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10篇

2018-08-31 05:1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10篇

  《孔子与性文化》是一本由刘达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一):解人性桎梏,还儒家本真

  初看到刘达临教授的《孔子与性文化》,是被其书名的突兀感所吸引。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代表人物,而在一般印象里,儒家学说是和封建礼教联系在一起的,是讳谈性问题,甚至要“灭人欲”的。其与“性文化”,好像实在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孔子和性文化放一起,估计道学先生们是要大光其火,认为其亵渎先圣的。不过也正是这种看似冲突命题新鲜感,促使我翻开此书。

  书中,作者刘达临教授分别从孔子本人生平及其与女性关系、孔孟对性问题的论述、儒家中庸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以及儒家的婚姻观等方面进行了颇为生动的论述。通过对孔子所处时代背景分析和对儒家理论的辩证认识,刘教授首先肯定了孔孟学说在本源上并未对性爱过多钳制和否认,而是尊重人的自然欲望的。正如夫子也曾经说过“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至于后世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搞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那套,是为了迎合统治者需要而将儒学当做了精神统治群众,尤其是父权社会下奴役、压迫女性工具,是与孔子的本意相悖的。这些论述,是对孔孟之道的拨乱反正,对于我们破除后世腐儒对儒家的篡改和扭曲,正本清源认识真正的儒家思想很有帮助。同时,刘教授在承认儒家在性问题上提倡“礼”对当时刚刚从氏族群婚走出的社会有其历史意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时代局限性,其中一些内容,如“女子小人难养也”的观点,在今天是应该加以合理扬弃的。这种不过分迷信古人态度也是十分可取的。

  读完全书,觉得本书对于当代读者至少有两大积极意义。首先是让我们进一步解开传统思想的性桎梏。长期以来,占据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宣扬禁锢性欲,提倡贞操为人所知,以至于有识之士发出“封建礼教吃人”的呼喊。这种传统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留存在人们意识乃至潜意识中。许多人仍然认为性是“不洁”“淫秽”的,不登大雅之堂,只能遮遮掩掩。而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多年后,许多男性心中仍有或明或暗的“处女情结”这一旧时妇女贞操观的残余。而刘达临教授通过对孔孟思想的解读,指出孔子本身并不提倡禁欲,也绝非摧残人性,就是完成了对这些封建残余思想的釜底抽薪,可以作为批判此类思想的有力武器。与此同时,孔子以适当的礼来规范人们性行为的观点,对于我们思考所谓“性解放”、“性自由”就是可以毫无顾忌地以性滥交为合理,不受任何制约的问题也是有所启发的。

  其次,本书也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历代君王将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是意图通过其学说来驾驭民众压抑人性。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其积极性。然而否定太过,也属偏激。孔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其理论即使到了今日,仍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发掘。所以今日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研究孔子,也是为了拨乱反正。但是必须明晰的一点是,今日我们看待孔子,是应将其作为一个智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认识的,而绝不是要将其重新捧回神坛加以无原则的顶礼膜拜。李零曾云“去圣乃得真孔子”,可谓一针见血。在如今复兴的“尊孔”大潮中,那些大肆铺张的祭孔大典,或是让小学生穿儒服读论语的做派,是让我们更了解孔子,还是仅仅流于空泛?这一点值得思考。此外,前些年影片《孔子》上映,且不论其艺术表现如何。但说有些所谓道学之士,却对片中“子见南子”一幕大为不满,认为应该删掉,就可看出一些人依旧不改神化孔子之迂腐动机,值得引起警惕。这也是本书将孔子与性文化相联系,还其“真性情本色的积极意义所在

  但是,本书也有不少错漏和问题。书中有不少笔误,令人发噱;另编入不少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固然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但一些图片和上下文似并无太大关系,有拼凑之感。如果说此两点还是无伤大雅的小瑕疵,那么还有两点问题上,本书则存在一些“硬伤”。首先是书中引用材料严谨程度不足。尤其是在论及后世大儒的“虚伪”问题上,多引用野史轶闻。当然,野史未必为虚,正史未必是真,但在引用时还是应该审慎,只是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类的常理推断,似不是史学研究应有之态度。其次,书中对封建礼教摧残人性的一面大加鞭笞,但也认为人不能像动物一样为所欲为,而是因其社会性而应该有所规范。那就难免遇到一个逻辑矛盾:封建礼教那一套,不也是在“约束”人性?究竟何种约束是合理的,何种又是荒谬的?对其进行评判标准是什么?以今人道德观批判古人的,是否就是正确呢?在这个问题上,本书始终没有给出清晰解答而只是较为含糊笼统,这是其不足之处,也有待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和相关学者的继续深入研究。正如作者在前言最后所说:“学海无涯,盼望来者在这方面有更好的著作出现。”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二):好色与好德

