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雪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4 04:2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国》读后感精选10篇

  《雪国》是一本由川端康成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读后感(一):淡漠

  雪國,故事很簡單。島村是個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俗人,此人實在沒什麽可取之處。他期待与葉子有深入瞭解,但是,當他知道葉子死了,也不過就是有點小吃驚,覺得很惋惜,別無其他感情

  千鶴,倫理關係比較混亂,又是個沒有責任心的男人和幾個女人的故事。看了挺心寒

  2篇文章對於死亡,寫得極為淡漠,是的,一般就一兩行字,一個主人公就死了。沒有悲傷的鋪墊或渲染,有時覺得很突然

  對話繙譯得很像劇本,有時分不清哪句是誰説的。看得有點累。

  《雪国》读后感(二):日本式的唯美

  1,千鹤,是非常有日本式的唯美的感情,至少,我现在所感觉的是这样的,可能是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是太多,日本文化的精髓需要更加的领悟探索学习

  2,明白自己还是不太喜欢这种细腻的感情,感情的细腻,很是柔美。甚至微弱的都对我起不了很大的心灵上的作用。还是比较喜欢村上大概我是没还没有入坑吧。

  3,故事讲得非常顺利,把所有的关于文化的那种底蕴完全表现出来,关于茶文化,其他的,是比较细腻的表现。

  4,川端康成,与村上春树,好像是形成对比的,关于日本性这个概念,哈哈,浅谈这一点。好好读书

  《雪国》读后感(三):川端康成与“物哀”

  大家公认的一点是,川端康成因其作品的“日本性”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通俗来讲,与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比起来,川端康成的作品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性,而在东方作家中,川端康成的“日本性”尤为明显。他和村上春树不同,后者很适宜国际化的写作,并不囿于“日本传统文化”而是可以延伸开来营造出一种广泛无国界认同感

  川端康成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本土化”的写作,他笔下的艺妓舞女,符合我们对日本女人的最初印象——温顺纯良。比如《雪国》里的驹子和叶子,一个美得“洁净”,一个美得“哀伤”;《千鹤》里的文子,美得“虚无”。这是一种对“美”的越刻意越徒劳的追寻

  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考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人物,你可以很清楚感知到人物之间可能出现错综复杂清晰情感,但是如果只是从小说字面意思来理解,你会发现作者下笔太内敛太隐忍太含蓄,以至于你会困惑主人公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最好的例子是,川端康成对“性”的描写,从不直白裸露而是若有若无的迷离笔触。完全不似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大胆直接。

  这再次印证了川端康成的“本土化”写作方式,它与日本人性格中的某些因素实现统一

  总之,在《雪国》和《千鹤》两篇文章中,我所感受到的川端康成是在用一种不带烟火气的方式展现现实世界,并赋予其易碎虚空外衣,读至结尾处,是悲伤曲调戛然而止樱花寂静飘零

  所以,他是一个辨识度极高的作家。

  《雪国》读后感(四):淡淡的川端康成

  之前读过。不记得为什么没有读下去了。《雪国》差不多读了一半吧。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有时自己在做一些连自己都觉得没有意义事情时候,会想起一个人,好像是在哪本书见过,有个女孩子,她会把整本书抄下来,“确实没什么用。”她好像坦然地说过。一直都记得这个片段。高二的时候(那时候还没读过《雪国》)也喜欢抄书,《平凡的世界》,我喜欢句子,在书上划了很多条线,写起来就更多了。抄了两三个练习本,抄得很开心,下课的时候在抄,不想写作业也在抄,自由书写的感觉,其实那时候即使不抄,也是要天天动笔的。但还是喜欢。因为不是为了什么人或什么事,是自己的单纯追求。也用电脑写过,是《两个世界的边缘》,抄得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再也没有翻过。其实当时就意识到,把那些句子段落摘抄下来没有任何的作用。小学时候的阅读登记本,写很多是为了老师表扬。可现在这样写,就是自己想写而已。有时会无缘故地想起以前抄书的事,就又会想起记忆中有些模糊的那个人。是啊,有些事情就是没什么用的。但是我还是会去做。

  原来那个女孩是驹子。她把整本书都抄下来。这应该是我对雪国的第一笔记忆。

  雪国讲了什么吗?好像什么也没讲。我甚至没有对任何人物产生任何看法或有什么情感,在雪国里,一切发生得都那么自然特别地自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对一切都全盘接受。不能说欣然,因为欣然是情绪在其中。就是自然而然吧。

  都说雪国很美,但是我好像没有特别的感受。读完之后,去回想,想不明白雪国到底要表达什么,可能要表达的,就是雪国本身。不是山河壮阔波涛汹涌,也不是涓涓小流、细腻柔软。是雪,“穿过两县之间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了。”有人说,雪国就像一个虚幻的世界。“穿过两县之间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了。”再去回味这句话,好像雪国真的是与世隔绝。但是雪国中发生的一切又都是实在的,实在中又有“雪”的感觉。像雪一样。像雪哪样呢?

