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苦役列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苦役列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4:4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苦役列车》经典读后感10篇

  《苦役列车》是一本由(日)西村贤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苦役列车》读后感(一):真正的底层生活

  随着个人生活的改变,已经离底层的生活似乎很远很远。

  拿到这本黑色的书,偶然翻起来,蓦然觉得似乎已经不了解底层的生活了。

  记得我工作三年之后,单位新分来个大学生小伙子长得很帅气,人也很豪爽。有一天与他闲聊,他说,他小时候曾跟家人一起去讨饭。我只挨过饿,没有讨过饭,我不知道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觉得好玩呢?还是觉得屈辱?亦或是啥也没想,为了生活而已?

  私小说,是日本文学界的特有分类,按网上的说法,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年-1925年)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又称“自我小说”。“私小说”一词于1920年开始散见于当时的报刊上。1924年至1925年间, 久米正雄发表《私小说和心境小说》, 宇野浩二发表《私小说的我见》等,认为私小说是日本的纯文学,是散文文学的精髓,竭力加以推崇,引起文坛议论,从此这个名词便被广泛使用。对于私小说的概念,日本文坛一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凡作者以 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的,均称为私小说。但人们多数倾向于 狭义的解释:凡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社会生活而孤立描写人身琐事心理活动的,称为私小说。按 久米正雄的说法,就是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1945年 伊藤整和 平野谦又提出新的说法,认为私小说就是心境小说,并把广义的私小说分为调和型和破灭型两类。他们认为把人从“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私小说的特征表达“生存的危机”感的,是破灭型;相反,要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以调和自我作为努力目标的,是调和型。日本的私小说多数属于后一种类型,但也有不属于这两种类型而仅写自己的私生活的。

  《苦役列车》一书包括西村贤太的两篇私小说,主人公均为贯多。

  作为书名的《苦役列车》叙述了19岁的”贯多,初中毕业只身一人离家出走,在没有朋友、没有女友情况下靠在港口打短工维持生计,在有学历、有女友的同龄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自卑,并变得自虐和粗暴。他为了每月的房租发愁,无法逃避对别人的嫉妒,过着孤独贫困日子。“全篇几乎类似纪实文学的笔法,贫穷饥饿,冷峻、残酷差不多就是没有希望的人生,如此的黑暗,如此的底层生活。书中另一短篇《失魂落魄泪满襟》中,贯多成为一个有些无赖小说家,身受病痛折磨,其间种种,读来有些反讽的意味

  不知道人生的苦难,谈不上了解人生。所以,推荐大家读读。你可以不赞成贯多的一切,但,社会上多的是在底层的人们

  《苦役列车》读后感(二):丧钟为我而鸣

  让人感到深深的深深的绝望,想要同情却又无力同情,想要解救却又无力解救,仿佛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贯多,一个只是不需要当装卸工和自慰的贯东,我甚至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一点他的影子,自己所不愿意承认而又时常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影子,我在两节思修课上读完了这本私小说,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还被老师抓了,自己平时读书挺慢的,可是感觉读这本书可能是有点感同身受味道,就快速的,匆匆的,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贯多因为父亲是强奸犯就给自己贴上自己永远没有良心,自己永远也不会有出息标签,可见家庭环境力量在一个人的身上会有多大的影响,我并不想去批判贯多的消极,不相信自己,或许,如果那个人是我,我可能会和贯多一样,身处社会下层本就是苦海,现在又遇到这么一件事,小小年纪学校老师同学的讥讽,明里暗里的鄙视,会对这个心灵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生活本就破败不堪,又怎么经得起。而他或者说是我自己,从小养成的那种自卑感,只会更加的强烈,强烈到让他在此后的人生中,居然连朋友都不交,还有他对自己的自暴自弃,那种近乎绝望的放弃自己,让我心中不免唏嘘,本来懒惰就是人的天性,再加上他这自暴自弃,才有了他当装卸工时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可怜,也可恨,好不容易交到日下部这个朋友结果因为双方不是同一种人而分道扬镳,日下部是那种上大专的有正经女朋友普通人,而他只是个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装卸工,阶级不同,注定走不到一起。我在书外,平静的看着贯多受过的各种苦难,于我只是指尖翻过一页又一页,他那种每天纠结要不要去上班让我想到了每天纠结要不要去图书馆的自己,虽然二者含义不同,于贯多,那是生存的必要,于我,那是让我以后发财的必要(浅薄之间,不喜勿喷)。我也经常像贯多一样懒散的,想要不劳而获同时又被现实不断打击却迟迟不肯醒悟,不肯改变,所以人如果能从八十岁往前活,想必都能成为伟人,而我现在,只是那个身上有贯多影子的普通人,这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愿我不再是贯多,不再是玉子,愿我早日长成那个大人。丧钟,为我而鸣。

