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恩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恩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6 04:3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恩惠读后感精选10篇

  《恩惠》是一本由(美)托妮·莫里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恩惠》读后感(一):宗教究竟是什么

  以我对宗教的理解,宗教起源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美好想象及对真善美渴望,它本身应该是引导人们向善的。可是,当宗教被政治绑架,它往往会变成铲除异己的工具战争导火索冲突根源…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吧,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属性,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对与错,都是相生相伴的。

  《恩惠》读后感(二):“把自我的支配权交给他人是一件邪恶的事”

  开卷有点晕,慢慢好了,本来以为“恩惠”会是一些比较感动的故事少有一些温暖东西,但是更多感受到的是难过破碎,读的过程中一直没明白主题在哪,直到最后,"把自我的支配权交给他人是一件邪恶的事"。还可以吧,除了最后,其他可能也是一直读得晕晕乎乎原因没什么特别感受。

  《恩惠》读后感(三):晦涩

  极度晦涩以至于让我几次坠入半梦半醒状态 难以抓住又唾手可及 玻璃碴子一般的细碎 轻微却扎人的疼痛 说不清楚 一切文字皆像被面纱遮住 但是能看到清亮眸子精致轮廓 艰难地隔了两个月从断层切入 本以为早已没有痕迹神奇的是那种模糊朦胧感觉自然而然延续了下去以至于像是连续的看完这本书 虽说掩卷 却如鲠在喉

  《恩惠》读后感(四):最后一页

  我一直读到最后一页才明白作者说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读的过程中被作者的语言吸引并迷惑着,不断变化的叙事者和错乱时间顺序,让我读的一头雾水的同时又很想知道这个故事要怎么结尾。当我读完的时候我确实感动了,为她母亲的那句话:这不是上帝的赐予的奇迹。这是一份恩惠。

  读到这里我第一想法是,啊,原来是这样。再重新翻到开头,所以的不明白都迎刃而解了,但转眼又觉得自己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总之是一本可以再细读第二遍的好书,不过读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点沉闷的,我自己是有点不想再读第二遍,因为我还在刚读完的余韵中。

  其实读一本书不在于你要完全领悟作者的意图,只要你从中有点体会或领悟就已经对得起这本书的价值了。

  《恩惠》读后感(五):文字的力量

  说到女性文学,托妮•莫里森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恩惠》中的女孩佛罗伦斯从纯真走向“野”的意识觉醒的过程,残酷而真实。妈妈的“抛弃”在她心里留下了一个洞和一份对爱与认同持久需要,而爱人残忍拒绝终于让她彻底绝望,梦破碎了,她却变得无畏坚强。当那些人扒光了衣服远远地仔细检查赤裸身体,她的纯真和某些东西随之丢失。一个被迫成长的过程,付出代价不可估量,而得到的“觉醒”除了刻骨铭心的疼痛,又能带来什么呢?

  托妮•莫里森反对语言霸权,她和她笔下人物声音都是独特而令人耳目一新的。如《恩惠》中小女孩佛罗伦斯的声音简洁却直抵内心,自然细腻、毫不做作却发自内心催人泪下。剥去繁杂喧嚣外壳,剩下最初始最直接的人的情感内核,以一种坚韧倔强、天然而成的具有巨大力量的独特声音,表达着人类本质也最伟大的情感。仿佛在她的情感和文字之间是没有转化这个过程的,她的情感就是她的文字,她的文字就是她的情感。

  《恩惠》读后感(六):女性成长史

  用了一个半月,终于看完了。情感很细腻、文字很美,但就个人阅读经验来说,不是很喜欢这种魔幻、摸不清头脑作品。里面混沌初开,宗教、信仰种族、奴役、自我、爱情(甚至很隐晦很隐约的提到同性之爱),有点像是女性的成长史,找寻自我,或接受了宗教,或终于从爱情对抗中找到自我,适合朗诵

  一本书就在讲一个小的经历,女仆去找铁匠治夫人

  以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而言,真的不像美国黑奴,在20世纪初还有那么多信仰上的困扰…在中国,儒学思想很早就已经贯穿人的一生,无论你有没读书上学,在信仰上不会那么的困惑。还有他们面对土地无奈艰辛,几个人随时要给社会、宗教、土地吞没的感觉,就像你天天种地,但你还是不了解土地一样茫然