  像雪,淡淡的吧。

  雪好像融入在真实和虚幻之间。

  总觉得川端康成的文字淡淡的,就是那种淡淡的日本文学的感觉。其实我没读过多少日本文学,但主观地觉得这就是日本的浅浅的、淡淡的感觉。我不明白雪国背后的深义,单从文字本身来看,就是觉得雪国是淡淡的日本。

  《雪国》让我有些想去日本了,想看到一个像雪国一样的日本。

  第二个故事是《千鹤》,大多数版本应该是《千只鹤》。喜欢初见雪子时的那种感觉,也总在期待着她和她的千鹤。但雪子的出场并不太多。而千佳子(近子)(我不知道我不喜欢第二个故事是不是由于这本书可能是盗版还是译者的缘故)像一个多管闲事大妈。很反感她。反感到只想完成任务敷衍了事赶快读完。可能千佳子太强势而菊治也一直任她肆意妄为吧,对她的厌恶遮蔽了我的双眼使我看不到她内心的其他。没有对太田夫人产生同情,也没有讨厌她。

  有人说即使是千佳子的存在,川端康成的文字也能让他平静下来。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我对千佳子强烈不满,让我无法静下心来感受《千鹤》。不过确实川端康成还是淡淡地描述,他把婚外情都写得很平淡(在《雪国》中也是),不是批判,也不是鼓励,只是描述。说是描述“生活”也不知道恰不恰当,虽然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给人以真实感),但是在又觉得不那么像生活(至少是不太像我们常说的那种我们所拥有的那种)。《千鹤》因为故事本身很普通甚至有些俗套,所以让人觉得比《雪国》更真实,可能显得更加现实吧。

  《雪国》读后感(五):雪国啊,不好

  因为端着诺奖的名号,总觉得川端文学也是一种很值得一读的文学,但是翻开雪国来读,还是马上触到了失望味道。也对,像“以独自的样式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这样的描述,和莫言受勋时的“通过幻觉现实主义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描述看似不一样,这颁奖却不无川端和莫言的笔触之下国民脸谱与世间相符合瑞典文学院诸评奖者对于日本和中国期望助力因素。也就是说,虽不可否定川端的文字和莫言的文字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日本美的传统和中国战争时代农村相,但这毕竟也是带着作者偏见的,其中三观的普受性和风俗世相描写的偏好与其说不能被被保证毋宁说根本无法保证,所以读川端时,虽然的确在其中看到了日本元素比如艺伎、三弦、幽玄、物哀、雪、麻绉纱(而这些元素集齐背后的日本民族性和日本美正是川端获奖的“原因”),但川端的标签式写作、女性偏见和假正经的性趣味还是刺痛了我对川端文学的期望。

  在这一点上,我对于老师曾讽刺的诺奖水准客观性的下降理解似乎又深。

  难道在欧洲文学界的眼中,日本美就是带着物化女性和标签脸谱的吗?中国农村就是苦难、乱交和伦理败落的集合吗?

  这里没有对川端和莫言对文学艺术发展贡献的否定,毕竟读者群体千差万别,看不得没有光明普照之黑暗相的读者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只是欧美的普遍大众如果采用诺奖引导的方式来认识亚洲,却看到亚洲的丑陋大过美好,多少会有心凉吧。这是后话。

  岛村,实在是一个假正经的浪荡公子字里行间字字可见岛村对于那个拥有悲伤音色的女子叶子的向往,而面对深爱自己乃至行为偏执怪异的艺伎的嫉妒,他却腹诽她的较真,不仅仅是一次次强化“徒劳的努力”的印象,还在驹子孤执地要送别他时“蓦地感到一种肉体上的憎恶”。这样的男子大概就是一边享受女子完整投入的爱给予的虚荣,一边极端厌恶这种完整之爱背后粘性的对安全感承诺的苦求的男子性格的集中和放大吧,而我赫然在这文本中见到这样直白的叙述,同样对岛村感到极端的厌恶,并重复千万遍对于驹子无望之爱的斥责。

