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河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5: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河的读后感10篇

  《大河》是一本由[加]多娜·米尔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河》读后感(一):一曲忧伤的歌

  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一处悠静农场,是娜塔莉温暖如画的家。会弹钢琴漂亮且颇富韵味妈妈简单直接却不识字的爸爸性格迥异的三个哥哥,他们都是16岁少女娜塔莉的幸福密码。帮工大河的到来,扰乱了山谷宁静,在平静如水的生活中掀起了波澜,这波澜似微弱的暗火,星火爎原,将全家带入痛苦深渊生活支离破碎家人鸟兽散,各自独个暗疗心伤。大把的好时光温馨过往,似乎不再复返。

  小说优美笔触,唱出一首忧伤的歌。始作俑者,还有着政治背景在前,大河是躲避越南战争逃避兵役的美国人,他逃到农场,很快似家人般融入了娜塔莉的家庭良辰美景,总是短暂,之后的悲剧演绎得那般突然,细思量早已埋好伏笔。以30年的分别与深重伤心藏起一个秘密,娜塔莉差一点郁郁终老。

  加拿大作家多娜.米尔纳以女性细腻视角,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悲情故事。故事发展高潮也就是事故发生最集中的章节,一件一件接踵而至,让人有些始料不及。所有的任性罪恶都得到了生活的惩罚,但不幸终归不幸,就算结果再怎样,付出光阴终无法回转,总之最终任性与好奇代价未免太高了些。

  娜塔莉因少年时代的悲剧离开小镇,在另一个喧嚣地方完成了自我的成长,深藏的秘密最终全然暴光,却因为时光的流逝已消遁了曾经以为的杀伤力。总之还原一个恒久主题:生活就算有着不圆满,都得继续。

  有些秘密,说出来就会减少它的可怖,直面才是上策。作家以肯尼迪加拿大议会前讲的话“山水使我们为邻,历史让我们相伴……将我们凝聚为一体力量远胜于我们之间的分歧”为引子,其实向往和平国家之间如此,友善朋友同事亦可用,家人更当如此。

  《大河》读后感(二):想而不问,岁月过后,原谅一切,包括最初的那个自己

  很多时候搁置一本书的因由不是书的好坏,而是各种琐碎困扰。放了半个多月的《大河》,拾起时,拾起的是好久未有的热泪盈眶

  After River。其实倒是With River。大河。

  边抚摸书页,边勾勒出的声音依旧在耳边。

  “你要如何原谅彼时此时的愚蠢

  如何原谅奋力过但无声

  在苦心之后,看潮汐永恒

  岁月在这儿 温凉如丝却也能灼身

  青春是远方 流动的河

  你要如何原谅时光遗失的过程

  要如何才能容忍它发生

  要如何才能想而不问

  而我在这里等

  等湿透的心听雨声

  等身体回温”

  这首歌似乎恰巧印证了我泛滥的关于本书难以言尽的所有触动

  原谅与求赎,欲望与隐忍,爱与被爱,所有看似极端的两级矛盾存在在每个人心理,因而人生这一段之于所有人都已是这是一条直通内心道路。关于娜蒂、娜塔莉、博伊尔、甚至于已经远去的大河……

  很多的话并不是想要脱口便可以轻松处置,所以很多说不出口的话便化成了秘密。在心中,伴着时光越压越深,但与此同时,也越积越多。带来的是无尽的自我顾忌和折磨,甚至是逃避后的无限空虚

