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10篇

2018-09-22 03: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10篇

  《我的叔叔李海》是一本由尹学芸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一):怒赞!

  看我的叔叔李海,翻看前两章,都平淡无奇

  越往后看,惊喜越多,才发现作者其实笔力深厚朴实浑然天成,收放自如

  很多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

  把一个故事讲的这么好看,这么让人唏嘘,太动人了。特别是后来两家后人相聚,看的我眼泪都掉下来。

  这是属于六零后那代人的童年隐秘往事,那种微妙,也许只有那个时代人才懂。

  太好看啦!!!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二):寻常人生的记录与铭刻

  尹学芸说过:好的故事就像剥洋葱,一路辛辣,但总是剥了一层还有一层。又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虽说各有各的站位,奔跑、长传、拼抢……目的却只有一个:让那个皮球滚进球门里。在这本《我的叔叔李海》,作者就带领我们领略了好的故事,以及小说带给读者的享受

  这本《我的叔叔李海》,集结了尹学芸的四篇中篇小说,《我的叔叔李海》以两个家庭恩怨分合,以小见大,映射出的是时代与人情;《玲珑塔》讲述的是围绕着玲珑塔,每个人眼中聚焦的不同事物;《曾经云罗伞盖》是时代儿女的一次悲情剪影;《士别十年》是一首写给每个曾经自己的一首挽歌。每篇小说都很精致,兼顾时代与人情,既有对于时代的反思,也有对于人情的悲悯,执着于发现并刻画人性幽微角落,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的叔叔李海》这一篇,叙述角度精妙人物形象立体,讲述了不同阶层我家与李海叔叔一家由于时代因素走到一起之后的融合碰撞,以家为单位,对于他者的仰望与嫉妒,其中对于人的微妙情感的刻画,可堪精妙。

  令人倍感心酸的一点是在艰难岁月中为自己树立的虚妄的希望,在最困苦时候,两个家庭都将彼此当做一种希望,一种向往,那是叔叔一家与我家在艰难岁月中,将彼此升华成一种图腾般的希望,而这一点点的希望又时刻人心不可避免攀比与嫉妒相伴,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而一旦某个家庭出现新的变化,平衡即被打破,两家之间的恩怨离合即因此而起。但是作者在细致手术刀般分割开人们细微情感的时候,始终存有一种温厚。那本来无所遁形的对于彼此情感的伤害,都是善意的,是可以得到谅解的。最终达成的和解,是一种对于岁月的体认,对于人情的谅解。最终,所有的伤害与疏远都渐行渐远,弥合了岁月留下的伤痕

  女作家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群体,因为女作家独特敏感触觉中国的女作家往往在地域底色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独特的了解,比如方方、池莉做为武汉人,都被长江水润泽过,却一个冷静凝练,一个明快生动;盛可以做为一名湖南的女作家,作品风格猛烈浓厚,如辣子一般醒目,所以每次接触到一位女作家的文字,我总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打量文字,也度量风格。有趣的是,尹学芸的文字是类似于男作家的冷静克制,笔力雄浑,笔调老练,尽量避免过多感情表达,也很难在文字中感受到女作家的感性,在作品中尽量弱化她的代言人,相比那些热诚的、真挚的人,往往讲述者显得有些冷漠无情,但是或许只有这样的冷静的视角才能发现生活中最细微的情感表达。

  书中很多情节会唤醒遥远记忆共同的体验,使人产生共鸣。记得曾经有位老人说过久远的谜语——大姐长的美,二姐一肚子水,谜底苹果葡萄,现在谁还能猜得出来,而看了云丫与自贡哥哥矿山吃的苹果叫做美夏时,说起“夏天来了,它们就美了”,我突然理解了多年以前人们的情感,而我们家与李海叔叔家互相依存又微妙嫉妒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所描摹的,既是逝去岁月的影子,也是永远存在人类内心的不会消失的微妙情感。作者曾经说过“很多的事,很多的人,都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不知谁成就了你,你成就了谁。寻常人的生活并无多少色彩,但若走近了看,哪一个人物都不简单,千万别小看了谁。”在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同时,她也完成了对于寻常人生的记录与铭刻。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三):回乡后,记得去看望《我的叔叔李海》

