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9 04:4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10篇

  《四世同堂》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0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读后感(一):一个家族故事,一个民族历史

  缘起-

  家教孩子暑假的名著篇目是他,为了更好的跟孩子交流阅读经验,我又一次拜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借用书里的话说,给自己脑袋“磨一磨锈”。

  1.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

  人心是个神奇的处所,当其中住满希望、快乐,便再容不下其他消极情绪,但若是灰心起来,那便是任何事、任何情都打不开的一道焊得紧紧的铁门锈迹斑斑、冷若冰霜。小羊圈胡同里的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生活重心,无论是祁老人的四世同堂,还是冠家的趋炎附势,都是人心有所追求淋漓展现。可是随着战事的不断变化,人心变化起来。老三瑞全毅然离家,瑞宣只交代了一句:“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记住吧,老三!”瑞全没有灰心,以一种热烈方式坚持抗争;瑞宣虽身在北平,但也是一直没有灰心,他用自己的隐忍支撑着这个家。就算是大赤包、冠晓荷、招弟、蓝东阳等反面人物,在内心充满希望的时候还可以每天粉墨登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及至内心的大楼轰然倒塌,灰心像一层浓的化不开的浆糊黏黏腻腻的包裹住他们的心,整个人,便也走向灭亡。坚强的人仍旧在暴风雪前行,心中的阳光一直在温暖着自己。

  2.行动起来是最好的救命药

  温文尔雅、不理俗世的钱先生一家,竟然最先遭受日本人的严刑,家破人亡现实让钱先生看到侵略者本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受尽精神肉体双重折磨诗人并没有像命运屈服,行动起来,抗争,保护自己继续抗争。不仅自己行动,钱先生也鼓励其他人投入这场伟大的救国运动中,他是一口清泉源源不断滋润着这早已被侵略践踏的北平人的干枯的心田。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清泉,千千万万次坚持不断的滋,这力量汇聚在一起,变成江河,变成大海,任侵略者水性再好,船再坚、炮再利,也抵不住海浪的拍击。行动起来,所有的想法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

  3.不忘历史,温暖前行

  少年强则国强,无他,唯努力二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老舍先生通过对祁家四世同堂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的交代,向我们展开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一个个小家的故事。我无意揣测老舍先生写这部书的初衷是什么,只是推荐给身边的人这部书,更了解人性、更读懂历史。

  分享-书中那些深刻句子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他又把脊背放在了床上。

  他是个不肯教脑子长起锈来的人。

  耻辱外衣寂静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

  人类最大的惨剧便是以武力估计价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

  钱先生就好像一部古书似的,宽大,雅静,尊严

  瑞宣想说的话像刚倒满了杯的啤酒,都要往外流了。

  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乎它有色有香,而也在它有刺!刺与香的联合才会使玫瑰安全,久远,繁荣

  时间治疗痛苦的药。

  苦难中的希望,洗涤了他的灵魂

  他的礼貌永远捆着他的手脚

  我一边工作,一边也又有了理想。我不只糊里糊涂的去丢掉我的脑袋,而是要稳稳当当的,从容不迫的,心平气和的,去作事,以便达到我的理想。

  《四世同堂》读后感(二):强推的一本书

  断断续续从二月看到五月的一本书,在辞职回家的一个中午看完,对着家门口大片田地长舒一口气,可能是永远不知道小羊圈里的人接下来的生活模样原因吧.

  喜欢这篇长篇小说,目前来说,心中排名第一.尽管之前也看了一些其他类别的,但四世同堂因为最贴近当时国人心理的,格外认同.

  小羊圈里的各个角色对应当时国人对日本侵华时的反应,有趋炎附势的,有勇敢站出来的,也有因家庭无奈的.特别喜欢老舍对于各个人物的心里描写主角矛盾心态.角色的每一举动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端的,而是和他们的性格关联的,更加的了解了角色.

  主角的矛盾是,新老观念结合,懦弱中庸,敷衍,简直是传统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感觉自己的性格也和书中人相似.

  是目前向身边人强推的一本书.