  《苦役列车》读后感(三):所谓私小说

  去年,b站上看了这部电影,昭和80年代风,平凡又略带萧瑟的故事,今年从西藏归来的在列车上,补完了原作。

  这本无赖派小说,很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简单的叙事,颓废氛围,沉沦的主人公,但又多了一份生存的坚韧,同时也多了一份猥琐的自怨自艾

  是我看的第一本芥川奖作品,也是第一本私小说。

  所谓私小说,就是类似“浓缩回忆”的自叙吧。

  写法上不难。以《苦役列车》为例。

  找一个核心主题(比如自闭兼社会底层人士友情态度),然后把这段时间发生事情,附带情感交代出来就行。

  读的时候,设身处地成为作者(底层屌丝),观察他如何解决欲望,包括食欲性欲交友欲等,一日一日得过且过,又有些波澜,读来都特别有意思

  《苦役列车》读后感(四):今夜不设坊!

  在图书馆遇到这本诡异的无前言后序简介的散发着浓浓不祥意味的小书后,如你所愿,我上了车。

  以无知开头没羞没躁的阅读,总算得了场不用嚼着“人生列车”、“善恶阴影”的口水的落幕。对得住今夜难耐寂寞风骚

  烂成泥的十九岁杂碎北町贯多,说起年龄都是泪,是个对未来没有任何明确目标的搬运工,除了温饱烟酒,只剩下这个年龄怎么也发泄不完的荷尔蒙。真是不用解释的艺术人生。

  北町贯多这个人设,能否作为基数放大成所谓底层?这可能得脑子多灌些精液的货才叫嚣的出:卑微的人生才识得真滋味!味道我猜是“土豆女”寿美代的两腿或是一万八的老女人的黑色破布。

  艺术人生北町贯多不仅有个暴力倾向的麻麻还有个开不了口的老爸,有个人往高处走的还心比天高的狗友,有一群庸庸碌碌活的缺乏价值or价值的工友重点是极少有女人。于是一切都是时臣的错。不巧世界相看两生厌,特别是没有慧眼独具的伯乐和吴侬软语的理解存在的时候。真可惜了这颗七巧玲珑心啊。直不起的腰背和低不下的狗头,冲击出的火花,像快要呕出的胃液,就只能借灵车开窗的风吹散,结果,我不知道风往哪里吹。

  ·

  ====

  .s短篇《失魂落魄泪满襟》和它名字一样肉麻,因为有些生命说它们在曾经年少的十一岁就结束了,这些明媚忧伤一大波一大波的袭来,数以亿计哈哈哈哈。

  《苦役列车》读后感(五):日本的两代痞子

  一

  日本文学有两个著名的无赖,一个叫太宰治,一个叫西村贤太。他们都热衷写“私小说”——就是印成书的blog。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讲述的是一个乡下富家子弟大庭叶藏的堕落,辍学、酗酒、嫖娼、染毒,尝试自杀,最终不知下落。这是“日本文学无赖派”的开山之作。

  在太宰治自杀63年后,东京人西村贤太推出了《苦役列车》,描写的是一个无力抵抗下坠命运的屌丝贯多,由于父亲犯了强奸罪,年幼的他不得不跟着母亲远走他乡高中失学后,他不得不当装卸工,从事只能维持最基本生存的重体力劳动,他渴望友情和爱,但缺乏建立它们所需的社交能力——当他企图和一同打工大学生日下部当兄弟时,他的粗鄙最终令对方忍无可忍,他看清了现实:他和日下部这样的正常的同龄人活在两个世界,他遭遇了深深的挫败。

