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光》的读后感10篇
《地光》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篇小说距离克拉克真正的水平差了不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它没能展示出克拉克的长处。
克拉克最擅长的是宏伟的大型工程类小说,比如与拉玛相会、2001、天堂的喷泉等等。其实,如果故事之中多安排一些月球建筑、交通工具等等的内容,倒也能让克拉克发挥长处。但可惜的是,本书的主人公被安排成了一个反间谍人员。而抓间谍的过程根本谈不上紧张刺激或是悬念迭起。如果把主人公换成负责建设工作的工程师之类,那么本书将会精彩许多。
同样是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就非常擅长写带有悬念的侦探故事。苍穹微石、基地系列的结局都有惊天逆转。机器人系列就更不用说,它的主人公本来就是警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似乎是在被阿西莫夫牵着鼻子走,故事里不停地留下一个个悬念,一直到最后一刻才真相大白,所有缺失的信息都被线索串了起来,整个过程严丝合缝。
反观这篇小说,等到故事结尾真的抓到间谍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惊喜感,就感觉作者强行塞了一个结果到手里。
《地光》读后感(二):【176】认认真真读一本古老的科幻,好难。
220页的书,在我看来,一天时间完全可以搞定。没想到两天拐弯儿,还没见底儿。只因为他是本科幻,是本外国科幻,是本外国经典科幻。
不知道是不是策划宣传做的太好,还是本身就是很经典。(如果是后者,那看来我还没修炼成功,还是读得太少。)反正应该能算上是大浪淘沙,剩下的干货了。可能相对于那个时代,这已经算是敢想敢写了。但正因为敢想,所以把它写成了未来科普读物。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好几套科普读物。(可能兴趣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它们的内容现在已经很模糊了,所以现在很想把他们找出来,再浏览一遍。
科普就科普吧,但毕竟是小说,我希望还是多一些可读性。(现在我还没看到结尾,不知道会不会有剧情大反转。)
故事很简单,几个小人物,身处在地球与外太空殖民地敌对的背景下。当战争一触即发时的行为。故事应该有这两条主线。(不过现在我还没摸清新星天龙发现在书中的含义。)
之所以经典,可能就是本书中写的年头较早,预测了很多当时很前沿的东西吧。在当时来说,可能已经殊为不易了。
《地光》读后感(三):阿瑟·克拉克简介
阿瑟·克拉克1934年加入英国星际协会。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它为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获胜做出了贡献。战时克拉克主要执行地面控制进场雷达工
作,他早期的非科幻类小说、半自传体的《Glide Path》就以此为背景。克拉克在皇家空军的无线电学校No 9担任下士指导员,在1943年5月27日被任命为空军少尉(技术部门),1943年11月27日提拔为空军中尉,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后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战争结束以后克拉克进入大学深造,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46年退伍,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1947年,担任英国星际协会主席至1950年。1948年获物理学学士,曾任英国星际学会主席。1949年担任《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的助理编辑至1951年。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60年代以后,这位科幻大师一直居住在岛国斯里兰卡,1952年克拉克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创作。
1953年克拉克遇见了Marilyn Mayfield,22岁的美国离异女子并带有一个儿子,与之闪电结婚,6个月后分手。但婚姻一直持续到1964年才终结。克拉克评价,“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此后没有再婚,但与Leslie Ekanayake很亲密,后者在1977年去世。有新闻记者曾问是否是同性恋,克拉克否认。但Michael Moorcock说每个人都知道克拉克是同性恋,他还与他的男友喝过酒。
1956年移居斯里兰卡。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
1964年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1968年《2001太空漫游(电影)》上映,小说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与拉玛相会》。
1974年《与拉玛相会》获星云、雨果、约翰坎贝尔奖。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1988年经诊断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后多半靠轮椅行动。
2000年受封英国爵士,由于身体不便,英国王室派高级专员亲临斯里兰卡赠与爵位。
2001年探测火星矿物的宇宙飞船被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并于2008年3月19日于病床上逝世,享年90岁。
《地光》读后感(四):这可是1955年的作品!!
这部作品写于1955年,应该也算是阿瑟克拉克的早期作品。虽然故事性和思想性不如他早期的代表作《童年的终结》,但在科幻的硬度方面超过了它!
