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一字杀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10篇

2018-09-25 03:2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10篇

  《十一字杀人》是一本由(日)东野圭吾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33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一):略粗糙小说

  看到有人拿这本书与《十角馆杀人预告》作对比,其实我觉得这两本书风格还是略有不同作为本格推理,还是十角馆体现比较惊险离奇耐人寻味,在故事设置上也比较扣人心弦。这本十一字就感觉文笔普通情节略粗糙,部分描写故弄玄虚嫌疑,不过闲时翻翻还是不错的。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二):我只能说一般

  东野圭吾是我比较喜欢作家开始读推理小说也是第一个读他的,当然福尔摩斯除外,感觉他的小说越来越不如以前,看一半就已经知道了结局,也许是小说看多的缘故吧。远不如以前的小说带给我的震撼绑架游戏,圣女的救济,变身,尤其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嫌疑人X的献身是我看过最感人的推理小说,就像X的悲剧是我看过最严谨的推理小说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三):浅谈~小书评~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个月,结局很沉重。在杀人事件的下面,也显露出人性黑暗面。杀人有杀人的理由,不救人有不救人的恐惧。在人没有退路选择时,在对生存的强烈渴望下,道德法律就会被抛弃,而做出不得已的选择。人没有高尚,都是自私的,如果把自己带入小说的故事情节,特定的人物,也许我们会做出一样抉择!!!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四):不管明天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我只想好好睡上一觉

  这是东野圭吾早期作品,看完《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之后,发现本文并没有特别引人入胜,不过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汗颜。每个人都觉得在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似乎不能用单纯的善与恶来判断。每个人都基于她们的价值观作出了看似最正确的选择。可是最后却造成了很多悲剧。看完有一种无力感。

  文章最后写道:“不管明天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我只想好好睡上一觉”。读完还是挺惆怅的。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五):没有social network之前搜查工作还真是难以开展啊!

  【先跑个题】

  说好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呢!(谁跟你说好的?)我都激动地做好心准备看大家一起动手然后互相串供了呢!虽然最后有包庇但是那不一样嘛...

  【回归正题

  本故事的key主要还是在于“当年都有谁去了”、“谁是谁女朋友”之类的隐藏信息。我在想,放在现在social network泛滥、连图片都可以拖进搜索栏Google、自拍签到成瘾的大背景下,这些都不是问题啊,很容易就被翻出来了。

  而且给闹钟手脚篡改时间轴什么的,自从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之后就真的很难实行了啊请允悲!

  所以说,有杀人计划或者隐藏身份计划的各位同学们,还是果断戒智能手机戒网戒在线储存吧...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六):早期作品,简单谜题

  1987年的东野圭吾,还没有自己独特的吸引人们眼球的点。

  本书讲的是女友男友复仇的传统故事,虽然是老套的故事,但如果能对动机心理细细刻画的话是能产生震撼人心力量的。但作者虽然有在竭力引入对人性的探讨描绘出的心理却不是那么打动人。动机本可以好好写却没有,使得故事结尾的逆转失去了力量。文风与之后相比显得有些稚嫩。不过这毕竟是作者三十年前的作品了。不多评价

  细究之下,本书中的最大的凶手赢家应该是山森社长才对。无人岛上,竹本的行为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了内心卑微,而山森直接将其杀死,破除心魔。在接下来凶手的复仇中,山森更是冷静应对,借冬子之手除掉了自己难以控制的人,又借他人之手杀死冬子。可以说如果不是盲女儿难以控制或者说山森不忍控制,主角是不可能找出真相的。

  但凶手的行为确实有些槽点,接受邀请让自己1对N是什么鬼???

  总之,入门级难度,适合东野粉白嫖。

  还是要说,这本书的标题正文吸引人……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七):几个BUG?

