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眠》读后感10篇

2018-08-15 05:0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眠》读后感10篇

  《眠》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 著 / [德] 卡特·曼施克 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眠》读后感(一):每一个生命都该思考意义

  前几天午休的时候,坐在书店楼梯上翻完了村上春树的《眠》。书本薄薄的,讲了一个“贤妻良母”17天没有睡觉的故事

  那个妈妈爱她的家,表面平和,却在日复一日齿轮般转动的生活里渐渐失去自我。在深夜一个噩梦之后,她突然开始失眠,起初有点忐忑,慢慢却开始享受这种不必顾及他人的自由时光。她吃老公讨厌的巧克力(老公是牙医),小酌,读书,甚至一个人开车出去乱逛…结局戛然而止,却并不重要

  村上春树想说的当然不止于一个主妇在“被消耗”与“找寻自我”间的昼夜颠倒,但是女性是否天生就应是“被消耗”的?天生的母性传统期待常常让女人未来得及思考,就将“自我”埋葬,这不是理所当然

  走出去,不仅让人走出去,也让思想走出去,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广阔一往无前

  《眠》读后感(二):村上炸的牡蛎

  对于村上春树的文字与故事,我始终觉得是会让人上瘾的。很多人都说,一个作家穷其一生所写的,其实只是一个故事。村上亦是如此,无法逃离命中注定的唯一故事。他的读者大约也如此,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领地毫无保留的交给村上与村上的炸牡蛎。

  看过村上小说并且喜欢的人,大多无法抵御他第二次的来袭。基本上,他写的故事都是“炸牡蛎”。只不过“炸牡蛎”与“炸牡蛎”之间有着火候把握不同、调味不同、成色不同、表皮酥脆度不同、牡蛎新鲜度不同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炸牡蛎。对于不爱吃“炸牡蛎”的同学而言,勉强下肚,也并不会因为是村上炸的牡蛎而改变对“炸牡蛎”的看法喜好

  但爱吃的人则绝对是会上瘾的。以笔者为例,就很容易在生活重复枯燥了一段时日想念起村上炸的牡蛎来。不仅是“炸牡蛎”很对胃口,香脆鲜美让人回味,更是因为村上炸的牡蛎有种其他任何人炸的牡蛎都无法抵达的味道。他的“炸牡蛎”也总要伴着好听爵士民谣摇滚来吃。若能留出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彻底的空白时间心无旁骛的咀嚼,那更能品尝出他的“炸牡蛎”里蕴含着的奇特孤独感、现代感、荒谬感和某种诗意混杂在一起的有趣味道。

  自2010年的《1Q84》后,已有将近3年不曾尝过他的“炸牡蛎”,想念之心格外急切。看到豆瓣上开始有他新书信息,心中不免猜想,这次村上君会端上一盘怎样的“炸牡蛎”呢?

  先拿到的是他的小说《眠》。两万字左右的小说,其中夹杂着不少人物情节性的美式插画。书很薄,拿到手时第一时间真实反应是:比预想的轻薄啊(价位并不轻薄,所以有厚重的期待倒也寻常吧)。花1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整得将故事读完。文字正是村上独有的文字,强烈画面感与隐喻感充满了整个阅读过程。也如同村上一直以来所写的诸多故事一般,它夹在了“真实”与“虚假”之间: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妇,突然毫无缘由的开始睡不着,同样突如其来毫无缘由的还有她对于阅读和巧克力的渴望。故事在深夜发生,在其他人的睡眠与主人公清醒间发生。是清醒时的突如其来还是睡梦里的真切体验,村上抛出一个疑问,却不回答

  我好好寻味,反复回想自己读过的小说,似乎都是这样的情况:作家们提出疑问却不回答。说作家们不回答好像不太公平,如此不如说是无法回答吧。作家们必须拥有一种常人没有的洞察力与将他们的这种洞察具体表达出来的能力。村上君看到的世界与他的读者们看到的世界或许是相同的,村上君吃的牡蛎与读者们吃的牡蛎或许也是相同的(起码一定有相同之处),但只有村上君才能炸出这种味道的牡蛎,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作为早期的作品,《眠》算是市场的某种战略吧。就如同之前《1Q84》的阶段出版一般。这是作者离开读者一段时日后的持续性曝光?总得有点儿消息动静,否则容易被人忘记。这么说,仅仅是笔者私人猜测,没有任何依据。但《眠》虽简短却已是完整之作,有着村上风格淋漓展现。只是,对于爱吃炸牡蛎的我而言,它有点儿太小了,吃的实在不够尽兴。

