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10篇

2018-08-05 04:3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10篇

  《编剧点金术(第3版)》是一本由[美]琳达·西格(Linda Seg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一):学会剧本当监理

  我一直认为,要评价一本书的好坏,首先要弄清楚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

  如果你是一个编剧小白的话,看这本书应该是过于超前了,就好像还没下水游过泳,就已经在思考自己的泳姿是否漂亮;或者网球底线技术还不过关,就已经操练起各种组合战术了。也就是说,这本书不适合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而适合对编剧有了一定基础专业人士比如说,刚刚完成一部剧本的编剧想要检验剧本有没有大毛病制片人想知道一部剧本是否符合市场要求导演有了一个创意,想知道编剧能否实现……对于目标读者的说明,在这本书的前面就已经讲解地很明确了。

  但是,即使对于专业人员来讲,如果没有读过麦基的《故事》这本书,我也不太建议一上来就先看《编剧点金术》。麦基的《故事》是一本经典的编剧教科书,它的主旨是要帮助你搭建一个故事完整架构。而《编剧点金术》则更多的是帮助你检验一个剧本是否符合规范。我们把编剧比喻成盖房子的话,《故事》是教你成为一个结构工程师,通过合理的梁——柱——板体系把房子盖得坚实好用。而《编剧点金术》则是教你当监理,给盖好的房子挑毛病,并且指出问题出在哪儿了、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把房子修得更结实。你可别小看了工地上的监理,他们掌握着房子是否能够投入使用的生杀大权。有太多的故事就是因为缺乏监理挑毛病、改错误这个环节,最终白白浪费投资人金钱

  这本《编剧点金术》是对麦基的《故事》的很好的补充。我们以如何描写人物来举例。《故事》告诉我们人物对于一个故事的结构到底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指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并不是在描写人物的状态,而是要表现人物在两难抉择中所进行选择,以及他做出选择以后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最终的变化。而《编剧点金术》假设我们已经很清楚我们的人物在面临选择时都做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在整个故事里人物是不是过多?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次要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每一个人物是不是都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没有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就应该缩减故事中的人物数量,给每一个人物设定截然不同形象特征,使所有的这些人物构成一个非常完整丰富立体的格局。所以,在这两本书里,对于人物这件事所讲解的侧重点完全不同的。

  另外,给你一些提示。看这本书需要你对经典电影有很广泛的涉猎,因为在每一个章节中,都会以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作者的观点,包括一些早期电影和七八十年代的我们根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电影。如果没有看过这些电影,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另外,看这本书之前一定要看几遍奥斯卡获奖影片阳光少女》,这部电影在这本书里被反复举例分析,甚至于有个别独立的章节是专门来分析这部电影的某一个方面的。所以,看这本书要做好拉片儿的充分准备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二):点石成金的编剧实用

  文/暖暖蓝田

  《编剧点金术》是我读的第一本编剧专业类书籍才疏学浅的我唯一看过的剧本是三毛的《滚滚红尘》,想当年高中时的青葱少女也是不折不扣的三毛迷,于是攒钱从新华书店抱回一套三毛全集,也因此得以第一次正儿八经读了一本原汁原味的剧本。不过好歹我也算是个伪文艺青年,所以小说电影倒是看过一些,因此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不禁联想起看过的小说和电影,发现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剧两种工作之间千丝万缕联系,发现小说创作和电影编剧的技巧不容小觑,此时的你,无论是立志要成为小说家还是编剧,都可以在书中受到启发

  以前我一直以为电影和小说都是一种单纯艺术表现形式,看完书后,发觉原来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剧本,都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只不过有的结合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而有的结合却是伤痕累累千疮百孔。而本书作者在书中不遗余力传授了许多剧本写作技术,有了它,富有艺术才华的编剧们将如虎添翼所向无敌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合上书,从外行人升级为“半内行人”的我心中顿时生出这些年,看过的电影都白看了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琳达•西格是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了策划咨询工作,并在三十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工作。从作者的工作经历难看出,她是奋战在编剧行业的前线工作者接触过大量剧本,有丰富实践经验,而同时担任教学工作的她也有足够理论知识储备,好了,我们知道,当熟知理论的人同时勤于实践,那么毋庸置疑,她的专业素养水平不说登峰造极,至少出凡入胜。而本书正是作者多年工作教学的成果结晶,从1987年第一版面世以来便好评如潮,书籍也是不断再版,而为了与时俱进,作者也是不厌其烦对书进行修改色,此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第三版。人们对它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神探阿蒙》的编剧费尔•菲尔德说:“对于初学者而言,” 琳达•西格修订过的《编剧点金术》是非有价值工具书,对资深专业人士也是必备手册。我准备随时带它出门。” 《证人》编剧威廉姆•凯利说:“琳达•西格所著的编剧教程是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最有帮助的。”书籍的优秀,从这些赞美词中可见一斑

  作者带领我们开启了剧本写作的旅程,从如何寻找创作灵感开始讨论如何整合你的创意,如何构筑剧本结构,如何安排次要情节,不同视点的利弊,画外音的运用场景的运用,如何使剧本结构紧密,怎样让剧本商业化,平衡影像对白奥秘,抓住角色核心,找到冲突,到谈论角色功能定位。剧本写作的历程就这样完完整整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