  很多变故,没有最后错误根源,只是拼凑了太多本不应该仿佛拼凑在一起的因由,有人刻意布局似的,这就命运

  大河的到来,大河的离去,将这个家庭的歌曲唱的完整而铿锵。

  大河的魅力,是充满正义感的存在,他的年轻他的理想,他的涵养,他的一切一切都是吸引力。吸引这个家族。在他之后,他从未遗失过。

  书中的母亲娜蒂,像是一个光辉圣人形象存在,也会犯错,也有忏悔,但是在用所有的爱去面对一切。她爱她的人生,爱她的丈夫,爱她所有的孩子,爱大河充满年轻的气息,爱犯错误误入歧途的少女,爱农场的熟悉味道,爱生活的村镇,爱所有一切的一切。可是当她爱这一切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暗含着不同缺憾。丈夫精神生活上的不合拍疼爱的孩子命途多舛,大河的悄然离去等等,都把这些爱玻璃成片片朵朵,可是她仍然在爱,在用忏悔与坚强弥补这一切的缺失

  博伊尔是我深深疼爱的人,是一个充满责任感清楚知道何为内心求索的男人。年轻的面庞丰富的内心,一个眼神不是单纯的倾慕,而是无以言尽的各种诗歌情愫。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疼爱呢。所以娜塔莉爱他,超乎哥哥的爱,是一种值得托付一辈子信任的爱。所以大河爱他,超乎情侣的爱,是一种互诉衷肠精神的依托的爱。所以年轻的女孩子爱他,是所有向往美好年轻男子的气息的爱。

  我勾画着一个场面,久久挥之不去。大河耐心地帮助爸爸格斯开始认字,而后终于有一天用到了,爸爸格斯耐心地给烧伤后的博伊尔读书。很简单的场面,可是我却包含热泪。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爸爸格斯这个人物,有点小自私,却爱妻子和孩子,严严谨谨,却在所有的一切中充当着包容的那一方。很多人都会觉得娜蒂是家庭的支柱,可是,没有了格斯,这个家庭还支的起来么?因而当像极了格斯的外孙出现时,所有人笑了,这个笑包含了太多。

  我不知道为何我迟迟不肯写下娜塔莉,是因为有一种把秘密埋藏心底而自我忏悔的共鸣吧。娜塔莉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会坦诚。而我,该有多久,我不知道,所以不想言说。

  此时彼时的愚蠢,时光遗失的过程,都需要原谅与被原谅。或许我们不会和故事感同身受,但精神上的共鸣是每个人都忽略不了的,不是么?

  当做一次学会试着尝试坦诚的旅程吧,这个故事告诉我有可能概率,所以听着如何的歌,一点点试着在成长中将不能脱口的秘密化为可以坦诚的人生吧!

  敬上

  美好生活

  《大河》读后感(三):大河- After River

  小说家多娜•米尔纳的《大河》以主人公大河为题目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平静是如何被打破,又如何通过亲情去将裂痕弥补。故事残酷却又充满柔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动不已。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描绘了一个安静祥和的美加边境的农场生活,父亲,母亲,三个哥哥,加拿大15岁女孩娜塔莉就这样快乐的生活着,并相信一家人会一直这样幸福的在一起。但在那个年代,美越战争影响着美国社会,因为反抗美国政府强迫服兵役政策主人公大河越过边境,来到邻邦加拿大谋生。他的到来,最初为娜塔莉的家庭带了一股清新之风,哥哥博伊尔,妹妹娜塔莉,母亲,甚至村子里的女孩都非常喜欢他。但随着娜塔莉撞破了大河与亲爱大哥之间的同性之爱,从而间接导致了大河的死亡和大哥的毁容,自己被莱恩先生侮辱损害,生下孩子,并被告知孩子“死亡”,故事达到了高潮。从此这对兄妹和这个本来美好的家庭不再安宁伤痛阴霾始终笼罩着他们的记忆以及他们的生活。

  直到三十年后,母亲即将抵达生命的尽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母亲临终前终于说出了珍藏在她心中许久的秘密,娜塔莉的儿子并没有死,重新回到了她身边,并且与大河一样有着雄厚富有磁性的声音,一家人又回到了最初彼此相依的温煦的美好时光里。

