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洗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洗澡》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5: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洗澡》读后感10篇

  《洗澡》是一本由杨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洗澡》读后感(一):不要将精神恋爱类比“纯洁友情”,略恶。

  因为之前只看过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所以想拜读一下同样被人推崇的杨绛先生的文章。于是选择了她的《洗澡》和《洗澡之后》。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她的文字有种钱钟书的影子。不知道是我多心还是事实,也许是因为两人在一起久了,就相似了?接着,读着读着,男女主角开始显山露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两个男女,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最多有种微妙别扭感。不过刚开始没多少。

  许彦成虽然对妻子只有尊敬没有爱情,但是毕竟他自己当时接受了丽琳的求婚,也就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结合,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姚宓刚开始还秉着许彦成是有妇之夫的道德观念犹豫徘徊,后来敌不过内心真意,与许彦成开始暗暗联络系情。如果这时候只是如杨绛所说是“纯洁的友情”,我只能姑且将其理解为先生对于此词语与我们这个时代概念代沟。这叫暧昧隐含情愫,不叫纯洁的友情。

  随着剧情推移,两人毕竟情难自已,被人知晓也是早晚的事。只是当被丽琳撞破问责的时候,许彦成竟然一再否认自己爱姚宓,只说是友情,还嫌弃丽琳想太多。我只想说,这时候,要为男女主角辩解的话,我只能勉强说与其是友情还不如说是精神知己。但这个时候,对许彦成的感觉越发不好了。

  后来许彦成和姚宓在书房你枕膝来我抚肩,你侬我侬时,丽琳碰巧看到了,两位主人公自认为心中清明所以解释说这是知己间的行为,两人同心交心,与爱情无关。这时候,我对姚宓不想评价什么,只想说对许彦成是失望的。换个角度说,是对杨绛先生的观念是不能理解的。是精神恋爱就坦坦荡荡地精神恋爱,用不着方面行为偷偷摸摸生怕被人撞见,一方面又又特意申明是纯洁的友情,是君子之交。如此脑回路实在是让人觉得比狗血还狗血。

  那个时候,我还一直希望杨绛用的是反讽,这样我就能理解男女主角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但是后来在读《洗澡之后》时,发现杨绛是真心喜欢这对主角,还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纯洁的友情“的时候,我只能感慨,我绝对看不上这种没有担当的,自以为是站在自己立场的道德制高点上的”精神恋爱“。我甚至觉得许彦成根本配不上丽琳。许甚至认为为了找到真爱,之前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经过的事都不是事。还一味厌恶丽琳的嘴脸与行为。可丽琳也许”标准“了些,世俗了些,但是她是一个真性情女子有勇气也有担当,甚至在丈夫偷情被他人暴露时为其解围。因为她觉得毕竟是一家人,是夫妻。而许的心里因为只有姚宓,于是周围一切阻碍皆是丑恶是的,真爱就是真爱,没什么批判的,但是遇到了真爱,而恰巧又是成年人,就要敢作敢当,是该对不起妻子的部分就要真心觉得歉意。我最看不上的就是明明对不起妻子,却硬是说妻子对不起他和姚宓。是真爱也不能如此糟蹋原配的心啊。

  在读完这两本书之后,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这难道是一本由一朵不自知的高龄莲花写一朵年轻白莲花与渣男剩余炮灰的披着纯洁友情外衣的推崇精神恋爱的精神偷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旧知识分子时代的小说吗?(这里没有任何人生攻击用意,纯属个人想法)

