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事技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事技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8 04:4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事技巧》读后感精选10篇

  《故事技巧》是一本由[美] 杰克·哈特(Jack Hart)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技巧》读后感(一):真实故事也要技巧

  书的副题是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Narrative Nonfiction,的确是够complete的了,面面俱到,各种非虚构文学创作包括报告文学小品文等都有提及,分了十四章(具体目录)把创作一份文章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讲到了。

  本书最适合记者编辑来读了,简直就是它们写故事文的必备书,普通读者写散文或者写小说时候有用,可以学里面讲故事的套路

  一本书要成为畅销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好读,这本书应该不是畅销书吧,即使里面的内容详细和有用。

  书里面有很多实例,不过那些文章国内读者一般都没读过吧,浪费了这些实例,也让这本书使用大大降低。还好书后附录有参考文章的简要信息,有兴趣的或者有需要的可以自己找来看。

  前勒页的作者头像的像素也太差了吧,就没找到好一点的图片吗?除非是没拿到版权

  《故事技巧》读后感(二):不读此书,不足以谈论非虚构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文学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以20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新闻写作登上美国文坛,其中杜鲁门卡波蒂历时五年创作的《冷血》将非虚构写作推上一个顶峰创造了图书销售史上难以打破的雄踞畅销榜一年多的神话,对非虚构类作品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与卡波蒂同时代著名作家梅勒,写作了一系列的非虚构作品,以《刽子手之歌》最为知名,亦对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贡献颇多。

  在漫长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大学教育普遍课程参与其中的人数不胜数,而这本《故事技巧》便是论述非虚构写作最权威的一本书。

  这本书从”故事“这个概念入手,深入浅出地依循创作的基本原则,分别探讨了非虚构写作遇到的诸多问题,譬如文章的结构叙述视角细节描写方面声音风格人物刻画场景安排和铺成、叙述动作的勾勒、语言对白运用整体主题把握,几乎趋于完美地解剖了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并没有一般科普著作或论文著作那样的枯燥乏味感,更多的是轻松惬意,层层递进的叙述更有利于不同水平读者的理解,总归是一句话:非虚构写作必备手册

  《故事技巧》读后感(三):学写故事,愉人悦己

  这是本不错的书,内容精良,且相当全面,它涵盖了叙述性和解释性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所有的关键方面。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它又总结了各种非虚构文学类型如小品文、随笔专栏写作的技巧,并讨论了写作的道德准则伦理等问题。

  作者哈特的主要观点是,故事就是故事,不管是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呈现结构(哈特称之为叙事弧线narrative arc)——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问题的解决)、下降动作(结局)。这种讲故事的套路和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易于学习,便于上手实际操练。

  他还对许多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类型给出了合适的结构。例如,对于一篇千字的个人随笔,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其基本结构却包含了共同的要素——一个故事,一个转折和一个结论。换言之,它们从非常具体的个别事物开始,接着过渡到一般具体,最后用一些相当抽象的普世真理作结。字数分配是650字,150字和200字。用这种结构写出的文章就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

  当然看哈特分析写作过程也是本书吸引人之处。他会引用丰富的文章案例,有的是他本人写的,有的别人写的,然后条分缕析,找出各种各样的叙事作品的结构、重点、技巧等。

  个人觉得一本好书的作者一定要非常精通他所论述的领域,此书即是如此,作者丰富的写作实战教学经验,使我阅读时的每一分钟都乐享其中。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场景和故事,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学着写一点自己的生活故事,愉人悦己。

  2013/7/7

  《故事技巧》读后感(四):怎么成为一个写作者?

