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饮食经》读后感精选10篇
《名人饮食经》是一本由单守庆著作,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名人谈吃的语录,一个名人与吃的故事,一个关于名人之吃的小贴士,一个关于名人所吃食品的制作关键或吃的讲究。
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单受庆作耗时五年,厚积薄发,讲述名人饮食故事,解析其中人生真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营养教研室翁维健教授特地作序、撰写书评,领袖厨师程汝明、卫士周福明特别题词推荐。
《名人饮食经》读后感(二):单守庆:左执炊 右秉笔
最近看到了中国餐饮文化大师、著名科普作家单守庆先生的新作《名人饮食经》,展卷之后得到了很多切实有益的教训。在我们这些平常人想来,那些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名字的政治名人、财经巨子、文体明星,由于经济条件绰有余裕,日常的饮馔不知该是怎样的一番水陆杂陈、奢侈享受的景象。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在这本书里,单先生主动承担起类似餐厅领位员的角色,带我们走向各位名人的餐桌旁
《名人饮食经》读后感(三):当“吃什么”“怎么吃”已成为问题的时候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荤有“瘦肉精”、素有“毒豆芽”、喝有“假酒”、“伪果汁”……“吃什么,怎么吃”,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甚至是担忧。总体来说,名人饮食安全系数高,而又“长在深闺人未识”。中国餐饮文化大师、著名科普作家单守庆在出版十余部食品科普著作的基础上,历时五年,倾心研究名人饮食,在公开发表的130多篇名人饮食文章中遴选49篇,经过内容增补和“名人饮食语录”、“名人饮食故事”、“评论性提示”、“技术性提醒”四个版块的设置,打造出这本别具一格的《名人饮食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
本人恰巧在王府井书店旁听过单守庆先生关于名人饮食的讲座,了解了《名人饮食经》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听作者畅谈名人饮食的写作体会,交流饮食文化和食品安全的研究成果,受益匪浅。
《名人饮食经》读后感(四):名人其实就是人名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讲几个乡下人在一起议论皇上爱吃什么饭。有人说皇上爱吃大饼,有人说爱吃饺子,最后一个年长者发言说:“据我所知,皇上平常最爱吃萝卜蘸酱,一口萝卜一口酱,要多美味有多美味。”当时笑得不可收拾。从内心里鄙夷这几个乡下人没有见识,又以己度人,封建社会的帝王富有四海,会吃这样粗鄙的饮食吗?而读了单先生《名人饮食经》后,才发现不值一哂的不是那几个乡下人,而是笔者这类自以为知道些什么的人。皇帝家就不吃萝卜吗?满汉全席菜谱里不仅有面饼、饽饽(饺子),也不缺少萝卜的身影。而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还特别爱吃萝卜,在她的眼中,虫草、萝卜都是好菜,因为嗜吃萝卜,还特赐给这道家常食材一个充满贵气的别名:假燕菜。
古代帝王爱吃萝卜,当今名人也不乏萝卜的推崇。著名学者易中天不仅能品三国、还善品萝卜。早在上世纪70年代,身为新疆农垦战士的易中天就以一个白萝卜分切成丝、条、片、丁,再配以不同的佐料待客,竟然也能令食者酒足饭饱,尽兴而归。成名之后,他更做起了萝卜文章,在接受《人物》采访时他说:“我就是一个‘学术萝卜’。萝卜共有3个特点,第一草根,第二健康,第三怎么吃都行。他说,自己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易中天不愧是智者,吃萝卜都能品出思想价值来。
综观《名人饮食经》所记载的49位中外名人的饮食,不难发现名人也是人,日常饮食也如你我一样。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美食家的陆文夫,有着行万里尝百鲜的经历,最后却得出好吃还是家常菜的结论,因为“在饭店里吃三天就够了,在家里吃了一辈子还是没够”。在这里单先生意在通过陆文夫的嘴,告诉读者一个最朴素的药膳原理——吃遍天下不如回家。
《名人饮食经》读后感(五):名人高在好好吃饭
