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4的读后感10篇
《我读4》是一本由梁文道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港府脱过裤子示威,
我还记得看过的第一期开卷8分钟是讲古巴的雪茄的,吼吼吼~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我读4》读后感(二):开卷有益
我读4,这部书比前几本分类明显,我也不再从作者的阅读感谢臆测他的取向。这本书的导读和可读性明显增强,作者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文化人的社会思考和社会引导责任,公正合理是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普世的关注和怜悯是动力。他们是一群和我们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人,所以才有this city is dying!的恐慌。
这本书很好读,用了两个下午在书店就看完了。属于那种读读就可以了,不用拿回家认真读的那种书。
读完的首要感受就是作者的知识面真的是好广呀,各种各样的书籍都有涉猎。相比之下,我就太浅薄了。
数的内容页很吸引人,作者对于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观点态度,读完不仅了解了各种好书的内容,知道了哪些书自己会感兴趣会找来读读;也丰富了自己对很多事情的观点态度。
《我读4》读后感(四):第四本我读系列
道长的推荐的书,这期刚开始就与香港有关,兴许道长在香港度过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比如中学,大学好像。所以对香港有这特殊的感情!连带着对香港的作家和有关作品。
书的开始就是介绍与香港有关的书,看完介绍,每一本都有想要阅读一遍的冲动,尤其对一本关于在香港生活,但凡消费基本都要被大集团赚钱。让人心惊,香港的垄断居然到了这个底部,商人和政府早起有过很多合作之类的,都给人很多思考,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是有多少我们内幕啊!
介绍《西夏旅馆》也是非常让人想要阅读一下,《恶童》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原来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书,至少我那么个年纪,完全还无法想象!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完全是早就想读的书,多了一份亲切!
书分好几类,一类小众闲适作品,还有科普科幻,关于育儿的,中国古典文化的,还有精神生活的,不一而类!品类众多,推荐的作品极丰富,给人很大的选择空间!
若找一本最想读的实在难,因为好多啊!最想先读的选一本的话,就选蒋勋的汉子书法之美吧!
期待接下来的阅读!
习惯是因为坚持
评《我读4》
接连看了《我读》系列的1、2、3,慢慢也读出了梁文道老师读书的一些道道:读书无挑拣,只要有情趣;而他在读书心得上的分享,更是不拘于书中的内容,有时说的是作者本人的一些趣事,有时说的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有时说的是书中内容的一些背景知识,等等。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很多读者会发现梁文道老师读的书,在读者所在地并不多见,但通过看《我读》,能从侧面了解到一些书的讯息,能知道梁文道老师所认识的书中的一些“趣事”,也是一种趣事。比如说香港中拥挤的住宅中,一个性格奇特的邻居,或许他如果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会熟视无睹,但在作者的笔下,他成了书中的主角。或者在战火纷飞的国家或地区,很多人对于生死已经超然,正如电视新闻频道中的主持人对待死亡的数字一样,而真正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却会让我们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平复心中的创伤。
从最开始自己读书,到后来会和身边的朋友交流读书心得,到后来加入一些读书俱乐部、论坛,然后在更大的平台上和人分享读书的快乐,有时候也能看到自己的一些书评见报,也会因为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感到高兴和成就感。虽然在这个读书人越来越少的年代,这种声音显得孤单和寂寞,但是只要这种声音一直延续下去,相信文化的传播总会有它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对于个人来说,习惯来自于生活中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坚持;而对于一个集体来说,这种习惯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上百年、上千年。
2012-10-2
《我读4》读后感(六):我读4——香港,何处是家乡
没去过香港,却很喜欢张小娴笔下的香港女子,独立中透着柔软和果断,似乎只要一客早茶的时间就能决定不爱一个人,然后转身去巴黎参加时装周,或是去往北欧某个小镇滑雪...她们都是把家揣在怀中的女子。
看了梁先生书中推荐的几则香港人图书,一面感叹我们可以如此幸运,只要努力几年,不贪心,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点空间,一面想去看看香港的城市建筑,绿地穿插在密集房屋中,杂乱中的“简约美”,还有来来往往的“众生相”
