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与荣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10篇

  《自由与荣耀》是一本由[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作,60.00元出版的5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一):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二):管窥印巴历史-----读《自由与荣耀》

  2、独立前的印度原来是这样!在读本书之前,我知道印度人口多,生活水平不高,种族、宗教复杂,但我也根本不了解原来印度的问题复杂到这种程度。原来不是说所有的土地都是英国掌控的,还有几百个大小公国。也不知道原来蒙巴顿的父亲是德国人,并且还担任过英国海务大臣。

  3、关于甘地,这个印度圣雄。现在全世界都在歌颂他的伟大和英明。但他的那种伟大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学到的,他是一种标杆,所以爱因斯坦的那个评价真的很恰当。甘地不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他是一个一流的思想家,一个伟大理想的终极践行者。但他的一些思想伟大到政治家完全不能接受,普罗大众也不可能理解,(“将爱和非暴力作为反对英国统治者的方式而向印度大众进行宣传是一回事。而对于那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杀害、妻子被强奸的男人,那些目睹亲人喉管被割断的妇女,那些在一瞬间变得一无所有而陷入绝望的人,要求他们用爱和宽恕去对待自己的敌人则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但在整个民族都茫然无措,互不妥协的时候,也都知道必须为他的思想和人格让出一条小道,这条小道让很多人看到希望,事实上也确实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就这个事实二样,且不说甘地有其他什么样的成就,甘地都是堪称伟大的,圣雄称号实至名归。他的那些话,“从能够做一件事到把一件事做成,二者之间的差异足以解决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难题”、“印度的问题,在过去和现在都只能到农村去寻找答案”、“但我不相信战争”、“小心手里的权力,权力会蜕变成腐败。你们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骄奢淫逸的温柔乡,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是服务于印度乡村里的穷人们。”到现在都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4、几百万人在因为印巴分治六个星期的混乱中被杀害,而且“其令人发指的野蛮程度更是让人百事不得其解”,这场屠杀不应该被忘记,这或许是20世纪最惨烈的屠杀。在屠杀中人性的扭曲和闪光都有出现“有些人在攻击时并不完全出自对宗教的狂热,贪婪往往是隐藏在他们心底的另一大动机。宗教只是被他们借用的名义,邻居的土地、商铺和财富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真是一语道破,想想我们近代的混乱时代,有多少人是出于对主义的狂热,人性中的贪婪、无耻、丑陋往往趁虚而入,所有绝对不能参加类似暴动,再崇高的个人也太容易裹挟其中。“我们一直都是兄弟,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的人民疯掉了”、“哦,这种事情可避免不了”政治家们的境界几句话可判高下。“甘地一生做成了很多事情,但最大的成就,却莫过于他在这一回对加尔各答邪恶的取胜,即便是印度独立也无法与之相比。”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我觉得这话太正确了,同时我认为这场本来可以预见、可能避免的屠杀太悲怆。“那些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难民全部是无辜而手无寸铁的文盲农民,对他们来说,唯一的生活就是和耕种的土地打交道,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副王为何物,对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更是不闻不问,所谓分治、边界划分甚至是把他们推向绝望的自由,都是他们从来不曾关心过的事情”这话,写的真实而又贴切,中国历史上的无数农民,政治运动中的某些知识分子,甚至当今中国的几千万留守儿童。你完全没有资格去发言,但你最最简单的愿望无法给予满足。

  5、这本书,把蒙巴顿吹上了天,他的妻子也堪称圣母。对真纳的评价不高,读完书,我也不能理解,这个人怎么就成了穆斯林的领袖。他对独立后的巴基斯坦的专制统治也或许是到现在巴基斯坦混乱后遗症。对尼赫鲁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尼赫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会只顾自己的尊严而坐使印度的问题无法得以解决”,所以尼赫鲁相比庐山会议时的太祖是伟大的,“他抵制诱惑,从来没有让印度走向一个错误的大方向。确实令人尊敬。印度那些公国王公们的故事看起来真的很好笑,富裕而没有崇高追求的人,会过这样一种生活啊!

