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天堂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书天堂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0 04: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天堂的读后感10篇

  《书天堂》是一本由钟芳玲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书天堂》读后感(一):新版本,不错

  高品质的书.想集齐三本的盆友,要下血本了...钟芳玲书话集三部曲,都非常不错,

  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藏书与写书为志业的女子,一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旅行,为的是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到处觅书、翻书、买书,与各地书人聊天、品书。照片上,看到一个温婉女子的形象,坐在她所喜爱白色沙发上。她的书架,也选了她喜?的白色。

  看她的文字,如同进入了一次书的旅行,在她的笔下,书衣、吃书、书梯、书架、书人、书地,娓娓道来,意趣盎然。尤其她鲜明个人观感映入书中,一路看下来如同与作者心灵密语。

  《书天堂》读后感(二):让我静静地~~~

  我小时候语文里“的、地、得”的使用老师专门要讲的一课,也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的,我那时是学会了,所以小学时代即使过了二十年我也还记得这几个字的使用,“地”的后面是要放动词的,现在我要在这个字后面放上“悸动”两个字。

  看过这本书,心里的感觉是越平静越悸动,那么多温暖的书让人平静,想要拥有这些书让人悸动。看到那么动人书房,书,关于书人的书事,贪心一点点向上泛,想拥有~~~没有,看书吧,好似有了,会有的,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块心田

  《书天堂》读后感(三):新版哦~

  作者在很多章节后面添加了“后续笔记”,时间更新到本书出版前,书中提到的书店、书人它(他)们现在怎样?在“手续笔记”中你都能找到答案

  增加了近200张的图片:天堂般美丽的摩根图书馆、九十多岁高龄仍然神采奕奕的“城市之光书店”创始人劳伦斯•佛林格提(他的打扮非常的“欢型”哦,想知道?打开书找找他~)、精美绝伦的“凯姆斯考特印刷坊”出品的《乔叟作品集新印》(当初作者亲手捧着它时是何样激动心情)……这些图片,你只能在这本书中看到。

  作者贴心的提供了很多免费阅读下载古董书的网站——足不出户,坐拥书城的感觉,看完本书就能体会

  当然,如果有幸能出国走走,你也可以“按书索骥”,去拜访那些知名的书店,或者去找找那些不为人知隐秘的小书店,和真心爱书的店主闲聊几句。我想爱书的你们,一定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爱书,爱读书,请读全新的《书天堂》!

  《书天堂》读后感(四):《书天堂》——因书而幸福

  对于酷爱寻书、买书、读书、藏书的人而言,除了书籍本身,还有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阅读主题,即是:书店。无论是琳琅满目、簇新明亮的大型连锁书店,别具风格、深富人气息独立书店,还是弥漫着浓厚历史感的二手书店,亦常常成为诸多爱书人往复流连、甚至以之为笔下主角对象

  《书天堂》就是一本为爱书人所写,充满阅读趣味的书。作者钟芳玲这次跨出书店,探索书人(Book People)和书空间(Book Places),书衣 (dust jacket) 、书架 (bookshelf)、书梯、古书展、书镇(Book Town)都是她笔下的题材。这些文章所涉及的人和事有许多都融合了作者亲身的体验采访, 且每一篇都写得很好, 尤其是流淌字里行间的那种对书的喜爱之情, 暖暖的、 满满的, 很有感染力, 却又如书香一般淡淡的、 清清的, 平实质朴、 绝无矫情。 而该书所配的大量精美插图, 也为它增色不少。

  书中大部份的内容,围绕着珍品、古董书。钟芳玲描写这些书的人(藏书家)与地方(图书馆、古书店),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观察趣味,作者和一般读者一样,并没有雄厚财力跻身藏书家之林,她以报导者的角色走入那些空间,与那些人接触,因此笔下的《书天堂》带着冷静热情

  她所提到的知名藏书家爱德华‧纽顿(Alfred Edward Newton, 1864~1940)。的作品《藏书之爱》(The Amenities of Book-Collecting)最近也出了新版,对于读书风气提升是十分有帮助的。在她看来,纽顿把藏书、爱书,以及和书商打交道的经历生动记录下来,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值得一提的是,纽顿所提到的费城首富怀德纳(George Dunton Widener, 1861-1912 ),不仅收藏了 古腾堡《圣经》、1623年首版莎士比亚对开本全集,而且还有许多名家签名的珍本书。怀德纳买到十六世纪英国散文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的《随笔》(Essays of Francis Bacon)时说:“我想我将把这本培根小书放在口袋中,若是不幸遇上船难,它也会跟随我。”想不到他后来成为铁达 尼号的殉难者。显 然,在许多爱书人的心中,书籍和生命是同义词!

