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死》读后感10篇
《不如去死》是一本由[日] 京极夏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如去死》读后感(一):一句不如去死真的能让一个人去死吗
一句不如去死真的能让一个人去死吗?
亚佐美离奇的死了,只是见过她四面的渡来健也到处搜寻她的信息。他想知道亚佐美的事。可是不管是亚佐美的上司、邻居、情人、母亲还是警察,没有一个人知道亚佐美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只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抱怨自己的人生。
一个被妈妈卖了,男朋友是黑社会,被邻居的前男朋友强奸,与上司关系不正常的女子,竟然没有抱怨,还觉得很幸福。真是让人不可思议。而渡来健也不断强调亚佐美跟他见面的那四次并没有什么目的,没有抱怨只是随便聊聊天,竟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能说什么,因为我都不相信,不相信亚佐美是幸福的,不相信她只是想跟这个年轻的男子说说话没有任何目的。
亚佐美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没有朋友,甚至可以说没有亲人,死了都没有人真正为她难过,这样还不算惨吗?可是她的死竟然是因为渡来健也的一句话,在不幸到来之前,不如去死把。她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希望以后也一直幸福。所以渡来健也给她出了一个主意,不如去死吧。
虽然最后亚佐美不是自杀的,可是,当渡来健也要杀她时,她表现出的表情,不正是表明她真的想死。而死的原因不是太痛苦,而是太幸福。亚佐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啊。从第一人看到第五人,对她是深深的同情,同样觉得她很不幸,她想死也是因为想解脱吧。应该是自杀。而结果是太幸福了。真的很难接受。
那些不断抱怨自己人生的人都不想死,一个幸福的人怎么就想死了呢。真的不能理解。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的人生对比起亚佐美真的好太多了。抱怨从来就不能让人生好起来,如果不喜欢,那就改变好了,如果不能改变,那就接受。如果不能接受,那就不如去死吧。如果不想死,那最终还是要接受的,不然就好像行尸走肉。
不管别人的人生是不是脏乱不堪,不管别人经历过什么事,也许在你眼中是悲惨的,但也许相反别人是幸福的,而你的人生别人看来是辉煌的,但是在你自己这里却是过不下去的。
《不如去死》读后感(二):感慨
花了两天左右看完了整本书。在去看别人的评论之前写点自己的吧。
我常觉得自己不幸。也许是无法满足吧。
优秀的人也是伤感的。超脱里面的老师为那么多孩子感到痛苦,他想要拯救他们。但是做不到。
也许我也做不到很多东西。但是也没那么惨。
主要是一直在抱怨别人所以不上进而已。而且我确实不想上进,因为上进后的的人生也不一定是美好的。
不能说父母没错,别人没错。但是大家都普普通通竭尽全力的经历了过得去的人生。
某个意义上也许是是经历太少所以过于天真吧。
剧情就不讲了。因为让我感慨的最多的是代入感。我承认我只为自己而活。自私。原来好奇女主的人生。但最后也只在意自己的启迪。
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喜欢,我自己看,又不是为了炫耀故事才打这篇文字的。
晚安。
《不如去死》读后感(三):那就不如去死吧
京极夏彦老师的书我读的不多,当时想要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处在一种低谷,看到书名的时候想的是,啊,到底是要多么直白把不如去死作为了书名呢?今天刚刚把它看完,已经走出低潮的我再看这本书的感觉应该说是极为复杂的。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第五人和第六人。全部六章都以不同的人作为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而与他们对话的人是一个叫做渡来健也的男人。开头介绍,一个叫做鹿岛亚佐美的女人被杀了,而一个叫做渡来健也的男人开始向与亚佐美相关的人询问想要知道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推理小说不如说它更具有启示意义。从第一章开始我就在想,这个叫做健也的一直在说自己很笨的无业游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和死去的亚佐美到底是什么关系却完全没有把他当做凶手怀疑。健也先后找到了亚佐美的上司,邻居,男友,妈妈和案件的警察希望了解他们眼中的亚佐美,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专注于述说自己的事情,不幸也好痛苦也好,没有人真正的去了解亚佐美都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他人,所以健也对他们说,那就去死好了,既然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去死呢?但是没有人想死,大家对于现状再不满也想活下去哪怕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看到第四章时我想的是,亚佐美果然很可怜吧,她的遭遇放在我们身上都是一生无法走出的阴影,亚佐美的那些关系人果然是没有关心过爱过她,每个人在意的只有自己,害怕的只有自己的生活黯淡无光。
