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动的盛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流动的盛宴》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1 04: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动的盛宴》的读后感10篇

  《流动盛宴》是一本由[美] 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一):给巴黎的情书

  “一切真正的邪恶的事都是从一种天真状态中生发的。”(Ezra Pound, T.S.Eliot,Scott Fitzgerald,Gertrude Stein,James Joyce,Sylvia Beach......这些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不得不说的人物,在Paris这场流动的盛宴下的“真身”与他们真实人生,也包括了我们一直曲解的Hemingway。)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二):2.12

  海爸爸的《流动的盛宴》是迷妹首选,当然是作者和菲兹杰拉德迷妹。看的版本有配图,再次欣赏了老爹年轻时的美颜盛世(咳咳。正本给人想象空间多,你知道的,篇章描绘出的场景容易忘却也足够回味必然有人根据书画地图。也正如扉页的话,巴黎如影随形。 其实这是个故事……不,应该是两个故事。很多年前的事情,顺着脉络能摸索至今。个梦幻之地,若“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三):no title

  六十岁的海明威回忆二十年代自己,那时巴黎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社交中心,西方世界最年富力强文艺分子全都集中在这座城市,那些好像毫无关联名字在这本书里像电影更换场景一样悄然出场,强烈的文艺氛围独一无二。从咖啡馆到莎士比亚书店,生活或贫穷或挥霍,他们流浪在巴黎,在当时最迷人的城市进行创作

  海明威当然是深爱巴黎的,二战结束时还力争成为第一个回到Ritz的美国记者,以至于在晚年回忆时,只想用最动情的文字来描绘它。

  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巴黎的社交地位已被纽约、洛杉矶取代,尽管唏嘘,但相较于纽约的铜臭味,洛杉矶纸醉金迷的好莱坞派对,只有巴黎,我们想到左岸,想到咖啡馆,想到海明威萨特波伏娃毕加索,它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标签始终跟随着她。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四):心乏感念,但向往“巴黎”

  如此享誉世界的一本书,囊括了一群蜚声全球的艺术家的轶事,似乎我没有资格给出什么负面评论,但事实上,我真的觉得不好看。

  客观来说,翻译太白太硬,少了婉转之美,真的很难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化的氤氲气息。画质构图均很粗劣的黑白插图也直接影响了对巴黎的感官

  主观来说,一方面,对文化人的生活,我的审美想象一直停留在中国文化中两晋唐宋时期的士家风雅,而不大能接受如此书如电影《黄金时代》中的穷困潦倒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我对西方文化史的了解还是太过于浅薄,书中的名字几乎只停留在听过的层面,的确需要深入的了解以至于到热爱程度,方能感受此书的情怀吧。

  但我也相信书中所言“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因此读至中途,我在想或许先去趟巴黎再复看此书,或许更有况味。巴黎永远没个完,即使我不能直接对这版译本心有感念,但却无比向往“朝朝寒食 夜夜元宵”的世界,的确该去看看伍迪艾伦的Midinight in Paris。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五):人生就像一场战争

  因为《流动的盛宴》中关于巴黎的描述而去读了这本书。全书并没有什么激烈情节,都是海明威在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生活的点滴

  读到最后,发现了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的描述。

  在他看来,菲茨杰拉德应该活得很失败吧。有个精神病老婆一直打扰他写作,还总说他性能力不行

  我在想,如果我是菲茨杰拉德,我会同意海明威把这些事写下来并出版么?

  估计不会,太丢人了。

  菲茨杰拉德活得也很辛苦,所以才写出了《夜色温柔》这种比《了不起盖茨比》让人难受100倍的作品吧。

  全书最后,海明威把自己的移情别恋归咎于他人。

  他声称:

  “一切真正邪恶的事都是从一种天真状态中生发的。你就这样一天天地活下去,享受着你所拥有的而且毫不担心。你撒谎,又恨撒谎,这就把你毁了,而每一天都比过去的一天更危险,但是你一天天地活下去,恍如在一场战争之中。”