  《洗澡》读后感(二):读《洗澡》有感

  开篇写了余楠与胡小姐的一段“婚外情”,这两位都不是省油的灯,胡小姐拿余楠当个备胎,余楠想着借胡小姐出洋,看到杨绛先生对于他俩相处的种种细节描写,我都仿佛听到了他们彼此心里的算盘珠子响动的声音。最终胡小姐带着别人出了洋,余楠只好退而求其次假装给北京发了电报,来到北京谋了个文学研究差事。借着余楠来京到的这个文学研究所单位,各路“知识分子粉墨登场了。其中着墨最多的两位就是这位余楠和许彦成了,余楠多少有政治投机意思积极领导靠拢,大会小会的积极发言和总结。许先生当年听到解放消息不像有些知识分子唯恐避之不及,而是义无反顾的回了国,是个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在需要开会表态的时候经常不知道怎么发言,逼的急了就又生出口吃的毛病。在工作中,这位有家室的许先生认识了姚宓,渐渐的生出了情愫,两人倒是发乎情,止于礼。感觉这位余楠和许彦成在人物刻画上很多是对比着来写的,余楠最开始为了和胡小姐的私情老婆撒谎,这位许先生是为了清静生活和自己妈编故事;余楠和胡小姐的暗度陈仓,许先生和姚宓的互生好感等等,让读者高下立判。

  本书的最后三分之一写了“三反五反”运动,俗称“洗澡”。就是给各位知识分子们揭揭疮,拔拔脓,认识下错误思想的根源,好好的“洗洗澡”!按说这段历史应该是沉重的,可不得不说杨先生是大家,用幽默平实语言,把这段历史描写的看上去没有那么“沉重”,却仍然能让你看出来这场运动给那些当事人带来的沉重的思想压力

  这本书给大家展示了旧时知识分子的面貌和人生百态。不管先生着墨多少,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挺鲜明

  《洗澡》读后感(三):大部分人是不清楚自已人生方向

  这一段时间看了几本书,也看了一些推荐感言和读后感,真的很是失望,广告气息太重,好像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一部书,好的不能再好了,等你真正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你的感觉和人家的简直是千差万别了。

  《洗澡》这本书也是这样,附在书上的推荐感言上说可以媲美儒林外史,让我看这本书时都是战战兢兢的,为什么会如此呢,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有了些年纪,又看了一些当代作家传世之作,实在是不愿意去看过多曲折、狗血而又充满情色的故事吧。幸好,《洗澡》没让我受这份罪。

  整部小说非常符合杨先生的一贯风格平淡而贴合实际,每一个人物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自私的,有龌龊的,有高尚的,还有各种纠结的。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新中国后改组的文学研究所展开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入骨三分,特别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的洗澡运动,更是情态百出,形形色色,我想这才是人类社会,才是真实的人,表面高调下面就是这样一张张真实的脸,没有完美的人,说的永远比做的要好

  其中的感情主线应该就是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纠葛,姚宓是改组前研究所所长女儿,在父亲突然去世,母亲中风的坚难时刻,毅然挑起家庭重担,退学并与未婚夫分开,专心照顾母亲。许彦成是向往新中国而回国的有志青年学者,有一个大学同学的妻子,一个彪悍妈妈,还有一个假小子的女儿,我认为他是一个对人情世故有些不开窍的人。

  这两个人的相遇,让他们对对方都有不一样的情愫,感情的发展突飞猛进,见到了姚宓,许彦成才对爱情开了窍,但是时机却不是最佳。

  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是一个漂亮的人,有着标准美人外号。许彦成是杜丽琳自已选择的丈夫,也为了他,放弃了和家人一起,陪同丈夫回到了国内。

  面对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她是难过理智的,理智到可以放任这种感情,真是感到悲哀,但是这就是现实存在的啊。虽然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始终没有突破最后的底线,但是在他们三个人的感情里,杜丽琳已成为了第三者

  我对这三个人的感觉不一,对姚宓是同情,对杜丽琳是可怜,对许彦成是有些厌恶的,担当是最大的理由

  读完了这本书后听说杨先生怕别人擅自续写破坏了她的作品,亲自写的续集《洗澡之后》,好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等看完了续,再补写一下感想吧。

  《洗澡》读后感(四):杨先生在讲故事

  杨绛洗澡

  表达方式上:

  第一点体会字句竟是带感情的,人物性格不是描绘出来的,而是字句之中散漫出来的。这绝对是功力。谁说的只言片语立刻使那人物立了起来,有血有肉,使你不相信虚构。罗厚的血气方刚简直跃然纸上

