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1000字

2022-05-12 0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是一本由宋杰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7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一):不可忽视的地利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正如老话所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地理形势的制约。如何正确选择和利用战争的地理条件,也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区域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称为“地理枢纽”。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就是这样一本为我们介绍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的专业好书。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杰教授的著作,曾于2009年首次出版,出版后就洛阳纸贵,十余年间一书难求。在2022年由记号文化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内容更加完善、丰富。能够满足广大历史地理军事迷的需求。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战争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边战,另一类是内战。边战主要聚焦于主体民族和周边民族之间的矛盾,随战略方向的变化而转移。而内战的战略枢纽则相对稳定。东西对立时征战的主要区域是东西方交界的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走廊。南北对立时征战的主要枢纽地区包括淮南、荆襄,有时还会包括汉中。这些内地枢纽区域的存在与基本经济区域并存局面有关,也和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还和当时的水陆交通干线、军事装备技术和作战方式有关。

  最让人关注的还是三国方面的内容。《三国演义》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著,而期间的多场大战更是令人瞩目。至于枢纽之地,尤其以魏吴之间的合肥还有魏蜀之间的汉中为要。正如魏明帝曹叡所言,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防守住了吴蜀两国的多次北伐。孙权被称为孙十万,正是由于屡攻合肥不下所得的绰号。合肥作战有12次,占孙吴主动进攻的34次进攻作战的35%,其中国君亲政6次,权相领兵3次。但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

  合肥对于孙吴而言,是江东的外围屏障,从防守的角度来看,得到合肥就可以遥护建业。而从进攻角度来看,北伐中原,合肥及其所在的淮南地区是北进的出发基地和跳板。同时,合肥处于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也是几条道路汇集的交通枢纽。还可以屯垦。由此说明合肥的独特。在漫长的争夺战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张辽在建安二十年以少胜多,两度领兵主动出击,使得孙吴军队惨败而归。其后,另作合肥新城,吸引着孙吴兵力。到了三国后期,孙吴国力与曹魏相差巨大,已经没有能力守住合肥,即使占领了也只得撤军。

  至于魏蜀之间,频频用兵的战略要地是汉中。自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统治益州开始,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五十年间魏蜀之间多次围绕汉中发生激战。而且蜀国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而蜀国灭亡也源于汉中失守。因此,汉中的意义重大。汉中位于蜀魏两国的交界地带,也是道路汇集、通往几个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经济资源丰富。围绕汉中,蜀国的战略也多次调整,历经刘备亲征、魏延镇守、诸葛亮屯兵、蒋琬费祎主持军政、姜维统军时期,直到蜀国灭亡。尤其是在蜀汉灭亡时,应战部署的种种失误,再加上内政不利,使得蜀军汉中将士的忠心和勇气空付东流。

  除此之外,这本书中的其他内容也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寿春、洛阳、襄阳、郑州等等要地都是我们所关注的地理枢纽。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兵家必争之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二):历史上的郑州为何如此倒霉,夏商周争着在这里发起战争

  随着国内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无数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华夏大地,其中的旅游介绍词十分有趣。在历史溯源上,撰写者们常常称XXX地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以此来凸显此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重要价值。重视某一地的重要性愈来愈成为兵家演说的重点,并且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战役也是以“地名”为其限定,而不是某位左右战局的将军。

  《亮剑》中那位不只会编筐还能看懂地图的少将李云龙便是如此,他就是有天赋能够在复杂地图中看到战局的重心以及抓住战局时刻产生的变化。“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早已在古书中详细解释,到了现代学者这里研究古人在战争中的地理枢纽则成为重中之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杰新书《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正是对上述内容的最新成果。

