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画中情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画中情缘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5:3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画中情缘的读后感10篇

  《画中情缘》是一本由[英]伊莎贝尔·沃尔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画中情缘》读后感(一):在创作沉淀

  《画中情缘》是一部非常清新小说感情纠缠主线,但是就宛如所有插画家手底下的作品一样,一副画除了主要对象背景布置往往更先夺人眼球。《画中情缘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Ella对母亲的深信和受到的伤害妹妹的感情转变父亲这个角色生命中变化,还有每一幅画的故事,都使这部作品,超越情节,读者读来又感叹唏嘘

  在阅读过程中,Ella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生活是相互交织,画着形形色色客户体验着他们的情感伤痛。为一位80岁的女士肖像,随着画的尾声,Ella体会了被抛弃的悲伤故事背后老人所背负的情感枷锁;为一位临近40岁的夫人作画,夫人纠结的心情和最后释放自己风采;还有另外最感动的创作是为年轻逝去生命的揣测,Ella拒绝用冷冰冰的照片逝者作画,因为她捕捉不了对象的风采,最后秘密男友的一段视频,不仅Ella很好地诠释小姑娘明媚神情,书的作者也让读者感受到一副真实的创作作品带来的力量,直击人心,为这幅画带给悲伤的家庭温暖感动着

  爱情的谜题中,Ella从对Nate的敌视,到隐藏,到抗拒,情节和情感像波浪起伏,读者都在等待两颗真心坦诚时刻,却没料到,用一副画,所有人都看到了Nate的眼里的炙热。而迷茫的Ella在创作的过程中一次次沉淀自己的情感,她决定追随内心,寻回缺失的那一份父爱。《画中情缘》是一部Ella寻找内心情感之路的作品,读者可以在中间大概猜出结局却猜不出情感的变化;可以看出每一幅画都教会了Ella对人生理解,却看不出来Ella心中究竟如何想的。Ella跨出去,见到了父亲,一封非常悲伤而感动的“父亲之信”,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内心对父爱的尊重才能流淌文字中。

  生活中所有的事都充满不确定,所有的细节都会让人很迷茫,在小说的尾声,读者也很难相信,一切似乎都没有解开,薄薄几页纸会有个什么解决呢?可是,对感情的所有的不安都在结局意外的峰回路转。如同每一位客户在创作完成之后才能看到的作品一般,这部作品,难以置信的的好看!Ella在创作时的忘我,在创作后沉淀。人生描绘不出,但是真情可以描绘。

  《画中情缘》读后感(二):画心

  凑巧傲慢偏见》和《古董衣情缘》都看过,我是冲着介绍的名头来的,好久没读这种治愈小说了!!!看到这本书,想起了当时看的《明娜》。这是我认为看过的偏爱情小说里很好看的一本。看完之后很激动推荐给大家。 而且正如宣传中所说,本书是继《傲慢与偏见》后,最具英伦风情的治愈系小说。作者用生花的妙笔和魅力语言讲述了一个“人类之间的关系如何造就你我”的故事,生动有趣。只有对自己保持真实,我们才能最终得到自己最想要的。受伤之后再读,发现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那脆弱心灵顿时得到蕴藉

  害怕40岁到来的漂亮女人,有私情政治家……作画时,很多人向埃拉倾诉自己的故事,而埃拉的生世之谜也随着画画渐渐浮出水面。一个掩藏一生的秘密,一段不被认可的爱情,一段“二战时期父女生死永隔的秘事,在英国人的故事里,出轨永远是种正常现象。不是说本书讲述的某些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而是他们更加专注于人的真实情感,即使体面绅士风度涵盖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你依旧不能否认,他们将爱提升到了灵魂最为核心层次执着追寻压抑的礼教的束缚不是它们被包裹理由,每一次,他们都用最热烈的爱去突破那些枷锁。

  《画中情缘》是一部让女人魂牵梦绕的充满快乐能量的小说。还有什么能比一个结合了爱情、友谊亲情、疗愈、悬疑以及美丽的故事,更能让女人心动呢?深夜捧读,百感交集中,生出无限勇气和力量。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文字飨宴,这是一部注定被改编成电影精彩小说。