  第二点体会:荒谬的事竟也被她稀疏平常地表达,娓娓而谈,仿佛愠怒已被碾平,剩下一颗历经岁月却也平淡如水的心。

  尽管雷雨戏剧,洗澡是小说,在我看来都是讲故事,只是讲的方式不同,讲的内容不一。我把雷雨和洗澡放在一起是因为雷雨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的确如一场雷雨,从酝酿,到积聚,最终爆发,虽潜移默化却是十分规律常理,慢慢袭来,仿若一开始便能感知结局,却仍旧被结局震撼。而洗澡的前两章确如洗澡般闲适,但最后一章竟像是在洗澡盆里发现的鱼雷,瞬间轰炸,不带预兆,只是发生。在事情发生的节奏这一点上,洗澡的确是比雷雨高明,雷雨是在揭伤疤,洗澡却在扯伤疤。而洗澡却不如雷雨震撼,也许杨先生不求震撼,也许平淡无奇也是一种震撼。其实故事很平淡,三反这些背景读者大概也能猜到其无理,读者猜不到的是杨先生表达竟如此平和大风大雨在她面前都失了颜色。前部分姚宓和许先生的地下恋其实平淡,但却是有味道的,像是蒙在葫芦里的味道,是陈年的味道,却不像老酒般陈腐,也还有新竹的嫩香。读杨绛的小说,观众读的流哈喇子竟不敢去擦,要吸回去,总期待发生什么,结果还是没发生,杨先生一带而过,我们也睁大了眼顺从。其实我读完最后一章总觉得有些许突兀,不知是不是杨先生别有用心,想借此讽刺这沧浪之水浑浊不堪,抑或我太期待姚宓会发生什么,而杨先生确实吊人胃口一般只字不提姚小姐。总之杨先生写东西如她这个人,如清风般带过,干净纯炼,字字珠玑却无丝毫矫饰之感,读来舒服,真如洗澡,而不用脱裤子,割尾巴。对于这本书我更欣赏杨绛老师的表达方式,而故事本身,只是杨老师的手掌上的细纹,她不过随意捡挑一二,没有震撼人心,但却丝丝入味。

  《洗澡》读后感(五):《洗澡》评论-10分

  之前有所顾忌,是因为《围城》,夫妻之间说话的方式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果不其然,确实有几分类似,都是描摹一群文化人的生活故事。我读《围城》的时候很吃力,太拗口,那是在几年前了,这回看的更明了些。杨先生比钱先生说话更通俗易懂

  故事背景在解放初期,文学研究社,具体是个啥单位呢?大概可能就是编辑部的故事那种吧,聚集了一些知识分子,许彦成和杜丽琳一家,余楠宛英一家,还有朱千里,姚宓,施妮娜,书中分配给每个角色份量差不多,是平均的写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况。我对那个年代的事情超级感兴趣,我想去了解,我的父辈在他们成长的年代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书中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都在蓄势待发,许彦成和姚宓的躁动不安强压欲火,余楠的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朱千里的胡言乱语,施妮娜除了抽烟就是不懂装懂,杜丽琳和宛英,一个海归学者一个家庭妇女,但都是好媳妇,与其相比,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那是大幅度提高啊,其实都是描写一个小群体中的家长里短罢了。

  第三部分开始洗澡,表面轻松,内里凶险,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生活在一个不讲道理的年代!知识分子,喜欢执拗于自己的喜好认可,貌似的高尚理想情操,在现实面前,不得不灰飞烟灭。平淡的生活里,他们显得独树一帜,但也无法抵御现实的碾压,一身棱角,瞬间化为齑粉。如果我身处在那个年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大同小异而已吧。

  书中的洗澡过程太顺利了,顶多是出了一头汗罢了,我还以为要伤筋动骨不够写实!无论是据我看书还是耳闻,所窥探到的那个年代,远远比书中来得更加惨烈作为文学作品,这只是蜻蜓点水,否则难于发表啊,可以理解。