  1.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孔子与性

  当第一眼看到《孔子与性文化》,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两者有什么关系,讨论两者的关系又有何意义?不过作者刘达临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能谈?!作为著名社会学家和性学家,刘达临认为,“每个人都是父母性交的产物”,“孩子长大了,又要面临结婚、成家、性交生儿育女……这一切都是性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只要孔子是孔子他妈生的,那么孔子的出生本身就是性文化的一部分。这番解释颇有点泼妇指着自己私处喊着“天下英雄从此出”的戏谑。然而正如当年陈寅恪谈《长恨歌》从考证杨贵妃是否处子入宫说起,以证明华胡混血所带来的贞洁观念转变,在本书中,刘达临教授从孔子的出生说起,其实也绝非八卦这么简单

  在孔子出生这个问题上,“孔子是‘野合’的产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然而围绕“野合”二字却产生诸多的解释。后世诸儒为避尊者讳,认为所谓的野是不合礼法,一说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60多岁)与母亲颜氏(不到20岁)年龄相差太大,不合规矩,一说是叔梁纥当时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娶了颜氏。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当年文革时期批林批孔广为流传说法:“所谓的野合,是指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

  作为研究者,刘达临认为以上说法都带着强烈价值判断,因此所谓的野合应该还是指在室外、野外交合符合常理。野外交合一方面反映中国人“天人感应”观点对于性行为的影响,“天地烟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古人认为风调雨顺是自然的和谐,男欢女爱是人间的和谐,只有自然的和谐和人间的和谐相互统一世界才能万物蓬勃生长;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古时群交的遗风,“圣人无父”,简狄吞蛋而生契,周后稷之母践巨人迹而生子,这些传说都证明了当年母系社会群交的存在。其实,刘达临教授表面上是在翻孔子的旧账,其实是讨论春秋时的婚配制度。通过对中华性文化的考证,借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而另一方面,孔子出生的环境也直接导致了孔子“性度”的形成。所谓性度是指人的气质性格作风外在与内在的表现,分为“男性度”、“女性度”和“中性度”三种。由于孔子出生时父亲年事已高,因此孔子从小是由母亲带大,缺乏“男性度”的影响,表现为优柔寡断,因此虽然一生立志于改造天下,却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而不管孔子缺少什么,又优越出什么,都最终由于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而变成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这或许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孔子与性文化的原因之一。

  2.孔子与女人

  如果说孔子的成功失败最初得益于他母亲的教导,那么孔子为数不长的政治生涯也多与女人扯上关联。当年齐鲁会盟,鲁国凭借孔子的机智应对赢得了胜利,孔子也因此得到鲁定公和季桓子的赏识正当孔子准备大展身手时,齐国却送来八十名美女,使鲁君沉迷声色,荒废政事,远离孔子。

  而当孔子到了卫国时更是与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发生了一段“绯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不过这段绯闻就跟所有《论语》的段落一样,语焉不详,到底是孔子说天厌南子,还是和子路赌咒如果自己与南子有什么瓜葛天厌孔子,则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刘达临教授看来,孔子当年有志于施展政治抱负,断不会和南子有什么不干不净,倒更可能是为了得到卫灵公的赏识,前去拜会南子这位卫国的重要人物。

  比起模棱两可的“天厌之”,孔子与南子间的另一个故事倒更为人熟知。卫灵公与南子同坐一辆车,招摇过市诗人听说南子夫人来了,都簇拥向前,要一睹南子的颜色,当时坐在第二辆车上的孔子不免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从这“酸”劲看来,代表着“德”的孔子倒应该和代表着“色”的南子没什么暧昧关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孔子承认色作为人之大欲,一般人都很看重它、喜欢它、追求它的现实,认为追求道德是更高层次事物,要使好德达到追求大欲的程度着实有点困难。“而将好色与到的相提并论,古往今来恐怕只有孔子了,正是孔子这种不否定人性中俗的一面的人,才是凡人学习的真正榜样”。

  当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孔子终究还是有其局限性。刘达临教授认为,虽然不知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孔子何时何地说的言语,但明显带有歧视妇女的色彩,没有什么必要避讳。而在《韩诗列传》中所提到的孔子三试阿谷女的故事也多少说明了孔子的迂腐,这些迂腐经后儒演化,最终变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荒谬。

  3.中庸之道与性

  通过解构孔子对于女人和性的观念,刘达临教授认为,孔孟思想对于人的“食色”这两个基本生活需求是肯定的,无论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还是“食色性也”,都说明了孔孟对于人的需求的尊重,然而越到后期,封建统治者要稳定统治秩序,就利用了孔孟之道实行“道统”,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而在刘达临教授看来,作为儒家中心思想的中庸之道应用到性方面,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一方面承认人有这样的需求,一方面又以礼节制和约束自己。这一思想完全符合现代所倡导的“性文明”,即健康的自由和合理的控制。在总结儒家婚姻观的得失上,刘达临教授认为,儒家所提倡的夫妻关系宜长久,敬妻有道,相待如宾,都是值得提倡的。

