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10篇

2022-05-29 02:0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10篇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是一本由[美] 马库斯•乌尔森(Marcus Wohlsen)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一):极端环保主义与转基因

  最近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小新闻:孟山都公司在上周宣布不再寻求欧盟批准种植他们的转基因作物。

  欧洲对农作物种植的审批流程导致了该作物必须经过欧盟食品管理局的批准,再由欧盟成员国投票决定是否引进。但是各国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态度有分歧,审批遇到了瓶颈。

  书中提到了印度人反对推广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作物种子,主要还是基于政治考量。使用了昂贵的转基因种子会导致印度农民在今后的耕种过程严重依赖孟山都等公司提供的种子,失去了种植的自主权。印度国内媒体对转基因的歪曲报道比中国更甚,甚至炮制过转基因作物歉收导致20万农民自杀的假新闻。当然国内媒体也毫无节操地转发了这些新闻。

  中国在推广转基因作物方面也比较谨慎,但其实目前国内的棉花大部分来自于的转基因抗虫棉。多年前,美国的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三家转基因种子公司已经在国内进行田间实验。他们也会不断游说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求推广转基因种子。

  转基因种子究竟是安全还是危险?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更何况世界反转基因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不打开关口,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会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

  转基因技术一定会成为未来种植业的重要技术,如果我们国家投入太低,今后必然被技术更发达的国家牵制而永远落后。但是作为一项被全民反对的、漫长、高投入的技术,在国内的前景会怎么样呢?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二):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吗?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不管他们是不是生物专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听到了三种解释这句话的不同方式。其一自然就是表面上的意思。去年夏天参加完魔都第一期万有青年烩的饭局上,一众生物专业的人开始八陈章良的这句名言。说实在的,80年代生物学的前景一片光明,谁都幻想着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治愈癌症,改善作物,甚至是像蜘蛛侠那样把自己变成超牛逼的人类。或许人们当时并不会想到,这个专业在21世纪初已经成了烂大街的专业。每年都有许多学生高分考进了生物系,但毕业之后留在生物方向的又有多少?真的能够一路走到研究生的更是凤毛麟角,何况研究生毕业了也未必找得到生物科研的工作。从就业的角度说,这句话坑了一、二代人,实在不能说是夸张。

  于是生物专业的学生们学会了苦中作乐,开始自嘲起来。比如“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但不是学生物的世纪”,仿佛一下把自己不慎学了生物这件事情的责任推脱得干干净净。更乐观的则表示学生物出生的有当CEO的,有当编辑的,有当脱口秀演员的,有当歌坛天后的。行行业业都有学生物的人,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这个世纪属于生物学吗?

  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第四种解释。在这个世纪里,生物学对我们的影响无疑会是巨大的,其重要程度可能与20世纪的物理学能够相提并论。但关键是,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和海森堡。与物理学相比,生物学需要的知识看上去更容易学习。有个段子说一个小偷去学校偷东西,误入了生物实验室,结果发现实验室三班倒,别说偷东西,连溜都没机会溜走。一个多星期后,终于趁着开组会的时候逃了出来。别人问他有何收获,他回答说“我学会提质粒”了。段子归段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技术学起来确实很容易。让我来带,别说一个礼拜,包管你24小时内学会提质粒。

  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现代生物学的试剂盒已经发展到了“傻瓜级”。拿提质粒来说,把三种溶液先后加入,摇匀,放到离心机里按一个按钮开始离心,然后把分离出来的液体放到新的管子里,再加个两种溶液,离几次心,好了,质粒提好了,你需要用来做基因工程的工具也就有了。一个熟练工整个过程前后不需要30分钟,更别说期间还有很多时间是坐着干等的。所以有人说做生物实验就好像是在做菜,按照食谱1,2,3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本书的标题也正是这个意思。要成为一名正儿八经的生物学家,光会按照实验步骤1,2,3来做是不够的,你还得对背后的分子机理有详尽的认识。然而如果你想做一名生物黑客,那么你大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因为黑客带有更多的工程师气质,他们所需要的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还是拿做菜来打比方,一个黑客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给他一个洋葱,给他一包牛肉,让他做个能填饱肚子又好吃的菜来(比如说我最喜欢吃的洋葱牛肉)。而搞科研的生物学家则不是为了做菜而做菜。他的目的可以是更遥远的,比如说去泡一个妹子。而做这个洋葱牛肉,只是泡妹子的过程,不是目的。

  所以想当生物黑客的,只要愿意按着菜谱一样的实验步骤来就可以了。这是这个时代生物黑客的幸运。这可比思考人在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多少容易多了。

  但我们也不应被黑客这两个字吓坏。黑客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他们善于用生物学的手段制造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来。比如你是否担心牛奶里有三聚氰胺?只要放入一点他们制造的乳酸菌(就是你平时喝的酸奶里的那种),如果牛奶变颜色了,就说明确实有三聚氰胺的存在。这很酷,不是吗?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例子是个人化的基因检测系统。每两个人之间,虽说都有着人类的基因组,但DNA里的小差异其实有很多,其中不少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健康程度,比如患癌症的几率,或者心血管毛病的可能性。还记得人类基因组计划吗?它花了30多亿美元和10多年的时间。而现在为了检测一个人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只要花不到100美元和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也是件很酷的事情。

  更多的例子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在里头你还能看到生物黑客所面临的困境。毫无意外,最大的阻碍来自规则制定者们。因为他们不愿看到现有的体制崩坏。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生物黑客本身就是具有朋克精神的存在。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三):序言:一起来做生物黑客

