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黃雀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黃雀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3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黃雀記经典读后感10篇

  《黃雀記》是一本由蘇童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D 127,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黃雀記》读后感(一):小城大事——【No. 12】《黃雀記》

  蘇童以“黃雀記”作為這本書的標題,便已勾勒出整個故事的輪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十年前,保潤憨厚樸實,柳生風流狡黠仙女清純美麗。

  保潤喜歡仙女,可仙女不屑一顧;仙女對柳生有意,柳生卻強暴了仙女;柳生嫁禍給保潤,仙女指認強暴者是保潤。

  這樣的奇案,發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小城鎮上,無疑是一件大事。此後,保潤鐵窗十年,仙女遠走他鄉,柳生隱忍過活。然而,這三個人的命運便由此而交織在一起。這件小城大事,就像一張旋轉木馬的門票,當他們坐上去之後,飛速運轉的木馬再也沒有停下來,以至於分不清誰在前面,誰在後面,此刻你為螳螂,彼時我為黃雀。

  在《黃雀記》的前半部分,寫的都是舊事,雖然在時間軸上距離現今社會不過十年上下,可是在整個世界新月異地發展的背景之下,這些事兒似乎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而蘇童那種帶著魔幻主義色彩的修辭,正好把恍如隔世的感覺展現了出來。

  譬如,蘇童這樣去描述保潤那個有點神經兮兮的、整天說自己“丟了魂兒”的爺爺,“如果說我們的腦袋是一片肥沃良田,那祖父的腦袋便是一片劫後的荒野,滿目蒼夷。他的白髮如亂草,似乎被霜雪覆蓋。”

  這讓我想到了多年以前,每天騎著一輛“鳳凰牌”自行車接送我去幼兒園上學的爺爺,他的腦袋也是那般的飽經滄桑。不知不覺,我的爺爺離我們而去竟已逾十年。我想,大多數人的回憶裡,都會有像保潤的祖父那麼一個慈祥老人,出現在他的童年,而後又慢慢地淡出。

  又譬如保潤第一次約會仙女的時候,“風從原野上吹過來,濕潤而沉重,一股清冽花香環繞著他,若有若無的。他不知道那是茉莉還是梔子花香。是你身上的香味嗎?那是什麼香味?他幾次想開口問,終究不好意思。隔著兩個釐米,也許只有一釐米,他能夠感受女孩子濕潤的身體放射著某種溫情的射線,尤其是肩膀,偶然的一個觸碰,她的體溫無意中傳遞給他的後背,他身體內的某條秘密通道忽然亮了,一股溫情猶如小河漲水,佔據了他的整個身心。”

  這難道不是我們情竇初開之時的樣子嗎?那時候的我們,總是把話兒都藏在了心底,到頭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想念著心上的人兒,偶爾見到一面就會心花怒放。在那個年代,通訊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手機還沒有出現,打家裡的座機很容易被對方的家長截獲,一聽到話筒那頭的聲音不對,便馬上掛線。後來,來電顯示漸漸普及,實在不方便撥打家庭電話了,便以信箋傳情。反正都是在一個學校裡,不管是同班還是隔壁班,只要記得對方的座位位置,放學後等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把信塞到她的抽屜裡,而回信也總會在數天之後如約而至,出現於我的課桌。拆開信封的時刻,總是如蘇童所寫的那樣,“一股溫情猶如小河漲水”。那時候的我們,一舉一動總是小心翼翼,但在此刻,卻充滿儀式感。

  但是,及至《黃雀記》的後半部分,時代已經推移到一個新世紀,刑滿出獄的保潤、依然生活在陰影中的柳生,以及改名為“白小姐”的仙女都已長大。只是後來發生的事情,雖然跌宕起伏,卻也落入了窠臼,這些酒色財氣、爾虞我詐之事,似乎是成人世界所司空見慣的。

  我並不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也不喜歡長大之後的保潤、柳生與白小姐,也許是因為那種我所珍視的“小城大事”的情懷蕩然無存了。《黃雀記》的開頭很精彩,後面顯得失色,很多人的人生何嘗不正是和這本書一樣,和書中的人一樣,一點一點地變得平庸嗎?

