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婚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结婚吗读后感10篇

2018-10-07 04:5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婚吗读后感10篇

  《结婚吗》是一本由安顿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结婚吗》读后感(一):推荐每一位对婚姻充满向往的人读读

  还没有结婚,被剩下了,看看书里的人物,是否也有类似遭遇,能否走出迷宫

  结婚了,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懂得爱来之不易,懂得爱需要经营

  书里提到的问题,任何人都可能要面对:

  没有房子,婚姻会有根基吗?

  没有车子,婚姻会往前走吗?

  没有存款,婚姻价值打折了吗?

  ……你结婚吗?不结吗,结吗?敢吗?

  ………………

  没有虚构,都是剩男剩女真实记录,值得仔细品味!~

  《结婚吗》读后感(二):什么都可以将就,结婚不能将就

  还记得很久以前的一个下午,在图书馆看了一本叫《你是不是我那杯茶》的小说,只一句话依然印象深刻----什么都可以将就,结婚不能将就。

  这本安顿的《结婚吗》中有14个不同故事,将最常见的“剩下”的原因道出,也许其中只有一两个故事能真的打动你,其他的都跟你沾不上边,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原因,各自有其理解感受人、事、物的方式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篇,“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

  最让我心疼的是“完全接纳的爱是一种奢望吗”,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难言之隐中,却发现,不是只有我才有难言之隐,便不再觉得事情有多大。

  让我比较共鸣的还有一篇,“责任感忠诚比什么都重要”, 也许同样是金牛关系,有些想法会重叠。

  可以很快看完,但不一定会让你觉得轻松的书。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结婚吗》读后感(三):剩男剩女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身边的剩男剩女日渐增多,对于他们,我们却很少了解。我们可以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无法真正走近他们,而他们似乎也时常有意疏离我们。这些与婚姻失之交臂男男女女,基本上都被我们认为是被别人挑剩下来的或因为挑别人最终让自己剩下了的,大多数情况下,还会被我们贴上“古怪”或“另类”的标签。安顿的《结婚吗》给我们披露了他们的情爱行走,也触发了我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深度思考

  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情感隐秘的女记者”的安顿,擅长让受访者最大限度地丢弃心灵面具亲近地把她当作倾诉对象。她以生活中最为醒目又难以言说的现象为选题,带着我们走进受访者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个性化的呼吸。她这一次将目光聚焦在队伍日渐壮大的剩男剩女,听他们真诚讲述在婚姻大门之外的故事,回味在爱情路上的跋涉。这让我们读懂了这群熟悉而又陌生的剩男剩女的爱情故事和心灵话语,也为我们审视爱情与婚姻提供了最为鲜活的生活片段

  《结婚吗》读后感(四):结婚吧

  《结婚吗》,书名本身就透着一种困惑,结婚吗?当然要结。

  这本书是安顿的新作,通过真实的情感实录记录当代人的真实想法,但我读过此书后,却实在想不明白,此类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书中14位主人公都是所谓的剩男剩女,他们都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现在的状态都是,被剩下了,有的嘴硬说自己很享受,但多数人还是觉得委屈,不知自己为什么就这么被剩下了。当然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总是能在父母的,别人的身上找到各种不妥地方,觉得是他们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他们难以踏入婚姻的大门。

  前不久看的一本书,说即使父母真的难以相处,但你已成年,应该学着摆脱他们的束缚,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这些人其实就是在心理上一直是非常有依赖性的,他们无法摆脱多年的生活习惯,于是便把错都归咎到别人身上,仔细分析,他们都来不及成熟,但是这种事情只有自己救自己,只有爱人能陪你一辈子,父母不是你人生最后的归宿

  这本书如果给那些一样是剩男剩女的人看后,只会产生非常坏的作用。因为人总是习惯于从相同的生活经历中找寻情感寄托,当他们看到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一样悲凉身影时,他们会觉得很安慰,噢,原来我这样不是有毛病,我这样很正常啊,你看,别人也是这样啊。他们会自我安慰,而产生更大的惰性

  但事实上呢,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异类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走着人生正常平凡的路,结婚生子快快乐乐地过下去。结婚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恐怖,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多坎坷,更多的是温暖照顾。有人说,一个人无法取暖,即使你独自一人再坚强寒冷的夜里,你一个人的暖敌不过两个人依偎时的幸福。

  其实结婚很简单,完全没有这些剩男剩女们考虑得那么沉重,何况生活本来就是要一步步走,你计划得再周密也赶不上变化脚步,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怕离婚就不结婚,不能担心他会放屁坐马棚就觉得婚姻不美好,这些都不是未婚人士应该考虑的,你应该考虑的就是找个好人,好好地去爱。