  在剧本创作中,你能想到的所有问题,作者都一一叙述娓娓道来,不厌其烦。甚至你没想到的问题,作者也帮你想到了,并且给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第一章《整合创意》,依我拙见,若想当编剧,肯定得先有相关创意,不然怎么创造剧本。作者却非常贴心不厌其烦的传授创意技巧,提醒我们,身边朝夕相处的人们可以成为故事的源泉,教我们通过自我提问方式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如“假如我和他跑到非洲,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获得创意,从而酝酿出剧本故事雏形。而在第十二章,作者建议我们创造多维度、可转换的角色。很多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角色个性平庸一成不变,放在人群中会迅速被人群淹没。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创造出个性鲜明鹤立鸡群的角色的,比如描述角色时不仅仅介绍外貌,而是加入表演元素,让演员有事可做。比如为角色设置合情合理人生观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比如为角色设计恰到好处动作等。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讲述理论传授剧本创作技巧的时候,不是空洞的罗列理论,而是将理论和有血有肉的电影紧密联系起来,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为例,条分缕析,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灵动活泼起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带给读者阅读激情。作者将一部部电影拿来,游刃有余的解剖开来,再向我们一一讲解。如此一来,优秀经典电影的精髓奥妙毫无保留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会让我们不由自主萌生出把看过的电影都解剖一遍的冲动

  若你和我一样门外汉,读完书,你会忍不住回首,因为你会发现作者牵着你的手带你经历了一段奇妙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旅程,这旅程是那样精彩纷呈让人恋恋不舍,你恨不得原路返回再走一遍。若你是专业编剧,读完书,你会发现自己像《聊斋志异》里周生的弟弟那样惊奇不已。因为,从此以后,你是个点石成金的编剧了!是的,看完书,连我这个门外汉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体验一下编剧的工作呢!

  (附:“周生之弟一日,早至斋,见案头有函书,缄封甚固,签题“仲氏启”,审之为兄迹。开视,则虚无所有,只见抓甲一枚,长二指许。心怪之,以甲置砚上,出问家人所自来,并无知者。回视,则砚石粲粲,化为黄金。大惊,以试铜铁,皆然。”——《聊斋志异》之《成仙》)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三):好编剧从这里开始

  好编剧从这里开始

  ——读《编剧点金术》

  滁人也

  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故事创作,但是,发现故事的创作非常难以创新,写着写着就像走进了莽莽丛林,不知该往何方走了。于是,又开始涉足剧本写作。编剧,想想满堂、林和平、于正、海岩等,哪个不是将千万钞票收入囊中?但正如大家想象的那样,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不是那么简单。先不要说编剧行业的许多规则难以适应,就是要写好一个剧本,那也是千难万难的,比创作故事更具挑战性。

  就在迷惘万分的时候,我收到了《编剧点金术》(第3版)这本书。反正写作陷入了瓶颈,与其痛苦地挤文字,不如放慢点脚步好好思考。记得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这话的确是真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渐渐明晰起来。

  编剧本,要用故事;一个好故事,却不一定能编成好剧本。该怎样用好故事整编成好剧本呢?作者琳达•西格用她30多年在与电影的接触中得来的经验,编写了这本《编剧点金术》,此书自1987年出版以来便广获好评,成为了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剧作书之一。现在已是第3版。

  说到作者琳达•西格,忍不住就想隆重介绍一下。琳达•西格(Linda Seger)是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美国电影学会、美国导演协会、美国编剧协会、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员。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了策划咨询工作,并在三十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与她合作过的影人和电影公司为数众多,如导演彼得•杰克逊、朗•霍华德,ABC、CBS、NBC电视台,以及迪士尼公司等。她还因剧本咨询方面的成就,她获得了多项大奖

  当然,作者的名声再响对我们读者来说“都是浮云”,书好才是真的好。从整合创意到设置视点、创造场景、撰写对白、制造冲突,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确非常实用。在每一个章节,作者都针对编剧们容易犯的错误进行举例,指出应该注意地方。不用担心该书的理论性太强而让你恹恹欲睡,光是作者分散在文中的400多部电影,就够读者咀嚼了。我根据书中针对名片《阳光小美女》的分析,特意收看了该电影,对人物的出场、铺垫、闪回、悬念等等技巧的运用,的确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该书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完全从读者的需要出发,设身处地地安排了独特的内容。如每章末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课后思考题,便于读者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与自测;该书还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撞车》、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007:大战皇家赌场》为例,与书中提到的创作理念进行有效互动;书的最后附有好莱坞著名编剧保罗•哈吉斯的个人创作谈。所有这些,都让想学习编剧工作,或者想提高自己编剧能力的读者能各取所需,并在研习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升华