  远观是一道我期待已久的大餐,端上来色香俱全,可惜厨师无盐,摆摆样子,轻轻垂涎一下顾客,允许拍拍照片,就匆忙撤下了,没滋味儿。

  《洗澡》读后感(六):窥一斑而知全豹

  看完杨绛先生的《洗澡》有一阵子了,感想很多,又不知道该说点啥。 小说里那些人五人六的学者,私下里也是却是勾心斗角,奸懒馋滑的典范。他们并无真才实学,却又迫于生活和现实,在人前伪装出道貌岸然,高深莫测的样子。要在体制内混,一样要拉帮结派溜须拍马,这是似乎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人性,特别是国人人性的真实写照。 说完不喜欢的人,再来说一说喜欢的人。姚宓,许彦成自是不必多说。姚宓低调温厚,老成持重,性格坚毅,治学有方。突遭家变,却临危不惧,独自一人扛起了养家糊口,为母治病的重担。她将自己青春洋溢的面庞窈窕曼妙身姿隐藏在一张不爱笑的脸和洗旧的灰色制服下面。回到家中,依然是母亲身边温暖活泼小女孩。她温柔理性冷静克制发现自己爱上许彦成后,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两个人默默和解,尽管这一切并不能被第三方理解。 许彦成表面是一位小学究(因为年轻,呵呵)的样子,但内心却俏皮可爱。他无意识地接受了标准美人的求婚,与她组建了一个郎才女貌的家庭,却与这位美人貌合神离。专心事业,编造出三个儿子搪塞老母。洗澡的时候,他并未刻意准备,不去趋炎附势,只是将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反而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次性通过洗澡。这似乎也是先生要告诉我们的一些什么东西吧。

  《洗澡》读后感(七):“洗”掉什么

  杨绛的小说《洗澡》,通过对“洗澡”事件的前因后果中牵涉到的一批普通研究员的描写,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面貌,也揭露了从古至今文人的心灵“劣根性”。但它的揭露重心看似放在士人阶层的“惰性”上,着力点却更在于一个“真”字。

  《洗澡》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红楼梦”式的全景展现,其中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以余楠为代表的“假”红人;一类是以姚宓、许彦成为代表的“真人”派;一类是以姜敏等为代表的“帮手”,全书的矛盾主要集中于前两类之间,“帮手”中有帮前者的,也有帮后者的,故而以“真”为标准将全书结构在“虚伪”与“真性情”之间的斗争,通过分小组、“汝南文”等事件逐渐展现出来,最终在“洗澡”中借助外力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各人的面目。这两个矛盾主体作为贯穿全书的两条线索,以余楠的发迹作为始末,而以许姚二人的爱情寄托了对于“真”的内部刻画。

  书中有一段许彦成与杜丽琳论“笑”的谈话,可以窥见这三类人的缩影。许彦成说,“姜敏那样就是乱笑”、杜丽琳是“社交的笑,全和标准”、而姚宓是“快活了笑,或者有可笑的就笑”。

  姜敏的“乱笑”指称的是“帮手”一类人的“乱帮忙”,他们大多数是“螺丝钉”式的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也是各类事件的真正执行者。他们往往是懵懵懂懂的青年,是涉世未深、还未有太多利害牵涉的人物,这一类人也可被归为“群众”,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但却在整体的大矛盾中具有归附性质,对于他们的评价就变成了对依附立场的评价。他们也就像是一只只小虫一样,在历史的大原野上乱飞一通,然后没入深深的荒草之中。

  “社交的笑,全和标准”是“假”红人的象征,在领导面前是红人,而心思与行迹全是假。他们是虚伪性表现得最为透彻的一批人,却是最终最大的受益者。书中以辛辣的笔墨嘲讽了徒有“假”学问的余楠、施妮娜、江涛涛等人,几人合作以“汝南文”名义发表的批判文章被众人弃如敝履,可以视作其褪去表面工夫之后对于真才实学的考量。“在新中国,‘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他们是靠着这样的评判标准登堂入室的,却腹中空空经不起考验,这也可以印证了社会对于人才评判标准之“假”。至于杜丽琳,她虽然没有害人的本心,并且也多少有些真材实料,却终究是个被“标准”化了的美人,她的“标致”是失去自我的“标致”,虽然顺顺利利通过了“洗澡”,但终究是“浅薄的”,是没有打动更深层次的内心的。如丁宝贵的“怕”、朱千里“牛鬼蛇神”的检讨更不用说,他们虽然都是忠厚老实人,但心中根深蒂固的是利己主义,所以即使被“洗澡”搓下一层泥也终究扒不下一层皮、斩不断一根“尾巴”,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便逐渐失去了“真”的意识,只要此种意识不觉醒,人就永远安于浑浑噩噩地活着,永远思考不到生存的本质。当利益与生活遮住了双眼,人就很难看到何谓“真”、如何“真”了。