  一起来做生物黑客

  吴凡

  生命科学研究者

  国内早期计算机黑客和生物黑客

  黑客(hacker)一词常常被误会为“专门入侵他人系统进行不法行为的计算机高手”,这和大家不了解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宣传有关,其实这种搞破坏的人在真正的黑客眼中是属于层次较低的骇客(cracker)。骇客们只追求破坏的快感和非法的利益,并没有真正有建设性的目标。对于黑客来说,入侵和破解的技术是必要的,但最核心的能力是编程,用编程实现一切计算机能做的事情,比如通讯、娱乐、商业等等。简单地说,骇客搞破坏,黑客搞建设。

  生物黑客也是如此,不过他们编的不只是计算机程序,而是DNA程序。划时代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中心法则的建立、遗传密码的破译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生命也是程序,我们自己也可以编码——这个发现鼓舞了太多好奇而有行动力的人。

  我本人最开始的兴趣也是写代码,由于受到克隆羊多莉、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成就的鼓舞,毅然转战生物学领域。起初也是从只花了1000多元人民币做了包括了超净工作台、PCR仪、培养箱、离心机、电泳仪在内的全套设备,到开发廉价实验方法、自己改造菌种、发布开源项目、给其他研究者提供工具盒以及被误认为是毒贩等等,和这本书里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而且更让我激动的是,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原来可以创造那么多的奇迹,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

  书中这些黑客身处世界上最开源、拥有最大的生物社区的国家,也还在尽力争取资源,争取话语权,他们并不是往你和你家人杯子里下毒的阴谋家,而是一群梦想家、实践者,希望用技术让世界变得更公平、更美好。中国也有有着同样梦想的生物黑客们。从一开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状态,到逐渐在网上有爱好者开始按教程学习用家里的设备做细胞培养、提取核酸等实验,中国的生物黑客也在寻找同类,提高专业能力,希望能影响更多人和领域。虽然国内黑客起步较晚,但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智慧不比国外的黑客差。比如我经常收到爱好者的邮件,询问各种配方和设计图,很多人已经开始加入了生物黑客的队伍。

  这本书把开源、反商业化、保护弱者、自由、独立、好奇的黑客精神表现得淋漓精致。从开源的设计、廉价的设备、极富创意的检测方法、巧妙的构思、到惊为天人的生物积木工具等等都让人觉得阅读畅快无比。书中“13岁小孩和大学教授享有同等的探索世界的权力”的宣言,完美诠释了黑客精神。结合我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只要有随处可得的设备和材料,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从初中生到退休老太太都完全能成为合格的生物黑客。像生物积木这样的技术如果普及,那么该是多么美妙,以后设计一个新的物种就和你用手机玩游戏一样简单。给自己检测各种疾病保证健康、为最新的流行病制备疫苗保护家人安全、给儿子制作一个发光的小狗做宠物、修补自己受损的基因避免过早去世、甚至只是为了做一顿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新奇食物等等都不再是梦想!如果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娱乐方式和商业模式,那么生物技术将直接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个个方面甚至我们本身!这本书里面没有提到深奥的公式和反应方程式,只有通俗易懂而且平实的语言,但内容和深度就算是专业人士甚至是圈内人士也能受到不少益处。

  如果您只是普通人,这本书能让您了解到生物黑客的世界并打开专为普通人设计的生物技术大门。如果您就是个DIYer,那么您可以学习书里的黑客们,像装配机械或电子配件一样装配新的生物。

  如果您原来就是计算机黑客,那么您会知道,新时代的生物黑客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实验操作技巧,您可以像写程序一样创造新的生命和新的物质。如果您是个体制外的生物专家,那希望您能知道:您的生物知识正是生物黑客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生物技术不被普通人认识和使用,它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改变。想想如果没有Linux和安卓系统,我们就很难享受到今天廉价、多样化的智能手机。生物技术应该被每个人使用,将来你需要个人基因信息就像你需要智能手机里的导航、搜索、词典、百科一样,那就是你的日常生活所需,你会更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怎样让自己健康,更合适怎样的伴侣,增强型的智力、体力和寿命,以及,亲手建造只属于你的新生命。

  来吧朋友们,让我们为了人人都能用的生物技术而行动起来,当每个人都能拥有接近于上帝的力量,成为新生命的创造者,生物技术将会对世界产生比信息技术更大的变革,这样世界将会展现一幅多么奇特的图景!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四):平行宇宙切入亮蓝色预警

  【已发经济观察报,这个是还没被切掉吐槽的版本】

  事情是这样的:十二月的一个阴冷黑暗的下午,我走进厨房,发现我的印度室友柯达君用保鲜膜把自己缠成了一个呜呜作响的巨型半透明蝶蛹,里面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深色的虫体在挣扎扭动。我给自己倒了杯阿布扎比浓香型咖啡,欣赏了一会这大自然的奇景才想起来问:“你这是要干嘛?”

  柯达君扒开一条缝偷看着我说:“我房间没有演算用的玻璃板。你能把我弄出来先吗,注意不要弄皱了保鲜膜。”

  东亚女孩的优点之一是有耐心,我小心地一层层揭开透明塑料膜,一边问:“所以你是因为无法演算才忧郁地把自己包起来吗?”

  柯达君被我拽着一头,快乐地转着圈圈说:“不是的耷拉,保鲜膜贴在墙上不是和玻璃感觉差不多?”

  “所以你是想用保鲜膜贴在墙上用来演算?”