  李海总是不请自来,“我”挺烦他的,这种穷乡僻壤亲戚冷不丁串门,放在谁家都是皱眉头事情,何况这还是位嘴上不饶人的主儿。“我”虽然嘴上喊他一声“叔”,心里可并不揣着尊敬

  故事从少女的视角开始,带着稚嫩判断。按欲扬先抑的那种路数,这样的叔叔一定是深藏不露的高人,或者后面马上要做个英雄壮举改变所有人的看法

  果然,“鸡蛋事件”的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父爱如山的李海叔叔,那种为儿女好的善心,到了一种令人鼻酸的境地。正所谓,人穷志不短,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叔叔的好,在时间长河里却变得轻飘而微不足道起来,那些“正所谓”,于日子流水似的淌过去中,也变得“没所谓”了。叔叔李海的种种缺点还是那样鲜明灼目,侵犯着“我”家的平静

  这就是叔叔李海,他爱喝大酒,爱计较攀比,对了,他还顺走“我”家的东西。这令人既怜又恨的,叔叔李海。

  又是许多年过去了。那许多年里,“叔叔李海”这个词组,在家里的闲聊里都变得极淡,以至于这样一个远亲,别说不如近邻,可能都不如网友,不如家附近菜市场熟识的摊贩了。而少女就在这样的遗忘中,成人,成家,为人妻了。

  叔叔李海倒也不是音讯全无,他打过电话给“我”,语气急迫到近乎暴怒,他要见“我”,立刻,马上。可这样一通遥遥的电话打来,没头没尾,谁会去应呢,按下挂断键,电子通讯便捷令人耳根清净许多。

  某次偶然——又或者是必然,但行文间没什么斧凿,就当是一种冥冥吧。“我”和丈夫去到了叔叔李海的家乡,没曾想,这次意外的探亲,将翻开故事的另一面……

  尹学芸的小说,读来让人觉得“没有退路”,就好像你明明看着事情走向未可知与不可控,但你伸手又扭转不得,而且你知道,回到某个节点某个时刻,还是会这样无可名状地发展下去。这是对的,因为这种“没有退路”同时也是“丧失套路”,她从来不用廉价悬疑情节勾引你往下读,书里的人物也都是拍拍衣服上的灰尘一个回身就站在你面前的鲜活存在,甚至都好像生活在你的前村后院附近,又或者前世今生肯定会逢着的任何几位。有时候也闹不清是她写出的世界更接近真相,还是讷于表达的我们眼中所见的是真实,她的小说,直接揉进了日子的最里面。

  当然会有那许多咧开嘴的笑,还有捂了脸的哭,但更多的,是一种薄薄的,雾状的哀矜。腰封上的文字说,尹学芸笔下的故事是“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这“微薄”二字,涵括了书里四个故事中那些细若粉末悲凉和恳切。人与人逢着了,无论是血缘还是因缘,都在接触的过程里滋长着什么,无论是热烈情欲还是冰凉的告别,一个谜嵌套着另一个谜,只要交往,就有纠缠,纠缠,就有遗憾

  尹学芸当然了解每种苦都得每个人暗自抿下,那是多么诡谲又不得不的决定,她是如此诚实的书写者,诚实到她就是每一个“我”——《我的叔叔李海》里的从少女到少妇才理解了亲人的二姐;《玲珑塔》中在朋友婚恋进退两难知识分子老师;《曾经云罗伞盖》里的钉子户工作不好做的魏镇长;《士别十年》中的不想趟入任何浑水却身不由己的郭缨子。一时间澎湃的阅读体验令我来不及去想,这作者究竟于这世间经历过多少职业或颠簸,才能把人的蹙眉低语都压平了摊薄于这纸面,让每处情节回味时都呈现与上一遍阅读时不同的趣味。那些侧写师也难以描摹的细节,被她几笔勾勒、提炼、定格,成为读到这本小说集时一枚枚击中内心十环的飞镖,人物的无奈已然化作读者的惘惘,像煮牛奶形成的奶皮,最无味处有深意

  这是一本北方小说合集,但我也觉得用什么定冠词来概括都不合适,是会想到一些影像作品,兼顾着贾樟柯式的颗粒分明和毕赣般的呓语魔幻,可又完全不是同一件事情。尹学芸的超脱在于,她拥有文学的表达和纯世情的洞察,即便不把这本书变为其他媒介的表达,它兀自也能成为任何可能,成为拥有筋骨脊柱的自足宇宙,里面的每一层言说都经得起揭开细瞧,是义无反顾,是头也不回,是不解释无所谓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四):大器晚成尹学芸

