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格解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格解码》读后感10篇

2018-08-17 05: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格解码》读后感10篇

  《人格解码》是一本由[美]塞缪尔•巴伦德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解码》读后感(一):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人格解码》全书读书笔记观点结论整理):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5614006/

  人格,什么是人格?百科上说,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中国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手头这本《人格解码》一书,源自塞缪尔•巴伦德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学教授神经生物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前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不管是实实在在的真我,还是外在的面具,它之于我们的社会关系,自身的精神生活,这本书都通过大量的研究文献,浓缩、提炼,为我们解读了较为全面的人格心理学,让我们了解人这种社会型动物,为他人留下的印象特点从何而来,如何产生。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能让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启发对人生的思考,甚至指导自己的人生。

  就像一本操作指南,我们观察到不同人的类型,也似乎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运用一些词汇来形容某一个人,用以清楚描绘个体特质,如“外向的”、“朋友众多的”、“有魅力的”、“好接触的”等等词汇来形容,也会用“乖张的”、“吹毛求疵的”、“神经质的”等等词汇来形容,但这种能够将“一个人的行为区别于其他人”的词汇竟多达17953条!

  根据一些标准进行剔除和筛选,最后还剩下1000个单词心理学家人们用这些词汇对自己和对其他人进行描述,7代表得分高,1代表得分低:

  1、外向 1 2 3 4 5 6 7   

  2、大胆 1 2 3 4 5 6 7     

  3、善谈 1 2 3 4 5 6 7   

  4、精力充沛 1 2 3 4 5 6 7   

  5、自信果断 1 2 3 4 5 6 7   

  6、可靠 1 2 3 4 5 6 7     

  7、讲求实际 1 2 3 4 5 6 7   

  8、勤奋 1 2 3 4 5 6 7   

  9、有条理 1 2 3 4 5 6 7   

  10、细心 1 2 3 4 5 6 7

  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给一个人前五项任何一项高分的话,那么我们也会在剩下四项中给他高分;如果前五项某一项得了低分的话,那么剩下四项往往也跟着得低分。后五条同理。

  正是这些特质互相之间高度相关性,让研究者为其划归为五大维度,这就是莱韦斯戈登伯格所称的“大五”人格特质的由来,它们分别是: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

  “大五”人格被发现后,立即就成为评定人们与社会和物质世界互动时所表现的个体差异基础。每一项人格都有其对应的特点,代表一类人的共同属性,从而能够更为全面地将某一类人和另一类人进行比较

  在每项人格的比较中,总有那么一些评价具有浓厚感情色彩,它形象直观,能够将此类人生动地勾勒出来,如“工作狂”、“戏剧王后”等,正是在这些词汇的发展和衍生下,专家总结出十个他们认为特别重要的词汇来具体阐释“大五”人格。

  反社会型——不尊重他人且侵犯他人权益的一种类型。

  回避型——社交回避,有自卑感,对负面评价高度敏感的一种类型。

  边缘型——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及情绪都不稳定,非常容易冲动的一种类型。

  强迫型——过分追求条理、完美主义控制感的一种类型。

  依赖型——过度需要照顾,一种顺从和依附的行为类型。

  表演型——过分寻求情感关注的一种类型。

  自恋型——夸夸其谈,需要他人赞赏,缺乏同理心的一种类型。

  妄想型——不信任怀疑恶意曲解他人目的的一种类型。

  分裂样型——远离任何社交关系,情绪表达受限的一种类型。

  分裂型——对亲密关系感到非常不舒服认知观念扭曲,行为乖张的一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高低评分,都能够让我们对某个人的“大五”人格情况和潜在的问题类型做出综合的评价,从而认知到其在社会中所处的身份和角色,以及各种利弊端所带来的人生思考:这种丰富多彩性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羡慕他的人格特质,我如何改变自己呢?高适应性的人格如何养成?……

  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始了解到,基因对人格的遗传性。通过观察小白鼠生活状态,将其分成三类:无畏组,控制组,焦虑组。每一组中的成员自由交配,30代之后,无畏组的成员一般都能在开放的领地里自由漫步。与之相反,焦虑组的成员则通常挤在箱子的一个角落里。控制组的成员保持了其最初就表现出的中等探索水平,并且历经30代未有什么改变。

  另一显著的发现是,这两组老鼠的分化是逐渐的、代代递增的。将无畏组在开放领地的行为绘成图表,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长期的增长股,在10年的时间内一年比一年递增。与之相反,焦虑组的图看上去就像是没落产业中一个不景气公司股票,持续下降直至降到0点附近。这种逐渐变化方式有两层含义:很多基因的变异共同影响这种性格特点;随着在每一代中所选择的相关基因的变异程度增加,其引起的行为效应也持续递增。

  等等多项实验结果都指向了,基因对人格塑造代代相传的影响。这不禁让我想到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常常会说,自家的孩子父母脾气秉性类似,难道,我们的特质,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被决定了吗?教育环境习惯,难道对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改变吗?

