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5:1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10篇

  《中国国民演变历程》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一):改变国人的劣根性

  改变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书读完了,感觉很震惊,仅仅是一篇序言就让人感觉很震撼,书里面说得真的很有道理,一个是中国的“顺民性格”,只要是给一个活路就那么苟且的活着,甚至是要你的命,很多人都不会反抗,南京大屠杀,几百个鬼子,就可以杀掉上万投降的士兵,在抚顺的平顶山三千多人被杀,只跑出去几个人。还有就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斗争中,成功者无一不是更“中国”的人,慈禧太后战胜了光绪、康有为,袁世凯战胜了孙中山。谁懂得中国人的国情谁就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一次又一次拒绝改变以后,带给我们的只是沉痛代价

  书里面讲述的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截取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很有贵族气的,即便是在汉唐也是很大气的,魏晋风流,宋朝的繁荣,一切最后都被蒙古的铁蹄所打破,从元朝以后,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奴化,越来越失去了祖先文明礼仪

  那么是不是先秦就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夏以前的禅让就是我们的民主源头呢?作者通过对先秦的解剖,发现中国即便是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很难找到民主的源头和种子,中国一直强调的就是专制,就是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到了秦始皇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皇帝制度让整个中国只有一个自由大脑可以思维,可以思想,其他人都变成了奴隶。这种专制制度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创造,是中国社会必然趋势。而且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统治者总是想要让老百姓变得乖乖的听话,总是对自由感到很恐怖

  作者发现一个让人感觉很悲哀结论,那就是从源头上中国的国民性就和希腊不一样,中国强调的一直是不平等导致稳定,古希腊强调的是平等才能够创造和谐。一直到了近代,东西文化发生强烈碰撞冲突以后,中国人才开始自己反思,从梁启超开始狠狠的揭露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到后来的鲁迅和胡适。看了作者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鲁迅的思想源头很多都来自梁启超,把两个人的很多重要观点放到一起,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鲁迅应该是深受梁启超的影响,只是换了一下说法批判得更猛烈一下,并没有太多自己的原创

  经历了这么多年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并不是要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彻底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中最阴暗的东西,向全世界各种文化学习,学习他们最优秀部分补充我们自己。相信中国人有这个能力,能够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不断成熟壮大,不断涅槃重生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二):头重脚轻

  张宏杰老师是一位历史学博士,就写历史评历史来说,他可以说驾轻就熟。于是,就造就了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二读起来很过瘾,又有种以前看他写《坐天下很累》的那种感觉,还夹杂点小的时候第一次读龙应台以及柏杨他们写中国国民性的感觉,但是整个从上古梳理到大清朝之后,就没有之后了。于是这本书就变成了,说说国民性之起源之嬗变之表现现象,却没有了下文。一般情况,我们论述一个问题不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然后最后在给出个结果嘛。张老师却只能止步于摆事实和讲道理,是的,他无法给出一个结果,任何人也无法给出一个结果来。连鲁迅先生也不能,张老师也不过是长在红旗下的血肉之躯也才不过40几岁,怎么给结果,于是,关于“国民性”的论述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变成了一桩无头悬案,变成了这样头重脚轻的一本书。

  想一想,当我们捧起这样一本冠以“国民性”的书,妄图在里面找到答案,又何尝不是一种“国民性”之表征——希图从他人那里得到答案,旁观并且还一一对照着颔首着,然后合起书本来该咋还咋。街市依旧太平旁观者被奴役着,洗脑者于被洗脑者,依旧在这个几千年来或称之为“僵硬”或称之为“古国"的国度生存着互相倾轧着,只能如此。我等蝼蚁实在是想不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答案,因为你我的身上不都是一股子酱缸味吗?