  贯多后来拿起笔,疯狂写作,这是他翻身的唯一机会,小说在贯多苦苦等待获奖电话中结束。“可是电话直到半夜也没有响。”

  但西村的电话响了,《苦役列车》获得了芥川奖,这几乎成为日本当代文学的一段佳话

  新闻报道:西村没有手机,获奖当天编辑给了他一只,为了不让他错过可能的喜讯——更为了让他的获奖更加戏剧化。他和朝吹真理分享了2010年第144届芥川龙之介奖,当皮糙肉厚的他和白富美朝吹真理子一起站上领奖台时,估计评委都笑出声来。

  评委将票投给他时恐怕还带着些小邪恶:还是给他吧,他都这样摇尾乞怜了!

  西村和太宰治都盼望着芥川奖,太宰治的第三次自杀就是因为短篇《逆行》没有拿到芥川奖。无论文姿态有多另类,到了评委面前都要矮三分。

  芥川奖的设立是为了奖励文坛新人,西村拿到这个奖时已经43岁。

  二

  太宰治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三大巨擎(川端、三岛)之一,但高大上的军国主义分子三岛由纪夫很不屑与他为伍,认为太宰治不仅娘炮还喜欢玩自杀殉情的行为艺术。

  旅日文艺评论家李长声认为,太宰治写出了“皮袍下的小”,这正是他的强大之处,但面临战后重建的日本无暇欣赏能量满满的太宰治,终于,在《人间失格》最后一章即将发表时,太宰治抱着文学女青年投河而死。

  这是太宰治第五次自杀。

  太宰治出生在日本本州岛最北端的青森县,虽家境富裕,却仍被三岛由纪夫嘲笑:“作品背后闪现的文坛意识以及乡下孩子负笈进京的野心似的东西是我最受不了的。”

  西村贤太跟太宰治相反,西村1967年生于东京都,出身低微,太宰治的美酒爱情他都没有享受过。他笔下的贯多也是如此,每天挣扎于要不要起床去上工,懒惰、自私又粗鄙,对人生这辆“苦役列车”充满无从发泄的怨恨

  “他握着那根因晨勃而变得硬邦邦的'棍子',找到合适角度,挺着腰,放出大量的尿液。”

  贯多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再往下你以为会是一本官能小说,你可能会失望,西村很克制,写出了一个卑微到尘土里的失学青年:货场里难以下咽的午餐、向房东下跪以求迟交房租,每天计算着兜里的钱够不够买酒、去下等风俗店解决性欲问题……《苦役列车》的成功在于真实刻画了一个天生的loser。

  我在日本游玩期间,看到社区贴出的寻人启事,失踪人口大多数是10-15岁的少年,这是对即将进入的成人社会的恐惧吧,掉队的孩子默默地逃离了。

  痞子文学恐怕就来自这些从户籍上消失的年轻人。在高度工业化的、黑道也很规矩的日本社会,这些年轻人去哪里混呢?

  三

  日本大概没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整个社会给“异类”留下的生存空间很小,反抗社会主流价值观代价极大

  中国改朝换代看的多了,人生观的range相当宽,各个社会阶层都有一套自得其乐方法论。这方面日本社会似乎完全未开化,单一的价值观令日本国民活得很紧张,时时刻刻都要自省,寻找自己的位置,以求“不失礼”。

  日本式的集体主义直接脱胎于原始部落军事纪律,陈舜臣先生在《日本人和国人》中提到,当年倭寇扰华时摆出的蝴蝶阵,“战前三五成群分散,一人挥扇,则伏兵四起。”

  没有高度服从,怎能在客场以寡敌众?陈先生写道:“扇子向右边挥,就不能往左边跳。违反的人不仅自己性命堪忧,而且也会关系到整个团队安危。”

  无赖和痞子们不听管束,不对自己负责,不在乎给别人制造麻烦,在日本这等于给自己判了社交上的死刑

  《人间失格》里的大庭叶藏玩颓废玩得很彻底,敏感脆弱又沉迷于享乐,让亲友逐一离他而去,而《苦役列车》的贯多则更多是身不由己跌入深坑,幻想能够跳下这辆苦逼的列车,换乘新干线,他无力在黑暗的坑底去开创一个自己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村没有达到太宰治的精神高度,这让他有继续苟活的勇气

