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夜》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夜》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4 05:1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夜》经典读后感10篇

  《白夜》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夜》读后感(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屌丝时期

  如果了解《白夜》的创作背景的话。那么就会知道,这部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完《穷人》后依然落魄的时期写的。

  小说故事其实很简单,也非常简短。总共页数才有《穷人》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也过于简单,简单到如果这部作品不是发表在那个文盲过多作品匮乏的时期,而是发表在现代的话恐怕早就会消失在茫茫书海里一般。

  故事情节怎么总结都是一个有些精神正常的屌丝碰到一位陌生女孩,陌生女孩也许仅仅对屌丝报以一个善意微笑,屌丝就不能自拔的爱上了这个女孩并且将其视为女神。可女神曾经爱过一个优秀的穷男人,他们约定一年后结婚。而在优秀男人还没有履行诺言的前期,一直都是屌丝再陪伴着女神。最后女神因为男人迟迟不来心灵受到了打击开始接受屌丝男,而谁曾想到,突如其来幸福感还没有过去,那个男人就出现了。随即女神立刻松开了屌丝男的手扑向了那个男人……

  屌丝男在付出巨大辛劳情感后依旧得不到本身地位改变,他依旧是一个备胎!。正如网络上流传的那句话——“这么轻易就把陌生人奉为女神的话,活该一辈子当备胎”。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段落魄时期,他是否也对自己朝思暮想可望不可即的爱人有过类似书中主角那样的情感呢。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中也有一个“娜斯津卡”。如果有,希望他人生中那个娜斯津卡在他成为大师之后,会面对自己当前平淡如水生活而有深深的懊悔。

  娜斯津卡,多么美的名字。符合屌丝男眼中女神的象征。如果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这种情况是否也会如书中主角一般自艾自怜冷受并感受着那种无以描述复杂内心。对他的娜斯津卡恨中带着留恋,爱中带着忧伤呢?

  如同书中写到的“但是,要我记住自己受的委屈吗?娜斯津卡!要我用乌云去遮盖住你那晴明安谧幸福,要我沉痛责备你,把忧愁驱逐上你的心头,用隐藏的怨恨刺伤你的心,在狂喜时刻痛苦跳动吗?要我哪怕去揉碎你和他双双走向教堂圣坛时盘结在你那头乌黑秀发里的柔嫩鲜花中的一朵花吗?……”

  《白夜》读后感(二):最短暂的辜负

  开始是在讲一种类孤独东西

  一个26岁的年轻男人,没有家人朋友恋人,孤孤单单的生活。在繁华的彼得堡,那个熙熙攘攘城市,明明可以在分分秒秒中就发生一个故事,他却依旧一个人,独享他的幻想。他叫自己幻想家。

  幻想家的世界充实了,他在头脑中和一切稀奇古怪想法相遇;幻想家的世界太孤单了,所以的思想都来自于他自己。他渴望交流,可是他该找谁呢?

  路上行色匆匆行人?夏季去乡下度假的邻居?还是……

  等等,他看见一个姑娘

  在月光下的桥上,一个哭泣的姑娘。

  他想上前去,可他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他该说点什么才不显得唐突?面对一个哭泣的姑娘,他多么想跟她说点什么,请她不要哭泣了。

  桥上的姑娘看见了幻想家,她窘迫的低头快步的离开石桥。幻想家不受控制的跟了上去,忽然因为前面一位先生鲁莽,幻想家得以英雄救美。

  对绅士的幻想家,年轻的姑娘羞涩的与之交谈。幻想家开心坏了,恨不得一股脑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关于世界、关于爱情、关于存在……姑娘听的入了迷,他们相谈甚欢,然后姑娘说,我有事情向您倾诉,关于我在桥上流泪。

  姑娘是和奶奶相依为命长大的,在奶奶的一座私产里,靠收租金养老金过活。年轻的生命总是有太多渴望,在禁锢在家里的日子里,她甚至幻想自己嫁给了一个中国的皇太子。说到这里,她咯咯笑了一下。

  奶奶的眼睛渐渐看不见了,为了守住唯一的孙女,她用别针别住了两个人的衣服。这样无论干什么,两个人都得在一块。姑娘也曾试着趁奶奶不注意偷跑出去,但是被发现结果会更糟糕