  接下来作者又用大量的笔墨为我们阐述大脑自我构建对人格特质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大脑都在使用一种模式,在这个模式的驱动下,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停地依根据基因和环境的变化加以重塑。也就是说,人格的塑造,是基因和大脑对外界反应持续不断地形成的,到达中年时期之前,这种人格不断地成长、塑造,一直到最终稳定成型。

  重复测验表明,在20岁时,一个人在“大五”上的得分已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30岁时会更为稳定;直至50岁时就不会有太大变化了。

  因此我们要在人格稳定之前,就要掌握提升它的技巧。基因部分,我们无从选择,只能从后天学习和自律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甚至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格,选择想要的人生。书中列举了富兰克林,通过培养好的品格来加强自己人格中的道德成分,从而享受了更为精彩的人生。

  在一项针对东西方主要宗教哲学传统进行的研究中专家发现,人们对很多优秀品格存在普遍认同赞许。所有文化都高度认同的优点可以归为六大类,即他们称之为的六大核心美德

  节制——诸如自我控制和节俭等优点。

  勇气——勇敢坚持的优点,面对内外阻碍时它们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

  人道——善良和爱的优点:关爱他人,友善待人。

  正义——公正公民意识:有助于集体生活。

  智慧——开放的心态热爱学习,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运用。

  超越——敬畏和精神力量,它可使我们与更大的宇宙相连,提供生命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地了解自己的人格,修正不足,我们才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最终在中年时期,实现自我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更为肯定的告诉自己,还有他人: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人格解码》读后感(二):关于人格心理学的简单介绍

  网上人格心理学的东西很多,有什么九型人格、MBTI之类的,看着很玄乎。想知道正经的人格心理学是什么样的,所以整了一本《人格解码》看。

  这本书只是对人格心理学的简单介绍,并不是很全面,想要全面了解估计以后得看大学教材

  本书的作者是塞缪尔•巴伦德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神经生物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前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

  罗列作者的头衔是为了说明本书由从事严肃心理学研究的人写成,请大家把他和中国电视网络上类似乐嘉那种娱乐装逼型心理学艺人区分开。

  心理学界通行的人格心理学叫做“大五人格心理学”,为什么叫大五,而不是叫大六、大七,或是九型十六型人格呢?

  上个世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奥尔波特试图用简单方法对人格进行描述。

  他从韦氏大辞典中挑选出可以描述一个人“特质”的词汇。

  一找就找出了17953条词汇。

  然后根据一些标准进行剔除,比如attractive(有魅力的),因为这样的词汇是评价性的,是描述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不是描述一个人的本质性的词汇。还有有的词汇只描述人的短期状态比如rejoicing(狂喜)。还有一些词语意有些模糊经过一些筛选之后,还剩下4500个单词,研究者认为这些词汇可以描述一个人的长期的稳定的本质属性。

  然后找出其中的同义词比如外向的、好交际的。 反义词 :好交际的、孤僻的。

  然后将表达意思相同的词剔除掉一部分,最后还剩下1000个单词。

  然后心理学家请人们用这些词汇对自己和对其他人进行描述

  举例来说是这样

  1、外向 1 2 3 4 5 6 7

  2、大胆 1 2 3 4 5 6 7

  3、善谈 1 2 3 4 5 6 7

  4、精力充沛 1 2 3 4 5 6 7

  5、自信果断 1 2 3 4 5 6 7

  6、可靠 1 2 3 4 5 6 7

  7、讲求实际 1 2 3 4 5 6 7

  8、勤奋 1 2 3 4 5 6 7

  9、有条理 1 2 3 4 5 6 7

  10、细心 1 2 3 4 5 6 7

  1为程度最低,7为程度最高

  然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给一个人前五项任何一项高分的话,那么我们也会在剩下四项中给他高分。 同理,如果前五项某一项得了低分的话,那么剩下四项往往也跟着得低分。

  后五条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这些特质有互相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机对一千个词汇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比较高的划归为一个维度。到八十年代中期得出来的研究结果是人格可分为五大维度。

  这就是“大五”人格特质的由来。

  对不同纬度,不同倾向的人的表现有具体描述,内容比较多,我就不抄书了。

  基于这项研究心理学家开发了大五人格测试,请被试用短句描述自己。

  短句的好处是比词语更准确更没有歧义,比如不安的一词换成短句就是:与人交往时我总是害怕错误

  然后不同的维度下面还做了更细致的区分

  比如外向型维度下有如下几个层面

  热心

  爱交际

  自信

  活力

  寻求刺激

  开朗乐观

  本书并没有提及有关大五人格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所以说本书只能算是简单的介绍。

  后面还提到了《美国心理治疗协会诊断统计分册》(DSM-IV,多用英文缩写会显得很高贵冷艳)中列举十种典型的有问题人格

  具体人格类型的仔细描述我就不抄书了

  注意这并不是一个自然的人格属性,只是人为的分类,一个人可能同时具备好几种类型的特点,其极端程度也有轻有重。

  后面关注了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对大量的同卵双胞胎(基因100%相同)和异卵双胞胎(基因50%相同)的人格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是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在外向性上的相关性分别是0.23和0.48.

