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之山的读后感10篇
《天上之山》是一本由王铁男著作,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上之山》读后感(一):好书
适合每一个具有探险精神的人看~!这是一本读了之后让人热血沸腾的书,对于我这个已经阅读了一些章节的人来说,就算不能亲自去探险,但却可以在书里去体味。
他被称为“天山派野蛮登山家”、迷恋探险的疯子,他曾经7次登上博格达峰、10余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他就是中国登上博格达峰的第一人王铁男。本书是王铁男对自己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新疆探险、登山活动的梳理和提炼——抬着行军锅挑战博格达峰、拴着绳子夜宿“魔鬼5080”、慕士塔格冰缝中的漫漫长夜、露营天格尔峰之巅、木扎尔特河畔恐怖夜……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新疆探险登山过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天上之山》是一本自传体旅游探险类图书,书的作者——王铁男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耐力。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作者却对登山探险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不禁让人对他、对新疆这片土地、对书中所描写的登山探险经历产生了无限的好奇,让读者忍不住去想,究竟是什么如此地吸引着作者,让他深深地爱着这项极限活动。
全书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征服一个个高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点点滴滴,作者用生动、详实的文字带着读者一起体验了从博格达峰到慕士塔格峰,从托木尔峰到天格尔峰的惊险历程。在作者的描述中,读者看到了一座座高峰的雄伟、一步步攀登的艰辛、一次次胜利的喜悦和一张张坚毅的面孔。语言的力量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作者仅仅是通过叙述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探险的艰辛、喜悦、失望和残酷,让人为作者的勇气和执着而感叹。
该书的另一优点是文字中配有大量真实的图片,无论是博格达峰上那些嫩黄的小花儿,还是古堡附近的尸骨,无论是同伴们那经过风吹日晒的面庞,还是在茫茫雪壁上攀登的身影,都增添了文字的力量,增加了图书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图片与文字的结合默契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图书的成败:不好的插图会显得画蛇添足,而好的插图则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这本图书的插图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与文字相得益彰,为读者打开了了解作者惊险历程的一扇窗。
这本图的另一大特色是其专业性。作者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这本探险笔记,书中所记录的点点滴滴无不透露出其作为一名专业登山探险人士的视角和感受。同时,书后的“新疆重要山峰登山及探险指南”也为那些有志征服新疆境内一座座高峰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指导和经验。
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无限收获的图书。专业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宝贵的登山经验和指导,非专业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探险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平静和旷达。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这本图书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原文作者:陈玉娇
《天上之山》读后感(三):他人眼中的世界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远离海洋,高山怀抱,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盆地众多,草原辽阔,绿洲星罗棋布,概括起来就是三山夹两盆。天山山脉东段的著名高峰---博格达峰,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峰的乔戈里峰,矗立在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峰,这些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地理课上听到的名字,但在登山者的心目中,那都是一个个要征服的目标。
《天上之山》这本书便是由一位登山探险家完成的登山探险笔记。作者王铁男,是中国登上博格达峰的第一人,曾经七次登上博格达峰、十余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被称为是天山派野蛮登山家。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自己的登山探险经历,也表达了自己对与登山这种生活方式的看法。在成功登顶博格达峰后,作者写到,登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我这一生都离不开大山,离不开与山为伍的伙伴,因为这一切早已融入了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登山运动是一种极其刺激的冒险,拿生命当做赌注,成功了就能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就能继续书写传奇。但如果不幸,死去的人的故事,我们就无从知晓。王铁男无疑是幸运的,所以我们还能读到他写的故事。
