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控力:实操篇》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自控力:实操篇》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8 03: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控力:实操篇》经典读后感10篇

  《自控力:实操篇》是一本由(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著作,黑天鹅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控力:实操篇》读后感(一):可能是伪书

  原因一:《版权信息 》没有原书名

  通常,翻译引进的书籍,在《版权信息 》会附上原书名,例如:

  《自控力》的原作名: 《The Willpower Instinct:How Self-control Works,Why it Matters,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自控力2·瑜伽实操篇》的原作名: 《Yoga for Pain Relief: Simple Practices to Calm Your Mind and Heal Your Chronic Pain》

  而这一本在版权信息中并没有出现“原作名”和得到授权的原出版机构信息。

  原因二:Amazon搜索作者 Kelly McGonigal 找不到这本译作的原书。

  因此,很怀疑这本书是伪书!

  希望出版机构解释澄清一下,谢谢

  《自控力:实操篇》读后感(二):1小时=45+15分钟

  几年前,《自控力》这本书籍风靡全球,几年后,同样出自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本书主打实操篇,但整本书读下来,除了看到几处专业名词以外,实在枯燥乏味,标榜的实操也不知在讲些什么,至少是与我而言。

  书中提到,提高效率改变身体姿势,即可改变思维模式有效能量姿势,便于更有效的工作自信自卑都有其动作和姿势,运动员获得成功,会伸开双臂狂奔,犹如雄鹰自由驰骋,展翅高飞,拥抱成功喜悦,拥抱蓝天白云。受伤难过时候,甘愿缩成一团,犹如刺猬,躲在安静黑暗角落。户外或者天花板宽敞空间,适用于思考宏大或者有创造性的工作,封闭的空间更有效于缜密细致的思维工作。利用这些空间和姿势的优势,更有效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45分钟工作,15分钟休息劳逸结合,上课一节课刚好是45分钟,15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午休承上接下,短暂的午休有利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更好的工作。

  我们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众口难调,一个顶尖的厨师做出来的菜肴,也不能符合所人的口味追求,有人嫌淡,有人嫌咸,做好自己才是最真实,最实在的。每个人最在意的都是自己,他们看重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未必重要。而他人于自己而言不过是萍水相逢过往云烟罢了。穿着自己的风格相符的服装考虑自己的爱好舒服自在最好,而非考虑别人。

  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经验水深水浅,唯有自己尝试着过河一次才知道,前车之鉴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唯有实践和亲自尝试才是真理

  鸭子综合征,尽自己所能向周围人展示优秀一面表面看似沉着,自信满满,但内心拼命想要追赶上周围人的一种状态。像水中的游泳的鸭子,水面向上,轻松游来游去,但水面之下,则拼命扑腾。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里面的女二,外表看似性格好,身材好,却也是陷入了鸭子综合征,减肥吃药泄吐,为了维持美好形象压力越大,经济条件越大,且生活水平也也高,这种情况在北上广的大城市中,较为显著

  侵入性发刍,主观不想回忆但却总是想起,意图性反刍,如果没有或者,如今要是那样就好了。试想过你是否有过?

  面对失败,内心总要回避,逃避失败的想法。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避免产生冲突,而选择刻意不做。像鸵鸟一样,把头藏在泥土里,逃避不是一种方式,面对才是。打破失败,挣脱连锁反应。太过看重失败和评价而不断陷入死循环自掘坟墓。比起成功大家更在意的失败,比起优秀更在意缺点,一张白纸上面,黑点是最为耀眼的,相反,溪水白天鹅也最为特别

  控制自我,保持身材,控制时间,掌握未来

  《自控力:实操篇》读后感(三):时间管理无非自知者

  这本书是《自控力》的实操篇,就是行为指南,力图解决我们无法将心愿付诸实践这一问题。本书的副标题是“斯坦福高效实用的25堂心理学课”,像是作者课堂讲义的精编版,从拖延症、目标设定处理压力到沟通障碍,再到如何获得自我认同,看似杂乱零散,其实作者想说的就是一句:扫除障碍,开始行动

  这本书讲的是时间管理,却没有给予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而是告诉我们真正高效的时间管理是高度个性化的、也就是因人而异的,但最最效的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对自我的深刻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的,古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本书讲的是自知者明。

一、自知者明,需要“知”的是哪些呢?