全书有接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在描写月球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在月球上的工程,这些描写细致分毫,我想对那些即将登上月球的人和今后月球的开发计划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这些情节穿插在全书的主题线之间,让阅读情节的连续性受到了影响
本书的主题是地球与其它行星联邦的政治博弈,浅显易懂。主人公参与的反间谍行动篇幅也并不算太多。阿瑟克拉克对未来战争中高技术武器的描写以及对月球植物的描写非常有趣!
至此,看过阿瑟克拉克早期的三部作品《童年的终结》《城市与群星》《地光》之后,就可以窥见到今后阿瑟克拉克几部经典巨著的雏形,对未来科技的细节和深度,时间的长度以及空间的广度的完美结合,故事性也有极大提高,而早期的这三部作品都是其坚实的地基。
《地光》读后感(五):战前和战后的月球
读完这本算得上是短小精悍的克拉克科幻中带着悬疑、推理元素的小说,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硬科幻类的设定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也不想去深究到底有多少玄乎,仅仅在阅读过程里有些文字片断读起来叫人印象深刻,把随之而来的点滴感受整理整理。
小说里多次出现描述不同角色乘着单轨车、“毛虫”在月球表面穿行的段落,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可以领略到月球的自然风光。环形山、大裂谷、虹墙、雨海.......各类地貌可以在脑海中掠光浮影出来,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随着文字虚拟出影像也算是种奇妙之旅,因为人类特有的想象的功能在起作用。想想站在月面时,眼前奇异地貌的背景里镶嵌着一颗蔚蓝色美丽星球,抬起头望向苍穹,多少光年外已分崩离析的那颗恒星的光在耀眼闪烁。yy出来的壮观叫人沉迷。
月球上的风光令人向往,月球上的战斗也叫人震撼。地球人同火星人在月球上的互博是这部小说的高潮,有种瞬时间里樯橹灰飞烟灭的即视感。三艘火星战舰攻击月球基地,一艘被撕裂坠毁在月面成战斗残骸遗迹,一艘受创逃逸被地球人飞船搭救,第三艘最有腔调,直冲基地同归于尽、勇士化金星......战斗耗时不长,没几页的战斗过程均出自旁观的一个科学家视角,但读起来还是如临现场、惊心动魄。战斗虽虚假但写得真大气。
月球上的战斗时间很短,但月球上的捉奸花了几十年。谁是奸细?其实奸细脸上写着;奸细使用的工具就在眼前,有点出奇。总觉得克拉克在这部里玩推理悬疑不投入,吊人胃口吊的不足。抓奸进程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像是主线,反而惠勒和哲美森两个配角更上镜,他们的所见所闻更耐读、更吸睛。
空间救援这一段紧张、耐读,人体暴露在外太空,屏住呼吸从将毁的黄泉号里逃到来援救的飞马号上。清空肺的最深处,深吸一口,然后屏住,读秒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可以边读边试试。
《地光》读后感(六):虽有瑕疵,但不妨碍《地光》成为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
2015年1月20日读完,共13.7万字。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它出版于人类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的4年前、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14年前的1955年。虽然当时人们只能在地球上遥望遥远的月球,但是克拉克已经用他超越任何人的想象,给世人展现出了即使现在看来仍非常奇妙的人类月球之旅:月球地下有人类苦心经营的城市;月球的天文台摆脱了大气的困扰,不断探索宇宙;人们对月球资源的探索以及奇幻的月球战争……
相比于他两年前的作品《最后一个地球人》,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完全转移到了月球和宇宙空间:这更需要作者对天文学的深刻认知,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克拉克做到了:他给我们描述出了数百年后科技高度发达、地球资源不断枯竭之际,人类不断向其他星球迁移时发生的明争暗斗和奇妙故事。西方人在六十年前就读到了如此奇妙的科幻小说,这也许是他们不断探索深空的动力之一吧。