徒步探险是近年来,追求新鲜刺激的人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而新疆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还有许多风景未被开发,正是徒步探险的好去处。这本《天山之山》,正是一本徒步探险的基础入门书,书中不仅介绍了作者的登山经历,还有新疆重要山峰登山及探险指南和新疆经典徒步穿越线路指南。不仅为徒步探险者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有利于推动新疆旅游文化的发展。
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阅读别人的故事,体会一种从未经历过的人生。读《天上之山》这本书就带给我这样的感受。看着作者一次次背起行囊向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发起冲击,我的心情也随着起起伏伏。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眼中的世界,那是与我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我心驰神往的,无奈我并没有作者那样的勇气,只能羡慕,就通过读这本书来过过瘾吧!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别具特色,书的封面向读者直观的展现了登雪山的情景,也表现了雪山的磅礴恢弘。书的目录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书中的照片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天上之山》读后感(四):登山生活
矫情的说最近常常沉醉在旁人的感情中不可自拔,没曾想到《天山之山》让我在另一种生活中也不能自拔,一直以为登山是勇敢者的游戏,是精力旺盛之人闲暇时打发时间的方式。看到王铁男老师的登山笔记,才晓得登山之于他们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己身体的物理挑战也是对心理的强烈考验,也是这么一群登山爱好者的生活。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位置,可攀登山脉虽海拔不算最高,但地势却很险峻。这种“奇、险、峻” 不仅造就了一批对自己家乡山脉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勇敢者,对于登山铁粉来更可以用“地理位置优越”来形容,每一个山脉都有这些勇敢者的欲望之峰。作者王铁男老师也在自序中强烈得表达了对自己家乡新疆的热爱之情,介绍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对登山浓厚的兴趣和至死不渝的信念。
“行无疆”:行,走路,旅行;无,没有,疆,新疆,边界,疆界。这是《天山之山》的Logo,小小的人大大的包回头眺望着远方,行走在新疆,体验没有边界的心灵旅行。黑白的Logo印在庄严厚重的封面左下角,封面上的登山人在一片雪山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渺小与孤独,却充满了希望,整体设计充满北方男性的安全感。六页目录拼接在一起就是王铁男老师及其登山团队的足迹所至,曲折蜿蜒的山脉,刺骨惊险的冰川,向世人展示着新疆登山历史文化,也为登山者带来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他们所热爱的生活方式。正如偶然一次见到王铁男老师那样,山一样的男子,皮肤黝黑,态度谦和谨慎但行色匆匆,身着户外服,背着登山包,好像随时准备攀登的样子,使得我一眼看出他就是本书的作者。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如其名或者用人如其文更加恰当。1998年首次登上博格达峰,成为国内登上博格达峰第一人,至今为止有六次登顶经历;1999年首次登上慕士塔格峰,下山途中坠入冰缝,经历最艰难一夜;前往K2,仰望乔戈里的旗云;引领13岁的儿子攀爬登山“训练营”天格尔峰;两次深入托木尔,只为更近距离的感受托木尔峰,一睹真容;冷酷的夏特古道失去挚友;穿越自虐徒步之路狼塔。
尽管在常人看来登山笔记中所记录的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他们而言则是信仰的全部;我们看来的刺激与激动,关于他们可能是性命之忧。不知道未来是否有机会体验这种生活,如果没有,也就只能在书中感受一下了,也不枉费这爱慕。
《天上之山》读后感(五):王铁男《天上之山》:教会我们追寻梦想的几件事
王铁男在登山界很有名,他是中国登上博格达峰的第一人,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专业登山队员,其实他的正职是老师,探险是爱好,而他最具天赋的,是缝纫。
结合自身探险经历,王铁男先后撰写了《中国徒步穿越》、《中国登山圣经》、《中国探险圣经》等书, 这本《天上之山》于2014年出版,王铁男在书中讲述了自己攀登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托木尔峰、乔戈里峰、天格尔峰等新疆著名、险峻的山峰的生死经历。
其中,又以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最为惊心动魂:攀登前者得了高山病,攀登后者时在海拔6200米处掉入冰缝,在-25度中挣扎一夜……整本书文笔朴素,字里行间却散发着九死一生的险像以及人对自然的无尽探索,使得读者心生敬畏。
