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6 03: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精选10篇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是一本由[英]Tony Attwood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一):哪一个才是解药?

  下载过一部电影《最后的嬉皮士》,过了很久都没有看。某天空时刻打开电影,一个人静静地看完,把自己感动一塌糊涂。上豆瓣看了评论,才得知这部电影来自于一本叫做《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这本书。之后从亚马逊买来这本书,周末花了一整天读完,才第一次接触到“阿斯伯格”这个词。

  这一定是一个很诡异的相遇。我读完《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这本书书上关于阿斯伯格那一部分内容,就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解释,最初,仅仅只是把所有问题归结在自己的性格缺陷上,后来一度认为自己患有某些比较隐秘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有一度对巫术之类的产生极大兴趣,也阅读了大量关于精神、情感、治愈类的书籍。但对于某些认知,仍然还是一个未知符号

  本来想去图书馆借一本关于阿斯伯格的书,结果去找过没有看到。图书馆在这一类下面的书籍很令我惊讶。我尊重任何有缺陷的人,而且我相信某些缺陷并不等于错误。我不知道为何中国父母总是要努力纠正这些问题,为什么他们不先纠正自己的看法?估计这种书没有,所以最后还是在网上买了这一本。

  与生俱来的不会表达感情,对人情世故冷漠到无视,学生时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几乎很难坚持10分钟,难以理解别人的表情暗示,无法真心融入任何团体排斥任何团体活动交友困难,无法与人维持长期友谊,讨厌身体触碰,讨厌体育活动等等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增长而得到任何改善。好在离学校生活已经很远,再也不想体验那种奇怪集体生活。

  这么多年来被迫或者必须学会的是,如何学会带上一个面具,如何让自己看上去更加普通,学会沉默,变成一个影子一样的人而不被注意到,因为这个社会是多么排外。大家不喜欢不一样的人,所以本来是左撇子的我也必须被改造成跟大家一样使用右手。好在除了工作需要面对很多人,休息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是一个人。

  从来没有想过要想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因为那样会产生极大的焦虑想想我们的社会多么落后,如果我的妈妈在我小时候就能读到这样一本书,我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嗯,可以肯定,我爸爸也是其中之一。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二):zz“观其远,知己近” ——自荐《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

  冯斌

  估计很多我们这个圈子里的家长看到《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时,心里会想:这离我的孩子也太远了吧,我的孩子连语言也没有(或者还不会说句子),几乎没有一点交流能力欲望,我们还整天为他的大小便操心,为老师们会不会投诉而担心受怕,根本有信心自己的孩子还能达到书上那些人物思维和能力,那个世界离我们现在也太遥远了。

  当初我自己整天为儿子的语言、行为、大小便和学校焦头烂额时候,有幸知道了托尼的这本书。并不是说这本书能解燃眉之急,但它却像导师一样给我指明了不少明路,最重要的是能让我理解他们会这么样地去想,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和行为。因为当时从一个整天无言无语,动辄声嘶力竭的孩子身上,哪有机会心情了解他的想法?即使他有想法,又怎么表达出来呢?这本书让我从整体开始了解自闭症谱系成人的想法,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自己孩子的将来,只不过他们能表达出来,而我们的孩子还不能,但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过来人描述来理解他们。

  这就像我们现在把孩子带到了十几岁后,再回头看那些年幼自闭孩子们一样,可以明白很多。不久前,我们家请了一个八九岁的自闭症小朋友来做客,我们去自然博物馆玩,要转一班地铁,结果到了中转站,那孩子一见没地铁在台上,立马就哭了起来,我马上明白这是因为他心目中是要“找”地铁,找不到就很失望地哭了。这样,我们在下一次换地铁之前,只要把他的期望从“找地铁”换成“等地铁”就行了,让他先有一个“等待”的期望。闻森那么大的时候,坐地铁同样是件头痛的事,我们需要事先估计到地铁有没有改道或变更,车上会不会有地铁图,会不会是“快改慢”或是“慢改快”,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和猜测,,让闻森和我之间冲突不少。当时化了很多代价才搞明白的事情,现在回头看就简单明了多了。

  这本书当初指点我的第二条明路,是让我知道了闻森从一个PDD-NOS和ASD的诊断里,从没有语言到语言流利之后,并没有那种幻想中的所谓“康复”,却成了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青少年。他的语言流利了,他的行为多有控制学业也慢慢跟了上去,如今他也能开始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我们也能越来越清楚地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上理解他的思维了,确认他就 是一个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青少年。我不能去妄断所有的孩子都会走同样的路,但是我很相信,这会是很多谱系里的孩子们的一条必经路。