  15年时曾去中信·大方应聘过策划编辑,虽然最终没有选择继续从事出版行业,但是大方对于原创文学的大力支持鼓励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一直在期待大方的汉语原创文学系列。继《国王与抒情诗》《青苔不会消失》两本之后,最近新出版的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尹学芸的《我的叔叔李海》成功进入了阅读视野

  尹学芸是60后作者,虽然早在80年代末,就有由她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一个叫素月的女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是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个名字还是过分的陌生。诚如王春林在《北方世情小说<我的叔叔李海>》中言,“我们注意到,文学界一种不容忽视现象,就是有一些真心热爱文学的写作者,多少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地致力于这项神圣事业,但却一直都没有能够写出来。相比较而言,另一些写作者就要幸运得多。同样是坚持了很多年的写作,这些人在某一天却会突然‘脱胎换骨’,就写出来了。我们这里所要谈到的尹学芸,很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2018年8月,她的中篇小说《李海叔叔》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对于一个年过五十的作者而言,实属“大器晚成”。

  《我的叔叔李海》是尹学芸近几年创作的四篇中篇小说《我的叔叔李海》《玲珑塔》《曾经云罗伞盖》《士别十年》的合集。尹学芸是天津蓟县人,她笔下描写的人情与世情,透着浓浓的北方色彩。这些年出于对翻译水准失望,与翻译作品渐行渐远,读了更多本土的文学作品。南北作家的风格迥异,一打眼就能略知一二。南方系作家精致、繁复,叙事精巧语言精到,字里行间可以嗅到潮湿植物气息,爱玲奶奶自不必说,苏童和金宇澄、王安忆最是代表,苏州人路内倒是个异类;北方系作家舒朗、沉稳洒脱,有时疯魔的有趣,有时沉郁的昏暗,不谈陈忠实贾平凹莫言,迟子建的辽阔叙事,双雪涛的朴素冷峻,李娟的质朴生动,都是北方系作家里的佼佼者。尹学芸也不例外。故事讲得行云流水从容不迫,加上语言洗练,读来完全是北方式大气辽阔。更妙的是这本中的大多数作品主人公多是“女公务员”“女知识分子”“女干部”这样的角色,人情官场哲学女性婚姻情感交织出的特殊语境使得尹学芸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的叔叔李海》讲述了李海叔叔一家与“我”家两代人的相处往事。在几十年的岁月里,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和人性使然,李海叔叔与结拜兄弟“我父亲”、“我”与自贡哥哥、海棠等兄弟姐妹纠缠了两代微妙复杂的施与受,错位与依存。故事的大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年代,绕过了以往文学作品里对于那段历史深入,尹学芸的笔力却放在了描刻人性幽微细节上。“我”父亲曾经数年如一日在大年初一苦等李海叔叔,用困难年代最好的一切招待他,几年以后李海叔叔探他病时,却一言不发背影示人。“我”幼时对李海叔叔满心崇敬,用孩童天真热烈的情感仰望着他和他的家庭,却在长大成人后和李海叔叔的子女再次相逢相处尴尬。当然这一切皆有缘由,尹学芸敏感地捕捉这其中时代背景下人的无奈与难,人与人之间相处不可言说的龃龉。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沉稳流畅的文字,颇有些老派旧小说的味道,这种文字中“稳”的力量,是女作家中难得的。

  《玲珑塔》的故事设置更复杂诡谲些,创办文学杂志的知识分子陆老师“我”,有一位婚恋生活颇为扑朔迷离友人朱晓嬛,虽说常来与陆老师倾诉,但显然朱晓嬛还有着不为人知秘密。而陆老师也因为珍藏的一本古志书,被莫名其妙卷入一起文物盗窃案中,涉案人员中却有与朱晓嬛暧昧不清的官员谢福吉。故事的结局人意外,当看到玲珑宝塔不言,冷眼看这五味杂陈的世间时,小说独特的悠长韵味在慢慢释放。《曾经云罗伞盖》从女干部魏镇长拔钉子户朱玉兰这起颇有现实社会意义的事件入手,追溯的却是火红岁月中一个标签式人物的悲歌。这篇和第四篇《士别十年》有着微妙勾连,《士别十年》中的主角文艺青年郭缨子用十年完成了仕途华丽转身,却丧失了纯善本心。从供职旧单位的年轻女孩陈丹果身上,她看到了这十年环境对自己的异化,而最终陈丹果的悲惨结局,也使这一份领悟来的锥心刺骨。有趣的是《曾经云罗伞盖》中魏镇长的助手陈珂,也是个政治语境中的“好苗子”。虽然着力不多,但可想她的未来,难保不是又一个郭缨子或者魏镇长。

