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等待卡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等待卡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7 04:0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等待卡帕经典读后感10篇

  《等待卡帕》是一本由[西班牙] 苏珊娜·富尔特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卡帕》读后感(一):幸福是在同一片天空翱翔 并且 看着同一个未来

  恋人这个词语啊 听着就特别温暖特别厉害特别强大样子 如果前进的路上 一直有这样一个存在令人憧憬 战争中的世界也可以变得温暖 仅仅只是存在过 就足够让人热泪盈眶可能错过 眼睁睁地看着 但是错过不是停下的理由 总有一天能把错过的一点点再拿回来 也许漫长 但是还是能的

  《等待卡帕》读后感(二):佳句欣赏

  1.有些人生来就不会接受事情的原样,他们迷失在一个永远都无法企及他们的标准的世界中。

  2.“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3.“当我想到那么多杰出之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我觉得不管怎样,继续活下去不公平”—姬达·塔罗 《等待卡帕》—苏珊娜·富尔斯特

  4. “回头总是太迟。有一天你幡然醒悟明白这样子没个尽头,永远不会变。当机立断,去赶第一趟火车。要么这里要么那里。非黑即白。”

  《等待卡帕》读后感(三):镜头下的生死

  镜头下的生死

  偷爱警/文

  闾丘露薇曾经深入到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战场,获取第一手材料。虽然现代战争,防御体系比较健全,防护设备一应俱全,可以很好的保护人身安全。但在枪炮满天飞的战乱国家,一个异国他乡记者,还是会因为恐惧的疑云,笼罩内心情感。那些手无寸铁平民,成为无辜牺牲品平静的生活,因为战乱而变得困顿不已。但作为记者,闾丘露薇依然奉行着责任使命,不是为了标榜自我的勇敢,而是面对平民的哀求、泪水渴望。因为人性对生命的基本思考。她想要更加近距离接触真实,还原真实的本来面目话题有点远,从闾丘露薇的身上,我看到卡帕的影子

  战地记者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接触战地资料,去用记者的文笔、双眼、口述记录下战争中,硝烟弥漫的真实。卡帕总是拿着一部很简陋相机,捕捉他眼中的真实,直到有一天,一幅以死相搏的照片,引发热议,一个士兵之死,突如其来影像定格。让卡帕,事后有点自责和后悔,但这幅照片,还是为他赢得了一点声誉。更加坚信对摄影选择,更加痴迷的深入到战地前线,更加热爱他握着的相机。卡帕发觉,没有比记录真实,更为有力的前线证据,他的生命就是为摄影而存在的。

  谈过战地实录,再来看看卡帕的爱情。塔罗是犹太人,尤其在法西斯盛行的年代,犹太人处处受到排挤施压,时刻遭受威胁挑战。而塔罗蛮幸运的,遇到了卡帕,遇到一个能够给予她真爱的男人,这个男人教他使用照相机,给予她温暖的安全感,最可贵的是在卡帕的面前,塔罗个性中的刺毛和孤傲,全然不会遭到讽刺攻击。他们共同深入到前线阵地,抓拍士兵们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用真实的取材,从镜头中,收录人性敏感的讯号。爱情因为镜头的不断闪烁,而更加浓烈。就算是外面炮火连天,他们的爱依然要继续,依然要缠绵下去。卡帕特别珍惜与塔罗相处日子,但恶劣环境,没有更多赐予两个人,更多的安逸享受。他们如同被麻醉病人,凭借一腔热忱,安抚内心的惴惴不安。塔罗还是走了,走的时候,充满了女性,对自由主义的渴望,充满对未来的无限遐想。累了,她该休息了。冒险者的代价,是无惧生死考验。因为最初的选择,已经指引一个答案出现

  苏珊娜的这部作品,属于非虚构小说。即能够看到西班牙内战政治色彩,也能看到法西斯的残忍狰狞,更能看到战争,对于个人主义深刻影响。卡帕与塔罗是虚构的人名,却在真实的战场上,用相机镜头,抒写血色浪漫的战地日记。用爱情协奏曲,演绎了生死相依。

  《等待卡帕》读后感(四):伟人背后的女人,更伟大

  文Shirleysays

  卡帕,往往与一张模糊的照片联系在一起。照片是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登陆法国时,卡帕为海中游泳的士兵所拍。“失焦”作为拍摄技巧中的败笔,却成为他蜚声于战地记者中的通行证。然而,在照片失焦的背后,他的私人生活在摄影迷眼里,也处于失焦的状态。在视线模糊的远方,有位佳人独立。她就是卡帕来中国时,逢人便出示照片的“费昂赛”,姬达.塔罗。