  他們曾經住在一個叫做香樟樹街卻沒有香樟樹的街道上,曾經相約去溜冰場玩還與人打架,曾經養了兩隻可愛的兔子,曾經那樣鮮活地存在過。最後,他們卻變得面目模糊,變得委曲求全

  白小姐成為了台灣富商的情婦,心裡卻恐懼保潤的報復;柳生一面討好白小姐,一面乞求保潤的寬恕;坐過牢的保潤成為了社會的閒散人員,當年的事情對他的影響持續至今。時代的變遷,使小城鎮變成都市,也讓長大後的他們,還有我們變成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普通人的事情,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是無關緊要的,更何況,這些大城小事,往往還是千篇一律的——那裡總有為了錢而成為情婦的女人,而包養她的人總是來自台灣或者香港的富商;那裡總有蠅營狗苟的小商販,而他總是錙銖必較地計算自己賺了多少錢;那裡總有沉湎在過去的人,卻總是回不去了。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有了身同感受。就如保潤、柳生和仙女的青春期,一直住在那個有點封閉的小地方,我從小生活的老家,也是那樣一個很安靜的小城。但是,當我去到別處求學、工作,繞了一圈再回去的時候,它已變得很陌生,我感覺我已變成一個路過的途人。很多故人失去了聯繫,甚至不在人世。My Little Airport的歌詞說,“這世界只有一種鄉愁,是你不在身邊的時候,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旅遊”,那些刻骨銘心的小城大事,即便回到當初發生的地方,也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惟有留在心上敝帚自珍罷了。

  我讀過一篇評論,說中國的當代作家,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寫好當下,不管是韓少功還是王安憶,自然也包括蘇童。或者原因不在於作家們的感官變得麻木,也不在於時代的進步反而讓生活變得無趣,只是人很容易對“誰為了生活不變”這件事情而唏噓。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黃雀記》读后感(二):浅析仙女的命运悲剧

  《黄雀记》中的仙女始终不曾像她的名字一般,不识人间烟火纤尘不染,高雅脱俗。相反,她像绝大多数年轻女孩一样市侩、虚荣,追赶潮流,崇尚金钱喜欢帅气男孩,即使是在被玷污以前。

  鲁迅说过:“所谓悲剧,是将有价值东西毁灭给人看。”仙女的人生无疑是个悲剧。她拥有瘦小瓜子脸,乌黑发亮的信眼,搭配紧凑完美五官,谁都承认她容貌皎好,喂兔子的时候可爱妩媚小时候,她鉴别不出所有精神病人的状况,把他们一时同仁地当作玩伴,陪他们跳房子;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去工人检票院当检票员,因为能够每天穿到漂亮制服还能看到所有免费的电影;她暗暗倾慕柳生、罗医生儿子以及旱冰场上那个白色连帽球衫男孩因为他们帅气时髦,尽管在那个还不懂什么叫爱情年纪;在爷爷眼里拥有8块钱就不可思议的她竟不知什么时候偷偷攒下了70块,再加上讹骗保的80块,用这笔巨款买了一台录音机,因为她狂热地爱着毛阿敏、程琳还有邓丽君。她爱滑冰、爱电影、爱音乐、爱小拉、爱兔子……在渐谙世事过程中,来自家庭、社会时代以及命运的几重摆弄,通过她的性格作用于她命运的悲剧之上,她开始堕落。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悲剧。仙女从小是个弃婴,一开始就好像注定了命运的罹难。被人收养,却是更不幸的开始,进一步沦为一个不健全家结合下的产物:收养她的爷爷是个从小被狗咬了睾丸打了大半辈子光棍的老花匠,奶奶是个丧失了生育能力寡妇,他们既无法满足仙女经济需求,更不可能懂得用爱去温暖抚平她精神上遭受的一系列创伤,本身他们身上带着无法治愈的伤痛被动选择隐忍和接受,麻木地承担着命运无情的打击。他们不能提供给仙女提供正常住宿条件,她只能住在精神病医院里经常被人误认为公共厕所铁皮屋内,过着没有玩伴和影子跳房子的孤独童年。把精神病人小孩伤害无知解释鬼魂变身和勾魂,曲解仙女对于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这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她的惶恐不安颠覆了一个孩童对于未知世界的所有憧憬信任。在仙女遭受性侵后,受到邵兰英小恩小惠的笼络,和少不更事的仙女一起选择隐瞒事实真相,让无辜之人蒙冤,这无非在道德教育这门课上给仙女起了最大的错误示范作用。最后,老花匠干不动活了,老夫妻双双回乡下养老,留下无依无靠的仙女单枪匹马地和这个世界较量地狱之门由此开启,仙女的灵魂开始一股股地堕落和丢失。

