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书毁了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10篇

2018-08-31 05:5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10篇

  《读书毁了我》是一本由王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一):读书毁了我——同感

  从小就喜欢读书,习惯不好视力下降带上了眼镜。那时候,喜欢买新书感觉自己富有,攒几天的饭钱就可以买一本“好书”,后来发现越长大越喜欢买一些旧的书,有可能有了前人印记,有可能有了褶皱,但是感觉很厚实,所以喜欢。

  南京不是一个保存的很完整的古都,但是静下心来会发现这是一个可以给你很多惊喜地方,可以这样说,有很多书。

  很多旧书摊,很多书店。。。

  书中提到,涨潮在《幽梦影》中说道:“春雨宜读书”,“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这是很有趣理论,不严谨但是很值得一看,觉得这本书这个作者绝对不会庸俗,一直觉得看一本好书是很累的一件事,要思考,想迫不及待的写些什么,甚至后悔早点邂逅

  看这本书,会让你产生一丝希望作为一名商科的学生害怕铜臭的侵染,但是作者给我指出了一条路,其实书一直都在。

  前段时间学姐一起谈论起她的大学,她说最热血的不过大一时候的读书了,那时候迷茫,身边有很多种声音,让你不知道方向,因此她急切地从书中获取相对正确答案,一本一本,晚上甚至不想去睡觉,而阅读的都是一些“一流”的书籍,这真正让我佩服。

  想起小时候,为了读一本书,我可以躲在被窝打着手电筒,但现在却读起了千篇一律的一些书,真正是毁了我。。。

  最后引用作者也引用的一句话,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中所说:“两者是平等的,可总要有一个要比另外一个更为平等。”

  但愿书籍与我常在。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二):这书,确实毁了“以前的我”

  一段随笔,供朋友们交流

  这书,确实毁了“以前的我”,更多地是更新了以前的我。

  ------带着很愉快的心情,读完了王强老师的《读书毁了我》。这无疑是一本任何爱书之人都会找到共鸣的书,无论是阅读思考,还是藏书买书,猎书逛书店。除了欣喜接触到更多的书单、作者,更佩服王老师的思考深度。平素的了解不过是新东方的商务事情,也看过一些他的讲座,大多都是和英语相关。但是王老师才情的背后,是如此地爱好阅读、藏书,实在让人叹服。他对于鲁迅的解读【P152】,可能不逊于那些专门研究专家学者,更有可能因为思想超然而高出他们的研究视野

  ------总之,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之旅,感谢王老师的无私真诚分享

  ------而每一次阅读好书,都更加坚信“阅读是思考的借口”。既有来自书本原始的新观点,更有对于以往思考的补充印证,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对于思考的一种联结创新。比如,前段时间看完了《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从里面又接触到《1984》和《美丽世界》。今天阅读过程中,了解到托米亚京的《我们》,王老师提到【P104】,《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就是受启发于《我们》。 如此,一个清晰脉络展现在我的眼前,可以系统性地分析一些问题,那么提到的这几本书就可以作为一个知识构架建立起来。这进一步让我试图来找到可能激发奥威尔与赫胥黎产生创作欲望的观点,可能的结果是:前者是因为“革命之律“,“革命的胜利”被专制掌控,酝酿着下一次革命; 后者是“熵之律”,人类逐渐在安逸消沉。也更有可能是,两者均在思考着未来,而托米亚京的观点,让两者更加清晰自己要表达主题

  满纸荒唐言,情不知所起。见笑见笑。。。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三):读书毁了谁

  “2001年11月18日,天津讲座。至和平路古籍书店。店在陋巷内,若不费力恐难找到。昏暗中推玻璃门进入,见架顶上方一摞布满灰尘之《说部丛书》,计125册,中有林译小说若干种,虽非全帙,然亦稀见,心大喜,以1600元购之。计初集33种,二集44种。”

  这一段迭自王强著的《读书毁了我》(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购书记

  初一看《读书毁了我》,有些标题党的味道,读书毁了人,可是有另一种况味在其中的。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王强的书痴生涯可谓资深,诚如他所言:“我何尝没想到过自疗与自救?比如:眼不见心不烦,三过书店之门偏就不入,那壮烈劲儿俨然治水的大禹;或者眼一瞪心一横,把本来会扔给书页钞票干脆喂那龇牙咧嘴龙虾和溢沫吐泡的啤酒。”读之不免心有凄凄然,好一派欲购又止的书痴本性

  作为资深书痴,王强购买了不少成套书,如影印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历代笔记小说集成》、《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这些都是几十册、甚至上百册的大部头,王强也如购一本书一样,在感叹王强的经济能力同时,也被他的书痴精神所打动。