  “是的耷拉。如果你这次统计学挂了的话可以来我房间画大图哦。”

  我无视了这句南亚口音的祝福里微妙的诅咒成分,继续问我关心的问题:“那么它是怎么到你身上去的呢?你终于发明了反重力装置,在墙上打滚了吗?”

  柯达君用解放出来的手做了一个“这还用问”的手势:“当然是想先在脸上贴一下看看效果啦。”

  可是那也不至于把自己包成变态昆虫吧?

  “因为好玩!”

  柯达君的种种举动是我的许多旅行故事的其中一个。在秋天的北京,我的朋友书竹君想听故事,我就把这个故事连同其他许多故事一起告诉了他,比如17世纪长枪方阵里的亚裔女火枪手、戴着手工围巾跳企鹅舞的英国老绅士,以及用离心机煮,不,甩咖啡的龅牙意呆利小哥。在听故事的时空里,他总是眼神明亮,轻轻地抖动嘴唇,似乎穿过我的虚影看到了河对面璀璨的烟火。那种宽容、欣喜和无奈的倾听姿势,让我忽然明白了两种生活方式的距离:书竹君的岁月如此宁静地流淌在工作结婚买房买车的洪流里,于是我这个天外来客对他来说也成了故事里的人。到酒尽烟冷的宴末,他就会带着中国男人那种神秘的谦卑态度默默向故事中的角色致意,然后挽着胳膊把我送上去往他乡的火车。

  我终于忍不住从遥远的地方质问他:“我说的都是真的真的真的!”

  “好。”他说,“但是,有些真实总是比其他更真实。”

  技术共产主义在召唤

  也许我明白书竹君的意思。与他相比,我们生活在两条真实却平行的时间线上:上学上班养儿养老的技术流真实,和狂奔着追赶新能源新技术新发现新人类的博物学真实。我们像是一群冲进大气层的陨石,看着整个星球的过去未来隆隆驶近面门,烈焰焚身。好奇、探索和奔走背后是焦虑:世界如此光怪陆离,而我们如此tiny tiny,如果回避已经不可能,唯有张开手掌和胸膛,欢声大笑迎向它结结实实的拥抱。

  以书竹君为代表的一小撮人民群众认为,这种没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是由于我们过着不真实的生活,没有意识到成年智人对家庭、人生、社会以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高声大笑地争辩说,你怎知这些前现代意识形态不是画地为牢的幻觉?自从人类从上帝手中接过自治权,安逸无知的生活早已变得不再可能。人的生活,从神意的光辉滑向了人性的暗影之中。科学把庙堂知识变成鼠标轻点,威胁性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时时刻刻在转为民用。9/11之前,低成本高效应的“破坏关键设施”式恐怖袭击只存在于商业片里,十年之后,能瞬灭几个小国家的病毒或细菌可能跟着某个研究生回家,提取DNA这事需要的只是一个碗和一些溶剂,我自己就有一个很老但很可靠的显微镜,再配上两条活鱼、三块钱强生棉签,绣花针和几个微波炉饭盒,上果壳问答咨询一下,就可以去重复童第周老师那个著名的糖心糯米枣实验了。

  事实上,和生物技术的破坏性潜力或知识门槛相比,它所要求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技能可以简单得令人发指。在马库斯•乌尔森的新书《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里,他以一种令人战栗的欢快语气叙述了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幻现实。他们的名字叫“生物黑客”(biopunk),或者极客(Geek),或者捣鼓者(Tinker,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是用印度口音说Thinker),以及DIYer。从我的视角来看,我更可能会称之为“厨房里的共产主义者”(Home-made oriented Communists)。他们精力旺盛、想象力拔群,自学跨域的知识,反对知识资源的精英式垄断,并且利用手边一切可能的材料来解决问题。他们的短期目标往往具有一种“社会互助”的自治原则,比如制造可靠的常见病急救包、用生物方法检测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研发小型DNA检测设备等,并且使它们像手电筒一样廉价易得。这并不是基于一时热血和好奇而进行的工作,而是出于自治共同体成员严肃的责任感:既然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充分共享的资源,并且面对着同一个风险重重的世界,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仰赖于知识精英、大学实验室和政府审核来决定命运。从长期来看,他们和所有青史留名的科学家们一样在贯彻科学精神:把我们时代的上帝——科学和知识的权威——拉下神坛,把普罗大众的命运交还每一个独立的自由人。

  在父母那辈人眼里,实验室里发生的一切等于科幻小说等于鬼片。但是我知道人类当中之所以会生长出科学家这种生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样一种本性:挖空心思地寻找规律并用之折腾新玩意儿。在学到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之前很久,我和大多数喜欢养花草的孩子一样,已经知道亲代性状的遗传是不会混合的。现在他们说这些都是基因上的某些个碱基对的排列方式决定的,而基因不过是两长条螺旋型的黏糊糊的信息存储载体。如果我把浴缸改造成电泳槽(厨房水槽也可以;有什么办法呢,在吃饭和睡觉之中抉择,有些人放弃了泡澡),再上淘宝买些必要的替代品,我就可以跪在浴缸边上把我的草莓变成爬藤植物并且晚上像小夜灯一样闪闪发光——这和过去拿个棉花签在花蕊上擦来擦去然后在果实上挂小黄签并没有本质区别,虽然我大学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我也可能手一滑做出了一半红一半白的剧毒草莓,从一个挎着篮子傻笑的园艺女青年沦落为白雪公主她后妈那种形象,后者显然是格林那个时代搞行政出身的暗黑基因学家。

  关门放狗还是开仓放粮,这不是个问题

  有一点是确定的:生物技术和信息科技的低门槛和具体性使想象、幻觉和噩梦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既然微软系统、苹果帝国和谷歌都诞生在车库里,在地下室造长翅膀的喵和克隆人也不过是指日可待的未来。