  “我们总是爱上一段故事,而非一个名字,亦非一个身躯,而是铭刻其内的事。”这是西班牙女作家苏珊娜.富尔特斯在《等待卡帕》里对于卡帕与塔罗的爱情故事定义。这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苏珊娜认为塔罗作为站在卡帕背后的女人,他们之间的故事更富魅力。同为战地记者的塔罗,是二十世纪最勇敢、最独立的女性之一,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死于战场的女摄影记者,是非常值得书写的一个传奇

  战争里的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关乎生死的等待。对于同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卡帕和塔罗,他们的相遇绝非一生一世。1930年,来自匈牙利的卡帕还叫安德烈,德国人塔罗原名是葛尔德。为了躲避纳粹迫害的两个年轻人在巴黎相遇,谈不上爱情,互相吸引而已。比安德烈大三岁的葛尔德甚至出于犹太人的同情互助去帮助安德烈,做他的经纪人,而安德烈则教她摄影。安德烈是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摄影天才,他冲动鲁莽、充满孩子气,却也不失幽默感。“两个人都知道一次偶遇可能是他们生命里最不偶然的”。这让我想起了波伏娃与萨特的“偶然爱情论”,偶然的指向永远是必然,在这点上,卡帕和塔罗显得要聪明得多。

  必须承认,塔罗是位非凡的女性,在创造了“卡帕”的同时,她自己也习练成了优秀摄影师,甚至在某些拍摄的视觉角度上胜于卡帕。此时,卡帕一边在妒忌塔罗的俄罗斯籍前男友,一边为了理想奔赴西班牙战场。我们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学校,塔罗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就像创造卡帕的名字一样,为卡帕提供了一所洗炼心灵的学校和一处宁静心灵的港湾。卡帕在对塔罗的爱与日俱增之时,也觉察到了她的日渐独立。塔罗为了寻求独立,不湮灭在卡帕的光环之下,断然拒绝了卡帕的求爱他们的爱情就这样失之交臂,直到塔罗1937年死于西班牙战场,卡帕于1954年死于越南战场。

  塔罗终于等到了卡帕与她在天堂相遇他们,背着各自的相机。在她逝世的十几年里,卡帕的爱情世界是残缺的,她失焦于卡帕的视线里,却在他心里日趋清楚。卡帕的伟大在于,“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用影像去记录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战争的憎恨。然而,塔罗的伟大在于,不仅引领了卡帕,而且自己也奋不顾身投入战斗,用生命表达了女性的勇敢与独立。

  我们要记住这个名字:姬达.塔罗,原名葛尔德.弗里德曼。她,身材矮小的犹太难民爆发身体里聚积的能量;她,爱着卡帕,卡帕亦爱她;她,是伟人背后的女人,更伟大!

  《等待卡帕》读后感(五):人性的取景器

  “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的这一句话激励一代的战地记者,用勇气诠释责任。

  学新闻的那几年,每天都有一种荷尔蒙充血的激情同学当中无不带有一种光辉使命感,为一声“无冕之王”而迸发出所有的激情,也始终认为,若是不愿上战场的记者不会是好记者。这份工作,本就是靠良心过活,而记者,应当保存有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冲在苦难的最前端。

  作者苏珊娜是西班牙人,从小对卡帕有着特殊喜好,而这本书,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们国家亏欠他,至少,欠一本小说,欠他们两个人。2008年塔罗的墨西哥黑色手提箱浮现,作为死于战场的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姬达•塔罗,也成为记者史上不应当忘却的一个人名。

  作为一部虚构作品的这本书倒是完完全全撇开了这些教科书式的教条主义,并无意于表现卡帕和塔罗道德英雄主义,而更多泼墨于人性,包括卡帕身为雄性本能占有欲,塔罗的女性魅力,以及他们之间做爱时的狂暴热烈。他们也有矛盾,也有争吵,也有不可调和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说:「内心中全部的暴力复杂都是要抵御柔情本身」(P159)

  两位主人公在巴黎相遇,在战后中成长成熟,而后如同被命运索引,开始了一场未知旅途,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决择,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是诀别