我没想到的事,事件的转折发生在了第五章结尾处,健也对着警察说是自己杀了亚佐美,老老实实的自首了。第六章以健也的国选律师为第一人称叙述,我觉得这一章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健也继续以他的方式直来直去的说着自己想说的话,他是一个罪犯这一点不可能改变,而律师挖掘那些罪犯的善良之处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己杀了人犯了法也根本不要求减刑为什么一定要走这一步呢?事实真相在第六章才浮出水面,原来以健也的视角还有他与亚佐美的谈话来看,我们觉得不行的亚佐美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幸,而那些一味说着自己事情的关系人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私对亚佐美莫不关系,亚佐美的上司没有讨厌过她,她的邻居因为误会可能只是嫉妒,她的妈妈抚养她长大只是不知道怎样疼爱自己的女儿,男友虽然是暴力的黑社会但却非常珍惜亚佐美。问及健也杀掉亚佐美的动机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和我开始想的一样,因为亚佐美对他说自己想死,所以有点笨的健也便为了满足亚佐美杀了她,但看到最后我错了,本书之所以叫做不如去死是因为真正的精华都在最后,亚佐美想死并不是因为痛苦而是觉得太幸福想要把这种幸福永久的保留下来,她害怕未来会承受伤痛所以宁愿死也要把这种自己觉得幸福的日子留下来。健也说自己动手时亚佐美是笑着的,她是真的觉得幸福,所以自己杀她的行为也就不受控制了,这也是为什么健也杀掉亚佐美后想要向其他人调查亚佐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只能说结尾给我的震撼就像是本来有一口气可以呼出但却最后没有办法呼出而选择吞了回去。
那些说着自己怎样凄惨的人想要活着,过的太幸福的人却想要死,这不是完全反了么。脑子里在回响着“那就去死吧”,大多数人回答着不想死想要活着,而亚佐美说出的却是“啊,我想死”,她真的想死。这是一种基调瞬间变得哀伤的一句话,但我想,除了这些问题本书探讨的更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凭借你自己的眼光看待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看到的往往不能保证是真相是本质,永远也不要觉得你对一个人已经十分了解了,因为你了解到的那一面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不如去死》读后感(四):初读京极夏彦
之前是因为同学推荐才来看的,之前完全不知道作者和书的内容,单纯是被书名吸引来看的。文章开头着实让我不明就里了一阵子,不过一章过去也就明白了,语气是很日本风的。文章大概是说女主被杀,男主分别向女主的情人、父母、男友、邻居、警察、律师六个人对话,想了解女主,却发现每个人只谈自己的事情,只关注自己,表现人性的自私。通过反复六次说不如去死得到的不同答案,作者其实是想表现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即使痛苦也要挣扎着活下去的才是生活。通过对话的描写充分刻画出六个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特征。这种描写方式很独特也很喜欢,但是本书反复重复六遍,形式感太过强烈,导致可读性不强,兴趣极大减弱,总之,除非意外,不想看他的书了。
《不如去死》读后感(五):有些闪光点(泄底)
一开始看的时候被6个对话的模式稍微浇熄了点热情,不太喜欢这种模式性太强的。
看到中间变得很感兴趣都是因为键也这个角色。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背负的东西很少,有种没心没肺但又看的很清楚,世界观粗暴但是黑白分明。而且还有点犀利,以致我一度以为他会在担当侦探的角色破了这个案子。。。
而且他的态度也很可爱。“不知道才问啊”,这种理直气壮的呆萌啊。
直到看到他的自白。。。尼玛,这样好老套啊。。。而且这本书的价值观又要重新评价了。这样看来我觉得亚美子实在是有些变态的。以我的价值观来看死亡这种归“零”实在是比生而悲催的“负”更可怕的东西。
而且这样在往回看,健也的每人一发狂暴版心灵鸡汤就有些变味了,甚至有的讽刺。本以为他是有大智慧的,却只是死守了自己价值观罢了。
《不如去死》读后感(六):纪念完读《不如去死》
