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3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元,页数:1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一):做个有趣的人

  读他的文章有种让自己说不出的想法找到了出口的感觉

  人总是爱设置生活,做一只无视这些设置的猪是多么幸福。里面关于同性恋的内容很是赞同,不是推崇,而是因为存在这种文化,就有被知道的权利,有存在的理由同时文中提到评价行为现象是否合理是看性质不是看人,如果两个人相爱,不管性别,找不到他们不该在一起的原因。同样,不能因为一个人是女性就更加宽容或者严格地看她,为什么有女博士这一称呼而一般不称男性博士为男博士,性别根本不是区别项,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男女平等讨论了,王小波认为,可能恰恰是社会制定的一项项政策让女性花更少的心血获得更多的保障而让其减弱了战斗力,因而社会朝着男女更加不平等方向发展

  在此之前,读了《黄金时代》,觉得读不懂,此文写了几篇关于黄金时代的解说,看完好清晰了点儿。黄金时代不是虚构一个故事背景也不是写你以为的时代样貌,而像一个画家画了红红的天,你觉得诧异,天不应该是蓝色的吗,后面你才懂,原来现在的天变成红色的了,它是把现实摆在你面前,帮助你认识。同时,小说不应该把格调放在第一,格调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有比格调更为重要东西展现时,格调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比如,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但当一个姑娘掉水里了,身为一位七尺男儿,你路过时怎么办,这时,显然生命大于礼教,所以该说我爱你时就说我爱你,没必要在说完爱祖国爱社会爱党和人民之后,再折射出我爱你。

  做个有趣的人,不被条条框框束缚,希望你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想和他结婚生子而不是因为到年纪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二):推荐

  这本书包括了一些杂文、别的书的序言及跋语。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王小波老师的书,感觉他是一个特别思想的人,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书中文字很有理性,短短的语句就能真正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且具有感染力。偶尔也会出现讽刺,会让人先是好笑,又会停下来思考。书内文章很多,我就挑点说一说。 【最精彩的一篇】 第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写的是我在插队时遇见的一头猪,它机智勇敢,并且不与其他猪同流合污。但是就是因为它太特别了,和其他格格不入,所以要被杀了。本来和它关系很好的我却没有和它一起战斗,因为和一头猪并肩作战也太惊世骇俗了吧!! 正如文章结尾所说: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通过猪,我,以及其他动物和人,把人分为了三类,一类是走在前面,像猪一样看起来特立独行的人,一类是有猪一样的想法,却又害怕背负异样眼光,停在原地的我,一类对于现状安之若素,从未想过反抗的人。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处于后两者,第一类的人寥寥无几,可能因为特立独行像那头猪一样被“杀”死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 在《他们的世界》跋语的结尾: 同性恋研究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 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理性,娓娓道来最后总结一个道理让你不得不信服。却是如此,我们总喜*欢批评别人,尤其是非主流的东西。太多时候我们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从没有想过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所以,遇事不要轻易结论小心自己成为了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让我学到的一个读书方法】 我看过许多怎么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看到《掩卷<鱼王>读后》,我又学习到了一个新的方法。 先是总体评价,再写一些关于感想和文章所用技巧,最后文章读完再来点评一下。 每一个分类前最好要用几个字总结一下。比如整体评价,人的本性啊,这种标题方便下次一下看到。而且这样有标题的话还可以边读边写,最后总评的话前面也能回想起来。 写读书笔记是为了自己下次更好的回忆书的内容,所以各方面都要包括,尤其是令你最印象深刻,感触最深的的地方。而且读书笔记要有批判性,不要一味强调好就看不见其中不足。 【整体评价】 优点有很多,个人认为不足之处也有,引书内的一段话“千万别听任何人讲理,越听越糊涂。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杂文以说理为主,所以文学的艺术性就少了。不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三):他就是那只猪

  王小波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黄金年代到东宫西宫,可以说王小波的书其实是引领潮流时代的。单说他的小说,其实说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提供的角度是一个独特的,我认为是有点旁观者视角。这本书写了好多在国外的生活,也写了知青时代的养猪的事情,基本上可以让我们看到他好像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是说的又那么真实。面对知青下乡,面对血统等等完全没有写的好像有多少什么苦大仇深的,而且以一种一笑而过。

  也许我们面对生活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态度。比如我之前有一次出去玩,眼镜调到的河里,河水很深,肯定是无法捞回来了,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的心态不是郁闷,而是想笑。为什么想笑?我也不知道,好像这件事情就是和我没关系一样。或者是之前开车,和别人车发生刮蹭,全责在我,怎么办?赔钱了事,除此还能怎么办呢?

