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食记百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食记百味读后感10篇

2018-09-01 04: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食记百味读后感10篇

  《食记百味》是一本由吉本芭娜娜著作山东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食记百味》读后感(一):一食一味皆光辉

  之前听妈妈说,有个邻居,以“耽误事业”的理由拒绝做饭。其口气大概是“我怎么可能是如此下等的煮饭婆”。

  啧啧,我们在饭桌上说起这事,一面大嚼一面感叹,这人一定被中学墙上鲁迅先生那句“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来学习了”深深刺激到了。

  首先二者没有矛盾吧,在我眼里,饮食对立面是死亡,没有食欲的人被它的阴影笼罩着。

  饮食为生存之本,我哥哥大学时候在家学炒土豆丝,说不为精益求精,但求会两个菜保命。这句话说得很对,吃饭是件性命攸关的事。

  我特别小说出现吃饭的描写,很能引起食欲,甚至出现味道幻觉

  这本书,有种作者不是用手,而是用舌头写成的感觉^_^

  有点像日本料理,很清淡平实,却渐渐被辣根芥末呛到流泪的感觉。

  夜晚灯光昏黄的小店,家常朴实亲切味道,令人向往温暖感觉。

  在各种吃食的背后的是人情,是生活面貌

  作者是对味道很执着,老店家招牌菜,某种粗盐,咖啡店的茶点,朋友一直囤积的小鱼干零食.......

  这都让我想起自己非常喜欢的金枪鱼面包和蒜香面包停售时伤心无比,妈妈说,还有别的好吃的呀。

  不是那个味道,找到差不多的代替品,也能尝出区别

  不是那个味道,说出这句话要伴着淡淡的伤感......【啧,再加上迎风流泪就更好了

  与记忆中的味道离别,与新的食材相见,厨房里的人生

  《食记百味》读后感(二):做餐饮的人要先知道自己想吃的东西

  1. 彼此都是人,如果脱离这层认知,那就什么都搞砸了,把别人当作机器,放入薪水工作框架中,彼此就会产生不满。如果自己是帮佣,又能忍受什么样的条件呢?如果不能时时抱着这样的念头,就无法让别人真心真意帮忙做家事,而且还需厘清熟稔后也不偷懒,一直保持工作意识的条件后,彼此才能稍微松懈。(这种想法也可以用在我的工作/与人交往中)

  2. 晚饭时间正好有大家(三人以上)都想看的电视节目时,显然不能好好坐在桌前吃饭了。能在播广告的空档匆匆吃几口,就算幸运了。这么想后,我决定剩饭做成两种饭团,罗勒奶酪饭团和海苔梅干柴鱼酱油饭团。另外做了茄子萝卜味噌汤和日式煎蛋。这样,可以边看电视,高兴时就绕到餐桌这边捡自己喜欢的吃,像野餐一样快乐,这样随意进餐大人轻松。吃饭总是一成不变也很乏味小孩子无法长时间乖乖等候,喜欢马上可以吃的东西。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想不通大家为什么要在餐桌上说这么久的话。(顺应天性吧,不要总是“应该”“应该”“应该”;而且我觉得应该有趣一点,给家庭成员多一些美好回忆。)

  3. 白天散步时,总是顺路在“姊姊们的店”里吃刨冰。吃着芒果,黑醋栗,桃子口味的刨冰,就觉得自己今天推着婴儿车走在阳光灿烂的路上时没有一直哭,也做了些活动,还吃了可口的刨冰,应该没问题的。(这种心理活动可以应用到小说里)

  4. 这是老板真心喜欢、尊敬魔术大师们而开起的店,让我感觉太美了,豆子磨出的咖啡非常香醇。真的很香醇,丝毫没有素人炫耀手艺时的那种压迫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时候太迫切/询问别人的意见其实是变相给别人压迫感;注意不要成为会让别人有压迫感的人)

  5. 做餐饮的人先知道自己想吃的东西,再从这里起步,这才有趣。(我发现这一点和许舜英说的很相通,跟我在工作中悟出的道理也很相通——要成为一个自己有要求、有标准的人,而不是看某人的脸色/依据别人来作出判断

  6. 外国人不管是好是坏,都能瞬间转换自我本位而改变心情客人太多、上菜太慢,会说俏皮话讨客人开心。比起苦着一张脸、充满压力模样,那样做比较能带给双方轻松愉快。(看到吉本芭娜娜的形容就想到以前的自己啊……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严肃的人,不过我觉得不是,以后让自己多想想其他人的是怎么处世的)

