,所以即使把书拿在手上也迟迟不敢翻开阅读,毕竟自己对西方历史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对于这千年的历史也只是中学历史课本的大框架和其他书上的只言片语。犹豫间,我在图书馆发现了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应该是历史通俗读物,我就开始一本一本的读。当时是寒假,我在实习期间的空档在图书馆读完了前七部,因为开学后课业繁重,所以一时中断。在5月份考完所有考试之后可我又开始了后八部,终于在今天八月底暑假结束前完成了。算是比较集中分两个阶段读完了整整15 册。回首这半年的阅读,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其间心境的变化,也恰好与罗马帝国盛衰的变化大致相吻合,读古罗马历史也促成了我的心灵转变史。 现在谈谈读完这套书的感受。 因为作者夹叙夹议的笔风,所以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都有评论,还有穿插的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总结与反思,所以作者的评论算是比较完备的——虽然很多观点和立场我不敢赞同。我赞同的有,“罗马统治下的和平”“门户开放”“信仰自由”这些是最具罗马特色的国策是保持罗马长盛的原因。 由于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如此之多,想要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不可能寄希望于一次快速的通读,还需要日后的咀嚼与回味,或许我会在以后慢慢通过其他专题史来强化我对这些历史脉络的把握。 我在这里只想补充三个我认为最能代表罗马精神的衰落的事件——这三个事件,作者虽然提到或者间接提到,但是很明显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一个事件是公元前47年西塞罗遇刺。 虽然西塞罗公认的是同时代仅次于尤里乌斯•凯撒的罗马人,他的遇刺也远不如尤里乌斯•凯撒的遇刺影响深远。但是,我认为他的遇刺标志着罗马精神的初步衰落。虽然军事独裁、刺杀政敌在苏拉时代就已开始,在庞培凯撒时代已成为通行做法,但是对于西塞罗这位元老院的代表、希腊罗马文化的精英以及共和法制的倡导者的刺杀,却是对元老院体制,对希腊罗马文化,对共和与法制的公然践踏。西塞罗之死是必然的,正如小加图、布鲁图之死一样,他们不是死于独裁者的刀剑之下,也不是死于同胞之手,而是自己选择了为已逝去的时代殉葬。传闻小加图自裁前与友人会饮,然后在灯下读柏拉图的《斐多篇》之后用匕首切腹。我想西塞罗在远离政坛退隐过着庄园生活的时候,也应该预感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对于生死,钟情于希腊哲学的他是否也会借柏拉图的对话录聊以自慰呢?在粉碎喀提林阴谋之后被元老院尊为国父,我想对于国父这个称号,他比尤里乌斯•凯撒要更问心无愧。对于这位真正的国父之死,我不知道古罗马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悲愤的,或许更多的是忙于骨肉相残而无暇顾及。我认为西塞罗是真正的罗马精神的最后代表。当然并不是说西塞罗之后的罗马人都不是罗马人了,只是说从这之后的罗马精神已经衰落了,虽然罗马国势在军事上、在政治上不断取得进步,在图拉真时空前鼎盛,但是真正的衰落早在图拉真150年之前的西塞罗之死时便已经开始。因为,军事或者政治的衰落还可以补救,但是精神的衰落是绝难以补救的。到“三世纪危机”之时,这种罗马精神的衰落已经体现在各个方面,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唯有借基督教的精神来填补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的精神的空虚,这才稍有缓解,多支撑了一个世纪。正因为西塞罗是真正罗马精神的代表,所以罗马帝国基督化的过程,不仅是排斥希腊罗马诸神等异教的过程,不仅是毁灭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过程,还是抛弃西塞罗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文艺复兴的口号是全面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也就是重新回到西塞罗。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美国国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 第二个事件是公元391年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 我是通过电影《城市广场》了解了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基督教徒捣毁的历史事件——虽然此种说法存在争议。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历史上最华丽的瑰宝,是照亮古代世界的明灯,可惜先后多次遭兵燹,屡次被毁。愤怒的基督徒冲进神殿焚烧了图书馆里的所有的举世最为珍贵的希腊罗马典籍,犯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重的罪行。对文化,尤其是对书籍和知识分子所犯下的罪,历来是人类历史上罪不可饶恕的罪行,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纳粹德国对犹太人以及文化精英的屠杀与驱逐,文革中的清洗文化古迹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清理。 所以,我认为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是罗马精神进一步衰落的标识。正如德国诗人海涅1820在名为《阿尔曼索》的诗中曾说过人们在哪里焚书,最终,人们将在那里焚人。耶稣基督以授以门徒和世人以宽容精神,当罗马帝国终于对基督教宽容之时,基督教徒却对罗马帝国的精神支柱——希腊罗马文化变的不宽容了。左脸被人打会伸出右脸给人打的基督从未教导过门徒去焚书,更没有号召他们去烧杀掠夺,但是中世纪的不宽容的极端暴行都是打着基督的旗号。这一个世纪开始焚书,下一个世纪开始就要焚人了。所以,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不久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焚人”的中世纪。 第三个事件是公元592年柏拉图学园被封。 柏拉图学院,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约前387年创立于于雅典的学校,许多古希腊哲学名士曾受教于此。学院在整个希腊化时期都坚持怀疑论主义(Academic skepticism),直到前83年,拉里萨的斐洛逝世为止。学院里的哲学家教师在柏拉图死后仍继续教授他的哲学,410年时一度成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学术中心。学院最后在529年,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学院关闭,这才结束柏拉图学院的教学史。这座由柏拉图创建的哲学最高殿堂,在罗马时代已成为地中海世界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声名显赫,地位从未动摇。就连罗马贵族子弟也都纷纷前往求学。现在,它结束了它长达900年的历史。至于查士丁尼为什么要关闭这样一座学府,可能是基督教为国教的东罗马帝国已经不需要怀疑,而只需要服从。那种认为怀疑是人类“美德”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进入服从的时代。君主权威不容怀疑,教义不容怀疑,也就不需要所谓的哲学了,只需要神学即可,曾经所有学文中至高无上的哲学女神至此沦为神学的婢女。至此,罗马精神已经消失殆尽。 从践行下来罗马精神的学者的遇害,到记载希腊罗马古典精神的典籍被焚,再到传播古典思想为使命的学园所代表的学术文化的毁灭,这是以古希腊哲学为核心的罗马精神的毁灭“三部曲”。 或许,我的假象有些主观臆想的成分,或许,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并没有被毁灭,而只是,像庞贝古城一样贝湮没在厚厚的火山灰烬下。等待千年之后文艺复兴的奇才们来发掘。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佛罗伦萨的科西莫•德•美第奇在15世纪再次复兴了柏拉图学园。而在1500年之前,在西欧和中欧建立了超过80所的以博洛尼亚大学为鼻祖,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典范的高等学府。这个时候,一大批文艺复兴的学者兴起,源自东罗马帝国的古代典籍重见天日并被广泛研究,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遍地开花,古典文化真正的复兴的时候才到来。这个时候,才能说,罗马灭亡了,但它的精神遍及近现代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九):罗马的终结