  这就是她在遇见那个人的全部生活了。

  那个人。一个年轻的房客,也许是学生,也许是讨生活的。他出现在了姑娘的生活里。

  他们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仅有的几次谈话,几次借书还有带着奶奶一起去剧院看戏。奶奶看的太严了,姑娘又从没有遇到这样的事。但她明白爱情已经发生了,哪怕只是眼神慌乱的一瞥,也是爱情。

  然后有一天,这个房客要走了,姑娘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快崩塌了。忽然间,她有个很大胆的想法。晚上,她带着收拾好的包袱敲开了房客的门。门里面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向姑娘诉说爱意同时坦白此刻无法带她离开,请姑娘在这里静静的等他一年,等他回来就带她走。

  说到这里,姑娘又开始不可抑制的流泪了。

  “已经一年了,我知道他回来了。可是他没有来找我。”

  幻想家慌了神,他想了很多种可能安慰姑娘,但是每一句安慰又都像一种深深的自我折磨。因为在这几个夜晚的交谈中,幻想家已经意识到对这个姑娘萌发出来的爱意。

  “你知道我最喜欢你哪里吗?先生!就是你没有爱上我!”姑娘坦然快乐夸奖,只能让幻想家心生苦涩,同时又有一点羞愧。

  又过了两天,姑娘依旧没有在桥上等到她的爱人。

  “如果我爱的是你该多好!”姑娘哭着说。

  幻想家难以忍受了,他终于决定坦白自己的爱意,哪怕被姑娘嫌恶。

  姑娘震惊了,但是在几天的接触中,她也对幻想家有十分的好感

  “也许,我也已经爱上了您!”

  还有什么比心爱的人的回应更让人兴奋呢?

  幻想家难以自持激动之情,他与姑娘开始兴奋的计划将来的生活。是这美丽的夜晚使他们相遇、相知、相爱。他爱这夜晚。

  他们商量要去看戏,要去跟奶奶坦白,要搬去外地生活……

  他们是那样开心的设计往后的生活。忽然,桥上出现了一个年轻的男人。姑娘定睛一看,挣脱了幻想家的手,急急的扑了上去。

  ……

  几天后,幻想家收到了一封信。姑娘跟着房客离开了,他的爱情就这样死了。

  这五个夜晚的故事如同一场迷幻:他认识了一个姑娘,爱上了一个姑娘,当姑娘也对他说出爱意时,她就离开了。

  爱啊,到底是什么。爱人啊,是否真的可以如此反复。

  世界上的长情难道就是一场最短暂的辜负?

  是否月色迷人河水静谧声音温柔,所以爱情就来了。

  然后呢?便是辜负吧。

  《白夜》读后感(三):这是一个成熟的深爱对方的男人做出的最棒的回答

  主人公的这种心思比较熟悉,因为都是孤独的却又不想打开心扉的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生活热爱格格不入。我也幻想过遇到喜欢的女孩,并相信也会像幻想家一样勇敢去接触。内敛的人一旦燃烧起来,是非常勇敢的。

  作者把纳斯金卡塑造的极为传神,在她陷入绝望时,抓住了身边的一根稻草,对一无所有的她来说,爱情是全部,而爱情眼看也要失去了时候,她陷入了错觉,以为自己可以爱房客一样爱幻想家。然后一颗错乱的心,和一颗正迈入泥沼的心碰撞在了一起,甚至开始设想未来的生活。但正是在迷乱的一刻,纳斯金卡终于等来了房客,阳光出来了,迷雾散尽,纳斯金卡毫不犹豫地扑向拥抱等待的爱情。

  处在幻想家的角度,对纳斯金卡是多么的失望,她对他不守诺言,出尔反尔甜蜜的话还在嘴边热腾腾,人已经在另一个人的怀里。我做不到幻想家这样的伟大我会深恨这个女人,或者竭尽全力去追回她(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吗?我从来不是主动的人,这点和幻想家很像),所以,这样的话我对纳斯金卡就只剩恨了。

  但显然,作者要讲的可不是一段因爱生恨的灰暗爱情,他在最后的一段自白,道出了一颗崇高的心,或者说,是一颗无奈自卑和绝望的心思。但毫无疑问,这本灰暗的书中,仅有的几个亮点末尾也应该算进去。“愿你头顶上的天空永远晴朗,您迷人的微笑永远爽朗平静,但愿你在幸福的时刻,非常幸福,因为你曾经把幸福给予过另一颗孤独的、满怀感激的心!”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一个真正深爱对方的男人,应该做出的最棒的回答。现在的年轻男女真应该好好体会