  7. 我想象M在她家厨房挥汗揉面、细密地循着顺序做面包的样子,感觉很美很性感,不觉心跳加速。(这一点可以应用到小说里)

  8. 果然,空气是无法带过来的。我去尼泊尔时,老婆坐在路边煮茶贩卖,那是稍微想想当地的卫生状况就不敢喝的茶。在路边低洼处,用旧铝锅大火快煮,牛马经过,扬起漫天灰尘。老婆婆的手漆黑。不过,装在可爱的素陶杯里的热茶好喝得令人无法想象。如果那地方不是拥有干燥的风、马粪的味道、灰尘、清爽稀薄高地空气、湛蓝的天空,远处闪闪发光的雪山,也就不会有那样的味道吧。(多多享受不同环境 | 这些环境描写可以应用到小说中)

  9. 人在厨房的年轻老板看到我们家小不点,立刻炸了鹌鹑蛋和地瓜,让老板娘送过来,“因为你乖,招待你的。”偶尔会听到厨房传来对晚来客的响应,但不会让人不悦,而是充满风趣爱心。就是那种客人“来的有些晚,但也不好意思直说已是最后点餐时刻,只好编个理由,隔一会儿才上菜”的感觉。啊,东京人的感觉,好怀念。(看到吉本芭娜娜写出来就觉得生活充满暖意,但其实观察你周围生活本身也是有这种时刻。)

  10. 我从过去的少数经验知道,有事就找专家解决关系亲近家人容易耍赖,做出可怕事情。任何事情的专业人士都擅长取得平衡。即使稍有失败,也不会强辩歪理,立刻采取行动补救。有不愉快,面对面谈开,立刻修复关系,是最好的方式。绝不压抑累积情绪,这也是我学到的。我想,经历过某些有点麻烦的事情后,确实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人生不是可以舍弃之物。(果然是应该这样啊&学学一些人生道理)

  11. 小不点还不愿意乖乖坐在椅子上吃饭,很快就不耐烦起身离开,狗就趁机吃掉他的东西,他回来一看“饭呢?”大哭起来。狗一直等着小不点离开的机会,以聪明而言,狗略胜一筹。去别人家时,我家孩子捡食掉在地上的食物速度太快,惹人惊讶,我觉得很丢脸。那是我们家里食物一掉到地上就被立刻狂奔而来的狗吃掉让他养成习惯。因此,小不点认为,食物掉到地上,只要立刻捡起来就能吃。说他强悍强悍,或许是强悍,但说他可怜,也真有点可怜。(这段描写真是有意思,忍不住分享给了箐儿 | 以及我觉得养一个宠物真的很好哎,然而我没有信心

  12. 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努力是白做。没有理由、没有必要的装扮和清扫也是白做。例如,职业模特平常几乎不化妆也不打扮,就算他们非常在乎美容和仪态。(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像被刺了一针似的……心里一直以来的迷茫是有一些缓解的,关于我毕业之后做什么,有什么职业发展规划

  13. 不过,那是公公自己的生活,谁也不能强行改变。他并不想搬来东京租间公寓,住在儿子附近。他已不想再做什么。我们也什么都不能做。大家都不幸福,也不是不幸福,只是有很多爱。桃子虽然已不能吃,但我们得到了桃子形状幸福。(我觉得后面一句话写的好,如果当年就学会并且用到写作文上一定妥妥地得高分啊!然而其实这段话我欣赏的是这些话带来的思想,充满了思辨。搬来有搬来的幸福,不搬过来有不搬过来的幸福,首要的是尊重父亲意愿。“大家都不幸福,也不是不幸福,只是有很多爱。 ”都不“完美(得逞所愿)”也是一种幸福,把你的爱释放出来就好。)

  14. 如果是夫妻经营的小馆,厕所里有奇怪的东西,不会令人介意,但是消费高档、超过一万日元的意大利餐厅,厕所里放着假娃娃机夹来的小东西,就会让人扫兴。那些不平衡的地方,修正起来需要智慧,因为具有“去欣赏”的要素,在某一意义上,餐厅像是店主布置舞台。(要有“去欣赏”的能力

  15. 那些都是让人怀念的回忆,没有亲自处于那个立场绝对无法知道,父母抚养孩子要用掉多少时间和精神。想到那么不适合抚养小孩的父母努力抚养我和姐姐历程,就觉得不能不好好珍爱那样被守护长大的自己。(哈哈哈哈哈看到这些话我真的笑死了,从反面理解“想想在那样坑孩子的父母手上我也好好活了过来今后一定对自己好一点”。然而其实这里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看在父母辛苦养育的份上也要好对待自己啊)