《天上之山》也可以当做新疆地理扫盲读物。
新疆的博大深广通常被“三山夹两盆” 来表述,而王铁男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 “三山”的奇、险、美,比如, “无论站在乌鲁木齐哪个角度向东眺望,都可见一座冰峰拔地而起……这就是天山著名高峰博格达峰……脚下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天池……”,
比如“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周围有15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5座谈6800米以上的高峰,而托木尔峰直到1943年才被人们“发现”……
书末,王铁男还诚意奉献了《新疆重要山峰登山及探险指南》和《新疆经典徙步穿越线路指南》,为登山、徙步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新疆户外探险的完美攻略。
《天上之山》还是一本励志书。
从中能窥觊一个男人心中是如何燃起登山的激情,又如何做到几十年如一日激情不灭。
大多数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机会站在雪山之巅,但却能通过这本书,学到一些追寻梦想的技巧。
《天上之山》读后感(六):走进大山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峦之美,往往让人流连其中。从东晋脚着木屐、喜作长啸的名士谢灵运,到豪放不羁、仗剑独行的“诗仙”李白,再至明代访遍名山的奇人徐霞客,徒步登山在我国俨然是一项悠久的传统。
时下,户外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表现。闲时,招三二好友,自备行装,驰步于山林溪涧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实在令人愉悦。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独特、景色秀丽,区内“三山夹两盆”,多有名山,因而颇受徒步者青睐。我手中的《天上之山》这册小书,就是这样一本介绍新疆徒步景点的探险笔记。作者本人是中国首登博格达峰的第一人,曾经7次登山博格达峰,10余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书中的文字既有他多年登山探险的见闻经历,也夹带了旅行者面对自然大美所升起的感受和思考。笔记写作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方便读者随着登山者去名山险峰亲历其间的景致,增加了阅读乐趣。手中附带的徒步探险指南对于这项活动的爱好者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从出版意义上讲,这本书迎合了国内徒步运动兴起这么一个市场,满足了人们徒步探险的部分需要。从更长远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新疆旅游创新,开辟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促进本地文化大繁荣不无裨益。
当然,再好的书也难免白璧微瑕,这本书的选图既是它的亮点,也是败笔。所选自然风光的照片非常漂亮,吸引眼球,可惜数量较小。所选多的是反映登山者的照片,这和人们喜欢徒步,从自然中寻觅美的初衷相悖,试想,谁会去买一本探险手册,去欣赏因为经月没有洗浴、风吹日晒,又黑又皴、邋遢疲惫的大叔的脸孔?这无疑是不美的,读者看后多半会对徒步探险这项运动敬而远之。
另一个问题是文字有些啰嗦,就说这些标题吧,“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使出了五花八门的招数自制装备”“穿三接头皮鞋登上峰顶的驾驶员和经历滑坠的张教授”“走出狼塔,黄太太双手拍着汽车的引擎盖大哭”,文字处理过于啰嗦,缺乏力量,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能够再加工下,效果肯定会更好。
《天上之山》读后感(七):群山中的仰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时,那片天空还是星光闪耀;当五月的春光灿烂、夏意正浓时,那片土地依旧冰峰雪裹。那是帕米尔高原,祖国的最西端。
帕米尔高原地处亚洲中部,亚洲大陆上几条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都在这里汇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山结”。它雪峰群立,与青藏高原同称“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属高寒气候,是现代冰川作用的一个强大中心,约有1000多条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使一些荒漠河流得到水源。帕米尔高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从塔里木盆地到高原上,要沿高原东缘的峡谷溯河而上,再翻越高原上的几条山脉,经过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口,道路十分艰险。七月至九月是帕米尔高原之旅的黄金季节,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每每这个时候,许多旅游团队来到了帕米尔,他们一路颠簸,以肌肤去感触古丝路飘摇千载的风尘和清冷空气的摩擦。
这本书的作者刘湘晨,集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影视导演、文化学者多种身份于一身,常年游走在中国地理的最边缘。《凝瞩之下》分为《穿越卡拉其库》《高原上的河》《远去乔戈里》《高原上的女人》《帕米尔高原的转场》《帕米尔高原的婚礼》《烟尘腾起》等篇章,选取天空无蔽,峦山重叠,河脉稀落的帕米尔高原等地域为背景,讲述高原上的河、高原上的女人、高原的转场、高原的婚礼等凝聚群体关注的人、事物与活动,展示了一种过于渺小的社群与自然对峙的必然逻辑。当生存环境决定了当地人只能采取自然所能最大限度容忍的方式来与自然相处,这样相对粗陋的一种操作层面,使构成生存所必需的那些最原始的因素被格外关注,受到重视,被敬畏。
