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照亮未来经典读后感10篇
《故事照亮未来》是一本由杨照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的结构很好,一个关键词+一个故事(作者对故事有所评析) 认为很适合入门者阅读,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普及常识,是非常不错的关于民主自由的阅读材料。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二):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主的本质
在《对政治道理的责任感》一篇中,杨照指出:“民主,尤其是代议制民主,其实建立在一个吊诡上——一般人真正取得的权利,主要指有投票权,而且投票又只能在规则限定下在有限的几个人中圈选,这是何等渺小的权利啊!”
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主的本质】,但是既然这样,公知们为什么还鼓吹民主呢?杨照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民主必须依靠大家超乎自身利害地‘过度’关心政治,甚至产生强烈错觉,以为自己的一票真能有所改变所有影响,民主才能靠选举发挥效能。”可见公知们平时不厌其烦的宣扬民主不过是为了让民众产生错觉而已。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三):一个故事
这本书太很多地方都提到台湾 现今和未来的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名人事迹的看法 关乎政治 更多的关心台湾
有很多观点 最多的故事观点就是不要一味的相信专家 这些权威 相信政治 媒体 我们的相信自己 科学,以及对公共社会的关心
其中有一个故事 让我记忆由深 一本巴金的回忆录 因为它敢于说真话 敢于批评自我 这个故事还提到 宗教信仰 国家 之类的
之所以为故事 因为这个世界上说教的书籍太多了 。人人都想做个长辈 似乎自己吃的盐比他走的路还多 而故事不一样 人人爱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它想讲述观点。它只是一个故事 不予任何人的观点 相互冲突 相互矛盾
这本书 让我觉得我太年轻 读的书太少 不够合格作为一个读者 因为书中提及的很多人 我都没有太深入的去了解 只是片面的贴上便签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四):《故事照亮未来》
每年年底的各大媒体评选出来的年度十大好书,是我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风向标。虽然评出来的书加在一起有几十本,读到年底也未必能够全都读完,但是必须承认,这一年中,读到的好书里面,来自其中的书占据了大多数。2012年还未到,2011年还没用过去,深圳读书月的十大好书就提前出炉了,里面就有杨照的这一本《故事照亮未来》,一起还买了他的另一本书《故事效应》,那本更薄一些,所以先看的那本,看了以后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一本被评上,而那一本没用。
《故事照亮未来》这本书里面是用故事来讲述很多观念和道理,不过并没用那种童话中老套路的故事和枯燥的说教,故事都挺精彩,先用故事来吸引你,然后从故事中很自然就引申出一个观念,杨照会让你感觉很有道理,很多讲故事说道理的书,都选择的是一些很弱智的故事,故事还没看完,想要配上什么说教的道理,用脚趾头都能够猜出来,这样自然没用人爱看。如果故事很精彩,很有深度,在你看完故事以后,还沉浸和回味的时候,作者狠狠的用自己深邃的思想,给你打开一扇窗户,让你感觉到豁然开朗,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商,这样的书自然会让人喜欢。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五):《故事照亮未来》摘抄
民主必须依靠大家超乎自身厉害地“过度”关心政治,甚至产生强烈错觉,以为自己的一票真能有所改变有所影响,民主才能考选举发挥效能。
一种“民族计较”的心态已经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自以为是的模式。
他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偏偏就是没有改变自己。
借由选定异类“他群”为对照,最容易激发“我群”团结意识,如果那个“他群”还被理解为敌人,那么“我群”就不只团结,而且还更加上同仇敌忾的热情了。
别把生活当做过程,别老是用什么样的虚幻目标,取代甚至取消生活本身。
故事消失,其实是因为听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对故事感到谦卑。
太多人考评论别人来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单调与无聊,这是时代这个社会,本来最能排遣单调和无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
历史,不只看你在舞台上演了什么,还要看你怎么步下舞台。有时候,步下舞台的身段比起舞台上的挥汗表演,还要更难。
我们不可能打造一个大家都一样的社会,不同的人要一起和平繁荣相处,唯一的方式,就是认知、肯定、尊重差异,放掉自我中心的傲慢去理解别人为什么跟我们一样,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坚持别人都应该跟我们一样。
因为他们反对一切,不信任一切,却又绝对不肯动手进行改革,于是他们可以自命清高地冷眼坐视社会上任何污秽可鄙的事不断流窜,社会愈黑暗,愈堕落,他们愈觉得自己独立于社会,看透了这个社会,佩服自己的智慧,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
改革开放头三十年,社会热点更多的是专注于经济领域,公众关心的是股市、房子、车子……等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08年是个分水岭,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初期极度自信的、甚嚣尘上的“中国模式”渐渐在房价飞涨与股市暴跌的双重焦虑面前让公众失去了自信和耐心,人们发现中国政府并未万能的,政府不能保证什么。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将中国社会诸多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看到的主流媒体所宣传的政府并非那么完美,尤其是2011年温州高铁事件,让中国公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打破了保持几十年的官方与民间都在同一套政治意识形态中运作打转的思维习惯,对中国当下及未来产生了诸多的不信任。
