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10篇

2022-05-13 16:1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10篇

  《土摩托看世界》是一本由袁越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一):评论土摩托看世界

  第一次去三联书店朝圣,买了两本书,一本《佛陀》,一本《土摩托看世界》,摞在半米多高的新书堆里,直到快过去半年了,才终于翻开来。

  一开始读,就一点也不夸张地开始肾上腺素上升的感受,好久没看到这么有趣的内容,好久没发现新的有意思的作者(是的,读书太少),所以整个一个礼拜的过程里,因为阅读着这本书,生活都变得有意思起来,除了和身边的人聊了不少书里好玩的事情,也是给在雾霾的北京里低头赶路的自己开了一扇窗看到外面的世界。

  首先因为是游记题材,本来就是我会喜欢的那类内容,大学前住在家里还算有看电视的习惯,最喜欢的电视台就是旅游卫视,这本书让我想起来当年看着电视里世界各地的行脚节目时候心里的小激动。

  另外因为作者土摩托是理工科博士(刚百度找了点个人介绍),所以他在旅途上观察和思考的角度非常有意思,植被状况,动物种类,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卫生习惯,语言种类,现代化程度,主流信仰和哲学,历史背景和当代政治,一个事件或者现状背后的可能成因分析,读着过瘾的同时,也启发了我关于出门旅游的意义的思考,到远方去,除了感受不同的风景和生活,同样也是为自己的终极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而作者的以上角度,确实是非常好的思考素材。

  最后也是最实际的,书里的很多地方都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的,对着我的迷你地球仪一个个认识了这些大多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国家位置,其中对相对安全(第一要素)和有意思的阿根廷,突尼斯,哥斯达黎加有了不少向往。低头赶路的时候偶尔会想起来问自己到底是在追求些什么,那么这些个远方,就可以是一部分答案。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二):一个科学记者的世界各地深度游,雷蒙德人类历史三部曲的一个注解

  《土摩托看世界》,今年9月出版,是《三联生活周刊》特约记者袁岳(笔名土摩托)的世界各地的深度旅游的文集。袁岳是国内记者中少见的科学记者,专写医疗相关的最新科学进展,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基本每周一篇,能把医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当然基本都是英文)看明白写清楚。此外还经常在《三联》上写一些游记,本书就是这些游记的合集。

  这本书比常见的游记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地是经常是一些普通旅游者很难有机会去的地方或者是不太敢去的地方,比如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地震后的日本。

  2:深入。书中一般要把目的地的历史、政治上的重要事件交代清楚。这个相对来说还不算难。另外,袁岳对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都有所了解,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的特点和由来都有所介绍,这是普通的游记经常欠缺的。

  3:资料比较可信。作为科学记者,自然会注意资料的可信度。这个也区别于常见的游记的随手摘抄。

  4:作者深受Jared Diamond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第三种黑猩猩》、《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影响。不时举书中的观点来验证看到的情况。我感觉整本书都可以看作是这三本书的注解。

  总体感觉这本书我还是比较喜欢。水平远超大部分的中文游记。

  感觉这本书有两个小缺陷:

  1:最好每篇文章能配一张地图,标注一下目的地所在的位置和作者的行程。原因是大部分的目的地都是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地方。我是边看书边上网看地图的。

  2:书中不少内容还是有时效性的,最好能标注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三):世界如一面镜子

  作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土鳖的中国人,我承认自己以前是个傻逼,当然不是说现在我就不傻了,现在也傻,不过以前更傻,就跟爱因斯坦同学做的两个橡皮泥小板凳一样。以前我也认为应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我也骂日本人“小日本”,我也认为破钓鱼岛肯定他妈逼的是中国的,美国是邪恶的,反正贵国人有过的弱智想法俺都有过。现在稍微好了点,因为胡吗个老师说了,“人人都有自己的小板凳,我的不带入21世纪。”

  土鳖的原因自然是没见过世面,今年第一次踏出了国门,去了台湾看了下他们水深火热的生活,深有感触,感觉就跟从朝鲜脱北逃到了韩国一样。坐井观天就是这样,看看人家怎么过日子的,才发现啥大国崛起都是骗人的,印加国王在西班牙人没来之前肯定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言人、世界之王。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比不上欧美日韩,难道还不如非洲兄弟吗?这就是老罗所说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看到高鼻蓝眼的欧陆人,自然心里就觉得自矮一等,看到黑人印度人,马上又趾高气扬,“妈的我比不上你白的还不如你黑的吗”,可惜的是,中国大多数人是很糟糕的民族主义者。

  旅游的一大益处,就是让你脱离了你生活的那个小圈子,摆脱那个坐井观天的状态。看到别人怎么生活,别的民族为什么发展出了别样的文化,是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这个矫情的时代,旅游的代名词就是普吉岛塞班岛、马尔代夫、巴黎罗马马德里,旅游的目的就是拍到此一游照,旅游的意义就是装逼。少有人把旅游看做一个开拓自己视野的机会。中国人有古话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这两件事儿在中国都成功演变成了装逼。当你提旅游时,你会把印度、坦桑尼亚、巴布新几内亚、海地当目的地吗?