  从小就喜欢看书,看的书多了自然有了想写书的想法。这个想法总是不断幻灭,不断苏醒。每次看到一些精彩的文章,总是惊叹作者的写作才华,能抓住读者的心。

  我也尝试自己写过,但每次都失败,言之无物,故事情节显得太无趣了。每次都想把稿纸撕掉,非常沮丧。写作这件事肯定不是overnight job,慢慢坚持写下去吧。

  本书的的标题是故事技巧,作者认为故事通常会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即一个人遇到困境,然后解决困境,这就是故事。

  故事结构:1阐述2上升动作3危机4高潮5结局

  在整理故事素材时,必须确定谁是核心人物,即这是谁的故事。你可以选择以第一人称来写这个故事,带读者来经历故事,第二人称通常用于旅行指南指导手册中。作者着重写了第三人称写作的好处。第三人称能极大地拓宽视野,让读者观看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借助第三人称,你可以将自己变成一部摄像机记录栩栩如生的细节,用以勾画场景和人物的外部形象。你可以违背自然规律来窥探人物的内心。你可以凌驾于场景之上,去报道远在天边的事。

  必须在故事当中体现写作者的声音,即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不要在复杂的长句中使用引导短语和从句,这样会体现新闻题。

  作者在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技巧,关于人物,场景,动作,对话等。总体来说本书给我的帮助就是让我知道一个故事的模型,或者说轮廓。如果真的要写出一个完美的故事,还需要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故事技巧》读后感(五):很好的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导书

  这是一本很扎实很见作者功底的一本写作指导书。我就渴望见到这样的专业著作。

  整本书都讲的是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也就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知音》等杂志有一些纪实栏目,是杂志的重点栏目,称作特稿,不仅稿酬高,对于优秀作品还有万元奖金。再有长篇通讯,比如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等有时的重点报道,就是一个整版,在报纸上算是大篇幅了。碰上重大事件,比如汶川地震、神舟十号等,需要大量集中的报道,出了小块头的新闻消息,我觉得大块头的长篇通讯也是不可少的。译者在序中提到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我也留有比较深刻印象

  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的情况,作者是一家著名报纸的主编兼写作指导,获国家教学奖、威斯康辛大学服务奖。因为作者的实力决定了一本书可能的知识含量。既是记者写手又是编辑的人,可能会有更深刻体会,从写手的角度,他知道怎么去写,从编辑的角度,他知道报纸杂志的要求。比如知音杂志的编辑陈清贫,我记得他连载过怎么写特稿,都是实例,既有他自己写的特稿,也有怎么指导写手修改的特稿,直到发表,有例子,有经验。那些受到到指点的写手们成长了,收获了。而我们这些围观者中的有心人也能学到写作技巧。本书作者走得更远,能量也更大,指导的人也更多。很多例文都是发表于报纸杂志的文章,包括《纽约客》等著名杂志,一些例文的作者甚至是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精选的例文保证了学习的价值

  回到此书,作者将这类作品概括出最主要的特点故事性。从结构、视角、人物、场景等多角度详细介绍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技巧。有理论,有实例,有详细的阐述。

  故事的发展,作者划分为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下降动作。我觉得就类似起因、进过、发展、高潮、结局。作者画成一段曲线,挺形象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嘛。在上升动作部分,有很多的情节点,要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视线这个部分,出了其它一些书籍讲到的人称之外,还讲到了立足点和距离,起码于我,觉得讲的就比其它书籍深入些。其他各章亦比较深入。

  总体而言,此书是一本很好的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导书。

  《故事技巧》读后感(六):写作这门手艺

  这套“创意写作书系”刚推出时,关注的人似乎不多,可在市场上,它却一鸣惊人,许多读者翘首以盼,如今,第二辑终于又面世了。

  写作是什么?我们传统方法是多读范文,从华丽字句入手,直到彻底厌烦时,老师会告诉你:对不起,你没有写作的天才

  我们也把写作看成是技术,但只看细节,不看整体,因为在形而上层面,我们没有思考的传统,所以总是停留在拽弄文辞以感动读者、打动读者的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其实是骗子的看家法宝

  西方写作的传统很不一致,他们更重视故事,古希腊辉煌戏剧创作就说明了这一点,讲一个好故事,是写作的基础手艺,他们是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但他们的故事却总是那么精彩

  可以举两个例子: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也很好,但它们都可以拆开来,分章节观看,甚至很少人从头看到尾,因为它的故事太简单,作者几乎没花心思,故事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串联唱词,给抒情提供背景而已。

  其次,中国当代小说中,不少好作品依然是单线叙事,所以很难吸引人,像这样的单线结构,《圣经》中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范本,加上后代大师们的不断创造,那么,今天作家还有可能写出新的东西吗?这就天然限制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步伐,影响了他们被接受的可能。

  必须承认,东西方写作各有特点,但抒情与华丽的陈述在今天已很难延续,一是社会节奏空前加快,二是读者文言基础空前滑落。如果回到白话写作的层面,攻克故事可能是必须面对的难关

  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规范标准,通过这些书,我们对现代写作的要求有了更新认识。在今天,如果谁拿来一篇文章说:你看它的腔调怎么样?恐怕最好的回答就是:腔调不重要,你的故事在哪儿?