  这样的前景看起来彩虹般耀眼迷人,但是把技术和资源公开给大众始终有一念地狱的风险。火药配方曾经几乎阻挡了蒙古人的铁蹄,现在初中生都可以在家里自制爆炸物。在生物黑客的实验室里,低成本并不意味着低风险。道理很简单,比起门禁森严的生物试验室,厨房里制造的危险病毒逃逸到广阔天地中的几率要高得多,更不要说降低技术和知识门槛会滋养多少潜在的反社会者和恐怖组织。在风险领域里,技术理性、探索精神和民主自由信念都不足以为天真的意图辩护:如果剪接基因片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被本科水平的生物黑客用来研制更爽口的啤酒或者发光的兔子,它们也可以被半吊子和用心险恶的人用来制造没有任何记录的新病毒或者潜在的基因炸弹。

  问题在于,出于对风险的忧虑,是否要把知识和材料门槛开放给民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假如生物技术的风险是达摩克利斯之剑,那它不管悬在科学实验室柔和的顶灯上还是哪个生物黑客的集装箱里,掉下来都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所有制药公司和实验室都在某个精通前沿发展的机构的行政监管之下(核心期刊编辑笑而不语),它也管不着生物黑客们宅在海边小棚子里,往自己皮下吧唧吧唧注射癌细胞,或者一不小心合成了超级狂犬疫苗,或者(谁都可以)上院子里摘两根洋地黄给讨厌的人下药。问题从来不是开放式的技术普及会带来的风险,而是风险本身就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乌尔森的这本书描述的就是这些生物极客们正在创造和拥抱的这一充满狂喜与忧虑的未来:无论你有没有做好准备,无论这些人的努力与成果在你看来不过是遥远世界里意义不明的幻觉烟火,早晚有一天,他们的世界会把你按部就班的小日子翻个底朝天。

  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等着瞧

  我忍不住想起那些深入各种蛮荒腹地的社会工作者的信条。志愿者组织在雨林里教数学和英语,在沙漠里装水管,在深山里帮助当地妇女反抗无人道的父权。他们都知道第一原则:尊重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却无法解释这一悖逆的命题:我们的到来正在缓慢地、不可逆地改变本土生活,并且在当地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把他们纳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未来。再有同情心的研究者也脱离不了这样的现实,即世界正在人类手中滑向不可知,而对第三世界的公益性协助带有这样一种温柔的侵略意味:喜不喜欢,能否接受,都不是问题。问题不过是在反复拉锯和抵抗中缓慢地面对,还是有朝一日,当头棒喝。

  生物技术和其他知识资源的社会化同样带有这种不可违抗的威压:夹道欢迎和畏之如虎的态度都无法阻挡它在可见的未来把科幻变成现实。考虑到下一代可能在课桌上给自己加条尾巴或者抱着自己制造的生物回家,我们的伦理、价值和生活方式,最好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准备,迎接这极好与极坏混在一起的酱油色的明天。

  当然,总会有一些像书竹君这样的朋友生活在他们平稳的时间线上,视路漫漫上下而折腾的我们如刍狗——很萌但没用的小玩意儿。当他们吃着基因改良的稻米,穿着加入彩色基因段的棉制内衣,戴着申请了小专利的廉价便携式空气净化设备走在北京的街头,用着某个遥远的学生宿舍里诞生的耳挂式投影计算机终端,终有一天攒够钱买了一辆使用纤维燃料的环保车去超市买幼儿园老师要求的荧光蛋白基因片段时,我想我会羡慕地望着他们的生活感叹:多么传奇,多么梦幻,宛如烟火一般虚妄美妙的人生,啊!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五):以DNA代码术论证技术理想国之存在

  在近期看过的一些涉及亚文化的书之中,有两本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一本是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的著作《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一本是马库斯•乌尔森(Marcus Wohlsen)的著作《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前者再现了那些与今时今日已被全世界所接纳并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发端有着密不可分之联系的一批icon,他们来自上个世纪;后者描述了那些正在引领许多城市逐步悄然兴起的生物技术探索潮的一批geek,他们生活在当下。这两本都是群像式的写作,用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串起一个时代,勾勒出它在文化意义上的面貌。有趣是,两本书都不约而同扯到了音乐,确切来说是摇滚,更确切来说,是朋克。

  从蛛丝马迹中去追寻两位作者对朋克的理解乃至于溯源到他们笔下人物对朋克精神的贯彻,是一件颇为激动人心的事,但鉴于这样做会导致书评发展至不可预测的方向,我觉得还是要忍住收住自己的窃喜,且留待以后专门做个评述好了。诚然,今天要谈论的内容其实仅仅是关于《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的,它本身具有如下标签:科普、生物、技术、DNA代码开源⋯⋯好,我不知道此刻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它是一本知识型阅读物,一定将考验读者的脑力。