  《白夜》读后感(四):男屌丝作备胎之文采斐然版(本文为小说的故事概述。未读者慎入)

  女主是个等着自己男人功成返乡,与她结婚的姑娘;男主是个天天YY,生活难以为继,和人交流困难标准男屌丝。

  男主在女主的一次夜游中从一个疑似醉汉的男人身保护了她。女主于是对男主开口,说我男人应该已经回来了,但他没来娶我呜呜呜

  男主说不要怕!我来当你的信使!女主说你真好。太爱你了mua

  男主被女神一捧,立刻开心得不得了,帮女主捎信去了。但女主的男人——管他叫男二吧——过了三天,男二还是没有出现。第四天晚上,女主等到好晚,男二还是没出现。于是女主痛哭流涕。男主趁机表白说,女神,我爱你!

  女主听说,如闻晴天霹雳。男主此时相比于其他屌丝,表现出了他的高明之处,欲擒故纵,表白完就准备走人。

  刚刚被高富帅抛弃的女主怎么能够忍受这么快就第二次被人甩掉!于是她拉住男主的手,努力地摆出一副动情的样子说,虽然我现在还爱男二但我也很爱你啊!你对我那么好,而男二对我那么冷酷绝情!你不要走嘛不要不爱我嘛。你不相信我?不然明天你就搬来和我一起住吧!

  男主于是屌丝上位无比开心幸福。正准备送女主回家,却发现男二在和女主约定的地方等着她了。

  电光火石之间,女主松开了男屌丝的臂弯猛虎扑食般地扑向了男二的怀里。但为了继续保留备胎,她不失时机地中途回头,恋恋不舍地亲了男主一下。继续向男二扑去。

  不久,女主在婚前写了封信给男主,说希望你继续爱我,其实我还是很爱你的。我就要结婚了。你一定要爱我一辈子哟!男主心想,虽然只有那么一分钟,女神搂着我说要和我困觉,但这已经够我撸一辈子了!不用怕这辈子是个屌丝了!

  全剧终

  《白夜》读后感(五):唯愿寂寞许我以光 ——有关璀璨夜晚

  上帝创造此君

  莫非为了给你的心

  作伴于短短的一瞬?……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的短诗《小花》的一段,引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的扉页。这是一段不很长的故事,甜蜜而哀愁

  耽溺于幻想的极度寂寞的我,每天形单影只,那么忧郁孤单。我熟悉整个彼得堡,整年来在固定时间、固定的地点碰到固定的人。我甚至熟悉街上每一座房子,和他们说话。我倒愿意跟着每一辆马车走,跟着每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走,到乡郊的别墅去。可没人邀请我,就好似他们把我忘掉了,就好似我对他们完全是个陌生人

  那天晚上,在运河边的小径上,我遇见了啜泣着的姑娘,娜斯金卡,一心只想陪着她。我们于是相约,又在第二个晚上互诉“历史”——原来,小姑娘等待着一年前曾与她许下诺言的年轻房客到来。然而,他没有出现。我和她一起等待,深深爱着她,唯求她的心愿实现。这让我既感幸福,又痛苦。

  第三个夜晚、第四个夜晚,祈愿出现的人和信,一样都没有出现。娜斯金卡绝望了,向我怨诉、哭泣。我唯愿为她的欢乐礼赞,鼓足了勇气走出狭闭的孤寂,一起构想未来的美好与幸福。就在我俩牵手而行时,迎面走来了——是的,他!娜斯金卡在我的唇边留下了炽烈的一吻后……

  我久久兀立原地,凝视着他们渐渐远去的模糊背影——

  “就让你头顶上的天空永远那么晴朗;就让你那可爱的微笑永远那么恬淡平静、灿烂明亮;就让你在向另一颗孤独而又高贵的心交出你的心的时候,把欢乐和幸福礼赞!我的天!刹那间的幸福!但是对一个人的一生说来,它难道还算少吗?……”[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白夜》,李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2页。]

  一· 夜

  短暂的四个夜晚,在陀氏笔下,是白色的,灿烂的。夜,不再只属孤寂,它有了光。

  重读《白夜》,我想起了,曾在夜深时分,在昏黄的暖人灯光下,初次阅读经历——那是一间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实体书店,直至夜深,角落处的沙发上仍蜷着几位躺着看书的人,也有的席坐在地,或是攀着书架支撑身体重量……我依偎在台灯旁,飞蛾依赖着这样的灯光,眷恋那样的夜晚——是一群孤寂的人,一起点亮的灯,在夜深时分。有灯,有人。