香港或许同每一个一线城市一般,你可以在这里歌舞升平、飞黄腾达,亦或者负债累累,“但你住的房子,并不是你的家”。
贷款有还完的一天,但你知道这事没完,只要你没有到达那个至高点,永远无法获得内心满足的人,永远找不到那个家,那个心灵归属地。
喝再多酒,撩再多人,累不累自己知道,条件再好,颜值再高,喜不喜欢自己知道。
唯一要紧,要去分辨的,你是喜欢这个人,还是喜欢跟这个人相处时候的你。
如果爱情和房子一样那么容易得到,我可以挑刷真心涂料的、朝温暖方向的一室两厅,就好了。
但我们要的都不是那个房子,我们要的是房子里的那个人,那个有能力,也能理解,相互尊重、包容的那个人。
南京大牌档永远是热闹非凡,隔壁桌的饮食男女,热气腾腾,每回跟家人来心里都是暖暖的,或许这也是家的一种味道。
《我读4》读后感(七):读书
这个系列已经出到第五本了,很值得跟读的系列。在阅读中记下你自己的书单,或是补充你以往未涉及的知识点。
本书中“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部分中介绍的书目,我没有欲望去购买阅读,但跟着梁文道的点评,你可以了解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例如,生物排队现象是指超出个人领域的集体行为是可以推测演算出逻辑的;例如,每个人的开车习惯会被平均的驾驶行为所掩盖;六度分离的连结理论又受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和个体所陷入的庞杂的关系网中。
“孔子的乐论”部分也提供了以往我所未知的知识,关于行草,关于碑帖,关于古筝,关于形意拳。深以为艺术的表意与审美功能的相辅相成总体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个体取决于他本身的修为和品性,而不是技巧。
六个部分中,最喜欢“金色笔记”、“好色的哈姆莱特”和“真爱的功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涉及文学名著、诺贝尔文学家、名人传记。梁文道的点评相比较其他的单一书评,更综合作者的生平、写作观点及人性反思。这种切入点一来没有剧透,二来比较适合我,我多是对作者感兴趣然后才去阅读他(她)的作品。
引用梁文道在提到200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的时候,他提出的观点如下:“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写日记的经验,这个自我就不那么敏感,甚至不会有这个自我。所以,我们不是用日记去记录一个真实的自我,恰恰相反,因为我们写日记,才创造了一个自我。”如此佐证了——我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我读4》读后感(八):和梁文道一起读
和梁文道一起读《我读4》
依次看过梁文道的前三本《我读》,这是第四本了。现在获取好书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有读书报,有豆瓣,有各大好书榜,不过我感觉靠某个你比较信任的人推荐的书,更靠谱。经常读一本好书的时候,看到作者说到一本书如何神奇如何精彩,马上就难以抑制想要买来看看。
梁文道的书评写得比较详细,看了他的介绍有的书感觉不是特别适合我的就不去读了。遇到好的,感觉留下书名,上当当加入收藏。
这本书分成六个部分,一是介绍和房地产有关的书,这一类比较另类,也能看出梁文道的阅读范围的确很广,和房地产有关并不是说是房地产商的书,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房地产有关,和香港有关。第二是金色笔记,这里面介绍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当然后面还包括了一本台湾的小说。基本上这里面都是经典,不过我不是特别偏好外国文学,总是感觉经过了翻译和原著好像隔了一层。不过看了梁文道的介绍,对几本书还是挺感兴趣的,比如说《恶童日记》三部曲,看了介绍才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否则直接看的话,如果情节没有抓住我,很可能看一段就放弃了。也就错过了一本好书。第三部分介绍的比较杂,有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有《甘雨胡同六号》等等,我感觉都是和人有关,而且都是和名人有关。第四部分是和科技有关的书,有《三体》,有《基因或教养》,还有《虎妈战歌》,这本和科技关系不大,不过和基因那本有关系就放到这里了。第五部分是中国传统书籍,里面介绍的几本书我都挺感兴趣。最后的这部分叫做真爱的功课,其中《真爱的功课》和《森林日记》感觉都不错,想看看,可是上当当一查,不知道为什么没查到,难道说这两本只有繁体版吗?如果是这样那就耐心的等一等。
介绍书的书也算是我的藏书中比较另类的一部分了吧,而且这部分书还在不断的增加。开始感觉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每天介绍一本书,读书的速度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从前年开始每天我也开始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感觉只要你喜欢完全可以做到。
《我读4》读后感(九):读下去
在评论《我读3》的时候,我曾经说我仍然贪心不足地觉得《我读3》不如《我读》写得丰富透彻了,知识点虽然增加了,具有特色的个性思考却少了。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读》就出了三本,阅读是需要沉淀的,就如同酿酒,时间在改变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味道。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本新鲜出炉的《我读4》 会不会带来惊喜呢?4的装帧和设计继承了前三本的一贯风格——简约,褪掉包封,纸浆的纹理隐约可见,不由让人联想到了全麦吐司,好感也油然而生。