  结婚吗?当然要结。

  《结婚吗》读后感(五):为什么结婚

  记得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果重新选择,要不要孩子文章,我的选择是坚决不要。那么结婚呢?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要不要结婚?答案无怪乎三种,一是结;二是不结;三是遇到合适的就结,没有适合的坚决不将就。也许还有第四种吧,我不知道是何种情况。

  围城之内,有其欢乐,有其烦恼,围城之外,有其自由,有其孤寂。至于围城外与内之间,同意有其无奈。要想比较出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其实还真不好说。就看你适合于哪种生活了!贪得无厌地想,如果每一种生活都能尝试一下,然后再从中选择就好了。白日做梦

  《结婚吗》是一本访谈录,作者安顿采访那些“被剩下”的大龄男女。读着这些剩男、剩女们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对这一群体,我多了一份敬重。他们敢于面对世俗,打破千百年来的常规,活出自己的特色。你能不说他们是出色的吗?他们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他们有爱,有朋友,有工作,有交际,甚至有性生活,但他们却再也不想结婚了,原因是什么?各有不同,但对于剩男、剩女单个个体来说,原因却又是那么充分,让你无法质疑。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只要感觉到活得滋润,活得有滋味,何必在意他是不是结婚呢?其实就是结婚了,一纸婚约又能如何?

  他们不是没有恋爱,从初恋开始,一步步走下来,年龄大了,成为人们口中的剩女、剩男,他们不是没有经历过激烈思想斗争,当生活一点点地磨砺,让他们不肯委屈自己,以至于宁缺毋滥心甘情愿享受一个人的生活,活着便有了自己的特色。

  安顿,用一个个情感故事,向读者述说着当今时代一个群体的生活,让我们了解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等一份爱到两鬓如霜。婚姻是什么,是求同存异利益组合?是传宗接代合法途径?人与人直接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经不起用放大镜来看,婚姻也是如此,所以我读完此书后,越发感觉这些大龄男女的可贵!如果放低要求,他们完全可以得到婚姻,就如我们常人一样。越是被剩下,那么要求就越苛刻挑剔就越透彻追求生活的质量就越高。

  爱自己,就别难为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抵住来自方方面面压力。或者是为了自己,无论在围城之外,还是之内,或者中间位置,只要活得舒坦,那就按自己的意愿走下去吧,千万别为了婚姻而放弃自我。

  《结婚吗》读后感(六):听安顿讲“剩斗士”的故事

  安顿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作者。多年之前就曾经追过她在《北京青年报》上登的《回述实录》。我很喜欢口述实录》的风格,真实、自然感人至深。那时还没有几本关于两性情方面书籍,《口述实录》中的情感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本来面目,多多少少摒弃了一些不切实际浪漫幻想。只有了解爱情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把握好爱情,我一直这么认为。在两性情感教科书满天飞的今天,我依然感谢安顿给我上的第一课。

  如果说《口述实录》中讲述的是男男女女间不得不说的故事,那么安顿的新书《结婚吗》就是一本为当今大龄男女青年说出心声代言之作。在这本书中,安顿选取了14个有关都市“剩男”、“剩女”的情感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曾经的伤痛,是受伤后的无奈,还有涅盘后的平静解脱。“婚姻就是座围城,有人想走出去,有人想走进来。”在围城之外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满心的伤痛,但在围城之内也并非都是春暖花开,只怕伤痛会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当都市“剩男”、“剩女”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至少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之内,不必去做过多牺牲与割舍。

  情感这件事呀,真的会困扰人的一生。我没见过从来都不为情感烦恼的人,从十几岁情窦初开,到老态龙钟的相依相伴,人走完这条情路可真是不容易呀。多情总被无情误,很多事只有自己看开了才能够得到解脱。

  安顿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但愿你能看到你想看的故事和其中的逻辑——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相同”。的确,现实中的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使得对事物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别人爱情的中经验教训,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情感的多种多样,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一个个凄婉动人的真实故事,有人从安顿的书中看到了别人的一点点隐私……

  感谢安顿,让我们可以坐在家中读到如此丰富的爱情故事,感谢安顿通过故事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道德、爱情与价值的思考,感谢安顿给我们的平淡生活注入了如此多的感动与心伤。爱情本就是一个写不完说不尽的话题,希望安顿继续整理采访手记,写出更多的新书,让我们在故事中学理智处理情感问题,学会正确的爱与被爱,学会如何收获付出

  《结婚吗》读后感(七):无奈被剩下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最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孩”,列出了几种嫁不出去的女孩:1.自身优秀相貌俊俏。2.一技之长薪酬较高。3.有房有车,独立生活能力强。4.父母健康,无危机感。5.喜欢浪漫,期待传说。6.完美主义,嘴上说看感觉,其实对男人要求极高。7.下班后爱做宅女。8.不刻意与异性距离交流。9.对男人有偏见。10.外表冷漠,内心脆弱。这篇后面还跟了上百个评论。无论搭上了哪一条,结果都是结不了婚,无奈被剩下。