  画皮画脸难画心,但是女画师不但擅长画人物的脸和表情,更擅长捕捉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太精彩了,看完后你会无比支持埃拉,这个全身散发着魅力的女主角。主角画画有自己的原则,她从来不会依据照片来绘画,她需要有一个生动的人在眼前,我甚至想亲自坐在她面前,让她给我画一幅肖像画。

  《画中情缘》读后感(三):爱恨,都快意得让人发指。

  看惯了亦舒的言情小说,终于可以换换口味,看到这本英式言情了。

  三十五岁的埃拉刚刚和男友分手曾经的父亲三十年后又来信找她。妈妈是个控制欲很强的芭蕾舞演员。妹妹也刚从一段婚外恋中全身而退,认识潜力无限的新男友,而且马上准备结婚。当然,妹妹的未婚夫高富帅,而且一点都不无趣。女猪脚的工作当然也很可爱,是画肖像画的职业画家。

  言情嘛,当然是爱情至上,埃拉发现自己对妹妹的准未婚夫一见钟情,不可自拔。当然,接下来,就是两个人冲破阻挠,在一起啊,在一起啊。因为是女猪脚,即使当小三,也非常的低调,非常的自制,作者甚至安排了其中的妹妹自动退出,因为之前她爱过的有妇之夫离婚分居,两人重燃旧情。

  女猪脚的爱情真的是没什么波澜,反而我对其中一位她要画的女士很感兴趣

  她四十岁,二十二岁嫁给一个有钱丈夫,于是住进了他专门为她买的别墅里面,从此生儿育女。丈夫在她四十岁生日打算送她一副肖像画,放在家里。她却出奇愤怒。甚至连带憎恨这个给她画画的三十五岁的女画家。

  她说。像你这样的女人可以享受很多年的乐趣——换情人,换工作,换公寓,换城市,甚至换了自己,然后你还是可以结婚生子,而她自己十七年来却一直在和一个人生活在一栋房子里面。

  那么到底怎么样的人生才值得开心呢。是做屡败屡爱,屡爱屡败中的单身败犬,还是做一见钟情一爱订终身的家庭女性。最近正好看帖子天涯上有个帖子很红,《作为一个三十五岁的大龄女青年看看周围人的婚姻状况,渐渐不着急了。》就像楼主所说的,我现在有吃有住有车开,想干嘛就干嘛,每每看见那些拖家带口,忙完孩子老公,自己给折腾黄脸婆的女同胞,就心生畏惧啊啊啊。

  人生真的有很多条路啊,感情的路有时候影响人生的路。

  看完才知道,妈妈和当年父亲的分开貌似藏了很大的秘密。

  妈妈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妻子不能生育,所以放弃大好年华前途,而选择怀孕生子,结果男人是爱她没错,爱她生的孩子没错,但是男人也爱老婆,无法离婚。而搞笑的是,男人的老婆,多年未育的老婆也怀孕了。某一天,妈妈看到了这个男人和妻子,和他们的女儿一起玩耍,接着,男人过来和她分手,接着,她因为伤心过度而受伤无法继续自己的芭蕾舞人生。原来,埃拉才是私生女,妈妈才是小三。而那个被妈妈诅咒了几十年的另一个女人才是爸爸原配

  一个小三最终把自己催眠成大婆,真的很让人大开眼界。简直三观崩塌。

  因为她是芭蕾舞演员,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严歌苓的《白蛇》。简直是匪夷所思舞蹈演员的感情史。

  看来小三肆虐差不多跟现在全球的寒潮差不多了。

  这是命运报复或者是什么,也只有言情小说才能将爱恨情仇在几百页的文字之间烟消云散,也能因为写上一个“几年过去了”就可以看到现世报。

  或许这也是我们爱言情的原因吧。

  爱恨,都快意得让人发指。

  《画中情缘》读后感(四):下次会爱上哪个不该爱的人??