  《食记百味》读后感(三):城中新贵必不去餐馆Top10 因为那里绝对没有情怀

  小宝把美食作家分为两类:一为上焉者散仙,二为下焉者乞食百家的恶鬼。而自称“宇宙第一饕客”的吉本芭娜娜,更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随意和烟火气息。看她书中写到关于料理的看法就可知,“……但我觉得,不擅长就不擅长,只要按照自己的口味印象去做,那样就好”。

  谈吃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秉承着科学研究劲儿正儿八经地给人传道,从原材料的选购到最后盛装器皿,如果可以的话,只要其中涉及到的品牌能被指出来,那就都得一一道清。最后你看完这类文章,只能感叹不知道什么叫做吃饭了。基本上通览完全文,我们就可以整理出一个从A到Z开头的有关食物周边的新词汇,并且感受到属于某种未知阶级优越感

  《食记百味》是一本读起来不会有任何负担的书。随便放在那儿,不论翻到哪一页都可以读下去,并且一口气读完的书。书中主要记载的是吉本芭娜娜和儿子小不点,以及朋友家人有关三餐的日常。

  可以庆幸的是,这既不是一本粗略的“时下城中新贵必去餐馆”推荐,也不是本带着低调炫耀的私家做菜心得,更不会给你灌输“下厨房是人生幸事,你的女神暖男们都在厨房的忙活中感悟到了人生真正境界”之类的蠢概念

  正如封面所写,它仅关乎吃饭,“只讲吃饭的事情100篇多一点”。

  在书中的一篇有关饺子的文章里,吉本写道, “我把买来的宇都宫饺子,一半放进汤里(香菇葱花小番茄鸡汤),仿照餐厅里的汤饺,已经吃得很满意。另外一半用油煎,撒上柚子胡椒。”

  在我们这遍地都是东北水饺的地界,还真不习惯端上来一碗带着鸡汤味的饺子。其实一般都是用水煮饺子,这样做也不是为了省功夫。反而只有通过白水煮出的饺子,才能让人完整独立地尝到饺子本来的味道。而用自身含味的汤去煮饺子,反而会使让饺子的味道同其汤的味道混起来。饺子之魂是馅料而不是煮它们的汤。

  吉本在书里提到,“我喜欢作为日常的店,或是作为款待的店。我喜欢把自己融入到店里人的日常”。这点对于食客来说,绝对是非重要体验,比起那种给食客距离感门槛限制的餐馆,可以不用刻意端着姿态,能够在餐馆里“放肆”的店,实属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吉本还写道 “虽然拼命强调餐点健康,但是欠缺了味道”,这惊人描绘了现下国内餐馆的怪异化发展。

  他们讲究健康,服务,环境和情怀,就是不提味道。

  Andy Warhol曾谈过对这类餐馆的看法,“而纽约餐厅现在有件新鲜事——他们不卖食物,而卖他们的环境。他们说:‘你竟敢说我们的食物不好,我们从来没说过我们有美味的食物。我们有美好的环境’。他们抓住一股风尚,就是人们真正在意的是改变几个钟头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心存侥幸只靠最低限度的食物贩卖他们的环境。”

  比起讲究颇多的店,苍蝇馆子的存在简直可爱。在那里你不用担心会碰到一群有机狗亲切地给你传授“xx料理的十大好处”,也不用对着盛在勺子的食物感叹为什么在来的路上不买个煎饼

  吉本对于餐馆经营的观点很有趣,“餐厅的平衡就是一切”。

  那就是“只要有一个地方做得好,其他地方也跟着好的情况很多。如果只要有一个地方惹人注意而奇怪,也可以用其他部分来弥补”。

  希望那些准备和已经进军餐饮业有闲钱又有品味的哥儿姐儿,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期待,“人都是来是吃饭的,整几个可口的菜行-不-行”。

  哦,那城中新贵究竟不去top10馆子究竟是哪些呢,

  呵呵, 反正你去过的那些就在这个list里面。

  《食记百味》读后感(四):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看完之后的想法是,果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当作家的吧。

  能在平凡生活中独具慧眼,从一丝一毫事物中深得体会认真思考不断探索,再用最通俗易懂语言把道理讲给大家听——

  这就是芭娜娜的智慧吧!