  如果是当年,也许他并不是这么想,也许他会对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羞愧。

  但此书成书于其晚年(写完本书没多久就自杀了),在知天命年纪写出这些文字,还是有些对人类的悲悯在其中的吧。

  早上在地铁站,看到一个穿绿色外套牛仔裤大妈一手拎着袋子,一手拎着牛奶,过了安检后蹲下身子,匍匐着穿过地铁口,动作迅速像极了打仗的战士

  我想,她的人生也是一直在战争中吧。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六):阅读别人的记忆

  

1.海明威当时创作的背景 海明威1951年《老人与海》 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1957年将近六十岁,他开始在古巴回忆年轻的时光 1920年,大约20多岁的时候到巴黎去做记者,文案者 "20年代的巴黎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2.我觉得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位垂垂老矣的人回忆年轻时美好的时光,而这时光里有志趣相投的人,有值得爱一辈子的女人,有那些个适合自己的咖啡馆,有让自己的文化圈 忽然想起了的北岛的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语句 1.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你此后就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他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2.唯一能败坏一天的兴致的就算是人了 3.记忆就成了饥饿 4.人们说我们将来会干些什么,其种子就在我们心中,但是我始终以为那些在生活中爱开玩笑的人的心中,种子上覆盖的是优质泥土高级肥料。 5.巴黎不会再和她往昔一样,尽管巴黎始终是巴黎,而你随着她的改变而改变 观感 一、通过阅读别人的记忆,作为一个观者,他的回忆文字展现一幅灰色但乐在其中的巴黎文化圈的景象 (海明威虽然分了几个小标题,但是每件事之间都有联系,我比较喜欢有联系的事物,断开来总给人感觉像是肘关节之间断了联系) 第一篇中 比较感兴趣的是他 与斯泰因小姐的谈话 ①"男同性恋的行为丑陋的、令人反感的,事后他们自己都觉得恶心。于是他们靠喝酒、吸毒来缓解这种心情。可他们依然觉得恶心,所以总是要更换伴侣,却不能真正快乐起来。女人的情况恰恰相反。她们从不做令她们恶心、反感的事,所以事后她们是快乐的,并且可以一起过快乐的生活。" (海明威经常和斯泰因小姐探讨这类话题,在海明威其他小说比如《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有对同性恋的描述,因此大多数人对海明威的性取向也都产生怀疑,但是这还是不碍我读他的书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七):发一个梦

  “我才不会傻到因为几句毫无来由的夸赞就把这本瘦削随笔集当作老爹的代表作。”

  “他一定赞成这看法。”

  “就像我不相信他把猎枪对准脑袋是一起‘意外事故’。”

  “这点他无话可说。但他厌恶自杀。”

  “厌恶自杀的那个是年轻的、体壮如牛的、丧失写作能力前的、残躯未曾散发出臭气的他。也许他该永远留在巴黎。”

  “也许……也许他并不讨厌你这种喋喋不休年轻人。”

  “你这么说反倒让人开始觉得这书要紧了。他在三十年后动笔记下这些人和事的时候,应该知道死前回不去了。”

  “不,你不了解他,也不了解巴黎。”

  “巴黎,巴黎,真甜,允许我在舌尖上多放一会儿,Paris。我只去过一次,拍了好多照片雄心勃勃地想写一部游记出来。可回来路上读完这本书就搁下了笔,十年没写一个字。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可我跟老爹一样想占有她,到死都想。可这个Moveable Feast不是为哪个人准备的,每个人都从她那里得到太多的恩惠,多到没法回报,你不能独个儿占有她,老爹不能,那群流水宾主里响当当的人尖儿们也不能,否则……”

  “否则终此一生,她都与你同在,永远没个完,嘟囔着这样的话——Love that is true and real creates a respite from death.”

  “不说了。老爹说司各特•菲兹杰拉德改写自己的小说拿到廉价杂志换酒钱是卖淫,那我们这些空谈简直比不上自渎。”

  “不如继续看照片。”

  ……

  “一句话评价下巴黎吧。你就在那里。”

  “巴黎是一个对一切都来者不拒地方,她的每个街区都能拍出一部公路电影。”

  ——这答案让人想起《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片尾,亨弗利•鲍嘉与英格丽•褒曼分别之时说出的那句:“We’ll always have Paris.”