  看到书里主人公认识健身房里面的跑步机,才忍不住去查了写作年代,原来是87年的作品,相当的早了。可以看出来作品虽然有探讨人性、正义方面内容,但总体还是本格推理的路子,特别是经常强调时间啊(说实话每次看到主人公看表就忍不住想笑),孤岛杀人啊,还有向杀人游戏一样的自辩之类的内容,有点老套有不乏亲切感。不过中间有几个情节感觉不够严谨,不知道是不是我道行不够没能正确领会哈。

  1. 关于冬子为什么要介绍雅之给女主认识。(首先这部分时间线本身就是很乱,一会说两个月前,过了几周还是两个月前,仔细看都不太对的上的,感觉有点粗糙。)按照后面大家分析的内容,冬子本来是打算自己和雅之交往,然后套取资料的,但没想到却让女主捷足先登。但问题是如果根本是自己有小算盘,在对方上钩之前应该是不愿意张扬的吧,何况本来目的就是报仇,很可能就算成功“交往”上了,也不希望别人知道才对啊?

  2. 关于冬子杀人的顺序。这一点也很奇怪,如果说从雅之的资料里面已经知道了来龙去脉,这十个人里面最应该恨的应该是山森,金井和志津子三个人吧(从后面的独白也能看出来她是知道这些细节的),但为什么偏偏先把一路都护着竹内的雅之干掉了呢?我觉得通过女主调查雅之的死接近其他人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因为这十个人是一气的,只要一个人有事,其他人都不可能不警惕,所以先干掉任何一个,雅之也会坐不住,是一样的啊。而且通过威胁其中的几个人一样可以暴露其他人。 所以说,这很可能是作者为了设局而设的一个局,因为不这样就不能让女主有继续解密的推动力了。

  3. 金井到女主家放置警告的部分。如果真是半夜造访吵醒了女主,然后等女主起床查看时犯人已经溜走,只发现留下的讯息,这也不奇怪。但是偏偏要写在客厅听到工作室发出声音,然后到工作室发现信息,这就有点说不通啊,那个年代的文字处理器应该接不上网络吧,所以必须得有人操作才会出声啊,那么人去哪里了呐?女主是推理小说家,不至于都不仔细查看就断定屋子里没有人把?

  4. 冬子被杀的桥段。可以看出冬子那晚是打定主意要杀志津子的,但是居然木有带凶器!特别是从之前的两次杀人已经写到,冬子是趁人不备突然出手。那么这次应该也是躲在暗处,等志津子出现后突然出手才对,怎么会先到约会地点,还开始谈条件呢?如果说是想听志津子亲口承认,那么志津子和金井两人出发时间只差两、三分钟,根本不够谈条件啊,如果这个过程中有其他人出现,冬子应该会改变策略吧。或者说金井只是躲在暗处观察,直到看到冬子动了杀机才出手。。。这也太曲折了吧,何况从前面的故事里看金井也不是这样有心机的人啊。

  好吧暂时就这些,都是边看边想到的,可能有想错的,

  《十一字杀人》读后感(八):“来自于无人岛的满满杀意”

  

初次印象

这本书是我读完的第一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东野圭吾的大名早有耳闻,不仅在日本,在国内也是久负盛名。对于他,我一直有种错误印象,以为是像村上春树那样文学性很强的作家,书中充满了难以察觉的微妙情感和各种高超的写作技巧,而这次实在接触却是完全颠覆我的刻板印象。

  书的特定章节前设置的独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环,刚开始没看懂,以为是一些晦涩的隐喻,是作家故弄玄虚的技巧,看完全书才知道那是犯罪人的内心活动,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即使是犯罪人,也是会冲动生气关心朋友普通人啊。

  说到推理小说,我最先接触的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如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的故事,他和华生组成的侦探cp至今很难超越

  也有一些经典儿童阅读读物如《伯克利教授系列,那只黑猫真是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福尔摩斯的住址也是在贝克街

  还有《冒险小虎队》系列,创设性加入与读者互动破案工具的idea真是秒极了。

小时候看的第一本冒险小虎队系列书

  而对于东方推理小说,国内推理小说当推《心理罪》,情节跌宕丝丝入扣。至于其他的,就真的触及我的知识盲区了,硬要算上的话,《名侦探柯南》《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等动漫电视剧是引起我推理兴趣的推手。

谁也打不赢的元芳和谁也猜不透的狄仁杰小学生身体有名侦探的头脑

畅游其中

  总体上看,作者的语言非常抓人,没有长到看完书还记不住的名字,与中国相似文化背景让读者容易理解角色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而不觉突兀。作者在设置悬念上也做得很好,第一章就是倒叙,而后以第一人称视角发展,让很多线索展现却无法完全推知真相,让读者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拼凑,增加思索空间

