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0篇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96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一):死亡的阴影像丧钟般

  我想我真是没什么立场,前些日子才扮起道学先生,对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猎人弑杀行为大肆抨击,这会儿我又为他鼓起掌来。头一天晚上我为唱歌的事兴奋的睡不着,隔日情况正好相反,我的眼泪总是不由自主的往下流,这么一来身体更加不适了,鼻子塞的透不过气,对于鼻子有毛病的人来说,流泪没什么好处。可是我还是没忍住,躺到床上仍然感觉到眼角在流泪,这种感情源于主人公悲壮的命运,不同于琼瑶式一味渲染的悲情色彩,战争像魔鬼一样邪恶,他把你所向往的东西通通粉碎,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不安全感像尸虫一样腐蚀他们,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挑起他们敏感的神经,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

  缺点:没有评论章节!我喜欢读完一本书看书评。

  优点:排版我到喜欢,不像人文版那样拥挤。

  总结:我还是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企鹅经典》那套世界名著,两种要求都能满足我。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二):生的渴望,生的喜悦,生的意义

  罗伯特在他最后的时光中反复告诉自己,他还想活下去,因为他在这三天的进步太多了,他想做个老人,把自己学到的传下去,告诉别人,影响别人。 这里面有生的渴望,有生的喜悦,也有生的意义。人皆传闻海明威的一生中最着迷的是“死”这个词,我看这不简单。死和生就像阴和阳,只有真正的理解生,才能明白真正的死。反之亦然。这两个究极而言是统一的。

  人动物性的核心是怕死,人怕死就像斑马、猩猩和鬣狗怕死一样。所有宗教的核心都是这个东西,利用人的这个心理来做突破,从而把人作为自己的俘虏。可是人也有另一个恐惧的东西,那就是生而不知为何而生。也许这么说有些怪异,但是我认为这个恐惧并非人人都有,或许和智商有关。行尸走肉的生,被人操纵的生,很多笨人不以为意(甚至还会以为这就是人生),而聪明人或许就会觉得生不如死。

  这里就有意思了,如果事实真的只是这样,那么或许就完结了。笨人胡混度日,聪明人痛苦捱生。大家清清爽爽,个不干扰。但是,我在这里被海明威震撼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丧钟为你而鸣。鲁迅的痛苦不仅仅是众人皆睡我独醒,还有的是为他人沉睡而不自知的折磨。在清醒的人眼里,每个人的生死都是相连的。我们有理由为安塞尔莫,奥古斯丁的死而难过,也应该为玛丽亚,比拉尔,巴勃罗的生而开怀。

  罗伯特的生命力量非常强大,他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努力把事情做对并且成功。他的力量强大还在于他对生命还非常渴望,他想带上玛丽亚去马德里,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但是,当时机来临,他需要做出牺牲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他从未停止过迷茫,他每时每刻的反思几乎把我都压垮。他救人也杀人,杀人也救人。他对死亡的理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统一了,就像他对玛丽亚说的:只要我们俩有一个人活着,我们两个就在一起。

  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有些感觉无从下笔,太多复杂的情绪,但是我能感到一种很宏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个体我感到和整个人类的相通,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我的生似乎微不足道。

  这不仅仅是一本战争书,也不仅仅是一本爱情书,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的书。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不做孤岛,人们应该放慢脚步,聊聊天,想想接下来的路。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三):为海明威而鸣

  这篇写于2015年10月10日

  ----------------------------------------------------------------------------------------------------------------------------

  每每看之前写的东西,都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学语文,没有好好多看点书,写的什么鬼~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四):多么美丽的花

  谁都不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土被海水冲走,大陆就会减少一点;如同一座海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因此,千万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耳鸣,丧钟为你而鸣。

  ——约翰•唐恩

  高中时,因为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知道了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头儿,他以干枯的身躯于海浪之中和鲨鱼展开搏斗,尽管最后剩余的只是一堆鱼骨头,但我们理应向这个高贵的老人低下年轻的头颅。每念及此,耳边就会回荡起那句鼓舞人心的话: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就是无法打败他。