作者的文字功底特别强,用镜头化的语言凝练出文字,令读者仿佛置身高原之上,和作者一同看太阳东升西落,一同体验塔吉克的生活,一同感受帕米尔的美丽与残酷。在作者眼里,如果说连绵不绝的山,让帕米尔雄浑壮阔,那么奔腾的河流,则带来生命并赋予帕米尔灵魂。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自然环境的严苛造就了人对于生的敬畏与渴望,木卡姆吟唱出人们的激情与向往,信仰的力量促使人们更加坚韧……读《凝瞩之下》透过作者的文字展开一场精神之旅,在“太阳部落”仰望生命的高贵。
《天上之山》读后感(八):因为山在那里
“因为山在那里。” 这是英国著名探险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对自己的登山事业用生命作出的回答。对于探险登山家来说,山仿佛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也许只有经历了危机四伏的征途,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不畏死亡的登山英雄们更能体会到这句平实话语中蕴含的深意。新疆地处亚欧腹地,又因其“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特点:气势雄伟、延绵千里的天山山脉,连绵磅礴而静谧秀美的阿尔泰山,人迹罕至、高山深壑阻隔的昆仑山,和难得一见的瑰丽的自然风景成为了登山者的天堂。无论是哪个时代,K2,乔戈里峰,及背后的葱岭、巍巍昆仑、帕米尔的宏伟场景,都是人类所好奇、所恐惧、所渴望经历的自然极限。好奇、发现、恐惧、经历、喜乐感知那壮丽。这一种人类的情感,从古典地理文字到现代地理发现,再到现代探险运动,一直从未改变。
《天上之山》的作者王铁男就是这样一位迷恋登山探险,迷恋着新疆高山瑰丽风景,并身体力行地垂直丈量了世界高峰的身高,在危险的地带中留下了坚强的生命之歌的桀骜不驯的“野蛮”登山家。这本书作为他多年来的登山笔记,记录了作者从第一次登上博格达峰成为了中国登顶博格达峰第一人,然后征服慕士塔格峰,探索乔戈里峰等等艰辛而勇敢的历程。一幅幅梦幻般的图片,只有在远离尘世喧嚣离群索居的荒僻之乡在历经磨难以后方能获得。再加上对登山经过激动人心的叙述、登山勇士们惊险而崎岖的路程以及对于登山准备、技术装备和登山背景的描述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这本绚丽多彩而迷人的探险画卷。书中不仅有队友间把自己生命托付给队友的那种信任,有登山者甘为他人性命舍去一切的勇气,还有作者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对生命对人生深深的思考。
探险和猎奇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探索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探险是一种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是穿越荆棘、忍受寂寞、风餐露宿。人类不断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类的探险精神,才有今天的文明。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来说,培育探险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有积极意义。一个具备探险精神的人,会不断寻求新的征服目标,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
登山如若是种甜美的苦役,这中间一定夹杂着宿命的味道。登山存在的固有危险使它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山就在那里,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与馈赠,当登山者站在云端和山巅时心情一定是无比的平静和旷达,这正是他们一直以来所执着、所热爱、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征服世界最高峰的过程是一种英雄般的壮举,无畏的登山者将面临生与死的较量,也会在登顶的一刹那让生命更加靠近天地的脉搏,悠远铿锵。对登山者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征服,更像是一种找寻,在高山之巅寻找更完善的自己。
《天上之山》读后感(九):触碰天地的脉搏,攀登心灵的高峰
“也许是想摆脱某种世俗寻找一种刺激,也许是向往得到那种山友彼此间真诚的友谊和信赖,也许是追求那种战胜自我、登上顶峰的辉煌,像我这种人也许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老得再也登不动山了,一种是把生命彻底托付给雪山。”王铁男正是以这种无所畏惧,勇攀高峰的冒险精神,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山峰,用他多年的登山经历写成了 《天上之山》这本登山探险手记。
作为一个迷恋探险的登山家,作者王铁男在《天上之山》这本书中记叙了自己多年来攀登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等高峰以及穿越夏特古道的探险经历。作者虽用了并不华丽的文字来记叙自己登山的故事,但令人心生敬畏的情绪总能随着读者的阅读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本书采用四色印刷,在作者记叙文章的间隙穿插了纪实性的照片,这使读者对故事中所记叙的场景更加身临其境。正本书的封面设计以雪山、蓝天、云端作为主要素材,以白色和蓝色作为主要色彩基调,这能很好地体现出本书的主题。而本书内文中的整体设计,特别是目录的设计很是别具一格,它采用了登山运动中所常见的元素,例如指南针,还有登山线路地图,将目录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使本书的设计既有特色,又富生趣。整书除了记叙作者攀登多座山峰和穿越古道的经历之外,还着笔介绍了登山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徒步登山线路,这给登山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山峰和登山线路的好机会。可以说,此书不但能让登山爱好者了解登山专家的故事,还是一本有相对指导价值的工具书。
