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
《健全的社会》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一):这段话很心理学
摘出一段最喜欢的
quot;我对异化概念的阐述,我从心理学角度对异化造成的心理后果的说明,也表达了这种观点;人退回到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而不具有生产性的性格倾向;人丧失了自我意识而依赖于他人的赞许,因此他趋于求同,但他仍然感到不安全;人感到不满、厌倦和忧虑,他竭尽全力来补偿或掩盖这种焦虑。人的智力表现卓越,人的理性则退化了。从人已有的技术力量考虑,他正严重地威胁着文明的存在,甚至人类的存在。"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二):病没看好,就急着开药方?
两年前弗罗姆的《逃避自由》是我的启蒙书,这本并没有走得比前者更远,反而写得更庸俗了。看前面的部分还以为他有野心写一本20世纪资本主义版的《文明及其不满》,但后来他完全扔开了精神分析,也回避了形而上学的讨论,直接用陈腔滥调(至少现在看来是)去分析经济政治,还像个政客那样花了一百多页去写他对社会的“建议”。他反复强调的不过是庸俗化的康德哲学(有趣的是从没提到过康德,也没提到马克思以外任何哲学基础),兜售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在这一点看来,表面上反美国的他思考方式还是相当地美国的。
近期看的两本美国人写的书也有这些特点:不用艰深的语言,着力写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快准狠地影响一般读者。或许这是我读得太少的偏见,但读完这本书这种偏见进一步加深,曾经的偶像要被我拉黑了。比起简单粗暴的美国分析哲学我还是更喜欢“故弄玄虚”的欧陆哲学。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三):评《健全的社会》
《健全的社会》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如此高的地位是我想去读一读它的原因。读起来还是很吃力的,毕竟年代久远了一些,作者想要举一些例子也只能举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时代(50年代)的例子。但,经典会传世,肯定有它的理由。
看到一段关于“生命”的描述,佛洛姆认为,个人的出生,或者说与母体的分离,其实并不是一个“太重要”的时刻,刚刚出生的婴儿和还在子宫里的胎儿,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分别:都不能离开母亲独立生存,都没有社会属性,都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物需求,等等。一个人的“出生”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与其他人形成社会关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等。甚至,直到一个人死亡的那一刻,他的“出生”才算真正的完成。
如果说,前面的“在物理上离开母体并没有那么重要”的观点,最早我是在在反堕胎人群中听到的,他们认为,生命从受精的那一刻就已经诞生了,堕胎无异于谋杀,因此必须反对。
但,其随后的观点——人,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才算真正的完成了出生的过程。着实令人震撼,一本书,哪怕仅仅能够读到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也算得上是一本好书了。
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发人深省,很少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么充满思辨的讨论。
人人都爱心理学
最新一集的Gossip Girl里,在DAN 的新书出版以后,反思自身问题的CHUCK试图寻找到走出自己孤独人生的路,于是,他在电话里对一位心理医生说:我想我需要你的帮助……好吧,这个片段和情节对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书不是有那么多的关联,但是我想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不论我们拥有什么,不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
很多年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啊,认识你本身。自从弗洛伊德创造自我分析的理论,荣格发扬光大心理学的大旗以来,我们发现,对于自我的认识是多么的重要。尼采说“上帝死了”,是在说自我的觉醒,我们不再崇拜于神的力量,而我们确实也拥有了自我;哲学家们争相想要证明的,不过就是几个终极的命题:“我是谁?时间是什么?”。心理学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关于“我”的问题。
那么社会心理学是什么?以我粗浅的理解而言,就是解决“社会的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论(犹记得应该是这样的名称)阐述人的时候,说:人是社会的人。因为社会的存在,人类才会有别于其他的动物;因为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人际关系的存在,社会文明才有发展和延续……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当物质文明发展,当社会经济水平渐渐步入一个高层次的状况,为什么我们还会不快乐?我们将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否属于“我”?在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中,我们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这是弗洛姆对于社会的思考。