  其次是保润、柳生和仙女三个人的命运悲剧。命运就像保润手中的如意结,不断玩弄他们,越是挣扎绑得越紧。保润爱仙女,从窃取她睥睨世界的黑白两寸照片开始,到最后笑着说的那句“我喝多少酒你明天就知道了”他始终热烈庄重却又润物细无声地爱着仙女。但却又是他,一次又一次绑死了仙女的命运之结,让她万劫不复。从保润把那张来历不明的有着她愤怒面孔的照片撕成碎渣塞进深邃且绵长的洞孔开始,就已为仙女无辜的青春开始堕落做了铺垫,最后他用玻璃渣和墙泥彻底堵死的洞口,好像在宣称仙女的一生就此完结,再无任何翻盘可能。水塔里他用莲花结把任性刁蛮却又孤立无援的仙女捆绑在铁梯上,成了剥夺十五岁女孩贞操的帮凶,成为仙女堕落的滥觞。直到最后,八月初八那天,她准备好了无数的仪式开始新的生活——去丽人行美容院、哈根达斯、翡翠行、西部牛排以及买回来那瓶叫做毒药香水,保润的出现毁了她所有的计划,好像在告诉她,“算了吧,仙女,你的人生不可能重新开始了”,再一次让她成为千夫所指众人诋毁、辱骂攻击焦点。他真的堵死了她生命里的所有可能,她完了。而仙女对保润从未产生情愫,在她眼里,保润又俗又土,甚至还十分抠门,时髦前卫的她怎么会看上这么一个粗野的国际傻逼,她甚至成为让保润蒙受不白之冤合伙人。无论是和保润看电影、还是跳小拉,亦或是最后一无所有寄居在保润家她都在极力排拒着他。明明最爱她最不可能伤害她的人,潜移默化成为她最抗拒害怕和提防之人。

  柳生和仙女好像总永远只有一步之遥,明明只有一步,却衍生成为两人无法跨越的鸿沟。十五岁的仙女在还没有明白什么是爱情的年纪喜欢上了柳生,如果当初在水塔里跳小拉的是他们,如果柳生当时明白爱女孩的方式,如果仙女对柳生的爱再坚定一点点,如果水塔之约再推后三年,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柳生和白蓁初次见面并重新爱上她时,如果他能够放下自尊表露,白小姐停止实现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成真的誓言,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或许在故事的最后,仙女进退为难之际,出现闪念让柳生二选一的时候,柳生选择了做那个愿意给她一辈子做早餐衣服的人,而不是选择躲开,故事或许就该以大团圆结局了。柳生和仙女,一个风流放荡,一个刁蛮任性,彼此爱过却又极不坚定。仙女遭遇困境时——第一次被绑在水塔里、向瞿鹰索债、再次被保润所绑、企图堕胎索要营养费、怀孕后的出路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寄希望于柳生,但两个人始终处于背离状态,柳生或是沦为罪恶帮凶加剧她的困境,或是站在一旁熟若无睹,又或是仙女抛下为她狼狈作战的柳生仓皇而逃……他们始终未曾并肩作战,相互支撑解决生命里的困境。

  另外,以爷爷奶奶为核心构成的井亭医院系统、以柳生和保润为核心构成的香椿街系统形成了仙女命运悲剧的社会因素。仙女从小生活在精神病医院里,未受到足够的爱与尊重,更没有人教她如何正视和爱这个世界,她开始退缩并仇恨,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委身于两只兔子之中,给它们取名字,只有它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回应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她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任性孩子。她把自己垂青的世界局囿于爷爷买给她的兔笼之中,垂青的生灵单纯可爱的兔子作为代表,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没有人来矫正她对世界的认识,长此以往,殃及无辜,医院内外的人类一律没给她留下什么好感,包括养育她的那对老人,她始终带着愤愤的谴责目光怒视着这个世界。香椿街居民射灯般的目光,爱嚼舌根的看客心理封建愚昧落后思想让最后走投无路避难于此的仙女弹尽粮绝……

  最后,仙女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个性实际上是与这个封建时代格格不入的,这也是造成她命运的时代悲剧和性格悲剧。她是来自新时代的人,当她开始堕落的时候,打着浅绿色的阳伞,沿途碰撞祖先密集苍老幽灵,洞里隐约传来凄厉哭声,来自她,也来自遥远的祖先。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每个人都浮躁冷漠信仰着金钱至上,仙女也不例外,金钱和地位成了她评价一个人唯一的标准,于是,她凄凄惶惶,做妓女,做公关,犹如行尸走肉,在大时代下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她触犯了祖宗魂灵,来自遥远民族的魂灵。她是处于时代转型期的人物,带着时代病,宛如世纪人,承受着时代给予她的恶的馈赠

  《黃雀記》读后感(三):你是谁的风景,谁的黄雀?