  《四世同堂》读后感(三):不做奴隶

  《四世同堂》读完了。我的泪却并没有流尽。 这几日,每每在公交车上揩去泪水完全忘却了众人前流泪的难堪。 活在这和平年代里,眼泪才能冲刷一下已经习惯了的惺惺作态和无病呻吟。 真正的痛苦是没有声音的,正如曾经做了亡国奴的北平人。 亡国是什么滋味儿呢?亡国,就是掉了胆!就是你还有呼吸,却并没有活着;就是你还能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就是你还能行走,却只能步入绝路…… 你要藏匿于诗酒歌,自有人拉你去炼狱;你要趋炎附势卖国求荣,最后也不过落得个倾家荡产一拍两散;你缩起脑袋做顺民期冀守住你的小家,终于也还是被莫名奇妙砍了头……覆巢之下无完卵,亡了国的人,根本没有办法继续做人。 哭不出声,忍不住泪。压抑着的痛苦,让老舍先生都写了出来。 四世同堂是祁老爷子唯一的愿景,他盼着热热闹闹过了八十岁生日,他希望儿孙绕膝尽享天伦。老爷子是典型的中国人,他不爱吵,能忍让,他觉得什么事儿都能过去,只要你不出声儿——直到他的重孙女被饿死,他才说了话,他要抱着重孙女的尸体去给日本人看看。他的儿子跳河自尽了,不争气的二孙子被日本人杀了,现在重孙女又饿死了,四世同堂的家已然死了三辈儿…… 整本书都是灰蒙蒙的,似乎有北平的风沙吹过,落下去厚厚的尘土,却无论如何也掸不去。心皱巴巴的舒展不开,除了流泪还难以呼吸。你理解瑞宣、同情祁老人、你觉得小崔不该死、恨不能亲手掐死大赤包……你跟着他们挨打、挨饿,陪着四爷下跪……你似乎也是四十年代游荡在北平街上的“亡国奴”。所以,当你看到钱诗人、瑞全和高弟的时候,你的心里畅快了——中国人固然因热爱和平而麻木不仁,固然也有瑞丰那样的走狗,但是中国并不是没有血性,他还有能够沸腾的血! 先生的书写并不出离愤怒,他就是白描,写他熟悉的北平城和北京人。他不用刀镌刻,他只用笔书写,他用文字给你画出图来。他教你认识这些人,他教你自己看他们的对错平静叙述,没有喊叫,但是他就是让你感觉疼,疼的钻心,却又不至于失了思想。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够读一读《四世同堂》,而不只是盲目接受网络给予的各种片段知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先生的引导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被那种喧闹偏激言论所掌控。 外国的侵略固然可怕,然而最能毁灭一个民族的是自身的腐烂而不自知,是内讧而颇自得。《四世同堂》的最后几章是根据《The Yellow Storm》的英文节译本而由马小弥翻译为中文的,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也知道,我只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而这样的希望也只能付诸于我们的孩子,只有他们多读好书,多了解过去,才能够更有尊严地掌握未来。 鲁迅先生有一段话,我一直非常喜欢,我觉得是适合我们中国每一代年轻人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虽然热爱鲁迅先生,但同时也喜欢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是以一直不能明白鲁迅先生何以对这三人痛骂之,读过《四世同堂》才算是理解了。

  《四世同堂》读后感(四):刀架在脖子上还忍吗——北平小街坊众生

  说来也怪,一个人会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自己胃口的书,这大概就是书缘。在看《四世同堂》之前,正好就在审关于“日军侵华”的稿子。稿子上各种日军暴行的描述,让我对《四世同堂》的氛围背景有了具体的代入感。一段被外族侵略的历史,文字基调低沉是不消说的,因为这里面有饥荒迫害酷刑、屠杀。但老舍依靠坚韧笔触,娓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北平八年市井水生火热图。

  一、知识分子出路和旧道德束缚

  假如国家突然爆发战争,自己的城市被外族占领,你会怎么选择呢?这个祁瑞宣苦苦思索问题,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逃走吗?出去反抗吗?——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脱不开身。可是不离开北平,去到那最需要青年儿女的大后方,又实在有愧平日诗书教育的一番理想。所以无可避免的,他陷入进退两难的纠结中。

  “他似乎有点女性,在行动上他总求全盘的体谅”,“他受过新教育,可是须替伦理义务”。

  这些对他是最合乎的描述。所以每每他想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时,一看到家里年迈的祖父孱弱的儿女,心也就软下来,他不忍心看着家里人受饥挨饿,甚至受日本人欺负。那么既然留下来,靠什么养活自己和家人呢?