  《苦役列车》读后感(六):逆袭的屌丝

  2011年1月,日本平成时代典型的“破灭型”私小说作家西村贤太以其小说《苦役列车》获日本第一百四十四届芥川文学奖(纯文学大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第8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年度十佳影片及最佳男主角奖,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奖。

  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私小说”,也不知道日本的芥川文学奖是个什么奖,更没看过改编的电影,但是就不明觉厉地买下了。

  然而,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不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囤书是不会看的(无辜脸)。偶然翻起才发现,西村贤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个屌丝民工逆袭的故事。

  一.屌丝生活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与大城市的纸醉金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男主北町贯多15岁初中毕业后便辍学独自混社会了。他靠着从母亲那儿几乎是抢来的10万日元(约6k RMB)蜗居东京一隅,在码头打零工维生。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贯多是一个典型的屌丝。

  没有高学历和高颜值,贯多身上有的仅仅是年轻和力气这点本钱,还偏偏生性懒惰,贪杯好色。码头扛包是按日发薪,按说一天5500日元(约300 RMB)也不至于活的潦草。然而贯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拿到钱也尽数花在吃、喝、嫖三件事上。

  没钱没背景、没朋友没女人,风俗店里独自撸,一杯小酒慰平生。这样的屌丝生活从15岁重复到19岁,贯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直到他遇到了日下部正二。

  同样19岁的日下部是从九州来东京念大专的,暑期临时来打工。阳光而率真的日下部让贯多萌生了友情,两人同出同进,一起吃喝玩乐。贯多甚至为他改掉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息,从此不再旷工。

  因为连续出勤,贯多和日下部一齐从装卸工提升为见习仓库管理员,开始学习操作叉车。日下部很快就轻松自如地在仓库里行驶,而贯多懒惰的本性使他在学习时更像是一种敷衍了事。

  在通知他们参加升降机执照考试的第二天,同为见习管理员的高桥因操作不当使其右脚两个脚趾被截去,一辈子都要拄拐杖。目睹了这一惨状的贯多,给自己懒惰懦弱的天性上又笼罩了一层恐惧,彻底放弃了考试。

  自作孽,不可活,被打回扛包原形的贯多又不甘心地羡慕日下部仓库管理员的待遇。当意外得知日下部有了女友鹈泽美奈子后,嫉妒之心吞噬了他们的友情。他在与日下部和美柰子的三人聚会中醒悟,彼此间巨大的社会差异根本就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

  日下部和女友讨论的媒体、主持以及人脉、升职和加薪,对贯多来说都那么遥不可及。然而自卑的贯多却有着皇城根下屁民的优越心态,他看不惯小地方来的日下部和女友过的比自己好,于是借着酒劲出言不逊、恶言相向,三人最后不欢而散。

  失去了朋友,贯多仍不改其无赖本性。懒散的贯多因为不服仓库管理员而打架,最后连在码头扛包的工作也丢了。看到他人走在人生的阳光大道上,贯多阿Q般地自认倒霉、只怪命运不好,面临绝境的他只能无奈地发问:

  “这种惨淡的甚至不能称为生活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这种不忍直视又无计可施的生活模式,到底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他不敢想象,在路的尽头,等待他的是什么。”

  作者用贯多杂乱无章的生活最终网织出“人生是一趟苦役列车”的黑色幽默。而现实中又有太多像贯多这样的屌丝,他们对自己生活掌握失控,对周遭人群嫉妒仇视,消极无能却懒惰无赖,挥霍青春又自怨自艾。他们抱着遗世心态生活,虽然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最终发现这从始发站就注定了的,就是他们苦役列车一般无可救药的人生。

  二.无赖哲学

  坦诚的说,男主贯多从头至尾也没有引起我一毛钱的同情。

  一般来说,底层小人物在社会中是属于受欺侮、被伤害最多的一类人,而以他们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也总是展现他们虽然贫穷却淳朴善良、虽然不幸却灵魂高尚的人性光辉,当然也借此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