  从金钱的角度来说也许这些都是小钱,所以我能够从容面对,如果涉及到好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也许我也没办法淡定。但是我们的目标不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开阔吗?没钱怎么办,那就去赚钱。除此以外再无其它。

  读王小波的书,你可以总体感受到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再和你嘻嘻哈哈,但是呢,人生难道不该如此吗?有很多人喜欢王小波,也许就是因为那种生活态度正式他们想要的,也许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王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可惜天才英年早逝。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早逝,是他的形象更加高大

  这本书其实很多都是他其它书的序,所以其实没那么多东西可看,也许我们把那些其他的书都看看,也许会有一种不同的关于王小波的观点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四):情人未老 小波不死

  十五岁那年,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少年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里面的性爱描写让还单纯的我脸红心跳,对文字背后的不羁心灵也尚未能理解,于是就再没读过王小波。

  又到了高考季,对于高考最深的记忆,是高考前几天梦见自己多了一条阴茎,上面还插了管子医疗设备,我没穿裤子就回到初中去上课,并没有诡异目光,我的心底竟有隐隐的快乐——当时的我尚且在女性的躯壳里,也并未见过一条成年人的阴茎,现在看来,或许冥冥之中预示着未来吧。关于阴茎的想象,估计要归功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一尺多长,“像个刑具”……

  最近读起王小波,因为弟弟的推荐。经由王小波《我的师承》这篇文章,我又有幸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著的杜拉斯《情人》。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散文,也许是因为都是理科生过来的,没有伤春悲秋的抱怨或是愤青一般的绝望,而是怀有一种黑色幽默,一种改善世界改变自我的诚恳,一种挑战极限的勇敢意志,一种近乎科学一样实事求是精神

  至于杜拉斯的《情人》,我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读这种风格的小说。作品没什么强烈情节,但多的是人生缓步前行思索,王小波称之为“写出一种人生的韵律”。王道乾的翻译更是增添了文字的苍凉厚重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面容。”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两段,开头和结尾。时间经历许久,分开又重逢。如梦。“不朽就是朽,不死就是死,不死也可以死去”,爱的,就是朽的、死的、须臾的彼此。

  两个月之前,有一次,梦到她老了。我在梦里看着她,她像现在一样,依旧神采飞扬。她对我笑,跟我聊天。一瞬间有些酸楚,然而继之而来的是弥漫开的爱。我知道自己心底一直爱的是她,也将会一直爱她,即使很少联系见面,我也并不指望有一天爱会稀释,如此爱她,以至于现实中身边光鲜美好顺理成章的“爱情”变得虚假

  感谢小波,感谢梦见的她,这些让我告别了norm眼光下的我。“到岁数了,找合适的人,正常性生活,这些都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属于个人的,只是一片虚无。”

  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不要用人生的岁月来做规则的注脚,更不要向虚无投降。小波说,“我会一直战斗到死”,我也一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五):生活之上,死亡之下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有两点。

  一,真想写小说,40岁也不晚。

  二,活和怎么活是两件不同的事。

  总结下来很肤浅。但我觉得于我而言有所获益已经很难得。

  世间大概这么两类人。一类满脑子都是想法和观念,但耗了一辈子也没把这些东西揉到生活里去。直到死思想和身体也是两厢分离的;还有一类人脑子里同样都是想法和观念,过了一辈子也远没有把脑中的东西做完,但直到死他是潇洒的。

  如果目睹这两类人的死亡。我猜前一类余留一声长叹,想着要是再给我100年就好了,我还没活够;后一类人也一声长叹,想着要是再给我100年就好了,但是现在死,也够本了。

  我非常希望做第二类人。但可惜并且遗憾的是我还尚且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实在是第一类里的佼佼者

  故而我敬佩王小波的思想和文字。我觉得他不论活多少岁,应当有资格潇洒一把。

  但是我不喜欢王小波这个人,因为他吃猫狗。

  这是于我一个人而言的不算复杂的感观。

  智者愚者之间的差距,我认为并不在思想觉悟上。差异性实则在于行动力上。

  套用韩寒一句话大意也就无非是为什么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王小波是个优秀作者,我完全认同。虽然他的观点不是全部认同,这不妨碍对他整体的评价。

