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et读后感精选10篇
《Quiet》是一本由Susan Cain著作,Crown Publishing Group (N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00,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Quiet》读后感(一):Quiet
书中所写与自己的成长过程环境有相似之处,非常有感触。可能对家长比较有用,尤其最后两章。因为对自己还算了解,读过之后,感觉往后会更自信些。
我理解的,作者最后的结论就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comfortable zone,在这里面生活更容易更开心,也容易取得成绩,凡事要积极面对,但也无需强迫自己。
作者叙述详实,有理有据。写这本书应该做了很多的采访和调研,付出很多心血。
《Quiet》读后感(二):其实你并不孤单
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外向型性格主导的社会起源,讨论了两种性格的人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介绍了两种性格的人如何理解对方,内向型的人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从小就被各种人数落不合群,读书的时候喜欢去图书馆而不是学校里的小树林,这本书值得去读一读,一时知道自己并不是不正常,二是认真考虑如何在这个外向型人格主导的社会中生存。BTW 尽量读原著,尽可能别去读译本。^_^
《Quiet》读后感(三):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道理,作家可以用10-50句话去说
和Gladwell风格比较像,都是上来一同毫无意义的描写,什么戴着眼镜了,和蔼的微笑了,银棕色的头发了。然后就是将一个其实比较浅显的道理,翻来覆去的说个没完。让人厌烦。我很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内向性格的人。看她这么能絮叨,感觉很外向。第二章讲教堂的事,直接可以忽略过去,中国人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另外,作者偏向商业领域过多,也许对别人有用,对我没什么用处。也就介绍Woz的那个章节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Quiet》读后感(四):没有任何新鲜论点
很难相信这是某年度的最佳非虚构书。读这本书时从头到尾只感觉内向的自己被理解,并且很高兴有人为内向者写一本书,但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读到新知识。99%的篇幅描写内向人群的特征、心理、出发点、以及实验证明他们如何不比别人差,社会应该如何避免“偏向”外向者。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并且不是一个因内向而受伤需要被治愈的人,那么大可以跳过这本书。
- 不懂内向人士价值的管理层(的确需要注意在这个浮夸的社会里外向者如何具有优势但却不一定有实力。要学会如何发现并培养人才---包括那些往往被忽略的内向人士。)
若仅仅是如上原因,那么我会给这本书4星。3星是因为这本书过度地划分内向者与外向者,仿佛在讲两个星球的人,却忽略了最最基本的,“两个星球”的人所共有的人性,而这人性是“两者”的交集,这交集远远大过它们之间的区别。若人人都能真正地去爱、去理解,那么这书中的论点和种种实验统统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有爱的人直觉就懂的道理。若是胸中无爱之人,那么读了这书恐怕也起不到实质性地改变。
《Quiet》读后感(五):逻辑比较乱啊
这本书,已经看得我晕头转向,基本上,不断地被作者搞二乎。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对新生儿sensitivity(对外界敏感度)的观察,与日后内向外向的对比。比如,提到一个试验让high sensitivity的人和low sensitivity的人选耳机音量的对比和同时观测脑内被激活的程度 (但是sensitivity跟内向外向的corelation也很不一定啊这个下面会说)。比如很多次说到我这类的sociable的内向型人--并不害羞,并不怕与人交往,只是需要独自充电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如果有的选宁愿不要搞那些有的没的,对这些现象的描写都是挺准确的。也说到有些人是highly adaptive的,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有些人必须得stay true to their heart,不轻易动摇。我其实也不确定我算哪种--估计得看什么事儿。让我二乎的,细想起来有这么几条:
书评写得不齐整,还是留在日记那边。这里贴个链接吧。http://www.douban.com/note/523277864/
这是我大三一门必修课personality的“教科书”。 我们的课本是两本non-fiction和十篇journals。记得刚开学看到outline,心里想着赶快去书店要不然仅剩的六本书就要被人抢走了,也记得匆匆忙忙地让工作人员帮我找到这本书,她对我说,it's a very good book, you will enjoy it.