  我曾经在一个很奇葩地方呆过,这个地方呢,全年无休,挣下的钱基本上被七七八八扣得所剩无几天天受着夹板子气,被逼着去充当正义使者为这个解决问题为那个解决问题,却独独不问自己生存的还有几分快乐幸福。刚去的时候,我问别人,这里都不休息吗?劳动法不是规定有休息的权利吗?大家像看猩猩一样的看着我,过了很久我明白了。明白了,依旧无事无补。在看《云图》的时候,有一个黑奴总是被打的很惨,最后他到船上去救助那个医生,他说,我会看人,我知道你能帮助我。我从小就在海上,我见过了太多的市面,我当不好一个好奴隶。

  再回头想想周遭的人和事,一辈子这生这长,上完学老子花钱安排工作,家里听爹妈单位领导。不听怎么办?不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当你在这里“国民性”议论义愤填膺,说某某我要解放你。哦,某某回应你,你是神经病吧。正如那铁屋子中先醒叫醒大家的傻逼一样,大家会群殴你一阵,我们不是睡得挺好吗?外面的世界你说好,你说自由你说幸福,你妹啊,你谁啊我听你的。人就是这样的,对于他没有见过的世界,他选择性不相信。所以,当我们谈论“国民性”或者就是思考一下,也必然会掉到张宏杰这本书一样的境遇——头重脚轻,前言不搭后语

  对于这些,我想我还是一个这样的中国人,只能各人自扫门前雪,对于你知道的看到的明白的见识的,选择缄默不语。对于已经被奴役的姜戈来说,自己不解放就永远也不得解放。在这里,我更倾向于胡适关于“国民性”的论断。在看看我们的台湾,和我们地理不远,历史分道扬镳时间也不长,那也是中国人,去了就知道。遗传的确很重要,但是还重要不到骨髓里。

  看完了,有点憋屈,所以想想,老子先僧毕竟是个不折不扣的先哲,作为屁民,懂得了多了,既不利于稳定也不利于个人感受幸福,就是这么回事吧,可惜,谁让总有些人,还是知道了自己的无知悖论啊。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三):乱弹国民性

  这本书中说的国民性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整个国家体制个体体现的内在性格、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态度等。笼统点来说就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人共同的品性。共同这一点很重要,大部分也很重要。

  国民性并不是一天铸成的,就好像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天养成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对于中国人民品性的发展,却像是沉重压在身上的枷锁,一点点得累积叠加,一点点得侵蚀国人原有的品性。百花齐放的思想时代不再,自由奔放的性格不再,人们开始满足于自我安定、自我满足的状态,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更让国人(尤其是女子)陷入了“三从四德”的枷锁,捆绑住的不止是小脚,还是国人的思想状态。

  国民性的演变就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从远古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到民国、新中国建立,中国人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得重塑着国民性。照理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去糟粕精华才是历史的必然,但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却让一些糟粕完整保留了下来,甚至给国人带来了巨大心理创伤,人们变得更胆怯,更懦弱,更需要一层盔甲保护自己。

  现代中国我们也喜欢探讨人性。尤其是现在有一些匪夷所思行为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比如人们再也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不愿意去搀扶摔倒在地的老年人害怕那些所谓的老人会反过来咬自己一口。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作为骨子里都拥有善良传统的国人,变得胆怯,怕受伤害,可真都是国人本身的问题吗?还是本身的法律体制让国人失望了?

  比如公车年轻人未曾让座给老年人,老年人就对年轻拳打脚踢,认为年轻人不尊重老年人,这种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老年人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我的经验里,排除个别青年,大部分年轻人看到老年人还是会自觉让座的。可让座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行为,而有些捆绑了道德需求的老年人真是不知所谓。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追崇“尊老爱幼”“忠孝”等传统儒家思想,这些思想却在现代社会里被无情践踏。其实有些思想很好玩,把国人捆绑在了某一道德标准柱子上。比如说豆瓣上南方有嘉木写的《明代一起奸杀案所引起的风波》中写到婆婆为了讨姘头欢心将自己的媳妇介绍给姘头,最后将其奸杀,所谓的传统文化就变成赤裸裸的笑话。所以无论是什么好思想,都有一个标准,像“孝”,这还得要求老人本身是个品格高尚的人,而不是下流无耻的宵小,不然为何孝,何从孝?