我不太擅长写书评。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要把这些想法整理起来真是太麻烦了,而且还得再这些混乱的想法中提炼出些什么来吧?所以还是算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成了京极夏彦的脑残粉了,看过了他的两部小说《姑获鸟之夏》和《魍魉之匣》,里面的故事、人物以及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都非常吸引我。而我想要看这本《不如去死》,其实仅仅是因为对“京极夏彦”感兴趣而已。
这个仿佛诅咒一般的书名确实有点吓人,我把它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要是谁不经我同意就拉开我的抽屉,一眼望见“不如去死”四个大字估计都会吓得立马收手吧?
我起初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灰暗的小说,但其实这是一本表面沉重实则积极向上的小说。但是读过了京极堂系列再读这本真是有点水土不服,这本书里是另一个世界,没有一个最有智慧的能拯救这个世界的人,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人应该受到惩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里面只有一群说着自己不行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往什么方向走去,真让人不安啊。其实,《不如去死》才更接近我们现实的世界吧?
我还是更喜欢有京极堂的世界。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这本小说只是京极夏彦闲事写来消遣的作品,比起京极堂系列,语言以及人物的刻画真是粗糙太多了,这里有的只是以对话构成的最简单的故事。一个自称是废材的小子对众人说教的模式真是让人不爽,一般觉得自己“中枪了”的人都会傲娇地回一句:”别说得好像很了解我的样子!“每读完一个人的故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不过事实上这部小说还是积极的。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有这么一句话:”没有比死更糟的情况了。“我想”不如去死“其实也是这样的意思。既然你如此不幸,既然你走投无路,为什么你不去死?想到要去死,大概你就会犹豫,闭上你满是怨言的口。我就不评论作者”不如去死“的说法好不好,也不想讨论什么小说的合理性。起码我读了这本小说心里有了一些启发,当你觉得很绝望的时候,想想那些看起来比你更不幸的人,他们不是一样努力地活着吗?有些人连活着的机会也没有。没有比死更糟的情况了。何必自己去寻死,你该死的时候自然就会死了。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非要把你逼上死路。这就是我对这些故事所传达的思想的总结了。
再说说京极夏彦吧,据说他是”新本格“的作者,可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新本格。我也听说京极夏彦写的是”推理小说“,看过有人批判京极的推理不合理之类的。我觉得这样给文学作品贴上标签不太对,这样会影响你对作品的印象,就如你对某事物有所期望,这样具有目的性的眼光难免会给你换来失望。我觉得阅读并不是一定要为了得到什么,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的过程,带着旅行的心境,慢慢探索未知往往会给你带来惊喜,发现那些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不管怎样,看京极夏彦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好的,总之不坑爹。
不过这个跟口味问题确实很有关系的,据说绫辻行人也是新本格推理作者来着,但是我真心不能爱上他的作品,我读过他的《杀人十角馆》,虽然我觉得这个故事挺妙的,但是语言显得过于稚嫩,而且结局确实是让人出乎意料,但是也太奸诈了吧,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啊!后来我又读了他的《another》,这个真的是坑爹,颇有一种作者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玩游戏的感觉,为什么不让读者也一起玩?虽然我给这本书标上了5颗星,但是那仅是我被自己有耐心读完这么厚一本书感动而已。
好像有点扯远了……说到故事的精彩性,我觉得《不如去死》真的远不如京极堂系列,就是我觉得这些故事不有趣。我想起我看过京极夏彦写过的另一个故事,出现在《世界奇妙物语》里面的,题目好像是《门》?跟《不如去死》有点类似,也是关于不幸与幸福的。大概的内容就是有一个非常不幸的人,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他只要去住一晚幸福旅馆,从此生活就能变得非常幸福,会一直幸福下去,但是必须要在……算了,读我这篇乱侃的你如果感兴趣就自行去搜视频看一看吧,这个故事说起来真的有点复杂。”只要在不幸到来之前死去,幸福不就是永恒了吗?”……
(这样的态势,接下来我要开始讨论关于“永恒”的问题了么?)