  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姚宓、许彦成对于“真”的呼唤。所谓求真,是要拥有自己的判断与原则,不盲从、不迎合、不谄媚,不管时代潮流让人做什么,“真人”是只做自己愿意做的、自己觉得该做的事。姚宓在向许彦成讲述未婚夫时说“我将这些不光彩的事说出来,为的是要分辩个是非。不对的,就是不该的,就是坏的。对的,就是应该的,就是好的。不管我本人吃亏占便宜,只要我没有错,心上就舒服了”,这是作为一个“真人”的人生表态,也是“洗澡”运动中最高的价值标准。在运动开始之前的动员会上,就首先提出了“自愿自觉”的要求。“自愿自觉”,就是“真”,是要求人向内心深处挖掘,说真心话、讲真认识,并且还要认识到作为一个人的人格之真。“真”是思考力、表达力与行动力的融合,三者缺一不可。然而在小说的结尾,虽然所有人都完成了“洗澡”,表面上看是剪掉了“尾巴”,但真正做了“真人”的又有几个呢?结果是没有人发生改变。以前真的依旧真诚,以前假的依旧苟且偷生,“洗澡”不过是生活的手段,这样的运动过后,自然是“事如春梦了无痕”,除了不被人理解的初衷以及莫名其妙却收效甚微的一次次运动以外,对于社会与人心的洗练毫无作用。

  书中将“洗澡”的主体“人民群众”写成朦胧的意象式群体,并没有点出其中的某个人,而是作为一种阶级力量帮助作为客体的知识分子进行“洗澡”。“群体”是一个不带有一点个人性质与情感的对象,它的出现就必然导致个体性格的缺失,一个“群体”往往谈不上什么出于人性的“真”。在“洗澡”运动中,这个“人民群众”阶级也显现出许多虚伪的性质来,他们能看得清谁不符合运动的标准,但终究不能提出一个让他们“自觉自愿”醒悟过来的办法。这个外力只是一种压迫,而不是净化的力量。《沧浪之水清兮》一节,通过这种外力与人心深处的顽固性的斗争,以及其最终表面成功、实际失败的结果,展现出一个拯救中国的根本性的方法——“自觉自愿”,也就是求“真”。

  许彦成一开始抱着“文学救国”的心思回到中国,却在“洗澡”之后放弃了这条道路。他发现他希望先挽救人心中的伪善,再启发每个人投入中国建设的办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在中国的当下,“‘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虽然杨绛先生的创作初衷大概是揭露知识分子内心的劣根性与接受改造的迫切需要,但却在客观上写出了时代潮流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虚伪”,呼唤由内而外的觉醒,唤醒人性中的“真”精神,也就成了《洗澡》最为突出的内涵。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可是沧浪之水并不在足下,而是在人的心中。