  然而贯多每天辛苦所得,并不是为了更好的规划自己人生,而是为了下工后能喝杯小酒,再去趟色情场所,以至于连房租也付不起。

  当房东太太来催讨的时候,他装出一副可怜相,甚至不惜下跪乞怜,关上门后则又不屑地咒骂房东。因拖欠房租被房东儿子赶出后,贯多立即想到去日下部处寄居,被日下部拒绝后,又死乞白赖地跟他借钱,直到最后断了联系也没还。高桥向他灌输要“追逐梦想”,他则以阴阳怪气的冷嘲热讽对待。被前女友甩了,他却声称和她交往只为“宣战演练”,还嘲讽她“丑的像马铃薯,下面太臭了。”

  这些人性之恶在贯多这里却被统统认为是为了生存的“必要之恶”。“轻率易怒”且“不守信用”,“性格扭曲”又“爱说大话”,“懒散怯懦”还“缺乏毅力”,“一无是处”更“不求上进”,我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贯多。

  除了天性如此,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环境造成。贯多的父亲因强奸入狱,为了躲开由此带来的阴影,母亲带着他连夜逃离祖辈居住的小镇。当他真正明白了父亲罪行的含义后,敏感而脆弱的心便关闭了。他在孤独中辍学,又在孤独中生存。

  贯多孤独而卑微的背影下折射的不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悲哀的同情,而是作者对其完全接受社会不公、丝毫没有对社会不满和抗争的妥协和投降的态度。作者曾坦率地承认,自己看到比自己更加命苦的人物时会感慰藉,并把自己所写的私小说定义为“拼命挣扎的文学”。

  “如果读者读后觉得还有比自己境遇更悲惨的人,从而心情释怀,也不枉我创作这部小说。”

  与鲁迅对其笔下阿Q的“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态度不同,作者西村贤太对贯多琐碎而猥琐的生活写实,不仅表明了他怠惰即日常、无赖即人生的“无赖哲学”,同时也充分暴露了他极端又真实的无赖气质。

  三.逆袭之路

  “在自己有了对一只败犬的认知以后,不写写自己是不能安心的。”

  作者西村贤太1967年出生,11岁时父亲因入室强奸罪入狱。父母离异后,中学辍学离家,靠打零工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他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仍是19岁的贯多,有钱就写写东西喝喝酒,或者去风化场所(你们懂得),没钱就出门工作。

  而西村给一无是处的贯多身上稍微阳光一点的品质大概只剩下读书和写作了,这也是作者西村贤太的真实写照。西村从小喜欢读书,16岁时第一次接触田中英光的私小说,23岁时邂逅藤泽清造作品,29岁时的入狱经历使他与藤泽清造产生共鸣,自称“清造的身后弟子”。

  在《苦役列车》书后附的《失魂落魄泪满襟》中,已成为职业作家的贯多在腰痛中几乎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却依然惦记着川端康成文学奖花落谁家。渴望又诅咒,心心念念的惦记暴露出的功利心仍然没能逃脱其无赖哲学、屌丝本质。

  贯多一方面憎恨和嫉妒别人的天生文运,恨不得使用暴力把他们从精英通道捅下来。另一方面又感叹对自己生命的惩罚,早在三十多年前父亲入狱的那个11岁的夜晚就结束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贯多实际上是作者西村揭开了自己的伤疤,用这种“比自己还要凄惨、还要可怜的人,竟藉此获得了拯救”。在西村眼中,私小说面对的正是屈辱的人生。所谓私小说,正是彻头彻尾的自我解剖和暴露。

  作者将自己边缘化的异样人生投射到贯多身上,使其劣等意识,粗暴、自甘堕落的贫困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明白了这一点,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对“灵魂丑陋”的透彻描写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没有刻意去讨好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敢于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对黑暗现实的直观描述反倒增加了一丝真诚。合上书,才看到书背的封面上写着:

  “不理睬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理睬,困窘到连一杯咖啡都买不起,却仍然随身携带自己喜爱的小说。写给每一个正在忍受孤独、贫穷的灵魂。”

  《苦役列车》读后感(七):血脓青春

  逼尽了血脓,自恨之中我们终会自愈。

  故事里的孤僻主角有救,日常里面的孤僻患者无解。故事里的独来独往的是主角,日常里的独来独往的是奇葩。

  贯多没有朋友,没有恋人,有今日没明日地做着搬运工。这也是青春的一种,只是我们常常对此视而不见。没有故事发生,没有热血挥洒,没有你侬我侬。我们把青春视为治愈,要求它务必美好,但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了?生活还不是这样过下去,从来不应该有一种标准青春来苛责标准线之下的青春。

  我姐说:“我真的不太记得十八九岁时候的我了。”此时她二十多岁,有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称心的恋人。

  忘记是因为那时一无所有吗?

