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个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一个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0 05:3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个人的读后感10篇

  《第一个人》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个人》读后感(一):亦有万丈光芒

  “从未见过阳光,却折射着隐隐的微光,这微光不知来自何方,也许是透过岩石中的毛细血管,从淡红色地心吸到深穴黑色空气中的,那里生长着黏糊糊、紧缩缩的植物,汲取着养分,生长在几乎不可能生命地方。”

  雅克从未见过阳光,那种属于整个国民安定物质上的充足所给予的饱满。他热爱知识贪婪阅读他能够接触的每一个文字,贝尔纳先生启蒙将他引入在到未知丰富精神世界中,但回到家里,面对他的永远只是精明无知的外祖母勤劳忍耐一切的母亲真诚木讷舅舅以及那琐碎真实的一切,知识的断层让他在家中找不到精神领域归属感。在学校习惯作为父亲亡故的贫苦孩子身份,他也不再愿意多诉说他的家境状况,学校依旧不是归属之地。

  坐着挤满平民列车线经过城区的平民区,他并不羡慕富人区那干净明朗天空,吸引他的是阿尔及利亚温暖阳光铺满地的金色海滩,那里有自由玩耍的伙伴们。没有阿拉伯和法国人之间的争斗,没有贫富差距,他就在这种漫长岁月中拾取人们给予的安宁批评善意、争吵与丑态,就如同在黑色的空气中汲取养分,不断的颠覆过去的自己

  雅克就是这样的“第一个人”, 就像在民族迁移、国家独立战争动乱中被成就的无数个“第一个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我看到了那温情细腻小生活,但那细腻琐碎的小事后人的真实情感才是加缪所描述的生命,他们丧失了归属感,被割裂开来,只好在流失命运与漂泊中努力的寻找一个依托。对于雅克,这个依托就是“寻父”吧。

  《第一个人》残存的遗稿存在不少逻辑错误字迹不清,结局也未完成。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喜爱这样真实细腻、充满哲思的加缪和他的故事

  《第一个人》读后感(二):关于加缪---随感

  有时候喜欢上一个作家需要一个契机。我在该遇到加缪的时候遇到了加缪。

  《第一个人》是加缪一部自传性质小说,但是小说还来得及未完成他便出车祸意外去世了。这位擅长荒诞主题文学大师表示,最荒谬的死法是死在路上。

  由于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里面许多情零散且不连贯。它大致讲述主人公雅克(其实就是加缪)从童年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穿插着对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地区殖民问题思考。书中文字并未来得及做修改,但一如加缪风格流畅深情、饱含哲思。这位作家曾一度陷入时代的思想纷争与论战,但他极高的文字天赋从未被质疑过。不同于《局外人》、《鼠疫》这些世界闻名的作品,《第一个人》并没有那样被人们广而所知。由于遗稿中时而缺少标点符号,字迹潦草,书中有许多对无法辨认字词的标注或者遗稿段落边上的补充,存在一些粗糙。但由于作品本身对于加缪的无限贴近和特殊意义,它足以让每一个加缪的脑残如获至宝

  加缪出生在一个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的贫穷家庭狭小房间,摇晃昏暗油灯,永远大尺码的衣服,母亲和外婆终日不歇的劳作,知识的隔离,加缪笔下的贫穷不是别的,是真的很苦很穷。然而贫穷的另一面,那波光粼粼的地中海沿岸,一个男孩同伴们一次次大声欢笑着跑在温暖的金色沙滩。他们比赛游泳、潜水,玩各种游戏晶莹水花飞起,阳光灿烂跳跃孩子们湿漉漉的小脑袋上,充盈着年轻活力身躯。在这片纯真土壤上,加缪培育出了一种饱含爱与深情的奇特感情。这种感情浸到他日后的文字中,他的思想里,贯穿他一生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是加缪在成长过程中与贝尔纳先生的交往。他是加缪的小学语文老师,这个对教育事业抱有热枕的中年男人为加缪打开了通往文学的大门。贝尔纳先生的课总是生动有趣,他习惯于向学生阐述自己独到观点,而不是灌输思想。他也喜欢在课上为学生讲述战争故事(他自己曾亲身参战),讲述士兵们的艰苦勇敢,或读上长长一段多热莱斯的《木十字架》。一次贝尔纳先生读到了书的结尾,“他以更为低沉声音读到了D的死,他默默地合上了书,压抑感动回忆,他抬起眼睛望向沉浸在惊愕沉默中的全班学生,他看到坐在第一排的雅克(加缪)定睛望着他,满面泪水,无休止地抽泣着。”下课后贝尔纳先生悄悄地把这本《木十字架》送给了他。加缪深深感动,将书一直保存。后来,贝尔纳先生还为加缪争取到了初高中助学名额考试机会。当加缪的外婆拒绝让加缪参加助学金考试而是去打工为家庭分担,贝尔纳先生敲开了他家的大门。他用教师智慧说服了冥顽不灵的外婆,告诉她加缪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孩子,这将是一笔多么有回报投资中学将为加缪和这个家庭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理解贫穷带来的局限与恐惧,他愿做设身处地的考虑