  首先,你无需做到尽善尽美接受自己无法把事情做到完美这一事实。我们常常望着成功人士履历想象他们把生命中的每件事都做得漂亮无比,这是一种幻想,会破坏掉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接受自己无法把每件事考虑周到,无法在每个需要全力以赴场合勇往直前、无法把办公桌收拾井然有序、拖延该做的事情……总之,不要在自责和愧疚花费任何一点精力

  一个有效率的人可能是一个邋遢的人、一个害怕挑战的、一个爱焦虑的人……总之可以使任何人,但他做了一件事:在给事情排出优先级别,如果不能做最重要的,就做次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事情,常常让我们既期待又害怕,因而往往被无限期拖延。作者认为这样没关系,我们可以找出比这件事重要性次一点点的事情做,她把这称之为“有效率的拖延”。之所以说拖延也是“有效率”的,是因为它使我们一直处于行动状态中,而且避免了过重的心理负担,通过做好这些事情,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和“休憩”,反而能够思考并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情。

  其次,克服拖延的一个好方法,是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目标,真正有价值的目标是与你的价值感、情感理想自我相关联的。“做某事对我来说有某种好处”,对我们来说还不够充分,“做某事可以使我成为我理想中的人”,或者“能帮助我实现梦想”则更有说服力一些。

  为此,我们需要“日三省乎己”,了解自己心底渴望究竟是什么、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自我价值、某个目标与前面这两者有何关系。确保目标具有高度的价值,能激发调动我们的内在动机,是行动之前、行动过程中以及行动终结之时都需要持续做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高度的觉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与你的内在联接”。这一点真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作者给出了几个实用建议

  第一, 在思考(目标) “是什么”之前,先想想“为什么”

  第二, 设定具体的行动目标,采用小步递进的方法开始行动,即使第一步做的不够也没关系,记住,不要花时间在内疚上。

  第三, 把成长作为目标,可以调整或改变具体目标。这样可以避免自己拘泥于具体目标,反而与心中所愿渐行渐远

二、接受自己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这个事实,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这个观点也是老生常谈了,道理谁都懂,很少人做到。

  作者给出的指导意见

  1. 不要就“是否该去追求目标”而征求意见(比如“这个想法好不好”),而应就“如何达成目标”去寻求建议。

  也就是说,追求什么目标这是个人价值观问题,是你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达到是路径问题,才是可以借鉴他人经验的部分

  2. 所有重要的目标中,都设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

  这句还是在说价值观,你应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

三、成长型思维才是一个人百折不挠秘密武器

  作者在斯坦福大学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就是不惧怕失败。斯坦福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会学生这一点: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将焦点放在原因分析和弥补措施上,亡羊补牢是最深刻的学习。成功不需要尽善尽美,失败乃成功之母。

  具体措施:

  1. 即使失败了,也不要以为是自己能力不够。

  2. 直面困难,知道这是自己收获成长的绝佳机会

  3. 不要后悔所犯的错误,而要更多地关心所犯错误的内容是否有修复错误的可能。

  失败会给身心带来负面影响,消除这种影响的方法就是:想一想,为什么觉得那个目标、角色、关系很重要。

  这样的思考能帮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比眼前更大的目标”,就是比个人目标更远大的目标。将眼光长远,目前的困境就是小坑了。

  具体措施:

  1. 当经历具体失败或挫折时,不要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会转移你的注意力,使你放弃目前这个目标,或许是对你来说非常有价值的目标。

  2. 思考“为什么觉得那个目标、角色、关系很重要。”能帮助你思考更深层次、更为本质的价值观问题,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首先得知道罗马在哪儿。

四、不要怕,压力不会使你过早死亡,但对压力的过分焦虑则可能会。

  很多研究表明,压力不会使你猝死,只有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人才健康受损。

  承受压力是过有意义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会让你生活得更充实潜力得到更大的开发。面对压力,坦然接受,比惴惴不安要好得多。

  具体措施:

  1. 认识到压力无可避免,并理解压力的积极一面:更强的行为动机;使人更敏感,对悲喜感受更深刻;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于危难处真情;压力与人生意义有关

  2. 如果想要缓解压力,可以:做运动,与喜欢的人相处冥想、瑜伽、按摩参与社会活动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方法,比如,重塑你的工作——改变你对工作的认知,将工作与你的意义体系相联系,使得工作重新变得有趣、有意义或者价值;甚至还介绍了使自己放松下来的身体姿态,以及如何与同事沟通的具体做法,无非是给人参考罢了,因为倘若你能“认识你自己”,自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无非是告诉你:别担心,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尽管尝试好了,你用不着和别人一样,能让你感觉好的就是对的方法。

  因而本书的主旨无非是,以你自己的方式,以最小的负荷,开路!

  《自控力:实操篇》读后感(四):25节高效实用的心理学课,手把手教你如何夺回人生主导权!

  文/Carrie流浪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总是说到就做到,并且还把事情做到极致,而你却时常控制不如自己?

