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10篇

2018-10-06 04:2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10篇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是一本由[美]默顿·迈耶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一):人类身体的偶然检验

  将医学划入社会科学还是划入自然科学始终是个很纠结的问题。这本书说实话我看不太懂,太多的血淋淋故事将我对医学仅有的一点憧憬也染红了。事实上,近代医学有很多偶然之例,最著名的当属伦琴射线,还有血小板的自我修复功能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二):翻译的太差

  书是好书 就是三联出版社找的翻译太垃圾了 估计是外语专业毕业自然知识掌握的太少 举个例子:书中居然把闻名全世界的制药公司德国拜耳公司给翻译成贝尔公司 真是无语了!

  我是冲着三联书店的名气买的书 结果感觉书的内容很好,但翻译不敢恭维!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三):对现代科学体制反思

  读此书,尤其是在中国科技体制下读此书,终归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当美国七十年代开始反思政府资助是否会对科学与学术研究产生影响时,我们还没有科学研究,二十年后我们开始创建自然基金委,更厉害的是我们还创建了973、863等国家导向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空想出一些原创成果,真是难上加难,最终只是成功模仿了国外早就存在的一些技术,对科学紧张影响不大~

  政府资助研究、同行评审系统人才培养体系这些之前认为非常成功的制度,在经历这么久后是该反思一下,如何才能推动科学紧张~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四):内容不错,翻译平平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再次说明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并不是通过某些大的研究规划工程就能获得的,相反它们来自于偶然的事件

  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还是很高的,保持了三联一贯的品位遗憾的是,有些内容翻译得不够地道,很不严谨,比如把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翻译为“血管成形术”(含义差别太大了),胃肠道的间质瘤翻译为“基质瘤”,还有些地方感觉译者可能曲解了原著者的意思,怎么看也没看出上下文的逻辑联系。这本书的涉及的医学领域比较多,翻译可能有难度,这时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还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五):现代医学的纪传体断代史

  整本书分为四个平行章节,即对抗细菌治疗癌症,对抗心血管疾病精神病药物治疗这四个板块。正如书名所揭示,都是通过一个个突破案例阐述作者对“偶然”的崇敬。也许正如他在结语中所述,现代美国的科研体制正在扼杀创造和科学的突破,但这并不是我所需要得到的观点事实上本书最大的好处是通过这些重要的案例建立起现代医学及治疗方法的大轮廓,而其中很多发现是和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并不为大家所熟知的。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大程度会被文字表达阻碍,我觉得这倒并不一定是译者的问题,很可能原文在表达上也存在一些瑕疵。但从获得知识说来这本书绝对会让我们这些非医学工作者大有裨益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六):吃吃喝喝总会有病了

  吃五谷杂粮就会得病,得了病就看看《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巴斯德还在做老师时候,有个学生家长酿酒的,他来请教巴斯德他用甜菜酿造的酒不知道为什么都酸掉了。巴斯德就去了一趟这个酿酒厂,这一去不要紧顺路揭开了现代生物学大门,也因此建立了对细菌和疫苗的现代认知。就对事物观察来说,机会只会眷顾准备头脑。巴斯德就是那颗被眷顾的闪闪发光的脑壳,今天世界著名的生物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依然名声显赫。当然了也有割开了前臂的一条神经,只为了记录下来该神经逐渐愈合的过程研究者,这个人叫做埃德温加里格斯波林,他还在读研究生期间吞下喂养管来测试自己食道与胃对于不同食物反应。这种现身说法的研究精神也是可歌可泣,他留给世人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波林图”,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的贡献是把医学领域扩展到各个学科,整个大杂烩的去观察和挖掘病原体。我们在埋怨调侃雾霾的时候,弗莱明人家实验累,打开窗户深深的吸了一口伦敦的雾霾,继续工作的时候,发现了开窗后飘进来的雾霾里含有青霉素的霉雾,这玩意就落在他实验的器皿上。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青霉素是怎么威武拯救地球人的。还有一个养鸡专业户带了一只长了肿瘤的鸡来找劳斯博士,于是发现了这种病毒包含四个基因,作为病毒本来是一种亚细胞生命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由十几个基因组成的基因细胞。然而劳斯博士撞见了癌的最根本秘密,那就是一个基因把正常细胞转化癌细胞,这还只是揭开了盖头一角,可是就是这一角为后来的一系列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小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得了病是结果,医学研究从结果要找出病原体然后再来回制定治疗方案,在这个漫长的科学研究的历程中,现代医学借助了化学物理学哲学,还分支出来了一些列的新学科。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医学也是杠杠的充当了捍卫者的先锋学科,所以,当阅读这些小故事的时候,我们也是用人类进步的知识从身体到精神的武装自己。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七):科普一下吃了就会得病