  有人评价说这种文章普通人发出去一定会退稿,名家则写什么都能成书。我很不赞同。他大概是没体会到书中的意味

  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讲食物,如果那样的话随便一本食谱或者美食杂志都要详尽的多。比起“吃什么”,她更想说的是“吃的精神”。

  食物可不仅仅是食物哦。

  朋友亲手制作的食物,里面饱含了制作者满满的心意,吃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

  餐厅的氛围同样重要。大概相当于一种别致的香料,给每一份食物带来不同的风味,反而比食物本身的味道更让人回味无穷。(这一点和断舍离的思维有些相似,环境能给人带来特别的能量。)

  饱含着“想要与别人分享美食”的心情制作的食物,会更加叫人倍感珍惜。同时也感受到制作的热情,想要把这种心情传达下去。

  最重要的大概还是在回忆里的美食了吧!大概甚至算不得美味,但承载了独一无二的回忆,成为放在心里的永远无法割舍的味道。

  记得以前看过,治疗暴饮暴食症的方法,医生会建议病人亲自下厨烹饪。只有亲自参与到食物的过程,才能对食物产生尊敬之心。

  有时候觉得很是不可思议,食物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物质,里面蕴含着奇妙的精神力量和哲学。一方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体现在他对食物的态度上。另一方面,对食物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

  我父亲总是不理解,披萨和饼的材料一样为何价格差那么多。也不理解为什么食物要花费时间摆盘。在他看来,只要能吃饱就行。

  虽然这样想也不失为一种看法,可我还是坚持认为,哪怕是一顿便饭都该怀着尊重的心对待。国外有许多餐桌礼仪,包括餐前祷告,感谢上帝,今时让我能拥有食物以享用。比起礼貌,这种尊重食物的态度更让人思考。

  那些即使一个人吃饭也要认认真真选材摆盘的人,不仅仅是吃饭,其他方面也会追求精致,善待自己。于是你发现他们的衣服总是整洁利落,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因为他们能很好的照顾自己。

  那些总是不断调整完善食谱,不断探索新餐厅的人,他们总是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一往直前,口头禅大概也会是“没有坏心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对于他们来说,生命不乏惊喜。总能从微小的事物中感受到积极的力量。

  与其说是吃货,不如叫她哲学家吧——擅长从吃中领悟生活奥秘的哲学家吉本芭娜娜,她想要让我们领悟的道理大概正是如此。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对我来说,这本书给我不小的改变,开始感受每一家餐厅的氛围,开始品味每一道菜的风味,开始珍惜和每一次吃饭的瞬间。闷头大吃特吃的只是饲料,停下来慢慢咀嚼和思考,才是美食。

  《食记百味》读后感(五):一切以自己为重

  刚看到书的前几篇,就有一种想在家做家庭主妇,做饭照顾孩子悠闲度日的冲动。作者细腻温柔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像是是最完美最幸福的女人,让人羡慕。

  继续读下去,感到有些懊恼。书中提到的许多食物或食材的名字对我来讲好陌生,甚至是描述享受食物的感觉,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少之又少。我常常觉得自己不是很爱吃的人,吃,对我来讲只是果腹吧。一些难得的愉快的食物带来的享受也是在很饥饿的状态下。吃的乐趣,还是有点小小的奢侈,烹饪更不必谈了。

  最终吸引我读完这本小书的,并不是美食,而是作者文字中的真诚,很亲切很用心,能感受的到这个女人身上的每一个优点,还有她生活的智慧。

  最触动我的是“56”这篇小文章,恰恰相反,这篇文章与美食的关联性是最小的,“所有的食物放进微波炉里加热都不会很难吃”,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因为时间和物质所限,真的没有太多机会尝到精细的食物,但粗粗做好的食物也会令人满足吧。我们向往的东西往往很多,但是时间和精力真的很有限,顾此失彼其实是一种规律。“一切以自己为重”,这才是我们选择的标准。

  “生物寿终而死,不一定是悲剧,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回忆永远温暖心头。在这趟人生中能遇到他,绝对比没有遇到它好。”

  “重复涂抹的记忆很难变得透明,像是粘腻的液体,也像人生的沉渣,直忘下沉。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发酵,拖着伤感的脚步。但拥有回忆终究是好的,越是伤感,我们的脚印约有深度。”

  《食记百味》读后感(六):回忆不死

  私人笔记

  1路上巧遇朋友,聊聊附近好吃的东西,这种事情可以列入这世上幸福的前几名。

  2不愧是职业级的料理好手,不但精确做过实验,最棒的是这种减法概念。其实,每次遇到职业级的料理达人时,我总是有个感想,越会减法的越高明。过分的无谓增加,在任何世界,都是外行人的发想。

