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面具》读后感精选10篇
《心灵的面具》是一本由(美)布莱克曼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本书诚如作者所言:描述那些防御并且给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可能对实践中的临床医生有用的信息。
2、虽然翻译的不算流畅,但是对有一定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读者而言,还是可以看得懂的。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二):讲义合集
比较失望,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吧。作者提过,这本书差不多就是把讲义编起来出版,所以,很多基本定义都没有具体给(默认学生都懂)而是给出一些特例。这种写法对读者来说不太友好。很多例子也会显得牵强,可能是没办法花时间完整讲述故事,聊聊几笔过后就在下判断,显得很轻率,作为读者会觉得突兀甚至不能认同。不喜欢这样的写法。
已经忘记是哪个论坛推荐的这本书。在犹豫是给“较差”还是“还行”。一般来说我不是那么挑剔的人,可是客观的说,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有些太粗糙,以至于大大影响阅读的顺畅。有时甚至让人忍不住想发火。好在抛开翻译的部分,还能感到这本书内容的丰富和价值,否则真没法坚持读完。对阅读原文没有障碍的同学,或许会觉得这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四):初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一般是因为 自己以上说明的一系列情况出现 然后自身会形成一种幻觉,然后根据这种幻觉形成防御机制 当这种防御机制条件反射般地屡次出现的时候,就证明这种防御机制适应你的情况 然而 这并不代表该防御机制是能对你个人发展朝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想一下子改变这种防御机制是不可能的,只有我们不断进行反省 意识到这种防御机制 使其慢慢松动。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五):国内第一本翻译过来的关于防御机制的书
书中对101种防御机制有很详尽的解读。通过读这本书,在实际工作中,对防御机制的识别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防御机制群,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记得曾奇峰说过,让病人对精神分析上瘾的方式,就是每次都对一种防御机制进行解释。每次对防御的解释,都让病人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一部分问题也得到解决。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六):奇怪翻译集,,
He commented to me that he realized he had vii somehow equated being empathic with being passive, so that he had felt some guilt about being direct in his approach to people he evaluated or treated. 他向我发表意见说他认识到自己曾经不知道怎么地把表现得共情等同于表现得被动了,以致他曾经对自己在处理自己所评估或治疗的病人的方法中表现得直接而感到有些内疚 P11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七):有点总纲的意思
防御是一般来说将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组成部分 想法 感觉或两者移除到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一种心里操作。 防御是一种心理活动,它通常用以防止各种各样的念头、强烈欲望、情绪甚至是其他的防御进入到意识中;有时,某些防御方式,比如认同,也可以被用于心理结构的发展。当人们的自我力量不足时,防御就会被正常情感反应触发,也会被信号性情感反应和创伤性情感反应触发。防御的使用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而且可能对环境适应或者高度不适。它们经常被用于紧急情况下,但是也可能是慢性持续的,就像在一些神经症症状(焦虑和抑郁)中。当它们形成集合,防御机制群将能够解释很多精神困扰的原因,按照多重功能法则:防御是心理冲突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防御本身也是折衷形成。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八):老弗洛伊德学派
一直搞不懂精神分析的科学性在什么地方,一个不讲卫生的少年,通过观察自我发现是对他那过于强调卫生父母的一种持续反叛,置换到室友身上,惹室友来羞辱自己以减轻负罪感。假如他太讲卫生,我想心理分析必然是他内射了他的父母,形成与父母相同的习惯。总之能给你一个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解释,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会比较有效吧。这书看看也是不错的,有些有用的地方,有有一些地方难以令人信服,就像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新的心理动力学,比起对童年冲突,更注重当下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分析,强调自我,较少强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如此看来这本书作者属于弗洛伊德老学派,当然最好还是将所有流派都学会了,取长补短更好。推荐大家看社会心理学,相比此书简明扼要,容易理解。还有一点要说,翻译是来搞笑的么?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九):摘录笔记。
176.
诊断中要评估的自我力量
2.冲动控制和满足的延迟:按捺住性欲、口欲、和攻击的强烈愿望。
3.(初级过程)幻想的包容度:把怪诞的心理缩影和象征符号保留在意识之外。
5.情感容忍度:承受住强大的情感而没有被打垮或者过度使用防御操作。
7.张力容忍度:承受住欲望、良心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而没有激动不安。
8.升华途径的发展:将口欲、性欲或攻击幻想转化为有生产力的活动(例如把想要杀害同胞变为友好的竞争。)
10.对力比多和自我退行的阻抗:面对强大的欲望或情感而没有表现得幼稚的能力。
11.在躯体释放途径方面的思维过程:能承受住情感而不必使用躯体性途径的能力,就像发生在紧张性头疼或肠激惹的情况中。
12.造福自我的退行:能允许一点初级过程(象征的、凝缩的幻想)想法进入意识中以便跟孩子一起玩、创作艺术品或者讲笑话的能力。
13.驱力和情感释放的能力:管理暴怒或享受性交而没有被压垮的能力。
《心灵的面具》读后感(十):唯有直面,才可从容
这本书,算是精神分析较专业的工具书了吧。
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的一种心理操作。曾奇峰在《序》里写:如果说分析别人的防御是一种职业,那么分析自己的防御就是一种修行了。是啊,确实如此。佛说:汝意不可信。原来我们的心灵戴了这么多面具,不可信,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原来,自己也是自己的傀儡。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不可理喻,然而事实却正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自己的主人,而只是自己的奴隶。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却总是莫名其妙无法完成,甚至无法开始去做,甚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我觉得,真的勇士,是敢于直面自己心灵的人。这本书,会让我们看见,也许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自欺欺人的事情,而我们却丝毫没有觉察,甚至还可能为自己的面具而洋洋自得。除了一些危险的或适应不良的防御机制,例如严重的“转向自身”会让我们莫名的想自杀,“否认”也有可能让我们置极度的危险情况而不顾而危及自身的安全;还有很多可以让我们“避苦趋乐”的防御机制,甚至“幽默”、“升华”也很有可能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工具。
当然,面具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我们不需要全部卸下自己的面具,因为“祼露”可能是危险的,只是,我们需要揭起面具,看看自己的真面目,这是对自己的真诚,唯有对自己真诚,才可以真实的安排自己,唯有对自己真诚,才能对别人真诚。唯有真诚,我们才可从容面对世间的一切。
唯有直面,才可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