  为什么那么多在青春里一无所有的人里面偏偏是猥琐的贯多最后得救了?

  可能因为他还留着对自己的那一份自恨吧。虽然是老生常谈,人类的救赎终究是在苏格拉底那句“认识你自己”里面。自知故而自恨。

  碌碌者在青春的自恨中妥协,终成碌碌者。极端者在自恨中或走向毁灭,或走向成就,在人类社会中拉出的一条线。你想站在线的哪一端?

  贫弱愚私,腥臊并御。血脓青春,空余自恨。那么,也还有救。

  《苦役列车》读后感(八):一个赋有才华的流氓前半生屌丝写照

  很喜欢《苦役列车》这本小说,纵使行文既不出彩,也没有妙趣情节,内容仅仅轻描一个杂草般的流氓日常。主人公的特征完全符合甚至比网络上那些自称“屌丝”的人更屌丝,有穷、搓、丑特质,生活潦倒、感情空虚、未来渺茫。他生活漫无目的,工作缺乏热情,身世不被社会认同,但又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可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个人竟然就是小说作者(西村贤太)的缩影。

  小说非常简短,寥寥6万2千字用碎片时间3天读完,文字简洁平淡,笔墨重在对主人公北町贯多的内心独白。我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对这个小人物产生好奇和共鸣,好奇这么糟蹋的人生,他要如何延续?倘若代入此情此景,或许也会像他那个模样。北町贯多本身不具备优秀或者坚强的基因,他行为粗俗,思想猥亵,女性读者不免会嫌弃,男性读者应该能发挥情景想象。

  小说按主人公状态阶段只分了两章节,第一章“苦役列车”是19岁到30岁的穷困人生,第二章“失魂落魄泪满襟”是40岁的思想释放,时间轴不太连贯,情节上也有跳跃;按个人喜好,第一章评5星,第二章只打3星,综合给出4星推荐。

  两个章节内容合起来,已经能体会北町贯多的半生,贯多这个人物现实中一定很惹人讨厌,如果是我身边的真实人物,绝对要避之则吉。但写在小说里,角色变得有趣了,因为鲜活有实感,从他的内心独白呐喊出:穷不代表没有尊严、没有理想。即使天生慵懒与背负骂名,起居始终寒酸,思想未见进步,还是极品屌丝一样地为筹措房租、温饱两餐、性欲发泄、烟酒解闷煎熬滚打大半生。

  虽说贯多的粗野个性只能胜任搬运工作,稀奇的是他还会享受抢坐在车窗旁眺望远方,给人最淳朴的一面。

  贯多的性格几乎绝缘交际,偶然机会遇见对接上日下部这个频率搭调的“朋友”,他兴奋得表露无遗。日下部与一般人的标准相近,平凡、有目标、守规矩过日子。跟贯多这个流氓做朋友,即使自己步伐不变,别人眼里是各种不匹配。所以他远离贯多这是意料之中,因为日下部需要走向正常人生活轨道。

  人生四十不惑真成了定律。我有疑问过,初中毕业的贯多40岁写作才能从何来?像他那样被视为一事无成的过往,凡事心眼唠叨,闲情间还有读书的小嗜好,心血来潮任性地想写就写,而且能坚持再坚持,哪怕一次又一次挫折,最后也总算有一番小成就:说不上熬出头,他写了书,被人赏识,也成了名,我除了同情甚至会羡慕他,有一种让人嫉妒的文学天赋!