回家第一件事是搜ted talk,没想到看到最后差点眼泪掉下来,不知道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我想是可能因为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为1/3的世界人口而说话。你不用假装,你不用担心,做你自己就好了,你不是一个人。
我算是一个嘻嘻哈哈喜欢热闹的人,可是偶尔也愿意避开人群,静静地让自己待一会,但是有时会担心别人会不会认为我antisocial。现实是这是一个extrovert ideal的世界,所有的人对你的期待都是一定要成为一个善言谈,爱社交的人,这样才是成功。文中提到无数的例子,包括哈佛商学院,都认为只有你是extrovert才会走在拥有着无限光明的大道上。终于终于,Susan Cain说,其实introvert领导的group会更成功,introvert可以以柔克刚,其实,你不需要自己因为是introvert而苦恼,而自卑。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一个只有黑或者是白的世界。
终于,这个世界可以安静一会儿。
《Quiet》读后感(七):An awesome self-help book, I learn greatly from the author's insight
不谈QUIET里面对Extrovert/Introvert的定义或是相关的举例 ,因为人类的复杂的个体差异性,很难简单讲清楚这些东西,不过我们从作者的举例的insights 中获益匪浅,启迪对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概括如下:
2. 人们的思维定式,如当领导一定要Extrovert, team work always better.
3. 人是具有可塑性的,we all have free traits. 不过或多或少人的性格只在一定基础上拓展。
几个key words:
high-stimulation
Free Trait Agreement
restorative niches
in-character activities
“Restorative niche”
core personal project,
elf-monitors
adopting free traits,
types: calm extroverts, anxious (or impulsive) extroverts, calm introverts, and anxious introverts.
Recharge
high-reactive temperament
《Quiet》读后感(八):这本书是个好闺蜜
《Quiet》的内容,从标题来看是猜得到的,它很大篇幅就是如题所示地,论证了内向的人多么牛,世界多么需要我们,内向者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些内容当然非常有必要。内向的人往往不太掌握话语权,也不太追求这个,我们都有些委屈,有些自我怀疑,又有些莫名的自负,有个人替我们掷地有声论证有据地来说一说,心里舒坦多了。我读这本书的那个周末,的确觉得自己被治愈了。
之后,我试图把它介绍给外向性格的朋友,建立两个星球的理解,但是他们,善意的,委婉的,表达了不感兴趣。后来我想,就算他们看了又怎么样呢?也许他们对我的某些“怪异”行为多了些了解,但那也只是优越者对弱者的一种同情,就像“他还是个孩子”和“我们都有软弱的时候”。那些书中对伟大的内向成功人士的列举,就好像我跟一个racist说,我们中国也有牛人,他会说,这个我知道,只是没有我们牛的多,况且,那些伟大的人只是特例。
短期内不会有一纸诏令,要求不歧视Introverts。就算有这么一令,政治正确性只是把歧视从语言里转移到内心,我们都心知肚明。不仅仅一本书,就连一场“反性格歧视”的社会运动,也无法立竿见影。
于是,我们仍需做出一个选择。要么,在更舒坦更自信了之后,我们愿意对Extrovert Ideal的社会做出一些妥协。像书中说的,用创造性的方法降低外界刺激,使自己能完成我们不想做的任务。这样的妥协有技术难度,需要长期的揣摩和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要么,我行我素,表达真实的自我,不做出妥协。这是更艰难的挑战。Extrovert Ideal是一种歧视,和racism,sexism一样,有它产生的社会原因(书里也说到了),并被广泛接受,包括很多内向者本人也会不同程度地接纳这种ideal。比如跟新朋友介绍自己的生活,说了看书画画以后,我总觉得要加上一句“还经常跟朋友聚餐聊天”。即使我很高兴自己是introvert,即使我已经看了《Quiet》。
不过,不管对于谁,自我的成长都是个hard battle。这本书是个好闺蜜,它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尽管事实上,对自我的关怀、理解、修炼,只能是一个人的战斗。
《Quiet》读后感(九):有Gladwell之风,但心理学的解释范围有限
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才在四月中将此书读完。书写得很好,差不多50页的注释,可见所下的功夫。其思路跟Malcolm Gladwell的书一样:整合学术界里(她针对的是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关于某一课题的发现,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讲述出来。文笔也很好,清晰流畅,但幽默感少了点。