  回来说说这位作者吧,乌尔森的身份是一位来自《连线》杂志的科技报道者,曾经先后毕业于哈佛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专注于技术类报道,也可以算得上一位业内的“名记”了。于是不难想见,趁职业之便,这人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如下角色:DIYbio组织的发起人之一麦肯齐•考威尔(Mackenzie Cowell)、自学成才的生物工程师兼《生物朋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梅瑞迪斯•帕特森(Meredith Patterson)、激进的技术乐观主义者约瑟夫•杰克逊(Joseph Jackson)、自筹实验室进行癌症研究的约翰•施朗登(John Schloendom),等等。或多或少,这些人都有着某种疯狂气质,他们是反对基因技术垄断、呼吁PCR开源的开拓者,热衷于DIY和各种有关创新,一个个每天都在家里摆弄仪器忙个不停。在普通人的想象中,他们的行为犹如正在制造新世纪的弗兰肯斯特那么具有破坏性,但是帮帮忙,他们自己可不这么想,听听其中一位帕特森姑娘是怎么讲的:“科学素养赋予其所有者成为积极奉献者的权利,他们可以参与提高社会卫生健康水平、提高食物水源和空气质量,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及周围复杂的世界互动。”

  在考威尔等人的眼里,我们的世界从来没有如今日这般充满层出不穷且关系到生命、生活质量的危机,也从来没有如今日这般需要透明、公开的DNA序列数据,以便纠集全世界的技术力量和天才大脑来寻求解决之道。2009年,就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首次宣布检测到猪流感三天后,他就在推特上发表了一条表达自己的不满:“@CDCemergency(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准备)拒绝回答与H1N1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有关的问题。”在他看来,该做法无疑是掐断了让更多计算机科学、遗传学和工程学工作者加入进来做贡献的可能,如果CDC认定只有一小撮学院派的政府雇员才能接触那些核心数据,那么必将拖延攻克病毒的时间,而使得更多民众处于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之中。2013年春夏,当新一轮的禽流感恐慌又笼罩在地球上空之时,不知道是不是对2009年考威尔那条质疑的说明补充。

  IT界已经为信息开源做出了颠覆性的表率,身为行业领军的谷歌,2008年在发布浏览器的同时顺便就公开了它的源代码。所以,自诩为生物玩客的DIYer们也力图在这个领域掀起一场黑客运动,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击破大公司的霸权和官僚,让技术服务于真正需要它的人们。别以为这些是空洞的口号,事实上,生物黑客们已经用自制三聚氰胺检测工具、方便廉价的传染病疫苗、极具希望的个人癌症方案和习自微生物的胆固醇清理技术⋯⋯干净利落地实践了理想主义。

  和《数字乌托邦》中写到的那些互联网文化早期精英一样,《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的主人公们也是乌托邦世界的践行者,他们也曾迷恋摇滚朋克所描述的人类大同、不再有因阶级政治经济造成不公平的世界,而现实中无法突破的障碍击碎了乌托邦之梦时,他们就另辟蹊径在一个技术理想国中继续——这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尽管明白这些技术一旦流入民间其实也有诸种后患但依然鼎力支持的原因,因为归根结底,我相信只有将善的力量发挥至最大才能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则新闻,大概可作为DNA技术开源有益于人民的启示:说是对英国亲兄弟,一红发一棕发,常常被人开玩笑肯定有一个不是爹妈亲生的,于是这两人决定自己检测DNA看看。终于,花了250英镑、在家中用材料组装了一台PCR仪,最后找出了那个导致发色不同的基因突变。兄弟俩遂喜滋滋地昭示天下,解开心头大疙瘩。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六):研生技如烹小鲜

  介绍生物技术的书没有分子式、没有立体模型,《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很新鲜。生物技术很难,以致我在最后一节课才理解课本第二章说什么。作者用纯西方的思维讲了一个发现的故事,DNA、PCR、开源、演绎变得简单有趣。原来热衷捣鼓DNA的,除了白袍包裹的生物学家,还有一群名曰生物黑客的科学骑士。读完书后,你会发现生物技术说白了其实就是在实验室烹制生命。

  生物技术,把人类的目光从宏观带到微观。当我们因看得清楚兴奋若狂时,却为难以解读而手足无措。本以为真相触手可及,事实却更迷茫恐惧。自以为可以拥有上帝的力量,却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面前,发现“与大自然娴熟的手工技艺相比,我们不过就是蹒跚学步的孩童,拿着木锤子在实验台上努力敲打罢了”。

  作者不断提出构思,希望鼓励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让生命的密码可以变成IOS系统般简易。如果没有广泛的人群基础,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坚持,这门科学很难经受得住住每天制作培养基、洗培养皿、又实验失败的挫折。

  由难至易是痛苦的,毕竟,每个微小的科学发现,都是将无数科学工作者的光阴和智慧多次熬煮、萃取、过滤、蒸馏后,偶得的精华。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七):序言: “黑客精神”赞

  “黑客精神”赞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大基因研究员

  科学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发现。科学发现是人类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在一些国家,科学的创新主要有赖于公办或私立研究机构的专业科研人员这一主力军。但也有那么一群对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对科学有着执着追求的非专业人士、业余发明家,正是这些“精力过剩”的年青人组成的“科学别动队”,他们也许史来即有,也许新近才有,不过现在人们称之为“黑客”。本书介绍的是就是其中的一支——“生物黑客”。我对此书的推荐,首先是基于此书对“科学黑客”精神的肯定。

  科学“黑客”要鼓励

  也许可以说,我们号召创新,呼吁创新,正是由于我们目前的创新不尽人意。即使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抱怨专业的研究者们为体制、文化、经费及奖惩等非科学因素的压力而疲于奔命,以至于出现不少“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的尴尬现状,创新动力愈发变弱,创新灵感未见增长。然而此书中的一群“黑客”们,犹如空中的新星,为科学的发现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年青黑客的激情,也许是出自于他们的好奇或非意识的冲动,也许是代表一种人类天生的追求和执着,也许,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历史使命进行最佳结合。