  这种蛮族携带着妇孺,全族迁徙,一路占领掠夺的模式,就像在冰与火之歌里塞外自由民一样,被更野蛮的异鬼驱赶掠夺着,不断往更文明的地方迁移;

  自由是好,不过跟能坐下来的人谈判,比面对不会讲道理的蛮族,还是更好相处的。

  对罗马来说,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更来自名义上延续罗马帝国的拜占庭;战争都是恶,如孙子兵法所推崇,一战而定才是应该追求的,穷兵黩武容易和主骄兵疲联系起来,这也是古罗马最后一个大帝,和汉武帝相似的地方。

  高度文明的罗马,能解决更复杂更大尺度的问题,但是本身的存在,对制度,结构,各种社会运作机制的要求也更高。一旦中断,要恢复代价非常大。而中世纪的领主骑士模式,既是对罗马衰亡的反思,本身实施成本也是较低,更能轻松搭建用于解决迫切,但不那么复杂的问题。出去启动成本,维护成本也是不一样,一旦搭建起更复杂的体系,无论资源还是模式需要的人都必须持续补充,保持产出投入平衡。

  这个时候的罗马虽然还空有罗马之名,但是已经没有曾经的罗马精神。旧的理念和故事已经事实的消逝了,只不过是新的历史大势,还没有形成,大家也还没有自然形成的历史使命感去完成某种新体制的变迁。没有人希望消灭罗马,只是自己这样溶化了。但是大家也不知道新的秩序和理念应该是什么,新的秩序只是在自然的发酵着。

  《罗马人的故事 15》读后感(十):罗马的兴衰----罗马人的故事总评

  本系列书就好像“罗马那些事儿”,带着作者的分析和观点,不必拘泥于史料的考据,读起来轻松愉快,远比枯燥乏味的史书好读。

  通观整系列书,作者提出了两个贯穿全系列的问题:为什么罗马能够建立如此广阔的帝国兴盛稳定几百年?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帝国却衰落灭亡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随着故事的延续而不断的加以验证。带着读者走过罗马的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政时代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