  而一个优秀的作者,除了满足自己内心渴求以外,是否肩负着拯救大众责任束缚,是个说不清道不明话题

  我认为,倘若一个人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文字工作者。那么他被寄寓的希望就不单单是呈现思想,做思想的启蒙者。他真正的能力是把文字化成利剑,斩断愚者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粘连,让更多的人站起来,不要跪着蹉跎岁月。而这个希冀光凭思想是难以达到的。

  然而如果不凭思想达到,文字又怎样化成利剑。我还是愚钝的承认,我不知道。

  不论怎样,读这本书,至少让我多少萌生了一些新的认识。比从前更看清了一点点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和阻隔。虽然还不能让我一下从愚者跳跃到智者,但我想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心急也吃不下热豆腐

  所以还是很感谢作者。之前读过他的沉默的大多数,还没有欲望继续读完他其他的书。

  读过这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我认为我应该是会把其他的补全。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六):原来他这么有趣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那些我少年的时光,陷在心灵鸡汤的罐罐中不可自拔,现在看来当初喝下的鸡汤苍白无味,非要用个词来形容的话,也许可以用味同嚼蜡,但是事实是我没吃过蜡,不知道蜡嚼在嘴里什么滋味

  这样有趣的人写的这么有趣的书现在才看见,也不算晚,只要遇见就算不得晚。

  我是一个被传统教坏了的人,在过去的20年里天性压抑的太厉害,直到见识了大世界,被压抑的自我蠢蠢欲动渐渐苏醒,然后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多好玩的名字,然后买下了一整套书。前面看的两本小说看不出来王小波其实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至少《青铜时代》和《白银时代》给我的感觉很乱,不太有感情色彩,我看的很费力。而对于他自己引以为傲的《黄金时代》,我还没来得及去看。单单就这本书里的散文来看,王小波很幽默很自恋,说起自己的观点和推荐起李银河的书来一点都不含糊。关于他的看法,我有赞同的也有不赞同的,但无论如何,他看到了我许多看不到的并且给我指出来。看这些散文的时候,我常常笑出声来,并且笑的十分舒心,这就足矣让我给一本书非常好的评价。

  书里有关于他对各种事情的态度,有书评,有序,有跋,还有他的域外杂谈和一些有趣的好玩的事情,很平淡很写实可以被想象。很多很多篇的散文,可以慢慢看慢慢读,我很受用。

  读他的散文,就像我的对面坐着他,随时和他说两句交谈交谈,大概也许这是神交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七):生育和村落文化

  李银河提出的观点:村落传统文化也就是指信息共有,对农村而言,无所不知无所不传,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没有一丝的隐私性,毫无秘密而言,甚至于特别多自己无法做主的事(这点非常赞同)。

  农村的风俗习惯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趋势,比如村里的红白喜事,必须花上很多钱,而农村的收入经济有限,这无疑是为难当事人,但若不坚持这个所有人都秉承的传统,又会被人说三道四不按照规矩办事,一双双眼睛都在背后盯着你,无疑是一种强制的力量。办得好了是一种价值体现,办得不好就会被诟病,而农村人把后一种看得极为重要,无钱还好面,也算是一种遗留的村落文化?从以前的红白喜事阔绰程度的攀比,到后来盖的楼房,到现在娶亲的礼钱,都是这种文化。

  别人不在乎你如何挣钱,但在乎你如何去过日子。但日子是谁过,还是过日子给别人看?真是极难说得清楚的。而好多人都没有明白这个事实。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八):有些作家,看过他一本书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建议先看《黄金时代》再看其他

  有些作家,看过他一本书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我觉得王小波是其中之一。

  毕竟他那么虔诚地对待写作,而写作是件袒露灵魂的事。

  现在回想,庆幸自己先看了黄金时代,那也是我读的第一本王小波。头一次就来了个特别狠的冲击。

  当时,时代和黑铁火得很,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聊王小波。大家都看过,我没看过,这就有点尴尬,于是我也开始看。本来准备一口气看完时代x3的,结果死命撑着才好歹把黄金时代看完。

  元气大伤。

  是好书吗?

