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路边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路边草》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7 05: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路边草》的读后感10篇

  《路边草》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路边草》读后感(一):惨淡人生中局外人

  说来惭愧,《路边草》是我读的夏目漱石的第一本书。虽然在高中也读过《我是猫》,但年代久远而且并未读完。

  借着amazon unlimited 0.1块的包月服务,我在读这本作者自传性质的《路边草》时,刚刚看完畅销书《岛上书店》。与狗血鸡汤流行读物对比着读这本故事性并不强的《路边草》,感觉甚是微妙

  说是作者半自传,必须强行插入一段作者生平

  夏目漱石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生于夏目家在江户地方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小说起承转合也几乎与上边的作者生平一致。一个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回国以后夹在金钱理想之间,他一边反思人生的意义,一边艰难地坚持着理想。

  读小说之前有看其他读者对其评价为“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其实小说中的冲突既不强烈也不有趣主线反复,语言拙朴,没有丝毫夸饰。甚至好像懒得去讨巧读者,只是平实地再一说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生活

  角色的话,健三那种“认真中带着消极”的性格的人,恐怕是我最不想打交道的人。而且,显然,在小说中有种“局外人”的感觉。

  我最喜欢部分,是描写健三和其妻子无法在言语心灵沟通的部分。摘两端以饲自己

  “问答无法继续,就此中断了。在这问答中,似乎隐藏着什么。这隐藏的东西,沿着简单对话,消失在言语不能达到的地方,就像微弱铃声潜入了耳朵听不见的世界一样。”

  “他们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兜着圈子,再累也觉得无所谓。当健三激动情绪安静下来的事后,他会猛地在圈子里站住;妻子疏通脑子里的障碍时,也会在圈子里突然停下。这种时候,健三收起怒号,妻子开了口,两人又携起手来,有说有笑,但仍无法跳出那个圈子。“

  虽说这本《路边草》对于没经历过什么惨淡人生又喜欢看诡异故事的我来说,触动并不太大。但让我将其与畅销鸡汤书比的话,我宁可选择前者。好了,这就复习《我是猫》去了。

  《路边草》读后感(二):你帮助别人是出于软弱,而非出于真正的快乐

  “你帮助别人是出于软弱,而非出于真正的快乐。”看完《路边草》,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的一句话,这并是不书中的内容,而是来自《一个陌生女人来信》中一段温柔谴责,但我觉得用在健三身上也是很恰当的,实际上不止健三,放在作为读者的我身上,也是恰当的,因此我才写下这份书评

  健三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个自恋者,是个自卑者,是个留学归来的顽固派,是个会讲大道理读书人。会讲大道理的他却几乎没有一刻是幸福的。他冷眼洞穿了生活的一切,嗅出四周迎面而来世俗味道,看透每个人丑陋本质,可他依然过得十分痛苦。实际上,一个有能力看穿别人丑陋内心的人,很难和幸福挂边,无论你的是一个正儿八经会讲大道理的读书人,还是一个插科打诨富有丑角精神人间失格者。

  他的自负让他越加冷淡,他看不起所有不喜欢读书,或者读些不入流书籍的人,而他的生活几乎都是这种人。虽然如此,也不见得他和那些饱经诗书知识分子有什么非常亲密的来往,因此,他将痛苦归结于身旁人的无知多少都有点为自己开脱的嫌疑,世俗造成了他的一部分孤独和痛苦,但是倘若没有这些世俗围绕,他也许会一样深陷于痛苦之中,最重要原因是他却极少思虑自身的缺点,所以只要有些不顺,他总会生活中找出替罪羊来阐释生活的失意

  因为自负,他和妻子的关系极差,他们在感情上是忠诚真挚的,可是精神上却是貌合神离的,同时也是极度憋屈的。他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他在表面上并不是一个日本传统意义上的丈夫,原因是他留过学,读了书,懂了大道理,他不会直截了当命令妻子做一件事而是希望通过讲道理让她信服来命令他的妻子做一件事,他和妻子的交流核心就是通过他的大道理实现的。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的交流是几乎就是争吵了。因为他底子里就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大男子主义者,不会做家务,不懂理财,思想根深蒂固地刻着”妻子是丈夫的附庸“这种观念。可他的妻子,表面上是个传统意义上日本妻子,骨子里却不像其他女人一样逆来顺受,她极富个性,对丈夫的很多事情保持着真挚的宽容,同时也不愿沦为丈夫言听计从的女佣,会用点小心机来守卫自己的尊严,这点和张爱玲笔下那些不屈的女子们很相似。很多时候,这两个人为了自尊闹得不可开交。他烦闷的时候,她绝不会去安慰他,因为他已经装出了需要一个人冷静态势,她觉得这种”需要一个人冷静“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她。他总是闭口不谈烦心事,这对妻子来说像是对方责怪自己似的。