  说说人物吧。

  仙女,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个带有奇葩色彩的女性。她的蒙昧,贪婪和缺乏礼数经常让我看到后背发凉。我讨厌这个人物。像理解不了许多人喜欢华妃一样理解不了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

  保润,其实我很喜欢他。我觉得带有仇恨的保润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那种感觉让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显得非常肤浅。

  柳生,带有柳字的男主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觉得他身上一直都冒着一种世俗的傻气。被仙女的野蛮锋利戳破,又被保润的深沉厚重瓦解。

  作者给的结局,想来他对仙女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怜惜。怜惜她什么呢?怜惜她的出身,和她经历的侵犯。确实她并没有主动带给别人什么伤害,但我感到她在用保柳两人的血取暖。

  保润,是爱她的吧?柳生,其实也爱她。然而这爱,也让人后背发凉。这后背发凉的爱,却并没让人觉得不合理。侵犯是罪吧,但是在仙女这里感觉到稀松平常。侵犯不是罪吧,那保润和柳生究竟是为什么而付出了代价。保润是为了自己的冲动,而柳生则是为了贪婪。

  然而,仙女来来去去一阵风,其实只是尘世里的一具行尸走肉。

  她其实,生来就是行尸走肉。

  《黃雀記》读后感(四):又是一辈子

  每次读这种跨越了十几年光阴的故事,我就会想,我还在怕什么,担心什么,其实这辈子就像一个故事,开头 发展 高潮 尾声 结局,快得来不及反应。我是怕得不到想要的吗?可似乎一切都被写在命运里,命中有的终须有,命中没的无需强求,这个故事,只是由我努力去完成罢了,仅此而已。

  我无需怕,只需朝前看,朝前走,朝前跑,然后一切都会被甩在后面。

  深深地宿命感,作者巧妙的笔法把故事写的浑然天成挑不出不可,像《春夏秋冬又一春》一样,巧妙的安排,巧妙的结局,有些荒诞有些讽刺有些无奈,但又合乎情理。

  祖父丢了魂,却是活得最久的人。我不知道这里蕴含着什么寓意。或许他是活得太没有忌惮没有恩怨没有欲念了,除了找他的魂,他没了别的活着的目的或者意义,他最是不想活下去了,做好了死亡的降临,他不计较,不纠缠,不惦念,除了他的魂,他无牵无挂,可偏偏他越是想死,越是活得太平,怎么也死不了。说来也是讽刺。

  保润,柳生,仙女。牵扯纠葛了一辈子。恩恩怨怨最后总归有了该有的结果,每个人最后还是落入应有的归宿。种下的因,终归要食它的果。三个主人公的心理让我唏嘘,美丽的连同丑陋的都真实的刻画出来,越是真实,越是能戳破人心里粉饰的景象,窥视到人心底里更隐秘的地步,人才能更坦白的面对自己。

  邻里街坊的描写也颇有意思,市井小民的行为其实很实际。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窥探他人隐私,这种对他人生活的好奇和干预是很普遍的心理和现象。为什么人会这么好奇他人的故事呢?自身生活的枯燥无味还是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意?正所谓笑人无羡人有,人在自己过得可悲的时候才会对他人比自己好的生活产生妒意吧,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理在隐隐作祟。

  「童年生活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成長,因此童年生活也是我寫作的最大祕密。」── 蘇童

  这句话我深深认同。童年刻下的印记就像是刻雕塑时最初塑造轮廓所刻的那几刀,直接决定着后来的模样,无论后来的雕刻多么繁杂细致,都是建立在最初的那几刀上的,怎样都掩盖不了。

  所以保润柳生仙女终生也无法永远的走出少年时那段经历,无法把那段故事的痕迹抹的一干二净,这是命里发生过的,就不可能像没发生过一样。

  《黃雀記》读后感(五):如何才能真正读懂《黄雀记》?

  从道德层面上理解《黄雀记》,也许能够帮我们理解一个时代的悲剧。

  刘向在《说苑·正谏》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吴王铁了心地要攻打楚国,说谁敢反对就杀谁。有个年轻人不敢直接劝谏,就想了个办法,每天早上拿个弹弓在院子里面游荡,故意引起吴王的注意。吴王看他沾了一身露水,很好奇,就问他在做什么。年轻人这时就向他说了他在院子里面所见所闻,也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常常被用来形容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等含义。《黄雀记》这本书的书名,大概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至少在我们看到这个书名,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典故”。书中并没有提到“螳螂”和“蝉”,更没有提到“黄雀”,但是我们理解《黄雀记》这个书名的含义,就必须从“螳螂”、“蝉”和“黄雀”之间的关系说起。

  书中其实隐含了两对这样的关系。黄雀记里面有很多隐喻,多到有些地方不得不由作者出来澄清。比如这两对关系,作者可能就是故意将其隐藏地很深,加大这种隐喻的效果。读者能模模糊糊地体会到这种关系的存在,但是好像又说不清道不明。这种“朦胧美”,让故事对人充满了吸引力。