  或许,此书的英文名字《After River》更能表达作者的本意—《大河之后》,我理解的一个含义是在大河消失之后,这个家庭如何从分崩离析到最终的团聚,这其中的每个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伤弥补的艰难过程。作者向我们证明“过去”无从选择人们只能带着过往经历继续生活,也可以将“过去”埋葬,去寻找更好的生活。而这个过程是艰难但是必须得。还有一个含义是主人公大河,扮演了一条河流,冲毁了一个家庭的平静。所有被冲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打击,心中有了裂痕,但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就要去克服,去战胜,生活才会更美好

  在我看来,书中最重要也是最让人钦佩的是母亲。虽然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并不和谐,但依然对丈夫充满爱,把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对儿子不能去上学,要在家中帮助打理充满了歉意。对大河的反越战表示支持坚持让他留在家中帮忙。对博伊尔和大河的同性之爱的理解与包容,同意他们出走。对女儿的怀孕与被侮辱的无奈,但果断的把孩子送走,以防影响女儿的生活与前途。母亲保守了太多的秘密,为了这些秘密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痛苦,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她爱的人。

  最后,用一句书中引用的肯尼迪的话作为结尾,将我们凝聚为一体的力量远胜于我们之间的分歧。

  《大河》读后感(四):一个家庭的感人故事

  《大河》作者是加拿大的多娜•米尔纳,这本小说在作者清晰思路的掌控下摄人心魄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救赎、悲剧和秘密的故事。特别喜欢读这类小说,一天,仅仅一天我便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它,读后依然意犹未尽

  不知道是以前读过还是如何,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也只是其中最关键环节依稀记得。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到一个本是陌生的地方,但却感觉那么熟悉,好像曾经来过,可有确定此生绝对第一次来到这里,那为什么会有如此熟悉之感?也许前生曾经驻足?读书也有这样的经历,不知道哪本书,对里面的一个场景或者是一个故事就有那种熟悉的感觉。

  故事讲述得曲折迷人,主要以自己家的奶牛农场为背景,因为人不够,需要招一个工人,于是大河走进了她的家庭,于是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大河这个中心人物开始了,不,其实他没来之前,故事就已经开始了,可等大河这个主要人物出现后,故事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了。等大河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而且越发引人入胜。故事中关于大河所着笔墨并不多,可这部小说以大河为题目,却又是那么准确。

  妈妈,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中心人物,从开始追求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来说,她就在为自己的子女、为丈夫、为这个家庭而默默地付出,女儿、儿子都是她的至宝。她懂每个孩子,她渴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幸福、快乐,但当她面对17岁的女儿怀孕,面对大儿子的同性恋,面对大河的死去,面对女儿无法走出自身的阴影,她感觉到无助了,于是让女儿离开了自己的家。当她垂危之际,只想告诉女儿,她听到了那个婴儿哭声,但医生却说那是一个早产儿,已经夭折。她临终前,这个心愿一直为了。终于,那个孩子回来了,在外婆离去前回来了,女儿回来了,而且走出了三十多年的阴影中,家人冰释前嫌,一家人聚在一起,妈妈闭上眼睛方心地离开了!

  女儿,本书中更为中心的一个人物,以她的视角写出的这个故事,有时候跳到三十年代,有时候是以妈妈为主角,同时写出50多岁的她经历的心理煎熬。一个和睦的家庭,因为一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和大河有了一次性接触。她是那么爱他,可他却爱着她的哥哥。让这个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完整的家庭支离破碎,家人之间没有了交流,有了不能触碰的底线。而“我”却在那个大河离去的夜晚,遭到强暴。并一直认为自己怀的是那个道德败坏之人的孩子。故事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长处口气,因为在她准备接受这个孩子,而且不管他的爸爸是谁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地他是大河的孩子,这个比什么都让人释怀。大河的生命得以延续,多让人欣慰的故事结局啊!