  于是健三会因为妻子的冷漠而怪罪于她,可以看出他多多少少有些自卑,他还是需要被关心孩子们并不亲近他,他觉得是妻子的过错,他无法享受被爱的权利,那是妻子剥夺的,这样的罪责扣得难免令人发指,但从中可见,他真的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甚至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他和妻子的那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觉得自己有多好。”“就像你觉得自己有多好那么好。”自负让他能够相对简单地撇清一些俗事,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极难亲近的亲人”,他不喜欢这个称号,可他却总是极力敷衍着这些不入他法眼——几乎所有人都不入他的眼——的亲人,这种敷衍相当耗时间,这与他这个时间方面吝啬鬼相当忿恨,因此更加埋怨起周围的人了。

  抛开的所有的世俗,他会觉得些许愉悦,在妻子离家出走的一个月里,他精神放松,没有任何负担,给妻子送了抚养费,因此不会觉得内疚,感觉像是为自己的责任卸下而使得人生突然绽放光彩。他似乎对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情感,对于姐姐,因为姐姐以前照顾过他。对于生父,他只有厌恶。对于妻子,他觉得对方不够了解自己,对于女儿,他觉得丑陋和吵闹。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个孤独的利己主义者。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他所有的痛苦,皆来自于责任和牵绊,来自于他不够自由。如果他自由了,那么他便不会痛苦,便不需要倾诉,不需要妻子来理解他,也不需要他理解任何人。

  可他不可能自由,原因便是一开始提到的,出于软弱的善良

  或者说是名曰善良的软弱。他无法果敢地和一切断绝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读过大道理的知识分子,在道德上,他不能让自己吃亏,这才是他一直不放弃世俗的原因。他的内心是孤冷的,可道德让他不能表现出孤冷。他对姐姐没有感情,可他需要做出点回馈,以报答姐姐的恩情。他对养母有些厌恶,可他还是每次给个五块钱的“车钱”。他看到养父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对方缠上自己,是怕对方扰乱了自己生活的自由。他害怕多余的责任,因为哪怕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责任,他也不会拒绝。因为他不能放弃一个读书人道德上的尊严,如果说放弃的不是对方,那么他就需要对这些强加的责任负责到底。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他觉得这是他该做的,可是他厌恶身边的人用道德束缚他,他不喜欢别人用“过去我对你……”这样大恩大德的语气来跟他说话,这让他瞬间就对谈话没了兴致。即便没了兴致,他依然毕恭毕敬地听着,内心里觉得这是对时间的亵渎,他也几乎不会说出反抗话语。他沉默寡言,总是在聆听着别人,也无法拒绝别人,如果对方开口了,他总会帮忙,并不是竭尽全力地帮忙,而像是为了撇清关系,早点抛弃包袱的帮忙。

  可他是否真的没有感情?那么为什么会为犯了病的妻子心疼不已。

  这种矛盾终究无法简单地理清。因为我们看到了实际的情况是在家里,妻子和三个孩子以及他所组成的五人家庭中,他一点都不软弱,还有点专横和霸道,他常常埋怨着妻子和女儿,可是却真正地心疼着她们。他只是恨着她们不能给他足够的自由,可还想着享受她们的关爱,同时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爱。然而对于除此之外的人,无论是姐姐哥哥岳父还是养父们,他都已经心如磐石,不会真正热忱地关心他们。他对他们的帮助只是出于性格上的软弱和道德上的自尊。

  倘若是这样,我们很荣幸看到一个还愿意保留一点真心的利己主义者。但是让我们难过的是,最亲近,最真心想要对待的人,却被这个利己主义者的言语深深地伤害着,作为他的家人,也许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在道德上,我们依然觉得他在帮助别人这件事并没有需要指责的地方,可是对于健三自身,是十分痛苦的,最终可能变成的《搏击俱乐部》里没有情绪变化的一群人。我觉得兴奋,也很难过,自己几乎就是健三的类型,对于现实极度冷漠,对于自己极度寂寞,同时又无法摆脱复杂人际纷扰。所幸的,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依然相信这个世界上,我们无论多么孤僻,都总有一两个重要的亲人,友人恋人值得我们深爱。

  这本书的开头给了我极大兴趣,除了那些深刻低沉的语言,对于主人公的过去和将来,我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可惜到最后只是平平淡淡的,并没有什么意外,没有更复杂的人物走向,一切都在喃喃自语中结束,甚至,说不上是结束。也许,这正是我们的生活,抱着苟且绝望,留着苟且的希望。