  在分析这种关系之前,我们还必须知道《黄雀记》这本书所写的故事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们今天在评价改革开放的时候,都热衷于探讨其中的成就,比如经济的起飞,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但是我们也渐渐意识到,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似乎忽略了点的别的东西——社会道德,良心,爱心等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当路边有老人摔倒没人扶时,我们会说现在的社会道德低下,并且把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们越来越金钱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合理性。

  在这种背景下,保润、保润父母和保润爷爷组成第一对关系。保润母亲是个典型的不尊重长辈、对长辈没有丝毫爱的人,而保润的父亲,也很窝囊,任凭妻子胡作非为。保润的父母一直嫌弃保润爷爷,想方设法把他当做精神病送到井亭医院。他们咒骂他,想让他早点死。他们难道真的不怕保润将来会像他们对待保润爷爷一样对待自己?当然想过,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润。就算是现在,这种理由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这里作者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将来保润的父母,也会因为保润而遭受更大的折磨。

  保润爷爷被送到井亭医院之后,天天不老实,到处挖树,找装了祖宗骨头的手电筒——他说找到手电筒之后就可以找回自己的魂。因为这个契机,保润发现了自己有用绳子捆人的本事。保润用绳子困人的技术越来越炉火纯青,并且乐在其中。他捆绑祖父,打上民主结、法制结、梅花结,每一种绳结都很美观,不同的力度,有不同的作用。绳结随着需要而变化,十八种绳结,恰好是保润的十八般武艺。保润作为那个时代的茁壮成长的新生命,新力量,怀揣着他父母的期望,狠狠地遏制祖父的疯癫。他用绳子拴住祖父的同时,似乎也拴住了旧时代的旧道德,拴住了那些本应该坚守的东西。保润到底有什么资格去捆绑祖父呢?好像并没有太多正当的理由。他征服别人的能力,只有一根绳子,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会。这样一个人原本应该被社会淘汰,无所作为,但是恰恰是因为一根绳子,捆绑的天赋,使保润成了当地的名人。病态的谋生手段,只有在病态的社会才会闪耀光芒。

  祖父一直强调说自己的魂丢了,找不到魂就死不了,讽刺的是,恰恰相反,丢魂的似乎是保润以及保润父母那两代人,因为悲剧全部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一个个都不得好死,下场凄惨。在保润被诬陷为强奸犯之后,保润父亲抑郁而死,保润母亲心如死灰,痛不欲生,改嫁他人,最好连保润这个儿子都不认。

  所以在这对关系的结局中,保润捆住了爷爷,保润父母因为保润死的死,离开的离开,而保润最后杀了人,结果可想而知。理清这样的一组关系,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黄雀是谁?黄雀大概就是祖父吧。人们都将离去,唯有他永远不老。而保润父母和保润,自然就成了时代中最为不堪、最为凄惨却又最得不到同情的“蝉”和“螳螂”。

  第二对关系,正是由《黄雀记》中的主人公保润,柳生和白小姐即仙女组成。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保润,柳生,白小姐,这三个代表春天般欣欣向荣的名字,三个对应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幅画的名字,三个仿佛被时代宠爱的名字,它们之间是不是有很大的联系?如果在中国古代,一个叫做柳生的人,那么他的字可以叫保润,而白小姐,更像是古人的一个号。我们把它们这样联系在一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雀记》上部的主人公是保润,中部是柳生,下部却变成了白小姐——如果把这三个人分开对待,那就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一本书同时出现了三名主角。如果合在一起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其实不仅仅是这三个人,而是他们一整个时代的人。在这里面,如果作者实在批判的话,那他批判的就是一个时代。

  保润经过柳生的陷害,被诬陷强奸仙女,坐了十年牢。仙女收了柳生家的贿赂,远走他乡,后来自甘堕落,成为一个下贱的风尘女子。而柳生这位阔少爷,也因为这件事散尽家财。柳生父母一直叫他低着头做人,他确实做到了。他做出了很多改变,甚至在后来仙女回来的时候,他想过娶仙女,好好过日子。他自知对保润又愧疚,所以在保润出来之后,他也在尽力补偿。如果说这本小说里面有人值得同情的话,那么似乎柳生最值得同情。在看到本书二百多页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柳生会和仙女在一起,而且由衷地想去祝福他们。但是真的要这样说同情他,好像又不准确,因为害保润坐牢的是柳生,强奸仙女的也是柳生。

  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所发生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每个人都浮躁、冷漠,都在想着下海赚钱,而丧失了人情,丧失了道德。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所以到了最后,保润在柳生的婚礼上喝的伶仃大醉,要拿绳子去绑新娘,柳生不肯,保润干脆杀了柳生。柳生死后,人们都把这一切归咎于仙女,即白小姐。人们唾弃她,辱骂她,诅咒她。仙女不堪重辱,跳河逃走——同时也是在跳河自杀。她被人救起来之后就不见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她只留下一个孩子——一个红脸的小孩——人们称他为怒婴。