  尹学芸的小说切口独特,看似平实却沉稳的文字,偶尔老辣地机锋一闪,让人窥见她的阅历深长,思索颇深。我很庆幸能在尹学芸的作品里看到一个看起来明朗又深沉的真实世界,这是一个未加矫饰和美化的世界。时光在她的小说中似乎停滞,又无止境的延展,而这些人物又令人觉得他们实实在在地活在周围。我喜欢这样踏实而大气的女作家,也期待她接下来的作品。大器晚成,这个词放在笔耕不辍的作家身上,尤为可贵。大方汉语原创文学的slogan是“寻找下一个文字手艺人”,算是近几年“匠心”文化的文学版。写作是孤独而艰辛的旅程,能够得到这样的嘉奖,很值得。

  《我的叔叔李海》读后感(五):北方世情小说《我的叔叔李海》(文/王春林)

  我们注意到,文学界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有一些真心热爱文学的写作者,多少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地致力于这项神圣的事业,但却一直都没有能够写出来。相比较而言,另一些写作者就要幸运得多。同样是坚持了很多年的写作,这些人在某一天却会突然“脱胎换骨”,就写出来了。我们这里所要谈到的尹学芸,很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

  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尹学芸,坚持小说写作多年,可谓是多年惨淡经营。但到了最近这两年,她的小说写作直如有神灵附体一般,突然间就处于一种爆发的状态,就写出来了,就引起了业界的高度注意。这两年,尹学芸扎扎实实地写出了几部好小说。比如《玲珑塔》,比如《士别十年》,再比如《我的叔叔李海》(原名《李海叔叔》,载《收获》杂志2016年第1期)。带有强烈巧合意味的是,这三部中篇小说居然都发表在《收获》杂志上。从这个角度,我们又完全可以说,尹学芸的引人注目,其实与《收获》的发现与助推,有着不容忽视的内在关联。《我的叔叔李海》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我”是一位从青年时期就爱上了文学写作的女文青。对于文学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不仅影响到了“我”也即王云丫包括婚姻爱情在内的日常生活,而且更影响到了她基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尽管我们很难简单指认王云丫就是尹学芸自己,但在这位身兼叙述者功能的女文青王云丫身上,却很显然凝结着尹学芸自己多少年来从事文学写作的甘苦与酸辛。

  《我的叔叔李海》,毫无疑问是近期一部特别值得注意的小说。

  小说既然题名为“李海叔叔”,其首先一点,当然就是对于李海叔叔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代所铸就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发现与塑造。虽然叫叔叔,但实际上李海叔叔却并非是“我”的亲叔叔。“我”之所以叫李海为叔叔,乃因为李海叔叔和“我”的父亲是结拜兄弟。而身为知识分子的李海叔叔,之所以会与身为农民的“我”父亲成为结拜兄弟,却又是因为他的被打成“右派”。李海叔叔的被打成“右派”,是因为他在厂里的一次会议上,百般无聊地用烟头烫报纸,没想到,却被人发现在毛主席的头像上烫了个洞。在当时,这样的事情,简直称得上是弥天大罪,甚至都有人为此而吃枪子掉了脑袋。亏得有厂领导包庇,只是以内部处理的方式,让李海叔叔当了个“右派”。成为“右派”的李海叔叔,到父亲所在的窑厂“劳动改造”,一来二去居然和身为师傅的父亲有了很深的交情,成了结拜兄弟。既然是结拜兄弟,就少不了会有人情来往。这个过程,都被尹学芸的《我的叔叔李海》记录了下来。就此而言,《我的叔叔李海》又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两个家庭之间的人情往来史。

  人情往来的过程中,令“我”记忆深刻且念念不忘的,就是李海叔叔那样一种来而无往的“恬不知耻”。所谓“恬不知耻”,就是说在李海叔叔和“我”们家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过程中,除了第一次登门时曾经带过一次奶香味的糖之外,此后的每一次,李海叔叔都要从我们家满载而归,带走各种装有粮食的布兜与袋子:“于是叔叔走的时候,自行车就像是全副武装一样。车把上,后座上,绑的绑,挂的挂,都是装满了货物的布兜和袋子。”双方的交往,呈严重的不对等不平衡状态。问题在于,李海叔叔这样一个有公职在身的知识分子,何至于如此这般不知廉耻斯文扫地呢?