  《路边草》读后感(三):路边草终有不懦弱的一天

  我少读夏目漱石的作品,仅仅知道他写的《我是猫》,而且读的章节都不够全。《路边草》一书,读得艰辛,且不易,不易的地方正在于他的笔法及风格较为“涩”。

  或许除了翻译因素,从他的字里行间,隐约感到了生活的疼痛,与人生的曲折。这种“涩”的表现大多在这里。夏目漱石的不凡阅历造就了该书的诞生,这书的大多事迹源自他本身,可见写的是半自传。其中某些难以启齿的轶事也影射了夏目漱石的经历存在黯淡无光,比如金钱的贫瘠,造成了生活的窘迫主人公在留学之后回来看到妻子儿女穿的衣服破旧不堪,甚至盖的棉被也是露了棉絮,反观自己的穿着光鲜西装革履加及擦得闪亮的皮鞋,更是让他抬不起头来。

  因此,这是一本真实感非常强烈的小说。故事的开始,比较吸引人,随着剧情的推进,深入海归学成的健三(主人公)在亲戚之间游走,串门,引领我去了解每个人的性格,过去和现在。这点又让我佩服日本人的小说技巧不在尖刀直入,而是步步带进,慢热见人心,带着疑问阅读下去:这个龟田是何人?然而,夏目漱石的叙述较间接。从写健三的经历,揭示他是个“弃子”,与《路边草》的中心思想形成了对应,健三从小就是“一棵路边的野草”,没有人想要,被亲生父亲丢给了一个叫做龟田的人,此人虽是个好色之徒,但对于养子,却是关切体贴,尽养父的责任,除了买新衣服,添置新玩具之外,时不时陪他玩,表面将健三当作自己的儿子来养,实则是养老的工具

  龟田的第一任老婆阿常是个心计不少且多疑的女人,给健三好处的唯一用途是想让他牵住自己的丈夫,不让他有第三者,这点在当时男尊女卑社会说得通,小说写的大概是日本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的事,贫穷成为日本家庭的通病,而龟田也是个有身份的人,最后还是移情别恋娶了第二个老婆,赶走了阿常,以养子与阿常不和借口将健三遣回原主,但户籍却未复原。所以,埋下了麻烦根源

  夏目漱石对中老年危机这些不为人知的日本社会现象揭露得很透彻。《路边草》中的健三过的生活,虽说比一般人体面,但也是马马虎虎,他的哥哥及姐姐过得不好,岳父过得不好,甚至连龟田过得也糟糕,这种让人感觉压抑不快感,是他们人生随之社会体系改变根本。从侧面表现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残忍,非人道,体制空洞,当日益更新换代已经不需要这批人了,剩下来的就是对他们的驱逐,排斥。健三是一所大学讲师,有着过得去的生活,娶了公务员的女儿,但患有癔症,生活不受影响,总是有点悲观主义,原本俩人育有三女的情况下,基本温饱已经难得可贵,却遇到了三番五次来要钱的龟田,与生活潦倒的阿常,还有那个总是说着要钱去开公司的岳父大人结果公司没开成,倒是钱花得一干二净,什么事也做不成。

  除此之外,夏目漱石对姐姐与姐夫陈述也花了不少笔墨。姐夫比田代表的是日本底层社会一事无成的中年人,每天除了上班,业余爱好就是吃喝玩乐,超爱扯牛皮,在知识博渊的健三眼皮底下班门弄斧,用最擅长的雕虫小技来嘲笑别人的不足。而姐姐,则是这类人的受害者,当她哮喘病发作时,姐夫躲得远远的或不加照顾,以开玩笑的姿势来敷衍,厚着脸皮说习惯就好这么多年来一直这么过活的话。自私自利,让人反感之余又同情姐姐不幸的婚姻。夏目漱石借用此类下三滥的男人形象嘲讽了一个根本无法懂得女人艰苦的社会群体,批判日本男人懦弱的本色,也让男尊女卑的不合理等级矛盾暴露无遗了。

  人心的刻画,入木三分。比起龟田,阿常算不上贪婪之徒,她的人不坏但就是爱装可怜,本以为改嫁后富裕的生活会持续下去,后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家人得病花光了积蓄,害得生活窘困,时不时要找养子健三要钱接济。当然他也是懂恩义的人,知道阿常是恩人,多少给点钱也无妨。对于龟田,倒是生出了厌恶,本以为他是来叙旧的,结果变成以卖字条来讨钱花。不仅找了代理人,每次还加重了份额,最后说出听说健三的待遇不错怎么连一百块也拿不出的话来。一个人令其厌恶的地方并不在表面的虚伪,而是本性难移,从大局去深思:龟田代表的是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人,以正名为旗号变相去剥夺平民百姓,落得个黔驴技穷自打嘴巴,从剧情去发掘,龟田无非是市侩小人,趁他露出了真正目的与本性,让哥哥出面,给他一百块赎回字条,平复户籍才了事。