  在这组关系中,柳生是有可能引起同情的“蝉”,保润是那个满嘴脏话、捆人技术一流且又可怜的“螳螂”,仙女自然成了最后的“赢家”——只有她活了下来。她就是那个直接或间接捕获了柳生和保润的“黄雀”。尽管我自始至终都很不喜欢这位姑娘,这里我没有故意谴责她,因为这只“黄雀”也对时代做出了她本该做出的事,也就是她所生的那个孩子,那个怒婴。在《黄雀记的》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

  乔院长他们注意到,怒婴依偎在祖父的怀里,很安静,与传说中的并不一样。

  最终,留下来的是一个苍老的生命和一个崭新的生命。作者说怒婴和传说中的不一样,哪里不一样?脸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红?也许吧。也许这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一个健康的新生命。又或者,作者是在说怒婴和那一代人没有什么区别,最终也会如柳生保润仙女那般?

  仿佛到小说的最后,苏童也变得沉重——写作的过程是一场痛苦的回忆,也许还夹杂着一些快要封笔的欣喜,他像一位历史的的制造者,像主管时间的神灵,拿起笔,大笔一挥,浓浓的墨抹去了宝润、柳生和白小姐三十年左右的悲惨人生,与此同时,也抹去了改革开放之后约三十年的道德沦丧触目惊心的漫长光景。仿佛他嘴里正喃喃地说,结束吧,结束吧,让旧的道德留下,让新的生命发芽,给社会多一点光明吧。

  在这时候我们也许才能理解,祖父那个装了祖宗骨头的破旧手电筒的含义:它装载的不只是祖父的魂,而是一个民族的道德之魂。如果它一直都是一只正常的手电筒,那么它一定可以照亮这整个三十年人性的发展轨迹;可惜它早就坏了,祖父不愿意死,正是在寻找这个装有民族道德之魂的手电筒。

  在我这样说的时候,我突然对这名怒婴充满了期待。

  《黃雀記》读后感(六):惊涛的青春,骇浪的轮回——苏童【黄雀记】

  每一个人,每一段青春,总会有些许的遗憾或伤痕刻骨铭心,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将你们的曾经打上一样的烙印,真正的爱,真正的恨,自私而又秘密地属于你们,属于轻狂的青春,属于心灵的疤痕。几多年少事,命运终轮回,所有属于过去所留下的创伤总会以同样的方式得到补偿。

  【黄雀记】主要分三个部分,围绕三个人:保润,仙女和柳生,讲述了三个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瓜葛,呈现了三段不同的人生历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小说以近乎一环套一环的命运的索链,无情地连上了三个青年,一出出的悲剧上演,一次次的良心审判,命运犹如那只黑暗中的黄雀,不动声色却又掌握着一切。

  小说以三个看似很有前途的青年写起,以三人最终的不幸落笔,写出了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是多么的渺小和脆弱,不堪一击。什么人生意义,什么理想,终究抵不过命运的魔掌。人总是人,不管你的思想多强,意志多坚,始终摆脱不了你那一身的皮囊,而具有了这种行装,你就必然具有了人性的弱,就总有无法抗拒的诱惑,这种诱惑即为灾祸的根源,即为自责与懊悔的开端,从此你就要一直为自己的恶果买单。

  美好的初秋,浪漫的七夕,读了这篇文章,心中仅存的一点美好也变得遥不可及,看着别人的故事,竟不自觉地担心起了自己。人是多么可怕,人心是多么复杂,小说中仙女明明不爱保润,可她竟然和柳生一起,把他欺骗,玩弄保润的情感,最可气的是背后竟还骂人家是“国际大傻逼”。人,真的是可怕的动物,同时从保润的角度出发,做人也不可太实心实意,爱一个人固然没有错,但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别人,完完全全地将一颗赤诚之心执意托付似乎有点对自我不负责任,关键还是要看你爱的是什么人,值不值得你信任。