  读小说,就读这样的小说,曲折离奇,富有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只有一个目的,读下去,探究故事的结局。一旦小说能产生如此吸引力,那么作者就是成功的。

  《大河》读后感(五):虽然早写了,却没贴出来

  这是一部看来很畅快的小说,娓娓道来,记忆的碎片慢慢拼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书看到大半几乎就已经到达高潮,最后又有个小小的意外,也算是个惊喜吧。于是有了个温情的结局。

  在这个描写加拿大小镇的传统的农场的家庭里,几乎看到了自己的家庭。人都是简单善良的,却过于自我肯定,然而也肯定有些本不该心思细腻的人的存在。生长在农场里的孩子不都该是快活简单地生长么?

  相对封闭,像是处于一个隔绝的空间,相互依靠,生出温情。

  但是终于因为表达的缺席而变得有些复杂

  当妈妈看到爸爸的眼睛时,就知道他就是她想要的,那种简单直接充满温情的活法,但是他不懂,不能充分地理解妈妈,虽然妈妈很喜欢这样的简单,但是心里总有一丝甩不掉的落寞。很不幸,这丝落寞被小女儿捕获了。

  或许被所有人捕获了。

  然而妈妈继续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地继续,如果只有大人,就没有这样的故事了。如果只有大人,或许会了解这份无奈,并且一笑了之。

  可是小孩子办法一笑了之,并且以为这可是件天大的事情。

  呵,我就是没办法老实写,小时候爸妈总吵架,可是有一次,他们又吵架了,我心里难过死了,却看到几分钟后他们跟没事儿一样的说话时,我觉得自己亏了。从此以后再也提不起什么兴趣。分不清真假,也不再想关心什么了。

  他们或许不是貌合神离,但是对于细腻的孩子也具备了足够的隔阂。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娜塔莉才没有在第一时间想起妈妈

  明知道问题,却不去点破的矜持,像是一道墙搁在那里

  明白的一方只看不动手,不明白的一方就只能挣扎了

  貌似相亲相爱,却永远都有那么一层纱

  明明一戳就破却留着那里驻足

  那明明是我想要的,却总是缺了那么一点

  太贪心

  最近开始讨厌这样的小说了,几乎封死了每一条通向希望的完美的路

  就算是选个简单的人生活,能够放弃那些他不明白的事情么,能够获得幸福么,能够把心里填满不留一丝空隙么,能够在白天特别满足后,不在夜里起身游荡么?

  越是觉得不满意就越是想填满那个空隙,割裂

  我知道,可是我就是不说,我看到了你的痛苦,可是

  或许她说过了,只是我没有听进去

  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抬起头来看看

  每个人都有自以为无人知晓的秘密

  她都知道,却没办法告诉你

  她都知道,却没办法告诉你,或者是自以为没办法告诉你。

  《大河》读后感(六):命运如列车,救赎使人获得光明

  时光入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细检一年来的阅读,桌案上累积了大概两百多部书,除去半数以上的社科类作品,就是文学作品了。就喜欢程度而言,多纳·米尔纳所著的《大河》大概能够进入前十。

  多纳·米尔纳以半生阅历和情感著述,故而作品能震撼人心,一再冲撞人的心堤。我之所以说她的著述负载着半生的阅历和情感,是因为其处女作《大河》实在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小说围绕一个家庭,讲述了心灵世界的残酷与喜乐。只有那些有过切肤之痛,对生活有深切感受,乃至觉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毫无疑问,这本书渗透着作家自己内心的悲辛。