  那时,我手里拿的正是《白夜》。它在静默的夜里发出的白色光芒正似那盏灯,陪伴我,一起走出那晚孤寂的深夜。我唯一能想到的,是“我”的故事不只有关爱情,更多时候,它在细数“我”的寂寞——而这寂寞又因这白光,多了几分暖意感动——

  关于人的寂寞与爱情,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言,“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如果我们能敬神,爱神将来就会使我们回原到我们原来的完整一体,医好我们,使我们享十全的福气。”[ 【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23-224页。]那是一个遥远的美丽神话——四手四脚两头的原始人类,因触犯神怒,被宙斯割成两半。我们于是因自己的不完整而冲动,因自己的缺陷而想起了要去追求,去寻找某些不可企及的爱情,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生命

  归根结蒂,阿里斯托芬是在描述人的寂寞,人被理解的渴望——所有爱情都是从己一方的心灵困苦出发,从贫瘠向着丰饶,从缺陷向着完整,而最终也是回到个人身上,成就个人某种可能的生命动机的完整性——己与彼,外与内,自我与世界的某种中道的平衡,是寂寞被打破,也是寂寞得以存留。每个人都是寂寞的,这寂寞深深扎根在生命的最内里,根深蒂固,无可消除。由此产生了被理解的需要。关于寂寞与爱情,朴素神话给我们以最简单的答案。

  需要爱,需要理解,因为人是寂寞的。为什么寂寞?

  “为什么大家并不像同胞手足那样?为什么最好的人也总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别人,不对人说?为什么不直截痛快地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尽管明知道这话说出来不会毫无反响?可偏偏每个人都要摆出比实际严峻的样子,似乎人人都怕自己的情感很快地外露有损自己的尊严。”[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白夜》,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84页。]这句话通过孤独忧郁的“我”之口说出,便带上了强烈的反讽意味。《白夜》里,“我”拒绝着现实,世界也由此拒绝了“我”——“这些人不认识我,可我认识他们。不光认识,还觉得挺亲哩……”[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白夜》,李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这是“我”看待外部世界的角度,“我”拒绝了现实的同时,依靠某种寂寞的主观的情感体验在真实之外创造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自我的世界。这个世界无关于绝对的真实,只关乎个人的体验,自给自足,无求于外——甚至连想象的材料都是自足的,“我”是塑造自己生活的艺术家,幻想着人们的表情,一手制造出与现实世界的息息相关。由此,寂寞被“我”制造了出来,“我”在幻想中拒绝了现实与世俗的可能,格格不入。

  然而,“我”并不就此停驻脚步:“我”甚至开始怀疑,在怀疑中诞生的幻想世界。人的矛盾与分裂带来的悖论——“我”既在幻想中耽于沉醉,认为人们向往的那种生活是一种贫困可怜的生活;又在清醒现实里痛苦不已,剖白“我的那些最美好的年华都让我虚度啦!”[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白夜》,李桅译,第30页。]一个幻想者之所以幻想,以及之所以在幻想破灭时深深自责,归结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恐惧和向往,对幻想世界的怀疑与耽溺。幻想和现实一样无法使“我”安定,无法使“我”求得解脱,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坠入预设的罗网。

  这种在幻想与清醒间的苦痛纠缠,在陀氏的小说中被描述成某种带有自我鞭笞意识的精神惩罚,是宗教性质的原罪救赎。然而,鞭笞的不仅仅是现实,救赎的也不再限于苦痛。整个世界、全部生活,现实与幻想、肉体与精神,全都笼在原罪之下。都是某种错误,包括企图在现实里寻得解脱,妄想安于所谓的精神生活。“您知不知道,我已经不会再为自己在生活里犯下的过失而深感忧伤了吗?因为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把现实以及幻想构筑的生活一并视作某种罪过的意识,其实是精神世界外向寻求理解以及内向自我封闭的倾向和需要均无法实现,而产生的对现实、对自我的强烈敌对情绪。“我”和现实过不去,甚至和幻想也过不去,无时不处于强烈的负罪感中,既负于现实,也负于幻想。“我”对现实的态度是矛盾的,幻想的世界同样如此——“我”向往着实现世俗的幸福,也深知其不可能;“我”憧憬着安于幻想的炽烈,也终究觉醒过来。所有的精神痛苦预设的前提是人永远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而在陀氏笔下,所谓自我与精神的满足,某种程度上,也是虚妄的——每个人在现实中努力构建的,不过是一个幻想的世界,虚幻的自我。