  当然,呕心沥血之作,我毫不怀疑。王小波自己也说这是他最满意也写得最艰辛的一本。

  看完了,我一边心有余悸,一边更奇怪,怎么那么多人兴高采烈聊着王小波?所有人都夸他,那为何世界还是没什么改变,大家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

  我从此时常惘然若失,有时碰到些事儿,想要重复从前的行为;继续从前的想法,心里却有个突兀念头——你不该这样做,不该这样想。

  有些时候,受到这样念头的影响,我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想法;有时却生生把这念头摁下去,此时尤为羞耻难过。

  有些事大家其实心知肚明,但都装着不知道。有一天,被人挑破了那层含混暧昧,就如暗室之中忽现光明,真实的光灼眼刺目。这时候便对他又爱又恨——之前你没挑明了的时候我过得也挺好,你看现在全摊开说清楚了,我日子要怎么过?

  王小波其人,他看到的,就想看清楚,看清楚明白了,还非要说出来,且一定要辛辣刺激地这样告诉你。一身反骨,别样天真。

  我得缓缓,过阵子再看其他几部书。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九):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的人只是说了一些别人不去说的话,走了一条别人不去走的路,便逃不过几多苛责,几多谩骂。因为这些永远追随所谓主流的人,他们眼里容不下你的不同。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活在制度内,读应该读的书,说应该说的话,努力地挤进主流的话语圈,再飘飘然形成一种只有自己这样的三观才正确的莫名优越感。的确,他们是家长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世俗的评判标准下,他们是人生赢家。

  可是,谁关心过他们是怎么活成了这个样呢?一步步成长,长成一个社会主流的模样。这是对社会的态度的真实流露,还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模仿呢?在主流的声音下,他们可曾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可曾发出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可曾追求过自己的梦想?

  主流是一个太可怕的词,因为人们容不下那些非主流的人。

  直到今天,街坊邻居都会评价那个西装革履的小公务员“这是一个有着一份好工作的小伙子”而对那个顶着一头黄发的摇滚歌手置以白眼,头发染成这样的小伙子没有什么好东西。我们通常称为之为思想保守,可其实这不就是一种自私的排他吗?

  佩服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特立独行尽管带来了几多磨难,可最终获得的不仅是自由,更是一种想要的快乐。

  我自己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算是对自己一个反思吧。也是写一个朋友吧~尽管现在已经隔得太远,不能称之为朋友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十):铁肩担“有趣”

  王小波的这本书看似凌乱,我认为是围绕着be(事实)和should be(意愿)这个主题,说的俗一点儿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又可以分成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

  譬如性和同性恋等等的社会问题是存在的,然而很多人却“视而不见”,以为这样就不存在了。科学则不管“提倡”(should be)与否,只要是存在的(be)就会去研究。之前知乎上一个回答两名儿童被父亲疏忽从商场接连坠落致死就提到不成熟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对于安全问题的疏忽,似乎只要不去想儿童会意外死亡,那么这个概率就是0。

  对个体来说,集体的价值观(大家都要说好)为代表的“对生活作种种设置”(should be),这些设置(norms)是索然无味的,王小波要为“有趣”(本书另外一个重要主题)战斗到死,他要做想做的事情(be),而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一定要做的(should be)。看有趣的小说,写有趣的小说,而不是从各处寻找“意义”和道德教育。我作为一个很无趣的人,很想知道以“有趣”作为座右铭的生活是如何。在王小波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娱乐至死”的另一种样子。“想做”就是一个很高的高度,知道自己想做需要对自己的关注,自我的认知,那么就又回到了be(我自己本来是什么样子)和should be(我一直以为和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square one。

  这本书实力安利了许多其他书籍,比如《情人》,比如《江村经济》,比如卡尔维诺的小说等等,均已加入购物车。

  另外提到了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给我从《如何阅读一本书》未曾得到的看待小说的另外一种方式,所谓“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小说的韵律和节奏(如同音乐一般)(中文的诗歌,所谓歌就是有节奏感的),现代中文仍然具有,而且“语文”是在一代又一代写字的作家翻译的翻译家共同努力下不断演化的;比如小说的边界,王小波给我展现了小说世界美丽的地平线:一种和其他文体严格的区分开来如同艺术一样的完美、纯粹的小说,一种没有边界的小说。

  关于版本,装潢的有些过,没什么必要,纸张非常优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