  小说从“大河”(人名,作品的主人公之一)来到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小镇农场说起。农场里住着娜塔莉一家,她有父亲、母亲,以及英俊帅气的哥哥们。这是一个典型的僻居一隅的北美农场主家庭,淳朴、厚道、善良,同时带着几分与世隔绝的味道。不过,娜塔莉和哥哥们都是年轻人,骨子里回荡着青春的躁动和激情。大河是为了躲避“兵役”才越境来加拿大的,当时美国正对越南发动战争,美国国内的很多青年都参加了反战示威,大河正是其中之一,为了表达反战的决绝,他“逃亡”邻邦。他与娜塔莉的长兄博伊尔一见同心,也许是因为年轻人内心有着同样的苦恼吧。博伊尔家里缺乏劳力,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他放弃学业回到家里做贴补,这种苍白的青春感受在大河身上同样有,所以他们能成为至交。大河的到来,似乎为这个沉闷的,彼此之间缺乏内在沟通的家庭注入了一股活力,然而这种力量往往意味着原有的默许的东西会表面化,并最终分奔离析。

  娜塔莉的家庭和大多数北美早期的清教徒家庭一样,勤劳,笃实,谨严,但有一种独特的沉默。他们每个人都紧紧的守住自己的嘴,同时也守住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即便是在遭受侮辱之后,那秘密在内心变成一堆刺,直至残害自己,毁了亲情。

  娜塔莉,包括她的哥哥,其实都是梦幻主义者,但并非白日做梦,而是试图在内心假借一个契机,来达到生命的提升。这个契机不一定是大河,可能是某件事,某次表达。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期盼一个契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也是如此。寻找一个人命运的轨迹,往往可以看到一个群体(家庭)的命运。如果你要改变,你要么切断与之联系的纽带,要么改变联系着的那股力量。个人背后的力量就像一列火车,人不过是这列火车上的乘客,火车的走向实际上就是人的走向,如果这列火车是走向一个明朗的目标,那就没有谈论的必要;如果这列火车是走向深渊,那么就必须讨论个人的结局。说穿了,娜塔莉、博伊尔,乃至早逝的大河,都是这列命运之车上的乘客。火车的命运决定着众人的命运,如果你有办法切断自己和火车的联系,那么也就意味着你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问题在于你如何切断自己和火车的联系?假设火车行进的前方桥梁已经断了,你却丝毫不知,必然和火车一起摔得粉碎;即便你做出决定,从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跳出去也不见得能生还。在庞大的习惯性、世俗性势力面前,没有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取得胜利。

  所幸的是,人不会直脚走到黑,否则便成僵尸。人是需要救赎的,只有爱和真相才能使人获得救赎。所以博伊尔会对娜塔莉说:秘密比真相伤人更深。《新约·哥林多书》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是的,爱是永不止息。只有爱,才能使所有人最终获得救赎。

  《大河》读后感(七):爱与宽容

  我并非像有些人一样,是泡在外国文学名著中长大的。我一直都记不住外国作者的全名,尤其是俄罗斯人的名字。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愿意多看一些国外作家的书。在同一个历史背景环境下成长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里有太多似曾相识的痕迹与烙印,甚至在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已经是残缺不全,几经过滤了。我只能通过书,去别人生活的世界看一看。

  《大河》,2013年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历史背景是美国越战,反战运动使年轻的大河逃到了加拿大,走进了娜塔莉的世界。小说的英文名是“After River”,大河来了之后,在这个夏天,他们生活的世界也全然发生了改变。家庭式的农场经营已经岌岌可危,受到了挑战,在光鲜亮丽的别人眼中,他们家捉襟见肘,可是他们一直生活在快乐的氛围中,这种快乐却蒙着一层伪装的色彩。美丽的妈妈嫁给了农民爸爸,生活的操劳与乏味让这个女人力不从心;学识渊博而又隐忍懂事的哥哥,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学业在农场干活;十几岁的娜塔莉,从一个中年男人那里感受到了恐惧。这一切,都还只是个开始。

  大河来了,他英俊聪明能干独立,这些优秀的品质让他为这个家庭所接受。遗憾的是,这个家的女儿,妈妈,哥哥都对他产生了点别的情愫。一个阴差阳错的夏日夜晚,这个家庭与农场表面的平静与祥和毁于一旦。少女的诱惑,美丽妈妈的欲出轨,美少年之恋,以及,强奸、死亡、毁容、嘲笑、羞辱、自责、怀孕与沉默,这些让一切都变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沉默。