  自我意识,正是整部小说的意旨所在,这也正指向了人的寂寞。《白夜》中描述的寂寞之所以撼人心灵,就在于一种敌意的情绪,相互对抗的决绝和由此而来的彻底孤独。陀氏笔下的人物不仅是不安于现实,甚至不安于自我,不安于灵魂。为了不混淆“自我”的概念,不妨说,在陀氏的理解中,“自我”被定义成更为狭隘的概念,它不是泛意上的由自我意识形成的精神世界,而是一种怀疑和敌对,是关照现实和精神世界的一条否定性逻辑。人从来是不安现世的,而陀氏书中的人物则开始不安于精神的世界。“自我”正是一种狂人的意识,一种更深、更坚决的孤寂。

  无论是在《罪与罚》,还是《地下室手记》,陀氏塑造的带有明显狂人意识特质的“我”是文学夸张后的一种典型,表现的是人在现实境遇中普遍化的精神孤立的视角——人只有在主观的自我视角中,才能构筑出幻想的自我的存在,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自我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间保持距离,划清界线,甚至两军对垒。这种精神孤立把人的境遇置入了一个巨大的悖谬中——现实催生幻想,自我意识在与外界的对立中得以确立,而这一切又要反过来摧毁现实的根基——现实和幻想相互拉锯,外界和自我苦苦角力,而狂人的“自我”意识疯狂挣扎,企图超出现实,超出幻想,超出自我,凌驾其上。

  狂人的精神痛苦正正根源于此,他否定的不仅仅是现实,甚至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的幻想世界。一条通向恒永寂寞的不归路,敌对与怀疑,狂人摈弃了与现实,甚至是与自己和解的一切可能。现实是难以寄身的,幻想的世界同样如此。

  这带来了精神世界的溃塌,自我的灭亡。狂人把怀疑现实时鞭笞派的行头带到幻想的自我世界,如法炮制。自我由此走向死亡,人的寂寞愈加不可消除。这是苦行僧般的精神惩罚,受鞭笞的不再仅仅是现实,更是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强烈坚决的怀疑,不是为了欢乐,不是为了幸福,而是为了享受痛苦,带有强烈的宗教救赎意味。或者说,对于自我救赎式的原罪带来的巨大精神痛苦,狂人乐在其中。因为在面对现实和幻想的双重痛苦中,他由此确立了一个更为绝对,更为狭隘的“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无关乎不稳的现实,无关乎虚妄的想象,它成了一种符号,象征着对待现实和精神的某种决裂态度。

  人,总是寂寞得无可救药。

  二·光

  上一部分,我企图在人性的最幽隐处诉诸冷静克制的笔墨,这种刻板僵硬的条分缕析最终只能加固了我对寂寞的偏见——寂寞是一种不完整,一种对现实存在和自我存在的怀疑和焦虑,最彻底的寂寞,便是狂人的“自我”——既然解释了人为什么寂寞,就必然要指向下一个问题:漫漫长夜,寂寞是否一直亘永?

  回到寂寞的定义。在寂寞一词泛滥以前,它原是描述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体验,带着某种佛理空寂广漠的禅机。像是广袤阔远的天地里寂寞生长的一棵树,寂寞是生命的必然属性,是独立的生命体在时空中的必然感受。这种寂寞的感受并不外求于他物,并不是在“寂寞”时寄希望于相拥的可能,并不是欲求不满时对某事某物的奢求与渴望,而是深深植根在每个个体的孤独生命之中——和动物、植物一样,寂寞是处于广袤自然中独立的一种生命存在,是驯顺、隐忍地孤独生长——根本意义上,每个人、乃至每个独立的生命体都必然寂寞。

  这种源自生命体察的最深处的孤独体验无可消除。它与自我意识中的个体生命意义紧紧系连起来,是在与世界的隔绝、在与人群的对立,在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中产生,有着某种超越和割裂的倾向。寂寞是人所以为人的必要属性,它使人在封闭和孤独中更真切地体察到自我。无法体会寂寞,某种程度上即已无法真切地感受自我。

  当如此界定寂寞时,那这种隔绝、独立的、内在于自我生命的寂寞看似恰与融洽、协和的、外在于自我生命的爱迥然相异。寂寞的生命感受中如何萌发出爱意,对生命、对万物、对自然的爱?如果漫长无际的黑夜自成一体,那道白光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