  “战争是杀人的事,而他的本事学识是属于太平年月的。”

  动乱年代留给读书人机会不多,几乎是绝路。政府机构不能去,因为去那就相当于为日本人做事。写文章不能发表,因为报纸欢迎“亲日”言论。体力活那就更吃不消了,平常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所以他仍旧还去学校教书。虽然说是受日本人控制的,教教英语并没有参与奴化学生

  可是换了教育局长后他连老师也当不了了。在北平这个魔窟里想要保留自己的气节,是越来越困难了。但我们好心作者,又为他安排了英国大使馆的工作,这就像皇上的黄马褂,使他暂时免受日本人的影响

  但时局是在慢慢恶化,虽然祁家暂时幸存,小羊圈环境却在慢慢地瓦解,周围的邻里一个一个遭受迫害,每遇到一件事,瑞宣都会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其该不该出走的问题。直到英国使馆被撤、父亲女儿相继去世,这种反复的着墨,就像把真理越辩越明似得,他才想明白,就算是留在这也保护不了家人,还是得走。老舍对瑞宣内心矛盾的成功刻画,为他突出“没有国就没有家”的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事情还没有完。当我们这样下结论的时候,作者又跟我们开起了玩笑。从事地下工作的祁老三偷偷潜回了北平,并且劝说哥哥接受学校的聘书,去学校激励学生的爱国心,打碎日本人的恐怖。哦,他这才明白,原来人是可以圆滑变通些的,既可以谋生又可以协助斗争,何乐而不为呢?

  二、老人、狭隘以及不明真相群众

  北平人见惯了动乱,就好像东南沿海人民的对台风不以为意。以祁老爷为首的百姓认为日本人这次跟庚子年、众军阀没什么两样,闹一闹也就消停了,避避风头就行。“在他心中,只要日本人不妨碍他自己的生活,他就想不起恨恶他们”。他们之所以觉得日本人讨厌,是因为日本人限制了出城自由而买不到时鲜蔬菜,是因为人心惶惶亲戚们都不愿来参加自己的寿宴,是因为失去了作为长者的理应得到的尊敬爱戴。一句话,原来的太平日子让日本人搅了。但是,他们又没觉得这种搅和和被军阀侵扰有什么本质不同。

  他们甚至还带着一种打趣的眼光冷眼旁观,看日本人抓人、施刑、欺骗、行乐。偶尔有了愤怒,也只是小声在自己院子里囔囔,并没有预备敌人听见。在敌人的奴役下,不自觉做了顺民,甚至跟日本人合作

  说到底,这是一群依靠生活经验办事的人,但亡国奴的日子,谁也没法参考过去。最直接的就是他们发现日本人占领的时间很长,长到没有指望。保守外表下,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和日本人正面冲突的义务,因而自己的生活也不会首先遭到冲击。孰料“覆巢之下无完卵”,经济粮食控制渐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死亡的气息并不因为紧紧关闭家门而被拒之门外。先是邻居,再是家人,比如天佑的死,是谁都想不到的祸从天降。

  其实他们是最需要争取的抗战力量,正因为他们的迷惑,更要有人站出来加以引导。可惜方面自身觉悟不够,另一方面像钱诗人偷偷发传单实在没有煽动力。只把刘鹏匠动员成功了,留下的小崔、长顺结局都不太好。

  三、中国人的忍、坏人狐假虎威

  白巡长“好人又值几个铜板?不过,话得往回说,坏人尽管摇头摆尾得意,好人还得做好人!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

  马老太太“日本人厉害啊,架不住咱们能忍”。

  中国的文化讲究隐忍,即便面对敌人的暴政仍信奉“小不忍则乱大谋”,坚信忍可以暂且避祸,哪怕苟且偷活也罢。这种把自己憋屈到极致策略生命韧性并没有多大关系,反而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胆怯。看了后面的结局就知道,忍和不忍都是一回事,都是受欺负,没准反抗了更有出路呢。

  汉奸们也正是看中了百姓的委曲求全,尽做些狗仗人势、得寸进尺的事。以蓝东阳的外强中干,汉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方面是他们的觍颜无耻,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深谙欺民之道。他们的可恶,不仅仅在于趁机为自己谋利,更在于丧心病狂地把日本人引向周围的邻居街坊,比如出卖钱先生。其实,在蛮横霸道的背后,因良心泯灭引起的疑神疑鬼成为他们最脆弱的部分,简直经不起一点点的试探。所以,在瑞全给蓝东阳递了张“吓唬”的纸条后,后者便马上寝食不安、精神失常。