  作者认为罗马能够崛起并兴盛,是因为其包容开放的性格。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个只是内因,罗马的崛起也有必然的外因,那就是周边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建国初期的发展,罗马的包容开放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使得罗马能够从一个城邦国家逐渐扩张到整个亚平宁半岛。但是,罗马能扩张到整个地中海区域,外因却是主要因素。罗马一开始的对手是步入衰落的迦太基、没有组织的高卢部落,虽经历曲折但都逐步征服。罗马在扩张中遇到的最大敌手就是迦太基,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曾几乎陷入困境。如果迦太基正处于强盛期,如果罗马被迦太基击败,那历史会怎样?还会有一个横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么?历史不容假设,罗马就是这么幸运,打遍地中海几无敌手。罗马的扩张在两河流域遭遇帕提亚后止步不前,帕提亚是个足够抗衡的对手,罗马没能延续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这正说明了问题。

  横向对比一下,同时代的中国。罗马从建国到扩张到最大领土的帝国初期,大约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到汉朝时期。中国在秦统一六国后,也进行了扩张领土的战争,向南推进到了岭南、百越。向西则进入西域。秦汉的扩张,首先是文明的扩张,带着更进步的文化和发达的农业经济,同化外族的过程。这一点很像罗马对高卢的征服。而文明不能进入的地方,也肯定是农业无法进入的地方,正如秦汉的对手匈奴、罗马的对手日耳曼人。所以两大帝国都在这里止步不前了。

  再看罗马帝国的衰落,仍然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讨论。内因,一个是罗马人自己作,比如“安东尼努斯敕令”,导致了罗马军事、经济、社会的大变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的基础;另外一个就是罗马帝国没有一个稳定的继承人制度,使得罗马后期皇帝频换政权不稳,内乱消耗大量国力。虽然后期因为扶持基督教,“君权神授”,使得皇权的交替不再出现问题,但是罗马已经衰落,实力大减,甚至难以建立强大的军队,只能依靠蛮族来保卫自己了。外因,蛮族的大举入侵,以及萨珊王朝的崛起。另外,罗马是一个中央、地方自治的国家体系,一旦罗马灭亡,地方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类比中国。从内里,中国一直秉承儒家文化,兼容道、释哲学,这些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因而能保持中国延续至今而没有像其他帝国那样灭亡(元算不算中华再论)。政治上,中国历代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善制度的中央集权国家,很少出现罗马帝国那样的帝位之争,内乱多是农民起义,因为制度的完善内乱平息后仍能很快复原。

  关于基督教单独说说。如果说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并扶持基督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君权神授”的制度,那么从结果看是成功的。其后的君权交替,不再有叛乱和内战,基本都是和平过渡。罗马解决了三世纪混乱的根源。这是基督教的积极的一面。但是作为一神教,基督教排他性强烈,不仅把其他宗教信仰都列为异端,自己内部的斗争也残酷激烈。而罗马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包容性,以及进而产生的公平平等思想。基督教的排他性彻底摧毁了罗马人包容的性格,罗马帝国也就不再是原先的罗马帝国了。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本系列到此就结束了。作者认为,没有罗马城的东罗马帝国已经不能算是罗马帝国了。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都各有论调,我们也就不必过多讨论了。而且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就已经写了15本,再写东罗马的一千年,那得多少本?最主要的,我觉得对于作者来说,那个一直以来的罗马已经死了,东罗马虽然是正统的罗马,但是缺少了罗马的精神,也就没有继续写的必要了。

  反思罗马帝国的衰落,很难找到一个具体而又明确的原因。内、外因素很多,但是很难说哪一个就是罗马灭亡的根源。一个大帝国,维系其稳定的因素也会增多,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回看罗马崛起的脚步,在快速扩张后也经历了迷茫的时期。以凯撒为开端,由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解决了这些问题。罗马也从上到下的经历了制度的改变。行省制度、军事防御制度等等。以此建立了罗马大帝国、小政府的统治体系。这些制度体现了罗马人的智慧,构建了社会制度的基础,使得罗马帝国保持了三百年的稳定和平。

  打破这种稳定的,是卡拉卡拉皇帝的公民权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公民权法导致了罗马的衰落,但它绝对是罗马衰落的导火索。一个出发点很好地政策却导致了糟糕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罗马帝国的构架本身就是建立在公民权利之上的,经济(税收)、军事制度无不根基于此。这样一个动摇帝国根基的政策,如果没有其他制度变化的保障,无异于自掘坟墓。

  类比中国当代,稳步崛起的同时,也需要有远瞻的眼光。基本制度该如何变化,去适应社会的新发展、新情况,既要慎重也不能固守成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