  现在读完《丧钟为谁而鸣》一书,则又记住了罗伯特•乔丹这个形象,同样是硬汉本色,顽强、果敢、沉着,浑身抖擞着战斗精神。我叹服于海明威竟然将故事演绎和时间跨越仅仅铺就在四天之内,写得相当细致、紧凑,但又不显啰嗦,而是浑厚饱满,一气呵成!全书充满了大量精彩的对白和独白,深入地刻画出并反映了战争中的人物特征和情感世界。一路读下去,就像是正在欣赏着一部二战时期的黑白画面的老战争片一样,不愧是一部大作!

  它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主要说的是政府军为了突破叛军在马德里西北山区的防线,区司令戈尔茨将军特派志愿兵罗伯特•乔丹前往该山区辅助前方游击队完成炸桥任务,全书即绕此而展开。这不免使我想起了去年暑假看过的《桥》这部前南斯拉夫老电影,同样是炸桥的故事,同样是游击战,同样也是与法西斯作战,同样也是平缓之中显跌宕,同样也是对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简直就是《丧钟为谁而鸣》的翻版!哈,真是巧了,这部电影中的主题曲游击队之歌《啊,朋友》也契合了本书的基调:

  那一天早晨 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啊游击队啊 快带我走吧

  啊 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

  游击队啊 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 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啊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啊 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

  毫无疑问,罗伯特和他的游击队战友们就是这美丽的花;同样,那些为我们祖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无私伟大牺牲的先驱们也是这美丽的花,一朵连着一朵,光彩鲜艳,开放在高高的山岗上,永不凋零,永被铭记!

  但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小说,它还注入了对人类社会宗教情怀般的思考。海明威就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你认同整个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话,那么别人的不幸就是你自己的不幸,别人的痛苦就是你自己的痛苦,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座独居海外的孤岛,而是整个大陆的一块。在战争面前,没有胜利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手足同胞,每一个无辜生命的逝去,都意味着人类这一整体的小块缺失,永远的缺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这份悲悯之情,足以使我们为之动怀。比如在第三章,罗伯特问老游击队员安塞莫尔道,“你杀过人吗?”安塞莫尔说,“杀过,杀过好几次。不过我并不乐意。在我看来,凡杀人者都有罪,哪怕是杀那些我们非杀不可的法西斯坏蛋。”“可是你杀过人的。”“是呀,还得继续杀;不过,只要我能活下去,我就好好地过活,不伤害任何人,这样才会被宽恕。”这是在战争面前一种无奈的矛盾心理,但安塞莫尔的悲天悯人却毫不虚假,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这位老人的善良与仁慈,他甚至为敌人的死亡洒下热泪;可惜,最后在炸桥时他还是死了,没有遗言,没有告别——可恨的战争,可怜的安塞莫尔……

  这里,我们也无法忽略游击队的其他队员:强干、直率的比拉尔夫人,很有权威和号召力,她一直支持着罗伯特的行动;玛丽亚,这个善良坚强的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人,但她并没有为此放弃生活,她和罗伯特演绎了一段绮丽浪漫的战地情缘;巴勃罗是一个自私的、令人厌恶的家伙,他是那些在战争中苟且偷生、精神垮掉的代表,但他毕竟也为炸桥做出了一点儿贡献;还有那个脸色黝黑喜欢逮兔子的吉普赛人拉斐尔,有着一副急性子总爱骂骂咧咧的奥古斯都,冲破重重关卡传递情报的送信员安德烈斯以及坚持到战斗最后一刻的聋子等,他们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们却都坚守留在前方和敌人斗智斗勇,为自由而战,为信仰而战,为共和国而战。