  .S. 关于翻译啊,没认真比较不发表意见了,不过就中文来说有些句子确实需要继续调整不通顺。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八):“巴黎是永远值得你去的”

  因为流动的盛宴这个说法早已臭名昭著,所以我对海明威的这本书一直不感冒。

  但最近的一部讲述海明威与其第三任妻子的电影,让我对海明威的生活竟然也关心起来,去书店找不到任何他私人传记什么的,于是就看起这本以前不看的书来。

  流动的盛宴讲述的是海明威在巴黎的那些年的故事,这本在老年回忆年轻时代的故事集,读起来又像散文,又像小说。

  然而无论如何,海明威那时候还怎么说也是个屌丝,虽然是天才级别的。那个时候,大他几岁的女人爱上了他,于是他们在巴黎过上了虽然清苦浪漫的生活,以至于最后还生了孩子。。

  但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海明威终于通过一时段的写作出人头地,这里面既有自己的天才,也有贵人的相助,更有命运眷顾,然而,这个时候,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利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爱上了第二个女人。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那么巴黎的盛宴其实不过是他为第一位妻子所写的回忆录。如果说我们通过文字发现了这位妻子的完美体贴,对海明威的欣赏,那么,谁知道这是不是海明威的美化,可以忘却,或者虚构呢。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之所以让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因为海明威写得如此之好。

  除了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妻子,一段美好的感情,海明威还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人的故事,包括开头部分的斯泰因,也当然包括后面大幅笔墨的菲茨杰拉德。后者的故事真是可歌可泣,菲茨杰拉德也真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

  当然,巴黎是所有的所有的核心所在。巴黎是美好的,尽管海明威等在物质上遇到了问题,但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巴黎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是一种伟大的回忆。这种精神,在晚年想起时,更弥足珍贵。(正如作者在文末说,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这也很好理解,哪个老年人不会怀念起自己年轻的那些美好时光呢。我想,如果海明威年轻时待的不是巴黎,而是另外一个地方,则凭其妙笔,谁知道能否写出另外一种流动的盛宴呢。

  不过巴黎是有其独特性的。“巴黎什么都不简单”。正因为巴黎,才会有那么多年轻的人到这里来寻找写作的灵感成功可能。那时候的巴黎,是年轻文艺人梦想。“巴黎是永远值得你去的”。

  虽然所谓流动的盛宴,早已成为恶俗的宣传,但这并不能毁坏本书的美。就像大街上都在用iphone,但iphone就从此变得不好了吗?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九):流动的盛宴

  可能是我不太适合海明威的风景式写作风格,或者是我并不爱看风景的描写,因为我会想说:要看风景的话,我为什么不去看纪录片呢?我想通过图像来把拉入那片深林而不是文字。所以我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海明威的书,例如大双心河、白象似的群山之类的短篇,对于我来说太晦涩难懂或含有大量隐喻,也许这也是我不愿意进入那个世界的原因

  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可看性太强了!特别是对于内心深处燃烧着八卦之魂的我.....所有的短篇就好像拼图一样,拼出了20世纪20年代巴黎文化界形色相间的人们~~确实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啊!里面的事情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跟随作者一起黯然神伤。我们跟随者曾经贫穷的海明威一起认识他以前的那些朋友,那些在巴黎度过的日子是怎样的,直到大家可能一个个离去,直到自己也离开巴黎。巴黎对于海明威来说可能是作家的梦起之地,他在这里写出的小说最后让他飞黄腾达,却也是他的梦碎之地,他最后和妻子离婚,离开巴黎。看到最后我认为海明威果然还是爱着他的第一任妻子。字里行间有着对于帮助他认识了上流社会的朋友的愤慨,认为此人其实是恶魔,特别是自己名气变大了后没有抵受住来自美貌和新鲜感的诱惑与妻子离婚实在是一件让人追悔一生的事情。我想,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写完包括编辑完这样的一本书之后再加上病痛的纠缠,最后他才会选择自杀身亡的呢?谁也不知道~~~