  读书和买书,本是件好事,也是件雅事,可一旦买书成癖,不加节制,就未必如此了。一般意义上的读书,特别是读闲书,可能不大会有马上看得到效果,除了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以外,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充实自己,使之有完美精神世界。读书也是一件私事,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幸福的事,如果象王强所言“读书毁了我”,那么相信不少的读书人愿意被毁。但我的心中始终有这样一层疑惑,现代社会为什么被这样的读书毁了的人越来越少,而宁愿被其他的无聊或网络所毁去,如果人的一生能有正确的的选择人生才能不平凡的未来。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四):后悔买了这本书

  想想当初为什么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微博上有人推荐,再者书名“读书毁了我”,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有莫大的吸引力,当时也没有去了解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就下单了,想想自己真是莽撞了。

  买来之后,没有立即阅读,今天闲来无事,想起了这本书,看了几篇文字失望之情无以言表,倒不是这本书不好,因为我没有细读,并且自己也看不懂,只能说这本书的内容不适合我,书中作者奉为至宝的书我一本都没后读过,很难和作者产生共鸣。推荐想买这本书的同学现在网上试读几个章节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象的,想读的书再去购买。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五):书作三昧

  近代的藏书大家叶德辉曾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书与老婆概不外借。”对于此语,相信诸多读书人一定心有戚戚焉。 吾等愚钝,却好充附庸风雅,也习得这样一身毛病,自己之书不愿外借,倘若非借不可,宁愿新买一本送人,曾有一次自己将某书借了人,待还回来之后,书卷了,封面也变得脏兮兮,看到书后直接被我束之高阁,然后立刻就买了一本全新的,新书拿到后,轻抚书封,大概在喟叹:终于又换得一身净衣,这次说什么也不会让你从我手中流出去了… 而这等感慨,学者余秋雨却也在他的《文化苦旅》一书中有类似的表达:“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朋友对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手送掉。 ”    更有极端者,近代出生在浙江乐清书香门第的藏书人倪悟真曾说:“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做枕,勿以加刺……”对书珍视如目珠,则更是让人不得不叹服了。 这本书中的每一篇,都是以书为主题的短文,而且,作者王强常常在书中表露出当他读到他藏书中某些颇有见地的文字或有趣的故事时他的“沾沾自喜”,因为也许没有他对各种珍贵书籍的耐心追逐,这些有趣的文字,也许他就无缘得见了。 比如在书中《购书记》一章里, 他就用详细的文字,来描写出在书摊偶遇孤本时的兴奋,以及购得书后的难掩得意,此中之乐,也许非读书人不能解。 一方书桌,一把藤椅,纸书数札,便能构建出自己的独立精神世界,这个空间不属于任何政治团体统治人物无赖流氓…再用上如斋、阁、轩等字为屋做名,那甭管原来多喧闹或者清贫的一间陋室,也瞬间就有了生命力,并与自己的精神融为了一体。 尽管乔治贝索斯推出了kindle阅读器多年,然而同样是他治下的亚马逊纸质书的出货量却没受到影响,反而似乎还更有了些促进作用,看来除了书籍本身作为文字媒介的作用之外,我想更多的则体现出了作为个人情感寄托,藏书之乐,或许至少还会持续多年吧…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六):《热笔评的那些冷书》

  王强的爱书是在成为商人前,所以爱书才是他的本性。这正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先有了“思”,才有“在”。“思”更在那个“在”之前。

  作者、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王强先生,也是正在热映的陈可辛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长发飘飘的王阳(佟大为饰)的原型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上说,合作伙伴、当年的大学同学王强爱书如痴,大学期间把每月仅有的二十二元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他有六万本书,因为书太多,家中根本没有办法插脚。

  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知道,《读书毁了我》是一本杂书的书评,以及对书人、书店、书房感悟与思考。在商业成功的人,写励志书的多,而写《读书毁了我》这种书的人少。

  书出版于2012年11月,厚度为237页。明黄色的纸封面,包在深紫色的硬壳外面。封面设计非常简单,白线勾出一个倒着的木版画里的女性长发天使。书的外面没有讨厌的腰封,只是在封面上有一句话,体现了这本书的格调

  “我确实追求过王强,朝思暮想穷追不舍,因为他读书多,见识广;我表面上是王强的‘长者’,实际上只是他的‘粉丝’,他谈论述的文字,我篇篇精研。”后面写着三个字“沈昌文”,括号里是他的介绍“《读书》杂志主编”。

  就沈昌文说的“读书多”,从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购书记》里可以侧面看到,从1997年2月15日到2月17日三天内,王强一共逛了四家书店,购书九种,凡二十四本。这本书中更有一篇文章《书房就是我的王国》,里面旁征博引星罗棋布的引用了古今中外三十三个藏书家、小说家诗人关于书房的闲话文章,这些人包括李谧、蒙田、吉本、王船山、顾亭林、徐文长、周作人、李渔、卡莱尔、盖斯凯尔、赫德森、菲茨杰拉德……