  《洗澡》读后感(八):沧浪之水清兮

  《洗澡》&《洗澡之后》——杨绛 新中国第一部反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 他们的确需要改造,然而,改造的效果又如何呢? 附录 这是我对于《洗澡》与《洗澡之后》的精心整理,后文的许多句子是摘抄于其他豆瓣读者的评论,觉得很好,便收集、引用到这里,做了一个梳理,还请多见谅。看书便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参考不同的人不一样的诠释,不免是最佳。 文章共10500多字,算是我这一阶段对此书最深刻的理解了。 ——2017.8.4 Background: ○这两本书还是前几年,我去到无锡的钱钟书故居时候,在那里买的。扉页上面的印章仍在那里。惭愧的是一直没能有机会好好读杨先生的作品,这算是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我一直是非常敬仰季康先生的,可能前些年比较幼稚,思想境界依旧停留在:我敬仰一个人,那就容不得她受别人半点批评。不过读下来两本书后,发现杨先生也的确会有因“自己的小脾气”而意气用事,后面会提到。 扉页: Ps.个人是非常注重书的韵味的,所以说不大能接受kindle这样的方式,感觉那样就没有读书的感觉了,虽然环保是真的环保。 ○在故居那里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还是很喜欢的。扉页写着:书名题写——钱钟书。秀恩爱最高境界了,谢谢你们。后一页是一副小图,一个小点进入波涛,起初的轨迹是左右乱晃的,运动到最后就是笔直的轨迹了,水波也归于平直。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hh,就觉得这幅画很体现“洗澡”的内涵。 前言 这是杨先生自己提炼的文字 我摘抄在这里 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说的“洗脑筋”。 我曾见过一部木刻的线装书,内有插图,上面有许多衣冠济楚的人拖着长长的尾巴,杂在人群里,大概肉眼看不见,所以旁人好像不知不觉。 洗澡即使用酽酽的碱水,能把尾巴洗掉吗?当众洗澡当然得当众脱衣,尾巴却未必有目共睹。洗掉与否,究竟谁有谁无,都不得而知。 第一部:采葑采菲——选自《诗经》国风•邶风•谷风 “葑”:蔓青,叶和根、茎都可食,但味苦;“菲”:芜菁类植物 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长,意指当时鱼龙混杂汲汲一堂 ○这是字典的解释,但我总觉得有些奇怪。参考了其他人的解释:各路文化人纷纷舶来,在姚家那个院子里安营扎寨各显神通,可不就是萝卜白菜汇聚一堂么。 第二部:如匪浣衣——选自《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如”:语气助词,“匪”:非,“浣”:洗 比喻妇女被群小欺侮,洗不了衣服,心里很忧惧 ○同样的其他解释:受排挤压抑的心情,就像一个勤快的女子坐在一堆脏衣服边上,受着那浓浓味道的熏炙却得不到清洗的权利。这跟小说中隐藏的各人在彼时的心态情绪相关。 第三部:沧浪之水清兮——选自 屈原 《渔夫》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水浊有水浊的作用。 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 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 ○三反时期的旧时代知识分子以“洗澡”比喻自我检讨脱胎换骨,从而步入人民的队伍里。 人物 ○姚太太是穿插在整个故事里的重要角色。和姚宓、彦成的直接描写不同,对姚太太形象的描绘是字里行间的。从姚宓和母亲的对话里,体现出了这位母亲的睿智,机警,从容和优雅。母女之间关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对话把家庭气氛渲染到羡慕死人。能和自己的母亲做到基本上无话不谈是尤其难得的。 至最后一章,姚太太故意留了张许彦成的照片给姚宓,却对罗厚说:拿来,我藏着,等你将来自己有了家再给你。老太太的城府之深让人感慨不已。她带着对女儿和许彦成个性的信任,看着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尾,始终不出一声。置身事外的优柔,和对女儿的关切,使得她成为这个故事曾发生的有力证明。 不光是同辈人,年轻的小辈们也常专门去询问姚太太的意见,或是请姚太太保管重要物品,且都对姚太太抱着敬仰的心情。 姚老太太的确最为让我佩服,遇事能拎得住,遇人能看得透,处于动荡的年代、经历了大喜大悲却依然能稳得住。 她懂得旁人的心思,却不戳破,只是去做一些最合适最妥帖的事。 ○罗厚。他的仗义是从十点十分的眉毛上来表现的。他的个性虽然冒冒失失却粗中有细。从帮助姚宓捐献图书里可以看出他的人缘和组织能力。他发现姚宓和许彦成之间往来的书信后,并没有咋咋唬唬,而是仔细思考比对跟谁先谈更加容易解决问题。甚至对姚宓说:若是她想要成为“方芳”,我来成全你。可惜,跟着文静持重的姚宓,终究是三不着俩,难以擦出火花。 