  不能将故事的意义绝对化,毕竟它是技术,而不是全部,但不看这套丛书,事实上我们确实会对美国当代文学会感到陌生,我们会奇怪于卡佛的魅力何在,会不明白南方文学的发展脉络如何。

  作为现代人,我们都避免不了这样的困境:没有手艺依托的自我,便没有价值。如果你在写作中还想再进一步,那么,这套丛书几乎是绕不过去的必修教材

  《故事技巧》读后感(七):讲故事的套路——leo鉴书110

  每个人都渴望听到好故事,本书说的就是如何讲好故事的技巧。

  有朋友可能会问“讲故事还需要技巧吗?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好了!”诚然,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可能写出好故事(本书作者在前言中也提到类似观点),但是如果能遵循一定原则来讲效果会更棒,很多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原则和技巧我有个真实的故事。上个月朋友想发表篇文章,他基于自己在工作中的真实经验总结出不错的内容写成了3K左右的文字,结果给杂志编辑被直接退稿,好像原话是“再改改估计能发表”。因为朋友写的文章专业性很强,只能发表在特定杂志上,同时类似文章稿源并不丰富,发表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得到“需要修改”的意见朋友自然不爽。之后找到我希望提些意见,我提的意见就是“三一三十一的写,前30%写问题,中间30%写解决方法及结果,最后30%写收获。然后每段以第一句为核心展开,无关的全部删掉。全篇只存一个立意。”朋友说:“上高中作文老师就是让这么写的!?”我答:“对。套路都是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很符合读者的习惯。就是要这么写,你高中老师讲了个真理!”结果相信你能猜到——文章只是调整了叙述方式、删除了不必然的部分就被同一家杂志发表了,而且是在最近的一期上。原则有时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有用。

  本书讲的就是讲故事的套路和技巧。举个简单例子,书里提到故事要有五部分: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问题的解决)、下降动作(结局)。可能又有朋友会说:“就这么简单吗?真有用吗?”答案是“好故事确实就是包括了这几部分。”就像每个人都是由生到死(这么看起来人没什么不同哈),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精彩一样。同样,故事虽然都是由这五部分组成,但是每个故事也各有自己出彩的地方。书里介绍了框架的同时还举了不少生动的例子,有意的朋友可以买来一看。

  结束之前说主我自己,从06年开始写博客出书以来,俺已经写了超过10000000万(1千万字),没错就是这么多,发表了100多万字(写的多出的少哈!)自认为有些写作功力,大概2009年有写部小说的想法,3年过去了仍然未能如愿。现在想起来还是有原料,但是缺乏技巧,对原则也不太了解(我犯了刚才提到的朋友相同的错误),所以本书对我来说很有用。

  无论我们是看电视剧、电影还是读小说,其实都是在看故事——本质全是做白日梦。而讲故事的人就是造梦师,如果造个精彩的梦出来?(比如先搭框架)这个梦应该包括哪几部分?肿么做才更有趣?都是本书涉及的重点。有志于写作的朋友可以一读。

  《故事技巧》读后感(八):从讲故事到写故事

  《故事技巧》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作者杰克•哈特(Jack Hart)在这本书中,借住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作品为读者展示了“非虚构”文学的“黑匣子”。