  拿到《无比芜杂的心绪》与《眠》之间大约时隔了两周。两周时间,让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说法唇枪舌剑的不行。总体上,好评多。关于村上的杂文,其实早在《当我跑步时,我谈论什么》里已经显露了他独特的切入角度和颇有逻辑观点谈论。读他的杂文有趣,大约因为村上君不在乎大体积容量价值评断,更喜欢细节的类比描绘讲述口吻幽默的很,总有如“高墙鸡蛋”“一边啃着甜甜圈”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名字,读下去自然让人有种原来说的是这么回事感觉。而且村上君做的“炸牡蛎”总让人吃到悲伤悲观的味道,好像对于世界的破碎了然于心。但每每感受着牡蛎的悲伤想要哭出来时,却又发觉某种坚定追寻。“怎么回事嘛,不是不相信么,怎么还在坚持,”就这样,我总是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有滋有味的啃他的“炸牡蛎”。

  《无比芜杂的心绪》是村上君的杂文集,观点什么的对于熟悉村上的读者来说很难读到新鲜的内容更何况这是村上君曾写的各种为书作序、获奖发言之类的杂文的汇集。与《跑步》不同,它没有鲜明主题,也没有推进的逻辑,果真是“芜杂”得很。但好在笔者在读村上君新作之前就无“新”的期待,期待的是“炸牡蛎”本身,是村上君炸的有着复杂味道的牡蛎。

  毕竟许久未吃,颇为想念嘛。

  书评如甚,不知对不对你的胃口。如果问笔者是否推荐阅读?笔者回答:没吃过“炸牡蛎”的同学不妨一试;喜欢吃“炸牡蛎”又许久未吃的同学,赶紧去吃;对“炸牡蛎”有着期待的同学,不妨期待村上君下次炸的牡蛎。不鸟“炸牡蛎”的同学,完全可以忽略这篇稿子,毕竟村上所写始终是他那“命中注定的唯一故事”,期待村上做出如三文鱼寿司、烤秋刀鱼或芝士蛋糕的同学,多少有强人所难

  《眠》读后感(三):《眠》——陷入瓶颈的村上的醒悟之作

  拿到手中是一小本足够精致但却重量不足的书,加上插画也没有超过一百页,“是一部比较长的短篇小说”,村上这么解释。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刨去期间打了一个盹儿的时间和跑出去打一场篮球的时间,也只不过认认真真看了两个小时。

  故事主要讲一个年纪三十上下家庭主妇,虽然生活美满,有深爱的丈夫儿子,但却突然陷入一种无法入睡且永远不觉疲倦状态,在经过最开始的惶恐和探寻无果之后,安心接受命运的这种安排,并把深夜进行阅读和出门透气等习惯纳入正常生活作息中,却又在最后深夜外出透气时遇到两名罪犯的故事,全书在最后主人公遇到两名罪犯开始晃动她无法启动的车时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这是村上在1989年间在意大利罗马写就的“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一部小说,因此在二十年后他又重新进行了优化改写,并加上新的插图和装帧进行再版,最终变成了我手里这深蓝色封面的薄薄一册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何村上要设定这样的一个故事背景,主人公陷入连续17天不进入睡眠却全无精神上的困乏这种状态?而且导致这种状态产生原因,是主人公在一个深夜醒来时发现有个奇怪老头中国式样的水壶往自己脚上浇水,而这个老头和浇水的这个动作,在现实中的寓意到底是什么?换句话问,就是他们有没有一个现实的载体,故事里的形象只是他们投射在村上心理上的影子

  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百般困惑,但看到了村上写在书后的后记了解村上写这本书的背景之后,我开始有点眉目。恕我大胆猜测一下,村上在写这篇故事之前,“虽然经历了《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的成功,但是却突然陷入了无法将心思放入小说上的瓶颈”,这对于当时已经入行十年来的村上,无异于一次日常生活习性方面重大改变,犹如一名有着稳定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的家庭主妇,突然陷入无法入眠的状态,生活的规律完全被打乱,而家庭主妇多出来的“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差不多占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也可以看做是村上陷入瓶颈之前每天扑在写小说上面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的儿子上二年级,推测年龄应该是八岁左右,因此可以猜测主人公结婚的时间大约是十年前,也是村上入行的时间。