  当然,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还进行了一个尝试:用该书介绍的写剧本的方法来写故事。从我创作的那个童话故事来看,感觉还真不错。如一开始就营造画面感,快速进入情节,确定好“催化事件”,进而根据核心问题安排好转折点。同时,还在写作的过程中插入次要情节,安排了多个逆转。这样一路写下来,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就单从行文的流畅性来说,也感觉编写故事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也许,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也会发生在写作中。当然,触类旁通,做任何事都是这个理。阅读了一本剧本创作方面的指导书,如果在故事、小说创作上能得到有益启示,那也是相当不错的。即使在编剧问题上依然没有进展,但提升了自我,也不枉细读一回了。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那就是琳达•西格对美国电影了如指掌。如果要从该书中查找一下那些经典的电影,那也是举手之劳的事。近段时间,我就根据书中对一些电影的介绍,直接在网上搜索相关电影来观看。嘿,还真是过瘾特别是配上那些独到的分析,看起电影来也清楚多了,真是让人开心

  《编剧点金术》,将电影故事、电影剧本以及编剧的关系分析得如此透彻,让我们读者能真正“开卷有益”。也许它,真能给你我点开一扇找寻金子大门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四):剧本是电影精彩与否的内核

  看电影最直观的是视觉听觉冲击,但无论是浩瀚星空还是追车现场亦或是连环凶杀,在我们观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只会是影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或者反映了怎样一个问题。 比如在最近上映的影片里比较讨喜的《帕丁顿熊》,我看完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故事好看,轻松温馨,而后才会去想四层小洋楼如同玩具般可以从侧面打开的视觉设计,以及总是巧妙出场以体现帕丁顿心情的乐队。 后来读这本《编剧点金术》的时候,我就越发觉得,一部影片好不好看的内核,归根结底在于剧本。所以说,我们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大多是基于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感受,而非出发自细节的微观的视角,而这种感受,自然是由剧本决定的。 我虽然看过一些电影,却鲜少读剧本,即便接触,也大多是《雷雨》、《十二夜》之类的经典名著,又或者是《暗恋桃花源》、《收信快乐》这样的现代话剧作品。索性,我除了喜欢看电影,还是个时常码字,偶尔写写小说的人,触类旁通用在这里真的再好不过了! 此前读《如何写影评》一书,让我对电影有了堪称科普式的了解,而《编剧点金术》则给我解读了电影之所以精彩的秘诀。 从收集素材、整合创意,到剧本创作前期的建置、创作时每一幕的安排和转折点的设计,再到次要情节的重要性、伏笔和对白的作用……这本书以剧本入门指导级别的语言,通俗易懂地展现了一个标准好剧本应有的一切。当然,它绝没有一刀切的形而上的理论,它更像是一本经验总结,一种不以大数据呈现的分析和归纳。 我以一个写故事的作者角度,从这本书里发现了大量中肯而普适的写作建议,其中不仅包括用索引卡记录灵感创意的方法,故事转折点出现的最佳时机,还有寻找与观众(对我而言是读者)相连接的主题、各种层面的冲突等等等等。其中有一段讲次要情节的内容,还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有时候,和我工作的编剧不想探讨情节,因为他们对此不感兴趣。他们之所以保留情节,是因为他们离不开它。他们真正钟情的,是次要情节的营构。在很多情况下,次要情节是电影中最有趣的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故事变得更为立体。 编剧会钟情于次要情节,作者也会爱上自己写的一个无关紧要的桥段,就算无益于故事发展,打死都不想删掉。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相当实用,而且读起来不枯燥。因为书里除了每个章节的互动问题和练习思考外,还涵盖了大量优秀作品作为例子,也特别挑选了几部影片的剧本做单独的案例分析,使得阅读学习的过程更加有趣。《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很多人都看过,但了解其剧本如何把握故事发展的方向,如何提出核心问题,处理主次情节的关系等等,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这部影片之所以优秀的理由,也更能让人意识到好剧本对电影的重要性。 虽然没有什么天赋,但或许有一天,我会尝试性写个剧本玩儿什么的,那也尚未可知。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五):从创作到修改步步点金

  确切的说,这本书是从创意阶段开始的,对于点子和创意如何筛选归类,都有相应的方法,比较适合刚入门或对编剧有兴趣的人看。其中索引卡的运用,适合用在创意碎片的整合,场次之间的关系,直到写作故事大纲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所用的是好莱坞剧本的三幕剧格式,多少页开始第一个转折第二个转折,次要情节的设置和转折,直到最后的高潮,几乎详细到剧本每页应该写什么,如果完全按好莱坞格式写剧本的话,能做一个很好的参照。即使不是好莱坞格式的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个剧本是如何构架,设置人物和场景。

  在看这本书前最好和几部影片结合,书中提到最多的是《阳光小美女》、《尽善尽美》、《窈窕淑男》等都在书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当然,看的影片越多越好,在修改自己写的剧本时会更有方向。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设置是课后实践,仿佛回到学校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看完主要内容可不能忽略这一部分,这部分可能是写剧本中会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剧本写好了,只相当于做完了一道数学题,而后面的课后实践会让你再验算一遍,使剧本更加完善。练习与思考,算是应用题吧,会给出几部电影,让大家寻找其中的人物设置、故事场景、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故事的画面和对白、故事的冲突类型、伏笔等,每一章都有侧重点。