  塔罗死的那年,只有27岁,坦克压在了她的身上,骨头碎成了粉末,送入医院后不治身亡。而那时候的她,在西班牙内战之中,已经目睹了太多太多的死亡,充斥着太深太深的悲伤

  塔罗死后的卡帕,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当中,「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以他诺曼底人的洞察力写道,“是迥然不同的一个人,愈来愈虚无、尖锐。一个绝望的人。”」(P182)这很容易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卡帕,是安德烈和葛尔德共同创造的,彼此间无论少了谁,都无法完整,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未来的安稳生活当中,卡帕始终没有踏踏实实地生活一天,而是继续着奔波的生活,也来到二战中的中国,拍摄了不少照片,也帮忙拍摄了《四万万人民》,在硝烟中的是紧握着取景器,稳稳的按下快门,这也许是他与塔罗之间的神秘永恒的唯一的纽带

  而巧合的是,1954年的他,在越南战火初熄的时候,误踩地雷,同样死在了战场上。

  等待卡帕,塔罗知道有一天,他们会与这样的方式相遇,她一直在等待。

  苏珊娜以她极富感性的书写,用真实的人物填补架空的人类历史,当时一样作为战地记者,而后来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明威,当时在《今晚报》的路易•阿拉贡,这些人情味赋予了战争中奔跑迁徙的人一种温暖的韵味

  《等待卡帕》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毋宁说是一部致敬之作。对塔罗,对卡帕,对成千上万的在战线前端却手无寸铁的记者,他们握着手中的取景器,框住人性的瞬间。

  本书的电影改编版权已经被导演迈克尔•曼购买,预计影片将与今年面世,里面,有一代战地记者集体青春与爱情印记

  《等待卡帕》读后感(六):希伯来的木棉与橡树

  希伯来的木棉与橡树

  ——《等待卡帕》,在底片里,守卫尊严和爱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

  记在黑白凝结的二十世纪的烽火里的许多传奇照片,在二战风烟中,化成我们今天铭刻在历史上的瞬间。让时光定格的伟大摄影记者,永远都会记得有一个传奇的名字叫做“罗伯特·卡帕”。这个从奥匈帝国出走的流亡犹太人,除了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战争的残酷和真实,更用他冒险和勇敢的信条,留给每一个后继者心灵的力量。“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于是,我们心中的英雄的形象变成了他的样子,却遗忘,属于他的故事里面,除却民族历史的背负,还应有开花的刹那,来定格爱的语言

  姬达·塔罗就是那朵开放在罗伯特·卡帕心尖的花,她们因为爱而相遇,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偕行,最终,她们分开,同归寂于对于价值信念追寻。《等待卡帕》里,卡帕带着倔强男性的孤胆形象被颠覆,他是那个被岁月遗忘的孩子,战争带走了爱人遗憾在一帧帧胶片的背后。而塔罗在浪漫的西班牙作家笔下,还原出原本的能量,让我们在读完本书后,能够找到她与他相互成就的那种缘由:因为相像,于是吸引;因为骄傲,而后分离;不用说出口,也永恒铭记,那一句,心头的“我爱你”。

  故事的开始,一如所有美丽爱情的开端,巧合,然后,变成一生有你。

  “‘我要做你的经纪人。’”他们一同经历被纳粹和极端情绪控制灵魂伤害的日子,然后,灵光一闪,他们去掉了血统带给他们的枷锁,二十世纪摄影史上最有名的名字就在她的智慧和他的才华诞生。他们是漂泊在异乡的迁客,孤独劳苦,他们历经欺辱,却在时代路口,找到了属于他们的路——用他们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属于战争的忧伤,在凝固了的黑白色彩里,记录下真实的残酷。

  他们赶上了西班牙内战,于是,在风暴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在战场的火线,不畏生死举出的镜头,恰巧记录下那张让他成就一生的巅峰之作——《士兵之死》;而她却开始发现自我。“她开始需要某种距离,希望他能够依照自己的判断给她留出来相应的空间职业的独立是她守护爱情的方法。”“她以同样的方式热爱家庭传统,定会憎恨无名无姓的死去。”

  他们离别。各自去寻找自我,寻找可以容下更多的爱。

  可是那天,坦克带走了一切。在追逐梦想闪光的名字的路上,她,不见了。于是他带着遗憾和她的信念,走在永远都拥有战争的世界。他从炮火中穿行,寻找他们的理念信仰

  最后一个字从眼前离开的时候,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舒婷的《致橡树》。假若要定义塔罗和卡帕,也许木棉和橡树会是最好的诠释。如同诗句的坚定,他们扎根在自己理想的土壤,各自繁枝,“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独立而丰满,带着远方新潮的气息,她成为他眼中,无与伦比的美丽;他是她内心的依靠,却各自行进在通往自证的路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