  在他看来现代学者已出的作品中在对地理时间线性描述、时间起止点与空间侧重点存在一些偏差,对于地理枢纽的重要性原因分析相对单一。于是写下此书对上述问题一一修正,并将中国古代的战略要地“郑州”、“敖仓”、“寿春”、“襄阳”等地的地理特点、历史演变、军事形势在资料等考证基础上加以描述。全文阅读的时候更多是纯学术著作感觉,逻辑层次清晰,序言——导言——具体每章节内容逐步延申。在大量史料阅读的基础上继续采用一种讲历史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朝代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使得每一章的阅读都有一种纵深感。

  有着全国铁路线路最多的郑州,自夏商周开始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自那时起就有了近代军事地理学所谓的“枢纽地区”。三代建国的君主都曾调兵遣将在此激战或设重兵驻防,其中原因究竟何在?

  宋杰通过对考古成果进行大量研究分析之后发现夏族与有扈之战便是在进郑州市以西的古荧甘之泽和甘水沿岸,彼时在ZHENG ZHI上出现了东西对立的格局,以黄河中下游地区被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丘陵切割开的东西两界成为华夏民族和东夷集团斗争的分界线,此地也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口最密集的地带。在此特殊地理环境下,要想获胜就必须途经郑州(郑州也是中原的核心,现在提中部城市首选郑州便知道是为何了),郑州就此成为古代内陆战争中的核心。

  此后无论是商汤灭亡夏朝还是周灭商首要攻击点便是郑州及其所属区域。直至周朝建立之后愈发感觉郑州的重要性,便直接在此设置重镇才保证之后周王朝在此地再无大型战役发生。但对此地的争夺从未停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个诸侯王不是看到了郑国的地理重要性,疯狂进攻直至新的地理格局、地缘战略产生郑州才免于灾祸。

  作者在分析郑州历次发生的种种战争之时,既有大的政治地理格局等背景,又有实际各国重视其的根本原因,还有具体的进攻措施手段等等。在阅读之余还能一览古人的作战方式与技巧,他们的战略眼光等方面,对于古代军事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次很好的沙盘模拟。除此之外,作者还在修订此书时请专业绘图机构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如有需要请私信联系。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三):二十年心血之作,重温经典历史一刻

  我对于这本宋杰老师的二十年心血之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早就已经久闻其大名。这次终于有机会入手了,到手一看果然是一部厚度堪比砖头的大部头著作,心里面又高兴又有点为难。我对这个题材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即使感觉畏难也要慢慢一点一点地啃完。

  这本《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顾名思义,是阐述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地理枢纽的一本书,也就是在中国古代战争中,那些兵家必争之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战争中它所起到的作用,宋杰老师对这些城市进行了一些非常详细的表述和分析。

  中国古代战争中,那些非常惨烈的著名战争往往都是在这些地方发生的。在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比小说中的更加精彩。读这本书也是重温这些经典历史一刻的机会。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本书从夏商周就开始进行阐述,一直讲到了蒙古灭宋之后。元明清就不在其表述中了,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的中国历史。

  在这部分的历史之中,有很多时期都是诸国争霸,中国古代有好几次诸国争霸的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都是烽烟四起的时代,城市争夺非常频繁,那些兵家必争之地就尤其重要。

  宋杰老师从地理和历史上互相印证,恢复了这些城市曾经发生过的著名战役,它们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对其进行战术战略上的阐述,以分析这些战争枢纽地在其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这些战役也常常被改编为各种小说。比如说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由于是三足鼎立,所以在三个国家的交界处往往会发生激烈的城市争夺战。尤其是吴国和魏国之间的合肥、濡须和东关和魏国与蜀国之间的汉中地区。

  在这本书中对于合肥与汉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并且配了地图,可以看得非常的直观。

  合肥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现代,它不仅是江东的屏障,也是向外拓展的一块跳板,所谓进可攻,退可守。合肥也是水路和陆路的交通要地。加上合肥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很适宜耕种。所以在三国时期,合肥就是一块肥肉啊,发生过非常多次的战斗。吴国和魏国就是你来我往,你撤我进。直到最后两国的国力有了比较大的悬殊才得以停息。濡须和东关亦是如此。