再回到《不如去死》,我感觉这部小说是没有结局的,它给读者留下太多联想了,有点在意,有点不安。究竟亚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死又意味着什么?她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活着?生与死对一个人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亚佐美从来未鲜活地在故事中出现过,但是因为她联系了这么一些人,一切是非黑白又好像在渡来这么一个人的作用下颠倒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这么运行着,有的只是你看得见的,或者是看不见的。
没有答案。
只留下一句话。好好活着吧,少年。
《不如去死》读后感(七):残缺又完美
第一次看京极夏彦的小说,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断断续续地读,耐着性子地读,一心只想知道真相,只想知道杀人凶手是谁,只想体验那种蛛丝马迹般的伏笔被侦破的快感。
但我失望了。
因为真相一开始就不重要,只是件摆设。就像房间里的桌子上有一个漂亮的花瓶,其实设计者展览的是桌子,但多数人只会注意到花瓶。这也是为什么前几章我会读得如此吃力的原因,因为作为读者一直想了解案发的经过,但作者却在自顾自说着别人的事。大段大段冗长甚至带点乏味的心理铺陈和人物对话衔接得天衣无缝,也一句一句地焚烧着读者焦躁的心,囚禁着那些找不到出口的情绪,拷问着那些时而虚无缥缈时而现实非常的问题。
一方面,这本书作为推理小说来看显然是不太合格的,基本上没有伏笔,直白单一的平铺直叙,甚至过早就能猜出真相的情节设定,这些都是覆盖在推理这一标签下残缺的体现。但另一方面,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却又是趋于完美的,这表现在它打破常规,弱化故事与结果,强调心理与过程的极端展现。这种展现涉及了对幸福论,人情世故,社会规则,舆论压力,人之行为本能,逻辑思考的常规性与独断性,个体价值观甚至终极价值观的探讨,虽不能算面面俱到,却也做到了点线全包。
正因如此,这本小说相比一般推理小说而言,少了一般推理小说的刺激精彩,却也多了一般推理小说所不具备的哲理内涵,而这点却是一本书最值得回味与赏析的空间。
《不如去死》读后感(八):关于活下来的七个人
京极夏彦先生的书,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所以自然谈不上对其本人和以往作品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写下这些文字,只是记录自己对于这本书里几个人的理解,作为读后记。
谁都有想去死的时候吧,实在太辛苦了,想着也许死了就解脱了。可是除了真正鼓起勇气去死/被杀死的亚佐美,无论是书中没能去死的七个人也好,还是看这本书的我们也好, 其他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继续活着。部长、邻居、黑帮男友以及母亲都试图融入社会,却自认为尴尬地留于社会下层,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只能就这样半死不活地日复一日地活下去;警察和律师自以为洞察了这个世界的规则,用自以为是的正义扛着自以为是的社会责任去拯救这个世界,可是却又力不从心;人和人的理解是那么的难,社会中熙熙攘攘的人群,自认为是笨蛋的健也放弃了去适应,所以他选择了出走,将自己从社会分裂出去,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着。
说到底大家都一样,和自己的假想敌比起来,生活总是那么糟糕,不够有钱,不够有社会地位,不够自由,总是缺了点儿什么,而恰恰就是因为自己在心中判定缺了的那一块儿给幸福判了死刑。一切都是别人的错,我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这么糟糕呢?部长、邻居和黑帮男友都这样想。其实健也给他们指出了很简单的路,既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那就去改变啊,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啊,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可是,就算头脑能够想明白,感情上还是过不去吧。人的情感总是阻隔自己的理智指明的捷径,而偏偏选择抱怨。抱怨就是给思维的烟雾弹。抱怨吧,抒发情绪上的不满,然后彻底忘记了思考解决办法这回事儿。等情绪平复了,又觉得生活可以忍受了,就这么过下去吧,虽然还是缺了一块什么,还是不幸福,可是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还是有点儿什么东西的。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大概是,活着的人怎么知道死去之后的人不会后悔自己苦苦为生挣扎了数十年呢?会不会死亡本身才是解脱呢?因为从来没有死者告诉生者死后如何,所以大部分的生者保有一份“只活一次”的心态去生存着。可是就这样只活一次的心态也会衍生出不同的版本来,有些人得过且过,也有一些人无论如何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来。