  我想,他们是永远的战士,他们带着无冕之王的称号,用自己的名字,写下世界上的每一天。他们在烽烟中,记录人类的愚蠢和战争的罪恶。他们带着爱,去刻画悲伤。他们,冲在最前面,却永远在镜头的背后。他们,用生命,去铭刻现在。

  他们在底片里面,守卫尊严和爱情。

  我们,不会记得相纸冲洗前的血泪,而带着弗拉明戈难以拒绝的诱惑和愁怨,西班牙人富尔特斯给我们这个机会,去看看悬崖边上,希伯来的木棉和橡树。在油墨的香味后,流传起美丽的故事。属于卡帕和塔罗的故事。属于所有战地记者的故事。属于所有渴望尊严和爱的灵魂的故事。属于,人类的故事。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致橡树》

  y 林怿

  2012年9月17日21:35:11

  写于履坦巷19#

  《等待卡帕》读后感(七):他叫卡帕,她叫塔罗

  文/严杰夫

  在这两天的新闻界,人们的谈论绕不开一个名字——山本美香。8月20日,这位日本独立通讯社“日本新闻社”的自由撰稿记者,在叙利亚的阿勒颇进行采访时遭遇枪战,不幸中弹身亡。消息传来,全球新闻业陷入一片哀痛,而对于她同样是记者的父亲来说,这更不知会是怎样一种无法承受的悲痛。

  对于新闻史来说,战地记者是一类无法绕开的群体。可以说,人类近代200年的战争历史中,从未缺少过战地记者的身影。正是通过他们的文字、声音或图像,我们才得以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最为野蛮也最为悲哀的一面。

  在当代战地记者中,罗伯特•卡帕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名字。他的名字、他的作品连同他的整个人生,可以说是对战地报道和战地摄影最经典的诠释。2005年,广西师大曾出版了卡帕的战地摄影日记《失焦》,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他的创作经历;2012年,这本《等待卡帕》则让我们第一次洞悉了这位摄影大师的一段隐秘感情。

  可以说,卡帕的战地摄影贯穿了整个现代战争史,然而爆发于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对于卡帕来说,才是一生最为难忘的经历。这场战争不仅是卡帕投身战地摄影的开端,也让卡帕的事业第一次到达了顶峰:那幅虚焦严重、品质极差的《士兵之死》震撼了整个欧洲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姬达•塔罗在这场战争中不幸遇难,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忘却的痛。

  事实上,西班牙作家苏珊娜•富尔特斯在《等待卡帕》中,选择了那位史上第一位殉职的女记者,而非卡帕作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我小心地猜测,在这段爱情中,富尔特斯是稍稍偏向于塔罗的。因为,在她的笔下,卡帕和世上任何一个不懂得表达爱却只会让女孩伤心的男生一样,任性而又孩子气。“最终卡帕,如同所有的偶像一样,只爱他自己”,富尔特斯这样怨道。所以,她也一定认为,塔罗在帮助卡帕敷衍客户时,用的那句“卡帕那混蛋又跟一个女演员跑到蓝色海岸去了,他真该死”里,多少含有自己的怨怼。

  塔罗的命运似乎早已由她的性格和才华注定。如果塔罗只是一个稍稍带有嫉妒心,“小富即安”的女子,那么要么是从卡帕的生命中消逝,要么就是将一代摄影大师扼杀在婚姻的坟墓里。要命的是,这位德籍波兰姑娘如同那个狂飙年代里的一切知识分子一样不甘天命,她不愿只成为卡帕的经纪人,而想要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在西班牙内战中,亲眼见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痛,也亲身感受到卡帕的作品给欧洲社会带来的震撼之后,她说, “当我想到那么多杰出之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我觉得不管怎么样,继续活下去不公平”。

  犹如一切战地记者的死亡一样,塔罗的死也来得突然而令人不知所措。要感谢富尔特斯在书中没有对我们女主角的死给予过度煽情,她选择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塔罗的离去:“她从那个地方见到他站着,衣衫敞开,双手抱头用劲按压太阳穴,同时在读《人道报》。‘第一位在冲突中丧生的女摄影师。记者姬达•塔罗在布鲁内特的一场战役中阵亡,’他念着标题”。富尔特斯对于这个结局的处理,在语言叙述上,像新闻报道一样平白朴实,在表现结构上,却又不失文学的想象。正如这整个爱情故事一样,我们早就知道结局,西班牙女作家却告诉了我们不知道的细节。