  6、克什米尔的王公哈里.辛格的个人信仰与大部分克什米尔公民的信仰的不同是导致克什米尔现状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克什米尔是举世无双?我还是没有弄明白。

  7、泽妮布和布塔.辛格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很感动,其实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不一定是所谓的爱情,那是一种比爱情更伟大的感情。如果有机会,我去巴基斯坦,我一定去拉合尔,为布塔辛格送上一朵花。他的故事让人们相信,人类最卑微,最原始的情感也能战胜最神圣、最霸道的仇恨。

  8、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多么深刻的书,但这本书的文字写的真的很流利,翻译也非常好,读起来很有感觉,确实是一本好书。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三):1000万人的大迁徙只值2000英镑

  全书故事生动,译文流畅,一口气读完。

  但掩卷之时,重重疑问徘徊在脑际,挥之不去。

  印度各方政治力量的领袖或代表人物们,多为负笈英伦的有学之士,成功的律师,不能说未领略过大不列颠的政治制度吧?那么,为何他们执意走向次大陆的分裂,而不能通过谈判来形成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式的国体呢?即建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各自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甚至金融规则,把外交与军事统辖权暂时托付给自治领的总督(也就是蒙巴顿),把最棘手的军事独立问题留待日后进一步的谈判与妥协。如果说真纳一意孤行寻求独立做一个独裁者,那么,作者未交待清楚国大党的建国纲领与政治方略到底是什么,尼赫鲁与另一位领袖的葫芦里倒底各自卖的是什么药?难道真如某位副王所言,“在监狱里(印度未来的领导人们)学不到治国方略”?

  再进一步遐想,如果印度在联邦与地区两级均采用美式的两院制,上议院按原政治影响力区域固定代表,下议院按行政区划人口比例,是否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某地区少数族裔或少数宗教信仰的利益与多数人之间的潜在冲突?

  然而,可悲的是,英国人没有留给印度人妥协与琢磨的时间,急冲冲甩掉了这团湿面粉;印度各派势力之间也彼此不给机会,迫不及待地走向分治与冲突。一位英国律师区区2000英镑的报酬,划就了1000万人颠沛流离的分界线;一小群政客为了所谓的独立荣耀与自由理想,也为了私利,酿成了数十万人家破人亡。

  本书对蒙巴顿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但我要说,蒙巴顿,尼赫鲁,真纳们的荣耀,绝不是次大陆平民们所期盼的自由,也是甘地的悲剧归宿。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四):《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登上历史舞台的传奇人物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第一天

  问一个问题,有多少人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之前是一个国家?可能即使是历史专业的人的也早已淡忘了这段历史。不错,60多年前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个国家就叫印度。是当时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号称是大英帝国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然而在1947年8月15日。大英帝国最自豪的珍宝,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国度,如同兄弟分家一样分成了两个国家。以印度佛教为主的印度斯坦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虽然当时只是分别自治还没有独立。但很快两国便成为独立的民主国家。

  分国可不是分家,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法律问题,政治,军事,国际地位,领国关系,领土分割,诸多问题多年来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正是因为乱在作家和记者眼里这就是精彩的写作素材,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自由与荣耀》就是讲诉这样一个弟兄分家的故事,作者是美国记者拉来柯林斯和法国作家多米尼克.拉皮艾尔。历史三年,行程6000公里,数十小时的录音,近千文字的记录,完成就这部巨制。本书洋洋洒洒50万字,读起来是要费一些周折,只有慢慢来了。

  在印巴分治的过程很多传奇般的人物不断的登上历史舞台。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圣雄甘地,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巴基斯坦的精神领袖真纳,这些人的角逐和博弈决定着当时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类的命运。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里国家越强大越好,而这个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三大国家为什么要分家呢?

  印度由于历史和宗教问题,再加上殖民地的特殊身份,国内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一直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6,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尽管用军舰、重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得找出新的办法管理印度。英国政府首相艾德礼宣派内阁使团前往印度,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谈判。

  1947年3月24日,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韦维尔。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在这样混乱复杂的背景下,印巴分治的提议又一次摆在了印度国民的面前,而这一次家真的就分了。

  《自由与荣耀》第二天

  谈到印度,一定要说说印度人民的英雄,精神领袖,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个商人的孩子,19岁时曾经留学英国学习法律。甘地生活简朴主张素食,推行温和的主张,反对暴力革命,在他身上只有两件器物:一副钢圈眼睛和一副擦拭的很干净的假牙。他穿着着印度最普通的麻布衣服。他的精神让每一个印度人折服。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每一个印度人都希望独立,各种学派,思想层出不穷,都拿出自己五花八门的办法和主张。然而在那样一个暴力的时代,甘地的主张是非暴力主义,他把全印度的民众凝聚在一起在声势浩大的独立浪潮中用的是道德而不是武力,用祈祷而不是枪炮准备将英国驱逐出去。甚至在自己身上行动具有震撼力的武器——绝食,大英帝国用枪炮征服了世界,却在这样温和的斗争中一败涂地。

