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学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八十年代中学生》是一本由任曙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一):==
天涯推荐。一本摄影集,同时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感觉很奇妙,在80年代,校方会允许一个摄影记者进入校园,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学生们作为被拍摄的对象,虽然可能开始比较戒备,但是留下来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轻松和随意,还有那个年代所独有的风华正茂,让人感动。
嗯嗯 很喜欢······是80时代的结构,怀念思索的结果······································ ······································································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三):在文字之外
对于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东西,除了文字的复述和描摹,图像能够留存的信息和记忆常常在文字之外。这本书一定有一群特殊的读者,他们无需借助文字的注解,就能在书中那些图片中找到很多曾经非常真切的东西,而因此触动的回忆更是在文字之外。
时光不再,曾经亲历的的岁月绝非载写历史的那些文字那么隔膜。上世纪的80年代,诉诸于宏观视野的景象是云谲波诡。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学生而言,更大的波澜恐怕都在个人的记忆里,更在历史的文字之外。
关于本书的内容和照片,其实已经不陌生,在《读库》中感受过一遍了。也正因为此才会再买下此书,因为是在是非常喜欢。
而这一回,
一边翻看这书,一边在揣摩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20多年前的数年间,静静地做完了一件事。而后就把这件事封存起来,一存就是20多年。然后拿出来,热闹一番。人,继续归于平静;照片们也继续归于平静。
淡淡的忧伤,呵呵。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五):模糊的记忆
八十年代,我还是混迹于单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小屁孩,对身处的周遭一切几无认识,只留些模糊的记忆。因此对“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影像并无太深感触,乐趣只在发现熟悉的小细节。沙石操场、白球鞋、红领巾、黑板报、主题班会、大扫除时爬上桌子擦玻璃,都是我熟悉但几乎遗忘的。
好像是一年级时,老师要求校运动会开幕式统一穿镶白条的蓝色运动服,一时间小城商店供不应求。我只买到纯蓝没白条的,当时小小的审美眼光怎么看都觉得难看,沮丧到要哭。妈妈买回很长的白鞋带,缝到袖管和裤管上,最后让我美美地去了学校。可惜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不知有没有谁,拍过“九十年代中学生”?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六):筆記
- 被這本書吸引, 很大原因是因為那封面. 不是嗎? 窗邊的女生, 樸素的衣著, 光暗的對比, 半截裙下的身體剪影。既有時代的氣息, 也有情慾的隱喻, 加上那書名, 很難按耐得住要據為己有。
- 那青葱的氣息, 樸素的校園生活, 在作者'抽離/客觀'的鏡頭下很有味道。作者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去記錄一家中學的情景, 很是難得, 加上現在對八十年代的嚮往(以及對現在的討厭), 不難想像這輯相集所引起的'懷舊'情緒, 或者更多對時代的思考。
- 照片集中, 女同學的剪影照我最有感覺, 當然有情慾的成份, 但也不無回想起自己中學時的一些片斷。此外, 一些窗邊逆光的照片亦是十分有意思的。作者挺喜歡影同學的背影, 特別能顯示出他作為旁觀者的身份。
- 我總是警剔自己不要對一些'年代'有太多懷舊的情意結, 但不能否認80年代的大陸, 好像真的挺值得嚮往。查建英當年編的那一套書, 不就是最佳寫照?