  3只要什么都能吃,将来在任何国家都能过活。

  4我总以为人们是出于“想吃好吃的食物,若能以此维生,更是幸福”的想法而开餐厅,事实未必都是如此,因此更觉悲哀。

  5同事加藤若无其事地嘎吱嘎吱嚼着酱油腌渍的青辣椒,我很惊讶。那是我只吃零点一厘米就要赶快喝口啤酒冲淡的辣度。

  6姊姊似有预感,打电话来:“让我跟拉布说说话。”我把听筒放在狗的耳边,姊姊说:“我们一定还会见面的。”狗大概就此安心踏上旅程,很快停止呼吸。它的最后瞬间是那样幸福。

  7家庭帮佣,光是那个概念,就让人有点伤感。

  因为你知道那是不能永远相伴不离的人。而且,他和朋友不同,共度 日常或是离别,都不是自己单方面能决定的。

  8彼此都是人,如果脱离这层认知,那就什么都搞砸了。

  9那些共度的短暂时间虽然像烟火般瞬间绚烂,却是可以留在心底的回忆。

  10晚饭时间正好有大家(三人以上)都想看的电视节目时,显然不能好好坐在桌前吃饭了。能在播广告的空当匆匆吃几口,就算幸运了。

  11这样,可以边看电视,高兴时就绕到餐桌这边拣自己喜欢的吃。像野餐一样快乐。这样随意进餐,大人也轻松。

  12光是“在半夜吃爸爸煮的东西”,就有露营的感觉。

  13小不点也大吃特吃,技巧地拨开紫苏。我想,将来有一天他愿意吃紫苏就好了。因为这道食谱里,紫苏很重要。

  14我无法不认为,那女孩谈过许多恋爱,在许多地方吃过真正美味的东西,那些感受与记忆都存活在她的面包之中。

  15回忆不死。

  16桃子虽然已不能吃,但我们得到了桃子形状的幸福。

  17其实,不去学做菜也没关系,只要食材新鲜美味就好。

  18店里的人和老顾客同声说,这个苹果明天就不行了,两个小时之后就没有这么好吃了。

  19同学都很羡慕我,便当也确实很好吃,但我童稚的心也想说:“妈,随便做做就好了。”父母太用心了,孩子也觉得累。

  20有一次和姊姊去尼泊尔,机上餐是“可乐饼、炸春卷和煎饺的组合”,看到瞬间,我们面面相觑,同时说,“好像爸做的便当。”

  21我想,就是那种想介绍给别人,想让喜欢的人吃到美味东西,以及想要分享的心情,撑起了这个世界的美食。

  22也忘不了他们家的凶悍女儿尚美(后来再见面,变得成熟温柔了)欺负我时,老奶奶赶紧做好炒面,“来,两个人重新和好,一起吃吧。”

  23就像去居酒屋后的餐后感觉,胃一直压抑:“怎么回事?”

  24一个人决定开始做某件事时,可以开出五颜六色的美丽花朵,影响也大到无法估计。

  25她的料理大胆而有自信。

  26没错,不论经济有多困苦,或是发生性命攸关的大事时,人们还是要追求心灵自由的瞬间。即使在最艰困的时候,也不会勉强自己喜欢真正讨厌的东西,因为心是自由的。

  《食记百味》读后感(七):《食记百味》:家常味的吉本芭娜娜

  曾经有人在书评里把芭娜娜跟村上春树比,说村上一直在不断创新,新文体,新主题,而芭娜娜呢,从出道开始就定格在了少女治愈系。《食记百味》应该是对这种说法最好的反击。

  没有了忧郁,恋殇,异想和死亡的阴影,芭娜娜在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爽快,就像她常提到的小黄瓜。但她作为芭娜娜所关注的内核没有变,还是爱,父母与孩子,朋友与恋人,只不过她把这些爱夹杂在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里,让人踏实,心安。

  -----------------------------------------------------------------------------------

  在读《食记百味》之前,吉本芭娜娜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她笔下主人公的样子,她是《厨房》的美影,《哀愁的预感》里的弥生,《阿根廷婆婆》里的光子。读过这本有关食物的散文集之后,作为作者的吉本芭娜娜才真正变成充满生气和个性的人了。跟普通家庭妇女一样,她为了给儿子准备一份既美味又可口的便当焦头烂额,因为心爱的狗的去世而伤心绝望,最爱吃姐姐做的可乐饼,不喜欢对客人的穿着举止吹毛求疵的餐厅… 这本被称为“只讲吃饭的事情100篇多一点”的书里呈现的,是家常味道的吉本芭娜娜。