  然而国父并不是上帝,圣雄也解决不了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列举两例,在印度的印度教可以崇拜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对象,一棵树,一头大象,祖先,水,火,星星。而穆斯林人物只崇拜真身阿拉,他们认为多物崇拜是对神灵的亵渎,是不可原谅的。印度教中最费解的崇拜物是牛,它被印度教视为圣物,而牛却是穆斯林们晚餐盘中的美味。印度的这两派宗教矛盾揪扯千年。在国家独立的浪潮下,两派都认为自己宗教独立的时代到来,都要利用这一机会完成自己民族的独立。

  宗教的矛盾加上诱惑性独立契机,两种要素的混合点燃了复仇这个火药桶。

  1946年8月16日黎明的印度第二大城市加尔各答,一伙穆斯林在宗教的狂热驱使下,手里挥舞着棍棒,铁锹等武器,怒号着冲出他们居住的贫民窟,已经做好准备冲向大街向英国人和印度国大党表明,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做好准备为自己的“巴基斯坦”而发起直接行动。

  他们残忍的将沿途的印度教杀死,把他们的尸首丢进下水道。吓坏了的警察根本不敢露面,一柱柱黑的浓烟腾空而起,印度教徒在城里的十几处市场很快就被大火吞噬了。随后印度教徒也冲上接,对手无寸铁的穆斯林发起屠杀。24小时的混乱野蛮杀戮让加尔各答的名字闻名世界。河面上漂浮着累累的尸体,大街小巷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当屠杀停止的时候城中丢下的是六千具尸体。

  加尔各答的流血事件爆发后,暴力向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整个印度。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了印度的历史的进程。穆斯林们感受到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国家,混乱将不断持续,将出现更大的民族灾难。他们发出誓言“如果印度不能一分为二,我们宁愿把他毁灭”。当时的印度如果处理不当将面临可怕的后果——内战。

  混乱的屠杀,让英国人震惊无比,这哪是自己的领地,这块大陆在英国人眼里与地狱无异。既然已无法控制,那就干脆撒手。让他们独立就是。可分国不是分家那么简单,要想一碗水端平绝非易事。蒙巴顿勋爵被推上了这个风口浪尖,当他乘坐飞往印度的飞机时只是祈祷但自己解决完烂摊子回国时别一背单孔就行。

  《自由与荣耀》第三天

  既然分家已成必然,那就开始分吧,首先是国名,国大党幸运的抢到了“印度”这个国名,而穆斯林人用了自己创造的巴基斯坦的国名。就如果兄弟两分家一样,双方矛盾最突出的就是金钱。大到国债,外汇储备,银行的现金,金条,小到地区专员的公款,都要进行分割。问题之棘手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两派像集贸市场的小贩一样讨价还价。最后按二八比例,相应承担现金存结和国债。

  两派还对政府行政体系中的可移动资产按二八比例进行分割。印度从上到下的所有政府办公室都开始了清算和分家。桌椅板凳、打印机、风扇、台灯、保险柜、车辆、沙发、甚至夜壶。办公室变成了乱哄哄的集市。很多啼笑皆非的事层出不穷。一位印度职员不愿把漂亮的椅子给了穆斯林,背地的换了一把旧的。一张书桌该归谁所有争论不休最后干脆劈成两半,一边一半。一对音叉被分的一边一只。各地图书馆的藏书是双方激烈争议。一些珍贵书籍只有一本,前面多少页印度拿走,后面的页数穆斯林拿走。像大百科全书,从A 到K归印度,L到Z属穆斯林。

  文物,艺术品,珍宝,甚至象征稳定的军队也被进行了分割。当在读到这些内容时,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在一个国家中发生的事情。