  说国民性的演变,其实人的思想总是在进步的,你与其说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会是一个大框架,不如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能够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说这些人都有着统一的封建思想残留,也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就好像网上甚为流传的一段话——很多被害者的遗属带着几近绝望愤怒抗诉

  要求给犯罪者更重的刑罚 要求处以极刑

  要说为什么他们的愤怒会如此强烈

  那是因为这些犯人

  很多人都不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悔恨

  唯一悔恨的只是自己被逮住

  为了让审判对自己有利

  他们会演一些令人作呕的小把戏

  这样的小把戏 被害人家属一眼就能看穿

  他们说自己的成长经历

  说自己不被父母爱护

  说社会对自己不理不睬

  尽说这些让人腻烦的狡辩和自欺的废话

  我告诉你们 即使被塞进同样的环境

  不 即便是遭遇残酷命运

  很多人也决不会犯罪

  决不会去伤害 欺骗 抢劫 杀害他人

  沾染毒品 欺诈老年人 汇款欺诈

  抢劫 强X 杀人

  会那么地轻易剥夺他人尊严的人

  他心琴的弦早就一根不剩了 一根不剩!

  所以与其讨论国民性,还不如去完善法制。只有这样,好人才会变成更好的人,坏人才会忌惮而不至于可以肆无忌惮得污蔑好人。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四):中国自私

  中国自私史

  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堂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可谓不宏大。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史,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张宏杰老师循着历史的轨迹,从国民性研究出发,分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演进及其导致国民性格的大倒退:春秋时期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刚,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就如九斤老太所说“一代不如一代”),也列举了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的历史。如果说专制制度的演进是因为帝王实现天下尽为他们所有的自私,那么国民性格的大倒退则是国民在专制制度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私表现,因此这本《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自私史”。

  钱穆先生在他的《历代中国政治得失》中,从制度方面去剖析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王朝权力越来越集中于皇权,政治架构朝着集权化方向发展,王朝的体制逐渐僵化、死板,最终造成了封建王朝的崩塌。《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书中则进一步把研究的范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沿着历史的发展历数国民性的演变,把每一个朝代对于国民性的影响都深刻精确概括出来,令人对中国国民性的演变有一个清晰认识:从春秋战国时期带有的骑士精神,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封建王朝,汉代的士大夫情节,唐人的热烈,宋人的内敛,元代开始雅文化被俗文化替代,明朝皇帝带头做流氓,清朝则彻头彻尾开始培养国民的奴性了。一部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帝王的自私史。

  从书中的第二部分开始,作者从专制制度下的环境下探源国民性的结论更是令人警醒:专制总是以不平等为基础父子关系诞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专指传统中国,西方社会则是出现了不同的父子关系)。从不平等的父子关系,发展到家庭中的以父亲为长,在氏族中以组长为大,在国家中以皇权为尊。就是这种关系的不断发展,历史中的封建王朝的制度不断缩紧,导致了国民性在不断受压迫之下形成的一种倒退。书中的第三部分则是列举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历程,学者政治家家们对于中国国民性都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改造,手段不外乎两种,一是制度改革,一是思想启蒙,只是受制于各种因素效果不佳。

  虽饱受诟病,如今的中国国民性仍需进一步改造;即使是经济发展大踏步,但国民素质仍需要大大提高才能得到更多的国际尊重。从阅读走进现实,读完《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仿佛更接近了我们的传统、历史,更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民性,为改造我们的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2013-5-18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五):从“侠客”到“看客”——《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概述

  读完张宏杰这本书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不少,所以对本书内容做一个提炼。

  所谓国民性,就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民族的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具有共同点的性格特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有点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星座特质,比如说到处女座,我首先想到几个形容词:洁癖、井井有条或者是事儿逼。扩大到世界范围来打比方,如德国人,我会说他们客观、严谨;俄罗斯人,我会说他们野蛮、奔放;日本人,我会说他们有礼貌、讲卫生。

  而说到我们自己,你会想到什么呢?从梁启超批评的“有私德无公德的奴隶”,到鲁迅笔下的“看客”,再到柏杨的“大酱缸”理论。对于近现代国人的国民性格,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正面的评价。这本书探讨的正是国人性格倒退到如此恶劣的真正原因。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直跌下来的三叠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所以,在这几个历史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才导致了国人性格的转变。

