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6 03: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一):戏说明朝那些事儿(一)

  借着读书节的余热,用四天时间读完系列中的第一本。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二):历史小白的福音

  读过最好玩的历史书,用通俗俏皮语言写出了明朝上上下下两百多年的历史,英明圣武的太祖,争强好斗的朱棣,下落不明的朱允炆,木匠朱由校,亡国朱由检,以及那些在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臣、武将太监思想家诗人哲学家。不得不感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并富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时期全书通俗易懂,可以当本故事书随便把玩,当然也可以当作最简单版本的正史细细研究,总之是会让人上瘾着迷的一本书。极力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三):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原生家庭影响

  中国历史朝代不喜欢的两个朝代就是宋朝和明朝,宋朝是因为总要被逼着写仿宋体~明朝一直在我心中就是个流氓朝代!但是看了绣春刀2之后突然了解下这个朝代到底是怎样的!这是一本神奇的历史书,作者小说体和幽默流行讲述着历史事件,但是都是基于史实并且有出处文字轻松幽默不沉闷,至少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第一卷主要介绍下元朝末期混乱情况,引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奋斗史,接着就是开国后恢复生产怎样稳定政局。大事件也就与其他历史书相同了。让我最震撼的是朱元璋卓越军事才能,几乎可以说是料事如神!要知道朱元璋从小家里穷后来当和尚乞讨为生,后期可能自学过,但是这种敏锐的军事政治才能真的令人钦佩。再来就是通过他后来的统治手段可以用残暴形容!这也让我觉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性格行为心理的影响是长期、深远的!很恐怖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四):图文让通俗更易懂

  图文让通俗更易懂

  评《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从和尚到皇帝》

  喜欢历史的人们不一定喜欢严肃,那种需要推理、考据的历史注定只能在学术殿堂绽放光芒,很难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们喜欢的是那种通俗易懂的历史,那种可以口耳相传的轶事,那种通过平白故事讲述出来的历史哲理。能把严肃的历史讲成故事一样,就像把《四书五经》翻译成普罗大众都能理解知识,就是一种本事印象里就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很多历史变得更加平民化,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第一次看《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们应该会记得这样的感觉:原来历史也可以很通俗的。于是很多人争相阅读《明朝那些事儿》,除了对明朝历史了解这一层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想领略一下这种“平民化”的历史到底有多少魅力。这本图文版的《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从和尚到皇帝》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的图文注释,推演朱元璋的个人履历、军事进攻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等,使得原本的通俗历史更加易懂和有趣

  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有大师提出要“大胆假设小心地求证”, 首先要尊重事实,其次就是要在考据和论证上下功夫。可以说《明朝那些事儿》首先做到了这一点,其中的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谨慎推理,让我们在看待明朝历史时没有错位感,作者也提及了在写成本书的时候参考了《明实录》、《明史》等二十多种明代史料笔记杂谈,相信这才是《明朝那些事儿》能让人接受的最根本条件。在真实的基础上增加的生动活泼,成为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大亮点:在人物描写上增加了许多心理推测和对话实录,这是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活泼,场面更加轻松、生动,而不是有悖逆意思。在历史事件中增加响应的图表和“参考消息”,让读者增加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节进程

  这本犹如故事书的《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从和尚到皇帝》讲述了朱元璋传奇一生:出生时家庭的穷苦,出家当和尚的无奈,参加造反队伍中的隐忍和智慧指挥军队从容果敢,以及到下马治理天下残酷。他的一生,在这里成了通俗易懂的一生。

  2011-11-7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五):名将是这样炼成的

  第一部朱元璋成长,建国历程

  摘录:

  1、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一年级 军事理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

  二年级 实战

  三年级 冷酷

  四年级 理智

  五年级 判断力

  六年级 坚强屡败屡战

  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2、明朝科举制度。院试(生员)、乡试(举人、第一解元)、会试(殿试资格,第一会元)、殿试(进士、第一状元)。

  3、官员兵部大堂相遇后分清官位后,按照秩序坐下。三步:摆出身,摆资历,比名次

  4、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发展方向

  5、丹书铁券。皇帝说有效就有效,说过期就过期。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

  6、马皇后: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7、蓝玉北元大战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沙漠腹地进退两难重大军事决策时,会有一群人在你身边叽叽喳喳。统帅可怜,是最终决定者,也是责任的承担着。考验名将的判断力。

  8、最终判断:蓝玉只能依靠直觉。为了今天的判断,已经默默奋斗了很多年。要相信自己。要相信无数次战场厮杀累积经验,要相信无数个夜晚孤灯下熟读兵书、苦苦思索努力

  9、上下同欲者,胜。

  10、所谓粗人,不是指没有文化或行为粗鲁。而是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世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11、疏不间亲