  有一段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重点提一下。在“司各特·菲兹杰拉德”一章中有一句话,和我的经验不谋而合:“绝不要同你并不爱的人一起出门旅行。”在和司各特的旅行中,海明威算是遭了大罪,一开始是资格特未按时赶上火车,然后提车中又是状况百出,车辆居然没有顶蓬!这也直接导致了两人在回程的路上淋了不少的雨,而司各特又因为酒量特别差再加上淋雨后的反应,一直在旅馆里折腾海明威。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还一度以为自己快死了而海明威并不关心他。不过虽然这么说,海明威在下一章也说了,再也没有比清醒的司各特更好的朋友了,只可惜他最终还是毁在了他的妻子手上。

  作为一本八卦的书,我看起来非常非常满意!最后再啰嗦一句,在省图没有找到铂金斯-天才的编辑,我特别想看这本书啊!正好和这本书对照着看。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十):年輕作家的異國生活圈

  我是因為Woody Allen '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才好奇想看海明威寫的The Movable Feast, 台灣翻譯為'流動的饗宴'這本書,以下書摘筆記也以台版為準.

  因此,讀書感想也混雜電影感想,我就不區分兩篇一起交叉寫。

  首先, '流動的饗宴' 講的是美國年輕作家的在異國巴黎的生活圈. 包括和Gertrude Stein, Scott Fitzgerald等人奇妙友誼, 和藝文人士交往, 以及當時未出名, 故三餐不繼, 要忍受挨餓, 又想辦法維持紀律的寫作等細節

  看完本書, 我不禁莞爾一笑, 原來Woody 電影的題材都是出自這裡. '午夜巴黎' 簡直是'流動的饗宴'的改編劇本拍成的.

  第一, '午夜巴黎'男主角認為自己生錯年代, 1920年的巴黎才是黃金時期, 而1920年的法國美女model 也認為自己生錯年代, 1890年的巴黎才是黃金時期, 這不就是海明威講的「失落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52頁寫到『這時我也想到,每一代人都曾經因為某種原因而感到失落,過去如此,將來亦然』

  第二,海明威和Fitzgerald夫妻的描述有兩個篇幅,Scott Fitzgerald 的才氣讓海明威折服,但Scott 妻子Zelda難搞,並常藉由和男性友人交往與喝酒,讓老公吃醋而疲於奔命跑party,海明威詮釋Zelda此舉出於嫉妒Scott 的才氣。海明威下了很狠毒的標題「兀鷹不與人分食」,兀鷹當然指的就是Zelda,但也暗指Scott 「己所不欲,卻施於人」干擾海明威,包括這對夫妻『一向把喝酒時忽然昏厥過去作為保護自己的妙招』(第210頁)

  '午夜巴黎'電影中,Owen 演的Gil 第一次遇到海明威的場景,就是在描述這樣微妙的觀察。而Zelda難搞的角色建構,Woody 安排的場景包括有不爽海明威不喜歡她的寫作,故跟西班牙鬥牛士去別的地方續攤喝酒,以及Zelda因老公和女人聊天搞跳河自殺. 電影描述的Zelda還算是含蓄的.

  第三,書和電影主題除了「失落的一代」之外,講的也是藝術創作者的愛情,在異國除了浪漫情調之外,和自己的另一半情感。顯然地,海明威很愛當時和他過苦日子第一任妻子,故懷念巴黎之外,也特別感傷地懷念起第一任妻子陪他挨餓、賽馬(輸賠光半年生活費、贏則吃大餐)。不同的是, '午夜巴黎'電影的Gil 卻和未婚妻(當代美國千金小姐)不愉快,相互不欣賞,Gil最後才發現未婚妻可能和 Paul有外遇,影射自己是Scoot, 而未婚妻是Zelda之意味。

  總之,我是先過 '午夜巴黎',才讀 '流動的饗宴'. 兩者皆是佳作, 前者重新詮釋與 visualize 後者。就好像李安的'色戒'電影重新詮釋張愛玲'色.戒'一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