  要有光。

  《白夜》中最感人的因子不是长夜的寂寞,而是夜里那抹奇特的光。夜从不缺少光。光源于爱。爱是一种磨合,磨合不完整造成的创伤和裂痕;爱是一种和解,匀和生命内里的不安与怀疑。人们可以重新选择相信,相信言语和沟通的可能性,短暂地抽离于血腥残忍的自我厮杀与人物争斗。说到底,爱是寂寞。是寂寞,这种顽固的感受成了爱萌生的土壤。

  这种爱不仅仅指向爱情。它是最朴素的愿景,同样深深扎根在生命的寂寞里。正是有了最深的寂寞,这种爱才有意义。当娜斯金卡走进“我”的生活,“我”就像所罗门王封印千年的魔鬼终于得以释放,千重闸门全部打开,滔滔不绝;当娜斯金卡道出了等待房客的真相,“我”快活地和她一起等待,一起憧憬着那人的到来;当娜斯金卡最终离“我”而去,“我”唯有衷心祝愿她永远幸福快乐、生活永远阳光灿烂……“我”的爱与其说是对娜斯金卡的爱,不如说是对寂寞的爱,对寂寞的体谅。是娜斯金卡让“我”的寂寞有了整全的意义——“我”的寂寞不再是残缺的一半,它因为对另一半寂寞的爱而重新与世界建立了温情的联系。

  这种情感无法简单地定义为相互占有的男女之爱,它更有一层超越的性质,是“我”内里的一种精神救赎,救赎自我的寂寞。每个人在封闭的自我,甚至在某种狂人意识中,都会感受到强烈的生命的寂寞。但只有从每个个体的这种寂寞中生出体贴和怜悯,去体察,去关怀,用寂寞去体贴寂寞,用一颗心灵去蕴藉另一颗心灵,才会有爱的存在。沿着阿里斯托芬的说辞,就是寂寞催生的爱是为了某种自我的完整,而实现这种完整的希冀寄托在了另一半同样寂寞的心灵上。扎根在个体的生命属性中的寂寞永远无可消除,它只能通过爱去体贴,只会因此而更加广大、更加宽容、更加隐忍。在空寂无人的辽远荒原上,一棵静默向天空生长的大树,枝干虬曲,向四空自由伸展,那一霎——是广大的寂寞在生长,是生命最自然的常态。

  或者,这种寂寞本身就是爱,就是光。在孤独的生命体验中,已然包含了对所有共同的、质性相类的生命体的爱、对共性自然的爱。记得国家地理频道有一档节目叫作,《孤独的星球》:在更广大的宇宙时空中考察人类、乃至所有地球生命的孤独处境,这本身就已带有对整个“孤独星球”的具有浓重人文意味的爱。寂寞只有在体贴和关怀中才有寂寞的意义——是寂寞被打破,也是寂寞得以存留。这种寂寞之上萌生的爱对世界毫无恶意,相反,它正正是蕴藉在个体生命最内里的寂寞的外发,是某种和解和体谅。爱不是隔绝、封闭、与世界敌对、与自我敌对,相反正是为了消除这种隔膜和偏狭,把人重新融入到对自然、对生命、对每个个体的本真体察中。

  正因为有了光,漫长煎熬的夜于是有了期盼的方向;那抹依稀的光亮便是黑夜保有寂寞的全部缘由。“我”的所有价值只在娜斯金卡身上,所有的精神惩罚也似乎因娜斯金卡才有了意义。娜斯金卡是“我”使心灵的寂寞状态得以整全的唯一路径——去爱某个自我的寂寞以外的寂寞,寂寞的人,寂寞的万物,寂寞的自然……这份爱生发自生命最深沉的寂寞土壤中,广袤空无又无所依靠的寂寞。这份寂寞的爱不是爱自我的寂寞本身,不是爱那些郁结苦痛的事实,不是爱那些虚应感怀的幻想和回忆,而是爱另一种不同于自我寂寞的寂寞。唯有如此,自我寂寞才得以弥补,不完整才得以消除。

  爱由此变得宽泛。它不再限于男女,甚至不限于人、人之间。它是自我生命在对他者的关照中满怀爱意的表达,甚至无关爱的对象。它是寂寞的忍耐,是寂寞对另一种寂寞的爱:

  寂寞渐渐扩大,内心的广大的寂寞在生长,一如身体的发育、植物的萌芽,愁苦的、悲哀的,像是树木在春里孤寂地生发,阴雨连绵、隐晦黯淡的时日,漫长迟重,忍受料峭春寒,忍受误解与隔膜造就的贫乏世界,然而在寂寞的体内竟涌流出生命的新鲜汁液,在成熟,在广大,在生长!