  我本以为健三是个被所谓的感恩绊倒的懦弱汉,书生办不成事,结局还是出人意料,如此一来升华了《路边草》主旨,大概也是因为新年一过想通了来龙去脉,与龟田断绝关系,结束了“路边草”的生活,在艰苦现实中找回了自己,长出根,萌发了生活的新芽。

  《路边草》读后感(四):人生不过路边草草

  家庭,婚姻,人情,亲疏,人性,贪婪,懦弱,夫妻,自恋,利用,无赖,受命,凄凉,过去,童年,家故,老年,寂寞。很多很多...在平常和人情中挣扎,帮助多是自己的懦弱,被需要,帮助,被利用,帮助的被动化,缺乏知心与懂。在稀松平常的译文中,慢慢地被躲不掉的家庭人情的泥淖粘住,包裹。生来就有的这些家庭亲属的东西,寄养的贪婪父母,家族的落败,亲戚的厌恶和无赖,逃不掉,却也困束着一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摆脱不掉。如果家庭不能是温馨的氛围,即使躲藏起来也是绝望般的纠缠。懂得孤寂以后,也有了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在读四五十岁人的无奈与苍凉,却也只能对它们中的成熟和睿智做一些表层的倾慕。有种对秋刀鱼之味笠智众精神的健硕,儿女的孝顺,阅尽后的豁达,在独独劲风的秋霜里的睿智等等的欢喜,人活一态度,却也多是无奈。

  《路边草》读后感(五):《路边草》

  = =先纠正个印刷上的错误:150页倒数第二行的比田错印成了岛田。

  我愿意把这部作品当成是《心》的延续,前作中先生的叙述是以书信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过往,而本部《路边草》第一视角的叙述更是将《心》里说而未完的凄凉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夏目漱石写完《心》的时候是悲戚的,那么完成《路边草》时一定是比那时达观的。

  在这之前的作品,夏目漱石所塑造的夫妻多是这种类型:两人彼此相偎,相濡以沫,同甘倒说不上,但一定是共苦。

  这部《路边草》中的我和妻子,完全看不到上面的影子,反而是这样:两人平时不怎么说话,一开口往往引起小的争吵,但都因为自己的固执而不愿认错,妻子认为我只会说大道理,我则认为妻子太笨。另一方面,每次妻子的癔症发作,我都十分担心和慌乱,在学校教书都心不在焉。而她的病好后也从未多说一句感谢的话。妻子回娘家那次,我也并未感到愧疚,而她回来时,我也没嫌麻烦。两人就这么各自怀着自己的心事,言语中有时针锋相对,可并非水火不容。

  在夫妻的塑造上,这部作品是成功的,真实的,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的开始以一个陌生老者的出现开始,65、6岁,头发却不见白,这是回国后的我和他的首次相遇。他是我的养父,名叫岛田。

  故事主线的明线是,在我出国前照料我的养父母屡次三番来向我要钱,让我十分厌恶;暗线是,回忆儿时在养父母家时的点点滴滴,养母阿常刻意对我灌输他们才是我的父母这种可笑的思想,企图把我当成他们的附属物,养父则通过满足我物质上的要求希望达到同一效果,而儿时的我早已把这种丑陋的心思看破。那时我的父亲因为经济条件不得不把我交由养父母手中。

  支线上的发展:岛田的前妻阿常成了孤苦一人;他和后妻生下的女儿也因病死去;岳父为弥补挪用公款产生的利息以及本金而四处奔波,最后也变得穷困潦倒;我的姐夫比田对姐姐的哮喘不管不顾,还常常把我给姐姐的钱拿去自己花,后辞职准备放高利贷,首先想到的便是我和我哥哥;我的妻子生了我的第三个孩子......

  故事的最后,我和岛田断绝了关系,在姐夫和哥哥的帮助下,我用100元换回了那张被称为契约的纸。那是自己被生父领回家的时候写给岛田的:

  “此次与你脱离关系,抚养费由生父负责。不情不义之事,往后我亦尽力避免。”

  --------------------------------------------------------------------------------------

  读后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夏目漱石将我与妻子两人生活描述得如此真实,是否就是为了衬托出现实世界里,有远远比这更加残酷的真实呢。

  《路边草》读后感(六):看完了,心情难以平静

  夜已深了,我的思维却很鲜活。

  越来越明确脚边的路了。我以前一直批判批判自己,觉得自己思想太黑暗太龌龊(为何我要给自己戴上这样的帽子呢?我何其无辜!)。LUCY的评论让我看到了曙光。人的大脑越开发越缺乏情欲,遂臻至与天地万物同一的境地。我还不够理智,还被太多下层的恶习拖拉着。