  读书太多的人写文章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在一个题目下,有很多他知道的原材料,若你不让他用,他就会憋得难受。王强在一篇文章里,掉书袋掉了那么多次,像钱钟书一样。虽然几乎要烦了,可是也不得不承认他读书多。

  不过,他读的书还不止是多,而且比较杂。如果硬要找出规律,那就是王强本人是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因此在他的阅读里面,更多涉猎的是外国的著作,且包含诸多学科。他爱那些书,因此在这些外国著作的介绍之前,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欣喜。这种爱书的人对于书的感情,就好像他乡遇故知,急于分享彼此的遭遇。“乡下人进城,说得嘴儿疼。”

  “而立之年的人兴不得撒谎,那就把它拿出来让您瞧瞧吧。”“近日读到一部极难得的日记。”“近日买到了一本知识性、趣味性并茂的小书:《第一部世界宠物史》”“室内诸友围坐之中火锅正呼哧哧耐心炖着老鸭。还有点时间。赶紧把雾蒙蒙的眼镜擦擦亮,趁机翻阅起来。”

  他是一个极热烈外向的人。这个书的推介者,在他激动的时候,文字充满戏剧性和诗性,好像他是在希腊的戏剧舞台完成一次对诸神的赞叹

  《巴格达之行》里写道:“对,不会,更不该会。摘下你的面具,丢掉你的傲慢告别你孤寂的、阳光照不到的封闭的心野,走向神话的巴格达,走向历史的巴格达。当然你有权利走向地理的巴格达,甚至走向想象的巴格达、欲望的巴格达、信仰的巴格达或是情感的巴格达。”

  大多数时候,他的文笔非常好。比如:“病要生得重才可堂而皇之。轻者如感冒不免偷偷摸摸小家子气,既无大病的庄严戏剧性,也无大病令人敬畏尊严。于是,就连感冒也最好能达到生病状态权力抑或特权巅峰。”

  但他的文笔也有槽糕的时候,比如《阿Q不朽》的后半篇,过于严肃,像是论文,简直无法读下去。几个小标题都很乏味,“阐释的循环”、“解读历史结构方式”、“共同实现生存本能”、“非人化的价值域”“滞后性滋长了生命力”……《曼哈顿书店一景》也是一篇题目和内文不太搭的文字。

  可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王强作为一个书痴,孜孜爱书数十年,才写成这一本《读书毁了我》。我们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一个聪明的、热情的、有情怀的、深刻的王强,也通过他的热笔,看到了他评的那些平时几乎没人提到的冷书。

  这些书不被人提及,并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时代,“不读书毁了太多人”。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七):我欲从君栖,山崖与海。

  我欲从君栖,山崖与海。

  ——还是与书相伴比较开心。

  原来豆瓣评价这么低啊。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虽然有掉书袋的嫌疑,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什么的,炫学什么的,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还有点喜欢呢。也有大把大把不认识的人和没听说过的书,但总觉得爱书(包含爱买书)的人会在里面撞到自己喜欢的段落,一瞬间点亮了夜空。

  一本书里有好玩的当然也就有无聊的,看着打瞌睡的尤其是最后几篇,阿Q不朽和伊甸园的黑暗无论是字数还是复杂程度都快赶上论文了。但后面关于理想书房和犹太人与书的又看得我dokidoki,点不高,看到人家的书房羡慕的要死,然后脑补以后我家的书房要装修成什么样子。

  全篇好玩的就是“莎士比亚与他的博物学”,虽然看起来是在讲莎士比亚剧本里涉及的花花草草、飞鸟鱼虫……但里头着重介绍了可能对莎士比亚产生影响的博物志,尤其是巴塞罗缪的《万物性理大典》,这位哥子脑洞大得堵不住。“涂蝙蝠血在睫毛上,睫毛不长;涂在脸上,就能在暗夜睹物清晰如白昼。于十一月第五日携二友人及犬入丛林如狩猎然,取初获之兽同狐狸心相烹,食之人顿解鸟言兽语。他人欲得此,只需吻其人。”不知道为什么,觉得通鸟兽言语的传播方式反而有些浪漫呢~这种脑洞书中还列举了很多,非常有意思。

  关于理想书房,就像爱默生说的“从所有文明国度里精挑细选出那些具有智慧、最富机趣的人来陪伴你,然后再以最佳的秩序将这些选择好的伴侣——排列起来。”瞬间觉得我家的伴侣好像有些该淘汰啦( ̄▽ ̄")