  啊!上帝创造此君,真是为了给那颗心,作伴于一瞬的寂寞……

  《白夜》读后感(六):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

  主人公对路上遇到的姑娘娜斯简卡一见钟情,他们相约一同度过了四个白夜。然而娜斯简卡一年前爱上了奶奶家的一位年轻的房客,房客穷困潦倒,他答应姑娘一年后再回来。一年后,姑娘发现房客已经回来了三天了,却没有找她,姑娘很难过。于是她托主人公给房客捎信,房客没有回信。姑娘悲痛,在主人公表白后,姑娘坦言也喜欢他。他们畅想未来,甚至想到了结婚。突然,房客这时看到了娜斯简卡,姑娘抛弃了主人公,与房客结婚。主人公没有埋怨,而是祝福他们和感激这几天的陪伴。

  主人公是个幻想家,他与外界毫无联系。他想变成乌龟,可以缩进壳里,不与任何人接触。然而,这样一个人,主动与一位姑娘说话,主动对姑娘表白。即使结局不是完美的,但这个胆怯的,卑微的幻想家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突破了自我。

  《白夜》读后感(七):你是第一个不在我幻想里的人,即使没有那种的缘分

  书很薄,我也很快读完。很难得薄薄的书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内容。

  主人公是个“幻想家”,当我知道他的身份的时候,当我看到他对他自己的描述的时候,总觉得好像是在说我自己。我也算是个“幻想家”,我也习惯地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对只见过一两次的人。我总会陷入对他们无尽的想象里,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有无数的交集,无数的话题。有时候我会爱上一个想象中TA,然而我与那个人在现实中或许根本不算相识。

  纳斯简卡可以算是主人公第一次结交的朋友,或者有过交流的人,他们很像,都是那么孤独,那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我不确定,或许就是这种相似让他们两走到了一起。他们成为了朋友,主人公更是对她产生了类似于爱情的东西,毕竟我觉得主人公不是真正的爱。对于他来说,纳是他第一个交际的现实人,人往往在打开了某种新的心境之后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新奇感,他把它当成了爱。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结局对于主人公来说是最好的,他获得了友谊不再孤独,而不用去承受一段错误的爱情。

  当然让爱对于谁来说,都是痛苦的。特别是当你还没搞清楚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不过文章最后纳的来信,让我觉得主人公似乎已经明白了自己对她的感情,结尾汇成了暖暖的祝福,温情弥存。很治愈!

  纳是他第一个幻想外的人,没有走到最后确实有点可惜。但是比起这个,收获一段友谊也是一个不错的ending。

  《白夜》读后感(八):那个为你带来白夜的人

  过去读《白夜》,最讨厌的就是空想家的形象。动辄说话不着边际,长篇大论,夸张又神经兮兮。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空想家越来越像我,或者又可以说,我成了另一个空想家。

  所谓空想家,天生带有一种孤独乖戾的气质。其实,如果空想家只单单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言自语,也算是个趣味的人生。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给空想家安排了一次致命的邂逅。

  空想家的可悲之处,不在于其孤独与敏感,而是在于其生命中意外地邂逅了一个给他的生命中带来短暂幸福的人。娜斯金卡为空想家孤独的生活带来了短暂的希望,照亮了孤单的黑夜,又离开了空想家。

  娜斯金卡最终的离去并非偶然,当空想家决定为她寄信的时候,一切都已经藏下了预示。

  短暂的温存所留下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将其留下在一生中细细回味呢,还是使之后的黑夜中显得更加寒冷呢。

  《白夜》读后感(九):幻想家

  主人公和我竟然是如此雷同,都是活在自己的幻想的世界中。靠着短暂的欢愉,来受用一辈子。原来以为我的幻想情况只是少数,看了这书,作者把幻想的境地无限夸大我也找到了巨大的共鸣。