  比如说,别人想戒烟就能够戒烟;想减肥就能减肥;想学习就能立即开启“自闭系统进行专注学习。

  而你却拿起书来,准备开启学习模式时,微信叮咚叮咚响起,手机屏幕显示“你收到一条微信消息”,这时,你立马停止看书,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是什么新消息。

  当你想减肥,却总是忍不住会嘴馋,一会儿想吃点这个,又一会儿想吃点那个。

  很多人会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又不能怪我,也不是我的错啊!这是我的本性。”

  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曾说:“我并非超人,但是将所有想做的事情全部做到了。

  这位凯利·麦格尼格尔,就是畅销书3,000,000册《自控力》的作者。

  作为自控力研究专家的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书中,告诉人们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自控力为何如此重要。而这本书偏向于理论,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从理论地学习到活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点的难度

  于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把理论运用生活中,达到学完即用的效果,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又完成著作《自控力·实践篇》。

  这本书注重的是如何将自控力运用在生活。全书内容很接地气言语通俗易懂,书中的理论和案例操作性极强。

  在书中,作者通过5个章节,25节心理学课程全面且系统地给我们讲述她是如何利用自控力的规律与压力共处,激发活力,摆脱上应排除干扰,把心理学带到生活,实现高效的工作与生活。

  接下来,我们跟随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步伐,一起深入探索我们该如何从自知到自控,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我们常说,思维决定高度和格局,思维决定人生。

  1.我们该如何建立高效的思维方式?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说:“做事情之前,先想清楚自己是如何工作的,什么才是你想做事的东西。”

  也就是说把“应该做的事”变成“我想做的事”。想要做到这一点,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知道制定有效的目标四大法则

  法则一:思考自己“想要获得怎样的成长”?

  法则二:在思考“是什么”之前,先想想“为什么”

  法则三:设定具体的行动目标法

  法则四: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比如减肥,第一步:我们可以先想一想,减肥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第二步:然后再想想自己为什么减肥,这样做,背后隐藏的理由是什么?为了爱人的欢喜,还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还是另有其因?第三步:想要达到减肥的效果,每一天每一餐要吃多少?运动量又是多少?

  第四步:当我们在行动时,还可以接受他人的外来帮助。

  其次,就是提高自己的动力。

  有人会说我明明就是很想减肥,但是我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最关键的就是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说,改变对减肥的看法,或者说,奖励自己。

  总之,就想让自己做事件时有强烈的欲望和干劲。

  最后,我们还需学会建立成长型思维。

  即是通过自我挑战的方式来激发自己的潜能的一种思维方式。

  比如,在减肥中,我们可以不断增加运动量。我们可以先让自己散步,后定时定量加大运动量。比方说,先每天100米、后200米、300米等。

  总之,要时刻问自己,你想要做出多大的变化和改变?为什么期待这种改变呢?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此外,剑圣喵大师说:“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与情绪为友,不做情绪的奴隶。”

  2.如何与情绪做朋友?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说:“如何看待情绪才是关键。”

  情绪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它包括喜、怒、哀、乐、愁等。情绪也是一把双刃剑。

  由此,作者在书中谈到,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压力、不安的情绪、紧张感等,但是倘若我们能够善于情绪,情绪则有助于我们成长。

  比如,面对挑战时,我们会心脏砰砰直跳,呼吸也变得急促,感到身体有些紧张,这时,我们会集中精力的去思考,现在该如何行动才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举个例子,面对考驾照中的科目二里面的五项考试,我们会因为有难度、容易挂科而紧张不安,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紧张感来集中注意力完成考试项目,而不是将其视作为会出现岔子的先兆。

  翟鸿燊大师在《大智慧》中说:“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3.如何跨越沟通的迷思?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书中语重心长给我们讲述:

  高效地提出意见,能够帮助对方了解自己;

  有效的道歉,能够增强信赖感;

  非正式的沟通,闲聊也有助于构建社会资源关系;

  言行一致不仅是我们的目标意图以及心理韧性的源泉,也是强化组织内在人际关系的方法。

  比如,作者说,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可以善用提出意见的四个法则。

  法则一:先询问对方的目标是什么?

  法则二:让对方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

  法则三,问一些能够让对方心情变好的问题。

  法则四,在“是否存在令人失望的地方”进行提问。

  举个例子,在会议中,领导提出了一个众人皆反对的新项目。这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有效提问。

  首先,我们可以问:“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其次,“这个项目对你来说意味着是什么?”

  再次,“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事情?”

  最后,“这个项目有哪些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在哪些地方改善?”

  可见,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大家梳理沟通的思路。

  综上所述,作者从提高思维方式、与情绪为朋友,以及走出沟通的迷思,这三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提高自控力,来把控我们生活当中那些看似我们控制不了事情。

  说到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吗?”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非就是“确定的人生”与“不确定的人生”的区别。那些厉害的人,只不过是在某个领域比你多了点确定性,而你却心中没有答案,犹豫不定。

  《自控力·实践篇》这本书,就是让我们轻松学快速地学会夺回人生主动权的法则,以此来让我们的生活中多点确定性。

  《自控力:实操篇》读后感(五):训练完自控力,然后呢?