  吃五谷杂粮就会得病,得了病就看看《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巴斯德还在做老师的时候,有个学生家长是酿酒的,他来请教巴斯德他用甜菜酿造的酒不知道为什么都酸掉了。巴斯德就去了一趟这个酿酒厂,这一去不要紧顺路揭开了现代生物学的大门,也因此建立了对细菌和疫苗的现代认知。就对事物的观察来说,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就是那颗被眷顾的闪闪发光的脑壳,今天世界著名的生物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依然名声显赫。当然了也有割开了前臂的一条神经,只为了记录下来该神经逐渐愈合的过程的研究者,这个人叫做埃德温加里格斯波林,他还在读研究生期间吞下喂养管来测试自己食道与胃对于不同食物的反应。这种现身说法的研究精神也是可歌可泣,他留给世人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波林图”,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的贡献是把医学领域扩展到各个学科,整个大杂烩的去观察和挖掘病原体。我们在埋怨和调侃雾霾的时候,弗莱明人家实验累,打开窗户深深的吸了一口伦敦的雾霾,继续工作的时候,发现了开窗后飘进来的雾霾里含有青霉素的霉雾,这玩意就落在他实验的器皿上。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青霉素是怎么威武的拯救地球人的。还有一个养鸡专业户带了一只长了肿瘤的鸡来找劳斯博士,于是发现了这种病毒包含四个基因,作为病毒本来是一种亚细胞生命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由十几个基因组成的基因细胞。然而劳斯博士撞见了癌的最根本秘密,那就是一个基因把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这还只是揭开了盖头的一角,可是就是这一角为后来的一系列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小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得了病是结果,医学研究从结果要找出病原体然后再来回制定治疗方案,在这个漫长的科学研究的历程中,现代医学借助了化学,物理学,哲学,还分支出来了一些列的新学科。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医学也是杠杠的充当了捍卫者的先锋学科,所以,当阅读这些小故事的时候,我们也是用人类进步的知识从身体到精神的武装自己。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读后感(八):一本医药工作者的启蒙

  连着两周参加跑步和马拉松比赛,占用了较多的读书时间,距上一本书看完8天后才看完这本书,而这本书之所以耐看,是因为此书内容与我的专业和工作息息相关,获益太大了!而我同时惭愧的是自己大学四年以及药房、编辑工作多年,天知道究竟只学到了多少可怜的专业知识!我的药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简直太贫乏了,以致于这本如此基础的医药知识书竟让我像读启蒙书一样大开眼界

  这又是一本极好的有关科学素养之书,本书主要传达的科学素养就是:专心的、定向的科学研究并不一定能出现重大发明,能在研究过程中抓住易被忽略的、偶然的因素并能在主流思想中坚信其正确,才是一位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在科学发现中意外察觉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察觉后而能把握机运的人,则这种察觉是没有用的。每天都有许多偶然事件和机遇发生,由之都可能导向重大发现,但只有少数人能够辨识他们。成功的科学家就是具有识别这种机运时刻洞察力创造性的人,他们能够看出其潜在的可能性,并知道如何把它推向下一步”。所以,“偶然发现如果不伴随着知道如何利用这一发现的敏锐和创造性的心智则是毫无价值的”。

  本书主要描述了出自于偶然因素的许多药物和医学技术的多项发明,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华法林、顺铂、长春花碱、锂制剂、安定等的发明,尤其是抗抑郁药的发明,更是个个都充满戏剧情节,犹如一个个神奇民间故事,即“在寻找某种东西时意外碰上了别的价值更大的东西”,因为充满着太多的巧合和机遇,读起来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而这些故事,我们是很少能看见的,“因为科学文献很少反映这种现实,所以科学著作的常规作法是把科学发现展示为受逻辑理性驱使”,好像这样才不会让一般的人去选择投机取巧之路,而是踏踏实实地去搞科研,但“排除了对出现错误和意外的暗示”。

  本书一再提示的是,“进步的取得往往是在经历了许多错误的尝试之后,而且常常是与长期流行的错误观念对抗的结果。大量医学上的重大发现及全新知识领域和做法的开拓,不是得自于不辞劳苦的实验,而是出于一种偶然,甚至出自一种错误”。

  为什么常规的科学工作不容易出成果,是因为“在常规的科学中,研究者在流行的范式框架内工作,应用积累的知识来明确地界定问题。他们受常识指导,在已确立的信念和方法的框架范围探索问题”,所以很难有突破,但并不是说常规的科学研究是无用的,就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系统地研究是“蓝”,偶然性则是“青”,所以常规研究与偶然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土壤

  而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是因为在研究方法上,“归纳和演绎只能扩展现有的知识。用演绎的方法不可能构建一个全新的观念体系,理性思维只能应用于已知的东西,所有新思想的的产生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因为它们不可预料”。所以,创造性的一种方式是“我已有了问题的答案,但问题是什么?把一个观察到的现象倒过来,去寻找适合答案的问题”。

  ...........

  总得来说,本书就是告诉我们“你需要诚心诚意地起航向着另一个地方,而中途幸运迷失了方向”。

  撰文刘萍 2017年6月1日

  详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1396796543488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