  娜塔莉终于被送走了,离开了这支离破碎的家,只在父亲的葬礼出现过一次。几十年了,她终于被迫第二次回家,是因为她母亲的病危。娜塔莉结过几次婚,与已故前夫所生的女儿留在了农场结婚生子,与外祖母和舅舅们生活在一起,她却始终都对那个夏天发生的一切耿耿于怀,出于自责与愧疚。她觉得是自己间接害死了大河,烧毁了敬爱哥哥的脸,还被变态的中年人凌辱,她怕让这个家再痛苦蒙羞,只把自己收到的伤害深深掩藏了起来,她再也没有勇气去求得哥哥的原谅。她所逃避与隐藏的一切,终归有天还是需要一个解脱。母亲的重病成了契机。当年她的儿子并未胎死腹中,他闻讯外祖母重病,非得携家小过来探望,所幸,他是大河的儿子。娜塔莉终于把过去一切都告诉了自己的女儿。她与母亲,哥哥,需要相互原谅。

  整个故事里的一些线锁,让其变得更有可读性。大河因为反越战,背负了叛逃罪名,为这个家的农民父亲所不耻,他说男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而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战争背景下的不同人生选择。后来,大河却教会了他识字,这个细节是否在暗示着什么。母亲一开始就极力接纳大河,那片玫瑰园不是父亲对她的爱,何尝不是她婚姻的苦难呢。大河初次踏入哥哥的书房与在海边玩耍时彼此的表现,辍学的哥哥遇到了与他惺惺相惜的大河,我早早地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不寻常。娜塔莉对大河毫不遮掩的爱慕,以及两次目睹变态中年人的猥琐,父亲顽固不化的观念以及村民的毒舌妇,所有这些都为那个夜晚的故事做了长长的铺垫。

  这个故事需要探讨的话题太多,每一个都过于严肃与深刻。战争,同性恋,出轨,乱伦,强奸,社会观念,小农经济的瓦解,以及最重要的亲情。这个绝望的夏天,在所有人的沉默里过去,却一直都存在于所有人心里。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终于能够面对并且去原谅。别低估了你哥哥原谅人的能力。这是母亲对娜塔莉说的话。后来娜塔莉的几任老公与男友都带有哥哥与大河的影子。这是她从女儿的话里觉悟出的,他们早已经深深活在娜塔莉的心里了。她的现任叫维恩,他理解她的一切,也不追问她的过去,最终他被她与这个家接纳。悲而不伤,是亲情的宽容。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家是这样的所在,在你不得不回去时,不得不接受你。即便你犯了什么大错。死守秘密的伤害比知道真相更伤人,爱得越深,伤得越深。而家人的爱与宽容,最终融化了坚冰。

  1966年,同性婚姻法根本不见踪影,人们对其的恐惧与厌恶足以毁掉他们,也确实毁了他们。直到1997年中国才废除了流氓罪。近年网络的流行,人们开始不再避讳这话题,腐女,攻受,在一起随口就来。王小波与李银河在1993年就写出了一本研究中国男同性恋的书并且出版,我一直觉得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张国荣的故去已经让太多人明白舆论是可以杀死人的,如果网络早几年普及,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不管怎样,爱与宽容,是《大河》所要表达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努力践行的。去理解那些与你不一样的人吧,因为你也一定需要这份理解。

  《大河》读后感(八):别让沉默阻隔了亲情

  该如何定义幸与不幸?在很多人眼里,它往往和财富、荣耀挂钩。在“那件事”没有浮出水面之前,《大河》里的娜塔莉一家正享受着大众所定义的幸福:家庭和睦,收入可观,儿女懂事乖巧。可谁又会想到,在“幸福”表象下面,隐藏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情感、苦闷和压抑。