  很喜欢书中谈到查令十字街84号(Charing Cross Road)的文章:“内容主要是由一位美国女作家与英国书商间的往返书信所构成,在英语系的国家里,爱书人少有不识这本书者,它不仅被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最后还被拍成电影。”

  《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的英国书商在 1968 年去世,事隔二十余年,钟芳玲在 1994 年初访伦敦,却发现查灵歌斯路 84 号已经从书店变成一家唱片行。1996 年 7 月,她到美国纽约和《查令十字路84 号》的作者海莲·汉芙会晤,这时的海莲·汉芙“虽然年已八十、形体明显萎缩,但是那张脸孔却与我在书上所看到的作者照片相吻合”。“进到她那书里经常描述公寓。眼见老式的打字机、长条型的座椅兼睡床、茶几上她嗜好的马丁尼与酒杯,一切都很熟悉。”

  像是打开龙宫宝盒,钟芳玲这次打开《查令十字街84号》,看见的不再是书信中刁钻灵活的女作家,而是迟暮老人。《查令十字街84号 》的作者海莲·汉芙在半年后孤独地死去。

  这段书迷寻找作者的经历,完整的像一篇失落寓言。一本书连结了读者与作者的时空,当他们在现实中彼此面对,书本承载的记忆想象也在剎那间无声地散落了。

  身为一个爱书人,要是经常逛书店,家中的书必然越来越多,这时候需要一座精美而坚固的书架。在书中,作者描述她特地自己规画书架的形状尺寸大小,并且手拿设计图请家具公司师傅制作。我觉得作者这项创意值得所有爱书人参考。书架所负载的书籍是读书人一生结晶,也是书房最美丽的风景,更是欲望延伸。爱书人要是能够拥有一大片颇具规模的书架,虽然不是一位教徒,但他必定有深厚的“宗教情操利益存款、时间、是非、腰酸背痛,甚至亲人唠叨一概抛之脑后,每次逛书店买书都是一次朝圣之旅。中世纪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圣 ,总会带回棕榈叶,但他们去书店朝圣则带回一堆书。

  其实,一本图文并茂好书,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遇到一位好老师为大家讲了一学期精彩课程,学生必然获益良多。钟芳玲在《书天堂》不但做到这一点,同时又彷彿是带领读者逛遍各国书店。此外,本书制作非常精美,有很多珍贵的老图片值得大家细心去欣赏

  《书天堂》读后感(五):钟芳玲:一切都是为了书的旅程

  有一回,某位朋友在我书架上拿了本英文书《在家与书为伍》(At Home with Books),内容是关于不同行业的人在家时如何与书为伍的介绍全书彩色印刷,照片比文字还多一些,是本典型西方的coffee table book(泛指放在咖啡桌上赏心悦目图文并重的大开本书)。 朋友在快速翻阅完毕后,神情愉悦表示:书中不少家庭养了猫或狗,这些宠物与书搭配在一块,还真是不错的组合!

  我听了朋友这番话,心中微微一震。这几年为了请人订做家中书房与客厅的两墙书架,我不知前前后后翻了那本书多少回,好参考别人如何处置他们的书与书架。在众多的图片里,我唯一有印象的,仅有一位主人抱着狗、出现镜头正中央的照片,却怎么也不记得还有什么猫猫狗狗夹杂其间。带着几分狐疑,我在友人伴随下重新审视这本书,经他逐一指点,书中出现猫、狗的照片,竟然有七张之多,这些小动物或是藏身角落、或是隐匿桌下。

  我承认,我只看得到书!

  这个现象实在有趣,无论是「见树不见林」或「见林不见树」,人们面对相同景象,往往却只注意到自己想看或感兴趣事物,彷佛脑中有一层筛网,自动把杂质过滤掉,因而忽略掉其它东西一般。这位打开我「眼界」的朋友,是位热爱宠物之人,家中也养了只爱犬,所以他对书中宠物特别敏感目光自然就被它们吸引住了。而我这个对书特别狂热的人,每回都只紧盯其中的书架造型结构,打量别人藏书是哪些、摆置又如何等等画面,也就没有留意到其中的宠物身影了。

  根据神经心理科学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因个人的兴趣、偏好经验习惯等而产生诸如「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memory) 、「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之类的反应,而这些选择性的筛选现象发生于我们的所有感官知觉。我这种对书中的猫狗「视而不见」的情形,正是选择性视觉记忆的一个范例。