  另一个导师般的指引石头故事。我想每个看到石头表现成绩的人都觉得他是那么的优秀,完全到了“康复”的标准之中。无论是和同龄人相比,甚至是和比他年龄大的人相比,石头在很多方面都比那些所谓“正常发育”的人还要优秀,可是在他碰到挫折的时候,还是体现出来不少阿斯伯格综合征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幸好石头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妈妈。通过方老师那么细致专业的描述,我们知道这么优秀和用功青年心中的痛苦挣扎,知道了他自己思维上的局限还会在某些关键的时刻让他迷失,让他困惑,让他尴尬,让他挫败。如果说石头本来可以达到一百分的成功幸福的话,那还有什么能阻止他达到那个目标呢?我觉得就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还会从中作梗,还可能让石头得不到他本来应该得到的成功和幸福。

  但这不是一个魔咒,不是说我们从此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不是说我们都进了这个万年不复之劫,而是我们知道了今后的路会是怎么样,该如何去走。我不想给人以虚幻的希望,而更希望我们能冷静理智,在每天的焦头烂额里苦苦摸索,就像是“中国好声音”里一样,重要的是“找好导师”。这本《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就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 “好导师”之一。

  这么多年来,看到了这个论坛还有这个圈子里的变化纷争经历过种种不同论点、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和相争,但无论你怎么想,其实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从当初一个没有交流能力的孩子身上,你连猜带比地试着理解他,到了青春期你得考虑生理心理因素,或许以后还会有学业的问题、就业的问题、朋友的问题、恋爱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这都得首先从“理解孩子”入手,因为他们有那么独特的思维,那么独特的行为和情绪,那么独特的感知觉,那么独特的优势劣势,那么多方方面面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个世界上除了家长自己,其他人很少会有这么持久不懈的爱和责任来活到老学到老理解到老解决到老的。

  为了理解这些独特的孩子,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读这本书,它能帮你知道现在和以后的路会是怎样,该怎么走。所以我冒自卖自夸之嫌,动员大家去买这本书,而且细读,不断地读。它会让你有如获经典之感,也会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一亮再亮,少受磕绊。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三):如果无法理解,就别理解了

  和人沟通是困难的,因为语言是不完善的。

  有些情境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这情境包括情绪、感受意图等等。

  怎样用语言向别人表达吃苹果感觉

  可能有很多形容词能够描述,味觉口感,想到了什么,像是什么什么一样……可是人们并不会因为你说过的这段关于“吃苹果”的话就能和你一样体会“吃苹果”的感觉。

  如果说吃苹果太难了,听你说话的人或许并没吃过苹果,不管你怎么形容怎么举例,这个人也无法体会。那么换成“生气”,大家都会生气,你说一说你生气是怎样的感觉,大家或许能理解你所说的生气的感受是怎样的。

  其实生气更难用语言表达。

  愤怒得想杀人?愤怒得想自杀?心跳加速?气得说不出话?因为什么而生气,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事你是不是会同样生气?除了举一些例子让人更容易理解,还能怎么准确表达生气的状态?将生气量化会不会简单一点?想摔东西级别和想毁灭世界的级别中间有十个层级你是第几级?

  不仅是语言,就算加上表情动作,恐怕也没法让人完全理解。

  这只是单方面的表达,不算是沟通,需要再加上接收信息,才算是完整的信息交换过程

  那么好了,对方向你表述他的观点,你该怎么理解呢?

  应该从字面上理解吗?需要有联想吗?句子里有双关吗?有隐喻吗?是反话吗?

  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假话存在

  完全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真话究竟是什么意图,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要延伸了解些别的才能明白,需要我朝哪个方向去理解……

  那么,加上一些表情和动作,面对面的谈话是不是就比网络的文字聊天有更多的信息和线索让人更容易破译对方传达的信息?

  理论上说,线索越多越有利于得到真相。可是这些堆加到一起的线索交杂在一起反而更容易将真相深埋。有时候信息越多,假消息比例就越高,为了分辨每一条信息的真伪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反而得到真相就越难。

  你们都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吧?