  面对突然多出来的时间,主人公经历了开始的困惑,疑虑,到后来的主动适应,最后坦然接受,不是也正是代表了村上在陷入瓶颈之后的心路历程吗。故事期间主人公对于之前睡眠时间的探寻和考究,也更像是村上借小说人物的视角,对自己之前十年的作家生涯进行了一次回顾,找寻写作期间的意义,并为下一次更远的路途做好启程准备

  小说最后主人公不顾警察警告,执意开车前往海港透气,并最终遭遇罪犯的结尾,则更像是村上对自己的一声警告,警告自己要尽快回归正常的作家生活,走出现有的瓶颈,不然最后等着他的也可能是“遭遇罪犯”之类的带给自己毁灭的事。

  让我比较无法释怀的是,导致主人公出现症状老人,和往脚上浇水这个动作,在现实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是村上接收到的外界压力的转化,也可能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而刻意营造出来的诡异氛围?当然,小说中总有读不懂的地方才算正常,因为毕竟,可能作者也只是自己潜意识的搬运工而已。

  《眠》读后感(四):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他的巡礼之年

  现在要是告诉人家喜欢村上春树好像都变成了一件很装B的事。但我喜欢他是真的喜欢。关于生命中那些无法言说或说了也不被理解的伤痛,你若不认识村上春树你找谁说去?

  每个人心上都有个缺口,都希望被认同与理解吧。而所谓的认同与理解,既不是那些空洞无意义的慰籍之词,也不是那些让人窒息的肌肤之亲,而是灵魂深处对之深刻体会共鸣吧。

  我总觉得生命是孤独绝望的,然而在一片歌舞升平里这种感觉多么的让人难于启齿。还幸有村上春树告诉我那是正常的,并非我一个人的错觉

  「這是成長故事,要成長得更好,傷痛就得深一點。」

  这句话由他口中说出来,比任何一句励志名言还要振奋人心。断弦知音,叫人红了眼眶

  我感觉无比欣慰。这就是村上春樹。

  http://lit.eastday.com/renda/node5661/node5663/node17931/u1ai1827245.html

  《眠》读后感(五):关于《眠》

  据说这是个其来有自的故事。

  一九八九年的春天,有很长一段时间,村上春树遭遇人生低潮,周遭接连不断发生各种烦心事,心逐渐变硬变冷,写不出小说来。于是花了一个月时间,驱车去希腊与土耳其旅行了一圈,然后又黑又瘦地回到罗马。不久春天到来,户外的光线渐渐变得明亮,他感觉心中那冻得僵硬东西,一点点地开始变软溶化,便仿佛倾吐长久以来积蓄的东西,开始写起暌违已久的小说。这样一气呵成写下的,就是《眠》与《电视人》。

  “每当想起这作品,春天罗马街市光景便会在我的脑海里苏醒过来。人们大着嗓门比手画脚地站着聊天,汽车转来转去地寻找可以停车的空隙鲜花店前满溢着艳丽的色彩。好啦,今后还得设法混下去。”村上在后记中如此回忆

  《眠》讲述了一个十七天不曾入睡的家庭主妇的故事,她莫名地无法入眠,在清醒的夜里开始阅读《安娜•卡列尼娜》,她的现实世界跟梦境没有分别,充满现代性的荒谬。在那夜半的荒诞中,她渐渐拼凑起曾像碎片般在每一日的日常中剥落的自己。

  这部小说在村上整个作品群中相当特殊,不仅是极为少见的女性小说,而且角度和笔触都极为柔软细腻,甚至有评论家看后猜测:“莫非是太太代笔的?”后来《眠》和《电视人》被《纽约客》翻译发表声誉不错,对重新出发来讲是个好兆头。《眠》又由德国著名画家卡特•曼施克配上插图推出单行本。借助这部小说,村上春树得以成功地重返小说家跑道

  《眠》是一本小而美的书,一共只有两种色彩,暗蓝与隐隐闪光的银。村上自己说,回头看看那时写的东西,都莫名地有些亢奋。曼施克的插图,毋宁说细腻地表现了这种暗流涌动的感觉。夸张化版画化的支离破碎的现实与梦境,如同奇普•基德画笔下由齿轮组合而成的象,是这个世界的物体,又并非属于这个世界。赖明珠就曾说,村上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经常把读者从现实带到无法以常理判断的超现实,那超现实世界是那么栩栩如生美丽新奇,和现实几乎没有界线,可以随时来去自如