  1、一定要攒钱。身边无钱活死人。

  2、攫取强权。我以前的人际交往方式有问题。我以为与人为善,人就会与我为善,可惜我大大的错了。这卑贱的人类,他们本只配做牛做马,任何的尊重都是高看他们,弄得自己吃力不讨好。先知们被送上绞刑架,被送上断头台,被用烈火焚烧。这就是愚蠢的人类对待他们救主的方式。所以民可使由之。也只配被役使。我过去的一再退让,只能让垃圾们在我的头上撒尿。

  《路边草》读后感(七):直面惨淡的人生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夏目漱石的书,前一本是《我是猫》。坦白说,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是不想力荐,因为我觉得对“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东西的喜好,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从《我是猫》读到《路边草》,那种风格上的落差很大。《我是猫》风格幽默诙谐那是不必说的,不然大家也不会喜欢这只懒猫的对吧。在这本书里,文字突然变得像冰一样冷,语言极其绌朴,没有丝毫的夸饰,没有任何猫里面那种讨巧和故意写的有趣的东西。

  翻看了夏目簌石先生的简历, 证实了这本书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大抵因为这是一部描写生活的书,所以只能平淡写来。

  健三从英国留学回到日本,做起了教师,平时写一些文章小说,补贴家用。健三自己赚的钱也只能够养活老婆孩子,盈余不多。在周围的穷亲戚们眼里,健三是有出息的,有出息的人自然是能赚钱的,在他们平庸的头脑里,想当然的这么认为。贫穷的人只能向别人伸手,面对比自己困难的哥哥,姐姐,岳父,还有小时候抚养过自己一段时光的养父养母, 健三也只能从自己所剩不多的钱包里不时的拿出一些给他们。

  健三接济他们是因为感情,但是他又觉得这些人都是麻烦,没有文化,可怜又可恨。健三有时把钱给他们,自己良心上好过一时,但是老婆孩子们的生活就会难过一些。

  对于有着深厚学识的健三来说,他觉得自己寒碜的生活现状就是个笑话。“他经常考虑钱的问题,有时甚至怀疑, 自己为什么到现在这状态,还是不以物质财富为目标。” 他在这里提出了疑问:“ 是做有钱人,还是做伟人? ”

  健三与妻子的生活也算不上好,健三经常说一些冷酷的话,两人都觉得对方不够理解自己, 冷语相讥,但是也只是一些小的冷战,让大家心理都不舒服,发展不成大的战争。可是在那种冷战的节奏中,我更加体会到两者的不可分离。健三深爱着妻子,妻子也同样深爱着他。

  一方面经济上不富裕的,好在大家要求都不高,妻子这方面非常的懂事。过年时, 他会想 " 难道过年就一定要买点儿什么吗? ” 这种问题, 他自己什么也不买, 幸好妻子也说不用买什么。 哥哥,姐姐,岳父, 没有一个买得起东西,他们都在为过年而犯难。

  另一方面, 由于刻苦攻读,辛勤工作的原因,健三身体不好,妻子的身体更加糟糕,经常发作癔症。 这也给他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叔本华说:人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明白,生活不再是追求幸福快乐,而只是追求痛苦少一点。

  叔本华的幸运在于他是一个富二代,他可以抛开经济上烦恼,全心全力去思考人生。这也是我们的幸运。

  虽然本书通篇谈到了金钱的压力,甚至让健三为之焦躁不安,但是这种经济焦虑与一般人是不同的。健三带着知识分子的特有虚荣骄傲,对赚钱其实是兴趣不大的。这是在以金钱取代上帝的时代的无奈。