  17年后,在另一场局部战争——越南战争中,卡帕不幸踩中地雷身亡。从西班牙内战到越南战争,卡帕一直都以战地记者为业,对于这一切,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他的奋斗和冒险其实是代表了两个人的事业。罗伯特•卡帕和姬达•塔罗,尽管他们各自创作出了不同的伟大作品,却早已成为一对永远无法分开的名字。所以,富尔特斯说,“我觉得我们国家亏欠他,至少,欠一本小说。是欠他们两个人”。

  在阖上《等待卡帕》的那一刹那,我恍惚回到了1936年的那间旅馆,房内的窄床上,一个酷似男孩的女人侧身熟睡着,站在一旁的年轻男子嘴角上挂着一丝狡黠的坏笑,轻轻抬起手中的相机。咔嚓。一刹那的定格,将战乱和恐惧全部挡在镜框之外,只留下这份静霭中的甜蜜。这个场景、这个刹那,能否算是这对情人17年生死隔离的最好补偿呢?

  《等待卡帕》读后感(八):作者手记——苏珊娜·富尔特斯

  装有拍摄于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一百二十七个胶卷和照片的三只手提箱,二〇〇八年一月惊现于墨西哥,那是罗伯特•卡帕,姬达•塔罗和大卫•塞伊莫尔(奇姆)的作品。三千多张从未公之于世的照片。电影工作者特里莎•翟法通过墨西哥元帅弗朗西斯科•阿基拉尔•冈萨雷斯的后人找到了这些手提箱,元帅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法国马赛担任外交官期间曾帮助反法西斯者逃亡。目前这些资料存放在纽约国际图片中心有待研究。几乎所有的报刊都对这批无疑是新闻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发现进行了报道。

  这部作品的源起是刊发在《纽约时报》上的一张在墨西哥发现的照片。我指的是姬达•塔罗在旅馆房间的窄床上的样子,非常年轻,穿着罗伯特•卡帕的睡衣。如果不是眉毛修剃过,显得极细致的话,她看上去就像个小男孩。她侧身躺着,手压在胸脯下面,短发乱乱的,左腿蜷着,睡裤短到了膝盖,仿佛入睡前辗转反侧了无数次。

  之前罗伯特•卡帕的形象就已攫取了我的注意力。在我的书房里,卡帕的摄影图片册总是占有一块荣誉地盘,和柯尔多•马堤斯,尤利西斯,斯科特船长,本特号船上的反叛者,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克利夫顿,艾马殊公爵和凯瑟琳•嘉芙莲,约翰•里德和露易丝•布莱恩特……以及所有奋战不休的英雄摆在一起。写些有关卡帕的人生的念头不止一次在我脑中打转。我觉得我们国家亏欠他,至少,欠一本小说。是欠他们两个人。并且仿佛是确切感受到这是一份未偿的债。不过还债的时候当时还没到。一个人从来没法选择这种事。该发生就发生。

  除了那些存档的摄影图片,在写作的资料预备阶段有些书也对我极有帮助。第一本是理查德•威南关于罗伯特•卡帕的传记,还有阿莱克斯•克沙瓦激情洋溢的传记《鲜血和香槟》。为了重新构建他们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的政治氛围与爱情情节,保罗•普瑞斯通的《子弹下的理想主义者》成为我的参考书,在他的书里极为精准翔实地勾勒出所有前往观察事态发展并最终无可避免地被最后一场浪漫战争的魔力所席卷的人们的嬗变过程。或者至少是最后一场依旧可能选择一个派系的战争。由德瓦特出版社出版,记者费尔南多•奥尔梅达关于姬达•塔罗的精彩研究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我在德语方面的欠缺,他的书帮我省了些力气,使我避免了直接用德语阅读这位女摄影师资料的困难。费尔南多•奥尔梅达的著作大量采用了德国女作家伊尔梅•斯切伯尔的资料和证词,迄今为止,她是唯一一位全方位写作姬达•塔罗的传记作家,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被译成其他语言。毫无疑问把这位二十世纪最非凡最勇敢的女性之一从遗忘中拯救出来非常值得。

  这部小说也多亏了一些记者朋友和战地记者的帮助,借助他们的生活、报道和书籍,让我认识到存在没有回程票的旅行,认识到无人能从一场战争里原原本本地返回。这些记者知道自己是谁,以及他们深入这段历史到什么程度。我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所有牺牲的通讯记者致敬,他们有男有女,每天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失去生命,为了让我们其他人知道当我们安静地享用每顿早餐时,世界怎样开始新的一天。