  最后,当大桥被炸掉的那一刻,没有振臂欢呼,没有可歌可泣,有的只是愤怒、空虚和疲倦,因为他们知道这不能算是胜利。其中,我最触动的是,在撤退遇伏时,罗伯特不忍连累队友而选择独自一人在山林里拖着一条断腿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他静静地躺着,竭力地坚持着,因为他觉得生命在悄悄逝去,就像雪从山坡上开始悄悄融化一样”,终于,屠杀并取走聋子首级的敌军中尉贝仑多出现在了乔丹的视野中,“他感到自己的心脏抵在树林里的松针地上怦怦直跳……”至此,全书完结,那一刻,我的心脏也跟着跳了起来,我似乎听到了叮叮响起的钟声……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五):阳光为谁灿烂,丧钟为谁而鸣

  一本好书的定义是什么?教读者身临其境,不由自主的跟着笔者字里行间去到别处?以尺素片简之功,便轻轻松松调动脑海深处之惊涛骇浪无法自已?行文似漫不经心,然字字句句都竭尽推敲之能事直到能抽取了你周身气力?

  这恐怕是没有标准的。那么对我来说呢?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显然属于第三种。当读罢最后那一段,那一段若是作为结局实在是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尾声,真心觉得肺里头一点点空气都不剩了。那是一种极其微妙和纤细的感觉,既有波澜壮阔的惊骇,也有细腻逶迤的惆怅,还有犹豫踟蹰的恍惚,更有混乱精细的庆幸。这些感觉堆砌在一起的时候,确实充满了过于丰富而让人无法承受的气压,但是当作者是如此厉害,把它们拆解成无数小小的环,虽彼此嵌套黏连,可是又互不相干彼此对视。于是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秒,你且只承受这一秒的情绪便是了,到了下一秒,于是又只不过承受下一秒的情绪。每一秒的感受,都纯粹质朴,宛如空气一样天生就是那个样子,没有压力,没有负累,没有窒息,也没有疲惫。然而,当这些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密切的彼此关系的环串起来的时候,竟然有那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爆发力,何止是意犹未尽,真正是把人周身的力气都抽干净了。

  或许,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吧。真的,我并没有在文中阅读到华丽或犀利的修辞,也没有被艰涩拗口的典故打到头——海明威确实引用了许多宗教典故,那些信手拈来的传说,在不同的角色内心的投射下,即便都是来自于旧约,却绽现出截然不同的幽默和嘲弄。

  譬如都是祈祷。远隔重洋凭借着信仰与梦想的志愿者,对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国际纵队。他的故乡有神父、教堂和蒙主赐福的新人。然而他却深入另一条战线,和毁坏了神父、教堂的人们一起,与保卫传统教廷的人开战。不过是一年的时间,他想象中的世界,已经变成了某种被硝烟胡乱涂画成为他所不认识的样子。说好的齐心协力呢?说好的为理想而战呢?说好的任人唯贤呢?说好的为新世界奋斗呢?一切都灰飞烟灭了,想象出来的信仰寄托如此不堪一击,最后能够使得上劲儿的,却是被嫌弃和鄙视的腐朽的沉疴旧疾。

  已经读过了某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大部头,引述冗长繁复,竟无主线旁支的差别。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大后方的错综复杂,得以保持那种原生的惹人烦厌,教读者有一种屡屡想要放弃的身临其境。

  没错的,那种乱哄哄的状况,共和政府一团散沙,红色苏俄心怀鬼胎,国际纵队徒有热情,英法联盟态度暧昧。谁有信心往下走?谁就是神经病!米亚哈骑着自行车去去检阅部队,不是神经病吗?热情之花把儿子藏在苏联还满脸牺牲,不是神经病吗?戈尔茨明明知道命令蠢的突破智商下限还是要付出,不是神经病吗?