  1984年,夏目漱石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路边草》读后感(八):摘记丨路边草

  【日】夏目漱石 ◇ 十 妻子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此,健三不但不会扪心自问,而且总想发挥自己的才智,把妻子驳倒。 ◇ 十四 “为什么就不能稍微给我说得明白一些呢?”这种疑问不断地在她内心深处翻腾。可是,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那种能让丈夫向自己解释的天分和本事。 ◇ 十八 “我回来了!” 她既不说回来晚了,也没说别的,显得不想不搭理人。健三并不介意,只是回头看了看,什么也不说。于是,妻子心里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她站了一会儿,随即向客厅走去。 说话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他们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能自然而然地聊天的和睦夫妻,而且,如果太亲密,彼此都觉得过于庸俗。两三天后,妻子才在吃饭的时候说起那天外出的事。 ◇ 二十一 他就这样默默地补贴家用。每当这样候,妻子并不显得特别高兴——如果丈夫把钱交给她的时候,能再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她一定会非常满足。健三却想,如果妻子在接钱的时候能开心一些的话,他也许还会说上几句好话安慰她。因此,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挣来的这点儿钱,只能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如果想借此满足两人精神上的需求,恐怕是难以如愿以偿了。 ◇ 二十九 在过去的牢狱生活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今天的自己,因此,在现在的自己的基础上,也一定要构建起未来的自己——这是他的方针,而且在他看来,这个方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按照这个方针走下去,似乎除了徒增衰老,不会带来别的。 ◇ 三十六 哥哥从乱七八糟的旧纸堆里抽出一张证明,那是他的长女喜代子的出生证复印件,上面写着“生于本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时五十分”,“本月二十三日”几个字上有一道线,表示勾销,正好与被虫子蛀蚀的不规则痕迹错开了。 “这可是父亲的字迹,知道吗?”他郑重地把那张旧证明翻过来让健三看。 “看,被虫子咬了。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这不仅是出生证明,也是死亡证明。”哥哥默念着那个死于肺结核的孩子的出生年月。 ◇ 三十七 哥哥已经是过去的人了,他的前面没有锦绣前程。 ◇ 四十一 - “你最喜欢谁呀?爸爸还是妈妈?” 健三对为迎合她而按着她想听到的答案回答感到厌烦。他一声不响,像木棍一样站着一动不动。阿常把健三这种行为理解成单纯的年幼无知,无疑是过于简单了。健三内心很讨厌她这种样子。 - 夫妻俩总是试图使健三意识到他们给予的恩惠。因此,他们说话时往往会着重强调是“爸爸”给的,又或者会在“妈妈”两个字上加重音;自然,如果离开了爸爸和妈妈,健三连吃糖果或穿衣服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 他们努力把自己的热情塞进孩子的心里,但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健三讨厌他们。 “为什么管我管得那么严呢!” 每当提到“爸爸”、“妈妈”,健三就想要属于自己的自由。他开心地玩着自己的玩具,或不厌其烦地看彩色画,但对给他买这些东西的人却毫无兴趣。他只想把“玩具”和“人”截然分开,单独沉醉在纯粹的乐趣里。 夫妻俩疼爱健三,并渴望着这种疼爱能换来特殊的回报。可是,这就跟仗着钱多偷娶美女或者给女人买她想要的东西一样,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使人了解自己的感情,他们的热情不过是为了取得健三的欢心。这种不良用心会随着自然发展而受到惩罚,但那时的他们却毫不自知。 ◇ 五十一 睡眠是治疗妻子的病的良药。健三经常这样长时间地守在她身边,满脸担心地凝视着她。每次看到自己最不可得的睡眠静静地落在她的眼皮上时,健三都感到犹如甘霖降在眼睛里一般。可是,如果她睡得太久,使健三总也看不到她的眼珠在转动的话,他又会不安。最后,为了看看妻子那紧锁在睫毛下的瞳孔,他经常特意把熟睡中的妻子摇醒。而当妻子睁开沉重的眼皮,露出一副“你就不能让我再睡会儿吗!”的疲倦的表情时,他又开始后悔了。但是,如果他不做出这种表示关切的行为来确定妻子还活着的话,他那过敏的神经是不会答应的。 ◇ 五十三 “瞧,这不是有钱吗?”她用手指夹起那沾有污垢的皱巴巴的纸币,拿到健三胸前让他看。这一举动像是在夸耀自己的胜利,还伴着轻微的笑声。 “你什么时候放进去的?” “那人走了之后。” 健三对妻子的体贴,与其说是高兴,不如说是觉得稀奇。他所了解的妻子是很少这么机灵的。 “她是在同情我被岛田拿走了钱吗?” 他心里这样想,但并没有开口向妻子问清其中的原因。妻子也抱着与丈夫同样的态度,没有主动说明原委,免得麻烦。健三不声不响地接过妻子补放进钱包里的钱,又不声不响地花掉了。 ◇ 五十六 当感情产生矛盾时,夫妻俩连简单的对话都没有。他望着岛田的背影消失,然后一声不吭地进了书房。他在书房里既不看书,也不动笔,就只是呆坐着一动不动。妻子对此毫不上心,好像他是个与家庭脱离了关系的孤独的人。她不理睬丈夫,最多也就想想,既然丈夫是自愿钻进禁闭室里的,那自己也无能为力。 ◇ 五十七 健三的心很乱,像被揉成一团的纸屑。那股火气如果不找机会发泄出来,他就会因憋得难受而静不下心来。有时,他会毫无缘由地将摆在走廊上的盆栽踢飞出去。 那盆栽是孩子们央求母亲买的。褪成红褐色的素陶瓷发出清脆的破裂声,也会使他多少产生些满足感。可是,当他看到遭到无情摧残的花和茎的惨状,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又立马向他袭来。作为孩子们的父亲,他却残酷地亲手毁掉了年幼的孩子们喜爱的美好物品。这种自觉,使他更加难过。但他没有勇气在孩子面前坦白自己的过错。 “不是我的责任!是谁把我逼得做出这种疯子的行为的!都是那家伙!” ◇ 六十五 - 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橡皮筋一样,有时会表现出弹性来。当关系紧张到快使皮筋绷断时,又会慢慢地自然恢复。 - “分住两地,再亲也淡如水;同住一处,仇敌也能亲如家人。——这就是世道。” ◇ 六十七 他曾经过分相信教育的力量,而现在,他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力量也无法管教的自己的另一面。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平等看人。 ◇ 七十 “要钱时也好,生病时也好,都是不相干的人,两人只是住在了一起罢了。” ◇ 七十一 - “如果仅仅因为你是我丈夫,我就必须尊重你,那你就别想了。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就拿出值得别人尊重的品格来,是不是丈夫又有什么要紧!” 健三是做学问的,但在这一点上却很古板。他很想实现为自己生存的理想,但从一开始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妻子都是丈夫的附属物,并将其置于附属位置。 两人最大的矛盾就在这里。 - “别人瞧不起你,并非因为你是女人,而是因为你太笨。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有值得别人尊重的品格。” 健三的这一套理论,不知不觉与妻子用来对付他的那一套理论重合了。 ◇ 七十三 岳父瞧不起幼稚的健三,却又企图接近不懂形式的健三,所以用表面的客套来掩示内心的蔑视。因此,两人的关系就此停住,无法向前。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能看到彼此的短处,却发现不了彼此的长处。自然,两人也无法发现自己的大部分缺点。 ◇ 八十二 除了没有死成的妻子和健康的小女儿,健三心里还挂着欲辞职却又不能辞职的哥哥、因气喘病而将死不死的姐姐、努力谋求新职务但尚未得手的岳父,还有岛田和阿常,以及自己与这些人之间的种种。 ◇ 八十四 他一有空就坚持写字,甚至不惜自己的眼睛。他知道提醒妻子,却不知道告诫自己。他不认为这两者有什么矛盾,而妻子似乎也没有在意。 ◇ 八十六 “交际还真是麻烦!不无聊吗?” “置身事外是觉得无聊,可要是进了那种场合,也就没办法了吧?” ◇ 九十一 - 无论是生父,还是养父,都没有把健三当独立的人来对待。他们都把他当成一件物品,唯一的差别是,生父把他当破烂货,而养父却盘算着往后会有点儿什么用处。 - 他与岛田的关系破裂了,这是托现在的福;他厌恶阿常,没有被姐姐和哥哥同化,也是托现在的福;与岳父越来越疏远,无疑还是托现在的福。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自己孤身处在现在这个和谁都合不来的境地,又是多么可怜。 ◇ 一〇〇 “说我成见深也好,没有男子汉气概也罢,事实终归是事实。如果一定要把事实一笔勾销,他们当初就不该做出那么伤感倩的事。当时的心情,我是记忆犹新。就是因为没办法忘记,所以总在某个地方起作用。即使我死了,老天爷也会让这种记忆存在下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一〇二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解决的事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是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使自己和别人都捉摸不透罢了。”