  日本人治下的北平百姓,所表现出来的除了胆怯,还有避祸少惹事的心态。虽然遭受了亡国奴的身份屈辱,虽然经受汉奸明目张胆的压迫,但他们仍把忍耐当做一种修行和生活态度:所有人都受苦着呢,谁都不容易,夹紧尾巴自己先别被逮住了。保全了我个人,我的家,其他都好说话。可是,在那样的时局下,不是你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封闭如钱诗人,生活在自己的园地,还是被冠晓荷出卖以致锒铛入狱。所以,明哲保身的作法只是给自己吹了个看似能保护自己的泡泡,实则狡猾的汉奸、凶恶的敌人一眼就能洞察并将其戳破。

  《四世同堂》对我的意义,是在《地道战》中脸谱化的群众、抗日战士、汉奸之外,认识到那个时期这些人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老舍先生能把几十年前的人物还原得如此细致,写作手法的高超,想想当年他老人家里诺贝尔奖这么近,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说一句,细细体味书中的文字,看得出老舍对北平是倾注了感情的,是真热爱正红旗下的北平。

  附上摘录的句子:

  北平的文化,有个显然的缺陷,就是: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

  “雅”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源泉也是中国文化上最贱劣的油漆。

  富善先生“他以为只有个贫弱而相当太平的中国,才能给他以潇洒恬静的生活”。

  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这情感的泉源是我们的古远否认文化。一个人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些知识,而性情的深厚却不易得。

  磨一磨心上的锈

  他可是极讨厌那只戴上一条领带便自居洋狗的浅薄与无聊。

  凡是不肯离了北平的,迟早都得舍了廉耻

  他会把脖子憋的紫里蒿青的。

  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了之后,就可以看见下面的土与渣滓,而剩下的是几块真金。

  老头儿乐,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的。

  你坐在家里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你长着心肺没有?

  他舐了舐厚嘴唇

  他没敢掰开揉碎地细问

  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来,一阵风便把他的心思刮走

  为什么钻天觅缝地去巴结日本人

  人是活的,要见机行事,不能先给自己画好了白线,顺着它走

  教他轰的一下,连头发根儿都红了起来

  窗上的玻璃裂了一大道璺wen

  始终不错眼珠地望着他

  《四世同堂》读后感(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感慨万千。

  看到最后的时候,如同故事里的人一样,等了那么久的结局。

  战争,战争已经过去了。在阅读的时候,我不敢去问自己,却忍不住想,如果是我,在那个世道,在北平,我会是什么样子?

  战争是最会考验人的。

  看书的时候,很多感触,有时候强烈的感情甚至让我难以读下去,愤怒和悲哀几乎要淹没人。中国不缺乏有识之士,祁瑞宣既有学识又有觉悟,然而他带不来希望,他忧郁而多虑,怨自己被四世同堂所拖累,我以一个年轻人的眼光,尊重他,却无法同情他,或许等到自己有了家庭,会有不同的认识。每一代人都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与我读过的战争题材的书都不同,少了些热血牺牲,少了些英勇抗战,全城的人都在忍,忍,忍。仿佛忍是美德,是根绝一切痛苦的最佳途径。退一步海阔天空?可退到无路可退,身后是万丈深渊。美德在战争中是什么? 什么都不是。战争就是弱肉强食,和平时代的规则什么都换不到,要么反抗,要么苟且。

  可北平人是不会反抗的。

  我是愿意看抗战背景的故事的,因为即使耻辱加身,却折不断高傲的脊梁,我愿意把这看做是让人骄傲的,苦难的荣誉。故事里都是这样的,中国人一定是有血性的呀!为什么大家一再忍让,任由屈辱加身,有愤怒却不反抗?这与荣誉无关,只剩下了耻辱,就连最后的胜利,都只像是“熬到了头”。

  但好在,还有希望。还有别的敢于反抗的人,还有钱先生,有瑞全,有高第,还有别的眼睛,看到了更远处的未来,和别的,为了民族未来而牺牲的人。

  老舍先生也正是这样的人。

  北平穿着旧时华美的袍子,这锦衣绣袄穿的太久了,都融入了骨血,脱下来要连带一身皮。可峨冠博带上不了战场,纤纤手指端不起枪。

  还好,北平终究还是脱了它。

  不经历刮骨疗毒的痛换不来涅槃重生,金銮作土,宫阙成泥,褪去这些精致的小玩意,带着满目疮痍终究站起来。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传统,它的精致的小玩意,让我感到骄傲,又有些难过。我愿像一个年轻人批判她的陈旧迂腐,也愿像一个老人深深赞扬她故去的荣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