  第一个转折点是秦的统一

  踏平六国之后的嬴政建立了皇帝制度。这种全新方式的统治制度,使天下都成了皇帝的私人财产,万众成为了皇帝的奴仆,也使得“平等”和“独立”的人格特性慢慢地在国人的思想中淡化。黑格尔这样描述皇帝制度:“这是一种普遍奴隶制,只有皇帝一人是自由的,其他人,都是他的奴隶。”

  不过,秦时的皇帝制度并没有对当时的国人性格产生太大的影响。而是从这时开始之后的两千年,因为皇帝制度的发明,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在这样的制度下,所有的权利都为一个人垄断,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被都被一个人控制。专制体制抑制了社会活力,束缚了人民的创造力。从此,又经过之后几个朝代的统治阶级对皇帝制度和极权专制的修补和完善,”奴隶性格“和”专制性格“日益发展成了民族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突出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性格到底如何呢?《汉书》中说:“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也就是所谓的尚武精神。这个时期“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无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最大的特点是极端重视人格的独立与平等。所以作者感慨:“那个时代,是中国侠文化的光芒最灿烂的时代。侠义人士们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

  第二个转折点是刘邦推行的独尊儒术

  “满口粗话的地痞刘邦战胜了贵族出身的项羽,这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这件事证明了,项羽式的高贵、矜持、理想主义已经不适于中国,而随机应变、不择手段的卑劣之徒却能脱颖而出。从那时候起,中国式竞争就变成了比谁更痞更赖,谁脸皮更厚手段更残忍。”而刘邦就是把这种底层气质注入到了最高政治当中。

  在总结了秦灭亡的经验和教训后,刘邦希望采取更温柔的方式进行统治。于是他采纳了儒家大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要先格式化全国人民的大脑,建立一套统一的思想。

  与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独尊儒术其实就是思想垄断。它消灭了人们在思想上的竞争,圈定了思想的范围和方向,杜绝了思想再进化的可能。从此只有儒家学者能够成为汉代的高官,而这些高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精明而且滑头。一举一动,都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而汉代的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共同特点:教条迷信、思维僵化,缺乏个性和创造性,都“好褒古毁今”,奉孔子之言为金科玉律。他们终生囿于章句之学,老于雕虫之术。

  然而这只是学术界和官场的风气。在汉代,普通百姓踏入仕途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独尊儒术这种思想建设方案也不容易全面推广和贯彻到基层。生活在汉代的平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留了上古社会一脉相传的质朴单纯。

  第三个转折点是科举制的全民化

  上面说到了统治阶层制定的思想方针要想渗透到基层群众的大脑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宋以前,上流社会和下层民众之间还是有隔阂的。也就是说,中央的想法在民间推行不开。而宋代的执政理念改变了这样的状况,把隋炀帝发明的科举制度推向了平民阶层,给所有人创造了当官的途径,也更好地为中央思想贯彻到群众中提供了便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宋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并不是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而是为了降低武官的社会地位。但这样的政策却产生了蝴蝶效应。

  赵匡胤作为一个通过兵变登台的人物,十分惧怕自己也被兵变,所以在开国政治制度设计之初,就从方方面面限制了武将的权利,民间也施行“京都人士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的法律规定。这样的政治设计,间接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

  《儒林公议》中描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其荣亦不可及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率兵十万,收复幽蓟十六州的武将,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候的光荣。所以在宋代,将军们不管立了多大的功勋,也难有文臣的地位和权力。

  虽然宋的统治者通过整体民族的文雅化保卫了自己的皇位,但是也造成了整体民族的文弱化。缺乏战斗力的部队加上过于分权的官僚体制,最终被蒙古入侵,也就是之后的元。

  在蒙古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屠城”是他们最广为人知的战争手段,这就造成了汉族人口的聚减,这导致的是汉族丧失了大量的精英人物。另一方面,在元统治中国的期间为读书人设置的极低的身份等级,这导致的是整个民族从雅文化到没文化的转变。而为了在这样的统治下生存,没文化又不得不向流氓化转变。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受到的毁灭性的打击,已经为国民性演变做好了铺垫。而中国人整体上的流氓化,就为明这个流氓朝代奠定了基础。而朱元璋作为了流氓中的佼佼者登上权力的最高点,通过强硬而残暴的政策,把中国人原本已经不多的自尊意识更是扫除一空。又高效利用了宋代推广开的科举制,把读书人的思想空间压缩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