  《路边草》读后感(九):细腻的近乎迟缓

  看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封面上的一句:当生命荒芜似路边之草,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全书只讲了一件事情,就是主人公健三与其养父大岛的“再碰面”,其中引出了健三对姐姐、阿长、妻子阿住、岳父、大岛、阿常等身边亲人的一系列交集。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健三对身边人的个性总是有一些独到的看法,说是独到,并不因为这些看法多么的睿智透彻,而是这种看法的来源,所有的来源都归于健三敏感的内心,从某方面来讲,健三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他的观察能力再加上文人博览人生百味的某些特质,使他善于从一些细节中来判定人裁决事,对日本文化略微知晓的都知道,日本人平时的对话与待人处事都是极尽谦恭与繁杂的,他们有一套自己的风俗,这本身就使得日本人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考虑诸多方面是否合乎于礼。如果只是这样,我想健三肯定不会被夏目先生特地拿出来当主人公,健三的敏感配上他的软弱,使得事情又有了新的看点:每件事情在出来之前在他心里已经百转千回,理出了千万个头绪,但是由于考虑诸多,又不能拿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草草了事,拿一些无谓的理由来搪塞自己不安的内心,但是又不能很好地说服自己,所以,他处理的每一件烦心事在他看来都没有真正的解决。就像原文中健三对妻子说的“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解决的事几乎不存在,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使自己和别人都摸不透罢了。”