  至于我,我试图把一些人生的所有轶事如实地反映到极致,而不跳过最黑暗的或者如著名的照片《一名士兵之死》那样最富争议的篇章。所有与内战相关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并且引用出现的所有作家、摄影家、国际纵队成员和军人的姓名都有资料证明。剩余部分:地址、家人回忆、读物等等,则是自由创作出来的,此乃小说家的特权。

  我很希望能够以罗伯特•卡帕、姬达•塔罗和大卫•塞伊莫尔那种通过他们的照片传递出的熟练技巧与热情,反映出那些激荡年代的张力与复杂性。然而我没有操控相机的天赋。所以我别无他法,唯有尽力以我的方式和自己的武器拉近影像与文字的距离。各自尽力而为之。

  最后要说的是,从动笔写作一部小说到完成之时,作者也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一如任何战争体验,在我作为小说家的生涯当中代表了一个无法回归之处。我的一部分将永远驻留在那些血腥的岁月,姬达•塔罗穿着睡衣甜蜜地从炮火轰击的梦中醒来。

  《等待卡帕》读后感(九):轻微失焦

  评《等待卡帕》

  好像有这样一个巧合,战地摄影师卡帕最著名的照片,都有一点轻微失焦。而他自己所写的二战回忆录,也叫slightly out of focus(中译名“焦点不太准”、“失焦”)。

  不得不说到《一名士兵之死》,西班牙女作家苏珊娜·富尔特斯在小说《等待卡帕》中,尝试着再现了照片拍摄的完整过程。到达西班牙内战前线的卡帕,兴致勃勃,急于拍到一些有价值的照片。但除了短暂的激烈残酷、甚至让人热血沸腾的正面交锋,战争更多的时候是压力重重、充满绝望的漫长对峙和等待,虚无和黑色笼罩一切。卡帕抱怨一切过于无声无息了,没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拍。于是共和国一方,几个小伙子沿着山坡跑下来,卡帕也跟着他们跑,上上下下好几次,他们朝天上射击,哈哈大笑。他们忽略了对面山坡上有一架佛朗哥军队的机关枪,而声音引起了对方的注意。“给人们拍照是以某种方式迫使其面对他们所不具备的事物。把他们从路上,他们的计划里,正常的路线中拉扯出来。有时候也强迫他们去死。”一个小伙子掩护其他人撤退,机关枪开火了,卡帕将照相机举过头顶按动快门。

  “一个民兵跑下覆盖着庄稼茬的山坡。白衬衣的袖子挽到了胳膊肘上,士兵帽的帽檐顺在脑后,手里握着一把步枪,斜挎着三个阿尔科伊皮制子弹带。下午五点的太阳把他的影子拉长映照在后方。一只脚轻轻地从地面抬起。挺起胸部。双臂伸直成十字状。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咔嚓”。一切就这样出其不意,小说里的卡帕说:“我机械地那么做了,不假思索……是我害死了他。”这张照片让卡帕声名鹊起,同时也成为最有名的战争题材的照片。但卡帕以后却再不肯轻易谈起那个朝后倒去的形象。苏珊娜这样写道,“人们总愿意相信关于战争本质的某些事物。自特洛伊战争起就如此。英雄主义与悲剧,残酷与惧怕,勇猛与失败。所有的摄影师都憎恨那些一生中鬼魂般与其如影随形的包含着神秘和于场景相逆的影像”。

  卡帕在1942年自美国重返欧洲,以战地记者的身份的走上二战前线,而他之后的两份重要摄影作品,失焦似乎更为明显。

  1943年春,卡帕踏上了北非的战场,并在之后成为第一个拍摄美军登陆西西里岛的战地摄影师。他搭乘美军第82空降师的飞机,既拍飞行过程,也拍跳伞的情景。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地中海上空低飞,飞机摇晃得很厉害。飞机里一片漆黑、一片沉寂。大多数士兵睡着了,或者说只是闭上了眼睛”,而在士兵跳伞完成后,“我独自一人了,只有十八根断开来的强制开伞拉绳在敞开的舱门口被风吹动着,陪伴我。我觉得比地狱还要孤独。我本该慷慨以赴,和那些弟兄一起,穿过下方的黑暗空间,飘下去的”。当卡帕在营地浏览他拍摄的照片时,发现“它们的焦点没太对准,曝光有点不足,构图当然谈不上艺术作品……”。

  1944年夏天,卡帕又是第一批随盟军登陆诺曼底并拍摄照片的战地摄影师。他和战士们一起,面对德军重重防御工事的阻挠,迎着猛烈的子弹炮火,在浅海和海滩上艰难前进。他写道,“空空的照相机在我手中颤抖着。一种新的恐惧使我从头到脚浑身哆嗦,扭歪了我的脸”。因此,在这批照片中,有一些相当模糊,或是被拉伸变形,只能隐约辨别出坦克和士兵的轮廓。但这些灰白海水上模糊黑影,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本质最具象的表达,并同时成为了记录二战里程碑时刻的重要作品。