  “明代特殊的制度设计和统治作风对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奴性从明代开始,在人格空地上如同野草一样长得更加茂盛。”

  最后就发展成了全民自甘为奴

  这个状况其实就很容易理解了。现在依然还有很多宫廷剧穿越剧演义清代,剧中配角们都是张口闭口奴才奴婢的,而且下跪磕头的时候还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因为这样的行为已经被当时的国人视为正常的行为,或者说这是一种对统治者实施的礼节。先人们对平等和人格平等的追求、侠义精神、尚武精神,在这时的国人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国民性这个词并不是中国人创造的,而是晚清以来闯入中国的西方人所创。英国人总结,在暴力统治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出现了很大的扭曲,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而如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众多提倡国民性改造的思想革命者,最后也都心灰意冷,无功而返。

  鲁迅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还说:“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有好政府的。”所以鲁迅认为,改革国民性,需要的是每个人思想上的自我更新,“改掉自己身上的卑怯、瞒骗和诈伪。”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六):让我们的心站立起来

  让我们的心站立起来

  ——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中国人,站起来吗?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重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这一刻,不少中国人欣喜若狂。而领袖庄严的宣告,或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时代的到来。在1949年之前,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只是压制着中国人不能站起来的外力,中国人正真不能站立的原因还有一点,那便是我们的国民性存在问题,导致中国人缺乏站起来的内力。

  华盛顿曾言:“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那么,中国到底拥有什么样的人民?在此,我们先不直接论述,仅从二十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对社会事务变现出的麻木不仁,便大约可以断定这是一群并不可以独立造就现代文明,让自己站起来说话的公民。因此,革命者的呼唤并不能得到广泛的响应,也就有了鲁迅笔下那个沾着烈士鲜血的血馒头。

  中国的人民为何如此糟糕?在张宏杰博士在新著《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做了系统而又理性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之中,张宏杰通过对西方文明与中国也就是东方文明文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拓宽了书本所涵盖的知识面,总能引起人们关于东西两种文明的多种思考。而我们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人蜕变的过程,更能窥视到人由狼变成羊的整个流程。

  我们听过牧羊人,但从来没有听过牧狼人。中国人要是没有经历有狼变成样的过程,便不会从所谓的天朝上国变成半开化的野蛮国家,更不可能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要为民族的存在而提心吊胆。

  英雄的中华儿女经过一百多年的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从来没有搬走压在每个人心口的国民性之山。正是如此,我们在消解了外在的威胁之后,始终不能尽善尽美的解决我们的内在问题。无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时期,人们所暴露出的那种情绪,多少都携带者天然的不足。在这种情况,有些人选择向各种不当势力妥协,成了为虎作伥的帮凶。有些人面对各种威胁,成了纯粹的沉默者,也成了其中的受害者。

  张宏杰博士的新书,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国民性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中国人提供了一面可以自我反省的镜子。如果中国人要完全站立起来,那就要不断培养自己强大而健康的内心,只要内心能够站立起来中国人才算彻底站立起来了。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七):历史虚无主义

  “小悦悦事件在以前的朝代几乎不可能出现”作者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只要有一个例子就能证伪,例子并不难找。这反映了作者思维的一个方面。作者似乎倾向于歌颂春秋时代以过去否定现在,向往西方以外国否定中国。我们不指望从马葛尔尼嘴里听到好话。他对中国的看法是带着偏见的。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不少。暂且不论作者史料运用是否严谨,作者提到的那些史料同样可以用来论证相反的结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失败的教训,我们同样有充足的历史材料论证中国有成功的经验,只有把中国历史放到人类发展的宏观框架里进行综合对比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只是有意忽略积极的成分,同时用显微镜放大不足并上升到民族性格缺陷甚至要求改变国民性的程度,这就容易被贴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这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至少是欠思考的。欲亡其国必灭其史,美国正在利用这种虚无主义。