  这算不上是什么新奇的怪物。正如本书中所给出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例子: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捣鼓电脑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伯耶利与罗伯特•斯万森依靠重组DNA技术创立了基因泰克公司,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他们都是不循规蹈矩,敢于大胆尝试非专业探索的先驱,是他们各自时代的“黑客”代表。

  几个月前,应儿子的邀请,我“顺路”赶了几百公里去陪他看了一个国家的完全由志愿者组成的“Makers Fair”, 大概可译为“发明者大排档”吧。这是由志愿者们在网上发起的活动,“摆摊者”是那些来自“小公司”、“微公司”以及“个体户”的发明家,而“顾客”或“游客”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他们大多是大牌公司、中小企业的老总和工程师,专业人员、学生,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展销的产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儿子的业余“创新公司” (每人收约相当于人民币300元的入会费),展出的是新一代的“脑电图”,能随人思考问题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讯号;还兜售一种叫做“电池寿命延长器”的小玩意,约50元人民币一个。不言而喻,“黑客”是这些活动的主力。而“武器黑客”居然展出全自动机枪瞄准器,紧随“目标”并自动跟踪;而“生物黑客”演示了在厨房里提取DNA的“试剂盒”,除了“裂解液”外,所有试剂都取自厨房。这样的活动,对于那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和“软实力”,发明应用的转化机制,培养年青人的创新热情,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憾的是,我儿子也告诉我,有人在中国尝试过,但不是那么成功。也许原因不只是没有这样的人群,而是我们类似这样的活动都是只是学校组织的,并没有政府权威机构颁发的、有利于升大学的奖项。

  现在中国的家长很不容易——在孩子的身上寄托着他们自己一生未遂的追求与理想。我想,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已不堪重负,几乎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许我们的孩子仍有过剩精力无处释放。君不见,多少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赶时髦、追明星、穿名牌,玩网游!我们为什么不引导、不鼓励、不支持他们去做那样的“科学黑客”,让他们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去享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呢?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科学黑客”不需要纳税人掏钱,不需要“同行评议”。他们的研究过程完全自主,他们的创新结果由实践来检验,由市场来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此书所宣扬的“科学黑客”,至少其“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生物“黑客”要严谨

  中国能不能接受和容许“黑客”,将决定于决策者的远见和胆略,或许是负责任的利弊权衡。

  科学的目的是提高全人类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的本质是最伦理的。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那些混迹于人群、不耻为人类的人干坏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君不见,每一高技术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件件“高技术犯罪”。有人把它简单地归咎于科学的“双刃剑”性质。谁也不能保证,对“黑客”的开放,会不会带来“新技术犯罪”(也许可以保证:会)。正如有黑客(Hacker),就有骇客(Cracker),都掌握了高技术,但是骇客们对网络的干扰,已经给我们制造了天大的麻烦。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又使这一讨论更加复杂。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和技术最大的不同,是人类既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同时又是研究的客体(研究对象)。由于生命规律的统一性、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生命进化的连续性、生命活动的相似性、生物技术的通用性,今天对大肠杆菌的研究所建立的技术,明天就可以用于大象,后天就有可能累及大家。而生物材料、设备和试剂的获得,生物实验室的建立和隐蔽,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都比任何别的实验“车间”和研究项目容易得多。“能烧好菜的都能做好实验”,大概用于生物实验较为确切。“生物黑客”的推广,也许如燎原烈火,比任何其他行业的“黑客”容易得多。也许,“生物黑客”早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这就是我们在讨论“生物黑客”时不得不与大家,也包括那些已差不多成为“黑客”和将来可能的“黑客”,认真地讨论的问题:生物防护(防范“坏人”蓄意干的坏事,如生物恐怖袭击)、生物安全(指“好人”无意做的坏事,对工作人员和大众、实验室和环境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和生命伦理(是指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还有科学道德(科研工作者的不端行为)等等。

  当前社会,各个行业造假成风(与生物技术有关的药物、食物更甚,像近几年屡见报端的三聚氰胺、毒大米、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皮革奶等)。不端的科研行为盛行,科学界各种丑闻不断。人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公立研究单位,尚且如此,“生物黑客”是不是也会产出一个让我们每天喷嚏不断的新病毒,或是大规模杀伤的生物武器呢?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鼓励、支持“黑客”精神的同时,也愿与他们一道来讨论生物防护、生物安全和生命伦理,还有科学道德、道德自律的重要问题。我们希望现在和将来的“生物黑客”在与我们分享开放“黑客”好处的同时,也与我们一道来分担开放“生物黑客”的忧虑,使决策者和全社会为之放心。

  我们也许有必要讨论有关是否需要和如何进行对“黑客”的“实验室资质认定”、 “实验室安全条例”、“实验室采购批准”、“生物资源收集许可”、“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人员注册管理”等等进行审查,也有义务去组织相应的IRB(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诸如此些内容都应是我们所需考虑的,但是显然不能照搬专业研究机构那一套。不然的话,“黑客”已不是“黑客”,更失去了“黑客精神”。我所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这一“新事物”问世之前,就危言耸听描述它的危险性,视之为洪水猛兽,可能会将之扼杀在摇篮之中。特别是那些在大众还没有足够了解之前就有意无意进行的过分宣传,只能引发负面反应。科学并不是要锁住一切危险,而且是要驯服危险为人类所用。

  科普“黑客”的普遍

  我们需要科普──对大众的科学普及教育。

  科普是提高国民科学水平的需要。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不应只由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来代表,大众对科学的正确理解与积极参与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这个道理,正如美国的法制程度,不仅取决于那些专业的立法者、律师的水平,也会在那些随机选自各行各业的“陪审团”成员的身上得到体现一样。