  我对人生的小小观察,因此而有了小小心得:人各有癖。有了这点认识后,除了对他人的癖好见怪不怪,对自己的一些癖好也就更理直气壮的纵容下去了!有些人爱车、有些人好赌、有些人嗜吃、有些人喜欢赏鸟、有些人则对运动着迷。我有一位朋友既不为健身减肥、更不是想与人竞技,每天却非得花一个小时跑上六、七哩路,享受汗流浃背滋味后,方才觉得一天算是完整。我的致命处,自然就是文字与书,这个被尊称为「雅癖」的偏好,几乎全方位影响我的生活的各个层面

  没有书,将会多么悲惨

  比方说,我的家中除了书房外,客厅、餐厅厨房、睡床上、甚至浴室内都散落着书本与杂志。连我的茶杯、毯子、像框、花瓶、百宝箱、桌垫、甚至领带,都有书的造型或图案。我的皮包绝对不会是袖珍型的小可爱,因为出门时,我非得塞几本书在包包里。一旦上了出租车,立刻将书掏出来阅读。一方面争取时间多读几页,一方面杜绝情激昂司机老大打开话匣子向我抱怨政治交通和朋友有约,我通常希望选定书店碰面,无论哪一方迟到,另一方都不会火冒三丈,书店内的书,绝对可以让「等待」这件事变得不会太无聊

  此外,经过多年的经验,我出国旅行时,总是尽量搭乘某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倒不是我贪图促销的累积哩程数,也不是因为该公司空服员比较亲切或餐点特别可口。对我来说,机上提供多样化的英文杂志及报纸,是我选择这家公司的主因。想一想,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挤在窄小座位里,不靠翻阅这些杂志,整个旅程将会多么难耐。当然啦,我也可以阅读随身携带的书籍,不过,我多半还是把时间耗在机上提供的形形色色杂志。数不清多少次了,我从其中获得意惊喜,一则精采书评、一篇人物或城市的深度报导、一页创意十足的广告文案或是几个居家装潢的点子,阅读这种免费的读物,往往有一种「打野食」的快感

  安抵目的地后,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穿梭在当地的书店--如何找书及书店是我拜访城市的主要目的。回到台湾后,我靠着买回的这本、那本书,不时追想当初购买时的情境,以及和店主的聊天经验,最后,它们更成为我写作的题材。在阳光空气、水之外,对我而言,「书本」是另一种必要的生存要素。没有音乐、没有电影,我或许还能存活,但是,我简直不能想象没有书的日子,将会是何种悲惨的模样

  逐书而行,为书走天涯

  图书馆是我旅行时必游的另一个观光景点。从国际级的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都会性的纽约市立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学院派的大学图书馆、乃至小型的社区图书馆,不仅是我疲累时的最佳休憩场所,更是我查email、做研究、找资料乐土。如果图书馆附有「珍本书部门」(Rare Book Department)或是「特藏区」(Special collections),那就更美妙了!

  到纽约市,我总是喜欢到第五大道上的市立图书馆总馆,观赏各类主题展。一九九九年夏天,我正巧碰上苏俄作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百年诞辰展。纳氏的母语为俄文,四十岁才搬到美国,《罗丽塔》(Lolita)是他以英文写出的名作,我每回读它、每回都感到佩服,尤其是那无懈可击、石破天惊的第一段:

  Lolita, light of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这段音感、意象十足的经典开场,总让我一看到字句就忍不住张开嘴、卷着舌头大声朗读。能在图书馆看到纳巴可夫的丰富文献与精采照片,实在是很过瘾的事。

  至于旧金山市立公共图书馆(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内的「书籍艺术与特藏区」(Book Arts & Special Collections),更彷如我的御用书房。博学又亲切的馆员在我的要求下,会小心翼翼地由书柜或储藏间取出我所渴望的珍本书,放在我的座位前。我可以在此亲手抚摸由威廉?摩理斯与伯恩?琼斯在百年前共同精心设计、印制的《乔叟作品集》,近距离感受那质感绝佳的印刷与插画。我也得以翻阅1755年出(初)版的上、下两巨册的《英文字典》,亲眼查看编纂者约翰生博士对一些词汇(如「燕麦」)的幽默定义。但当我想到英国文学家华滋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珍.奥斯汀(Jane Austen)、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布朗宁夫妇(the Brownings) 及伯朗黛姊妹(the Brontes)等人都是根据这两册43公分长、26公分宽的厚重版本来习作时,敬畏之心却又不禁由然生起。

  我的旅程往往还受到欧美定期举办的书展所左右。早些年,因为关心新书出版的趋势,我会在10月份参加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5月时赶赴美国书籍博览会。这些年则因为专情于旧书,所以寒暑假不教书时,总是选择期间正好有不少古董书展及二手书展的美国加州栖息。

  书让人生更有趣!