  书中有一章可能其他编剧书里比较少见,就是让剧本商业化,说白了是写好一个剧本后如何分析剧本与观众的关系,怎样找到观众认同感,最终让剧本走上银幕,走向市场。

  这是一个剧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旅程,这个旅程充满了艰辛,书中最后的真实案例,讲述的是《百万美元宝贝》的编剧保罗·哈吉斯的编剧旅程,他是唯一一个三次提名奥斯卡的编剧,但是他的旅程并不顺利,甚至很糟糕,但是他每天都在承受各种压力的情况下,每天要坚持至少半个小时的写作,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编剧点金术给与了编剧技巧上的点金,也给了精神上的点金,点出你的写作热情,既然已经选择开始了,那就行动起来吧。

  书中一点小小的标题和内容的排列问题,应该算不得问题吧,也有可能是作者的跳跃性思维或者是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看这本书时还需自己梳理一下。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六):如果你恰好也为剧本而烦恼

  决定读这本书时,恰巧憋完了一个纯业余剧本初稿,走的是文艺小清新的路线,写的是残酷的生死轮回。想起不久前刚完稿时还颇有成就感,但交由几位读者受众一番检验,马上便泄了气。结局太悲伤,冲突太平淡,改稿势在必行。一筹莫展之际,我开始重读《故事》,后来又加入了这本《编剧点金术》,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感概编剧绝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为自己不是金刚钻,偏揽瓷器活略有些后悔,但终于也籍由书本的力量入了门。这个月,修改剧本的战斗即将开启,幸好,有书傍身,改稿少忧。

  相比编剧新兵眼中的圣经《故事》,这本更轻薄的《编剧点金术》在内容安排上亦较为平易浅显。因为出版的年代所定,《编剧点金术》的作者琳达•西格更为现代接地气,所举影片例子也更为新近,如《阳光小美女》、《朱诺》等近十年的作品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剖析,相比传统而遥远的经典,这些影片的画面在记忆中更为鲜活,在阅读时能够使读者身临其境,调动观影体验,结合实际理解理论,而不至于因为影片影史地位过于崇高而望而却步。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我激情信心满满地建了一个关于西格推荐影片的豆列,按照书中推荐篇目的先后顺序逐一标注,打算一边学习一边看片巩固。无奈刚刚如法操作了前两章节,豆列上的影片数量便到了上限,可见西格的这些剧本锦囊建立在大量的审本读片基础之上,有着扎实的例证支持。大师的看片量浩瀚无边,才能在论证时信手拈来,我等凡人若要对电影量变引起质变,还需要漫长的修炼。

  好在,有了书作为载体,我们可以足够幸运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直接从书中汲取干货的养分。阅读《编剧点金术》带给编剧小白的收获,大约可以简略概括成以下是三点:

  第一, 专业词汇得到科普,业余门外汉找到门道。这是菜鸟进入专业化领域听懂老法师对话与指导的敲门砖。编剧绝不能纯粹依靠灵感的流动,信马由缰,不顾章法。而理解掌握一些剧本专业词汇,显然可以让剧本更容易入门。西格花了几个章节的篇幅来解释剧本的基础名词:节拍、转折点、次要情节、视点,诸若此类的常见概念,只有思路清晰,理解透彻,才能熟练运用于剧本写作之中。

  第二, 剧本结构得到拯救,让一切合乎规律。西格着重地在书中强调了三段式结构之于剧本的重要性,与《故事》异曲同工。一部影片能有清晰的节奏,让观众舒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结构的安排。严谨的建置、转折点、转折、冲突形成的三段式起承转合,看似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保障了剧本的主线清晰,故事的有效展开,不至于在纷繁的细节中迷失了高潮。

  第三, 剧本修改得到指点,对白人物有章可循。这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始目的之一,改好我手头的粗糙剧本初稿。在书的最后几个章节,作者从对白的确立、冲突的挖掘、伏笔的检验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是浅尝则止,但对我也确有启发。此外,书中介绍的诸如索引卡、录音机、写作软件等实用的小方法以及课后实践习题都值得我静心尝试,理顺自己的思路,避免自己陷入到剧本修改的陷阱中。

  当然,读完全书,我的剧本仍然还嗷嗷待改,书本的理论并非万能,况且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这本书讲述的是观念与原则,而非公式和规则。”所有的方法都只是催化剂,说到底,编剧还是一项创意性极高的工作,如何得到实质提升,从业余蜕变成专业,只能慢慢靠自己感悟与实践。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七):从无到有——编剧的最佳启蒙书。

  在我没有读此书之前,我对编剧一无所知。我觉得拍电影就是讲故事,编剧就是写故事,写故事谁不会写啊!现在铺天盖地的都是好文章,永远不缺素材。但是我错了,一个原创故事,如果你不能把它写成小说或剧本的话,它就只是一个只有你自己欣赏的内心独白,没有被大众认识的途径,也不会有商业机会。