  或许,在卡帕最后一次拍摄时,我们仍然可以牵强地找寻出某些所谓失焦的美学。1954年,卡帕在越南,在从南定去往太平的路上,卡帕在一块田野中触雷牺牲。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在这块田野中前进的士兵。没有明确的焦点,田野郁郁葱葱,士兵零散前进。苏珊娜的书写更动人,“他慢慢地登上新草覆盖的一片缓坡,没有踩踏嫩草,好逆光拍下那群行走在堤岸另一侧的人们,当他按动快门,咔嚓,世界突然成碎片”。

  说了这么多关于卡帕的事,我们在最后还是有必要回到小说《等待卡帕》上来。顾名思义,等待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卡帕之外的人,姬达·塔罗。她是卡帕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恋人,也是他一生挚爱的人。卡帕赫赫有名,而和他在西班牙内战中相伴的,同为优秀摄影师的塔罗却一直默默无闻。作者试图书写塔罗勇敢而富有情调的短暂生命,将她从人们的遗忘中拯救出来,“在光阴流逝后让人和事物归至所属之地”。

  卡帕和塔罗的爱情浪漫而又艰辛。卡帕是流落在巴黎的匈牙利人,而塔罗是流浪至巴黎的犹太难民。她在巴黎艰难立足,随后给卡帕担任经纪人,摄影的天赋却迅速得以伸展。他们一同到达西班牙,在卡帕成名后,她也更渴望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她在前线勇敢而果决,之后在战场上不幸牺牲。

  《等待卡帕》资料详实、细节准确,但却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描绘,对其生活经历的充实与丰富,包括描绘他们的梦想和恐惧,依然给了苏珊娜想象驰骋的空间。小说微妙地写出了,虽然卡帕和塔罗一起怀揣着战地摄影的光辉梦想,却又彼此之间存在着隐隐的竞争关系。尽管颉颃抵牾,但两人却又是亲密无间。小说有不只一次他们肌肤相亲的描写,而卡帕那吉普赛人的眼睛,则深深烙印在了塔罗心里。这种眼眸深处的凝视,会不会也有一点失焦呢,即使在塔罗离去之后很久,或者在卡帕每一次举起相机,“咔嚓”声响起而灵魂出窍的一瞬。

  小说常采用断点式的叙述,不构成完整句子的语汇排列在一起,就像一张张截取的照片。小说的叙述常常脱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背景,而与前后的大时代相勾连。这些颇有失焦意味写作方式,或许同样是想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没有必要看得那么分明。

  《等待卡帕》读后感(十):可是,这全世界只得一个你

  “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我不喜欢。”在塔罗的葬礼举办之后,卡帕曾经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绝食了15天。之后消沉了四个月,等他重新回归俗世的时候,他开始猛烈地酗酒、赌博,他的名字频繁地和一些美貌出众的女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在报纸上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英格丽·褒曼,褒曼曾经放下身段求他去好莱坞,想和他结婚,可是,卡帕都拒绝了,至今让众多褒曼的影迷不忿,进而中伤他是花花公子、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们都不知道,卡帕曾经是多么想和塔罗结婚,曾经多么柔情蜜意地抱着塔罗,问她想不想要一个像他那么可爱的匈牙利宝宝……这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有那么多的美酒和佳人,只是他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塔罗而已。

  可天意往往不遂人愿,塔罗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她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拍摄惨烈的战况,最终,被坦克的履带轧过了腹部,内脏全碎了,而当时,卡帕不在他身边,他因此痛悔了余下的一生,其后,卡帕投入到更为可怕的战争的报道中去,西班牙、中国战区、诺曼底和北非,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活了41岁,短暂的一生中参加了五次战争。直到,塔罗离世的十几年后,在越南战场上,一枚地雷将他带走去和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子相会。

  塔罗死了之后,卡帕早已不是卡帕,只不过是一个一心求死的人罢了。

  在看完本书之后,我开始搜集关于卡帕和塔罗的资料,看到了这么一段话:“一个普通人,如果不知道罗伯特·卡帕,那叫做“遗憾”;一个摄影工作者,如果不知道罗伯特·卡帕,那叫做“无知”;一个战地摄影记者,如果不知道罗伯特·卡帕,那叫做“羞耻”。因为,他是摄影记者中,极少被“伟大”一词所修饰的那一部分人。”我觉得有些羞耻,虽然我不是个战地记者,但是我年幼时曾经梦想要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但是这次要不是猫叔的大力推介,我差点要和这本书失之交臂。我看到书名的时候只是想,等待卡帕,哼,我还等待阿迪王呢!