  杰克•哈特说:“一位技巧娴熟、充满激情的故事叙述者,无论通过何种媒体,都能向读者展示他优越的写作能力。故事叙述理论所适用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大众媒体。”确实,如今的媒体市场动荡不定,年轻的故事作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创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也不仅仅只是利用印刷、声音和影像这三种手段。在当下这个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中,“叙事性非虚构”(narrative nonfiction)文学在充斥着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信息时代中也就越显珍贵,尤其是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故事技巧》是一本更加值得认真翻阅的好书,因为新闻讲究的是真实,而非虚构故事的力量就是源于真实。我们知道,非虚构故事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它发生在你我周围,它触目惊心。我们读小说,看别人的人生,过自己的生活;而非虚构小说,我们恐怕不能仅仅是过客,我们会担心、会反思,也许某一天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最真实的故事,一次亲眼目睹的车祸,一次自己亲身经历的美妙的旅程,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各种各样的真实故事发生在我们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都会作为记忆碎片中的一部分存储在我们都头脑中,或许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和某个朋友某次愉快的聊天,这些记载着发生过的真实故事的记忆碎片就被大家作为谈资,加入到和朋友的对话中,但是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写一个真实的故事又有着某种区别。

  就像现在流行的微博,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真实发生的故事,通过拍照,再配上不多于140字的描述,就成了一条条反映真实的“新闻”,然后微博平台下,所谓的“自媒体”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掌握把看到的真实故事通过文字叙述出了的技巧。往往会因为一个字或者一句话的使用不当,而是他人产生误读,从而对真实造成了某种扭曲。

  瓦尔特•本雅明说:“使一个故事能深刻嵌入记忆的,莫过于拒斥心理分析的简洁凝练。讲故事者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听者的经验融为一体,听者也越是愿意在以后某时向别人重述这故事。”如果说本雅明是把如何讲故事的技巧讲给大家听的话,那么杰克•哈特写的这本《故事技巧》就是把如何写故事的技巧讲给大家听,而且是如何写真实(叙事性非虚构)的故事。作者结合自己在《俄勒冈报》从事编辑一职的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身边朋友在写作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导致失败、成功的经历,给读者展示了在写作“叙事性非虚构”文章时,需要注意的各种细节问题。

  作者从“故事、结构、视角、声音和风格、人物、场景、动作、对话、主题、报道、故事叙述、释义性叙事、其他叙事技巧、道德准则。”这些方面对叙事性非虚构的写作技巧展开论述,每一部分都会让你有某种共鸣,一些叙事上的技巧你或许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已经使用过,但只是不知道其理论支撑,或者说只是发现了某种叙述技巧的冰山一角而没有深层地去挖掘,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叙事技巧》值得反复翻阅。

  作为国内首次系统引进国外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之一,《故事技巧》更像是作者杰克•哈特为喜欢写作的人们精心准备的一篇讲课稿,但是这本关于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指南里向读者展示的一系列技巧是在国内大学的写作课上难以收获的。

  从讲故事到写故事。如果你心里存贮了许多真实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怎么通过文字去叙述,《故事技巧》对你来说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会让你慢慢的爱上写作。

  《故事技巧》读后感(九):读书笔记:非虚构写作,如何让真实的故事更生动?

  

一、概述

讲好故事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创作者的基本功课——律师、教师、心理学家、作家……《人类简史》风靡后,“虚构”这一不朽主题更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杰克哈特的这本《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中沉淀了他对非虚构文学的理论化解读。本文围绕谁在讲故事(作者的声音)、怎么讲喜闻乐见的故事(重构主题)、怎么讲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叙事、节奏)、讲故事者的道德准则这一脉络对哈特的讲授进行重点梳理。

二、写作背景

  杰克哈特是美国老牌纸媒的主编,在策划、出版非虚构叙事文学作品方面实战经验丰富,阅读涉猎广泛,并形成了理论化思考。本书中既有批评家视角论述优秀作品带来的启示,又有以编辑身份谈如何参与故事重构、明确主题的过程 。

三、研究对象

  叙事性非虚构文学(narrative nonfiction),即中国读者熟悉的纪实文学、新闻特稿。

  哈特梳理了非虚构写作与其他体裁的区别,分散于书中不同章节。

  相对虚构文学而言,真实素材、恪守道德准绳是它的立身之本。

  相对新闻报道而言,它致力于为市井小人物立传,并彰显创作者的个性。

  相对于民族志而言,它的表现手法丝丝入扣,阅读体验生动。

  三组对比明确了它的三大特征:真实、具体、生动。

四、研究启示

  哈特认为,针对此种特征,非虚构作品的“视角”、“节奏”、“声音”、“道德”尤为值得读者、评论者的关注,同时这些都应该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视角】