  我最近在后浪微信公众号上看新书介绍,这本介绍好莱坞著名导演罗伯特·奥特曼的书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我——《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连大师都需要人物,可见一个鲜明的有故事可雕琢的人物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好的,卖座的电影,几乎都是刻画人的,比如《钢铁侠》、《加勒比海盗》,这两部影片。你看过后,可能会记住打斗的场面、可能会记住经典的台词,时间一长,你可能记不住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但是你可能会对杰克船长的兰花指——他的标志性动作记忆犹新,亦或是,你只是还记得杰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海盗而已,而你甚至不记得电影的名字,这就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如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故事的话,故事是有限的,如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的话,他可以随时发生许多新的故事。创意的源泉会围绕着这一经典人物不停地涌现出来,你或剧作家都可以为他设计出新的场景、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滑稽的举动、经典的台词。虽然观众在买票时,并不会期待谁精心安排了哪些场面,只会期待杰克带给他们精彩的表现。但是有人会期待,那就是呈现这部作品给观众的制作团队,它通常是由作家、编剧、制片、执行制片、剧本顾问、导演和演员们组成的。

  在剧本创作初期,你可以是孤独的,但是你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来指导,指导你,一个剧本,从创意到初稿、到修改、到销售、再到修改的过程中,每一步,你应该做的事和注意的事是什么;你可以运用哪些工具帮助创作或修改?;什么样的剧本是好剧本,什么样的作品只能将之束之高阁;为什么有些录音中即使并没有被提取出些许有用的话语或灵感,也不要将之删除;在创作中,为什么只有艺术不行,还必须学习和使用技术?;如何成功地让剧本商业化?;在写作的各个阶段中(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初出茅庐的编剧与经验丰富的编剧的差别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编剧点金术》里找到答案。比如,最后一个问题,他们的差别主要是:初出茅庐的编剧的主要挑战是要完成剧本,他是在写完剧本后,再下功夫对故事进行加工和润色,而经验丰富的编剧则是在写作前,就对故事和角色进行了精心地揣摩,这样写出来的剧本一气呵成。其实我觉得这就好像是人生,有的人着急的踏上旅途,一切随缘,走完全程后,再回过头来修修补补或是评价定论一番。有的人是出发前就琢磨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应该怎样过活,后一种人,当然会有更多的精彩和更少的悔恨。

  比如,我在做自我介绍时,如果是普通作文,我会这样描述我的爱好:“我喜欢看书”。——这太平常了,不管是爱看的,还是不爱看的,都可能会这样表达,这是一个定式,毫无新意可言。可是,如果我运用书中介绍的剧本写作的技巧,把这句话体现在场景之中,可能会是这样的:“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我四岁时,有一次和姥姥出门路过书店,我坚持要进去看看。我对每一本书都很好奇,东摸摸西看看,最终选中了最厚的那本大书,非让姥姥买给我。那时候的大人们,一个月才挣一百多元钱,吃饭都是将把口,哪里肯花半个月的工资给一个还不识字的小屁孩买一本不能当饭吃的书呢?可我就是犟,从小就犟,非要买,非买不可。不买我就不走了!姥姥开始训斥我,好说歹说,讲遍了道理,就是不行。我哼哼唧唧的磨,一副就得买的模样,惹得旁人们好不开心!”。

  再比如,“我爸爸是个书呆子”,这句话,我把它融合到场景中,就变成了这样:“我爸爸是个书呆子,成天就知道在家看书。有一天,好不容易心血来潮领我去公园玩一趟,给我买了个气球,红红的气球,惹得我好不喜欢!哪儿知道,回来时,都到家门口了,忘了把气球拉下来,还一个劲的往里走,结果气球刮在门洞上,砰的一声破了,我大哭起来……”

  再举个例子,“我喜欢唱歌”。这句话加入背景和对比后会是这样:“我天生胆小,害怕独处,但只要让我放肆地唱歌,我便期待起独处来”。

  通过这样的表达,你会发现,即使是很琐碎的事情,只要把它融入到场景之中,也会很好玩,很耐看,而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第一个例子中,加入了买与不买的冲突,使情节更加有趣,也使我喜欢书和脾气倔强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设定了场景,使之更容易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第二、三个例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只说:“我爱看书、我爱唱歌、我爸爸是个书呆子”这三句话的话,导演该如何将之表现出来呢?所以必须要将它加入具体的场景中,才能表现出来。不好拍的剧本,导演是不会买账的。

  书中还提到,我们看到的电影里的很多精彩的情节,居然是次要情节!次要情节通常最感人、最有趣、最难忘。如果你的剧本需要大量的纠葛和转折,那么你就需要编写大量的次要情节。相反,如果你希望主要情节得到更多的发展,那么就尽量少用次要情节,因为次要情节越多,就越会分走讲述主要故事的大量时间,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主要情节,次要情节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其实,人生就如一出戏。如何达成你的梦想就是主要情节,而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可能会更加难忘,但它们不是人生的主线。一些糟糕的事情,同样有可能会发生,但它们同样也不是主线。很多人之所以穷其一生也没有达到终点,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规划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来。他们一生,都生活在次要情节中,被各种情绪起伏、琐事和压力所淹没。