  正如本书简介所说,“有时,那些颠覆我们生活的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如大难降临,相反,它们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通过故事主人公娜塔莉的视角,作者多娜·米尔纳用她女性特有的柔美细腻、情感丰富的笔法,讲述了发生在加拿大与美国边境一个普通农场里的故事。在大河到来前,娜塔莉有和睦的家庭。也正因为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表征,令故事有了柔情、平静的基调。作者极富画面感的描述将读者牵引至那片奶牛场,那名高大英俊、周身散发着迷人气息的大河仿佛就在身边。

  因为这名美国嬉皮士、反越战“逃兵”的不期而至,将家庭成员内心深处的渴求发酵升温:母亲对温情性爱的向往,哥哥的求知欲、自由精神和同性之爱,娜塔莉温顺性格中包裹的对爱的狂热幻想……一切在一个漆黑雨夜被引爆,爱恨纠葛浮上水面,娜塔莉的家也由此走向分崩离析。故事高潮带来一种夹杂着悲怆的酸楚,而一种绵长的、隐隐作痛的感觉则伴随着我读完整个故事。

  《大河》的故事在越战背景下延展,而故事中的爱情,终不过是让人回味的插曲。真正令人荡气回肠的,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灵魂的自我救赎。这个家庭共同拥有的精神内核是沉默,从小时候母亲洗衣时从孩子们衣兜里获知他们的小秘密,就能看出这家人其乐融融的底下有着太多隔阂。他们将彼此封闭在各自的世界观里,这是爆发的根源。局外人史丹利也说:“你们这家人从不争吵,从不运用语言的武器,你们以沉默相向,可造成的伤害同样巨大。你们各自独吞苦果,谨守秘密,让这些无谓的东西阻隔亲情。”

  《大河》读后感(九):你要埋葬秘密但不要被秘密埋葬

  《大河》这本书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加边境的一处农场里发生的故事。广阔山林,越橘飘香,宁静小镇,15岁女孩娜塔莉坚信家人永远会在一起,但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嬉皮士反越战和平运动的兴起,大量美国青年拒绝服兵役而逃到加拿大,其中一名叫大河的男子来到这个山谷中的农场,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生活会在何时给予我们怎样的改变?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个和谐快乐的奶牛场的改变却只在一夜之间。深爱着大河的少女娜塔莉无意间撞破了哥哥博伊尔和大河同性恋的秘密,冲动之下穿越山林跑到镇上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朋友——一个一直喜欢哥哥的镇长之女。秘密被猥琐镇长知晓,以此威胁娜塔莉对其施暴,这时候大河为了寻找离家的娜塔莉失足跌落山林中的矿坑而死亡。在那个年代,在那样民风未开化的边陲小镇,同性恋无疑是一枚炸弹在这个小镇炸开了花。从此以后更多的悲剧伴随着流言蜚语不断向这个家庭袭来。博伊尔的小屋被人纵火,他死里逃生却毁容严重;农场送奶生意一落千丈;娜塔莉在懵懂中度过8个月产下一个被判早夭的婴儿……

  这是一本成长之书,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故事从主人公娜塔莉童年快乐的农场生活开始,黑暗动荡的青春,支离破碎的家庭悲剧为高潮,最后以步入中年,漂泊他乡的娜塔莉获得救赎和勇气,再次归来,大家庭重新组建,获得团圆为结束。

  这是一本历史之书,冲绳岛战役,越南战争,反越战和平活动,嬉皮士,鲍勃•迪伦的音乐,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内容都有涉及。