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这样一本书。事实上,当我们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在阅读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里面的一些理论或者是作者提到的名字都比较陌生,尽管作为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入门的我们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都有所了解;里面的案例都比较HIGH LEVEL,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其他比较有深度的著作中略知过,当然有些作品也会有略读一二,比如《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我们需要它。
是的,我们《健全的社会》,需要社会心理学,我们需要心理学。
也许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也许弗洛姆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当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最好的作品之一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勇于认识自己的态度,我们应该寻找到自我,我们在社会中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生存下去的原因,我们存在的价值。只有找到了这些,我们才不会迷失在社会的洪流中,我们才可以找到我们的人生的航标,我们才可以构建我们的生命的脊梁。
封腰上的节选的那段话很好:“人们将完全意识到他们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一起行动起来;不过,他们是为自己而行动。自由不会从天而降,他们将为自己去争取自由。”这就是我们爱上心理学的原因吧,因为当我们爱上它,我们就爱上了自己,爱上了生活;我们将会尝试,去为自己而战,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拼搏,去奋斗,去寻找人生的坐标;当我们遇到那些“文明的疾病”的时候,我们将会用我们从本书中找回的自由及自信精神,去找回信仰和改变世界。
人人都爱心理学。
以上,《健全的社会》。
y 林怿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m.22:01
写于粮道街165#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五):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什么?
读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经常会有中枪的感觉:哦!原来造成我心里扭曲的原因是这样!嗯,确实如此!
精神健康的特点是:有爱与创造的能力,挣脱了同部落及土地的乱伦关系,人的身份感的基础为体验到自己是自己力量的主题和动因,能把握自身之内以及外的现实,即能够发展客观性和理性。
1,量化与抽象化
量化:不再关心物体的实用性或美,而是以交换价值代之,例,一百万美元的桥;抽象化,没有适合人类唯独的,我们可以掌握的参考系统存在了。
2,异化
偶像崇拜: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把他的生存状况投射到这些外在于他的力量上。
消费:当我在进行任何创造性的,自发的活动是,比如我在看书、欣赏风景,同朋友交谈之时,我自身之中会发生某些事。有了这种经历之后,我便不同于先前的我了。而在异化的享乐形式中,我自身之中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消费了这个或那个,而我自己则没有什么变化,留下的之时一些对于所做过事情的记忆而已。
人类丧失自我价值感,需要别人赞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成功的,可用的,来获得自我感
心事若是秘而不宣,会是你焦躁不安——不过,这种焦躁不安也可能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因为当你反复玩味、思考、体会之后,你也许会从这种痛苦中得到新的体悟。
心理学的作用一直是发现自我,理解个人,寻求“那使你自由的真理”。、
1,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
我们常常用交易的目的与他人来往,或看待一个人:我同你交往有什么好处,能够得到什么?我用我的努力,也必须相应从你的身上得到些利益,面对朋友,情侣,这些本应让我们坦诚相对的人,却用对待商品一样的态度衡量自己的付出有没有意义,这是社会的一个通病。真正的与人交往应该像《爱的艺术》中描述的一样:理性,有创造力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也难免会走入误区,忘记了自己是谁,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衡量自己时,太在乎外界的眼光了,这就是所谓的丧失自我价值感。心中没办法去肯定自己,尤其当失去了外界的认同时。
2,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在劳动过程中,即在塑造及改变自身之外的自然界活动中,人也塑造并改变了自己。他掌握了自然,并由此脱离了自然,他的合作能力,理性,及没敢得到了发展。他的个性也在发展,学会了支配自己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创造力。
而如今,劳动的目的大多数变成了获得金钱与功名。但是,异化了的工作令人厌恶,并让我们渴望懒惰。“什么也不干”成了很多人的理想。所以说