  读完这本书后,即使你不想立刻去创作一个卖座的剧本,我也希望你能立刻去创作一个自己人生的剧本,并且自导自演。切忌,不要让次要情节占据了主要时间并牵扯太多的精力。你的生活,不要被次要情节所淹没,因为你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主要情节的大结局中。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八):致《编剧点金术》

  总的来说《编剧点金术》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部指导书,书里详细介绍了许多编故事的小技巧,尤其适用于剧本的后期修改,使剧本更加细致精彩。当然,《编剧点金术》内容很全面,在大的结构和情节设置上也有相应的写作指导,细读这本书并按照书中的指导去做,便不容易迷失剧本的主线和方向,对场景创造和人物发展等剧本基础构建方面有一定帮助。

  《编剧点金术》每一章节配合相应的电影去讲,因此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建议在读某一章节之前先把这一章节里提到的电影看一遍,整本书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电影有《阳光小美女》、《大白鲨》、《亡命天涯》、《怪物史莱克》等,把这几部电影看完再去读这本书会更加理解书中列举例子的意义。像第四章的内容是“第二幕——如何保持故事前进”,在这一章节里共有12个小节,每一小节讲了不同的知识点,但在这一章里,主要用了电影《阳光小美女》为例,讲解了剧本写作中可能运用的几个技巧,比如“阻碍”这一小节里,列举了电影《阳光小美女》中出现的各种阻碍,尽管在文字上我们能理解大体情节,但要想更加深入去了解这本书想要呈现给大家的内容,我们就一定要去看完这部电影才行。

  或许是这本书的内容过于丰富庞杂,所以章节的大主题和下面的小节并不是那么贴合,前几节讲内容还和章节有关,后边的几节就脱离了章节主题,这并不影响阅读。读者完全可以区分的开这些小节所讲的内容适用于剧本开头结尾还是整部剧本,把它看成是乱序的写作技巧就可以了,比方说“转折”“画外音”等小节,适用于整部剧本的写作。不用花太多时间思考目录的逻辑顺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书面化的文字教程运用在实际写作中。

  比较有特色的是最后一章,这一章节没有讲任何写作技巧而是记录了编剧保罗•哈吉斯的自述,即一名成功编剧的案例分析。保罗•哈吉斯的事迹真实而励志,当你看完了前边的写作教学再看到最后一章,会给你鼓励与信心。正如保罗•哈吉斯想传达的那样,编剧们,当你相信自己有写作才能的时候,就去努力成功吧。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九):人人可读的点金术

  文/如果有一天

  点金术,顾名思义,一种化他物为黄金的技巧,比如北宋江西诗派的“三宗”之首黄庭坚,最是懂得以两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唐诗的盛(yin1)名(ying3)之下玩出点不一样的东西。这两种技术,一招叫做夺胎换骨,另一招就叫做点铁成金。即所谓“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把原著本称之为Making a Good script Great的这本书翻译成《编剧点金术》,实在是点睛之笔,再合适不过。因为作者详细到把一个剧本创作的过程分成了十三章来叙述,看上去,任何一个编剧在任何一个写作环节出了问题,都能够很容易地翻到合适的章节去寻找解决方案。

  特别是,如果是一个编剧菜鸟(也可能是彻底的门外汉),这本看似专业性极强的著作因其逻辑清晰简明,语言自然生动,举例也常常都是普通人耳熟能详的佳片——简言之,通俗易懂——其实是存在有多重的可读性。

  其一,它会燃起一个本身对文字抱有好感的人的编剧欲望。是的,没有经验也无所谓,因为作者亲切到用了一个大章十二小节的内容在讲述,怎样成为一个编剧,又或者是说,一个成为编剧的人他平时应该做些什么以成就他的这份职业。比如写索引卡,比如记日记,再比如进行仔细的故事调查等等。而比这些简单的“说教”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吝以数字说话,用量化的方式手把手地指导这本书的读者——也许很多都是对编剧有兴趣却无从下手的人吧——一个剧本中包含的所有数据。像是多少幕,每一幕应该包含几个以及什么样的层次和要点,人物和冲突应该如何设置、设置什么以及设置多少,甚至,如果你要开始创作,作者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一个电影剧本的每一幕和其间的每个层次应该有多少页的份量。好吧,我并没有编剧的经验,我在想会不会有经验者指出,这种外来和尚念的经对于中文写作的剧本并没有普适性,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必然有其方法论的、可操作的优点。

  其二,在燃起你的创作欲望之后继续看下去,这本书也有可能就令人畏难而退了。比如在“平衡影像和对白”这一章,我们开始知道了一个好编剧必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留心,留心不够,还要随时随地将其 见闻记录下来,以备创作时的不时之需;除了观看之外,编剧还要善于倾听,方能累积大量不同的言语方式和措辞选用,从而使得每一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角色都能匹配上各负个性的表达方式。作者在这章末尾对于一个编剧应当具备的品质是这样说的,编剧应当“对周遭的一切保持敏感,与周遭的一切保持某种联系,并倾听接近你的每一个人。”