《天上之山》这本书中所记叙的故事,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亲身体验,自然故事中所描述的艰难和惊险大多读者也就无法感同身受,所以,除了真正接触过登山这项极限运动的读者,更多的读者读起这本书来,最主要能体会到的,是作者在攀登高峰途中坚韧的意志和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以及在与队友协作登山时,那种无条件互相依靠、帮助的纯粹友情。本书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亲身经历的可可托海徒步之旅,也想起了领队教练和我们聊起的事。也许,只有在我们完全隔绝现代都市生活,步入纯粹的大自然怀抱的时候,只有在没有世人瞩目,没有金钱诱惑,不为世事纷扰担忧的时候,那种深藏在内心当中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才会凸显出来。对于徒步登山这样的运动,不同的参与者一定会有不同的动机,但相信他们所收获的果实都是纯粹而美好的,都是足够涤荡灵魂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多更多专业、系统的登山常识,而对于多数心存向往而无法实现登山梦想的读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体验。
《天上之山》读后感(十):挑战自我 享受至美风光
提起新疆,人们总会赞叹它的壮美。“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理环境,辽阔的土地,梦幻而奇特的景观,让新疆成为一个壮美而又神秘的地方。
新疆是一个多山的地方,世界总共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脉,新疆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解放前很少有人登顶这些高山。他们巍巍而立,冷酷而至美,让人望而生畏,更不敢去走进它们、看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我国的登山运动起步较晚,从1955年我国第一批登山运动员的产生到1960年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登山运动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那时的登山运动只限于职业登山运动员,登山的目的性也很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户外山野,登山已作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赢得大家的钟爱。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更多的登山知识。
《天上之山》的出版满足了众多登山爱好者的需求,它主要讲述了作者王铁男的登山经历。文中不仅讲述了作者宝贵的登山经验,而且全面简述了新疆重要山峰登山及探险指南,新疆经典徒步穿越线路指南,对于登山爱好者而言,它是一个特别珍贵的礼物。
除了实用性强之外,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图文结合。博格达峰的壮美,夏特古道的冷酷,登山运动者登顶时的灿烂笑容等,无一不给读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文章最新颖的地方就是目录,它像一条条登山路线,曲折蜿蜒,由下而上。这些大都是作者的足迹,从博格达峰到慕士塔格峰,再到托木尔峰,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作者王铁男,真是人如其名,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怕艰难险阻,难掩对登山的狂热,勇敢的挑战自我,走进雪山,登上一座座山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有走进雪山,才能有幸欣赏它的绝美风情。只有登上乔戈里峰,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置身于天空、旗云、高山、大地组成的美妙自然世界之中,仰望巅峰之昂然,享受天空之辽远,领略旗云之绝美,体会大地之壮阔。非亲自去体验而无以感受这份美。
享受这绝美的风光,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是不可能的。雪山虽美,但它也有它的坏脾气。它不轻易将自己的美展示给他人,只有通过它的层层考验,它才能接受你,容纳你。 为此,你要忍受饥饿、寒冷、高山病、雪崩等各种困难险阻。但无论怎样,什么都不能阻止登山爱好者的脚步。
景美令人震撼,但更令人感动的是文中流露的质朴真情。三名外国队员为救一名我国的队员放弃了近在眼前的登顶,这是多么珍贵的国际友谊呀。在登山过程中,遇到危险的地方,队友要结绳而行,这是一种生命的托付。作者为锻炼儿子自立、吃苦的精神而让儿子独自登顶,而自己却担心的睡不着;儿子心疼父亲,甘做登山队后勤人员。 父子情深,温暖人心。
《天山之山》为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带来纯净的大自然气息,是登山爱好者的必备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