  后面讲两个男性黑奴和妈妈的故事最为感人,真希望整篇都那么简洁,感觉前面一大部分泛滥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后面终于整理整理,归纳归纳了。

  看完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清楚莉娜发生了什么事,是小细节我忽略了吗?突然就在悲哀里看到关于莉娜被情人虐待的事,怎么个过程??悲哀前期大概得了精神障碍,因为没人教育或授予知识于她,对于整个世界、自我的界限都分不清楚,生了孩子后,没有管爸爸,世界对她有了投射的寄托开始终于从很大的精神障碍走了出来。

  男主人开始时情怀多么高尚啊,去弄佛罗伦萨出来时简直让我有点想起被解救的姜戈了,后面,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掉了!

  前面所有的人的情感转折都在别人的口里体现,别人的别人的转述,感觉一个人的转变挺突然又无法预测

  《恩惠》读后感(七):睡醒以后的感动

  以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头衔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托妮•莫里森也并不太为多数人所知。主要原因我想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太适合中国读者的读书逻辑,她作品里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中国读者刚刚通过《百年孤独》才略有了解。另一方面,翻译成汉语之后,作者优美的文字又大打了折扣。所以,对于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我的感受是睡醒以后的感动。

  作者托妮•莫里森简单介绍几句,她是美国黑人小说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黑婴》(1981)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恩惠》是她家2008年的作品。很多内容介绍里说,这本书是讲一个黑人女孩佛罗伦斯从纯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对此类说法,我抱有极大怀疑态度

  《恩惠》这部小说应该是一个多角度思维的立体式故事,里面的每一位人物都是主角,它不是一部线性思维的小说。《撞车》这部奥斯卡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里面通过一个事件分析不同人的不同立场和无奈。你说不出那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但看过之后总是要思考,要感动。《恩惠》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左右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反奴隶制度风起云涌。一个封闭的农场主带着他的妻子、一个女奴、两个男奴和两个收养来的孩子维系着一个简单的生活。

  故事从不同人的眼睛来描绘同一个生活环境和背景,让读者看到无论是农场主、奴隶、卖出去的孩子、卖孩子的母亲都以自己的立场来应付这个混沌的世界,善意被曲解,恶意被逢迎。总而言之,没有一把尺子可以来衡量人生,所有人在大的社会环境下生存,都有种说不出的无可奈何。人都是可怜而不能被自己掌控的被主宰者。

  故事里充满了对人,对生命、生存、爱、死亡的探讨,是一本很简洁又不失立体、丰满书籍

  这本书里充满了痛苦,悲哀,为什么作者却给它取名为《恩惠》。我想作者是想表达,人生的每一次苦难都会使我们长大,成长中的挫折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恩惠。当我们看懂了一切、看淡了一切,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了。

  刚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略感混沌,因为作者以前的作品比较喜欢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所以有些描述比喻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读过此书,略过一段时间,作者的心意便慢慢浮出水面,是一本越品越有回味灵魂书籍。我称作是:睡醒后会感动的书。

  在此摘录一段话:接受支配他人的权利是一件难事;强行夺取支配他人的权利是一件错事;把自我的支配权利交给他人是一件邪恶的事。

  《恩惠》读后感(八):话语即失语,恩惠亦代价

  素有文坛“黑珍珠美誉的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生书写黑人民族与美国国家的成长史,《所罗门之歌》、《宠儿》可谓其早期代表作。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里森未敛宝刀,《天堂》、《爱》等作品继续探讨这一主题,而2008年出版的《恩惠》则首次将国族命运探索追溯至美国建国前的殖民时期,黑人民权、平等自由、女性主义等命题交织在一起,投射出三个世纪以来波诡云谲的时代旋律