  其三,放弃了做编剧的想法也不要紧,因为作者其实也从剧本创作的立场之上教会读者,怎么样去欣赏一部电影,或者,什么样的电影会是一部吸引观众的作品。在“让剧本商业化”这一章,她是这么说的,“编剧是第一个观众,因此他需要在吸引他人之前,先吸引自己。……如果你发觉自己对一个故事充满热情,如果你和主题、角色以及故事的行程有深刻的连接,那么你已经开始了探索"什么是商业"的旅程了。”这一点让我想到刚刚听完的一期“晓松奇谈”,主题叫做“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强烈推荐!刚刚好是在听完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看到书中的这样一种理念,愈发觉得好的剧本真的是要创作者自己着迷,才有可能让别人着迷,而当故事讲出来听众已经倾倒的时候,在剧本基础上完成的电影也就在成功的路上了。

  最后,还要特别推荐这本编剧教材的最后一章,叫做“案例研究:保罗·哈吉斯自述”。这既是一篇教授编剧技巧的番外文,同时也是保罗·哈吉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个短篇回忆录——就其从事编剧事业的前前后后,很有意思,可读性蛮高。当然,他在篇末所说的那个万古不变的真理,也是对有心人的提醒:只有当我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我才能成功。

  最后的最后,照例还是拣点讹误看看吧~

  6 大纲内容倒数第2行,电话想起→响起

  210 第8行,被误渎→误读

  221 倒数第7行,根绝→根据

  《编剧点金术(第3版)》读后感(十):电影编剧修炼指南

  由于个人对戏剧的热爱,所以对电影的剧本创作也产生了连带感情。电影与戏剧原本就诸多想通之处,因此读一读本书自是大有裨益,更何况,迈入一门全新未接触过的学科,自也需要一本入门书,如果这本入门书既深入浅出又能常读常新,自是最好的。

  在电影剧本的创作方面,我想,《编剧点金术》或可列于此类书中。

  看这种学术类或者说指导类书籍,首先必得先看看其作者出身、斤两如何。本书作者琳达·西格的简介,在豆瓣主页和实体书中均有记载。不妨抄录如下,供读者诸君参考,起码作者有个好招牌,先能让人放了一半的心,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基本有了保障——

  琳达·西格(Linda Seger),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了策划咨询工作,并在三十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与她合作过的影人和电影公司为数众多,如导演彼得·杰克逊、朗·霍华德,ABC、CBS、NBC电视台,以及迪士尼公司等。她同时还是美国电影学会、美国导演协会、美国编剧协会、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因剧本咨询方面的成就,她获得了Redemptive Film Festival终身成就奖及Moondance等其他电影节多项大奖。

  嗯哼~资历还不错,是不是?那再仔细一看,本书已出版至第三版,看来颇有声名,能再版和修订,不然早已淹没于电影领域浩如烟海的专著里。

  以上两点,看起来似是为本书做广告,实则是选书、读书的方法,对于未知领域,如此参照,或可略有浅知。关于读书之事,玉面神君桃花眼向来不吝妄自尊大,you know~

  OK,接下来聊聊本书干货。

  《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以少林武功利诱天龙寺诸僧,众人见拈花指等神技无不动容,唯有天龙寺老大枯荣大师一席话让众同门汗颜无地:与其贪练少林72绝技而致武功门门不精,不如精炼自家武功一阳指,练至顶级便能称霸武林也未可知。

  琳达·西格估计也是天龙寺传人,她教人写剧本只教一招,学好这一招,便如泰山派的“岱宗如何”,一击毙命,无往不利。

  什么招数?

  三幕剧。

  看我口型,听我发音:三!幕!剧!

  “三幕剧”理论是本书核心,单看目录,便可知,本书的所有章节都是围绕三幕剧来写,如何使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不断丰富、鲜活、不偏离正轨。

  三幕剧理论说起来其实很简单,连小学生在总结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时都能概括的出来——第一幕引入故事,第二幕发展故事,第三幕高潮和结局。但是,如果三幕剧真就这么简单,那么放你面前的就是一条微博而非一本书了。本书通体讲述三幕剧,但每一幕的写法都是“一招包一路”,如何让故事叙述清晰、交待明白、让观众时刻被吸引在情节里、如何发生矛盾化解矛盾、如何在主要情节之外来点锦上添花的次要情节(甚至次要情节的作用有时毫不低于主要情节),都极有讲究,作者对每一招、每一路的创作方法,均专章、专节介绍,故本文题目叫“修炼指南”,盖缘于此。

  三幕剧的具体内容及其修炼方法,本文不述,此非书评的管辖范围,需读者诸君自行寻读求学。本书目录颇为详尽,看一遍目录,即可对三幕剧的理论有浮浅认知。

  我要向本文读者强调的是站在书本之外来看待这本《指南》。

  吾以为,从本书学习电影剧本写作也好,自己学习写小说、诗歌、话剧剧本、广告文案、市场策划方案、作曲、书法也好,先要做的便是“模仿”。

  模

  仿

  。

  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算不得上品,读来依然有味,何故?没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便没有这部《枯枝败叶》。穆旦《赠别》一诗忧愁纷繁,亦脱迹于叶芝的《当你老了》。没有《百年孤独》的精彩,也就没有《白鹿原》的精彩,后者对前者明显的模仿痕迹,简直近乎照搬。