  之前鉴于《古董衣情缘》的评价在豆瓣还是蛮高的,看封面也是喜欢不得了,于是兴致勃勃的买来了姐妹版的这两本,一前一后全部看完了。所以就把这两本放在了一起说说写作手法和故事线索方面真的是好像,绝对可以称的上是姐妹篇:前者通过不同的古董衣遇上了不同的有故事的人;后者通过画画遇上了不同的有故事的人,相同的是女主都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且都几乎是一见钟情的那种,和男主在见第一面的时候就有了别样感觉(相比来讲我更喜欢《画中情缘》中埃拉和纳特的见面方式,毕竟还有点小曲折,不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一见钟情)。鉴于女主已经分别爱上了好朋友的男友和妹妹的男友,我在想:在即将推出的《宠物情缘》中,会爱上哪个不该爱的人?姐姐的男友吗?

  之前看豆瓣上评价该系列的书为“一次心灵的旅程”,为什么对这两本书没感觉?也没有介绍中所谓“心灵旅程”的丝毫体会,估计没多久就会忘记了,实在是难以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或许是我欣赏不了,倒是其中那各种各样精美无比的古董衣给我留下了蛮深刻的印象,可惜实在是记不住那么多品牌,所以对衣服描述也只是一眼掠过。

  是只有我一个人对这两本书有“鸡肋”的感觉还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限

  总之看过并束之高阁不推荐

  《画中情缘》读后感(五):画中窥人

  艺术家眼里的世界,和我们是不同的。≪蜂蜜与四叶草≫里花本叶久美是画家,她笔下山石草木朴实生动,人物触感细腻捉人,因为她能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另一个别样的世界。本书中的埃拉更是这样一名画师,她善于捕捉画人物中的情感,然后画中的肖像画便有了神采,能透过画中之人窥探他们的所想。画上的人物有了灵魂,似乎暗暗诉说着他们各自的故事,不开口不言语,却令观画之人一眼洞穿。这是画家的神来之笔,带着些许神秘不可捉摸却令人想要探索更多。

  事实上,这本书的整体基调平淡的,没有过多高潮,也就是埃拉在作画过程中不停的遇到自己的主顾,并在作画过程中探寻着人生。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过不去的劫,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人们总是想要尽力的隐藏,但当你眼神注视着埃拉,那些离愁别绪都是掩盖不住的,同样掩盖不住的还有爱。埃拉爱上了被画之人,她妹妹的未婚夫,即便她竭力掩饰,当成品出来时,人们还是能一眼望穿,因而可见无论是被画之人还是作画之人,当身处以“艺术”为名进行创作时,都不能掩埋内心深处最真的想法

  其实整本书虽是以埃拉为串联做轴的,但刻画出色的人物当属埃拉的妈妈,那个不仅用言语欺骗了埃拉,甚至从一开始就在自我欺骗的女人,在我眼里简直是当今社会某类人的真实写照。她在别人的婚姻里扮演了第三者的角色,却坚决不承认,甚至觉得自己才是受伤最深的人,这样的念头不仅深刻在她的心中,还强行灌输到了她的孩子,丈夫脑里,这样的女人,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可怕的不是她以爱之名成为第三者的行为,而是她坚决不认同社会道德的这份“顽强精神

  作为婚外恋大集合的这本《画中情缘》,英国人礼让谦逊的行为也是值得探究的,它似乎是一种文化烙印,没有歇斯底里的怨恨情绪,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悲伤气氛,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人们总是显得那么奋不顾身我喜欢这样淡然得描述,不矫情煽情,让人觉得捧着的是一本印着英式文化的小说,它是生活涓涓细流般的描述。当然,对于文中某些价值观的呈现,我依然保持意见

  私以为这是一本探究人性的小说,你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然后把所有的秘密埋藏在心里。