  土摩托这个人渣就喜欢跑这些地方,还把这些地方的游记集结起来出了本书,就是这本《土摩托看世界》。虽然这些游记多在三联生活周刊和土摩托日记上发表过,但是这本书进行重新的编辑,读起来更顺畅了,何况还有收藏价值。

  这本书我拿到手看的很快,两天时间就看完了。非常好看,受益匪浅,以前我自以为地理知识比较齐全,但读了之后还是发现自己对很多国家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比如印度。提起这个中国的邻国,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穷、但是软件业比较发达。印度文化究竟什么样,我估计多数人不清楚,这批人还估计忙着指责美国不懂中国。

  土摩托的书的特点是,多数旅游书重点在于渲染旅行的文艺小情绪和流于风土人情等表面问题,而土摩托老师重在看待这一切背后的因果。你在介绍旅行的国家有什么美食的时候,土老师已经想到这些食物里含有多少蛋白质和淀粉,这些食物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何意义了。看问题深刻就是这样,嗯哼。

  比如土摩托的文章里解释了印度社会的形态,印度的特色一是种姓制度,二是宗教信仰。印度在公元前1500年时被欧洲来的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为了区别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引入了种姓概念:婆罗门(僧侣)为第一等,刹帝利(武士和官僚)为第二等,吠舍(商人和手工业者)为第三等,这三种基本为雅利安人,首陀罗(农民)为第四。此外还有贱民,普通人对他们歧视比种族歧视还厉害。但就这样一个系统,居然能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源于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认为人的肉体只是皮囊而已,死后会轮回转世,所以印度的穷人安贫乐道,为的是积德下辈子投个好胎。印度的婆罗门从来都不需要劳动,每天只想着思考人生思考宇宙这一类的终极问题,抽象思维自然强大,所以印度人发明了零的概念和阿拉伯数字,所以印度人理科远强于工科。到了现代,软件业简直是为了印度人量身订做的,这是一种继承了婆罗门擅长抽象思考特质的行业。怪不得梁漱溟老人家在《这个世界会好吗?》里说,现在是欧洲文化唱主角,然后是中国文化唱主角,最后是印度文化唱主角,老先生太有远见了,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终归到底是印度人的。

  土摩托老师的游记带有进化史学的观点,很多地方继承了贾里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的衣钵,看土老师的游记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比如,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团结、公共道德水准高?

  为什么日本人善于制作精美产品却思维固执?

  为什么同是中北美的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而海地却是一个失败混乱的国家?

  为什么非洲有如此多的野生动物?

  为什么美洲人、非洲人和波利尼西亚人没有加速进化去征服欧洲,而是欧洲征服了世界?

  为什么巴布新几内亚1940年时还是一个原始社会,现在是个混乱的国家?

  为什么巴布新几内亚家庭暴力如此严重?

  为什么中国人会大批在非洲谋生?

  从多方面观察历史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方的,观察环境和社会是如何塑造了人的特质的,观察环境破坏和环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给自己一面镜子,看到我们所处的生活的荒诞和美好之处,并且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演进的,人类是如何对自然进行破坏的。

  土摩托到的这些国家多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受害者”,大多数中国人注定不能到这些国家去看一看,读下这本书,了解一下别的国家是什么样子,或许能让人摆脱很多以中国为标准而思考产生的很多偏见。

  土摩托博客的抬头上写着那句警句那:偏见源于无知。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四):想读

  袁老师对科学和音乐都非常专业,袁老师的独立博客也是我很喜欢的独立博客之一。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五):想读

  袁老师对科学和音乐都非常专业,袁老师的独立博客也是我很喜欢的独立博客之一。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六):我们为什么去旅行

  在英国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除了希望能够偶遇漂亮的单身妹子之外,我为什么要去旅行呢?