  从微博话题到安顿的《结婚吗》,似乎就是一个浓缩版和一个详尽版的对照。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女记者”,在《北京青年报》担任“口述实录”栏目采访记者至今16年。而此书,便是就都市大龄单身男女婚恋情况的采访实录。14个情感故事,14段不得己的历程。这样的书里,有疑惑痛苦,受伤后的无奈,还有接受命运宁静。婚姻的城,千差万别,婚姻的城,也总是冷暖自知。

  读这样的书,就如同一面现世镜,照出里面种种男男女女的执着坚持,脆弱,疲惫酸楚。他们都是好孩子,他们都被现实撞了一下腰。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还在坚持和等待。这个世界早养成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于是像一张无名的网,结结实实兜住奔跑在岁月大道上的男男女女。无奈被剩下,又有什么错?即便错过月亮,错过了星星,难道还要错过自己吗?好不好,坏不坏,又如何?感情的事,你说我说他说,又如何?无非是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隔着人心白话,站着说话不腰疼。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请长舌与八卦者,包装与讥诮者,多点理解与包容吧。城里城外又如何?无非是各自的乐活,各自的伤痛。剩,非我所愿也。既剩之,又何妨安之。

  读这样的书,其实也是一种寻找,从前行经历者们的姿态里寻找在当下可以安身立命的一点点坚持。结婚是为了幸福,如果为了结婚而将就一场不安宁的婚姻,那又如何幸福?在这样的时代里,在这样追求自在,自我,自由,自得其乐环境里,如果爱情还没有来敲我家门,又何妨多告诉自己一句:“大爱晚成”呢。

  没有行动力,没有结果。没有打破僵局力量,便没有前行的动力,结婚吗?这种前提下,问这样的问题,也只是句空话废话,没有答案。

  《结婚吗》读后感(八):口述实录《结婚吗》

  口述实录《结婚吗》

  安顿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口述实录这个概念就是从安顿的《绝对隐私》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真就没看过这本当年那么火的书。所以在看这本书以前还真不了解安顿的口述实录具体是怎么回事

  开始以为和最近出版的很多关于婚姻和爱情的书一样,都是作者的感悟,打开一看才知道,口述实录确实货真价实。里面记者安顿对每个故事只是加以简单的说明,更多的,更重要更吸引人的都是那西真实的口述实录。作者只是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整理罢了,吸引人的都是那些真实的故事。

  这本口述实录的主题是剩男和剩女,我想凡是三四十岁的人,都能很清楚的说明白,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怎么被剩下,如何选择对象,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就没那么简单了,每个被剩下的理由都不一样,里面千差万别。就比如说小三,每个小三也都各不相同,你说是因为金钱吗,有的更看重感情,有的最后连钱都没有得到,有的根本就是一场欺骗。生活就是这么复杂,让所有所有的理论都会黯然失色。

  结婚吗?我们都想要结婚,可是却都找不到那么合适的结婚对象,要是找到了,以为中了大奖,可是结婚以后也会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天底下并没有两个合适的人,从来也没有过,只能够去互相适应互相碰撞,等碰到头破血流,也就互相适应了。那么结婚吗?很多人恐惧了,还是等等吧,一等就剩下了。

  当你沉浸到他们的故事当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剩下真的并不重要,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问题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没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我们依然可以活着,而且也活得不错。那么为什么说人家剩下了呢?结婚吧,不结婚吧,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怎么过都是一生,那种人生更精彩,因为你只有一辈子,无法去比较,所以也就不用考虑什么得失优劣,有时候还是相信一点命运,更好。芸芸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幸福还是不幸福,其实也都是自己的感觉罢了。