- 封底的那張照片, 為80年代最後一年的六月中北京一所中學裏的走廊, 空無一人。我想, 作者、編者已表達了他們的信息。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七):感谢任曙林
二十分钟前,我在地铁五号线上第二次翻着这本书,热泪盈眶。虽然我现在为眼睛干涩的问题深深苦恼,这次却不是因为自己刻意制造哈欠,来让眼睛有些许水分。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你们那么年轻,那么美。我不禁想知道,是你们本来就这么美,还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你们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魅力?少女身材瘦削,胳膊纤细,小腿笔直,男生们的脸上则带着那个年纪男生特有的无所畏惧、好奇和稚气。在教室,在操场,在走廊,你们或肆无忌惮地大笑,或静悄悄地讨论着某道题目。穿过二十余年,那种气息,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见。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一本大部分是插画,或照片的书并不值得去买。而现在我为这种心理找到了一个解释,即那些插画、照片不够好。如果可以有十颗星的话,我会给这本书打满。这本书我已经翻过两遍了,我决定去买一本。
前天还是在地铁上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最后几张摄影师自己的照片,年轻的照片,下一页突然就翻到了去年展览时他的照片。很矫情的说,我又很想哭了。上一页还是那么青春逼人,英俊帅气,神情中透着一股桀骜的任曙林,翻过一页,已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感谢你留下来这些照片。幸运的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有人记录下来你们,可是有谁来记录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八):用图文记录的时代更深刻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末一年,作者任曙林以长达8年的追踪,为我们留下这批珍贵的影像。书中收录了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80年代的气息,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80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陈丹青评价本书说:“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影像中,就我所见,第一次,有位摄影家如任曙林,使他的镜头所对准的每一位中学生仅仅只是少年,仅只意味着年龄,带着唯年龄所能赋予的全部生命感,饱涵青涩岁月的萌动、稚弱、希冀,以及唯少男少女浑身蕴蓄的神秘感。”这二十多年间,还有哪位摄影家亦如任曙林在窥探少年人的身影与内心吗?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九):无法复刻的青春
21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们开始怀旧了,那些小时候出现的食物与玩具、穿着和打扮,顿时兴起了一股潮流,“复古”热一下子火了起来。然而即便印象再深刻,过去的时间和不再出现的东西都很难重现,人们也只能凭着那些微薄的回忆找寻脑中的那些片段。然而却有这样一种方法却能够把过去锁定,那便是老照片。
任曙林先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地在“文革”时期爱上了摄影,幸运地从70年代末开始进入校园拍摄主题作品,而且这一拍就是8年,于是也就幸运地留住了80年代这些宝贵的画面——从而让我们在如今幸运地看到了这一切。时光就这样一下子将人改变,那时候还在上中学的男孩女孩们,如今都已应该是中学生的父母了。教室里,操场上,无忧无虑的校园,这些都是记录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美好青春的地方,任曙林用8年的时间整天穿梭在这里,记录着这些学生们的成长,也伴随着这个校园一起观察着这些声声不息的青春片段轮番上演——想必当时恰好处于从25岁向30岁过度的任曙林先生,对于当时弥漫在眼前的这些浓郁的校园气息,总会有着过多的复杂心情。所以我们除了在书里能够看到那些被定格在胶片上过往的一幕幕,还能看到任先生回忆当时心情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出自如陈丹青、鲍坤、顾铮等文艺界各行业人士鼎力支持的手笔。如果说对于好奇新鲜的“80后”来说这些照片是一种对旧事物的新认识,那么对于他们这些大手笔来说,这本书里的内容则是一种对自己所经历过的青春年代作以回味的纪念册。
如今,当那些照片上学生们的同龄人,看到照片中曾经的那些单纯与质朴,早已消失在这个高速发展却愈发缺少人情味的时代,也会更加怀念那些无法复刻的青春吧。
(文/艾小驳)
《八十年代中学生》读后感(十):我一直认为摄影不是绘画
就是不知道人家是怎么照的,很凌乱,但那个场景的气息会扑面而来。
看到此类片我通常都想不明白。
这其中有什么神功吗?
我有次不小心说自己讨厌糖水片,结果被一众照糖水片的大师炮轰,追着质问:糖水片怎么了?!糖水片怎么就不好了???!!明信片不都是糖水片吗???!!!胡同里蹿来蹿去的照出来就是好东西了??!!
郁闷死我了,我错了不行吗,其实我根本不懂摄影,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真心不喜欢。
当然不能抹杀糖水片存在的必要性。可追求照片中的灵魂难道不应该是每个有追求的摄影家的终极目标吗?
连美女没有灵魂都会被鄙视。永远记得亦舒讽刺李嘉欣:美则美矣,毫无灵魂。(是否是李嘉欣不可考,但她真是个糖水片)
为什么照片就没有灵魂?
本书作者有一段话抄录如下:
“我一直认为摄影不是绘画,而且必须同它彻底划清界限。为此,我做了许多年的努力。
但我看到,摄影诞生近180年来,划清界限者不多。
为什么要划清界限,因为摄影发现的东西,绘画无能为力。反之,摄影稍不留意,就什么都不是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自己。
特别不同的一点是一个摄影者时常要放弃‘思维’,通过直觉发觉自身的潜能,这样第三只眼才会睁开,它在现场就会看到许多被视而不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