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畏而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畏而赢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5 03: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畏而赢读后感精选10篇

  《无畏而赢》是一本由[美] 戴维•普洛夫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10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2012-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畏而赢》读后感(一):草根胜利以及运数

  翻完两点体会

  1 奥巴马对希拉里之赢,好比老毛对老蒋、草根对大鳄,一定的情境下,前者是一定会赢的,归根结底是后者的路数已经过时

  2 运之到来,不去尝试是不知道的。运是一条合宜的路,但是还是路,要走才知道是不是运。

  《无畏而赢》读后感(二):通过《无畏而赢》了解美国大选,看清楚为什么美国大选花钱但是有意义

  花了3天,看完了《无畏而赢》,揭秘了奥巴马竞选团队,史上最精彩浩大不可思议营销之战。他们是如何筹款,如何拉票的?他们是如何设计竞选战略,如何演讲的?他们是如何公关,如何应对危机的?他们是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和社会媒体赢得百万支持信任的? 作者是奥巴马的竞选经理,从准备参选开始到和希拉里争夺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资格、之后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争夺总统,看完了本书也就彻底了解了美国大选,完全的运作流程和战略战术,非常棒。对于民主的理解,对于选举的理解都能够更加进一步加深。也许美国的选举制度还有不完善地方,也许奥巴马总统在总统之路上充满未知,但这种模式对于国民诉求可以通过合理形式表达实现。现在奥巴马已经被医保方案折腾不行了,而本书在2006年竞选开始就一直在争取美国的医保方案,有空需要去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方案可以把全美国人民折腾的底朝天。当时选战看的非常热闹,看完这本书之后似乎下次可以找到一些门道了。

  《无畏而赢》读后感(三):真实的美国大选

  我一直都认为所有青史留名的历史人物出现不是他自身的独特性,当然独特性是有的,但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选择,在那一刻需要这样的一个人做出一些事情,比如当年的希特勒,如果不是希特勒也还是会出现另一个希特勒,因为当时的德国人民需要那样的人,所以很多的政治家都是最好的演员。每个国家政治都被人当作艺术一样演绎着,而美国的政客们则是最精彩的表演者,他们固然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抱负,但最重要的,他们更懂得市场营销,也就是知道会支持他们的人爱听什么话,那些人喜欢看他穿什么衣服,喜欢他讲演到那句话停止并开始鼓掌。而奥巴马则是一个传奇,第一个黑色肌肤的人入驻白宫,第一个没有明确政治主张,第一个模仿个个经典总统行为。。。的总统。他没有克林顿代表新贵们为了经济复苏而奋斗,他没有布什代表传统行业为了石油动用军队,他是一个在人们看腻了两个党派之争后出现的清新一幕,他的笑容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回归,他的作秀引起了人们对政府信赖,当然即使后来他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作了一些经济和军事决策效果并不如人意,但他在当年大选阶段所作的一切都是一个幕僚团队的杰作。他当选后很多关于他的书满天飞都是围绕他的生平他的纪实而作,只有这本是他的幕僚之一以记录方式出版的,从第一章就可以看出他们这个团队人的自豪激动,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的选举内幕和真实的每一步。书籍记录的内容很多所以书本很厚,致使我看了相当一阵才写了书评,但是书的内容很详尽过程激动人心让人看得有窒息感。

  《无畏而赢》读后感(四):《无畏而赢》风起云涌话竞选内幕

  政坛变化,风起云涌。而对于一个原本就是属于世界强国的美国而言,它的政局变化更是牵连着诸多与之有关系的旁人关注。有来自于当权者的,有来自于本国民众的,有来自于政权背后财团的,有来自于中产阶级的,有来自于其他有相关政治,经济,文化有来往的他国的----

  于是乎,我们由此也会对那场有关于美国奥巴马总统竞选话题绝对记忆犹新,关注无比。作为一个不同的政治体制,我们深知美国和中国采用着不同的国家领导人任命方式。在美国,他们通常采用的是竞选的机制来推举新任的总统人选。那么,如何能够在一片强手如林的政坛之上成功地踏上总统宝座呢?这注定了是一个非常有深层内容的故事所在。以前,我们通常能够知道的是结局,却无法真正地知道竞选背后的诸多细节真相。我们也许因此而无比好奇惋惜。那么,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这本《无畏而赢》来真正意义上地见证这个神圣而又充满着玄机的过程。