  像健三一样的人会过得尤为辛苦,他们内心敏感却又无法看透,搅在琐碎的世事里面,承受不住想要挣脱,却又被那别人看不见的,但自己认为需要考虑的心丝拽回来。他们认为那些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做事的人实在不懂事,他们认为如果别人也像自己这样多为别人想想,那么自己就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以上这些只会在心理活动中出现,他们的另一特质——懦弱,使得他们不会去要求别人应该怎么做,所以尽量试图让自己在不打扰任何人原有生活轨迹的情况下解决事情,但是,这怎么可能?!结果必然是解决不彻底,或者开罪了别人,于是他们又活在这种自己制造的麻烦中,渐渐开始逃避问题,一拖再拖。健三如此,只能活得纠结,吾辈亦是如此。

  在那些不会想太多的人的眼里还算过的下去的生活,有时候在健三这样的人眼里却荒芜似路边之草,本质既已天定,超脱又无法达成,终究还是要比别人多几分勇气…

  《路边草》读后感(十):读书人的家长里短

  倦于说话。这是夏目先生笔下的健三,不懂人情变故和生活艰辛,在国外无忧虑地读书,归国时带回十几箱子的书,却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早已连衣服都快穿不起。一下子成为整个家庭的支柱,而他本身有的却净是些与学问对等的烦恼,于生活可谓一窍不通。但他并不是不善良,在所及范围内给予,因为不善言辞,却没有给人留下温暖的印象。我很喜欢夏目先生笔下这个读书人的形象。

  健三有时会因所受的教育而显出一些骄傲来,这不是他本意,自己也不会每次都察觉。待到自省时,他会为此种优越感而内疚。他看着那些奔波生活又贴着面孔问他借钱的亲戚,想要与他们划出一段距离,又因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惭愧。健三反思道,“他曾经过分相信教育的力量,而现在,他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力量也无法管教的自己的另一面。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平等看人。” 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只有夏目先生才能写得出。如果可以,健三只想做一个活在知识里的人。可他却也时常迷失自己,怀疑做学问究竟可以到达何种境界。写文章的时候也是,并不是总是快乐的,灵感来的时候觉得自己果然比常人更有这方面的才能,低迷的时候就只能硬逼着自己多看多写。并不是找不到可以糊口的工作,却又不满意这种平凡地出卖劳力换取金钱的生活。在他看来,自己应该去到更可以发挥才能的地方。然而他也明白,“想成为不为金钱支配的真正的伟人,还需要很长时间。” 可能这一生,都等不到。

  读多了书,人就显得很木。很多想法在脑子里百转千回,可就是不愿意开口,无奈显出一种与内心不符的冷漠形象来。妻子有癔症,亦没受过高等教育,健三总嫌妻子不明白道理。可他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常常觉得应该马上赶回家去,怕妻子有急事寻他。在妻子精神不好的夜晚里,健三就会用绳条缚住两人的腰,担心妻子病发时不经意间扭到身子。他与妻子吵了架,妻子置气回了娘家,再回来时,他既不道歉也不说欢迎回家,只是看到她穿破了的旧鞋,拿出四块钱让她去买双新的。

  尤爱看书里健三给钱的那两段文字。一是给妻子,书里写,“他就这样默默地补贴家用。每当这时候,妻子并不显得特别高兴——如果丈夫把钱给她的时候,能再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她一定会非常满足。健三却想,如果妻子在接钱的时候能开心一些的话,他也许还会说上几句好话安慰她。因此,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挣来的这点儿钱,只能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如果想要借此满足两人精神上的需求,恐怕是难以如愿以偿了。”

  这样僵持的关系,我甚至开始觉得,话语的存在是不是就是创造别扭呢。在陪伴和隐忍面前,语言竟开始显得多余。记得有一段是妻子突然外出,没有说明去哪里何时回,天黑归家以后亦作没有解释。健三也没有问,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够关心自己,然而健三同时又觉得,“他们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能自然而然地聊天的和睦夫妻,而且,如果太亲密,彼此都觉得过于庸俗。”所以直到两三天后,妻子才在吃饭的时候说起那天外出的事。

  另一段给钱,是早年发达后来落败的岳父来借钱。健三是交流苦手,心里虽是同情岳父,表情却没那么好看,他欲解释说自己其实丝毫没有嫌弃岳父,可无论如何都开不了口。岳父亦是,早年意气风发的骄傲令他到现在都放不下身段。于是给钱的时候,场景就变成了,“两人保持着以往的距离,分别伸出手,一人拿钱出来,一人接了过去。然后,两人把伸出的手收回来。妻子站在一旁看着这情景,一言不发。”

  我是很喜欢这种沉闷的交际的。就像我爱看日剧里的情侣,连坐上沙发前,一个都要说一句“打扰了”,另一个也必得回一句“请”。我不觉得保持距离就意味着心上的疏离,相反觉得正因为有着这距离,大家才得以保全完整的自我。这是我理想中家人相处的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