  按我的理解,推理小说的精彩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构建,分别是:人、事、技巧。首先从人来看,这本书让我觉得很有带入感同时也很惊讶原因之一就是:写的都是普通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中从头到尾没有提及主角“我”的名字,而“我”就是个普通的推理小说作家,可能会有一些职业直觉,但可以肯定她并没有福尔摩斯、方木、柯南那样的主角光环—察觉和侦破犯罪的超强天赋。在这本书中,“我”更多的是在对爱情的缅怀和对真相的执着推动坚持着,作为读者真的很怕“我”在威胁和危险打退堂鼓,而“我”却表现异常勇敢,直接开车带走美由的计划真是太大胆,即使调查遇到重重阻力也没想过放弃,这也不禁让我对这个角色更多了些敬佩。至于冬子,杀人罪行不可饶恕,完全是被复仇冲晕了头脑,结局的时候才知道冬子对竹本要求肉体偿还来回报救金井一命的事情表示理解,这让我很难接受,竹本究竟魅力有多大才能让女友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我看来,法律上无法指摘,道德上是乘人之危。抛开这些不说,冬子对“我”的感情复杂的,一方面,她利用“我”的执着和身份帮助她实现接近真相的目的,而“我”只是她一个可怜的工具。另一方面,她却又是“我”的好朋友,没有伤害过“我”的意思,在川津死掉后真诚的流泪,而在一开头得知“我”并无结婚意向松了一口气,也是怕杀掉川津会伤害到“我”吧,终究只是个陷入为爱人复仇不能自拔的普通人啊。其他角色着墨不是太多,对于美由,这个盲人女孩的确是很bug,不少人批评本书的漏洞就是在于这一点,整个事件的最终推进都是由她一人完成,现在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一双盲眼却异常灵敏的感觉,仿佛是作者为了省力气在书中为“我”暗藏了一个“金手指”。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山森卓也,心思缜密。金井的行为够不够成正当防卫我不知道,但是山森唆使大家二次抛弃竹本于海中妄图毁尸灭迹的行为毫无疑问已经构成故意杀人了吧。即使在道义上仿佛是铲除了一个人渣,即使他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家人(结局最后对美由那温情目光便展示了这些)与被杀害掉竹本正相反,山森的行为在道德上无可指摘的,在法律上却是具有非难可能性

  说到事,书中的故事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精彩程度,复杂可以体现在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推理、曲折的故事,残酷手段,如果能深刻反应人心或者是人性,那便是绝妙了,最棒的故事能让人看完倒吸一口凉气,让人细思极恐。而本书的故事稍微有些平淡大概在看到书的一半故事的发展就已经大体清楚,对犯罪之人也有了自己的判断,甚至在开头,看到无人岛的时候我便脑补另一出大戏:无人岛上弹尽粮绝,迟迟等不到救援,而为了活命,幸存者决定通过抽签来决定杀掉一人来作为度过饥饿食物,而他们成功逃离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统一掩盖事实......我想这样的故事发展也不会太逊色于失手杀死提出非分理由之人的戏码吧。

  最后说到技巧,便是对故事的呈现,充分运用插叙倒叙,加上犯罪独白(虽然这一点被很多人吐槽戳破了犯罪人面纱,因为明显是以女性口吻写的)作者的高超技巧,使得悬疑在本书里无处不在,能够一直抓住你,跟着读下去。

最后的最后

  对于一个小白来说,我的感受浅显,没有对故事合理性太多苛刻的要求,因此让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的。对于书中人来说就是经历了一场噩梦,对于我们这些读者,则是在爱情友情亲情混合体会了人性,可是谁又知道如果在现实中自己是当事人又会如何选择呢?正如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的:

推理小说的魅力应该在于虚构吧。现实中的事件有许多是难以区分黑与白的。也就是说,正义和邪恶的分界线是很模糊的。所以,虽然提出了问题,却很难指望有适当结论永远只能看到真相的冰山一角。在这方面,小说却能实现我们的愿望,小说就像是一个建筑物,而推理小说也是这个建筑物中最让人花费心血的部分。

  如是,我们也该为作者的心血付出感佩一番。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