  那次最沉默的爱丁堡四天之旅,除了入住旅社、去饭馆吃饭、买东西问路,我没有说过一句话。独自从爱丁堡的城堡,教堂出发,沿着皇家英里,走啊走啊,从老城区走到新城区,走过红顶白墙的小楼房,走到海风呼啸的港口。

  这样的旅行是肤浅的。如果你问我爱丁堡是怎样的,我回答不上来。爱丁堡应该并不是只由城堡、教堂、街道、港口和风冰冷冷的构成。爱丁堡应该由爱丁堡的有温度的人儿们构成。他们应该早上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去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应该晚上下班,在老城区致密的小巷子穿行,手术刀般精确无误的找到某一家酒吧,那儿应该要有一个会唱歌的漂亮姑娘。

  隐身在当地人之中,倾听当地人的故事,才是想象中旅行该有的样子吧。只有这样,当谈起一个城市时它才不只单纯是一个地点而已。

  我有一个朋友,曾在西藏住了一个多月。他眉飞色舞的讲述他在西藏的经历:当地的朋友带着他去见活佛,活佛帮他取了一个藏语名字;他在某个地方泡温泉,被太阳晒得全身变黑,脱皮,脱完之后换了一身嫩嫩的新皮肤;他骑朋友的自行车去泡温泉,在温泉上班的小伙子看上了他的自行车,找他要钥匙,借去骑一圈;他知道这里只有一家店的马奶酒最正宗,其他店都不行,掺了其他成分。当我的这个朋友说他非诚非常喜欢西藏时,我从中感受到无比的真诚。他将西藏作为一个生活之地而非旅游之地去感受,每天早上起床,抬头就看见雪山,骑几里地去上班或者去见朋友。

  或许,这是我向往却未曾达到的更有深度的旅行方式。

  我想旅行可以有几种目的。其中一种大概是个人心灵层面:在生活中遇到难题,通过短期的逃离实现心灵的慰藉或顿悟。山青水秀的大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能带来最简单最直观的震撼。另一种旅行的目的像是做一个博物学家或田野调查家,去体会某地某些人的生活,挖掘他们的故事,人是他们的关注对象。

  《土摩托看世界》这本书里展示的就是第二种目的的旅行。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主笔,利用工作之便跑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将一些旅行的文章集结成了这本书。

  正向在前言里说的,作者去了很多地方,如新几内亚、埃及、乌干达、地震后的日本等等,其中许多都是很多读者这辈子都难有机会去到的地方。他并不想向读者推销他的私人心灵感悟,而是想通过他的眼睛,介绍给读者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对读者有用,但是了解这些尽管有可能无用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挺有趣味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在从世界各地一些细小的方面,对历史和社会提供佐证。书里极少出现纯粹的大段的风景描写,更多的是与当地人的交谈,描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作者本身的职业是记者,有这样的能力,能在旅行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与当地的人深入交谈,管中窥豹,观察这个社会的状况。然后从极理工科的视角进行分析,并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

  作者去了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混乱,发生过一些历险般的故事。例如作者在莫尔斯比港遭到当地人持刀抢劫,丢了护照、照相机、录像机、飞机票和若干现金,甚至还受到了轻伤;又例如作者在新几内亚的热带原始森林中住了一个星期,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除了米面没有任何事物,靠打猎才能吃到蛋白质,蚊虫肆虐,浑身上下被叮了无数的包。这些经历读来有小说一般的趣味。同时,它们也是当地社会状况的一个侧面反映。

  我常常觉得世界是多么庞大,我坐在这里敲字瞎想的时候,世界各地--发达国家或者落后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层--还有多少个跟我一样年纪的人,他们在经历着自己的故事。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不多去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故事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我的脚步所能覆盖的地方我双眼所能看到的地方实在太有限了。但是有人已经不辞危险与劳累,背起背包,满世界奔波,将他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我们只需在饭后的闲暇时光,晒着太阳,靠在椅子上,用最舒服的姿势捧起这本书,便能够分享到这个新奇的世界,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七):袁老师

  袁老师对科学和音乐都非常专业,袁老师的独立博客也是我很喜欢的独立博客之一。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八):土摩托看世界

  羡慕,从开始到结尾都是羡慕。因为他过的是自己非常期待的生活。

  上大学算是人生第一次离开我所成长的小地方。碰到南北各地的,带着不同口音的人,可以说是很幸运,在上大学迷茫的那个阶段,碰到了南周,国家地理,南风窗,三联这一类杂志并愿意持续看下去。 我想说的是,我终于从一个土包子变成了一个不断独立思考,不断开拓眼界,尝试进步的人.记得当时我在很多人面前说过一句大概是我的人生格言的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现在看看过去,自己有太多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

  后来毕业从所谓的国企辞职后,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工作好。所谓的职业迷茫,其实何时不迷茫呢? 我记得当时我甚至跑到中国国家地理官网这些地方去看招聘,幻想着自己或许可能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那样,最终幸运的跟着一个探险家走遍天下。犹豫到最后,还是选择了专业相关的行业。