  《无畏而赢》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紧紧地围绕着奥巴马营销团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一一攻克政局选举之上的困境难题,逐一突破深入人心,让原本的不可能转变成了成功。让书外的读者可以一饱眼福地获知美国政坛竞选背后的相关文化和奥巴马成功任选的真相。事实上,本书的内容有着相当大的可信度。也正如此书副标题所批注的,这是一部出自于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权威亲述竞选运作内幕的作品。所以无论从书作内容的可信度还是文章背景分析力度都是相当地可圈可点。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能够参与到竞选总统的候选人位置的人们本身就有着有别于常人实力。但是,如何能在这么一群佼佼者脱颖而出那便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事情了。所以,以无畏而赢也许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着我们奥巴马这个当年的候选者是如何有别于其他的竞选者而踏上了总统的宝座。这里的无畏而赢不仅包容的是奥巴马个人自身参与竞选之时的人格魅力;这里的无畏而赢更蕴藏着整个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空手套白狼。当然啦,如此地评价也许太过夸张。但是,我却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相关的潜藏话题。诸如他们没有强大的财团支持,诸如他们如何获得百万民众的用户,诸如他们如何运用了辩论的营销手法等等。从一穷二白抉择时刻,从一开始便抓准时机逐一攻破等等。

  事实上,这本书的内容写得真的很详细,很专业,很透彻。将一个个原本我们并不知晓的竞选内幕通过文字的形式告知着好奇的读者。风起云涌话竞选内幕,《无畏而赢》识成功根源。这里不仅有着奥巴马个人魅力的展现,这里更有着一支庞大的奥巴马背后团队的功勋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光靠一个人的能力完全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坚实可供协助的智囊团的推动。奥巴马竞选成功便是一个最为典型例子

  《无畏而赢》读后感(五):营销至胜

  以前老师品牌营销时,曾将奥巴马及其背后的运营做为重点案例来讲。不外乎,奥巴马或者像奥巴马这样有才华的人在美国真是太多了,然而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奥巴马竞选这样,有着不可思议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营销。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便是因为史上最成功的营销。

  手上这本《无畏而赢》从书名就有一种必胜的信念力量,内容主要是揭示奥巴马竞选内幕,者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戴维-普洛夫”。对于作者,奥巴马曾评价“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非常高的评价,由此,由圈里人,处在风暴圈中的戴维普洛夫来讲这个营销制胜的神话,再合适不过。

  从思考计划到决策,仅仅只用了六天时间,然而,奥巴马的团队却打响了这场荡气回肠战役总结之一,便是集中力量,一一攻破。由竞选战略支配执行战略,从最早的艾奥瓦等初选州开始,一步步扩大范围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拉拢一切有可能有所助益的人:年轻选民、零散选民、未登记的无党派、共和党人士等等。奥巴马团队极其看重志愿者举止也让其他政治人士大掉眼镜。然而从基层到中层高层铺开的罗网最终网罗了更多人的期待

  三,笑到最后才是赢家。希拉里多年的政治生涯积累了大量的声望,竞选之中希拉里一直势头很猛,也很强势高调,但这表现获益的同时,也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捧得越高跌得越痛。正面拼不过希拉里的奥巴马团队,悄悄做事暗渡陈仓一步一个脚印,而笑到了最后。

  四,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死我活腹背受敌的竞选,各种明枪暗弹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几个关键时间点:在很多州的竞选之中都处于落后位置时,又面临22个州在同一天开战。没时间准备,候选资格也危在旦昔。这时的奥巴马团队鼓励奥巴马把最难熬的辩论当作“最后一次初选辩论”,拿出"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的精神。他又赢了。

  五,广种薄收,寻求海外支持。作为一个没有政府或外交资源私人竞选团队,奥巴马竞选团队不满足于国内的宣传活动,而将战场搬到海外,地面战场,辅以轰轰烈烈的网络轰炸,像飓风一样占据人们的眼球视线脑海

  六,无偿的草根力量。依赖浩浩荡荡志愿大军依靠志愿者天花乱坠智慧延伸充分组织管理和发布,辅以数字交流,充分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力量,使奥巴马形象深入再深入,渗透再渗透,再再深入,再再渗透。

  奥巴马说“Make the Change”,他改变,于是他赢。

  这本书,其实算是一本回忆录,详实记录下竞选中的许多真实片断以及所思所想,内容比较宏观,我其实更想看这个团队如何推广奥巴马形象这些内容,而这本书里这方面谈得并不多。尽管如此,仍从中体会许多成大事者所付出心血和精神内核

  《无畏而赢》读后感(六):关于美国选举的杂谈

  写得比较散乱,想起一出是一出,但都是看完这本像纪录片一样的书后的感慨。不得不说,美国的选举,基本做到了,想参与可参与,想改变可改变。

  1,选举经费

  之前对美国选举的认识来源于国内的教科书或者是宣传,总的意思就是说,相比起国内的集中式民主,美国大选是“费时费钱”的民主方式,这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弊端。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每次美国大选,两党候选人都会花掉数以亿计的竞选资金,这是对金钱巨大浪费