  12、墨守成规的制度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最终失去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的按照自己逻辑方式走下去。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13、真正支配历史的人,不是朱元璋,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管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14、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轻人,长期的战争经历繁重公务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战争不是儿戏,需要严谨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

  15、自古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16、朱棣:社会青干掉优等生。学到了很多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饱尝人间冷暖,看透世间悲凉感受到那些大臣内官们趋炎附势、落井下石卑劣行径荣耀总站在成功者那边。不变的真理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使他具备了一名优秀将领素质时机判断如此准确,行动如此迅速

  17、世界本质;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

  18、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朱棣可怕之处:能够忍耐,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

  19、但凡有利益地方,就有纷争。你不找麻烦,麻烦也会找到你。

  ==============================

  读书方法快慢取舍,回想记录,提炼分享,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六):再看明朝——评新版《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这书我想不用说太多了。它在所谓“轻松历史”、“好看历史”中的地位,可比《潜伏》在谍战剧中的地位、《求医不如求己》在健康保健书籍中的地位、《杜拉拉升职记》在职场小说中的地位。都是那种一部成功,后面蜂拥而上先行者。在写这篇评论同时笔者好奇地在当当网上搜索了一个“明朝那些事儿”这个词条,除了发现《明朝那些事儿》的N种版本之外,还发现了《明朝那些新鲜事儿》(不知道“新鲜”在哪儿)、《中国那些事儿》、《皇帝的那些私事儿》、《慈禧那些事儿》等等等等的“事儿”,真可谓“当年明月一部书,后继争相那些事儿”。

  除了“那些事儿”之外,继承和发扬当年明月先生文风说历史的更是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后来者却往往并不优秀,因为他们除了模仿文风之外,在见容上大多乏善可陈甚至非常苍白。究其原因,还是作者的功力问题。《明朝那些儿》看上去很轻松,实则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当年明月本就是历史学者,现为明史研究会的会员,有很深的史学功底,这就让不是史学家出身的作者们望尘莫及不仅如此,《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还穿插着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更是一流。后来者也多有模仿这种“心理历史”的写法,然而心理分析并不简单,要做到公正——不以个人好恶标准、客观——不以一己之心度古人之腹、严谨——要经得起史实的检验,没两把刷子不行的。

  另外就是语言风格。在我刚开始重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如果不是我以前读过这本书,在读了那么多“轻松历史”之后,会不会对这本书审美疲劳?但是当我深入读下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多余的,原因请参见上面两段。而且我还是读起来就放不下,一如当年(只是今天还没有明月)。

  当年是一直到崇祯结束,对于朱元璋老头光荣事迹都有点遗忘了(得,我也被当年明月的文风带走了)。这次重读第一部,结合后面发生的种种事件,我才明白为什么朱元璋的一些政策后人影响那么大。同时,我也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当下会有那么多人在研究明朝。事先上,朱元璋初建大明时的种种政策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深刻意义。不过,正如《明朝那些事儿》在扉页上引用黑格尔的那句话所说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在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于是,朱元璋犯的错误前人犯过,后人也犯过。朱玩璋认为历史规律奈他不得,后来也有人认为可以逃避历史规律。

  最后要说一下,这次这个“图文精印版”的插图和图表都很有趣,和当年明月的文风很契合,使得整本书更是妙趣横生。很好。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七):以史为鉴

  五月风筝2011-12-06 12:22:49

  记不得是第几次看《明朝那些事儿》了,自己也有两套。其中一套是一位弟弟送的,说是初版的,值得珍藏;另一套则是自己买的。但现在看到这一套图文版的,又有些心动起来,忍不住想再买一套收藏

  《明朝那些事儿》好在哪里,显然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以最浅白的话将历史讲得如此生动,起到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这就是最关键的。讲解历史,首先要从无数有所偏倚和捏造的历史资料中找到最真实的内容,从各种隐晦的古文中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用意,最后再用流畅叙述将之重新组装完毕,给予读者最大的享受。当年明月的优点,还在于他看问题之准确深刻,并不因他写得浅显易懂而有所减弱。而这些都不是普通的作家能做到的。

  也因此,现在作者所受到的各种荣誉实在都是当之无愧的。

  再次重读第一部(之前叫《洪武大帝》),对朱元璋的性格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定,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不能单纯的以现代的思想去定夺他的好坏。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作为人的性格特点,又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朱元璋后期的狭隘、残暴、偏执,要从他不幸的童年开始考虑。作为农民儿子,他在童年便经历了眼睁睁看着家人活活饿死的悲惨场面,且在日后,为求一口饭吃,不断的颠沛流离,四处乞讨,被人当落水狗般痛打,被官员欺压凌辱。所以,他从一开始,便对官员有着严重不信任感,这便导致他日后当了皇帝后,对官员的杀戮极多。而他本身所受教育基本仅靠自学,这也使得他在治理国家上,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不能以一种发展的目光去治理国家,而仅仅靠死板模式一刀切规范限制。对于官员贪污腐败的整治,也仅仅靠大屠杀,却不知“水至清则无鱼”,将大量的人才都砍得光光,这是多么可惜残忍的一件事。