  哈特将作品的内在观察视角比作摄像机,写作者应摄像机放置在固定轨道,规划好它的观察方向。落地到作品中,叙述应该自然而然,有取舍、有重点,不能从不同地方狂轰乱炸,导致读者产生混乱眩晕之感。

  【距离】

  在阐述观察距离时,哈特引入了“概括叙事”、“场景叙事”两个概念。

  举个例子,一个捕鱼船遭遇台风事故的纪实报道。从出港到事发前的航程都是“概括叙事”:“渔船已航行十英里,风平浪静。”这里应采取上帝视角(历史学家视角),时间、空间上都应远离主角,描述不带感情和戏剧性,文字简洁平淡。

  在作文写作教学里,这个手法被称为“记叙”。

  故事背景的铺陈、高潮间的衔接、收尾等都应使用此种叙事方式。

  到飓风来袭这个重点场景,应该采用“场景叙事”:“一个浪打到……颠簸……抓稳……下一个浪……”,摄像机立即缩进、聚焦,以船上的针孔摄像机的视角捕捉所有细节、主角的一举一动,有意识地操控情节走向。越是靠近场景的高潮,叙事强度应该增加。

  在作文写作教学里,这个手法被称为“白描”。

  【节奏】

  接着第一波后,还有第二个波浪袭来、船员落水、紧急救援、请求支援——不同场景环环相扣。每个场景都有个高潮。“节奏”就是叙事从一个高潮发展到另一个高潮的速度。节奏快的作品自然高潮迭起。一旦到达高潮,进入场景的核心,作者就要放慢叙事速度,细致地专注于细节。

  一个思考:应不应该一味屈从叙事快感?

  【阐述】

  在很多故事中,理解人物需要背景。与情节无关的立场、背景阐述一定会破坏流畅度和氛围。

  为了减少破坏程度,作者应注意只给出必要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有作家传授经验:偏离主干叙事绝不超两段。

  高超的作家能巧妙将背景插入叙事中,不让读者察觉,从而消解了阐述的违和感。如:“她挤出微笑,穿上化纤服装,夹着漆皮包的胳膊被密西西比的烈日晒得斑斑点点。”在进行人物速写同时也解读了角色的地理位置、阶级、品味。

  一个思考:作家给出的信息能增进理解吗?如何避免过度冗长?会不会有说教成分?

  【声音】

  “声音和风格”一章是本书作为文学评论作品较为特色的部分。

  “声音”和“风格”是一对需要区分的概念。风格针对的是语言、措辞,多用长句还是短句等等。而声音是作者个人形象的一种呈现,他有怎样的性格特质?他专注于什么议题?采访时做出什么意外决定?

  就小说而言,其内在观察和叙述者的身份有时很难确立,即使他们的视角非常明确。而作为非虚构文学,读者很明确:故事的叙述者就是记者,因而读者会注重他的“声音”。

  关于声音背后故事记录者的形象是否要鲜明,诺曼梅勒和他代表的“新新闻主义”给出肯定的答案,他们主张:用自己的眼睛过滤一切,并认为作者的黑白分明的判断和人文情怀能够增加故事的魅力。哈特在此只是介绍,并没有做出自己的判断。

  主流的作者形象是见多识广,大公无私,温和, 也有少数玩世不恭的形象。比如透过乡村中国三部曲,读者感受到作者何伟的形象是一如既往的幽默,善良,热爱冒险。

  哈特将非虚构作家比作导游,导游素质决定了行程的深度和广度。读者把自己的时间和想象交付,需要他有权威、有魅力。

  相对的,文学作家更像导演,从事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艺术创作过程。

  【主题】

  虽然情节和人物乃重点笔墨所在,但是缺少主题的结构性支撑,故事不能覆盖普遍的人性主题,显得力量单薄,丢失了启迪和余韵。

  文学记者是一个花时间与偶然性对赌的职业。他们可能花一个月甚至更久时间,深入观察,做系列报道。但是事件走向可能非常平淡,没有引发任何舆论的发酵和讨论。时间精力投入了,回报少的可怜。这就需要编辑和记者要在一起事先进行沟通,多罗列出几个可能的主题。作家随时根据事情走向另抓解构,重构主题。