  人格方面的遗传力接近百分之五十。

  即使出生后分开抚养,生活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成年之后依旧会有非常高的人格相似性。

  我们知道基因在人格上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很难断定某种人格就是由某一种基因影响的。

  因为最终起作用的往往是许多种基因的组合。

  光一个人的身高就有几百种基因对其有影响。我们可以想见基因对人格控制是多么的复杂

  (由此也能知道,网上那种智商母亲决定、XX特性由谁决定的帖子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但是通过研究某些影响大脑中特殊递质的基因,心理学家们还是找出了个别几个能够较为显著影响人格的基因。

  但是离全面的理解基因对人格的影响还差很远。

  (豆瓣书评不能配图,本来我是把五大人格维度和十大问题人格类型的图表照下来了的)

  《人格解码》读后感(三):很有逻辑

  由于专业的原因,零零碎碎的学了些干干巴巴的理论,总觉得不够系统,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某些方面的缺陷,虽然的确不够深入,当然它的初衷也是帮大家普及一下人格心理的知识,所以总体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逻辑顺序: 人格人性发展过程:基因、大脑的自我构建,基因差异影响儿童时期环境对人格的影响,行为也影响基因。

  大五人格——突出特质——十种类型

  ——分析时注意个人外在道德评判+文化与价值差异

  人生经历和其同一性

  整合与变化

  1.大五人格:词汇的统计学分析,形成外向型Friendliness、Gregariousness、Assertiveness、Activity Level、Excitement-Seeking、Cheerfulness宜人性Trust、Morality、Altruism、Cooperation、Modesty、Sympathy、责任心Self-Efficacy、Orderliness、Dutifulness、Achievement-Striving、Self-Discipline、Cautiousness神经性、Anxiety、Anger、Depression、Self-Consciousness、immoderation、Vulnerability

  开放性Imagination、Artistic Interests、Emotionality、Adventurousness、Intellect、Liberalism

  2.十大有问题的类型:外向(不动声色分裂样型、古怪分类型、焦虑表演型)宜人性(妄想多疑、自恋不谦虚、阴谋反社会)责任心(强迫型)神经质(担心回避型、粘人依赖性、情绪超不稳定边缘性)

  自我评价分析:独特(自恋、表演、反社会)正确(妄想、强迫)

  脆弱(回避、依赖、边缘)孤独(分裂样、分裂型)

  3.外在道德评价(积极情绪同情心+消极情绪厌恶)

  4.文化与价值差异:6个核心价值。自我指向性(节制、勇气)合作性(人道、正义)自我超越性(智慧、超越性)

  非常注意的是品格与人格的区别,它的区别类似于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但具体如何,我现在还不太明白,以后探索。

  《人格解码》读后感(四):读 人格解码

  就某些方面而言,每个人

  (1)和所有人都一样

  (2)和一些人一样

  (3)和任何人都不一样

  此书以这段话作为正文的开端,引出了人与人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着差异,开始了第一部分人格差异的讲解。在看此书前,我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认识身边的人,人这种错综复杂的生物,我们该如何去识别,该以怎样的标签帮助自己去区分呢?他给我了许多的启发。“大五人格”的划分,以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责任感,开放性这五个维度进行大致的划分,并实际举例进行分析。

  当我们最初见到一个人时,往往会从自己感觉给对方贴一个标签,比如某个人很热情,爱交际很健谈,那么我们很容易给一个标签此人挺外向的,然后从外向这一点出发,看起日后的其他行为和表现再慢慢去识别其他方面的特质,而这个需要经历很多次的总结和观察才会慢慢地有些心得,而这种比较简单的“大五人格”对于我们生活中去实际应用个人觉得还是相对容易操作的。我曾经常想大千世界的人为何有如此的差异呢?基因,环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这些都在我们的人格塑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许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也透露了他整个人格养成的发展史,虽然这些故事会被自我修饰,但我们依然能从这个完整的故事中觉察到完整的个人人格的痕迹。

  人格客观来讲无所谓好坏,但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出于社会文化,道德,功利等因素还是会给予好与不好的评价。人格在三十岁时一般是很稳定了,那我们是否还有希望去改变自己,或者称之为养成更好的人格呢?书中富兰克林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点,改变是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富兰克林给自己列了一份自己认为好品格的清单,并从简到难按顺序制定改变计划,随身携带清单每日进行改善,从节制开始,虽然无法做到完美,但他在此过程中依然收获颇丰。这是需要很大自控力的事情,但依然有希望不是吗?

  这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和收获最多的两个方面,也要在日后的生活中去慢慢实践。

  总体说此书写的通俗易懂,对于我这心理学知识空白人来讲还是很不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