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角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独角兽》的读后感10篇

2018-10-07 03: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角兽》的读后感10篇

  《独角兽》是一本由[英] 艾丽丝·默多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2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独角兽》读后感(一):这里只有黑夜与黄昏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沉浸在深夜的暗与黄昏的微弱光芒中,这是《独角兽》给我的情感烙印。如果拍成电影,一定很好看

  悬崖上的十八世纪黑色别墅和灰蒙的天空,气压极低,仿佛随时都可能劈下一道狭长的闪电。悬崖下是灰黑色波涛汹涌的冰凉海水和暗黑潮湿沼泽,周围是萧瑟的荒凉草地空气中散布着咸腥的海水味。故事发生在这里,这里叫做盖兹,这里只有黑夜与黄昏。

  黎明,在盖兹以外的地方

  ————

  个人解读

  在盖兹,每个人都爱着汉娜,但每个人都自私。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罪恶和自私,罪恶都是汉娜的。即使他们堕落,也是起于汉娜。

  汉娜,只不过是被粉饰成“上帝”的替罪羔羊而已。

  当汉娜的“上帝”光芒不再,她的出路也只有死亡——这就是替罪羔羊的最终归宿啊。

  《独角兽》读后感(二):人物

  爱丽丝,灵与肉分开来爱,简单粗暴炽热

  华菲汉,自恋又自卑,以为自己是乱花从中过不沾一点香的花花公子,毕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迷人,他的"博爱"与"缺爱"的自我矛盾决定了他不能担负不起汉娜圣母形象坍塌以至于匆忙逃离

  玛丽安,来自外部社会热情差点被理想主义失败而浇灭

  吉拉尔德,男女通吃,他才是最会控制人心的一个,彼得就像一个远远傀儡,而司各托才是这部剧的导演

  丹尼斯,可能是因为乡村人的淳朴固执相信报应论的一套说教

  维丽特,带有潦倒亲戚自尊尖刻

  杰姆西和汉娜,两个最大的已知的悲剧,都在年轻年纪剧烈打击而受控于他人

  皮普,也许过于谨小慎微了,那七年他也许也在期待看到自己的情妇惩罚吧,或许像丹尼斯一样

  麦克斯,也许是最能看清局势的的真见者

  其中人的命运像是用自己的角织成了一股绳结,要像打开这绕的越来越紧的绳,只有烧掉最开始打结的地方。

  《独角兽》读后感(三):困兽犹斗

  开始读一本哥特式的爱情

  故事,短短一章,就喜欢不行,喜欢这

  开始读一本哥特式的爱情故事,短短一章,就喜欢到不行,喜欢这种旧式华丽飘下的灰尘气味细致景色描写深入的人物独白。还有默多克喜欢的大海悬崖偏僻被上帝遗忘角落……哲学学者写出的小说,算不上 上乘,但独特风格也可窥见一二。

  把最后一章放了很久才重新拿出。还是很喜欢爱丽丝默多克的文字。之前发生反胃情绪应该是因为句句扪扣人心产生了眩晕感。每个人都需要最后一根稻草毫无例外,可又卑劣的难以想象。

  说再见添加标签时,只写了两个字“救赎”。

  开篇萨特式小说般的意识手法轻易地把读者带入二十世纪英国的理性故事中,后半段卡夫卡式的疯癫、炸裂。命运背负者和期盼被救赎者的交汇,权利分配,迫使势力假意回归,令一切打破界限,进入高潮。然后,连续的死亡点燃了潜藏着的巨大黑暗能量。最后,在震耳发聩的巨响中骤然平静。支离玻碎的分手,为七年的酝酿完成使命传递

  这里有默多克最爱的天涯海角,有神秘莫测危险迷人的大海,有喜欢掌控命运挑战大海的叙述者,有天空和黑色城堡的低音。一切都将在这里展开。

安娜是一个真实迷幻的形象,是美的替罪羊,是上帝的化身,是纯洁的独角兽

  《独角兽》读后感(四):清醒的梦游者

  第一次读默多克,惊喜大过不适

  在一个简短对话作为开始后,文字立即切入了大密度的自语模式细腻情景刻画,像伍尔夫但没有那么极致(包括同性倾向),叙事、心理与景状之间的平衡性让它更像是话剧(就是诸如“一瞥间他们交换了许多信息”略显生硬),群戏的写法充满神经质的敏感,简直像是一条游过各人脑海的鲑鱼,反射着表面的平静下那些灼热与荒谬

  然而,如果以为这只是《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就错了,后半段直接炸裂,卡夫卡式的疯癫,雷雨式的命运交汇,先是缺位的权力突然宣告回归,激荡起无数欲望的暗流,然后,连续的死亡仿佛劈啪作响的鞭炮,点燃了潜藏着的巨大的黑暗能量,以一种振聋发聩方式冲垮了一切,最后,在这种巨响后的平静中,支离玻碎的分手,为这场等待(或是酝酿)了七年的献祭画上句号

  汉娜这个形象真是令人目眩神迷,既邪恶神圣,既诱惑空洞,按小说中的说法,她是美的替罪羊,美在承受身体心灵的双重监禁,因而愈发使自己无力和放弃变得纯粹。她的被囚禁,最终构成了对他人的囚禁,她就像是日食,掏空了光和热,让周围的世界都成为了她的影子。她是Penelope,独角兽与假上帝,只是她根本无法承担这些意义