书中的警察和律师都是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人越长大越不敢对什么东西轻易下结论,所以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人都是内心强大的,也是盲目的。除了明确的社会法律和规范,在其他事情上的对错都是主观的,甚至法律法规也是由大部分人的主观推导的共识。做一个社会人,那么多张嘴,那么多双眼睛在身边,能够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很难很难。
无论是说出“认真做一些事情的话,怎样都会被讨厌的吧。”的警察也好,还是出于同情想要尽力在法律的框架之下推行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律师也好,其实也过得很艰难,只是他们心中的信念成为了调剂。
人生在世,痛苦是在所难免的。怎么去和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好好活下去呢?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答案值得借鉴,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唯一的啊。我又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呢?
《不如去死》读后感(九):归因的据理力争
小说通过拼凑的手法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受害者形象,然而让读者内心蠢蠢欲动的,却是那些普通人庞大的思维系统。
我们的思维驱使我们将错误都进行外归因,生活的琐碎、不如意、落差等等,由此衍生的负能量充斥的生活和念头,都是因为这个不温柔的世界。这么想来生活无非煎熬和忍耐,书中大胆提出一个建议——不如去死。当我站在这个立场上思考的时候,我脑海中会产生反对的声音。明知道生活的艰难可是我选择活着。并非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那种敷衍,更多的应该是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好奇和无知。这样一来就有了反驳去死的理由。
其实不是邻居的聒噪,也不是生活的沉重,不是命运开的玩笑给我们大大小小的沟壑,而是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当我想要一座大山的时候,我才会觉得搬动石头的手的疼痛。当我需要成长的时候,固执的想要不劳而获,我才会觉得世界小气的可怜。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内归因问题似乎都解决了。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都是在做准备,为下一个转变、成长、飞越抑或低沉。当书中的人物,那些被生活和自己内心折磨得人,被建议不如去死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抗拒的。因为他们的生活还有无数可能,他们做出的冷漠回应、残忍伤害、冷漠无视都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生活空间,他们一直心有所向。
相反,死去的女孩,她似乎说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邻居很友好,对母亲心怀感激,一切都顺理成章。她没有内归因同时也没有外归因,所以生活会变得了无生趣,她没有动力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没有心情给自己更高的地位。她平静的对待不公,认为这些都是自己本该有的位置,这样的一味妥协才是想要去死的全部契机。