合上书,我竟想,姚宓嫁给罗厚该有多好,他关心她,肯替她做事,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的家庭,在发现她和彦成的事后并没有鲁莽;而他也有些粗枝大叶、有着男儿豪情,有些刷啦,有些蛮劲,姚宓受了欺负,他确实可以帮着她出一口气。这样一个既细心理智,又仗义厚道的人,留在姚宓身边多好。 ○许彦成,有真才实学,性格不错,却也酸腐。婚姻是妻子投资的结果,他并不了解爱情的味道,从婚姻的角度来说,他有个好妻子,而他却无法成为好丈夫;女儿是他无意生下的,未曾抚养,为了敷衍母亲,还生出了三个没边的儿子,与此,他也不算个好父亲。他只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浑浑噩噩得过着日子,作着他以为很重要的研究,做出他以为很正确的选择。直到遇见姚宓,那该死的心动偷偷溜进他心里。这个自然的人,尽然全不顾忌得投入到爱里。他随着自己的心意解释当初对妻子做的诺言:对她忠诚。并在她的委屈里加倍感觉自己的委屈。 他总归是天然,还一味追求着婚姻,他因为姚宓一句心软“我就做方芳”而颤抖不已,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有些事可为有些不可为,他又如何要姚宓做成放浪形骸的事情呢。 ○姚宓,在小说里,是完美的化身。我们当然不是只有一个脑袋、一对翅膀的天使,我们只不过是凡人。不过凡人也有痴愚的糊涂人,也有聪明智慧的人。全看我们怎么做人。 她年轻,美丽,聪明,业务能力强,面对命运的讹诈不声张也不妥协,如一朵静莲,独自开放。她并不为了别个更加艳丽也不为了别个暗自神伤,她的美来自她安静的从容的力量。她就是那个没有长翅膀的天使。对于善良的天性,她愈加善良,而从不对一些恶的脾性屈服,所以,她的安静总会被打扰被搅乱。幸好,她有位同样安静并洞察时势的母亲。母亲用她的智慧为女儿保驾护航。 姚宓和许彦成在小图书室里独处被杜丽琳撞破,她说:杜先生,我只有一句话,请你相信我。我决不走到你们中间来,决不破坏你们的家庭。   其实我还是有些介意这种行为,但是后来在读《洗澡之后》时,发现杨先生是真心喜欢这对主角了,还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纯洁的友情“的时候,只能感慨,我认为这算是很没有担当的,自以为是站在自己立场的道德制高点上的”精神恋爱“。甚至有些觉得许彦成根本配不上丽琳。彦成认为为了找到真爱,之前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经过的事都不是事。还一味厌恶丽琳的嘴脸与行为。或许丽琳也许”标准“了些,世俗了些,但是她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有勇气也有担当,甚至在丈夫偷情被他人暴露时为其解围。因为她觉得毕竟是一家人,是夫妻。而许的心里因为只有姚宓,于是周围一切阻碍皆是丑恶。是的,真爱就是真爱,没什么好批判的,但是遇到了真爱,而恰巧又是成年人,就要敢作敢当,是该对不起妻子的部分就要真心觉得歉意。我最看不上的就是明明对不起妻子,却硬是说妻子对不起他和姚宓。是真爱也不能如此糟蹋原配的心啊。 但从反面想想,当爱情来的时候,谁又能改变自己那刻的心情呢?只有爱情中的人体会的到吧。 在灰暗的年代,莫名其妙的纷争中,她的倩影带来了多少明媚的阳光。她的美,美在她的沉静。很多次,她的沉静都是一种力量。她是少有的有真才实学的人,但却处处受到排挤,开始社里的人都打她家书屋的主意,每一次应对那些荒唐无赖的指责,她只是静静的一句话就会让对方理亏,灰溜溜的走开。她没有依靠,也不愿意去笼络那些以老河马为代表的俗人,而“静”就像她的护身符,让她免去了许多次欺负。连丽琳也说:“那姚小姐够厉害啊,两眼一亮,满面威光。”其实,她不过是沉稳、平和地应答那些趾高气昂的威逼。真的就是“有理不在声高”。 姚宓的原则塑造了她的完美。曾经的娇小姐,在父亲去世后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在最困难的时刻,她没有丢失良心,没有跟着未婚夫走向本该属于她的幸福,而是选择留在母亲身边,做一个孝顺女儿。她也爱着彦成,在她所处的环境中,除了母亲和罗厚,只有彦成是真心在乎她,关心她、帮助她,更何况彦成还那样讨人喜欢。她比彦成更需要那份爱,但是她比彦成理智,她守住了原则,她深知丽琳的心,用一次可以称得上伟大的拒绝,救了彦成,也救了丽琳,割舍了一段美好的感情。其实,在那一次失败的香山游以后,姚宓便看到了他们俩的结局,彦成不是一个大胆的人,就算她愿意做方芳,但彦成顶得住那一切后果吗?和其他有情人相比,姚宓是理智、冷静、高尚而有原则的。可是姚宓不是长着一个脑袋一对翅膀的安琪儿,她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不得不在失去了父亲这个依傍以后用冰冷、成熟的外表伪装自己,没有笑容的脸背后,亦是一颗年轻的青春的心。这是姚宓最大的悲哀。 许姚恋之间隐秘的爱情,近似于柏拉图似的相互倾慕神往,虽因世俗的压力而终止,结局却并不多么另我怅惋。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造就了一段美丽,我喜欢姚宓说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多么聪明善意的女子,多么好的分寸,不会像琼瑶剧一样要死要活纠缠死磕,落入苍白的俗套。许姚恋之美,美在绵柔和克制,收敛意气,哀而不伤,一切淡然于心。