懒惰根本不是常态,而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实际上,心理疾病最严重的形式之一便是厌烦——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即使得不到金钱上的或者其他形式的奖赏,他也会乐于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花费自己的经历,因为他不能忍受无所事事带来的厌烦情绪。
自发的参与工作。每一个工作者都会是积极而负责的参与者,而工作也讲师吸引人的,有意义的,资本将不雇佣劳动,劳动会雇佣资本。
可以看出,参与是改变工作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对待政治还是工作。只有参与进来,在自身的范围内有感知,才能够热爱工作,关心政治。
几千年前,上帝对一个小部落说到:”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而你选择了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向善的本性以及理性的完善,最终会让我们达到健全的社会。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六):人自身的理性就是他追求完美的力量
购买此书时,把这本书是当心理学来读的,读完后,收获的确实政治哲学上的一点东西。关于人要做自己目标,摆脱奴役,这个尼采的呐喊可以说最为激烈。
在这本书里,让我搞懂了一直没搞懂的官僚概念,书中说道“官僚是管理物和人的专家,由于要管理的机构庞大,抽象的做法不可避免,官僚同人民的关系是一种彻底的异化关系”。关于“异化”,作者认为是“一种经验方式,在这种经验之中,人感到只是一个陌生的人,我们可以说,他同自己疏远”。今天的中国面临的改革实质上就是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官僚制度的各种弊端,比如臃肿,比如无效率,比如公器私用等问题,既然官僚本身就属于同人民疏远了关系的情况,那么改革官僚体制的突破口,看来只有民主和司法改革了,通过司法给社会救济提供最后的正义防线和保护,以避免官僚化日益脱离人民。
书中还有一句话“财产代表着他自己的人格延伸”让自己加深了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在保护人权方面的价值认识。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将于 2015年3月1日起施行,这牵扯到数万万中国人的切身利益,不管是农村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原因很简单,从条例第五条规定的予以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权利涵盖的范围来看,不仅包括城市居民的房产以及其他物业权,更是第一次特明确的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纳入了登记范围,这意味着集体土地使用权相对变得具体不再抽象。由于物权是一种财产法上的绝对权,通过不动产登记从国家层面确认了个人的财产权,从个人角度来说意味合法的物权将获得宪法上的肯定;一个人对财产拥有权利,也意味着权利就是他的财产,即使一个人看上去一无所有,他仍然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有了私有财产权,才有个体的自由,没有财产权,自由就不能存在,因此具有重大的人权意义。
当今社会面临的人格危机,就是作者说的,必须追求身份的一致,即美德就是适应,与他者的一致,恶即与众不同。在这个方面,也许最明显的就是每年流行的时尚,消费被各种专家引导,人不得不从众以显示自己的不落伍和消费能力。
关于理性,作者认为“理性是人以思想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与智力形成对照,后者是人借助思想操纵世界的能力”。实际上,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操纵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尤其人可以离开土地翱翔太空后,这的能力大的超乎许多思想家的遇见。但理性在今天,既然人不得不作为工具,常常也是有心所为但无力可为了。
在人类历史中,尤其在蒸汽机发明出来,西方走出欧洲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到现在依然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还是充满了力量,原因就是作者在书中说的“西方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为个人创造充分体验地个性基础”,既然这个社会人被土地上的劳役所解放,人身获得了自由,西方文化又强调对个体的价值认可与鼓励,自然,西方文明的力量依然势不可挡。当一个社会制度不能提供为人发展提供的社会机制时,人就会反抗,要么激烈要么隐微,消极怠工,迫使改革。
在书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前面的前社会主义者几个思想家,比如傅立叶都比马克思更富有人性上的远见和智识上的洞察力,害怕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结合起来,事实后来确实结合起来了,涂炭生灵数亿,罪恶罄竹难书。马克思三大错误之一的第一大错误就是忽视了人的道德性,对人作出了过于简单,过于乐观,过于理性的判断。实际上,人作为伦理上的存在物,其复杂性是不能用一个公式简单化处理的。斯大林暴政,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运动,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书中也看到,马克思本人自私,狭隘,容不下异见,自以为是等人格上的缺陷和毛病。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七):过度代入导致的灾难