  贯多的后半生还在进行,但前半生几乎看不见所谓的“幸福”,看他人的故事感悟别样的人生,所以我会推荐这本书,仅限男性读者。

  《苦役列车》读后感(九):独居而无友

  按状态分,我们可以将孤独分成被动变得孤独和主动选择孤独两种,而《苦役列车》的主人公北町贯多则像个四处碰壁的孩子,在两个状态间不断游离。

  作为一个强奸犯的儿子,当贯多意识到这个罪行代表的被人排斥的意义时,内心便竖起了一道对外的屏障,这是他主动选择孤独的开始;另一方面,好强的天性使他不满足于陷在无法考上高中的泥潭里,他坚定地退了学,想谋求一份更好的生活却无疾而终,这是贯多被动变得孤独的缘由。

  不理睬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理睬,以初中的文凭在日薪微薄的场地靠出卖体力而活,连一个小小的天妇罗都总是奢求,窝在一间不过容得下一张床的房间里仍要时时面对房东的催租甚至驱逐……

  排去这些令人心酸讶异的经历,去看看贯多本身,一切或许会变得明朗很多。

  他也曾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哪怕总是喜欢恶作剧,仍当着班里的领导中心。但随着父亲罪行的曝光,原本那个温馨的世界在顷刻间分崩离析。

  平心而论,贯多并不是个勤奋的人,心有不满却日复一日地放纵自己停留在最底层混吃等死,有晋升的机会却不愿一直坚持,攒了点小钱后惦念着的也只有粗鄙简陋的风月场所,他易怒,总是怀揣着巨大的恶意与人相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愿意随身携带自己喜爱的小说,对着纯文学有着绝对的坚持。

  你可能要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唏嘘感叹。

  但作为一篇私小说,作者西村贤太大概会咧着嘴摸着拉茬的胡子明明白白地告诉你:

  这样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投影。虽然让人难以认同,他就是以这样的生活方式活着呢。

  西村的语言不精致,也不见精心安排的痕迹,那些片段好像就是在某个他喝了辛辣的滩酒后信笔潦潦草草写下的一样——没有半点要为这个世界粉饰些什么的意思。他把自己剥地很干净,然后注入到贯多这个角色里面,又将那些黑色的边缘利落地捅破撕开,一股脑地堆在了你的面前,那些平常我们会巧妙避开的画面被西村大剌剌坦荡荡地写出来。

  西村将一切忠实地记录下来,坦荡到让人不禁开始反思我们对于生活的认识。

  约定俗成的,我们偏向于稳定有保障的生活——每天定时定点地醒来,然后按部就班地饮食、工作,最好归家后有个热水澡,柔软的床上能一夜好梦。

  贯多的生活与这种理想化的稳定相差甚远,传统上我们甚至可能就此将他定义为失败者,但并不该如此草率。我们或许会考虑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场悲剧。但用“悲剧”这个词来定义一个人的生活本就带着居高临下又不近人情的优越感。或许大多数人并不赞同认可这样的生活方式,但至少尊重。宽容地去看,物质上颠沛流离的贯多,却一直有着精神上的坚持,他这么过着,可能有些狼狈,却也有滋有味。

  贯多从某种角度上,有些像鲁迅笔下的阿Q,可悲又可恨。他身上有很多小恶,却全然让人讨厌不起来。他以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方式活着,却并没有因此而失败。

  本书的第二部分叫做《失魂落魄泪满襟》,但我想这大概不是苦役列车的终点站。在书里,入选川瑞奖的贯多自信满满,他对编辑说,若是获奖了请打他电话,落选就别告诉他了。在评选那天,贯多坐姿端正地等着电话,却到半夜都不曾等来。而书外,西村贤太凭着《苦役列车》摘得了芥川奖。

  所以这部写给底层的书,大概还是温柔的,哪怕无赖又粗糙,却自带魅力。

  最后,独居而无友。并不知道有多少像贯多这样孤独的孩子,但我想,打破自己树立的屏障总能给生活带来一米阳光般的转机。被动孤独或许是令人无奈的,但主动的事情,掌握权总在自己手上。哪怕现在被困在苦役列车上,被发苦发咸的汗水刺痛了眼睛,我们仍可以心存希望。