  通过对中华性文化的存良去莠,借以重新审视当今中国人对于性的了解,无疑是刘达临教授在70岁高龄著书的重要原因。而读者也借此重新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不一样的中华性文化。不过有一点笔者倒是想在此虚心求教一番。刘达临教授引《素女经》、《玄女经》等书认为中国古人提倡“男女同乐”,“这个‘同’字很重要,因为在男权社会,历来只强调女方满足男方的性欲,为男方服务”。但笔者认为,此类房中书所讲求的是男人的养生之术,通过采阴补阳来获得长寿,如此说来,比起把女人当玩具,房中书将女人当工具,也不见得高明多少。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三):孔子的春宫画儿

  孔子何罪,性何罪,非要将二者扯在一处。大概孔子不太愿意,性也不太愿意。我自不敢说读懂了《论语》,但《孔子世家》还是读过的,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伟大人物。至于性,那可真是一件美好事儿,非要和儒家文化扯在一处,那实在令人不得接受,也只好接受。看此书的书名,我是深感新鲜的。

  此书号称“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儒家文化与性文化相互关系的著作”,其“开创性”三个字未免有点言过其实实际上,这本书的材料引用,以及观点并不新鲜。尤其是在材料使用上,逻辑的混乱,以及得出的结果上更是草率。至于错误,那就更多了。

  实际上,此书所引用的材料不少源于野史,乃至民间故事。以此等水准所研究出的究竟是“戏说”,还是“学术”?真是令人不得而知。且就一些错误来说说此书的草率,乃至随便。第30页最后一行“美国前总理里根说过……”,首先美国政府并无“总理”这个职位,其国务院的首脑是国务卿。至于里根,美国政治史上倒确实有这么一位,但他是美国总统,不知此处所指的是否就是他。如果猜测无误的话,应该是“美国前总统里根”,不知是作者的轻率呢,还是编辑疏忽

  另一个明显的错误是192页第八行,“幸亏当时的明神宗不相信”,此事是说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不检点,居然与自己的大儿媳有染(这个丑闻真够爆炸性),结果被自己的妻弟蒋宗儒揭发。作为一代文宗,发生了这种事,给捅到皇帝那里去了。问题是,欧阳修是宋朝人,明神宗是明朝皇帝,他相信不相信对欧阳修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欧阳老爷子早生了数百年,就算明神宗不高兴,也不能穿越过去把欧阳老爷子杀了。那么,书中忽然提到明神宗干什么,这不是关公战秦琼么,莫非作者也看多了穿越剧?笔者疑此处可能是“宋神宗”,不知确否。

  把总统降格为总理,把明神宗送到宋朝,这水平还真是不低啊。汗一个。

  此书在某些地方固然对伪道学有所揭露,但在某些方面则不免矫枉过正。比如朱熹的伪道学,他一方面宣扬“灭人欲存天理”,另一方面却又诱骗尼姑为妾,甚至严刑逼供严蕊(女诗人)罗织同僚的罪名(无耻到何种程度,与某些所谓大师专家一样),这在人们认识所谓的程朱理学大师上是有帮助的。但在另一方面,采用的材料却又轻率之极,所谓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的“丑闻”,其来源既不是同时代人的笔记,也非历史材料,而是无法得到准信的野史传奇,其可信度有多高,是很难说的。而中国人要搞垮一个人,首先从生活作风上来搞垮你,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不同程度上都属于改革派人物,其政敌制造黑材料,假故事来污蔑不是不可能。欧阳修的故事充属其政敌的污蔑,史籍中早已有明论。当然,如果说史籍不可信,则无可信之材料。至于历史学家的考证功夫,那就需要做相关的严谨的推导。问题是作者并无任何推论,更无新材料来证明。倒是有不少故事是我先前在地摊文学上看到的。

  此书配了不少图,尤其是不少画儿,颇令人感兴趣。当然,感兴趣的肯定不是孔子像之类,那么对什么感兴趣呢,我想读者都会说一句:你懂得。

  另外,在书中强行将儒家的一些东西拉入,实际上有凑材料的嫌疑,很多是与“性文化”无关的。总之,此书的某些内容是有一些八卦色彩的,就好比一个人拿着一堆孔子排位,大喊“请孔子排位,送春宫画儿”一样,不免令人听成“孔子的春宫画儿”,涌了上去。不过,此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其思想还是有新颖处的,颇可圈可点。发扬批评精神,所以表扬的话就不多说了。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四):Darling兄太令人震惊了……

  由于看书不多,这可以算是我看到过的第一本由比较正规的学校的教授写的垃圾书……

  这是学术著作吗?连刘瑜阿姨和她的相好的散文都比不上吧!