弗洛姆自己是个文化精英,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要么他所谓的“人们”仅仅是跟他一样的精英们,他所谓的“社会”仅仅是文化阶层组成的社会。否则,他就不应该说,“人类所有的情感和奋斗都在试图寻求生存的答案,或者说,他们是努力避免疯狂”。他就不应该说“在人具有了理性与想象力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孤独、隔离、无能与渺小,他的生与死的偶然”。我不仅认为绝大多数的poor families和working class根本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存在目的和意义这种形而上学的问题,甚至连相当大一部分中产阶级、富人、当权者也同样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前者没功夫考虑这些问题,后者当中至少有一半的现实主义者也乐于享受财富和权力这些世俗的乐趣。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现代社会还存在战争,病态。我以为,只看到战争,看不到国家、民族、不同信仰之间的敌视,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剥削和奴役,看不到人们身上的自私自利、攻击性行为,可见他的乌托邦还不够彻底。他说现代社会的自杀和酗酒,是因为对物质富足生活的厌倦。他的这个结论让我自然想起弗洛伊德和荣格对他们的病人病症的总结,认为他们的心理病人,都是出于某种潜意识症结出了错,都不是,注意,都不是遭遇了实际生活问题导致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病人都是有钱人,而且一般是有钱的中产阶级和上层人,生活上的问题有的是钱或人脉能搞定。弗洛姆大概也是一样,病人都是中高层人物,见到的自杀案例也都是中高层的自杀案例,就跟弗洛伊德和荣格一样,以为全社会的人都是如此。
弗洛姆认为,有病的一般都是因为想心理感到隔离导致。这种心理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通过臣服别人,一是通过统治别人,来跟别人融为一体。当然,他推荐第三种,即爱,通过爱来跟别人建立联系。我以为这种关于“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爱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的。有的人出于某种很强的empathy的敏感,可能还需要外向的性格和足够安全感的性格,能有这种对别人的友爱之情;有的人可能出于很高的精神觉悟,同样也拥有这种博爱的心理。“爱”不是人的本能发展的自然结果之一,也不是社会环境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因此一般人都不具有这种人格特点。我很喜欢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我很想认识他们。
总的来说,弗洛姆以为,人有各种需求,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睡需求,还有安全需求、寻根需求、交往需求、身份需求、超越需求。而资本主义社会中,谁会是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以资本最大化为目标,是一种异化社会,人为金钱、物质所役使,许多人的许多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因而社会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他从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信仰多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相信宗教会再度回归,跟Bell的看法差一点就不谋而合。
我以为弗洛姆的看法不无道理,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其一,他高估了人的需求。大多数人不仅没有疯,也没有防止自己不发疯。我看到的许多人从不谈超越,也不寻根,也不想跟大自然、跟伟大领袖、跟国家民族、跟偶像明星融为一体。即使经常抱怨、装逼,也还活得活蹦乱跳的,到目前为止也一点要疯的迹象也没有。其二,他看错了精神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表现。一般来说,人们的人格、心理,是从小时候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假如他或她长大后环境没变化,比如生活状况、周围的人基本没有变,一般这些人并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异样。相比之下,那些小时候父母、周围的人的性格,小时候的生活条件,长大后变成了另一些人另一些性格,生活在另一种生活条件当中,这样的人才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至于抑郁症、恐怖症、躯体转换障碍各种问题,还有其他mood disorder,我以为跟精神分裂症类似,都带有一定的躯体易感倾向。也就是说,带有这种遗传基因,在某种遭遇的情况下引发了症状。否则,我们就应该看到,总是那些遭遇最惨的人得这些心理疾病。然而并非如此。不过反过来说,现在医药发达,吃药就可以解决情绪问题了,尽管吃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心里咨询还是必要的)。其三,他的想法太乌托邦了。人类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前进,必然得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即parenting品质的整体改进和教育的改进,而不会有一种新宗教的来临。Lloyd deMause在The Hisotry of Childhood中确实也提出:That the evolu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 constitutes an independent source of historical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