  还有巴勃罗、比拉尔、聋子……还有罗伯特,每个人都看起来像是神经病,妄图把未来寄托在那么不靠谱的理想和幻想的境地里,没人记得名字的老家,繁华安定的马德里,或许还有其他什么地方。感觉什么都会好起来,纵然手心里浮现出让人不安的死气,纵然身体会发散出让人作呕的死气。可是她们还是会感觉,一切都会成功,一切都会好起来。为了那个好像会好起来的好起来,不论做出什么无法理喻的事情、不可解释的事情、难以饶恕的事情,都没有关系。杀人或屠杀,背叛或逃弃,没关系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

  海明威的笔,充满了白描的立场,细诉着倾斜的内心。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可参考的立场和想法,使得每个人都充满了独一无二的气场。那些人,不论是笔墨沉重的主线人物,还是一登场就领盒饭的酱油党,都因此而鲜活起来。然而,你竟然找不到一个让你觉得可恨的人,除了可敬可叹之外,只有可悲可笑。

  敬叹,那是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或许有瑕疵,或许有缺憾,或许期待饶恕,或许麻木不仁。然而,他们脏话连篇里却保有最纯真的坦诚,阴谋设计里却藏着最浓稠的忠实。一点都不矛盾,因为那就是真实的被革命裹挟的农民。他们哪里搞得清楚,砸碎了玛利亚的塑像,会改善多少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哪里弄的明白,换了这批政治说客,会优待多少穷苦人的日子。他们就是这样懵懵懂懂的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权力或政治概念彼此搅和的炮灰。尽管如此,他们居然还能够留存一点力气,揣着明白装糊涂,揣着糊涂,说最明白的话。

  悲笑,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祭品。看起来一个个光鲜亮丽,有着无懈可击的信仰和忠诚。可是,谁会把他们掏心掏肺的执着,正经摆在心上呢?我好像有点忘记佛朗哥为什么会叛国。我好像也有点忘记苏俄是怎样成为西班牙内战的搅屎棍。共和政府后方的不务正业,大约是佛朗哥最后成为赢家的理由。可是毫无意义陨落于混乱战场的那些年轻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理想,他们想象中的美好,都是不值一毛钱的。

  人心的空洞,在看不懂原因的战争里,会被无限放大,一点点的温存和美好,都足以让钢铁一样的心志,变得承受不住硝烟的胀痛。

  或许,这就是玛利亚对于罗伯特的意义。

  海明威画了大量的笔墨是描述这意义的辗转反侧、缠绵迷离。

  可是叫人触动的,却不是战火里的爱情是那么样的难能可贵。而是即便身处看不到明天的时间区间,依旧没有放下追逐美好的生物本能。不,那不是生物本能。

  如果人心如潘多拉的魔盒一样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这也一定是隐藏在底部的希望所在——人性的本能,是的,人性本能,向往美好且相信美好,也因为这种相信,让他们有力气自我安慰,所有的厄运都会过去的,想象中的美好,居然可以美好到充满了真实感——那么有真实感,自然也一定会来的。

  似乎海明威的第三段爱情,便是西班牙内战做的媒,这大段大段的描写,或许也是来自于身处其间海明威的真实心情。真情实感的质朴手法在这里充分的发光发热,明明是灰色小说,阳光却在这里悠闲漫步,用它自己的节奏,带给人心以温暖和舒适。

  莫名的好玩,莫名的有趣,莫名的引人入胜。

  可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却是,不要生气、管理情绪,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就像那个“英国人”每一次在和愤怒天人交战时候的感受一样,你我他也经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而跑偏了。

  如果每一次,都能像那个英国人一样,在发过脾气之后,还能及时的让冷静的人格做主就好了。

  真心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乐事。

  诚如我也真心想像那个英国人一样,用一条腿,帮助另一条腿,硬生生的翻转了身体,放弃了近在眼前的有把握的视野,转而直视着阳光。

  那阳光,大约已经被高纬度的针叶林切割成无数细细的、漂浮着不知名尘埃的、浅黄色的圆锥形空间。它们彼此不相干的在软软的铺着针叶的草地上,投射下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光斑。

  不知道会不会有点刺眼,也不知道会不会让人晕眩,诚如我一样不知道,它们为谁离开燃烧的星球,穿过重重寂寞空场,落在这本书的末尾处,默不作声,缄口不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