  民族和人一样没有十全十美。如果暂时的一些挫折让一个人开始否定自己的过去,甚至否认父母和家族,这显然不是成熟之举。中国近代史有很多不堪回首,如果因此轻易否定过去,这就有些过了。其实,中国当时的残局换成西方人来走一样没多少胜算。霸权和盛世从来不是永恒的,每个强国都会走向的衰弱。

  国民性研究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作为改革的唯一依据。国家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类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没错。但性格怎样决定命运的裁判不是知识分子和政客而是历史和实践。急躁地想去扮演上帝的角色适得其反。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康德说“我不得不为理性划出边界,为信仰留出空间”。

  历史证明现在批判最厉害的人往往是转变态度最快的人。福山之前否定社会主义认为历史已终结于西式民主,这几年来中国走动也多了,开始重视中国反思美国民主的缺陷。

  不解决问题的批判大多毫无意义。作者开的药方竟然是以胡适救中国,直接否定了20世纪的中国史。否定了我党革命与改开三十多年的历史。莎士比亚说一切过去,皆为序章。历史向未来开放,轻易否定历史欠妥。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八):专制制度下的“顺民”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一种制度。为了让这一家一姓能够千秋万代享有全天下的膏脂,它尽最大可能地压缩社会其他人群的权利和利益,尽最大可能地消灭一切对专有权力的觊觎和挑战,尽最大可能地维持稳定,保持现状,防止社会发展变化。套用鲁迅在《春末闲谈》中的比喻,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因此中华民族最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专制技术。这一技术,有高深的理论,有精密的设计,有庞大的体系。从韩非子到董仲舒,它背后有许多理论提供者。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是这一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给秦始皇创立的硬制度,配合上了非常适用的意识形态体系。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社会的智力资源统一到“皓首穷经”这一条路上来,有力地从制度上控制住了知识分子的头脑。清代诸君则大兴文字狱,在人们头脑里直接建立监狱,终于把专制制度推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停滞”“僵化”,正是专制制度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反映了专制技术不断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因此专制技术发展史的另一面,或者说这种技术成果的体现,就是一部漫长曲折的国民性演变史。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汇的河口,传统与现代,在各个层次交错重叠。从表面上看,或者用一句学术术语,从“器物层面”上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全面西化了。西服领带早已取代了长袍马褂,大巴和小汽车取代了马车和轿子。在“文化大革命”把“四旧”破坏殆尽的基础上,我们再以现代化的名义,扫荡掉古老民居,建起一幢幢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大厦。但是,这仅仅是表象。改造一座城市远比改变一个头脑容易。请问,我们那些坐奥迪、用笔记本电脑的官员,他们跑官、买官、贪污腐败的方式,和明清那些坐八抬大轿的官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吗?我们那些施用化肥、使用含激素饲料、每天晚上在电视前兴高采烈地看《康熙王朝》的农民父兄,在政府、权力和暴力面前的表情,和秦汉时代,有什么不同吗?

  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正在如几千年前一样安详地、不动声色地可怕地静静旋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错,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这种错综复杂,不但让外国人迷惑,也让中国人眩晕。世界诸重要国家中,只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为崎岖曲折,多次重复缴纳高昂的学费,依然在同一个地方不断跌倒。西方国家的事物移植到中国,似乎逃不了被染上“中国特色”的命运。到现在为止,在中国人与中国人的面对面斗争中,成功者无一不是更“中国”的人。在晚清,慈禧太后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斗争中,那个深懂中国权力运作机要的老太太胜了。在民国初,从海外回来的孙中山被土生土长的官僚袁世凯轻而易举地打败了。

  认识清楚古老中国的内核,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必须做的。这是我们走下去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九):失落的国民性

  失落的国民性

  我是在春节前看到张宏杰跟路金波撕起来的时候才想到很早以前我买过一本他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于是从书架上找出来,打算认真看一下。然而因为懒,直到三月初,才断断续续把它看完。