名人往往高寿,而且精力较常人更旺盛,很多人以为神异。不能不令人对名人是如何养生的发生兴趣,坊间也有很多传说。单先生也是吃出健康来的拥护者,但他的研究兴趣不在于名人吃什么,而是名人怎么吃。
老单书中,关于名人饮食习惯的记载有很多,像《梅兰芳喝粥不喝酒》,《乾隆:少食杂食康而寿》、《李瑞芬:吃吃喝喝讲究“十大平衡”》等。其中他最推崇两位老人的饮食哲学,一位是季羡林、一位是袁隆平。
季羡林是中国学人中的人瑞,98岁才魂归道山。其中的缘由:固与其一生淡泊自守的平常心有关,但科学的日常饮食所起到的辅助功效也不容低估。老单在书中透露,季老的饮食经颇为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讲究物不分东西,味不分南北,只要适口,就为我所用。他一生吃饭从不挑肥拣瘦,从不考虑什么胆固醇的问题,但直至去世,胆固醇也没高过。
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副食摄取越来越多,主食日渐吃得少,喧宾夺主的结果就使很多人患上了“富贵病”、“现代文明病”。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饮食习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多年来坚持以粮为纲,每餐必食米饭,并佐以红薯、玉米等杂粮。由于坚持好好吃饭的习惯,所以虽已80岁高龄但仍然是排球场上的健将,还在单位举办的游泳比赛中夺得头筹。
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翁维健老先生在谈到《名人饮食经》一书时说,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令人们重新认识到好好吃饭的必要性。现代人对食疗食补的认识显然存在误区,有把吃饭当成吃药的倾向,他以书中所记某大学化学系教授的饮食习惯为例,如果都像此君那样,吃饭前先算卡路里多少,再算维生素多少,靠数学公式养生,其结果只能是一餐之费高于常人几十倍,而人却瘦成了一只干巴鸡。这样的养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名人饮食经》读后感(六):君子近庖厨
国人讲究君子远庖厨,所以以此泱泱饮食大国,历史留下的关于饮食文化的记载真是凤毛麟角,偶有论述,则多是以随笔的方式散见于各朝各代的笔记小说中,正儿八经儿的著作几乎没有。近代以来,学术风气为之一变,学者关注的目光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细部进行考察,衣、食、住、行均成为时代的显学,尤其是饮食史,更是成为研究者着墨最多的部分。
然而做一个近庖厨的君子并不容易。研究饮食史,需有两个必备条件,广泛阅读与知行合一。广泛阅读,才能在各种书籍文献中发掘资料;知行合一,才能正确理解这些资料的价值和意义。单守庆就具备这两个条件。他是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时又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他左执炊,右秉笔,将在药膳食疗上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与洗练简洁的文字熔于一炉,先后烹制出“厨行天下”书系、《湖广会馆私房菜》等美食文化书,深得专家与读者的肯定。闲来无事,他还为《中国烹饪》、《中国食品报》、《中国穆斯林》等报刊撰写专栏,我是他的这些文章忠实拥趸,期期必读,深为他洗练的文笔、渊博的知识所吸引,每次难免要一口气读完,若问其中滋味如何,自然是读时食指大动,阅后齿颊留香。
现在,单先生将他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结集出版,对广大读者而言,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这本书的篇幅不长,即使从书架上掉下来也不会砸伤人,然而知识含量却不容小觑,每一篇启人深思的名人饮食轶事背后,均附有单先生制作健康饮食小贴士以及他精心挑选的名人饮食菜谱制作关键,这无疑在知识性外,又为该书增添了休闲性和实用性的功能。必须要指出的是,《名人饮食经》在制作过程中秉承了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态度,披阅五载,增删数次,直到付梓之前,作者与编辑还就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不厌其烦地修改,力求传达出中华药膳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