  分治中最复杂的是领土的划分。为了公平起见。蒙巴顿从英国找来了一个完全不知道印度历史领土,从来没到过这片领土的英国律师——拉德克利夫,让他进行划分。拉德克利夫面对一张印度地图,只能完全靠着自己的形象力开始在地图上开始了工作,他一笔下去,可能一个城市,一个村落的命运就改变了,不知多少家庭被分在了两个国家,多少悲剧在后来的历史中上演。但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双方才认为是公平的。现在南亚关系最紧张的克什米尔问题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有意思的是穆斯林的领土被印度的领土从中间一分为二,东方的是孟加拉,西边的是旁遮普也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即使这样两个宗派的代表尼赫鲁和真纳也完全接收,真是分家心切啊。据说拉德克利夫完成工作后深知自己造成的灾难。发誓再也不想登上这个大陆一次了。

  当时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英国的官员迫不及待地不断的焚烧、销毁各种在殖民地时期的机密档案。这些档案有很多都是珍贵的史料、秘密、情报,价值连城。因为害怕一旦落到当地人手中会造成巨大的误会和冲突。所以只能销毁,那些文件中有多少秘密和真相,只能凭借我们的想象力去猜测了。

  这些忙碌都是为了哪一个日子,1947年8月15日,印巴独立日。

  独立之后真的就是天下太平,就是修成正果吗?卖个关子,明天再与大家分享!

  《自由与荣耀》第四天

  印度在一片混乱中进入了新的时代。独立,分家二合一。印度摆脱了殖民地的命运,但同时也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终于如了印度的尼赫鲁和巴基斯坦的真纳的愿。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印巴分治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造成了永远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简单总结三条

  第一,两国的国父们万万没有想到,分家之后血腥的屠杀和暴力不但没有结束反而越演越烈。两国的边境划分完全没有科学规划论证,(也没法科学)。从而造成了印度国家里有大量穆斯林需要往巴基斯坦迁移。而巴基斯坦地区也有大量印度教百姓需要迁回自己国家。人类又一次巨大的迁徙产生。在迁徙的过程中,成为对立国的政府,警察不再对他们进行组织和负责,周边的平民和邻居在一夜之间变成对立国家的居民,没有了法律和武装的保护,迁徙的民众成为了屠杀的对象,整个迁徙的道路上如同屠场一般,至于血腥的屠杀场面我不再描述。由于混乱和动荡,死亡数量无法统计。但有历史学家估计是将近100万人。

  第二,克什米尔地区成为两国的矛盾的焦点,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的一个土邦,在印巴分治期间两方都希望这个地区加入自己的国家,双方明争暗抢。当地王公已经决定加入印度,而当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因此归属难定。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此只能过程战争来较量。随后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结果大约70%领土由印度控制,30%分由巴基斯坦控制。虽然后来联合国已经介入调解,其归属问题任然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克什米尔地区任是南亚大陆最混乱最不稳定的地区。

  1948 年1 月3 日5 点10 分时,甘地准备参加一次祈祷活动。就在甘地走向平台的一刹那,潜伏在此的纳图拉姆•戈德森跑到甘地面前。他先向甘地鞠躬行礼,口中低声说:“圣父,您好!”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枪,顶住甘地赤裸的胸口连开几枪。甘地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最后一步,口中喃喃念到:“神啊!”随后倒地。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的老人就这样死在狂热分子的枪口之下,结束了他那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在法庭上,纳图拉姆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被称做”印度父亲”的甘地行刺,因为甘地对于印度“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自由与荣耀》读后感(五):没有那么好 也没有那么糟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所写的就如文章的副标题一样,1947年什么什么,自由与荣耀这个主标题我觉得太作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不知道印度这个国家是么样发展的,仿照西方的制度但是人员的素质却是稀里哗啦的差,导致这么多年来,还是个阿三,我觉得中国人对阿三这个词用的真的是很贴切,从开始脱离英国和脱离后,我完全看不见印度的精英阶级在对于国家的控制力方面的成就,维护国家的军队。。。散了摊,维护居民安全的警察散了摊,看到的都是暴力,宗教暴力,贫民窟,以及在贫民窟行走的甘地,这里我想特别说说甘地,虽然这个不是主要讲他的书,虽然这本书对他的解读不是很全面,不过从中我感觉到,虽然甘地对印度的大方向,就是不能分裂是有一个非常正确的政治目标,但是对于一个从西方留学归来的人,至始至终我也没明白他为什么对科学那么排斥,也不明白甘地虽然行走在印度村落 了解贫瘠的印度人,但是却无法改变他们,我对他感到悲哀。这本书我觉得对于历史来说 可以拿来看看, 其意义也只是在于为什么印巴总在闹,了解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