  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个体来说,和人交流就是这样的感受。

  你永远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因为表达和理解的困难,交流成为负担

  因为无法交流,更被所谓的正常人和普通人视为与众不同异类,在必须要交流的时候将你差别对待

  本来努力学着像普通人一样和人交流就已经很难了,好不容易学到了一些,又要被当成异类切换到一个困难模式

  如果他们能够理解和我们说话需要等我们一会儿让我们有时间多想想怎么应对也就好了,他们反而是想看我们在正常交谈的时候卡壳的那瞬间并以此为乐。

  这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他们一起笑吗?还是直接上去揍他们一拳?或者以后尽量远离他们再也不跟他们说话了?

  亦或是再多学一些、直到把自己真正伪装成一个和他们一样的普通的正常人

  为什么是伪装?因为根本就不同好吗!

  本来就是有差异的,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呢?

  因为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你需要和人交流,你无法隐居,虽然你可以宅在家里,但如果你不和人接触你将无法生存。

  如果人和人之间只需要功能性的对话,沟通的目的只是信息交换,这样不好吗?

  不要说那些没用的客套话,有事就说事;也别婉转,上来就说目的,不要总让人猜;是对是错直接挑明,不要隐喻,别考验悟性,这样不是更简单吗?

  大家都少一点套路真诚相待,直接把心拿出来互换一下,是不是就容易点呢?

  当然也不好。

  之所以大家会社交,会用那些没用的废话来填补真实信息的空隙,就是因为这样是进化得来的最实惠的交流方式。

  当然,这是对普通人来说的。

  对他们来说,社交就像是内脏一样的存在,理所当然

  对他们来说,读心术反而会是一种负担,人类的关系会变得恶化,战争随时会爆发,世界的毁灭简直不能更容易了。

  需要隐藏。

  需要意会。

  语言被发明出来之后,也被加进了这个因素,所以才无法完善地表达吧?

  可是还有一类人并不是他们这样的。他们需要真实的直接的信息交换。

  这被称为不懂人情世故。

  你这样不懂人情世故,不仅没法在社会上混,最后还会众叛亲离的。

  对于我这种人,大家早就想远离了,恨不得找个机会赶紧走呢。

  除了真爱

  真爱就是那个对你说真话,永远不会让你猜的人。

  能够理解才能够宽容,无法成为正常人,如果有人能够理解并宽容你,那是最好的。

  可如果没有真爱呢?

  每个无法正常和别人交流的人,都开始过与世隔绝的生活。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能够保障生存的前提下,尽量不去与人沟通。

  只索取信息,或只支付信息。

  阻止一切沟通交流的渠道

  任其自生自灭

  或许也能活下去。

  只不过进化得更慢一些,不管是对这类人来说,还是对整个人类来说。

  直到灭绝。

  或许还减缓了人类灭绝的进展为人类争取了更多存在的时间,也说不定

  这世界上不只有普通人和正常人存在,就像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大家只不过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类分成了几大类,有一类就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不管你能否理解他们的思考方法,他们都属于人类的一部分。

  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灭绝,也不完全掌握在其他正常人类手中。

  如果你能理解并善待他们,好啊,他们会活得久一些。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就这样吧,他们会尽量配合你们,只不过他们活得更辛苦一些。

  《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读后感(四):作为患者的我

  1.小时候听见开门声知道父母回家无动于衷,他们发怒认为我不体谅人,怎么不摆好拖鞋,激动地跑去接东西。

  后来学会了摆拖鞋和表演兴奋的模式,但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提东西你们那么远都提回来了,到家反而提不动了?没有残疾为什么要我帮忙拿拖鞋呢?

  2.一亲戚来看奶奶,放下东西就喊,马孃孃身体好不好啊?奶奶说太客气了还拿东西。

  我完全不明白对话的意义,我本以为事情的发展应该是,马孃孃你背看起来又坨了些,身体不好了?