  《恩惠》并不好读,其脉络不清、条理不明的叙述方式碎片化、断裂化的故事情节,使人不禁产生晦涩混沌的印象。除此以外,该书还别具一种怪诞邪门的史诗风格,一个黑人女仆独力承担起全家期望外出寻医拯救垂死女主人的故事,竟至被演绎得如古希腊英雄事迹那样轰轰烈烈,其所透出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那种微醺、疯癫和谐谑的味道简直浓得化不开。不过,希腊英雄到底还能老有所养或者位列仙班,总之有一个好结局,《恩惠》则像一颗糖衣炮弹,大团圆的甜蜜中酝酿着致命苦涩——小说结尾,女主人病愈康复,却盘算着将有功的女人们统统卖掉,家亦濒临崩溃的边缘

  《恩惠》没有核心主人公,故事由四个身份背景迥异的女人讲述,第一和第三人称穿插并行。视角上的这种差异使叙述巧妙地采用一种双轨制,作者一边以如椽之笔描绘1690年代北美处女地的世俗群像:三教九流汇聚一地,宗教信仰与传说迷信难分难解,本土习俗与舶来思想你争我夺,种族融和与冲突此起彼伏……一边则以细腻手法描写时代巨变中的“家”:因男主人早逝无嗣,这一干女人便形成一个“共同体”,有趋同的利益,也有严重分歧。本书的主旨便在于探讨时代涡流中的个体之于“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其存在与消亡都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在如此芜杂繁琐的大背景下,四个女人——意乱情迷的黑人佛罗伦斯、心如死灰的白人女主人丽贝卡、心智未开的混血儿“悲哀”、忠心聪敏的印第安土著莉娜——所串起的叙述必然琐碎、割裂、主观因而也是情绪化的。我们读她们各自的故事,所得印象便似秉烛走入一个暗室,烛光照到哪儿,哪儿便映出扭曲的光彩,而未见光的地方,则是一个个同样扭曲的阴影。值得注意的是,她们各自关于苦难的叙述往往直抵读者肺腑,却无法在彼此间形成共鸣,有时甚至发生龃龉乃至冲突。这恰恰是反对话语霸权的莫里森在书中制造的最大悖谬,话语“自由”地倾泻而出,却又失落得几近无语般没有任何意义。共同的苦难不仅没有使四个女人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贴心感,反而使之愈行愈远,为“共同体”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但我们无法指望通过她们的视角来读出这个“家”是因何崩溃的。固然,像莉娜这样的智慧坚强型女性以后将变身如《百年孤独》之类的家族小说中向子孙们(读者们)追溯家史的老祖母,但她们能讲故事却未必能讲“前因”。事实上,同话语权争执所造成的歧义一样,她们的讲述通常把故事神秘化、传奇化了。故事的核心依然缺位于四个女人占了绝大多数篇幅的讲述中,我们必须将焦点移出,寻找另外的线索

  所幸,我们从莫里森在书末安排的三个局外人的故事中获得了一些启示。特别是佛罗伦斯的妈妈(也许已经离世),自述当年将女儿卖(换)给主人的苦衷,她将之作为上帝赐予的、改变女儿命运的“恩惠”。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代价极大的轮盘赌。平心而论,这一局赌得还不错(男主人并非蓄奴者),但人生何尝不是处处是赌局,谁能保证稳赚不赔?而这与佛罗伦斯因失落了母爱而极度渴望关爱、几近疯魔的欲念,形成强烈的对应。而书中其他人,如丽贝卡将从天堂跌落尘世的生活大逆转归咎于丈夫温柔慈善,“悲哀”恢复理智却成为一个冷酷自私实用主义者,可以说都是在为“恩惠”付出灵魂的代价。整个故事仿佛一个循环人世轮回只是为了重新回归孽缘,所有的打拼到头来换得的是一个壮丽的崩溃。

  《恩惠》并未如莫里森的诸多前作那样直接控诉奴隶制的罪恶,而是将批判内化为对人性难言隐衷的探究,并赋予深沉怜悯同情。我们眼见人性是如何在扭曲的制度下失色和枯萎的,只是这一次,莫里森选择大写的个体出发,提出了为日后所有人(不仅仅是黑人)刻骨铭心的深刻教训:“接受支配他人的权力是一件难事;强行夺取支配他人的权力是一件错事;把自我的支配权交给他人是一件邪恶的事。”这自然是莫里森穿越时空箴言,而莫里森,也将之践行于所有创作之中,为警醒世人,也为悲剧不再重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恩惠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