  这更是一本生命之书,它几乎包含了小说写作的所有主题:童年、青春、爱情、婚姻、家庭、悲剧、背叛、同性恋、道德、秘密、性、犯罪、救赎、历史和战争。

  从书中内容可以看出多娜•米尔纳(Donna Milner)无疑是一位积累深厚的优秀作者。她将众多元素糅合在一起又不显得凌乱和造作,同性恋、战争和历史等内容写来仿佛信手拈来但又不肤浅。语言充满诗意,文笔细腻,场景描摹逼真动人,带领着读者穿越时光,置身于60年代末的那个美加边陲小镇。故事结构上多重叙述,过去与现在交织,严谨又生动,叙事的人物视角也多变不重复。有高超写作技巧的好小说不少,但是有技巧又有真挚情感的好小说却不多见。这正是《大河》难能可贵的地方,行文饱含涓涓真情,优雅流畅,作者将这个这个悲剧故事写得精彩绝伦,感人肺腑,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本书讲的故事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秘密”。在此书中你可以看到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每一个人都有阳光照耀不到的秘密角落,他们背负着属于自己的秘密独自前行,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博伊尔和大河带着同性恋人的秘密在农场里谨慎恋爱;少女娜塔莉独自吞咽着被小镇镇长强暴的秘密漂泊异乡;母亲娜蒂带着亲耳听见刚出生的外孙女的啼哭但却被判早夭的秘密度日如年……与其说这些秘密使得他们更深沉,更神秘,更坚强地生活,还不如说这些秘密让他们更痛苦,更孤独,更压抑,并且让彼此的关系更疏离与破碎。

  有句话电影台词说:我常常怀疑这世界上有没有幸福的家庭,就算有,他们也是相互欺骗才获得这种幸福。说得多么令人绝望,但我们依然坚信存在幸福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没有欺骗,没有所谓不能说出的秘密。娜塔莉的家人为什么不敢打破秘诀,真正做到一家人坦陈相见,而是要生活在秘密之中?因为他们担心真相无法让人接受,恐惧真相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将仅有的家庭幸福都毁灭。殊不知秘密是心魔,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内耗;秘密比真相更让人痛苦,更加具有毁灭性,它的毁灭是日复一日消磨彼此的情感;沉默并不比暴力对家庭的伤害要来得少;为了所谓的秘密让亲人之间宝贵幸福的岁月悄然流逝是多么不明智……《大河》里,中年娜塔莉归来的探亲之旅能否获得心灵救赎,她是被内心的恐惧所击败还是直面恐惧,重获勇气?她是选择选择继续执念不前,紧闭心门,被秘密埋葬还是选择放下过去,埋葬秘密,活在当下?那就只有读到最后的读者才能知道了。

  《大河》读后感(十):爱将我们分裂——《大河》书评

  LOVE WILL TEAR US APART(爱将我们分裂)。

  1980年5月18日,Joy Division的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离世,写了一封给Deborah的遗书后在厨房上吊自尽,终年23岁。在读《大河》一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想到的是“爱将我们分裂”这句话。

  本书讲述的是小镇上的沃德家族的故事。“我”生长在家族世代经营的农场里,英俊潇洒的三个哥哥、慈爱美丽的母亲,以及勤劳木讷的父亲,一家人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读书时我常常想到《呼啸山庄》,一望无际的牧场里必然隐藏着无数的秘密,接下来的大河的出现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那些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如大难降临,惊天动地。”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但我们看着情节在一点点地推进。

  如果爱将我们分裂,那什么能将我们粘合在一起呢?“大河”的出现是“我”的家庭分崩离析的开始,因为爱的出现,彼此压抑着秘密,夜幕沉沉笼罩着我们家庭。大河是一个美国越战的“逃兵”,一个在农场做活儿的好手,一个男人女人都喜欢的宠儿。当他在沃德家的农场里出现时,尤如一条泛滥的大河,冲毁了一个家族的平静,徒留一片残败。“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不过是地毯下盖着的另一段故事”。 正如本书史丹利也说:“你们这家人从不争吵,从不运用语言的武器,你们以沉默相向,可造成的伤害同样巨大。你们各自独吞苦果,谨守秘密,让这些无谓的东西阻隔亲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河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