  然后马孃孃说,是的。然后亲戚就走了。

  完全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可以聊一些明显可以观察出来的事情聊得那么开心那么久。

  3.高中同桌很认真地说她喜欢罗志祥,我以为她是开玩笑,便说明星什么的不过是媒体所炒作出来的傀儡,所谓的粉丝爱不过是沉浸于集体主义狂欢的虚妄幻想。

  遂友尽。从此才有点了解别人真的跟我不一样,他们不是在开玩笑。

  4.小学运动会参加运球跑,我运球就不能跑,一跑就会丢球,最后焦急地走完了全程。

  同学说你走的时候隔壁班都跑了三棒了。从小学到高三一直被各种欺凌,这些往事不断在脑子里强迫性回忆。

  5.一直急于表现得和别人一样,不断学习模仿实验,总觉得怪怪的,仍然被人不理解甚至欺凌。

  6.父母总以为是内向,强迫我社交,却让我更痛苦。

  7.继发抑郁症和双向,苦不堪言,生不如死。

  8.至今无法参与团队合作

  9.表现出超强的情绪感知力,从四五岁就能准确地说出别人心里的想法,往往把大人们吓一跳,其实是结合对他们性格的了解加以分析和总结的结论,这种感知力依然是理性的产物

  10.小学和妈妈一起在校门口吃饭,旁边女孩的奶奶挑了她做的菜给我,妈妈教我说谢谢,我不明白谢谢有什么意义,谢谢并不是物质上的交换,我仍然欠对方一口菜。

  在场所有人觉得我没有教养,目瞪口呆。

  11.往往我认为我在心平气和地说话,却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被激怒。久而久之,我得出了人一旦长时间交谈就一定会动怒的结论。

  12.难以理解别人对我的爱恋,总是和骚扰划等号。

  13.讨厌和任何人的肢体接触,一旦接触瞬间紧绷,反感至极。

  14.不理解众人的笑点,一度认为他们的笑也是一种社交表演,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觉得好笑。

  15.朗读从来没有感情,包括说任何话。从来是一样的语速和分贝

  16.认为感情百无一用,无法理解动感情的人为什么动感情

  17.看影视注重故事的编排方式和逻辑内涵,对于情节毫无动容。曾经小学组织看几次鸡汤电影,所有人痛哭流涕,就我一脸懵逼。

  18.无法对微小情况变化做出反应。比如计划七点半起床,稍微睡迷了,七点五十起来会让我几乎疯掉,绝望得甚至想放弃一整天,等明天七点半准时起来再说。

  19.不明白什么是朋友,只有关系稍微好一些的概念,而且一旦认为对方不符合自己的一些原则(往往很苛刻),可以马上绝交,因此被认为绝情和翻脸不认人

  20.靠自己的观察能够很好的模仿社交,甚至被认为能说会道,但耐力不足,也就是说装不了多久就会精疲力竭原形毕露

  21.在抗拒爱的同时又在渴望爱

  22.极其容易走神,和他人在一起时多次被提醒专注,而在这短时间的走神中,自己的意识也能陷入深度的抽象思考

  23.有一个理想世界存在脑子里,这个世界有丰富的图案,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二三次元各种世界碎片的组合加想象,时时刻刻活着这个世界里,一旦停止理想国的想象我就会茫然无措

  24.有极强的细节记忆能力,能长时间记住所有电话号码。

  有次父亲自言自语某个五六年前我见过一面的姐姐的电话号码不见了,我和那姐姐发过几条短信,当即背出号码把我爸吓了一跳,那时我大概12岁,那姐姐的号码是我在七岁看的,一直不忘,现在二十了还记得

  25.路痴,虽然是同样的地方,换一个视角看见的图像不同我会觉得不是一个地方了,从而搞不清东南西北。不过用理性记路反而比图像靠谱

  26.高中历史书考试时会在脑海里翻,完全和原书一样,插图和小字也一概不差,有极准确的图像记忆力

  27.初高中记忆力突然特别好,古文诗词过目不忘,在罹患抑郁症后记忆力严重衰退,甚至出现失忆和幻想

  28.上学因为总被欺负,所以幻想一个可以保护我的形象,甚至会在日记里向它诉说

  29.被人评价为两个极端,一是木讷呆笨好欺负,二是聪明过人让人害怕

  30.曾有人对我说,总觉得我无论表现得多么顺从,仍然给人以游离于集体之外的感觉,但说不出来具体的东西

  31.即使是心理咨询我也无法说出我真正想的东西,仍然是以一贯的表演和学到的模式应对,至今看过三五个老师,没一个看破我的表演行为的,一律以我预设的标准对我加以诊断

  32.很喜欢运用不同的社交模式,表现出不同的自己来操纵别人的感情,倒不是坏,而是纯粹想观察人类,觉得这么做很有意思,因此也就表现出来一定的伪多重人格特征

  33.这本书解决了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一切疑问,包括抑郁症的原因。为什么我一直被欺负,被侮辱,被讨厌,真的不是我的错,谢谢作者谢谢译者,看哭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