  可是看过这本书之后,发现竞选花掉的巨额资金确实是有必要的,这些竞选资金主要是用来宣传候选人以及其竞选理念,同时,候选人都保持了这笔资金的透明。其实,竞选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更是对民众的一次很好的政治教育,通过竞选期的密集宣传,使普通人民了解未来总统的治国方略,从而决定支持或者反对某一方。这样说来,竞选时花费掉的金钱不仅不能称之为浪费,还应该积极的为其正名,完全是一项政治公益事业,金钱取之于民(选举经费来自于捐款者,奥巴马的竞选经费大部分来自草根支持者,即普通老百姓),用之于民(首先是选出了总统,其次是进行了一次政治教育)。

  2,无暇候选人

  选举中的候选人,会受到媒体、大众对手监督,他们会像生物学家那样,戴上显微镜去调查他的朋友,他的亲属和他的生意伙伴等等。他的,以及和他有联系的人的,不仅是现在还包括过去的,言行举止都将被逐一检查,任何一个疑点或者污点都有可能阻挡他的竞选道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许就是这个意思。理想中的总统应该是一个政治上有主见,经济上清白的人,或者说理想的官员也应该是如此。估计即使在美国,官员里还是会有很多以权谋私,说的好听点,就是顺势而为的人,而奥巴马不同,或者说是支持奥巴马的人希望能有一个不同的领导者,一群不同的官员,他们不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牟取私利的人,而是真心为人民办事的人,这也许,就是奥巴马取得选举胜利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3,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敢于发动人

  奥巴马的选举战略是号召大量志愿者去发动更为多数的大众去投票,他变革的理念感召了数量巨大的草根,从而为之筹集了刷新历史记录的竞选经费。

  奥的观点可以用为人民服务,为最基层的人民服务来一言以蔽之。这点上,其实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致的。对比两人的行动,方式是一致,皆为发动人民,借助人民的力量改变历史。只不过毛主席走向阶级斗争,而奥巴马的目标塑造一个崭新的美国。

  《无畏而赢》读后感(七):民主政治中的奥斯卡

  民主政治中的奥斯卡

  评《无畏而赢》

  2008年,举世瞩目的除了北京奥运会以外,就是黑人总统奥巴马无与伦比的胜利了。4年的总统任期马上就要过去了,马上就要开始新的总统大选了,再次回忆奥巴马从默默无闻声名大噪的选举历程是有意义的,至少当时竞选胜利以后的激情已经退去,当时的竞选团队成员们会以一种更加理性角度去看待整个过程,或者对于奥巴马的这次竞选还有借鉴意义。这本《无畏而赢》是奥巴马精选团队的首领戴维•普洛夫,对于整个竞选团队运作的内幕介绍,同时对于很多关键竞选阶段的回忆与解读,不仅对我们了解美国总统竞选的历程有一定帮助,也在营销、战略、项目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

  首先当然是政治,美国每4年1次的大选,每次都声势浩大且令人眼花缭乱,搞得路人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一下结果,而不会去细细了解过程;真正想去了解整个过程的,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参透。而通过这位竞选团队灵魂人物的讲述,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美国总统竞选都要经历什么过程,需要打什么口水战,需要准备多少锅碗瓢盆之类的。在这本书中,或多或少还可以知道一些华盛顿的政治家们都在忙乎啥,如今依然在位的这位黑人总统当年曾经鼓捣啥,还有看似无关紧要的路人甲、路人乙们爱啥啥,等等。

  然后就是营销了,从营销角度出发,总统竞选的主要任务就是竞选团队把总统候选人作为广告,推销给每一位投票者。营销的策略包括对于总统候选人的包装、广告词的精选、以及广告方式的选取(包括开会、握手、拥抱、串门神马的)。从后来很多 “砖家”的分析:奥巴马的胜利最后归功于“长尾理论”的实际应用,竞选团队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创建了利基市场,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再然后应该是管理方面的借鉴了,从奥巴马开始决定竞选后,这个以赢得大选的“项目部”已经成立,奥巴马是董事长兼“产品”,本书作者本人应该是项目的总经理。在书中,总经理如何说服董事长,如何在董事长的指挥下运筹帷幄,同时胜利地将项目做得精益求精,并且让每一位成员们都得到足够的成就感。战略学家们会说“胜利来自于战略的指导”,高层人员会说“顶层设计决定结果的走向”,HR会说“人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财务人员会说“成本控制助推项目完美”。