  这其中各场战役的种种,就不多说了,书中都做了很详细的分解。

  而对蜀国来说,最重要的城市则是汉中郡。《三国演义》中就出现过刘备亲征,诸葛亮屯兵等桥段。这期间,蜀国为了守住汉中也是战斗不断。最后蜀国因为失去了汉中,而走了下坡路,直至灭亡。

  从夏商周时期的郑州,到春秋时期的郑国,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进攻防守策略,秦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函谷关的重要性。宋杰老师都进行了精要而清晰的分析。

  如果你对历史有一些了解的话,再加上这本书中对于战争的一些比较理性的陈述与分析,你会对古代的这些战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集宋杰先生20年的心血所撰写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曾经绝版多年,这次终于等来了全新的修订版,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另外,这本书中有非常多的文言文和白话文引用,所以看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的快,需要细细地研读。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四):谁是春秋时期最惨的诸侯国?

  高中语文有一篇文言文叫《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出自《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期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就在两年前(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帮助过楚国,因此晋国一直怀恨在心,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国的老臣烛之武仅凭口舌之力说服了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个故事很精彩,是高中文言文里难得一篇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外交大片”。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不了解,这个郑国是哪里啊?

  我们一般比较了解的春秋诸侯国,也就是五霸齐宋晋秦楚,除此之外其他“小国”了解相对较少。其实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具体数量说法不一,最夸张的说法是八百诸侯国,出自《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目前普遍认为,当时有100多个诸侯国。春秋争霸期间,大国通过种种方式吞并小国,仅仅楚国就吞并了48个小国,到了战国初期,大小国家还得有20来个。

  西周时期,郑国建国很晚,先祖郑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公元前806年始封于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周灭亡后,郑武公率众东迁,建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逐步兼并邻近小国,占有今天河南省中北部一带,成为周都洛邑以东的重要诸侯。

  许多重要战役,如泓水之战、觳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都和诸侯对郑国的争夺有直接关系。从时间顺序来看,自公元前 681年齐桓公率诸侯主北杏之盟开始,到公元前 546 年列国举行“弭兵之会”、订盟休战为止。将近150年的时间里,郑国几乎每两年就要经历一次战争。

  如果要选一个我国古代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一定是春秋。仅据相关著作统计,诸侯间的征伐就有 380 余次。当时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数百年来干戈纷扰,茫茫神州几无宁日。有趣的是不管是齐国楚国还是晋国秦国,都把“服郑”——控制郑国——当作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为此不惜劳师动众、连年用兵。以至于春秋五霸,没有一个没征伐过郑的。

  据初步统计,郑在春秋时即遭受战争之灾约80次,是列国中蒙难最重的,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先是齐楚争郑,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年即位,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要做华夏盟主。南方的楚国在这时日益强大,挥师北上。郑国首当其冲,成了两方反复争夺的目标。郑国首鼠两端不停地在齐楚之间左右摇摆。

  郑国之所以屡次叛变齐国,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郑国与齐国较远,中间隔着鲁国、卫国、宋国,齐国并不容易直接控制。而楚国占据南阳盆地之后,与郑国接壤,威胁肯定更大。在齐楚争霸时期,齐国实力强横,最终胜出降服郑国。

  公元前643年冬,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郑国立马反水投降楚国。第二轮争郑开始,只是这次和楚国争郑的变成了刚刚崛起的宋襄公。齐桓公被易牙竖刁饿死之后,齐国大乱,宋襄公趁机平了齐国的内乱。想接替齐国成为新的华夏盟主,宋襄公想称霸的第一步动作就是把郑国夺回来公元前 638年,郑伯朝见楚成王,激怒了宋襄公,会合宋、卫、许、滕四国军队伐郑,“楚人伐宋以救郑”,对郑国的第二波多国混合打开始了。最终泓水之战楚军大败宋军,使宋襄公的称霸梦想彻底破灭。战后,郑、鲁、陈、蔡、许、曹、卫、宋等国纷纷从楚。宋襄公没干成的事,让楚王干成了,自此楚国称霸。“天下几不复知有中夏”。泓水之战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了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得到了秦国支持。宋国趁机叛楚投晋。郑国则在城濮之战中加入了楚国阵营,与中原诸侯为敌。楚国打败无力北上。公元前630年,收拾完楚国。秦晋联盟开始伐郑。这才有了开头提到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最终与秦国结盟。