  最终,加缪以优异成绩录取,毫无悬念。所有人替他高兴。这意味着他将开启一段旅程,也意味着要告别一段旅程。贝尔纳先生抚摸着孩子的脑袋说:“你会有更有知识的老师。不过,你知道我在哪儿,如果需要我帮忙,就来找我。”接下来,首先还是分别。

  “他走了,雅克独自留在一帮人中,随后,他冲向窗户,看到他的老师最后一次向他挥手告别,让他日后独自去闯荡。他没有了成功喜悦,一种无尽的孩子的痛苦绞得心痛,就好像他预先知道,这一成功使他刚刚脱离了那个无辜热情穷人世界,这世界自我封闭,犹如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岛,在那里,贫穷使众人一家团结一致,而被抛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不是他的世界,他不能相信那里的老师会比这个内心无所不知的老师更博学。今后,他必须无助地去学习,去了解,最终成为一个男人,不再有那唯一帮助他一臂之力男人的帮助,要自己去成长,去提高,并为此付出极大代价。”

  从此,加缪奔赴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他的文学中两个最大的主题——荒谬和反抗。西西弗斯的巨石始终在他生命中滚动,他的命运旅途并不一帆风顺,他遭受到了众人的质疑、排斥孤立,但巨大而凝结的痛苦从未将这个勇士击垮。对阳光、星空家乡、海滩、人们、整个世界满怀深情的爱以及对大部分事物都不分离、不排除的令人钦佩意志使他甘心承受巨石的分量。一定会有痛苦,但他的幸福就在于承认这爱的代价。在这世界遍布疏离与荒谬的黑夜,他选择坚实忠诚的站在大地上,让双脚滚烫。寂静中,一切都慢慢清晰也都慢慢消融,天地间回旋着最有力心跳,是存在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证明,他站在这里,就在这里,不仅为一个人站着,还为千千万万同胞站着。他要为他们发声,每一声洋溢激情人道主义疾呼都有可能唤醒一个新的西西弗斯站起。他义无反顾地在这片热土上坚定插上旗帜——他的反抗,他的自由以及他永远燃烧不灭的激情。

  《第一个人》读后感(三):反抗故我在

  只有富人才追忆似水年华,对于穷人,逝去的时光只是死亡之路上留下的模糊痕迹愚昧、无知、麻木足以杀死人生的所有,本该有的激情、希望、憧憬都被消磨殆尽。 雅克寻父而不得,最终只能接受这贫穷、窘迫、无力改变人生。 幸亏有朋友恩师、海滩、足球书籍,雅克得以在绝望中获救,最终成为了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第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人。 从黑暗光明,哪有什么豁达从容,只不过是无奈接受罢了。 这就是人生的荒诞,还好还好,加缪在他那残缺不全手稿中说到“作家职业崇高之处在于反抗压迫,因此,寂寞独处,不人云亦云。” 战争、疾病、贫穷、困苦,皆可杀人于有形,而如果内心不反抗,听之任之,则被杀于无形。 反抗故我在。 谢谢加缪最后的遗稿——《第一个人》。

  《第一个人》读后感(四):读《第一个人》的一些感想

  为什么我总是撞到枪口上?去年在看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邦斯舅舅》之后,决定接下来看一些明亮快乐东西结果小心看了差点儿没把我气炸的《失踪者》。今年,刚看了《人间失格》,觉得再也不想看所谓私小说了,结果不小心又看了半自传性质的《第一个人》……封底上只介绍加缪是荒诞派的,却没说这本书不是荒诞派。

  大概是由于这些原因吧,读的时候对这本书不太能提得起兴趣来——即使加缪的文笔毋庸置疑,即使这本书又汇聚了他一生切实的感受领悟

  以前曾经报纸杂志上见过死于战争的父亲比儿子年轻的设定,原来它是出自这里。作者对“第一个人”的提炼和看法非常独到,那一大段话我几乎全都摘抄了下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两点倒是可以作为一个“荒诞点”,但是我明白,它们一定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其实生活本来就是荒诞的,我越来越有这种体会

  在笔记与提纲中,加缪引用了克罗岱尔《交换》里的“与贫贱、愚昧、顽固的生活斗,价值无限”(P204),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毛的“与天斗”、“与人斗”的名言感觉这两句话乍看形式差不多,但实际上所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却相距巨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