  但是朱元璋还是伟大的,尤其是在军事战争中,他有着超乎常人天才目光,能从纷乱局势脱颖而出,且他在用人上,也有着特殊的天赋。他一手建立的大明帝国,使百姓重新获得和平安稳生活,将残暴的元朝赶尽杀绝。他实施的很多方针政策,包括对外来民族态度,都相当的合适正确。这些,都值得肯定借鉴的。

  而在重读完整本书后,突然深刻的感悟到历史的重要性,便在于“以史为鉴”,历史不断的重演,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归根到底便是一场又一场的农民战争,为土地而争夺(难怪现在房价还是那么贵,就是中国人对土地有种特殊浓厚的热爱)。此中发生的很多事、很多人,说起来各不相同,却都又极其相似。幸运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还是在不断的进步中。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从专制到民主,即便前进的步伐有些曲折、反复,走得不快,而人性也决定了社会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全的公平,但未来应该还是美好的,依然还是可以让人看得到希望。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八):性格决定命运:从和尚到皇帝

  还记得那年的课堂上,我抱着时下火热的《明朝那些事儿》使劲的读,完全没注意老师已默默走到我身边,他拿起我手中的书看了看,嘴里叨咕着,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吗?,我愣愣的说,好看。他直直的瞅了我一眼,放下书,转身走了。我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下了,还好他没把书收走,我可正看到关键的时候^_^……呃,当然也为自己的不合时宜觉得过意不去,脸上火辣辣的。这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只是温馨一笑,可《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在我心中的份量丝毫没有减少。现在拿到作者修订后的图文精印版,重读后依然回味无穷。作者“以心证史”的风格开创一代写史新风自不必说,重要的是读者能够轻松快乐的从历史中有所感悟,这就意义非凡了。虽然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上学到教训”,但是,但凡读史之人都或多或少有着“以史为鉴”的想法,那么读这样既有乐趣又有收获的书何乐不为呢?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的奋斗历程。提到朱元璋,人们往往将汉高祖刘邦拿来与之对比,因为他们俩一样,都是平民皇帝,同时,也都是称帝后大肆屠戮功臣的皇帝。刘邦有张良、萧何的辅佐,而朱元璋有刘伯温、李善长的相助,刘有大将韩信,朱有名将徐达。这样比起来,两个人共性确有不少。但是,历史不可能是简单的翻版,由于人物性格不同,他们这些人的命运也不甚相同。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了“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观点,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总结,作者仔细探究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此很好的解释了他们各自不同命运结局的必然性。对此,我深以为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那么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也必将影响其一生发展的格局。

  朱元璋为何能够从一个贫穷和尚成为一代开国帝王?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起到了决定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其天才的战略眼光,二是其识人用人的能力,三是其坚韧决绝的做事方式。说起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这仿佛是天生的,毕竟他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在历次确定军事方案时,朱元璋几乎都是少数意见的代表,然而几乎每次他的意见都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就很可怕了。说到识人用人的能力,从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刘基这么多优秀的人物聚其麾下,听其号令就可见一斑。他听取李善长的意见仿效刘邦“缓称王”的战略,从而为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扩张时间,他任用不被人看好的纨绔子弟朱文正镇守温都,从而有效的抵挡了陈友谅的大举进攻。说到做事的坚韧决绝,从他乾纲独断的作风以及后来大肆屠戮功臣的举动中就可以感受得到。在面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左右夹逼时,他力排众议,坚持先攻打陈友谅这并不被看好的方案,这才有了后来的胜利。称帝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力并为后世子孙铺好路,他毫不手软的将大批功臣杀掉。正是这样有着超常眼光,杀伐决断的朱元璋,才奠定了大明朝屹立三百年的宏伟基业,也才有了令人震惊的诛连几万人的四大冤案。

  每个人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总有表现得貌似截然相反的时候,然而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从一个和尚成长为一代帝王,表现出了许多异于常人的优秀之处,但也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他以为他精心设计的大明法制能够让他的子孙得到庇荫,然而,世事变化,他终究左右不了未来,他从一个外族手中抢来的江山又终被另一个外族掠走。他过于相信自己的伟大,却不知和所有人一样,他也只是历史中的一颗尘埃,挡不住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大势。

  《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九):明朝那些事儿(1-9)