  总的来说这本是还是很有意思的,扣除有些真的超~无聊的篇章,四星还是可以给的。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八):矫情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总有些病态的骄傲。王强老师此书本名《书之爱》,再版后改成了《读书毁了我》。王师对书颇有研究,不只是书的内容,书的编辑,藏家所关注的诸如版次、装帧、品相,他也是信手拈来。但是全书并未看出作者如何被“毁”,或者作者这许多年藏书有一丝悔意,所以可以说题目只不过是文人臭装逼的矫情罢了。我想起冯唐有篇杂文《读书误我又一年》,果然他们都好这口。

  不知道这些书评和散文最初发表在什么地方。无论前言后记都未曾提及,但难以想象这些多年笔耕的文章是在结集成册时才见光的。如果写文只是为了悦己,如果自己是唯一的读者,文笔上完全可以更自我,无需如此详尽地征引论证解释。

  王师嗜书如命。最后一章讲了他在纽约诸多书店各大图书馆淘书的经历。从Barnes & Noble 到Strand 再到Books & Co. ,王师饶有兴趣地枚举着所得善本的版次装帧,若获得折扣,还要情不自禁一下。仿佛能看见那个男人在Barnes & Noble一眼看不到头的一排排书架中用手抚着百万书脊一棱一棱地从头走到尾再从尾走到头,忽然停在巴塔耶的晦涩著作上,厚眼镜片背后闪着贼光的眼神。

  别人常以为我阅读量巨大,我也曾自以为然。但现在回忆,也不过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罢了。确实,相比多数人,我的阅读选择审慎,有价值的阅读量也确实大。但是let's face it,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阅读量都难以等身,其间还充斥着玄幻穿越后宫言情成功学。与真正的读书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入门爱好者。

  上大学前与失眠症为伴,上网又受限,上床之后常常要读书两个小时才能逼着自己关灯。上了大学定时熄灯,失眠只能躺着。大学毕业后睡眠越来越好,常常未及翻页就哈欠连连。去年七月买的《百年孤独》,放在枕边一年有余未读过半,还是最近啃掉的。算来近两年买的非虚构类书籍,有一半以上未能竟读:《批评官员的尺度》根本没有翻开过;梁文道《常识》读了一半觉得这货是个左派;《美国种族简史》甚合我意,想一口气读完,随身带丢了;《大法官说了算》现在还在床头蒙灰……

  究其原因,睡眠变好自是其一。还有,微博人人这样的平台用几十个字的段子几分钟的视频分散了我对几十万字的书的注意力。马尔克斯玄机太重费脑子,还是再看一段《傻缺集锦》吧。

  反正最近闲下来了,每天拿出一块时间,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九):营养成分

  1.《读书毁了我》王强老师提到的可获得且需读的书目:

  「郁达夫文集」「丰子恺文集」「沈从文文集」「瓦尔登湖 -徐迟译」「管锥篇」[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散文写作艺术指要」「英国文学史 --杨同翰」「书前书后--鈡叔河」「荒原--李萝蕤译 (rui)」「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弃儿汤姆 琼斯史--张谷若译」「古文观止」「美国文学的周期--王长策」「We--扎米亚京 反乌托邦与自由」「Italo Calvino 依塔罗 卡尔维诺」「Little Journeys to Homes of Great」「陶渊明集校笺--梁实秋」「蒙田随笔 意林版」「散文写作艺术指要--周振甫」,大仲马,莎士比亚。

  2.每到一个国家,城市都应去逛书店,选读一流的书,国外著作译者也要选一流的来读。

  3.日记用偏古文体写甚好,言简意赅 --“言简而意境毕现,铺叙平淡悠然”。古文知识需补,高中的底子忘过半。

  4.“人贵在情真,情真才能意切,意切方能有动人之文,无深刻之人生历验,情浮性浅,无思想之议论流于泛”--形容粗制滥造青春文学再好不过。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十):我的书同我的心将永不分离

  《读书毁了我》,毁字深意为毁掉原来那个不喜欢读书,愚昧无知,没有思想的自己,读完很多名著之后,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新的生命从此诞生。在这本书中,王强老师介绍了很多他读过的经典书籍,古今中外都有,比如《反乌托邦与自由》,《烹饪大辞典》,《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同时也介绍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如大仲马,卡夫卡,茨威格,钱钟书,周作人。别有生动地描述了他购书,读书,藏书的各种经历和趣味,还介绍了国外有名的书店,让人收益无穷。或许正如他所说的:我的书同我的心将永不分离。很喜欢书里面的两句话,摘录如下:1.其实一个书店生命的个性就在一本书里,一本每一个字中都点燃着烛芯的书里。2.读名著必读名译,如无名译宁可不读名著,此为尊重知识,尊重品味。读完此书,感慨人生之短暂,万卷书和万里路的任务,都等着我们去完成,加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