  我记得有一阵子,所在的各大宝妈群都在传播一则视频,李玫瑾教授讲的一则育儿的(大致意思):对于女儿吃糖,她会建议女儿每天只吃一颗或者几天不吃,这样后面就会增加获得糖的数量。(源自Walter Mischel博士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叫什么?延迟满足。

图片截图自搜狗百科

  这是我对自控力的第一次接触(没错,延迟满足是自控力的一个方面)。

  后来接触到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凯利 麦格尼格尔教授的《自控力》。

  可能有同学没看过《自控力》(看豆瓣,评价人数算很高了),先来介绍下作者:

斯坦福大学教授,《自控力》源于其在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

  这本书中把自控力阐释为:我想要、我要做和我不做三个方面。

  举个例子:我想要跑步健身,我要买合适的装备、固定时间去跑、预备跑多少公里,不要找借口不去跑。

  我觉得简单点,就看自控力这个字面的意思:自我控制的能力。

  说真的,看《自控力》这本书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10周的时间,跟着书里面的章节进行自控力训练。

  自控力可以训练?没错,自控力呢,就像肌肉,天生就有,可也得后天训练,不然用进废退。

  可是光训练了,总觉得少点什么?

  这不,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控力》里面解释了自控力,也分析了原理,还带着大家训练自控力。等大家的自控力训练的差不多了,该实践了,就出了这本《自控力 实操篇》!

  在《自控力 实操篇》中,作者一上来就提出她的办公桌总是乱七八糟的(我下意识回忆起自己的办公桌——猜对了!也很乱),她的观点是“别总想着尽善尽美”。

我们往往很容易饶过别人,更容易的是:自责。总是觉得自己这里不够好,那里也不行。比如办公桌,乱着怎么了?还不是怕别人嫌乱?怕别人说自己邋遢啊啥的?然后,就在自责中继续乱下去,情绪也越来越不好,导致做事情都拖延了!

  看到没,一连串的恶习啊!

  如果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我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让别人都满意——让桌子乱着呗,我是不是就能该干嘛干嘛了?因为没有了心理负担,就没有了负面情绪,可以专注在我要做的事情上。

  对,是我要做的事情哦!

  作者接下来提到的触动我的就是:不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最让你在意的事情往往特别容易带来压力),先做其他任务。作者还给这样的方法起了名字“有效率的拖延”。

  我们往往惯于把最重要的最紧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这件事是必须去做的。可有没有发现,什么事情一沾上“必须”俩字,总是让人不情愿去做呢?

  前段时间我和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一进家门就高声让我去开灯,每次我的手哪怕都快挨着电灯开关了,我就是不想如她意,我反而缩回手就是不去开灯。直到女儿学了教训,进门不再高喊“开灯”我才又恢复进门就开灯的习惯(毕竟现在天短,进门已经天黑了呀!)。

  读了书中这段话我明白了,因为女儿的话语,把开灯这件事从“我要做”变成了“必须做”,我就不情愿了。

  所以,作者就巧妙的把“必须做”的事情往后排,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情愉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还有事情要去做,那么就把“必须做”的事情变成了“我想做”,如此一切就简单了!

  其实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讲,并没有特别震撼,说真的远小于刚接触《自控力》的时候。读了《自控力》,真的是颠覆了我太多的以往认知,让我意识到我自己有多好(嘚瑟下~~)

  可是,当我读到第22课(这本《实操篇》有25课哦~~)时让我觉得这本书哪怕没有一个有用的点,就这一课我都值了!

  对于这课的内容,相信女性朋友们都会感兴趣的,因为作者讲的是服装。这节课简直让我对于学术杰出的教授又一次刷了三观(第一次是看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这位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年轻时候可是各种颜色加身的主儿,尤其喜欢荧光色衣服——我到现在也不能接受这么明亮的颜色。关键她是穿去学校!发色最喜欢的是粉色,当里个当。

  更绝的是,作者还为个性着装找到了理论依据:服装认知力。

由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发现,服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我角色认同的能力。

  看!服装的地位,嗖嗖嗖地涨上去了!

  突然想起来革命年代的口号是“不爱红装爱绿装”,穿上军装的同时也就代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军人这样的角色呀!

  在书中,作者一再的强调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哈哈,那我就可以从服装着手咯!重新整理自己的衣服,断舍离的标准就是那些不能让自己自信、不能让自己愉悦的衣服,同时给了我再次买买买的理由。

  说一下这本书的缺点:

  第一个,同《自控力》一样,作者一如既往的有点点啰嗦,叙述详细的反面;

  第二个,每节课后都有要点总结,有些“法则”感觉过于简练,没有达到总结对应段落的主旨意思,不知道是翻译不当,还是作者自己就是这样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