  因为在列车到站前,在亲眼看到前,没有人知道最后的风景是什么模样的。

  《苦役列车》读后感(十):不知所终的列车

  贯多和日下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是孤僻粗俗不上进,一个是规矩热情又上进。两人日后的样子似乎很容易预见,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普通上班族,走上社会正轨的人。

  贯多也曾经是一个受伙伴欢迎的男孩,因为父亲是强奸犯而自暴自弃起来。去码头做苦力,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要有够吃的,够乐的,结果总是攒不下钱。

  那是1980年代的事,那时日本的经济还在黄金期,只要肯努力,总不会差到哪里去。可即使这样,贯多就是不上进。

  可是199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被戳破后,情况每况愈下,终身雇佣制带来的弊端,使大企业越来越喜欢使用短期雇佣的人员,以减轻成本压力,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是想好好工作,也很难靠工作获得体面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在日本出现了穷忙族,很辛苦地从事一些体力活,收入不高,工作也极不稳定。也即是说,曾经上进的日下部,在这时,很可能也会变成穷忙族,不比他曾经想躲开的贯多好多少。虽然他也好好上大学,找了一位中规中矩的女友,可能会顺理成章的建立家庭,过上向往的中产生活,可是社会的大动荡,会带来什么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并不是想有就会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NHK的纪录片里,就看到了几位主人公,品貌端正,大学毕业,却流落成为了穷忙族,甚至连工作也找不到,终于不得不露宿街头,靠几块纸板遮挡过夜。那是在2000年初期,正是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尚不景气的年头。

  担心地问从日本学习回来的人,似乎情况也并没有那么糟糕,大学毕业正正经经的进大公司拿高薪似乎也不是什么可望不可及的事。是电视片里的放大,还是那个最糟糕的年头已经过去?尚不得而知。

  但是关于穷忙族的新闻仍从世界各地不断冒出来。

  美国一位女学者去体验穷忙族的生活,发现很多人连公寓都租不起,只能住廉价旅馆,因为拿不出住公寓需要的几百美金押金。这听起来几乎像是天方夜谭。但是在近期林达的一篇文章中说,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40%多的人拿不出几百美元。而住廉价旅馆的结果是,住宿和饮食等开支几乎等同于每月的收入,想存钱是不可能的。

  欧洲的经济每况愈下,曾经为减肥而苦恼的女职员,有一天发现不必刻意减肥已经苗条得很,原因是吃不起了。曾经拥有住房汽车的中产阶级,如今连饭也吃不上,愁苦挂满脸颊。

  特朗普的取胜,2000多选票的支持者,其经济比重仅占30%多,而希拉里的600多张选票,却在经济比重中占有60%多,人家说特朗普是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胜利,也可以说是赢得了沉默的大多数。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外移,让有钱人变得更有钱,因为成本被全球化摊薄,而销量却因为全球化上升,而因此失去工作机会的本土居民,却发现工作越来越少,生存成为难题,特朗普的口号是把工作还给他们,于是赢得了这些沉默的大多数。

  近来,总有一种世界大战前的感觉。比如茨威格在书中所写的,一战前那个繁花似锦的世界,终于因为贫富两极分化的过于严重,而将它的光荣付之一炬。这时候,有人振臂一呼,就会有不少极度仇富,辛苦而不得富足的人愿意跟上去。

  虽然贯多的经历很像作者,作者也对此不置可否,但也看得出其中不乏批判。贯多有些蛮横不讲理,对于唯一的被他视为好友的日下部,也是极不客气,故意用粗疏有侵犯性的做派攻击他,最后吓跑了日下部。与其说是他想接近这个社会而不得,不如说他对成为一个正常人毫不感兴趣。但总觉得作者对其何以成为这样的描述仍缺乏说服力。相比前面,更喜欢后面的《失魂落魄泪满襟》这部分。文学的空间更大,腰部剧痛导致的行走不便甚至无法移动,和后面的对于得奖前去旧书店买该奖项作家的书就会得奖的迷信的描写,有一种生活的苦涩味,是对生活的不得不的妥协吗。

  如果贯多成为川端奖得主,如作者因此书得芥川奖,而日下部却因为种种原因沦落街头,好孩子和坏孩子倒个个儿,才是生活的一支妙笔开的最大玩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