  【道德】

  最后,哈特还分析了非虚构写作的道德挑战。

  核心两点: 首先是公正——以读者的利益为唯一驱动力,不偏私报道对象。其次是真实——厮守职业操守,不报道假新闻,对未知真相的推测也应节制。这里不作赘述。重点讲一个沉浸式报道的价值伦理问题。

  记者长时间地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进行观察,这种报道被称为“沉浸式报道”。哈特将这种记者比作去别人家做客的客人,应该彬彬有礼,避免打破别人家的日常秩序,因为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保证客观。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加入其中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真相。

  在极端情境下,报道者的置身事外甚至会引致谴责。记者跟踪医疗队伍救助地震灾民,队员请他帮忙分药品,他应不应该拒绝?哈特借一个新闻道德专家之口隐晦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最少伤害、有责任心。

  一个思考:这里的“责任心”怎么解读?报道责任还是人道救援责任?

五、建议

  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业余发烧友,当然没有资历对文本大发批评。但是从国内出版社引进策划层面,哈特在征引实例时多抛出美国当代的记者和作品名,美国读者也许如数家珍,但中国读者则非常陌生,在阅读中产生冗余之感。希望本书编辑团队再版时,考虑在注解和附录里附加作品的介绍,提供一些相关阅读的快速通道。

  《故事技巧》读后感(十):掌握叙事技巧,你也能转平凡为神奇

  有时看到一些爆款文章,心想这写的不就是会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吗?怎么我都看不出来这些可以写成故事?即使看出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啊!

  自古套路得人心。《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就是教你找故事、写故事的套路。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书如其名,从提纲、故事结构、人物、场景、动作、对白到叙事技巧,方方面面手把手教。而且,作者不止提供理论,还献上了大量著名作家、记者的文章、获得普利策奖的文章,并讲了这些文章从构思到写成的一系列过程,给读者呈现鲜活的教例:怎么搭配素材,才能出好故事。

  作者杰克.哈特是《俄勒冈报》主编,多次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普利策奖,在大学教写作课,还创办了一份全国发行的教学刊物。乔恩.弗兰克林(《为故事而写作》作者,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评价他:“杰克.哈特是报界当之无愧的最佳叙事编辑。”

  这本书是杰克和其他非虚构作家合作三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凝聚了作者多年辛勤工作的心血。整本书主要讲了这么几个问题: 如何发现故事; 发现故事后的写作顺序; 在写作时,要关注视角、人物、.动作。 另外,杰克也介绍了一些其他叙事技巧。

  一、发现故事

  杰克告诉我们要培养故事思维,从故事角度看世界。当你获得“困境”和“解决困境”这两个点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常用的故事模式的就是“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

  二、写作顺序

  1.确定主题。

  为什么主题这么重要呢?想一想那些几百年畅销不衰的书,无一不是因其发人深省或甚至改变人生观的主题。主题决定了一篇故事的高度。

  人们读故事,终究是要指导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关注他人的一言一行,把他人失败/成功的地方铭记于心。一个好的主题能引发人的共鸣,又贴近生活,激发人的情感,让人爱读你的故事。如果你的故事离普通人生活相差太远,那么要设法找到共同点,从共同点出发寻找主题。

  2.列场景提纲

  电影是通过一幕幕的影像来讲故事的。文字形式的故事,也应该包含一个个场景。故事就是由场景构成的。

  在确定主题后,我们就能决定留/删哪些场景,选用哪些细节,弃用哪些素材。毕竟,场景不是目的,塑造人物、主题才是我们的目的。

  在选择场景时,也要考虑场景中是否包含冲突,是否能引导到下一个场景等。

  怎么列场景提纲呢?