  只有读完全篇,我们才可以搞明白,却原来,李海叔叔之所以会如此这般,却也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就此而言,尹学芸的这部小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首先就是李海叔叔一部充满精神屈辱感的生存史。

  尹学芸对于人情细微处的体察与把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关于父亲与叔叔两人交往过程中各自情感的悄然变化,作家的描写分析即非常令人叹服。“故事就是在行进的过程中人为地增加了原料和底色。我从自己,想到了父亲。父亲对叔叔的感情,初始肯定源于自然,但往深里走,也添加了自己的因素也未可知。”增加了什么因素呢?一方面,的确是叔叔在不断地来我们家“打秋风”,但在另一方面,叔叔年复一年在大年初一的到来,却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一种标志:“有了这个标志,我们家才在众乡邻中显得不同,甚或,增加了几许荣耀。”而叔叔呢:“叔叔也一定从这种标志性的身份中悟到了什么,逐渐偏离了自己的航道也未可知。”

  本来交情颇深的两位结拜兄弟,为什么到头来会日渐疏离渐行渐远呢?却原来:“这其实更像一个合谋,把一份原本淳朴、纯洁、纯粹的情感扭曲了,变异了。时间是经,故事是纬,所有的人物穿行其中,都随着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裂变。”几番裂变下来,自然就是一种情感的隔膜,也即一种很难解得开的情感死疙瘩。再比如,过了很多年,“我”与久违的海棠再次谋面之后,“我”所表现出的一种“矜持”:“我觉得,我应该矜持。这种矜持,是王家对李家的矜持。我有权利那么做。那一瞬间,心里涌起的是几十年的风雨波澜。”为什么要“矜持”?或者盛气凌人?就是因为受到父亲态度变化影响的“我”,也一力认定,李海叔叔一家人全都“忘恩负义”,全都对不起曾经鼎力帮助过他们家的我们家。

《我的叔叔李海》内封

  李海叔叔晚年罹患脑血栓,数年瘫痪在床,特别希望能够再见到曾经和自己长期通信的“我”。但因为多年来形成的心结作祟的缘故,“我”却一再推迟拖延,等到“我”和姐姐他们终于决定要去看一下李海叔叔的时候,他却已经不幸辞世撒手人寰了。也正因此,到最后,彻底了解事情真相,或者说彻底洞明人生某一方面本质的“我”方才陷入到了一种难以解脱的自谴状态之中:“我想起了叔叔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去我自己家,父亲给他的冷眼能够理解,我有什么资格那么对待一个远道而来的老人呢?还别说他是我的长辈,曾经比亲叔叔还亲。他陪我走过了惶惑的青春时代,写的信如果汇集成册,可以出不知多少本书……我是两个家庭交往的最大受益者,自诩天生有悲悯情怀……我到底是怎么了?”

  “难道虚荣与虚伪是一对孪生姐妹?”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尹学芸的如此一种处理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联想到鲁迅的《故乡》,联想到其中的“我”与闰土。如果说闰土的那一声“老爷”的确反应着他们之间本不应出现的精神隔膜,那么,我们要追问的就是,在这种状态的生成过程中,作为启蒙者一方的“我”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一种责任。同样的道理,“我”作为一个自诩有悲悯情怀的写作者,莫要说其他的陌生人,即使是面对曾经和自己有过很多人生交集的李海叔叔,也未能真正将此种悲悯落到实处,细细想来,真的是难以被理解原谅的。又其实,不管是《故乡》中的“我”,抑或还是《我的叔叔李海》中的“我”,都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就此而言,也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尹学芸终于也还是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阶层,挖掘批判着知识分子皮袍下面藏着的“小”,尽管说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实际的情形已经是此“小”非彼“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