  《洗澡》读后感(九):你想去洗个澡吗?

  这是第一次看杨绛先生的书,本想看《我们仨》,只是手边只有这本《洗澡》,于是先翻起来。开书翻了几页还很不习惯,一来凡是人物比较多的小说我都会有些名字盲。二来可能当代的书或者小说看多了,当代小说也许是为了充字数多赚稿费,文字特别拖沓,看起来更是能一目十行且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而先生的小说乃至于那个时代的小说还是比较细腻的,不要说不能一目十行,有些地方还要一个个词的去品味作者的用意。

  加上事先剧透过说是讲三反五反的,于是带着这个心情去看,结果其实前70%还真没有运动啥事,更不知道为何名为《洗澡》。所以刚开始看的又慢又云里雾里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办公室的故事,到底洗什么澡?

  也许这就是写作水平的体现和大师的风格。就像听马三立的段子,前面平铺直述的说很多,而包袱不会抖很多且都放在最后一两分钟。但这样安排一点也不闷,清汤白水也好像加了鸡精一般,最后的包袱更是能让人回味许久,而且百听不厌,这就是大师。这本《洗澡》前面一大段部分的铺垫就是为了把所有需要洗(pi)澡(dou)的知识分子有血有肉的形象塑造出来,让最后高潮部分大家轮流过堂就显得自然而有趣。

  回顾对于洗澡本身,有人头破血流,有人欲纵故擒,最有意思的是最想看主角洗澡,竟然被群众遗忘了。这些看似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发生的事情,会让当代人哭笑不得。但其实人性是一样的,那时只是又一个大环境让你去做些疯狂的事,其实现在在一些事情上也会出现类似戴帽子批斗的情形。当一个观念或者标签根深蒂固的时候,人们会在允许的情况下,找出充足的理由去做些不可理喻的事。不信?来,想洗个澡吗?

  2016-6-22

  《洗澡》读后感(十):姚宓

  杨先生写文章都是带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在其中。

  在这么敏感的题材下她也不是血淋淋的,似乎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是确实的在揭露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的处境。

  其中有一些困惑、有一些固执,但是还是能够虚心的学习、自我检讨、自我剖析。

  看过太多锋利的笔锋,杨老师所清淡描摹的所受的罪,白了头、瘦了斤两,感觉也不那么难挨了。

  这本书,其实就是杨先生自己,也是杨先生一家的状态。

  看过《我们仨》,圆圆何尝不是姚宓,而她何尝不是姚太太,不动声色却又默默支持者自己的女儿。

  年龄大了,喜欢这种文章了,读起来温暖又平静,就算是那样的背景,也是治愈的。

  太喜欢姚宓了,杨先生也喜欢她,也怜爱她。

  给她俏丽又平凡,不卑不亢,让她化险为夷,让她就算在爱情面前也不迷失自己。

  她也疼许先生,少言寡语,虽然中间有些许波折,最终能坚持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洗澡》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