通读之后不难发现,《我读4》的分类更明确了,选题紧紧扣住了6个主题,内容也相应地分成了六大部分:“就是不帮衬地产商”;“金色笔记”;“好色的哈姆莱特”;“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孔子的乐论”和“真爱的功课”。第一部分“就是不帮衬地产商”的书目全部是围绕着香港,分别讲述了香港的概貌、政治、经济以及平常人的各种生活状态,对于快捷全面地了解香港很有帮助。第二部分“金色笔记”金色笔记主题也很明确,受《百年孤独》新版的影响,这一部分推荐的大多是诺贝尔文学的获奖作品,包括了马尔克斯、略萨、莱辛和雅歌塔的几部作品。只是本部分最后的两篇有点让人费解,两位台湾作家的作品为何也放在这里就不得而解了。第三部分“好色哈姆莱特”多是文人墨客不为人知的一面,前面的几本多是讲民国时间的文人,这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掀起的民国文化热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部分“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一部分的推荐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第五部分“孔子的乐论”。就像孔子他老人家的名号所代表的那样,这一部分推荐的是传统文化及相关,考古、文字、书法艺术等等。第六部分“真爱的功课”。自然是情感类推荐。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阅读范围。不用相互强求,偶尔看看别人都在读什么样的书、都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思考,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梁文道一直把自己的这个系列叫做“我读”,大概也有这样的初衷吧。梁文道的“我读”已经出到4,不管以后会不会继续出下去,我相信他都会继续读下去的。当然,我也一样。然而,我的读书感想会不会也可以像梁文道那样变成“我读”呢?权当是一个梦想吧。
《我读4》读后感(十):将阅读的信仰薪火相传
梁文道的《我读》已是第四本了,书本拿在手里,淡雅的草绿色封面,清新可人。基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而来的我读,想想自2007年至今,一个不算热门的电视阅读栏目到今天已坚持了五年之久,其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阅读者的阅读选择。真的希望这种阅读指引,能持续下去。5年前的2007年12月31日,在文道总结读书方法节目里,梁文道说:通过阅读,学习到一种仔细的思考方法,比如读文学作品,培养一种丰厚的人文精神,一种同情心,一种同理心;读一些理论作品,培养一种慎密的思考方法。同时也说,通过阅读,人会变得越来越谦卑。就自己来说,最近这几年比较紧集的阅读,也真的让自己越来越平和。
《我读4》全书内容将电视节目打散,重新归纳整理,分为“就是不帮衬地产商”、“金色笔记”、“好色的哈姆莱特”、“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孔子的乐论”、“真爱的功课”六大部分章节,涉及社会、经典文学、市民、教育、科普、经济、科幻、国学、心灵等方面。排版比之从前,要精致许多,主体内容文字也略作整理,并非电视节目的简单文字版本。只是若是再多加一点相应节目的对照,那会更好,方便我们对照着播出节目单找来相应的视频,而一边听一边看。
对香港文化、社会时评感兴趣,可以从第一大章开始。若是经典文学,则是第二章金色笔记。我读4中,收录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略萨的《城市与狗》《中国套盒》《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多丽丝.莱辛的《裂缝》《金色笔记》《特别的猫》,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恶童日记》三部曲、骆以军《西夏旅馆》、朱天文《荒人手记》等。这一部分,将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放在一起以专题形式讲述,形式很好,因为通常我们也是这样,看到一位感兴趣的作品,忍不住会去了解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
好色的哈姆莱特一章显得比较轻巧休闲,像文人八卦,民国逸事等选题,类小品文而多趣味。其他几个章节,也者各有侧重,历史、科学、财经、商业、宗教、人物传记等多有涉猎,内容广博。
我读4里的文字,因为照顾电视节目受众,学术味并不重,反而多以轻松有趣的面貌出现,即使旁征博引,也生活化易理解的方式落于地面,并出发出循循善诱的味道。为什么阅读,为什么听梁文道讲述如何阅读?借用法国思想家布朗基的一句话,“所谓的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说起来也很空泛的“自由”二字,放在书和阅读的世界里,可以理解为:人与书的相遇皆是随心所欲。全书介绍了62本书,不可能全部看完,不过,机缘的某天,也许你便与其中一二相逢。梁文道期望“将阅读的信仰薪火相传”,相信《我读》4便是这场自由阅读的延续和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