  额……好吧,尽管一开始中国性学第一人的头衔有点雷到我了,我还是没能料到书能烂成这样。

  首先他的切入点好奇怪,他怎么爱说人家绯闻,朱熹二程欧阳修品德不端有说明得了什么?你去找找卢梭,马克思的可证实的生平事迹,会发现更令人吃惊的东西,因为他们“知行不一”就可以否定他们的理论吗?

  人身攻击是最大的学术研究禁忌,怎么活那么大人了这都不知道呢,还写了140多本书呢~不好意思,今天我在图书馆才知道您。

  再者,这位Darling有没有仔细看过“程朱理学”啊,有没有把“孔子”说的话和他的弟子说的话分清楚?

  是的,大家都在骂“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都在骂“存天理灭人欲”……可是我想说儒家学者反驳的著作都够有几吨的了,看一本好不好呀?人家辛辛苦苦考据那么久,给点面子用逻辑和证据反驳好不好呀?不要只是把人家的观点简单概述一下,然后轻巧地说“难以信服”好不好呀?

  你以为学儒家的都是智商有问题的吗?

  “小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人欲”究竟什么意思?

  “天理”又是什么?

  可以用现代汉语理所当然地去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吗?

  听过“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食,人欲也。”吗?这是扼杀基本人欲吗?这也是朱熹说的哦。

  第三,里面特别不知所谓的是,说到性文化说着说着就说到《素女经》的那些研究房中术的古籍了,拜托,房中术也分流派的好吧。好多举的例子都是道家的,而且是孔子死后很久的著作……跟孔子有什么关系……

  第四,拼凑~这本书梳理的很多知识都不出一本薄薄的《古代妇女生活史》的范围。因为脉络涉嫌照搬《妇女史》,所以会让人感觉作者扯得好远……其实如果换个“妇女史”的题目,就会知道这个脉络一点也“不扯”。

  《孔子与性文化》读后感(五):没有理由拒绝的风景

  拿到《孔子与性文化》,先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视频。当时,那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正很随意地谈论读书的话题。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就是,一个人如果一直坚持看很厚重、很正统的书籍,一定很累。所以,偶尔看一点黄书,适度调节一下紧张的神经并不为过。想来本书作者,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刘达临先生大概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撰写这部书的。

  孔子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创始人,首代宗师。儒家学派又以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为根本。因此,本书书名一方面吸引了众多好奇读者的目光,另一方面,也难免引人诟病。

  纵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侧重点在于向读者介绍中华性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是个传统的国家,因此,关于爱情,关于一切跟性有关的知识或者其他概念来得都不像古希腊文化所表现得那么浪漫,富于风情,更不像古罗马那么放纵,也不像古印度那么神秘,更不像古代日本那么粗鲁。中国因为文化博大精深的缘故,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讲求礼节的。正如戏文中的“娘子,小生这厢有礼了。” 这个“礼”是对性的态度,是传统文化精髓“温、良、恭、俭、让”。

  但是,存在于我们认识中的长期以来的封建礼教扼杀人性,压迫人性,又是怎么回事呢?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人们谈性色变,原本正常的性文化成了思维禁区。人们根本无从正常地谈论,它仿佛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大家避之犹恐不及。那段时间,中华大地上阴霾这日,“爱”“恋”“卿卿我我”这些“黄色”词语统统束之高阁。如果你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这些语汇打交道,顷刻之间就变成了“流氓”、“破鞋”。如果哪个人不幸背上了这不光彩的头衔,好工作、好对象就此与你绝缘,更有甚者,这一辈子都别想做一个正常人,后面的悲凉人生,就无需我在此赘述了。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大儒。从人性的角度看,孔子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有思想,有七情六欲,这是人类的共性。但是,性这个话题始终是敏感的,所以,一个理性的、懂礼的人在对待这个问题时,是应该有约束的。孔子学说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说是道出了人类的真性情。但他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因何而说都是歧视妇女的。他甚至在周游列国时,让弟子去向路边的女子要水喝时,还特别注意这个女子是如何将水给他的弟子的。由此可见,即使是他这样的大圣人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也迂腐的可笑了。这说明了即使他有绝顶的智慧,也同样存在着人性的

  弱点。

  但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于性文化过于轻忽或者草率,已经为世人敲响了警钟。这已经牵涉到了人们的本性是否善良、真诚以及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感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客观而感性地了解中华传统与性文化的关系的窗户。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之前并不熟悉的风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