  有个女孩看到出了新版,很开心,说在某次回家的硬座火车上,拘谨且疲劳,曾一个人看这个故事,非常喜欢。回家以后和爸爸说了,他给买了故事里出现的葡萄酒和巧克力。她也像主人公一样在深夜边吃着巧克力边读书,不过不是《安娜•卡列尼娜》。

  不知为什么,虽然是个有冷酷寓意的故事,但和它发生关联的事件,都柔软而温暖。

  《眠》读后感(六):眠,做精神里的自己

  甚至点不懂村上春树这本书要表达什么,翻了几页还好渐入佳境。书中的我没有名字,只是我而已,是故事里的我,当作任何一个我亦未尝不可。按部就班的生活,做饭,照顾孩子,和老公亲热,如此生活的全部是我的一天又一天。直到有一天我脚被一个老人用滚水烫醒,便一发不可收拾,烫醒的大抵不是人是心吧。村上春树用最真实的笔法描述了一个精神空虚寻找自我的故事。

  我被梦醒来后开始变化,开始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当一页一页反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开始一点一点找到自我。其实每个人都这样每天麻木的生活工作,以为这就是自己全部认为这就是人生,当停下脚步思考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扔掉了自己,丢掉了许多属于自己的东西,目前的自己就是行尸走肉。

  我重拾了自己 例行每天的公事之后开始进入自己的世界,读书,吃巧克力,直到天亮,如此经过了十七日,我不觉得困反而更加精神。直到有一天晚上开车出去被两个大汉拦住,自己坐在车里无法发动。书到这里结束,故事却还在继续。也许这也是一个梦。

  如此短小的故事惹得我思考了许久,我第一次明白原来三分之一的生命用来做了无用的事情,而那个时候精神也在浪费。也许村上春树也在思考精神是不是可以葱肉体中独立出去,一直保持着像我的状态,结尾虽然没有给出答案每个人想必都已经有了答案。结尾处自己还是要遭受无法挽回的境地,这大概是最完美的解释。

  村上春树说此书成于自己困惑时期,一直旅游写不出作品。如此迷茫之后的眠包含了对生活的思考,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一

  下自己是否也在眠。

  《眠》读后感(七):阅读和巧克力,重新自主的生活

  

第一次看村上春树的作品

《眠》,第一次读下来的感觉,迷茫与局是怎么回事。细细品味的时候,才能理解,为什么说这是村上春树的觉醒之作。我想,大概和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作者在长期的郁闷当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写做的灵感和动力,开启了以后的辉煌吧。

抛弃过去,重新自主

  从失眠的第一天到第十七天。从看见老人,浇水,到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女主人公的思想都在改变着。

  我所理解的方向,就是,她挣脱了旧规律和观念的束缚,重新开始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重新拾起来阅读的习惯,买来作为牙科医生的丈夫所不喜欢的巧克力作为零食,以及坚持锻炼,这些都反映了女主人公意识的觉醒。 然而,她的丈夫和朋友,邻居,对他的改变却没有察觉,也说明了,她被“现实”压迫的情况。只有在“黑暗”之中,所以女主人公失眠,不眠的十七个夜。说是自己生命的拓宽,也是不惜以早亡为代价。

  但是不管如何,她觉醒了。

  我们不应该在某种情况下,做出代价过大的妥协。不要抛弃自己喜欢的事而去把时间和精力付诸于一些取向性消费。这样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集中精力,做好你想做的,喜欢的,热爱的,让生命起舞,这些日子是美好的,充实的,纯粹的。

  《眠》读后感(八):失眠

  失眠恐怕是每个成年人都曾经遭遇或者正在遭遇的

  偶尔的失眠

  我们的反应是焦虑

  整夜的辗转反侧

  想着明天后天有多少多少重要且不能出错或者自己压根没有把握又不得不做的大事儿

  于是越发焦虑

  活活把自己煎熬成一个锅贴,左边贴贴右边贴贴

  最后还可能卧室贴够了贴客厅

  总之,各种痛苦

  当我们把失眠煎熬成一种习惯

  例如我

  先是研究了各种数据

  得出自认为比较科学的节点

  恩,关灯半小时还没睡着

  就果断的开灯起来该干嘛干嘛

  虽然是夜里的时间

  但是,明显我有经验了,这样的日子,没所谓白天的时间

  因为夜里不睡,白天也做不了什么

  整个儿精神状况都大有问题

  不如索性把能在夜里做的做了

  看书看电影写文章,嘿嘿,吃东西

  书中写的夜里吃东西真的深有体会(当然,村上君一定也是失眠的)

  深夜里的饿

  真的排山倒海,无从抵抗

  无边无际的黑暗,偶尔犬吠映衬的深邃的寂静,身边一切灯光下的剪影

  所有的,所有的

  由得饥饿无限放大

  恐惧如同吹向饥火的风

  一瞬间,饿,就可以燎原

  (于是,我打死不敢煲汤,因为夜里喝粥或者馒头辣酱还好,要是华丽丽的来碗鸡汤。。。。)

  当以上都做完了

  我们有大量的思考的时间

  黑暗、寂静

  让大脑甚至运转出齿轮的声音

  呵

  这个世界经不起细看,不是吗?