  幻想家真的是那么可怜吗?没有去经历跌宕起伏的感情,所有一切都是在脑海中形成想象而已。但是真的害怕去经历,所以我选择了和主人公一样的幻想。

  我没有像主人公一样长久缩在自己的角落里一直独来独往,因为在学校里还是有若干志同道合朋友让我和那种状况保持距离。但是,最近越来越希望我可以什么都不管,可以没有钱,没有好吃的,只要让我能在一个角落一直一直看看书,不要来打扰我就好了。然后我就靠着曾经的那些幻想来支撑我的精神世界。

  最近总是受到一种莫名其妙忧伤的困扰,我孤零零的撇下大家躲在自己的角落,没有人会理我我也不想理别人。理来理去却发现是那样无趣。我也不要熟人,我熟悉我应该怎么样看待人生,即使我不知道,我也可以求助于互联网解答我的困惑,而不是依赖于个体,因此遇到惆怅事情独自彷徨解决。只认识书中的人物,但是书中的人物不认识我。

  偶尔和同学扯扯淡,但是她所纠结的事和我的纠结的事甚至不在同一个level,我是个屌丝。互相吐槽有何意义,对任何人都是陌生,需要解决的事还是自己解决。三点一线的生活,有老板的实验室在我踏进去之前对我冷笑着,你究竟还是进来了,摆脱不了你必须码代码的生涯。我永远忘不了当我从草坪中温暖的阳光回来后踏进实验室那种阴凉的气氛。谁会怜惜谁呢,谁的怜惜对我真正有用。我被自己的忧郁糟蹋等成了更加的可怜相。

  微软面试挂了以后,每天每天都是新生不宁,每天浑身不带劲,神不守舍为啥我又挂了。为什么我的运气那么差还是我的能力那么差。我困惑得想了一下我的未来,认真研究书中别人的生活轨迹,什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仍旧没有发现。困惑悠然高涨。在人生的独特研究中仍旧没有任何长进,还是不能判断我应该去追求怎么样的人生。我愿意任何人指导我人生前进方向,带我一把,但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一个人引导我,我被遗忘忽视了。

  思想徘徊迷茫着,照例每天都在虚度。

  学校里的秋天,阳光温暖洒在身上,树叶间隙中撒下零零碎碎的斑点,这样的自然是否是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动人需要去珍惜。我不禁想到那个存在的幻想,时而会觉得惋惜,没有更早去珍惜她的身影,时而会想到忽然间她的飘然而至,时而会想到她那浅浅的酒窝,时而会想到走在路边时她那鲜艳的红色拉拉我的手不要让我往人行道上再挪一挪,为什么她的形象会如此熠熠生辉?为什么她的笑靥是如此灿烂?为我四顾张望,希望摆脱实验室阴冷的环境,思量猜测。但明天醒来,还是需要来到这个阴冷的地方。于是我感到无奈,想摆脱,那美是如此虚妄,空幻,我感到无奈,因为我还来不及去争取人生即被束缚。

  《白夜》读后感(十):你追逐到一种自由,或是一种孤独,在白夜里,永垂不朽

  有一类人,是住在幻想之乡的夜之住民。他的外表与旁人无异,他的躯壳寄寓在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中,他的心却不在这里。他在看着你,却总是穿越过你看到这个世界和他自己,你的身影从来不会映在他眼中。他走在你的身边,和你交谈,有时候你的话可以传到他耳中,有时候他用他的话回应你。

  一个又一个夜晚,幻想者惴惴不安地等待少女的到来,等来了,等来了惴惴不安地少女对他说,明天我不会再来了.纯洁的姑娘娜斯晶卡的出现带给幻想者无比的安慰,幻想者和她一起等候,接连等了四夜,总不见那房客前来,当绝望的姑娘决定投身到幻想者的怀抱的时候,那个房客却赶到了,于是姑娘立刻脱开叙述者的手臂,向房客奔去……

  太阳从乌云了面探了探又躲进乌云里去了,白夜的幻想破碎了,终究不是阳光照耀。他一直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好不容易遇到自己心爱的情投意合的女子,却在要得到的时候失去了.人生真的就是这样捉弄着世人.总是在让你看到一点希望之后在狠狠地将它淹没.人活在世上,要经历的磨难好多好多,我们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却要真心的接受它,把它化为自己的幸福,人生也许会快了许多.所以他没有憎恨纳斯金卡而是抱着希望纳斯金卡幸福,并祝福她和她的未婚夫能幸福。你追逐到一种自由,或是一种孤独,在白夜里,永垂不朽。

  《白夜》一个空灵而闪光的梦,一首飘逸而美丽的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