  书中的主题部分是放在三个人命运的轮回方面,先是柳生强奸了仙女,靠着家底和关系得以脱身,而一向单纯的保润成为了理想的替罪羊,从此三人的人生方向彻底被改变,保润蹲了十年的大牢,柳生一直生活在良心的煎熬中,并试图通过对保润祖父的照顾获得救赎,而仙女因此事远走他乡,数年后,命运再一次让他们重逢,憋屈的保润在柳生新婚之夜将其捅死,而仙女最后只好回到原来的水塔,伴着一老一少共度残生。在这样一个故事中,谁都无法逃脱,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每一个人又都是施害者,害人如害己,所有曾经造的孽,最后的因子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这很像佛家宣扬的因果论,有因必有果,什么样的因造就什么样的果,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最后说一下三个人中唯一的女性人物仙女,她的一生,真的是坎坷不平,似乎世间所有的不幸都在她身上一一应验。先是被一对唤之为爷奶的老夫妻收养,接着在精神病院没有玩伴,然后就是被强奸,幸好上天给了她一张娇媚的脸,但也不幸在这张脸,靠着她的模样,她做妓女,做公关,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好容易找了个男人,希望将一生托付,并为他怀了孩子,可没想到是个负心汉,至此她对生活,对未来没有了一丝的挂念,一场游戏一场梦,到头来,她失去了一切,仅有一个孩子留在身边,这就是她的一生,漂泊不定而又无依无靠。似乎很多人也曾有过如此的心声“命运为什么总是对她不公平?她的选择为什么总是错的,生活欠她的,什么时候能够偿还?”似乎很多人也曾有过如此的假设“如果当初他们是在水塔里跳小拉,如果当初他懂得爱抚女孩的方法,如果当初她爱他多一点,如果水塔之约推迟三年,他们之间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呢?”

  然而生活就是生活,是尖锐的,是露骨的,是没有回头路的过河的卒。

  你我之间,多些理解与宽容,不留遗憾,善待明天。

  《黃雀記》读后感(七):来,我们跳小拉

  我看了一半仍不能相信这是苏童的书。他有些脱胎换骨的感觉。

  书写得很好。

  最大的看点是幽默感,我喜欢这样的幽默,看了之后会心一笑,而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强迫你笑,或者你不笑就觉得自己欠了作者点什么的感觉,因为看他满头大汗铺了半天的梗,你还特冷淡。

  故事其实简单,而且我觉得还是留有些遗憾。祖父是整本书的亮点,简直耀眼闪瞎你的眼睛。他一出场整本书其实已经成了。我觉得遗憾是因为后面虽然故事已经转到主线,仙女柳生保润上面,但我还在期待着这个老头子再出现,虽然最后他在车祸那场戏里出现了,还是觉得不够。总觉得祖父还应该在结局里再来一次,但他就消失了。于是我觉得有一种没跟祖父说再见的遗憾。

  仙女柳生保润都写得很真实,保润跟仙女跳小拉的那段让我感动。三个人里仙女写得最好,柳生次之,保润还是有一点感觉没有写出来。不过已经很好了,这是苏童写得最好的书,也是最近我读到的写得最好的大陆作家的书,推荐给你们。

  《黃雀記》读后感(八):青春暴力以及回忆

  看的是《收获》删节版的。据说删除了五万字。感觉《收获》上刊载的是三个分开的线性故事。

  总有人喜欢把苏童和余华做比较,因为他们同质。他们来自于江南,喜用暴力色彩美学的方式处理作品,还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特别是文革经验写得淋漓尽致。在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后苏童终于还是回复到了他最习惯的香椿树街题材。香椿树街还是那条街,没有香椿树。这次没有了夜饭花,却有了冬青树。整街的冬青,没有了一丝肃杀的气氛。小说开始于祖父要寻找的冬青树下的一个手电筒,里面有祖宗的骨头。因为祖父听说自己的魂没有了全是因为没有好好对待祖先的缘故。在这部小说里面,有疯子,有宗教,有青春的性懵懂,有孩提的游戏,有现代社会的俗气的二奶故事,有小人物式的悲哀,有商品经济大潮的烙印。这次,苏童没有把故事放置在文革的背景之下。他这次写的青春应该算是八零后的青春。也就是说,是别人的青春。与《城北地带》和《刺青时代》不同,没有了武斗,没有了血腥暴力,没有了逃学旷课。小拐还在,可是他已经把故事主人公的角色交给了其他三人。十八岁少年保润,肉铺少年柳生,以及十五岁少女仙女。

  跟他的众多香椿树作品一样,父辈祖辈男性角色依旧呈现一种软弱化的趋势。保润的祖父是疯子,父亲三次中风去世,连里面的郑老板也是疯子。倒是里面的女性形象大多泼辣、尖酸、势利、刻薄。苏童似乎总是希望把男性角色放置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之下。不管是青春期的性懵懂,还是中年父亲的家庭负荷。跟曾经的《城北地带》和《刺青时代》一样,苏童把所有的男性置于去势的状态之中,不管是缺了一条腿的,妻管严的,性器官缺陷的。有的评论家评论这是为了体现文革时期所有人对毛主席的唯一崇拜。大家只有一个父亲。可是在《黄雀记》中苏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在当代社会的后毛时代,男性形象为什么还是那么软弱?中国男人们还没“站”起来了吗?