书的主题就是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比较。开头部分有些对社会的分析与批判,总结出今日美国社会中的extrovert ideal,很不错,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把原来大家都注意到的事情用这么个概念很好地挑明了。她举的例子很多: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公司里的所谓团队合作、brain storming的工作方式、卡内基的成功术等等。现在看来,我们学校完完全全是按这个模型设计的:强调课堂讨论、口头表达、团队合作、project and presentation。而这些能力还成为我们的毕业生为雇主所喜爱的优点,可见商业界里自然也是这套外向型的模式在主导。但科学研究的发现如何呢?不说恰恰相反,起码不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上,不用看心理学研究的文献,我自己作为一个内向型的人早已知道。我后来在广播上听到一个关于公司如何培养创造力的访谈,也提到brain storming被反复证明的负面作用:一帮人讨论搞出来的是一大堆有数量而无质量的垃圾主意,远不如一个人坐下来沉思静想的效果好。
看完此书,总的来说收获不大。大概因为我自己是个外向内向混合的人,并没有像她给出的那些极端内向的例子那样,完全在这个崇拜外向的世界里失去信心,因此也没有因为知道了内向性格的优势而获得一个多大的精神上的慰籍与鼓励。其中有一章是关于对内向性和敏感型的孩子的培养的,还有点用处。比如乐乐,看来就是敏感与内向居多,善于观察与思索、比较多虑,但缺乏勇气与决断,因此需要多鼓励、少呵责。
此书局限性倒不是因为作者写得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心理学只有这么大的解释力,只是关于个人性格与行为的,而对广阔复杂的社会基本上没什么可说的。对于成长期的少男少女,通过此书发现自己的性格及其优势与劣势,可能是个震聋发聩的经历,但对我这种老东西,这个发现早就有了,没什么用处了。
《Quiet》读后感(十):认识内向,然后悦纳内向
看完Susan Cain的TED演讲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过去差不多半年的self-reflection之后对书里的文字更是感动深受。
usan传达的信息和许多励志书籍相似:悦纳自己。我们可以听过这个道理无数遍却依然我行我素,因为我们没走好悦纳自己的第一步-认识自己。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许就在于给读者一个框架去认识自己。
认识内向
虽然Susan说亚洲人更多是内向的,但是社会的迅速商业化和西方化让“内向”这个词即使在中国的文化里也更多是贬义词——害羞、离群甚至孤僻。
很少人认识到内向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有弱点也有优点——坚持(毅力)、专注、精确、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同样能让一个人过上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当我惊讶地发现自己花费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总结出来的优势竟然一条条被Susan罗列出来作为内向者的特征,而那些让我挣扎过痛苦过的经历很多只是因为我的大脑构造天生如此,我就变得更愿意和内向的自己讲和。
从内向走向外向
像书里面的那个鼓手一样,我也时常造访六岁的自己。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警惕地观察着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到教室里大多数地方都听不到。
谁能想到她会在之后的人生拿到演讲比赛的最高奖项,天南海北地出差做咨询顾问呢?
答案不在于那些好心人的循循善诱,而正是Susan所说的core personal projects,那些对个人来说有意义、可管理的使命,和一个永远可以回到的restorative niches。当然,也许同等重要的是旅程中带来不断积极强化的体验。
内向和外向更多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内向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变成一个真正外向的人。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的韧性的潜力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资源去超越这些不同,实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冲突管理
内向者回避冲突,外向者对抗冲突。内向者喜欢友好的环境,外向者喜欢竞争的环境。就是这样简单的天性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所以,对于内向者而言,要提醒自己从外向者说话的语气和用词中走出来,去体会他背后真正的用意;在合适的时候提高声音和语调。对于外向者而言,试着花几秒钟深呼吸,说话的时候尽量体贴温柔一点。只是改变这一点,双方的信息都会得到更好的传达。
感谢Susan带来的美好阅读体验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