:书中关于律师这一职业的比喻非常有趣,他们是提炼金子的人,提炼金子就要把金石中的所有杂质去除,哪怕那是银砂。对于犯罪的人,不论出于怎样合理而又人情之中的理由,他们只要提炼出犯罪的事实。对于那些需要为犯罪者辩护的律师也是,因为要提炼出银子,所以金砂也要视而不见。
《不如去死》读后感(十):富有逻辑的病态人格
小说随着一名叫亚佐美的女子被杀展开。一个无业小青年,先后拜访了死者的上司、男友、邻居、母亲等人,后与负责此案的警官和他的委托律师也有两次对话。慢慢的,一个恐怖的变态杀人者的形象开始跃然纸上。
所谓“恐怖”,我认为是看似正常(这个正常当然是指某个社会主流的公允的伦理观念)中的极其不正常,这可以在伊藤润二的漫画和BBC短剧《疯城记》中找到佐证。因此说来,生活中那些个人主观认为正常的想法、行为、语言,一旦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并加以实施,观者便会感觉“恐怖”。此篇小说中,男主角“渡来健也”—即那个无业小青年—便是一个恐怖的化身,从字里行间我很难看出他拥有大多数社会通行的正常的价值观,或者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情感体验”的人。将人物性格分开来看,他拥有正常的“逻辑观念”(这也是小说中的第五人--律师,认为他”正常“的原因。因为律师只关心”逻辑“而不关心“伦理”),但是,他的恐怖在于,他没有“道德观念”。
在哲学中,“逻辑学”和“伦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前者回答“什么是论证清晰的?我如何判别论证的有效性?“,后者则回答“什么是道德?我为什么要有道德?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我认为,对于人类来说,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为”有逻辑“是机器也可以完成的事情,生活中即便那些看似“逻辑混乱”的人,也能和社会相安无事的共存。但是,”有道德“目前看来只有人类能够对自身和社会加以实施(这也是人工智能至今也无法逾越的边界),换句话说,人之为人,便是因为人有”道德“,人懂得伦理。那么,一个没有道德,不懂伦理的人,只能是一副披着人皮的生物,他可以做出任何有违人伦的事情而不会产生“情感”,只要他在逻辑上讲得通,即所谓的”有逻辑上的正当性“,此时,不需要伦理,没有道德,只要逻辑通顺,一切行为皆可实施(比如,《我,机器人》中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西莫夫希望通过完美的逻辑试图保证机器行为的正当性--即机器永远服务于人类,不伤害人类,却不料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最终成为了机器屠杀人类的完美理由,类似拷问的在《黑客帝国》中也有所体现)。
小说中渡来健也拥有完备的杀人逻辑,拥有遵纪守法的逻辑(仅仅是”逻辑“),却没有正常人有的情感体验,即,他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无道德者”或”低道德感知着“(不同于“反道德”,这类人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比如一些出现返祖现象而退化的人类和连环杀手),因此,当亚佐美说出”是啊,我想死呢“的时候,他的脑中只有逻辑(你让我杀死你,我有能力杀死你,因此我可以杀死你);当那些人对生活抱怨的时候,他的话中只有“讨厌的话辞职不就行了?不想辞职的话去改变不就行了?改变不了的话就妥协,不想妥协的话就反抗,不管怎么做都可以啊,如果什么都不想做的话那就宅在家里做个家里蹲也成……”;当人们仅仅是对生活的无常与无奈表示出一丝愠怒的时候,他却说”不如去死好了“。这些话看似无懈可击,但请仔细回味,你便会发现此类人的天然自私与无道德感的可悲与可怕,而这些更显现出建也这类人的的恐怖之处(回想下这些年我们看到的一些杀人犯,那些振振有词却毫无情感的病态杀人者,便很容易看出建也的反常之处)。相比之下,那些面对生活表现出不理智、抱怨、绝望、悲观厌世的人,却是有血有肉,过得无比的真实与无害的。
可以设想,一个一切”照章办事“的社会是完美的,但却是经不起丝毫调整的,因为没有空白的地方留给它移动;对一个人来说,只有逻辑没有伦理(比如现在社会上那些所谓的”道德卫士“),是看似有模有样实则可悲与可怕的,因为他会因为仅仅”逻辑正确“就可以做出一切反常的行为,最终害人害己。人类是情感的生物,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本性。
小说的出发点是好的,让人们坦然面对逆境。但是,让一个病态者来警醒正常人,除了证明这些正常人”自我觉悟“不高之外,就只能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