  科普又是改善科技工作者与大众的关系的需要。如果说我们的科学创新正呈危机,那么我们社会对待科学的态度更受令人担忧。且其恶果已进步呈现:一是在西方一些国家“不再要科学”或“反科学”的潮流影响下,我们社会对新科学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已发现很大的趋于负面的改变;二是客观上一些科研人员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社会对科研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众对科研人员的印象已从社会“精英”转变为“另类”,从社会“贡献者”变成为“风险制造者”。

  这一问题的出现,首先是缘于科技工作者与公众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干科普。一旦出现在科普讲坛上,不管是在报刊上还是屏幕上,就被自己的同行批评为“不务正业”、“不踏实工作”。热心于科普的科研工作者日渐减少,打着科学或科普招牌卖狗肉的东西到处泛滥,“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充斥大报小报,和大街小巷的屏幕。当然,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是由于疲于奔命而没有时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发挥“科普黑客”的积极性呢?

  翻译“黑客”要精准

  写文章难,写科普文章更难,要写又有科学、又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更是难上加难,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逼出来的。我赞成这一建议:不妨引进、翻译国外的优秀科普书籍。一方面,是因为总体说来引进量太少;另一方面,是由于粗糙的译著泛滥。如某个专业出版社所谓的那些专业人员所翻译出的一位科学巨匠的科学译著,竟把“germ plasma”(原意为育种的“种质”) 译成“细菌血浆”。这不仅是译者的不认真,更暴露了出版者的水平和责任心。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字句背后知识的准确传达。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科普译著问世,也正因为这样,在我们避免不负责任严重误导的译作的同时,更需鼓励那些对科学传播工作有热情热心的非专业人员的加入。译者往往是一本书的首个读者,非专业译者对书的特殊触觉也许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更为有效地向普通读者传达科学概念。

  当然,从翻译的三大要求“信,雅,达”来衡量这本书译者的专业水平和翻译技巧,总体说来还是可圈可点的。译著的热情及求“信”求真的态度,也溢于全书。然而,翻译是无止境的,但愿译者们能将此项工作做得更好。毕竟,科普书翻译水平的提高,某种程度上也能促使大众科学水平的提高,这有赖于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如今这个科普译作仍处于“小众”市场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可以期待更多的“翻译黑客”呢?

  是为序。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八):给想看这本书的童鞋提供一些干货

  我自己正好是处在这个行业中,所以把这本书读完了。如若不然估计也就看一眼封面。这收名,第一反应:呃。这翻译不合适吧!!!这种调侃的名字,过几年就没人觉得有意思了吧,译者只是图那一瞬间的快感吧。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要传播“生物黑客”的现状,引起更多人对生物技术的技术,从尔让更多人加入到生物技术的革新中,让生物技术加速进展,提供一些研究机构无法提供的创新,这个倒是很有意义。可惜通本读下来没有一丝科普书乐趣。一直强调可以在车库(主要还不中在厨房,呵呵……)中可以动手做生物实验,但书中一个实验过程的介绍都没有,就连书中提到的从草莓中提取DNA这个很容易的实验,也没有实验过程。所以想通过这本书,玩一些生物实验,还是洗洗睡吧。

  牢骚发够了,言归正传,但书中还是介绍很多有趣的和生物黑客(其实我还喜欢用朋客这词)的东西滴。这才是干货。

  看名字大家也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吧,就是在厨房自己做生物实验喽。其实这本书最重要一个干货就是它了。这里介绍了很多有趣好玩的简易的分子生物实验。提取草莓DNA的实验这里就有。

  2.iGEM (the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

  最早是上麻省理工的一个生物工程项目演变而来的。比赛理念,是给第组学生参赛队一堆”零件“就是DNA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捣鼓,把它们装到一个细菌,细胞中。只有学生可以参加哦。

  3.LavaAmp

  4.23andMe www.23andme.com

  一个提供个人基因组服务的公司。你在嘴里用棉签刮一下,对他们说给你,然后你的秘密他们全知道,他们还会做分析,比如得老年痴呆的可能性有多大,乳腺癌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国外还有几家类似的,国内现在也有一家刚起步的公司:基因360。想测自己基因组,又不想到美国,那可以找他们,前段时间他们还做免费的测序活动。为,什,么,我,后,来,才,知,道??????

  5.SNPedia

  如果你分析也自己的基因组,对他们的分析觉得还意尤未尽的话,可以参考这个网站,这个网站是一个维基风格的数据库,可用于支持人类基因组注释,解释和分析 OMIM数据库 描述多态性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都是生物黑客们贡献的,所以权威性……你懂的。对了,他们还有一个配套的软件: Promethease。真体贴。。。

  6.BioCurious

  一个生物技术黑客空间。

  7.国际公开设施推进生物技术(International Open Facility advancing biotechnology BIOFAB)

  世界上第一家服务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源机器工厂。开源的哦,可以下载机器的图纸,自己造机器哦。

  8.SpikerBox

  一台测量动作电位的小仪器, 不到100美元。不要给我,我不想做神经实验。→.→

  最后的最后,上面的网站,资料都是英文,英文不好又想玩生物实验的童鞋们,我只能说加油。所以这本书,我只能说还行。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九):别以为你学过生物下过厨房就可以当黑客了!

  前段时间铺天盖地都是安吉丽娜朱莉切除乳腺的新闻,切除原因是她做了基因检测发现自己得乳腺癌几率很大。大家都非常关心她的胸变小了没有,然而我觉得更应该关注一下这种基因缺陷疾病的检测方法——人可以为了长寿规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躲不过命中注定的邪恶基因,谁不想早点知道自己有没有躺枪的可能呢?