  《结婚吗》读后感(九):从绝对隐私到结婚吗

  昨晚偶然翻看安顿的新书《结婚吗》和《原色》,只是在线阅读了几个故事,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不停的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涉及感情,涉及相亲,涉及身边最普遍而我又最逃不过的话题,我才发现,原来没钱的人和有钱的人烦恼竟然是类似的,都没有安全感,都会寂寞。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大家都想紧紧抓住物质的东西让自己变得安全一些,保险一些,殊不知物质再富有,也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看了几个剩男剩女的故事,本以为自己够挑剔,才发现有些人更甚。是不是年纪越大,读的东西越多,眼界越宽阔,对身边的人和事要求就越高,对细节不能容忍,这样才显得自己的优越感和高品位来?然后就成了那个曲高和寡的人。那又是不是有些人只是期待普通的生活,在这个大都市里遇到那么多不靠谱的人变得困难以后,自己也变得不相信而也成为了那个所谓的不靠谱的人?还有更可笑的北京小市民,觉得所有的人选她儿子都是为了那所谓的房产。这也是我不想找北京人的主要原因。户口,房子这些明晃晃的字眼,难道有了就可以换来幸福?人难道一辈子为虚荣心和物质活着?还有看到一对生活理想都不同的人同居在一起发现不合适后,男方的痛苦,我也算理解,哎,幸亏只是同居,如果结婚才发现不合适,那得代价又有多大?如果双方的结合只是满足社会舆论下的条条框框:有房有车有户口,工作稳定,高富帅,白富美,看起来很美很幸福的生活难道就能代表后半辈子真正平静幸福的生活?我质疑,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如果不是以爱为基础,只是打班过日子,那么终有一天,一点小小的涟漪将会打破生活的平静,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大家都觉得分开的代价也无所谓吧?精神上的伴侣是不是在现在的社会变得是一种奢求?我不知,看了以后,有时觉得人心真的很可怕(又怪我悲观主义+阶级斗争),说人性本恶,其实不无道理。条件好的人,怕不好的人占自己便宜,条件不好的人也看不上自己的同类,人都想往高处走,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限的资源内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偏偏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由于人口问题,所有的资源都变得稀缺起来,于是有人的道德感没有了,而浮躁的社会对这些人采取的是纵容,于是乎,每个人渴望的那普通、平淡、纯真的生活和幸福变得难能可贵起来。

  记得当初看安顿的书还是刚刚来北京的2001年,绝对隐私里的故事觉得离自己好远好远,带着好奇心看完了那本书,总觉得书里的故事比电影里精彩,才明白那句“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义。而10多年过去了,安顿再次出书时,我竟然也成为书里代表的一员,但我还不想被这样的所谓的社会舆论所击垮,而随波逐流。路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开心幸福与否自己心里最清楚,我也不想为了下一代而牺牲什么,把自己这辈子过好,不要留有遗憾,才是最重要的!

  《结婚吗》读后感(十):如果的事

  岁月从来不曾惋惜自己的流逝,人却不然。来源于时间在身体上的刻痕与心灵上的雕琢。

  没有经历,永远不可能去体验真正的触觉感想。更多的是从他人的讲述与文字间的描绘去观望,只能是知道却不一定会了解——这就是书本给予我们的“如果”。

  从毕业开始,断断续续的接到各种请帖,儿时伙伴的、同学的、好友的,对我来说,似乎没有一个时间的过度,就已经占到了围城之外,望着门口。当然,有比我小的朋友结婚了,也有比我大的朋友没有结婚。

  婚姻,不一定是年龄的问题,虽然人们常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究竟什么是“大”呢?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那只是我本人看法,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人、社会的一种普遍潮流——忽然想起来,室友姐姐对我说的那句话:“等你到25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分水岭,如果还没有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会觉得自己被剩下了,嫁不出去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有资本,你会变得着急、不知所措。”

  和安顿的《结婚吗》这里面的许多主人公的想法相似,我并不认为,过了大家都以为该结婚的年龄不去结婚一定是有什么缺陷——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每个人结婚的标准不一样,物质一点就是找一个长期饭票或者提款机,精神一点就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爱的人。我们不能说他们的想法正确或者错误,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心灵状态不同。有的人就觉得不结婚没有一个家人生就不完整、有的人觉得宁缺毋滥、有的人还觉得无所谓、还有的人是习惯一个人的孤单。

  书中讲的是很多人的故事,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比如男孩子妈妈的苛刻,有的是因为个人的挑剔比如自己追求心灵节拍上的和鸣,有的是因为“自卑”比如身体上的疤痕等等。作者并没有论述结婚与否的种种,更多的是将笔者自己抽离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所讲述的事情。而她的描述,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于不婚者、单身者的一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一种“剩男剩女”魔鬼化的标签。而这种包容却是这社会上难得的心境,并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是恶意的揣测与讥讽,而是在一种普世的价值体系之中,他人对待个人问题过渡的关怀。

  而对我来说,看书是一个引发思考的过程。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要结婚或者怎样。

  作为看客的我,会在这些故事当中想象,也许几年之后的我会是其中的某一个人。或许,我是一个更追求精神上契合的人。去年和某人聊天后的感想,用来总结我对婚姻看法最好:“婚姻,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强行赋予我们的契约,她不等于爱情,甚至可以和爱情没有关系,两个人结婚可能是因为利益或者欲望,但是也可以是爱情的进一步升华,帮助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的一个助燃气。”

  结婚吗?是为了什么?可有深沉的考虑?你是缺一个避风港用来堵住言语的揣测?还是缺一份爱情的升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结婚吗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