  而她身边的那些各怀鬼胎的男男女女,他们就像是清醒的梦游者,被各自无以名状的渴念挟持了自己的灵魂,像中了符咒一般浑浑噩噩,又像陷入泥淖一样不可自拔。小说中暗示司各托像一个黑洞,其实,每个角色何尝不是他人的黑洞?在一种高度精神化了的状态中,每个人都追求亲密、又若即若离,无形间组成了一个错综而暧昧共同体,他们无法摆脱的,恰恰是自身对这种共同体表面稳定依赖,以至于“我们大家全都在睡梦中走来走去”。当最终的结局不可避免地到来时,那些自以为出于善念拯救,都释放成无处逃逸的欲望,进而是变形了的恶,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爱如痴如醉,但命运剥下了幻象面具,露出里面的软弱虚伪与自私,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便滋养于这样的罪,又毁于此。

  在审判来临时,有没有救赎?有没有那无上的爱与恩典作者没有言明,但字里行间感到的,与其说是虔诚,不如说是对某种深渊的无力。

  “我亲爱的爱丽丝,可怜的爱丽丝。”

  《独角兽》读后感(五):独角兽

  《独角兽》写于1963年,是默多克早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在默多克众多的作品里算不上上乘,但其作品风格还是能得窥一二。默多克的创作致力于探讨善与恶,性关系道德困境与无意识的力量。在《独角兽》这部作品里,能够看到的是无意识的力量的展现

  小说从一开始即把人引入了一种诡异悬疑氛围。荒僻的海边,两座孤零零远离人世古老房子,周围的景物阴冷而毫无生机,让人不寒而栗。而当随着主人公玛丽安走入这所古老的房子后,一种"有事要发生"的不好预感更是油然而生。整座房子如同一所监狱气氛阴沉压抑笼罩着一层迷雾。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难以琢磨,有点奇怪,有点不同寻常

  玛丽安孤身一人怀着对"高尚生活"的想象来到这里。原本计划是当家教,到达之后却发现被骗了。她的真正职责其实是陪伴年轻的女主人汉娜。跟随着玛丽安的好奇心探索,这栋房子的谜团终于被一层一层的揭开。七年之前,汉娜与邻居莱德斯的少主人皮普•列殊偷情,被丈夫彼特发现后,又将彼特推下悬崖。其后,幸存的彼特让他以前的同性恋情人吉拉尔德•司各托看守,把汉娜囚禁在家。

  故事前半段故事的发展平稳而绵密,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假消息的出现:彼特要回来了。这一消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所房子表面的平静,潜藏的汹涌暗流喷涌而出,故事的局面,人物的关系瞬间发生重大颠覆性的变化,各个人物的真实人格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暴露了出来。

  彼特是一个遥远存在,因为遥远而不那么真实。七年的过程里,汉娜与彼特在悬崖上发生的故事对于旁人来讲始终是个谜底。而七年间汉娜的平静,隐忍,安于囚禁渐渐的在旁人心中虚化成一个纯洁无辜,不可接近的完美形象。她变成了一个如同独角兽一般的梦幻传说。而玛丽安和艾菲汉这两个逐步接近汉娜的旁人,在早已形成的梦幻光环之下,更加难以看清汉娜的真实面貌

  玛丽安是怀着对"高尚生活"的向往来到这里的,她期望通过这种远远的逃离的方式摆脱生活的现状,获得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再只是频频更换序幕舞台。而艾菲汉,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但真实的自我始终飘荡在身体之外。面对汉娜这样一个正在蒙难中的"上帝"般的人物,所有人都失去了自我,把自己的命运主动投入到了汉娜的命运里。玛丽安和艾菲汉表现的尤为强烈

  汉娜这个受难的上帝成为他们共同的信念,他们怀着拯救汉娜的意念,甘愿与汉娜共同在这荒凉的地方生活着。但随着彼特要回到这儿的消息的出现,这种信念终于在经受不了考验之下而崩塌。玛丽安和艾菲汉这两个拯救汉娜的最积极者,以及所有自认为爱着汉娜的人,无一例外变得惊慌失措,艾菲汉这个汉娜的追求者甚至选择逃避。而汉娜的看守者司各托却成了汉娜的救命稻草

  在此之前,他们都只是生活在自己对汉娜命运的虚幻想象里,连同着自己的命运一同被投入到了这种虚幻想象里。当彼特这个人物出现,真实猛然降临。他们逃出原来的迷雾,慌忙进入另一个不太确定的自我里,寻求庇护。玛丽安突然坠入丹尼斯的情网里,艾菲汉转向爱丽丝,发觉自己爱的只是汉娜的虚幻形象。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让故事急转而下。彼特要回到这里的消息是假的,所有人不用走了。这场闹剧似乎又可以恢复平静了。但被推下神坛,揭开神圣面纱的人怎么可能恢复原来的迷惑力量,重新获得在人们心中原有的地位呢。在经过这场地震之后,原本平静生活的根基已经被动摇了,人们对汉娜的信念已摇摇欲坠,一发不可收拾。而汉娜本人在活在别人的想象七年之后,终于也随着想象的破灭而彻底崩溃了。七年的囚禁变成最后毁灭式的爆发,杀死了司各托后,自己也选择了自杀。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看到理性是多么的不可靠。人们总是自以为能够理性的掌控自己的生活行为。但其实在更加复杂而迷雾重重的生活里,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迷失了自我。无意识的相信,无意识的追求,无意识的反抗。但等到一个赫然的真实降临,一切都变得那么错误,那么无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