  《画中情缘》读后感(六):我在你眼里,你在我眼里

  一开始是在kindle的推送上看到的,封面的女人又美又吸引人。原本以为是推理或是浪漫类的书,所以找来看了。 很喜欢看书的感觉,尤其是小说,尤其是一个城市的小说,有种一边读着一边就有一个城市搭建起来,一栋接着一栋的建筑出现画布上,里面生活的人们也慢慢出现,他们的故事慢慢展开,到看完书,仿佛我脑海中的地图就多了一块,那里有我熟悉景色和熟悉的人。 从开始到约翰写那封长长的信之前,我都非常不喜欢埃拉,不体谅人、看似独立却毫不克制,经常越看越生气。但每次她给人作画的时候,针对她的厌恶感就会神奇的减轻。埃拉的年纪在长,但好像她心里的一块一直留在了5岁,牵着爸爸的手不愿意向前走,所以她一直这么咄咄逼人执著。大概是意识到这点,对她就开始没那么讨厌了。 沃尔夫这本书..很多细节不太精妙,试图作出很多看似明智铺垫,但又急于让人恍然大悟。情节上,埃拉和纳特产生的感情...不是很理解,虽然我的确也被感动到了。此外,喜欢艾丽丝的故事,原本我期待的“画中情缘”大概就是这样的。 我现在看完书,决定多许一个愿望。希望有那么5、6次,能和对方安静地面对面坐着,倾诉彼此的故事。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拍成电影,感觉能让人们度过温馨的时刻。

  《画中情缘》读后感(七):我们将要画的是脸,是脸上的表情,还是隐藏在背后的内心世界?--毕加索

  一般我们都以为肖像画只是画人的表情,画家在作画时和模特对话,给我感觉很像心里医生和病人的对话。

  母亲对父亲的失望和不满,让她不能不扮演着一个被错误对待妻子的角色。扭曲的心里和用假象维持的生活,让我产生很

  大的怜悯。

  主人公埃拉因帮妹妹的未婚夫纳特画肖像画,埃拉从憎恨到了解到两个相恋。作者也是用一条主线描写也两人的浪漫故事

  ,但我感得把纳特描写得太少,没有把纳特内心的挣扎写出来,真的很遗憾。

  艾丽丝的收藏的那幅令人心碎的故事也真的让我“震惊”到了。

  我们将要画的是脸,是脸上的表情,还是隐藏在背后的内心世界?--毕加索

  《画中情缘》读后感(八):《画中情缘》画为媒介,释放真情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日有书曰:“画为媒介,走入内心;深切情感,慰藉灵魂。”如此这些人们经常接触的外界力量真能有如此神奇魔力吗?我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走入到手头这部外国小说作品《画中情缘》。于作者的笔下,我们感知着她借助文笔所要展现的英伦风情的治愈力;于书中的人物,我们感叹着那份画中情缘的生动内涵。

  最初被这部小说所吸引的还是小说封面那个漂亮的女子。没有太多修饰,只有那份回眸间的凝神。有如画中的景,又如眉目的传情。作为一部被编辑推荐的,称之为是继《傲慢与偏见》之后,最具英伦风情的治愈系小说就此拉开了帷幕。

  小说《画中情缘》之中的第一人称出现的女主人公“我”是一名女画师。全文围绕着她而牵引出一系列的话题。“一个掩藏一生的秘密;一段不被认可的爱情;一次给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的机会。“这是一个何等令人期待的故事呢!因为画,主人公的“我”在全文的初始之时展露画画天赋的同时,更是让我们一睹她儿时的伤痛。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没有父亲的岁月让她感到心中的不安和渴求。然而,她的伤痕并未因为她对父亲的期盼而得到修复,更是在母亲欲盖弥彰掩饰下汹涌澎湃。儿时的痛,注定了哪怕成长后的她依然对这个话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敏感的警惕性。对父亲不可饶恕的心境始终陪伴她的左右。然而,身为一名画家的她也在用自己画和笔描绘和走入他人内心深处的同时,时刻影响着她内心深处的呐喊。因为画,所以她在解读人心;因为画,所以她在揭穿着虚伪掩饰下的谎言。这些谎言看似无伤大雅,却更是一段段令人看着引发不少感触的人生折射。他人的故事,自我的镜子,解读他人人生的同时,其实身为画家的她也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冰川般冻结的灵魂得到融化。在这样的一片柔和光晕中,无论是亲情,又或者是爱情,还或者是人生都显得那样温暖人心。尽管生活的伤痕不可避免,但是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却着实让人揭开枷锁,迎来新生的曙光。原本尘封已久的内心在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迎接而来的是对过往的宽恕和原谅。于女画家而言,她的新生活由此拉开了帷幕;于书外的你我而言,我们对生活的认知由此有了进一步全新的提升。社会的人总是难免会以面具掩饰内心深处的谎言,不敢面对而选择逃避的灵魂终将时刻摧毁你我原本积极向上的意志。然而,透过此本小说的表层,我们书外的读者更是在领悟和感触着那份关于人生旅途的深意。人生烦恼不可避免,然而快乐向上的冲劲会引领着我们走出困苦,感知阳光。无限的勇气,不懈的追求,强大的努力,爱情的力量这所有的一切共同构筑起你我生活的动力和璀璨。