当然,站在现在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也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比如,作者认为月球的岩石会因为昼夜温差而沙化,人和车辆甚至还会陷进去,而事实上因为月球没有风和空气,因此岩石恒久不变,并不会被沙化。此外作者认为月球有生命(长在岩石缝隙的植物通过吸收月球内部喷出的二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硫中的水分子存活),这也是不可能的。作品中也没有出现人造卫星(虽然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作品面世后的两年才发射升空),因此月球信号要先传回地球再传回来,有了三秒的时差。
此外,书的封底上将小说描述成了富有悬疑性的作品,但个人感觉这部作品在制造悬念方面做得并不好,谜底揭开的时候没有太大的震撼,但是小说的科幻场景是相当完美的,这方面甚至超越了《最后一个地球人》 。
公元22世纪,人类开始殖民太阳系。就像历史上英国与美国殖民地产生了矛盾一样,地球与她的殖民地之间,也因为资源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太阳系被分为两派,一边是母星地球与卫星月球,另一边则是其他行星结盟的“大联邦”。
人类征服了火星、金星和很多卫星,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共和国。较轻的元素在这些星球产量丰富,比金还珍贵的十二种重金属,如汞、铅、铀在这些星球上开采不到,他们只能不断求助于地球。地球对外星球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嫉妒,人们开始限制稀有元素的出口、隐藏已经发现的矿藏。而在外星球开拓疆域的人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和最有冒险精神的英杰,他们对地球表现出了轻蔑:“大联邦”开始拒绝为地球运送补给,除非地球人出很高的价钱;他们限制地球人飞往木星以外的区域,企图把太阳系的四分之三掌控在自己手里。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月海的形成比山地晚,为什么月球内部的热量仅仅从月海内特定的一些地区爆发出来,却没有打扰那些古老的高地呢?菲利普斯教授给出了答案:在巨大的月海下面一定蕴藏着丰富的铀矿以及与他相关的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月球内部的熔融状物质,潮汐般涌起又平息,造成了这些元素在某些局部的集中。经过数千年,这些元素辐射作用又融化了高高在上的月海表面。
他的研究报告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大联邦”知道了月球蕴藏的巨大矿藏,地球人也偷偷进驻月球开发矿藏,并向“大联邦”保密。
此时,地球当局发现,月球的科研基地里,有人一直在偷偷泄露情报。于是,反间谍专家萨德勒临危受命,伪装成审计员前往月球。
他在去往月球天文台的单轨列车上遇到了四个人:光谱分析负责人罗伯特·莫尔顿教授、两名助手希德·哲美森和康拉德·惠勒,他们一个稳重踏实、难以捉摸,一个年轻、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以及天文台书记格瓦纳。他们也成了萨德勒日后在天文台接触最多的人。此外天文台的总监,焦头烂额的小个子麦克劳林,也希望萨德勒找出间谍。
月球上的开拓极其困难。建在地下的“中心城”是月球生活的中心。很多人质疑过开拓月球是否值得,然而——飞向世界的航天飞机需要在月球添加燃料获得更大能量,此外,从地球的大气束缚中解脱,在月球上进行空间研究十分便利。地球的政治家都同意,“科学研究是文明的血脉,是可以永远获利的投资。”
地球方面要求哲美森把辐射物理学家斯蒂芬森送到雨海的“托尔计划”秘密基地,然而,就在他们返回天文台的路上,大联邦和地球、月球的战争就在他们头顶展开了。“托尔计划”的基地中,不仅钻出了一百公里深的矿井,穿透了月球的月壳,更是一个防御塔。布里南将军率领“波江号”、“忘却号”和“黄泉号”来袭,在这个没有空气的环境中,一颗原子弹也无法靠爆破的力量摧毁几百米以外的目标,因为冲击波的能量在真空中是无法传递的。于是,粒子束、电磁场和辐射成为了太空站的主要武器。最终,一道光束刺穿了“忘却号”。“江波号”坠毁时冲向了基地,两者同归于尽,“黄泉号”则逃脱到太空中,被地球的飞船营救。而那道神奇的光束,是电磁场将熔融的金属抛出去的结果,是非常强大的近程武器……
地球和“大联邦”最终握手言和,人类过上了太平的生活。而间谍呢?萨德勒没有找到,直到三十年后,萨德勒从布里南的回忆录中猜测,应该是莫尔顿教授:他使用的工具便是他的一千厘米望远镜。望远镜可以双向使用,只需要将普通仪器换成远紫外灯,望远镜就立即变成一台超大功率的探照灯,用来发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