  驹子的徒劳的努力原本是对于爱情理想之执着诠释,却在岛村的眼里被贬得一文不值,为什么驹子要在凌晨重复地望着彼山诉说“我要回去”,为什么驹子五年来或者在更久的时间里都只对一个男子献身,为什么驹子要在酒醉的半夜跌撞进岛村的房间,为什么把自己的身世和盘托出,这里恐怕不无驹子对于岛村的爱与信任吧,可是岛村明明知道这种徒劳之爱的存在,却还隐藏自己对于叶子的欲望一面对驹子重复来自熟客和友人照顾,让驹子越来越深陷于对自己的切爱。在这封闭的雪国温泉村,每年到场一回的岛村无疑是驹子对于生活可能性的期望与等待

  “很快有个十七八岁的艺伎赶来。而岛村只看了一眼,从山里来到村子时对女人的欲望当即不翼而飞……典型山村艺伎。岛村一声不响。”,“脖根比去年胖了,有了脂肪。二十一了…”, “岛村不喜欢女子的这种敏锐”,“驹子有点儿脸红,低下头去。于是后衣领闪出空隙,由背到肩如扇面一样展开。那施粉很浓的肌肤不无悲戚地隆起……”,“驹子的发髻松了,脖子伸长。岛村指尖一阵颤抖,险些向那里伸出手去”,像这样大胆地表现浪荡公子心底欲望与对绝对身体之美的追求的描述可以时常看到,怎样也会使女性读者感到他的讨厌吧,而川端笔下的岛村显然没有受到什么道德谴责,所以难道这样的男子心态居然是十分合理社会存在吗,或许是的,那么这个描述真是令人对爱情失望。

  无法承受川端居然对于标签和半显然隐喻如此执着这个显见的事实。描写叶子时反复用上“悲伤”的词语,并反复用刀光比喻叶子看透岛村的那种目光,描写驹子时又反复用上“洁净”、“徒劳”、“固执”、“回去”这样的词汇,还有榻榻米上垂死的甲虫,叶子面上的灯与火,驹子转身沉入暗夜之黑,以及篇尾占了大篇幅的倾泻而下的银河辉光,这些弗一出现马上成为书页重心的描写,怎样看都过重了。叶子仅仅因为驹子对于她会发疯的预测就覆灭于蚕茧库的火灾,终于没能去成东京啊,可为什么读文本的时候,我明明感受到更多的驹子的崩溃呢?驹子履行了日本小说中女主走的职责,怎么说都是赴火飞蛾的象征了吧。

  像是一篇未尽的书评吧,或许我不该简单地用一部中篇对一位作者草率地下论断,但至少刚完完雪国的我,此刻我心中的怒气与不爽快都见于上了。

  添:回头一想,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细节品味起来很美。譬如,描写驹子对于迷恋岛村时所作的徒劳的努力——“驹子的一切都能让岛村理解,然而岛村身上无论什么都似乎与驹子格格不入。驹子那类似撞击虚无之壁的回想的声音,在岛村听来仿佛是落在自己胸底的雪花。”,描写驹子在火灾时跑开隐没于黑暗的画面——“驹子举了一下左手,然后跑了,背影像被吸进了昏暗的山底。银河在山脉波浪线断开的那里展开裙裾,又反过来从那里以辉煌的大跨度天空铺陈开去”,篇头在火车上初遇叶子时,黄昏窗上的人影与窗外景象交叠的虚幻——“映在车窗玻璃镜中的少女轮廓的四周不断有夜景移动,使得少女的脸庞也好像变得透明起来……那是冷冷的远光、是治艳动人的夜光虫——当少女的眼睛灯火重叠那一瞬间,她的眼睛便在夜色的波涛间闪现出来。”,描写山间茅草发花的画面——“细看之下,对面杉树林前有无数蜻蜓成群流移,宛如蒲公英飞舞的绒毛山脚那条河看起来像是从杉树梢流出来的。俨然百花胡枝子的花朵实际上是茅草)小山丘半腰怒开盛放,银光熠熠。”

  美的文字总是令人感动,遂抄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