  但是,不要笑。

  不要急于说他们剽窃。

  学习之初,本来就需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

  说这么一堆,就是想告诉读者诸君,你就照着本书作者教你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学习,建构你剧本结构时,就用这个三幕剧的格式去套用,用熟练它。就好比段延庆要先学会用两根钢杖拄着走路,才能在日后进一步将其作为武器。按照本书学写剧本也是如此,不要急于创新,熟能生巧的顺序是先“熟”后“巧"。我们读书要质疑但不要急于推翻。

  因此这是我要强调的:按照三幕剧的理论要求去创作剧本和修改剧本。

  当你熟练了,熟练了,练了,了——去变形!去打破!去质疑和推翻!

  熟练学习和运用,是不立不破;熟练之后去创新,是不破不立。

  任何精深的理论都是一家之言,因此即使周汝昌、叶嘉莹、钱钟书都牛逼上天了,仍然还会有其他人研究《红楼梦》、宋词、《诗经》、《左传》。本书同样如此,虽“三幕剧”理论自成一格,逻辑完整,但创作电影剧本绝非非此不可。当你能够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和反例,当你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时,这本书也就体现了它真正的价值:在某类书面前,它是巨人;在另一些后起之秀面前,它则是它们的巨人肩膀。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则是丰富的案例。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特色,这是应该有的,但对比某些干巴巴的创作学教材或专著,案例丰富这一点还是应该提一下的。

  本书案例极多,几乎每一条理论下面,作者都有举例著名电影的相关处理方法、桥段,来支撑、印证理论叙述。这自然是极为重要的,就好比有人教你京剧说程派青衣若断若续、梅派青衣圆润醇正,总得给你听两嗓子吧,光靠文字叙述是不行的。而本书的案例则可让你通过看过的电影来印证理论,或你正好借此看一看书中提到的电影,既多看了一部经典作品,又反过来学习了理论和创作方法,一举双得。

  在本书举例时,让人感到贴心的是,作者会比较主观的说出她自己偏爱和欣赏的电影,比如她最爱的电影之一是经典音乐片《七对佳偶》;”《尽善尽美》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看过的最长且行之有效的场景段落是'去歌剧院'段落(月色撩人)……长达21分钟“。

  作者的主观意见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他们的偏爱里包含着偏颇,而这种偏颇比书中客观的描述更能让你揣测到微妙的东西。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之所以有价值,便在于他除了阅读量巨大、见多识广之外,他对每个作家的品评都极为自信和专断,观点极为鲜明。这比一本面面俱到的干巴巴、苦逼呵呵的书要牛逼多了。

  最后,谈谈本书的局限性。

  一、某些概念交待不清

  老外写书,的确容易犯这个毛病。其实本书的大多数概念都交待清楚了,但还是有几个关键点没有讲述的太清晰,容易影响读者的理解,尤其是当这几个概念在后文又多次提到时,就更麻烦了。

  1、建置。第二章2.2专章讲”建置“,下面分了几个小点来讲,算是建置的几个内容或步骤。但作者没有给”建置“本身一个清晰的定义,这就影响了读者在后文中看到建置这个词时对上下文的理解。

  2、推动力。65页定义”推动力“为”是推动场景实现转换的力量“。这个定义太过含糊,让人不明所以,也就影响了读者对79页”推动力的问题“的理解。

  3、动作点:66页。

  4、暗含场景:67页。二者均交待不清,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

  二、个别地方逻辑混乱

  67-68页,专章讲”运用暗含场景“,但本4.4节的最后一段,突然描写”动作点“的问题,和前文的”暗含场景“毫不相关,让人不得其解,不知是编辑错误,还是作者自身的问题。

  三、缺乏电影目录索引

  这是本书编辑工作中的重大失误,甚至是败笔!

  虽然或许原著没有索引,但作者在讲述每个概念时,经常会重复提到同一部电影,比如《大白鲨》、《阳光小美女》、《尽善尽美》等就在数处讲到。如果书后附一个索引,让读者可以查到《大白鲨》都在哪几个章节里出现过,这样能便于读者自行整理书中一些经典电影的论述。

  至于本书还有错别字什么的,就更是板上钉钉的编辑的问题了,比如42页倒数第二段”谋杀案“写成”谋生案“,书中错别字甚多,不一一列举,可见本书责编还须提高对待工作的态度,一本错别字众多的书,内容再好,也无盗版书无异,而让读者用正版的价格买一本盗版书,则是欺骗。爱之深,责之切,希望本书编辑切记,切记。

  四、本书过时之处

  ”在故事的高潮处,问题会得到解答。通常,答案是肯定的。警察能破案吗?当然。爱侣能走到一起吗?没问题。登山者能爬到山顶吗?肯定。“

  对于作者这样显得过时的观点,自不需本人批驳,读者诸君自能明辨是非。

  务须记住:你可以粉一个作者,可以推崇ta的观点,但与此同时,切勿失去批判的能力。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不要失去批判的意愿。

  对本书的读后感想,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