  烛之武成功地把晋楚矛盾,变成了秦晋矛盾。之后郑国夹在秦晋之间勉强维持了几年,两国都企图染指郑国,但都没能单独控制。两年后,晋文公去世,驻守郑的秦将杞子告密,秦穆公闻讯偷袭想灭了郑国,结果也没能成功。驻守郑国的三将杞子、逢孙、杨孙逃亡齐、宋。

  在春秋的历史上,晋楚双方的争战历时最久,涉及的地域最广,规模、影响最大,以至于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中说,“晋、楚两国的历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坚”。而这两个诸侯国的对抗和交战,往往也是围绕着夺取郑国的控制权展开的。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受伤害的总是郑国呢,宋杰教授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中总结了几点原因。

  西周末年犬戎攻陷镐京、周平王被迫东迁,周朝王畿局限于洛邑附近,方圆不过数百里,实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原来封地偏狭、国力弱小的齐、晋、秦、楚等诸侯,由于境内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了图谋中原的野心。而郑国恰在各国之间的咽喉锁钥。

  郑国处于东西、南北陆路干线会合的十字路口,属于交通枢纽。春秋时期中国东、西两大经济区域——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之间的交通往来,主要依靠横贯豫西山区的狭窄通道。秦国要想向中原进兵,就要占领郑国,控制豫西走廊的东边门户,不仅能够自由出入,还可将王室置于肘腋之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秦穆公就是出于此目的,才冒险派兵马远涉千里袭郑。

  南方大国荆楚与北方交通的陆路干线也和郑国有密切关系。所以楚国图谋北上郑国也是首当其冲。郑国对楚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因为楚国的争霸对手是黄河以北的晋国,郑国隔在两大强国之间,“其距晋、楚道里俱各半”。其次,郑国南郊诸邑紧迫方城隘口,威胁着楚国北进中原的门户。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清代学者王葆认为,在中原列国里,“郑之要害,尤在所先,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窥中国”。

  除此之外,郑在中原诸侯内属于国力较强者,其归属对战略格局举足轻重。郑国疆域北越黄河,东括汴梁,西据虎牢,南抵汝、颍,纵横二百余里。国内的农业、手工业均有较高水平,贸易也很发达,郑国商贾遍行天下,闻名于世。在中原的众多邦国里,郑国是比较富裕强盛的。五霸未兴之时,郑庄公东征西讨,连连获胜,甚至打败过周桓王率领的联军,被史家称为“小霸”。郑国成了春秋争霸的一个守门人,不能突破郑国,就约等于没有实力称霸。

  春秋时郑国常常抵御晋、楚等优势兵力的进攻,有时还取得胜绩。齐、晋、秦、楚虽然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吞并郑国,但如果能打败它,迫使其听从号令,利用郑国可观的兵力、财力,无疑会在列强对抗的天平上为自己加上一枚沉重的砝码,从而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反之,要是连郑国都征服不了,又怎么能战胜更强的对手称霸天下呢?

  所以,郑国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处在东西、南北交通干线汇合的十字路口,又迫近王畿,战略价值极高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宋杰先生集二十年之力所撰成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该书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共分为十七章,不仅详细论述了从夏商到南宋末年的军事地理枢纽,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这本书绝版多年,全新修订版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跟读者见面了。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可以说,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的一部精品力作。非常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