  见的多,思考的多,永远是一件好事。看到新闻不再像以前那样义愤填膺,还记得早几年在大学刚懵懵懂懂接触到一点右派言论,就很容易热血上头,激动的认为这是国家唯一正途,不走这条路乃是与时代潮流对抗,逆之者亡。视角在放宽一点,印度,非洲等地尝试MZ的国家,现状如何呢? 我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观点方向,但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要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局限的,甚至在未来可能是错的。

  土摩托35岁的时候开始游历,想一想自己多了一点期望。 感谢土摩托,有想法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

  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多一点,人生也就多一点乐趣。

  人生无限,世界无限,谁知道等在前面的是什么呢?

  Fight and Hope.b

  --- To be revised

  2016-01-03 自己写的真是垃圾啊,自己看到尴尬症都犯了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九):世界是漫长的演进

  2013年读书笔记—第一篇

  《土摩托看世界》—袁越

  2012年下半年,我和言还去单向街参加了这本书的推介会,只不过她是去看苗玮的,我是冲着陈晓卿去的,袁越和这本书我俩也没怎么看也没买,花痴一阵就踏着小雨回来了。呵呵

  不巧它成了我2013年读书计划的头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当时在单向街草草翻过一次,知道里面有我比较有兴趣的国家--老少边穷的第三世界兄弟,手一抖就买回来了。

  袁越,文如其人,简单没有修饰,这大概也与他所受科学教育的训练有关。平铺直抒,力求给读者一个公正的视角。除了第一篇在阿根廷的游记,右面的旅行中他总希望在风景之外找寻当地困境的人性和文化根源。有目的的游记更显深刻、耐人寻味。

  命运与人性的抗争,仿佛越是在原始的地方就越是面目狰狞--<和平年代的战地医生>

  这一篇充满了忧伤的调子,就像开篇所说“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这样一件徒劳的事情,近期内看不到任何希望。”除了缺少医疗物资和补给支持,人性的未开化似乎更是让人窒息和绝望的原因。性命是太过不值钱的东西,可以随意损失: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从书中我不得而知高地人所尊崇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看重的到底是什么。部落之间互相戕害的原因看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而家庭内祸起的缘由更是站不住脚。这难道是上帝故意留下的时光窗口,像现代人展示人类进程中早已远逝的蛮荒和不可理喻。

  书中说《高地三部曲》展现的是一个文化悲剧。真想知道这个既不文明又不开化的社会,肯定它“完全退不回过去”,需要怎样的推动力才能“一步跨进现代社会”,特别是像乔这样相溶于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时代联结者愤然离走,不知道下一个发展的契机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相比之下,MSF的坚守更显得凄凉。赫尔南清楚的意识到了他的窘境,并毫不掩饰对未来的悲观。他深深知道MSF的发展只能着眼于救人才能求得生存和内心的坚持,而高地的发展却缺少很多很多。

  祈祷,高地。

  上帝赋予你安逸的生活,一定要悄悄偷走你的意志力作为代价。--<兰屿-台湾最后的世外桃源>

  这句话是看着这章最深刻的感受,同时也适用与前面仰仗钻石和肉类出口的博茨瓦纳人。衣食无忧生活富足,拿着政府的补贴,享受着大自然无尽的馈赠,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的垂青和眷顾。但在这些地方人们仿佛越是迷茫无所事事,消耗着生命与青春。这是人好逸恶劳浅尝辄止的劣根性么?

  其实同样的剧情天天发生,在世界任何角落。我们一边感叹生活安逸,请提防着上帝,他会偷走你蓬勃的上进心和意志力。

  《土摩托看世界》读后感(十):文字朴实,不小清新,不脑残,纸张很好

  刚看,算是历史社会角度的游记吧。去的都是普通人较少去的一些小国家。文字朴实,没有脑残一味抒发风景很美,当地人如何如何淳朴,如何推崇信仰的力量,到处小清新仰头45度照等等。作者会有一个小入口开始介绍,然后观察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再从历史社会等角度来分析现状,普通游记和其无法比拟,比大部头历史书生动有趣。

  呵呵,刚看到印加帝国那一篇,想到了三毛以前写的那些文字,感觉很不一样,前者有理性分析,印加的没落,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后者偏向感性,比较多的描述印加的神秘力量,个人经历和感受。(PS:三毛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者)

  书纸张质量很好,摊开后不会自动合拢(这让阅读起来很舒服)

  ————————————————————————————————

  写到这,才让我评论成功,豆瓣你一个评论要多少字字呢!!给个数我好数着写啊,第一次写评论就让我写了好几次才成功啊!!!豆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