  在《画中情缘》中,我们找寻到了一个关于以画为媒介,释放真情的努力生活憧憬。在《画中情缘》之外,你我更是深深地被启迪和推动着关于正能量的追寻与期盼。不错的小说带给你我蕴含深意的人生哲理。人生之理,生活之味,尽待你我的细细品味!

  《画中情缘》读后感(九):那么多心思给画笔泄露了

  几乎没看多少页,我就进入紧张状态,提心吊胆,直到结束,这一切都要拜咱们的女主角,肖像画家埃拉所赐。这位三十多岁尚单着的女子,爱谁不好,偏偏爱上了自己妹妹的男朋友,还偏偏在妹妹和男友筹备着订婚结婚的当口,爱上了。妹妹偏偏又缺少点洞察力,居然缠住姐姐,非要姐姐给自己男友画像,愣是给俩人创造接触的机会。我为妹妹捏把汗,也为姐姐担心,忧心什么时候暗恋曝光?后果是见光死,还是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然后姐妹反目,家庭被阴影笼罩?好在全不在我的预料之中,作者让自己从一个俗套的三角恋中跳出来,设计了一个温馨合理的结局,无愧于宣传语所称:一部优美的治愈系小说。

  其实,埃拉与妹妹及男友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是小说的主线,真正的主线倒是埃拉母亲与亲生父亲之间的秘密,这段往事才是埋在小说开头,一直要到结尾才揭开的谜底。揭秘之前,已经出现了几个版本,都没有错,但因埃拉母亲高超的语言技巧,让真相得到巧妙的装饰。

  我们看到,从一开始,已过而立之年的埃拉,就没有什么“立”的感觉,感情处于迷茫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身世的真相欲拒还迎,另一方面是对妹妹男朋友的张皇失措。唯一自信的是为人作画,她自己不大愿意承认的是,对人物画像的兴趣,源于对亲身父亲的脸的模糊记忆——呼唤父亲的渴望,而母亲决不允许她对生父存幻想。她没有预料到,在画人物像的过程中,深入到了他人的内心,发掘了不同人心中的隐情:漂亮的塞利娜何以态度对立?优雅的老妇人艾丽丝床边那幅画背后有什么故事?前程似锦的国会议员迈克是因为选举的压力而暴瘦吗?谁应该为年轻女子格雷丝被撞身亡负责?

  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承受多少陌生人故事的负荷?他人的迷茫忧虑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压力吗?可能很多人都无法轻松消解别人坏情绪的影响,而埃拉,有种宝贵的天赋——把陌生人的精神体现在画像中,同时,消弭负面情绪。她没有被陌生人的负面情绪所吞噬,反而通过作画,为别人减压,也使自己得以救赎。有隐秘的人生并不令人愉快,但是一旦有了个难以和解的过去,最好的解决方案肯定是勇敢面对,直到完成救赎。

  《画中情缘》读后感(十):人与物,长相忆

  前不久朋友送了一幅画,是一幅静物花草。不懂看画门道的我觉得画得还不错,色彩和光线和轮廓都很和谐。作为业余绘者来说,的确很可以了。可是另一个朋友看了说:差点——没有升华。

  追问到底要怎样才叫“升华”,扔出这个词儿的朋友也解释不清。

  直到我看了英国女作家伊莎贝尔•沃尔夫的《画中情缘》,才明白什么叫做“好画”。

  “一幅合格的肖像画只需做到神似,一幅优秀的肖像画要做到神似,而一幅伟大的画作则应展出潜在和未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真正好的画作,应该是令人遐思,甚至是令人有激动感和幸福感的?说简单一点,一幅优秀的画作,应该是令人百感交集、可一遍遍复看,以为自己记住了、却又从未真正记住的?