  苏童这次还加了一些所谓的二奶,借腹生子的题材。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香椿树街上除了工业现代化革命之后涌起的工厂以外,还有私营企业主的商业梦想。还有偶尔提及的流行歌手,比如王菲,那英等等。可是,我还是怀念苏童那些青春懵懂期的文字,彷佛这才是写他真的生活。抛开那些“民主结”“法制结”的政治隐喻不说,感觉少年成长之后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成为了游离,没有灵魂的人物。湮灭在整个小镇,整条街中。

  我实在觉得第三部分的狗血台商二奶情节可以删去。没必要那么现实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五四时期,需要浪漫主义或者现实主义两架马车来保驾护航,抒发胸臆与剖析现实。苏童可能是要想要表达一些东西。可是文字背后的涵义大多人是无法读出的。绑捆疯了的老头的所谓“民主结”“法制结”的隐含内容大家都会懂。可是这么明显的隐喻让大家读出来不是显得很掉价吗?

  故事结局的白小姐出走,让我想到了沈从文的《边城》的结尾。沈从文曾经颠倒过《边城》结尾最后一句话的语序。他把”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放在了”也许明天回来“之前,意图给人一种希望。可是这次,白小姐(仙女)的出走没有了一丝希望。

  中国当代文学的荒诞(现实?)之路并不好走,正如苏童(还有余华)这次的小说一样并不让人好懂。正如现在这个世界一样。所以很多人“想跟这个世界谈谈”。

  2013年6月21日

  附:已刊于河北青年报2013年9月2日第27版读书版

  《黃雀記》读后感(九):354.15.90《黄雀记》—苏童。

  这是一个循环的故事,黄雀的角色在三个人身上循环,最终却没有最后的得利者。贯穿全书的丢魂者祖父,是本书的灵魂,他的存在说明了,要想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必须扔掉灵魂,否则死路一条。这是一盘死局,保润、仙女、柳生,每个人都轮流在螳螂、蝉和黄雀的角色下一闪而过,却被他们置身事外的灵魂捉弄的,抓不住眼前可以就此打住的机会,只能身不由己的任命运把自己拨来拨去。就连最无辜的保润,如果不是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如果不是执着的不依不饶,如果不是家破人亡,如果不是柳生最后的一丝欺辱(穿他亡父的裤子),保润应该不会义无反顾,虽然他说‘哪那么容易过去’,可是他已经试着和柳生和好,一再的要和仙女跳小拉,为过去那件事画上句号,可是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如何重演,也只能是制造新的悲剧。至于柳生和仙女,这就是两个人渣。

  《黃雀記》读后感(十):至少这次苏童赢了余华一回

  满城还在说余华,小生倒是又看了下苏童新作《黄雀记》。

  好吧,有《第七天》垫着,《黄雀记》算是好的。

  好就好在,至少苏童回到了驾轻就熟的自己,讲回了他最擅长的那种潮湿灰暗百转千回疏密有致的故事,固然有絮絮叨叨原地打转气若游丝之嫌,但好歹没如余华般,站庙堂之高想当然地说江湖之远,不切身得几无诚意可言。许是在经历了虚弱的《碧奴》勉为其难的《河岸》之后,年届知命的苏童总算想明白了自己其实到底有多长有多大。

  这不,苏童自己说了,为什么又回到了香椿树街而没有去到新街口?因为“写当下其实是容易的,但是要把当下的问题提炼成永恒的问题,可以囊括过去和未来,这倒是个问题”,“急于拥抱现实而去发言的时候,所有付出的努力可能会白费”。

  话说好多好多年前,小生还是个青葱少年时,有回冒冒失失就跑到了叶兆言家里问他,你们这些作家的故事是写得挺好的,可为毛你们总是在写那些1937年的爱情啊1934年的逃亡啊什么的,就不能写点咱们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儿么?许是看在勉强算是“小师弟”的分上,叶师兄没计较唐突粗鲁之罪,笑呵呵地回答说,咱只写咱熟悉的嘛,年轻人的事儿年轻人自己写就是……

  然后不免又想起,王干老师尝八卦说,苏童家起居室的屋顶上,张贴着两幅一模一样的美国性感女星的黑白照片,既像是梦露,又像是赫本,还像麦当娜,王老师“诗意”地讲述说,“这位俏丽佳人以她优雅的容颜笼罩了苏童的天空,笼罩了苏童的睡眠,她阅览着苏童从左边翻身到右边又从右边翻身到左边的过程,聆听着苏童在梦中喃喃呓语和梦魇的恐怖哭声,也许,当苏童与她对视时,小说便在刹那间诞生了。”唔,这一说也已经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事儿了,想来苏童应该早已经换了更大的家更大的起居室,贴画也早换了吧,只是不知道现在换成了什么呢?有机会一定要问问。

  天高云才淡,人来鸟才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