  访书的过程中,总是会发生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有一回,我在某个古董书展角落,发现一张清朝道光年间的木刻版海防谕令,内容是关于广州虎门屯外国船只的出入规定。这张谕令是清廷颁给米国(美国)船主的,上面除了以毛笔写着确切的颁布时间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初九,还盖了海防官印。我看到这张类如海报般的谕令,顿时而有时空错置之感,也想把孤零零的它,从四周环绕的洋书洋画中抢救出来。

  然而,这谕令的标价却远超出我的预算。我问摊位主人是否知道谕令来历?他摇摇头,只知道那是中国古物。我看完全场之后,又绕了回来。问他最低多少钱才肯卖?摊主表示愿以半价出让。我还是嫌贵,只好丧气地逛到别的书摊,和熟识的主人聊天,顺便征询意见,看看是否可以再次讲价?书商朋友们大大教训了我一顿,劝我别再杀价了。因为卖方一下子就给了50%的折扣,肯定已是合理价位,再杀就是对摊主的污辱!

  我挣扎了半天,想着这张谕令最终若因此乏人问津,对书摊主人又有何益处呢?终于还是瞒着那几位书商朋友,在书展结束前,厚着脸皮又回到卖谕令的摊位。

  我以着期期艾艾的声音对书商坦白:「我的荷包里只剩一点钱了,如果这数目你能接受,我真的很希望能买下这张印刷品。」心想这话说完肯定换来对方一阵怒斥,谁知那书商竟然微笑地说:「把它带走吧!我很高兴这件典故不明的东西,终于找到一个了解它的主人了。」银货两讫后,我们彼此开心地握了握手。

  事后几位书商都替我捏把冷汗,庆幸我碰到修养好的人,没被骂个狗血淋头。有些书商则是称赞我大有胆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然也有些人在一旁泼冷水,能把成交价降到订价四分之一,肯定是漫天开价,我说不定还多付了呢?!

  又有一年夏天在旧金山旅行,得知以《山居岁月》(A Year in Provence)一书成名的作者彼得?梅尔(Peter Mayle)恰巧也在当地,并将在某家书店为他的小说《追逐塞尚》(Chasing Cezanne)签名。我当时正替台湾一家出版社规划他的中文版散文集《有关品味》(Expensive Habits),身边又刚好带着英文原书,于是拿著书跑到现场请他签名,并有幸访谈。他问我怎么会千里迢迢在此与他相遇,我回说:「Chasing Mayle (male)!」惹得他和一旁的太太哈哈大笑。这句话一语双关,既可解为「追逐梅尔」、也可听成「追逐男性」,因为「梅尔」与「男性」的英文同音。

  书的所在就是天堂的所在

  我这些年来的日子,就是围绕着与书相关的人、事、地、物打转。《书天堂》这本书是继《书店风景》之后,我的另一本私人书话,其目的只是想表达一个爱书人对书、对文字的钟情;对book people、对book places的礼赞。书中的篇章多半发表于我历年来的三个专栏:「说书」、「Book World」、「People, Places & Books」,它们所显示的不过是我的生活切片、捕捉了书世界的几许浮光掠影。但诚如英国十四世纪的德伦主教(Bishop of Durham)理查.德伯理(Richard de Bury)在他的传世之作《书之爱》(Philobiblion) 中所提到的:「借着书的辅助,我们可以记忆过去、预知未来;我们因为文字的记载而使得变动的当下化成永恒。」

  《书天堂》之所以诞生,首先要感谢远流出版公司吴兴文先生的牵成,因为他对我文章的欣赏,才让我与该公司有合作的机会。吴先生爱书成痴,无疑是一个典型的bookman。此外,要特别感谢另一位书人、同时也是本书的主编傅月庵先生,他对文字的敏感、对编辑的坚持、对出版的热情,使得本书在繁复的制作过程中,最终能以高品质的面貌呈现。美术设计唐亚阳先生独具创意的版面设计,将书中原本属性不一的图像与文字,统合出简洁却丰富的格调;编辑陈佩真小姐与摄影陈辉明先生两人对编辑事务、图像翻拍的大力协助,都是让这本书更加光彩的原因。

  最后,一定要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因为她的理解与支持,才能放任我在西方的书世界里快乐地徜徉。没有她,就没有这本书。但愿这本书像一张魔毯,能带领所有的爱书人一同在「书天堂」中畅快翱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书天堂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