  当然还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借鉴意义了,比如说骄傲的美国人会说:“看看我们美国的奥巴马,知道了吧,美国梦不是盖的!”比如说幼儿园老师会让小盆友们写理想:“你们看看人家奥巴马,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做总统了。”成功到哪里,励志教育就要做到哪里。

  中国有句古话:无知者无谓;还有一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最后这句最狠了: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这三句话都可以用来解释“无畏而赢”,当然这是送给成功者的。如果是奥斯卡评奖,这个团队应可以全包了:最佳团队奖、最佳新人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无畏而赢》读后感(八):《无畏而赢》:社交网络成就“庶民的胜利”

  发表于《新商务周刊》2012年第6期

  2012年,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再次鸣锣开战,而市面上总结奥巴马上一场竞选成败得失的作品却并不多,尤其是来自其团队内部人员声音的作品更是只有《无畏而赢》这一本。《无畏而赢》的作者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白宫高级顾问戴维•普洛夫,奥巴马曾称赞他道,“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作者的独特视角无疑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但是书中所记述的上一届大选至今毕竟已经过去四年,读者不禁心存疑问,对于总统竞选这样“胜者为王”的事情,重读这段“历史”到底能给今天带来什么收获?

  与希拉里和麦凯恩的故事比起来,奥巴马竞选之路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他的胜利真正见证了社交网络成就的“庶民的胜利”。美国政治历来都是精英和金钱的游戏,希拉里竞选团队的人曾揶揄奥巴马,说他的支持者“一脸facebook的样子”,可见他们忽视了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人力量”带来的新机遇。

  与保守派不同,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充分认识到了这种“人人力量”,并将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仰赖社交网络和志愿者的基层组织工作,奥巴马的竞选团队通常能够在第一名员工进驻选区之前,就在当地有了存在感。而他的选区长们对各自选区的数据资料了如指掌。比如,要增加一名代表需要拉拢多少支持者,竞争对手理查德森或者拜登的支持者在第二轮投票中会如何分化等。得益于这样完善的草根网络,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能够通过任何方式与任何选民进行对话,无论他们参加基层会议的可能性有多小。

  同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还在竞选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了视频。竞选团队使用视频将最新消息传递给志愿者和捐款人。他们使用笔记本电脑摄像头录制视频,没有照明,没有化妆,没有剧本。一开始的视频确实有点粗糙,看上去“没有总统范儿”,甚至有高层提出“视频里看上去就像人质”的质疑。但当他们在下一个拍摄中采用了高清晰度镜头并改善了照明后,支持者们却表示不喜欢,他们反馈说这样假惺惺的像在演戏,不亲切,于是竞选团队很快又将视频恢复到了当初的“人质”版。戴维•普洛夫在视频里将整个州的预算,开支明细,投票登记人数等细节全盘公布。这些视频使支持者感受到了重视和被需要,所以他们义无反顾地倾囊相助。

  在竞选的最后阶段,奥巴马竞选团队还打出了秘密王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媒体对于奥普拉的参与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奥普拉的背书会不会让人感觉奥巴马更多的是一个名人,而非一位严肃的竞争者。

  奥巴马竞选团队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方面的大获成功可以通过年轻选民对他的支持来证明。往届大选中老年选民的投票率通常是30岁以下选民的两倍。但在艾奥瓦,30岁以下的选民投票率跟65岁以上的一样,这颠覆了历史。年轻的选民力量微薄,但他们义无反顾。竞选结束后,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收到一封来自大学生的电子邮件,这位大学生在邮件里写到:“我不下馆子,周末只吃些拉面果腹,为的是给巴拉克捐上10块钱。我不带女孩子去看电影,而是两人一起喝点饮料,为的是给巴拉克捐上10块钱。我的绵薄之力不值一提。但我相信,千百万个这样的我,一人一点一滴,积少成多,在你们竞选团队的领导下,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书中一段描述基层会议的情景颇为打动人心:“选民中有高中生;共和党人,他们说自己正在改变基层会议登记资格以支持奥巴马;在其他州读大学,但为了参加基层会议特意在家多待几天的大学生;一对老夫妻,他们说1968年给肯尼迪担任志愿者之后就再没参加过基层会议;还有一位男子把自己打扮成了《指环王》中的甘道夫,手持一根绑着一个ipod和一个小喇叭的棍子,反复播放着奥巴马的演讲。”

  正如《无畏而赢》的副标题“奥巴马竞选团队的运作内幕”所告诉我们的,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奥巴马营销团队如何筹款,如何路演,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危机公关的同时。这些故事不仅使我们有机会一窥政治内幕,更对我们的商业活动有所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