  自2月6日到3月28日凌晨这书终是全部读完,过程中,偶尔会用铅笔勾勾画画,或是在一侧写上一些情节梳理之类的。作为一个典型理科女,上学时对于历史真是头疼的很,可是现在又爱读些史,谈不上以史为鉴,尤可从中读出些教训来,再不济也还是些生动的故事。

  明月的书很合口味,众所周知,她的文字白话得很,偶尔怒了的时候还会夹带脏话,是的,她不是一个站在历史高度上的客观叙述者,她仿若就是在写些邻居亲戚家的事,说的时候就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对某某的厌恶或喜爱。亦正因为此,许多读者会颇有些异议,例如我曾查过徐玠这个明月嘴里忍辱负重却始终心怀正义的内阁首辅,换个角度读了其生平会有另一番感受,其实每个人都是复杂矛盾的个体,纯粹这个词用在白求恩上或许合适,庙堂之中的纯粹人绝不会在史书上留下芳名。如何解读人一生,评判个一二,从现象看到本质,本就你有你的高见,我有我的想法。明月没管你打算如何理解,反正她读了许多史料,然后藉由她的笔写出了她的理解,没在忌讳的。故而,读起来才有意思,那人物才丰满,我才会为之动容。

  明月的文字直接明了,融入了她的情感,甚至有时候还很中二,我读到某些字眼的时候,都会忍俊不禁,甚至手指蜷缩。哈哈,有此来看,我倒觉得作者的性子里面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个字——“纯”。

  说说明朝吧,毕竟这才是正事,个人原因(从小看各种电视剧,什么《倚天屠龙记》,什么《穿越时空的爱恋》)我对朱元璋(朱重八)实在是偏见得很,读了方知朱元璋算的了一个好皇帝,他勤勉,为了集权废掉宰相,宰相的任务量+皇帝自有任务量,他都承包下来,于是这个皇帝真不是人干的。当然,众所周知,和他一同拼搏的兄弟他上位后一步一步都干掉了,他清楚这帮老狐狸的实力,以防后代掌控不了,他就都给捎走了。人没有这样做的,可是皇帝实数最特殊的人了,这样做是不是也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江山改姓,或是杜绝了战火纷飞,毕竟能打的都不在了,对于平民百姓,是不是算件好事。评判个皇上,难上加难。

  皇帝真不是人当的。末代皇帝在我心中那绝是个祸国殃民的秧子,殊不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且不谈他究竟是不是敏感多疑(明月认为崇祯是一个足智多谋精明强干的皇帝),就这努力程度和其收获绝不成正比,前几辈糟蹋出来的烂摊子砸在他手里,老天爷也不帮忙,旱灾旱了那么些年,旱了那么大一片区域,内忧外患全让他赶上了,再有即位先斗九千岁,然后满朝堂正事不干几件斗来斗去。明月说,怎么看,都是“气数”已尽。崇祯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吊死了,劳碌一辈子,终于还是毁在了自己手中。

  再有,我最喜欢的朱佑樘,“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明月给出的评价十分高,要知道做一个好皇帝难,一个好皇帝还是一个好人就更难。朱佑樘童年经历使得他这一辈子只娶了一名女子,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勤勉于政,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贤良, 史称“弘治中兴”。可是好人不长命。

  贪玩任性的正德朱厚照、沉于炼丹的嘉靖朱厚熜、懒得出奇(性情大变)的万历朱翊钧、耽于木工(养出了个魏忠贤)的天启朱由校,这些皇帝都在我心中留下了一抹痕迹,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明朝的军事力量值得一提。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发明火药做烟花,西方做火器”,读过明朝历史的,这话实在是个天大的谎言。神机营、车营是敌人闻风丧胆,攻打骑兵的秘密武器就是火器,抗倭援朝靠的还是火器。另外,骁勇善战的武将比比皆是,什么徐达、常遇春、 傅友德 、蓝玉、 俞大猷 、 戚继光 ,不胜枚举。其实打皇上那就多是善战的,朱元璋没的说,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要知道这可都不是些菜鸟;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死都死在了最后班师回朝的路上;刚刚提及过的贪玩的朱厚照,虽然出于兴趣,应州大捷,打退了鞑靼军。还有一些本不是武将出身,一辈子读的是圣贤书,兵书自然是涉略,国家无人可用了,皇帝说你去指挥吧临危受命,也有自己本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绝之心自己请命的,总之,说打仗就能指挥,而且调兵遣将颇有一套,可谓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王守仁的登场还是要费一些笔墨的,毕竟后期弟子众多,举世闻名的弟子也多,可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明月是很喜欢王守仁的,于是几乎推崇心学的人在明月那里都已经贴上了一份好人的标签。还有明代的文学欣欣向荣,如今的四大名著,三部产生于明朝,加上《金瓶梅》,流传至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