  失眠几天之内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意义

  长期失眠且没事儿做的人

  很快就触摸到终极问题

  并且又很快的发现生命的虚无

  最后连白天,也无以自处。。。

  特别理解村上最后的结局

  呵呵,因为实在没法结尾

  当你发现你的生命全无意义的时候怎么继续呢?

  是啊

  村上把他的书完美结局了

  呵,我们呢?

  所有发现生命的秘密的人

  《眠》读后感(九):我看<眠>

  第一部分是在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的,看到脚边老人那里感觉特别害怕,就赶紧放下书睡觉了。今天再继续看下去,是在充满阳光的车上,但之后的情节也没有出现那么恐怖的感觉。

  她不眠十七天,其实好像一个自我苏醒的过程:从第一夜不眠捡起高中时读过的长篇小说思考自己机械般的生活,到书结束的时候读完了好几本俄国长篇,觉察到自己的生活是在被固定的取向消耗。

  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喝起许久没碰过的白兰地酒,捡起了高中时读书吃巧克力的习惯,发现"现实相比于书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事"啊,三分之一天原本该睡觉的时间现在是一种扩大自己生命的方式。她在从以先生、儿子为中心的世界中找回自己,把更多的思考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惊喜的地方是,书最后的描述,没有人见过死亡,谁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因为经历过的人已经死了,如果死亡就是这样,永远清醒地面对黑暗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她是不是其实是死掉了的。结局未完,不知道她最后到底怎么样。

  还有一处印象比较深的是,她描述自己的丈夫,对自己很好,温柔体贴,按时回家,从不拈花惹草,是个好丈夫,看到这里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真的好无聊,这样的男人好无趣,如果只是这样下去,再不会有什么意外,那有什么意思呢。昨天看电影还与一句台词这么说的"你们女人就是这样,天晴了想下雨,下雨了又想天晴,怎么这么作呢!" 没错,生活就是作出来的,对有些人是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眠》读后感(十):如果没有睡眠会怎样

  一个家庭主妇,经历了一场梦魇之后,失去了睡眠。整整十七个白天和黑夜,没有一丝的困意,而且精神十足。如果这真实存在的话,不知我们的内心是否能够强大的接受它,或许不少人也会像村上的女主角那样,处在一种惊恐当中吧。

  《眠》算是村上的旧作,写于《挪威的森林之后》,可以说那时候的村上已经是炙手可热的作家了。这次重新出版,里面放入了大量的插图,风格很独特,与村上的文字很搭,也有很强的艺术表现手法,怪不得村上看了之后都大为赞赏。

  和老版本相比较,《眠》除了名字改了之外,内容也做了不少的修改。四万多字,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全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女主角的内心活动在讲述,仅有的对话描述很少,所以大部分都是在思考。书里的第三部分,讲到女主角失眠之后,重新迷上了大学喜欢看的书,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不分白天黑夜翻覆看了三遍,为此还吃了戒掉多年的巧克力,喝了戒掉多年的酒。

  认真把自己沉浸在书里之后,女主角突然发觉,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了,自己当年爱看书、爱吃巧克力的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这样被丢弃了。还有什么变化吗?是的,以前最爱的丈夫那张俊俏的脸,现在看起来怎么越来越粗陋。

  女主角失眠了十七日。但是,任何人都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就连丈夫的妈妈来家里住了几日也没觉得有任何的不同。她依旧准备好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然后把孩子送去睡觉,接着和丈夫一同睡下。然而,没有人知道,她会在半夜起床看书、喝酒,甚至独自开车跑出去在街上随意停留。

  一直到最后结束,女主角的失眠症都没有痊愈,而丈夫和孩子没有任何的察觉和变化。只是,在一个深夜里,两个陌生人出现在了她车子的两边,试图打开她的车门,要把她的车子掀翻。这时的她,是不是已经醒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