  这是画的力量,也是一个物件的力量。

  人与物,长相忆

  说到物件,其实是想提到沃尔夫的另一篇小说,《古董衣情缘》。如果《画中情缘》一样,散淡温婉的叙事,由衣和画牵起许许多多的人间故事,而主人公(她们可都是30左右的单身女子,智慧果敢,才华横溢,而迟迟未遇真命天子)自己的情怀故事则悄悄隐藏在他人的故事后。而最终,衣、画,和客户与主人之间情感的互动,终于能将各自的心结解开——其实,未见得是物件有多么大的力量,而是人发现了物件的好、物件的灵魂、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及,物件的召唤。是的,好的物件,是可以召唤出人内心里的良善、活泼、希望,和改变的力量。

  沃尔夫在写跟物件有关的故事,可更是在写人的故事。而通过写人的(情感)故事,她也时时刻刻在书写一种对物件的纪念,对某种旧时的、优雅的、悠幽的精致的缅怀。因为与那样的物件相联系的人们的情意,仿佛总是比现在的更投入,更绵长?

  仿佛是的呢。

  有的读者不习惯沃尔夫这样的写作,说“情节进展慢”、“情节淡”。呵呵,这就是沃尔夫的特色吧?大量的笔墨写日常里人们的过往、交谈、有无,风物与生活,情怀与希望,就这样散散淡淡,却又细致入微地点缀其间。说她是英国女星小说的掌门人(我相信这是编辑安的头衔儿),不为过啊。从她的小说中,难道看不出简•奥斯汀、维多利亚、社会风情画等诸多很……“传统”的东西吗?

  洋溢温情、清新、安宁、治愈。

  大童话。

  最盈盈,最惺惺

  回到《画中情缘》这一本具体的小说上来。书中因为画的缘故,有着若干线索(若干人物及其故事),其中对于主人公自己身世和情感的描写费去大多数的笔墨。而我独独被塞丽娜的故事感动(可能有不少读者认为她的故事是最枯燥的吧?),哦不,不是她的故事——按照中国读者的看法,她的故事乏善可陈(因为“情节”太不起伏了!),但我为她的精神而感动:郁郁寡欢的前半生,碌碌沉郁的青年期。那么,到了四十岁,人生的航船不是往午后的沉寂里开,而是掉头朝往新的方向,杨帆再出发,要看新的风景,经历新的浪涛。她不是轻易能被画下的人,她的可能性,也许连画家自己也无法预料,是让善于让他人激动的画家自己,也会激动万分,百感交集的。

  当然,给去世了的格蕾丝画画也是有意味的。这个不多说,总有人同意吧。

  书中还有一位主人公艾丽丝,她说:“我喜欢被画下来的感觉,它让我真正思考我自己到底是谁,我要过怎样的生活。”对于与照片尤其是刻板的(傻瓜式)数码照片比,当然画下来的感觉更美妙。当然前提是,画你的人,是一个美好而纯粹的人。你能从ta的演绎中,看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样貌和期许,你能接受并有勇气背负那种期许,甘愿被那样期许。被这样的演绎和期许也太奢侈了,尤其在如今的年代(“奢侈”说的不是金钱哦)。

  无情不成书,无力不可前行

  好吧,瞧瞧我的评,也跟主人公的叙事一样散散淡淡的。我们再回到最开始提到的“升华”。以及,我更认同的,由一个物件、一种方式激发的人的更美更好更向上的力量。一个故事带来一种情意,一种人生综合一个观念,而一句话儿,可能产生许许多多没边际的思想……和理想。物件也好,故事也好,情意也好,各种人物和台词和情境也好,art的力量就在于此,creation的无上愉悦,也在于此。

  又及:刚看到《新京报》招聘时尚版总监的启示。因为沃尔夫写的东西总与某种“风尚”有关,我再说开一点。但愿媒体的时尚版们,不要一味那么追风和商业(我总觉得,总结各季各地的时尚趋势,发布各种各样的时尚新瞻,其实多半都有软文性质,顺带宣传衣饰鞋帽化妆品以及生活娱乐工具等等),而要更智慧一些,更透彻一些,激发人内心中时尚的渴望——如果“时尚”的意味在于生活方式,在于领先于人,领先于时代,领先而且不孤独,永远沉着,充满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