  被这本书吸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看到了目录里Chapter1 “在厨房里检测家族遗传病”。我一激动以为它是本指导你如何便宜快速有效安全检测遗传病的操作说明书(就像测孕纸检测怀孕一样),遂毫不犹豫就在上当当(dāng dāng)入了,当当一如既往以迅雷不及你反悔的速度把书送到我手上后,一翻开才发现上当当(dàng dàng)了——尼玛原来只是讲了一个女geek为了省钱自己搭建平台做基因检测的故事,和具体操作毛关系没有,毫无撸点,差评!于是它被我闲置起来。

  然而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eg.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再翻开这本书时呼吸就畅通许多。相信还有很多没学过生物的人翻开它时也会像曾经的我一样有如鲠在喉如涕在鼻的感觉——好多专业的名词妨碍了阅读的流畅性,如同英文阅读理解里你那些猜不出却又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一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动如参商的距离。这段距离是生物公司有意维持的——通过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专利可以保证钞票源源不断;同时也是生物黑客们立志缩小的——通过DIY和分享研究成果推倒垄断的墙打开科学的窗。

  我虽然很佩服书中biopunk们的创新行为和开源精神,但自己却不可能真正去做。客观原因是贵,举个栗子:在美帝合成引物每个碱基对30cents,而在中国要5块钱(“也挺便宜啊不过一支雪糕嘛”,我说。“一个病毒里就有几万个碱基对你说值多少雪糕?”——老师恨铁不成钢反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主观心有余力不足,就像喜欢F1的人有的能当车手而更多的只能当拉拉队或是看台观众,我尽管学过生物相当厨子却充其量是个有点学问的吃货,DIY scientists差距很远。

  我更欣赏的是作者对待创新理性而审慎的态度。他并没有一味地鼓吹这样的开源和新技术的优点,而是明白地告诉你其中存在风险但并不值得恐慌,对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探讨也很有深度。这又让人回想起上课听老师讲的,前些日子在科学界引起争议和批判的一件事:两个中国科学家在science report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在实验室合成了禽流感病毒的其他亚型。众所周知H7N9和H5N1型禽流感病毒给国内带来了很大恐慌,而H和N的组合还有很多,中国科学家为了发表论文可以说人为“制造”出了新型病毒,如果它们毒性很大飘散到空气中,毫不夸张地说可能带来一场生化危机(研究病毒的实验室必须负压防止飘散,而一般国内的实验室不具备这样高端的条件)。

  《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读后感(十):读后感

  《窃言盗行》和《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后简称生物好黑客)都是年前赶印出来的,拿到书已将近春节,没能来得及献给读者,却饱了我的眼福和脑福。

  《窃言盗行》,让自己对人类社会学、模仿理论、传播模型等有所了解,里面涉及观点、理论、方法等,通俗来说,可以作为一本教科书,或者说是一本实用主义的书。

  《生物好黑客》在我看来就完全不同,其首先是一本科普小说,同李清晨的《心外传奇》很相似,讲述一个个生物黑客的故事。故事很精彩,每个故事穿插一些作者的点评,对于读者理解这些故事非常有用。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虽没有达到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计算机极客们的商业成就,但也不泛胡克、孟德尔这样的大家以及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这些故事读起来也非常励志,至少对有创新想法的人会是如此。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励志,也非常精彩,如果你对科技的发展感兴趣,或者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感兴趣,那读此书应该会很顺。春节刚过,将此书当作充电器来用一用,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世纪是信息时代,那21世纪会不会是生物技术时代?生物黑客会不会像计算机黑客那样普及?或者说,未来的生物技术会不会像现在的计算机软硬件一样成为人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工作游戏的工具?作为出版工作者,我其实挺关心这个的。我就职的出版社因计算机图书有了第一次发展,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借生物技术的发展而获得第二次大发展呢?

  图书的畅销首先取决于技术的流行,要实现人人都能用生物技术,不仅需要体制内科研人员或正规军的努力,更需要更多的生物好黑客。生物黑客和计算机黑客类似,只是编写的不是计算机程序,而是DNA程序。由于现行的科研体系,在很多新兴学科,黑客们往往比正规军更有想法,更有效率。所以,我特别希望《生物好黑客》一书,能让更多的人对生物技术感兴趣,从而做起生物黑客,为人人都能用生物技术行动起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界的摩尔定律也会出现,其周期一定比电子技术的更短。

  但生物技术又不同于信息技术,虽然计算机世界也有很多骇客,但其毕竟不直接对人造成危害,而生物骇客却有能力对他人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形成危险。这确实是一种很难的选择,因此本书对生物黑客的安全和风险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和评估,供大家参考。

  这本书其实不那么好读,我趁职务之便在给本书终审时细读了一部分,又趁着春节翻阅了一部分,但仍没能读完。里面涉及到一些生物知识,对我这个仅有高中生物水平的人(也大多还给了老师),虽能读懂,但也需稍加努力。不过,无需担心的是,本书由一个个故事组成,虽有联系,但可分期来读,大可不必担心半途而废。话再说回来,即使半途而废也不打紧,只要这本书让你对做生物黑客有了兴趣,或者让你对自己的理想有了动力,你就当这书你已经读完了吧。

  最后露个怯,通过这本书,我终于搞清了黑客(hacker)、骇客(cracker)、极客(geek)、玩客(tinkerer)、朋克(punk)等词的来龙去脉和真正含义,话说我得多老土,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