  直到我拿到书,看了一部分,我就按捺不住去查找卡帕的摄影作品,啊,原来那么多照片都是卡帕的杰作!原来我们早就熟悉,此时我深恨豆瓣的书评不能贴图,否则,只要看到他拍摄的照片,你就会对这对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建议在翻开本书之前先看看卡帕的经典作品,比如最经典的《一个忠诚战士的倒下》,这幅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以《西班牙战士》、《战场殉难者》、《阵亡的一瞬间》等名流传于世。另外还有《诺曼底登陆》组图、《中国士兵肖像》、《越南的最后一卷》等,你会更快地融入故事的氛围中去。

  在流传最广的关于卡帕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罗伯特·卡帕,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人,在人们残留的记忆中,有这么一张照片,卡帕嘴角上叼着燃烧的香烟,手里摆弄一架相机,他用一种平静的目光看着照片的浏览者。右上角有一行字:The man who invented himself. Andre Friedmann, alias Robert Capa, 1954.发明了自我的人——安德烈·弗里德曼,也就是罗伯特·卡帕。”

  可是这话说得并不太对,因为,卡帕不是安德烈自己创造和发明的,这一切都是塔罗的主意,因为他们是犹太难民,总是受到各方的歧视和敌意,于是塔罗杜撰了一个叫做“罗伯特·卡帕”的人物,听起来这好像是个美国人。塔罗把卡帕包装成一个不露面的神秘摄影师,一个有品位的冒险者。而塔罗就是卡帕的经纪人,她精通五国语言,受过良好的教育,美貌且气质优雅,她总是懂得如何待价而沽,高价把卡帕的的照片推销出去。正是她,正是他们,一起开创了罗伯特·卡帕的事业。

  如果不是因为塔罗的早逝,毋庸置疑,她将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就,她在卡帕的指导下开始摄影,有很多体现她敏锐观察力的作品传世,而且她还是一名新闻记者,她的文字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尽管本书名为《等待卡帕》,可故事的主人公,却是这名湮没人世近八十年的传奇女子——姬达·塔罗。

  昨晚,我久久的凝视着卡帕为塔罗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塔罗留着一头男孩子般的乱发,穿着卡帕的男式睡衣睡的正香,她趴在枕头上,睡裤下露出了细细的脚踝。这是一张只有恋爱中的男女才能拍出来的照片,只觉得这照片里满满的全是爱,我几乎能看到当时卡帕是如何饱含着爱意凝望着自己的爱侣的。我能感受到他的骄傲,看啊,这就是我的爱人,她是如此的狡黠、调皮,有那么多的鬼点子,总是能和大家相处的很好,不像我,总是有些粗鲁,还喜欢一言不合就和别人打架。可是,她却是属于我的呵!

  如果再给塔罗一些时间,故事的结局可能不会这么凄美,她是如此有个性有思想的一个人,不会甘心一辈子都在卡帕的阴影下生活。他们或许会劳燕分飞,相忘于江湖,又或许彼此伤害成为一对怨偶。可是,战争终结了这种种可能性,在那一刻,他们都是那么爱彼此。于是,对卡帕来说,这全世界只有一个塔罗,除此之外都再无意义。

  “如果你能归返的地方不存在,你必须相信自己的运气。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有冷血。这些统统都是我的武器。我从小女孩时就开始使用。所以我依旧活着。我叫姬达·塔罗。虽然我出生在斯图加特,但我是持波兰护照的犹太人。我初到巴黎,二十四岁,我活着。”

  我们终于,可以凭借一本书,去了解这个独一无二的女人。

  (刊于2012.12.31《新华书目报》)

  .S 胡思乱想~年轻时的薇诺娜·瑞德,简直就是塔罗的化身。这个好莱坞的小仙女,有着一头性感的黑短发,娇小纤细的身材,外柔内刚的性格,活脱脱的就是“小火狐”、“小鳟鱼”塔罗。而塔罗永不服输、独立自主,总是忍着不流泪的性格,又像绝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里的马小玲,她和况天佑这对总是拯救世界的侠侣,也像是塔罗和卡帕的中国版。

  卡帕镜头下的中国:http://slide.book.sina.com.cn/his/slide_14_651_370.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