  书的内容分三大块:第一编是国民性演变历程,从春秋到大清,基本上还是尚古。先秦刚勇魏晋潇洒,唐雍容宋文雅,元失尽尊严,明清尽小人。第二编是探源,把国民性日渐卑劣归为慢慢加强的专制集权,与此对比的是古希腊文明的民主。第三编是改造历史,说到了近代一些志士对国民性的各种努力改造。但都没有结果,国民性依然如此,卑劣,怯懦,自私,爱面子,狡猾,残忍,缺乏同情心。

  书中有些观点也很可靠,比如对国民性的演变的总结,各朝代的风格把握得很好,尤其是从唐到宋文人性格的推测,认为是宋代一直存在边疆之危,“亡国灭种的威胁如同乌云一样,一直笼罩在每一个宋人的心头”,人们不再像唐那般自信,而是向内,寻求内心的笃定,“靠守节来获取安全感”;还有中国中央集权的产生,是由便利的地理环境和先进的农耕文化催生的。不过有些观点还是不能苟同,对古希腊民主的极力推崇和对古中国集权制度的贬斥让人看得很不舒服。中国人一向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自卑心理,作者是不是也这样不好说。再一个就是某些例子的运用非常牵强。说大唐开明举的例子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认为前者能随意批判君王作风而没能被禁,后者表达被贬的不满却仍被宣宗喜爱。且不说《长恨歌》赞美的成分居多,中国文人像老白一样在被贬后发两句牢骚排遣一下失落之情的多了去了,这是经久不衰的流行风。而皇上喜爱他的诗也不过证明了皇上大概是文青,好的作品本来就很有吸引力的。

  题目叫《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也就只介绍了历程,第三编写近代的大师们如梁启超、我迅哥儿、胡适、蒋先生毛同志等对国民性进行锲而不舍的改造,然而都一一失败,然后文章就结束了!!!是的,没有了,他们都失败了,我更没有好办法,你们看着办吧!对于这样的结尾初开始非常难以接受,问题倒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给解答方法,看来看去看的什么啊?不过后来也想明白了,这么大一个命题,一个两个伟人都无法解决,何况一个小小的读书人呢?他连路金波欠他的版税都要不过来(不好意思咯张老师),所以也只能问而不答,实在是答不上来。

  不过说到中国国民性有各种劣根性,或许并不是国人自身素质低,而是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早几年听说美国来的工程师到了中国也是大买特买各种盗版程序,前天一个朋友说她一个亲戚带着法国人去买香奈儿的高仿包包,而最近让人气愤的中国女孩在伦敦的维珍航空的航班上被白人莫名辱骂又被空乘威胁赶下机的事件,也可以证明老外人渣并不少。外国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外来的和尚念不好经的也大有人在,实在没必要妄自菲薄。

  再说,一个国家的百姓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制度的确有关,专制集权确实压制了百姓的一些本性,但历代王朝的政权不都是被百姓推翻的吗?在将要被逼上绝路时,从来不缺少勇敢而无私的英勇之人,近代中国如此落后,我们不也照样把列强赶出了中国吗?这也正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如此在乎百姓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也决定了国民的精神风貌。西方国家之所以歧视黄种人,不还是近代的亚洲太弱小吗?被奴役被侵占被驱赶,国家不强盛,百姓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受屈辱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中国人的不自信、懦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百年前的那段屈辱历史。然而如果去做对比,现在的中国人和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相比,还是有着很大进步的,我们在慢慢变得自信、勇敢、自尊、善良、进取、礼貌、卫生,这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在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分不开的。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造国民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还是努力想办法给百姓建设一个稳定、富足的社会吧。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十):感性胜过理性

  作者后记中所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野狐禅式的自圆其说”,“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个人化感受,太多的大而化之,也有太多不严谨、不准确、泥沙俱下之处”,关于国民性的言说“更粗糙一些”。

  读后确实深有同感。张宏杰的历史随笔文笔相当好,但说到理论、说到系统性理论、说到自己的系统性理论,嘿嘿,修为还不够。

  当然,这样说也是相比较而言,因为刚刚读过《中国人的紧箍咒》,一本有着一套自己的系统性理论的历史文化著作。那本书讲的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演变过程,为什么中国国民性出现如张宏杰所述的那种演变,答案亦在其中。可惜其作者文笔和张宏杰相差那个啥、、、有点儿远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