  收集在书里的故事本来并不是用来出版的,它们更像是博客上的文字,记录作者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的琐碎小事,唯一的共同点是大都跟吃的有关。芭娜娜自己也说“写作短文时,作家的脑子也单纯,所以文章不是很优美,但仍真实写出我这宇宙第一饕客的感想。”

  可以说,这些文字是跟着作者的儿子“小不点”一起成长的,或者反之亦然。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他才两岁半,等收尾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岁,上幼儿园了。我没有孩子,也不会做饭,所以在领会作者的心意的时候,效果上打了折扣。不过有一点,芭娜娜是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的,那就是食物在家庭生活里的纽带作用。

  自从初中离家住校以来,过去的十几年,错过了无数次与家人聚餐的机会。最近的一次,是爸爸的生日。下班回来给家里打电话,大概是忙着招待客人,通完话妈妈忘记了按“关闭通话”键,把手机放在客厅茶几上就去厨房做饭了。我也没有挂电话,在一千公里之外的北京,静静地听家人聊天的声音:老姨家的小表弟感冒了,但丝毫不影响他旺盛的精力,在沙发边爬上爬下,姥爷念叨着天气暖和了,有空想回趟乡下老家,舅舅说快到放学时间了,他先去学校接孩子,让大家先吃饭,不要等他… 几分钟后,大家都转移到餐厅了,我默默地挂掉电话,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无论走多远,长多大,心里念念不忘的永远是家人熟悉的声音和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芭娜娜也知道能给儿子做饭的时间不多了,孩子终归要长大,离开母亲温柔的羽翼。所以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吃的食物给儿子吃,“也希望他将来会觉得,妈妈做的饭菜‘虽然差劲’,但有的吃就是幸福啊”!

  的确,食物是幸福的来源。但不是单一的。它总是和当时的心情,周围的环境,一起用餐的人,甚至季节气候结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奇妙的联想。在自己动手做菜,跟家人一起寻觅好吃的餐厅,享受朋友慷慨的手工馈赠的同时,芭娜娜也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她发现饮食文化是很难移植的,比如台湾的小笼包到了日本,虽然味道一样,但吃起来却没有那种热闹亲切的氛围,大概因为日本人用餐都太礼貌安静甚至拘谨了吧;还有在餐厅的选择上,“人不会因为味道,价格,场地豪华而心动,而是因为别人灌注其中的爱而心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往往更喜欢熟络的老店而不是装潢靓丽的高档食肆。

  《食记百味》只有200多页,102篇散文,个个短小精炼,看起来丝毫不费力气。书后还附了几款图文食谱,是芭娜娜的漫画家姐姐以及她的好朋友朋子的友情贡献。

  如果没记错的话,看芭娜娜的书从来都没开心的笑过。无论是她小说里的故事,还是读书的我的心情,都晦暗粘稠,像是在走一条长长的甬道,虽然最后都能看到光,但往往都已经筋疲力尽。这本书却不一样,竟然有好几次,我笑出了声。芭娜娜写儿子和狗“小不点还不愿意乖乖坐在椅子上吃饭,很快就不耐烦,起身离开,狗就趁机吃掉他的东西。他回来一看,‘饭呢?’大哭起来。狗一直等着小不点离座的机会,以聪明而言,狗略胜一筹。”我好喜欢这样一个母亲和作者啊,她跟我从前一意孤行塑造起来的形象一点儿也不一样。

  1964年出生的芭娜娜,已经快50岁了吧。去年出的几本新中译本小说如《橡果姐妹》《尽头的回忆》我出于习惯都买了回来,但没有看。我以为我到了可以告别芭娜娜的年龄了。曾经有人在书评里把芭娜娜跟村上春树比,说村上一直在不断创新,新文体,新主题,而芭娜娜呢,从出道开始就定格在了少女治愈系。《食记百味》应该是对这种说法最好的反击。

  没有了忧郁,恋殇,异想和死亡的阴影,芭娜娜在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爽快,就像她常提到的小黄瓜。但她作为芭娜娜所关注的内核没有变,还是爱,父母与孩子,朋友与恋人,只不过她把这些爱夹杂在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里,让人踏实,心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食记百味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