  先介绍杰克.哈特在书中介绍的一个重要概念:叙事弧线。

  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是叫好四座,有的人写出来却平淡无奇?答案是文章结构。

  菲利普.杰拉德说:“艺术完全在于语言的组织。”亚里士多德说“最重要的是事件的结构。”,诺拉.以弗伦在2001年尼曼叙事大会上说:“叙事的重点就是结构。”

  叙事弧线就是杰克.哈特教大家用来设计故事结构的。叙事弧线包含五部分,如下图所示,分别是: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下降动作。

  叙事弧线

  阐述部分用来交待背景信息,但不要太长,免得让读者等太久才进入故事线,消耗读者耐心。上升动作逐步进入危机,在这个阶段的写作技巧是设定一个又一个谜题,可以在每段末尾留个问号,吊着读者的胃口。查尔斯.狄更斯说,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读者等。下降动作解决一些遗留的小问题,但注意不要太长,免得像《指环王》末尾那样没完没了的道别,因为此时读者的注意力已不足。

  列场景提纲,就是把场景标到叙事弧线下方,对应于以上五个部分。

  当然,叙事也不必按照五部分的顺序严格执行,根据情况变换顺序是可以的,比如把危机时剑拔弩张的场面放在故事开头,张力十足的戏剧性会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开头就是寡妇们在鬼子刀枪下认领自己丈夫的紧张场面,然后才大段交待主人公的家庭背景。

  三、 视角,人物,动作。

  写日记时我们都以第一人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故事前,却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故事的主角是谁(视角人物)?谁来讲故事(人称问题)?

  人们读故事是为了获得教益,所以视角人物要选择具有社会公认品质的人物,比如勤劳、勇敢、坚韧、善良等。最好选择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最终获得成功或新的认知的人物,这样读者会联系到自身生活,从故事汲取营养。

  以第一人称写故事,要注意不能贸然写他人心理,因为没有人有读心术。以第三人称写故事,这方面就灵活多了。除了能够写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叙事还能在不同的空间、时间穿梭。

  人物是故事的重点。人才是读者感兴趣的所在。理查德.普利斯顿说:“说到底,作家的工作就是在写一个人,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一要注意描写好人的欲望。人物的欲望推动故事的发展,带来危机与高潮,引发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情感,欲望带来挫折,带来认知的突破,带来成功。二是次要人物的塑造要为主要人物服务,不必描写太多与主题无关的细节,读者不必对次要人物巨细无遗地了解。

  有的作家喜欢为人物下断言:“这是一位清高的小姐。”然而,更高明的做法是描写出人物的外貌、财产、对白等细节,让读者自己下判断。

  如果要让叙事弧线进展,故事里必须有动作。泰德.切尼做出一个比喻:“叙事是一部电影。”要想让故事像电影一样有着逼真的动作线,需要掌握一些动作技巧:少用被动句,被动句展现因果关系要弱一些,回想尼克松总统如何撇清与水门事件关系的:“错误已经被犯下了”;多用及物动词,少用“有,是”,比如“有一只乌鸦在书上”,改为“一只乌鸦落/停/栖息在树上”;故事一开始就进入动作线,采用“主人公-动作”的开头模式。这一点对于没有多少空间叙事的短篇故事更重要。

  四、其他叙事技巧

  不一定所有故事都需要遵循以上的叙事弧线。叙事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果你想讲述一个枯燥话题,比如全球经济的相互影响,怎么把读者注意力留住呢?采用汉堡包结构吧:上下两层是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中间是议论性、描述性、说理性的部分。用故事吊着读者胃口。还记得查尔斯.狄更斯说的吗: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读者等。

  还可以讲一段故事,来一段“离题”--也就是议论性部分。故事给出具体的场景描述,“离题”给出更宏大、概括性的抽象描述。“离题”部分可以带给读者新的洞见、观察力,故事可以为读者提供趣味性。

  如果你经历了一件事,从中得出一些哲思,可以采用“具体事件-转折-结论”的写作模式,写一篇随笔。

  杰克提醒我们,非虚构型叙事写作中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真实。撒谎的诱惑总时不时冒上心头,因为好故事对写作者总是有吸引力。然而,真实是非虚构故事的命脉。因为读者读故事,正是因为认识到这是真实的,可以从中学到生活经验。单纯这一点,非虚构故事就可以打败很多具有完美人设、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虚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