2011年,喧嚣与躁动联动让公众失去理性,日常生活中更是缺乏必要的常识从而迷惘与虚妄。
杨照《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被不少媒体评为年度好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关于爱国、选举、强国、政绩、社会价值、博爱、开放、冒险、海洋……等观念,虽然照应的是台湾的社会现实,但对渐渐走向开放的中国当下社会有非常有意义的借鉴作用。
如前所述,房子、车子、票子等社会公众话题渐渐被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取代,如今各种观念、理论层出不穷,因为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虽热闹但难免偏颇,且有不少招摇撞骗之人通过微博等网络迷惑公众。面对此环境,需要的是看清真相,回归理性与增加常识,作好做开放社会公民的准备,从这个角度看,《故事照亮未来》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普及常识,用不同的视角去阅读和理解当下社会的人与事,通过阅读,每个读者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七):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
杨照先生通过一个个故事想要提醒的是台湾的民众,想要照亮的是台湾未来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读故事的我,也从这些故事里看到了我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以及大陆或者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现实的种种弊病和未来该去往何方的疑虑。
由于故事是相对独立的,针对每个故事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总体看来,杨先生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讲述国外的故事,总是在最后会提到由此而对比出来或者类比出来台湾社会的一些问题。能够从中感受到,杨先生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文化人。他不仅仅是埋首故纸堆,而总是会在看到听到读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反思,就会联想到这些事情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启发,或者这个事情的发生缘由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或避免或发扬。
但同样,也能感受到作为一个读书人,杨先生的清高和有些理想的现实主义。他的想法更接近自由的乌托邦。那需要更多像他这样觉悟颇高,眼光长远的人。有些观念也难免会有些偏激。这样的偏激,是对糟糕现实的痛心转化而来的,目的是想要我们的社会更好,而不是那种网络喷子无差别的人身攻击和破罐子破摔的颓废。
他就像一个更加温和的鲁迅先生,在呐喊出我们社会的各种病态。但他对这个社会又有着满满的爱,想要去感化、去包容、去改变。他并不说教,也没有任何强迫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走。他只是在讲着一个个的故事。至于读故事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想法,他并不计较。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八):下笔千言 过目就忘
无论是给图书还是给电影打分,我一般都只会打“推荐”或“力荐”,甚少打“还行”,以下更是没有打过。原因之一是会选择性阅读和观看,并非照单全收,有自己的口味。原因之二是看着七点几八点几的分,总不好意思因为自己的评分拉低了它的均分,写书拍片都不容易,没那么吹毛求疵。所以这本书我依然给了推荐。
民主、台湾、时评、公民、公平、法制等等等等,几个关键词一亮出,一般都是好评一边倒的情况,然后下面跟帖也是一边倒,不过是骂声一片。
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在想,杨照肯定有个摘抄本,或者是有剪报的习惯,不然他的脑子里怎么能收集这么多的故事。用故事来明事理,高级点说,“他就像一个在民间晃荡的吟游诗人,又像一个上古时代荒原部落的预言者,他用接连不断的故事掩护精密的论述,对着他的读者,说明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梁文道)实际上是一件很讨巧的事情。因为事件是死的,作家是活的。你完全可以选择性地摘录对自己观点证明有用的事例,或者是阐发事例中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一面。故事未完,说理不尽。
在我最初对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有所感知的时候,我也很喜欢看这样的评论。言必称民主,论必参考西方。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书里面说了很多,的确是丰富了信息库,可是看完以后过段日子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下笔千言,过目就忘。原因就在这100个观念里。杨照书里出现的一些概念,诸如国家、法的精神、政府、官僚等等,任何一项都够一帮学者皓首穷经一辈子,而杨照用短短四百页就囊括了这些观念(比一百个还多),所以这样的书,入门可以(其实入门倒显得深了),思想性很浅。
故事的魅力之处在于欲说还休,阅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从故事中解读出不同的有个体独特性的内容特质,杨照却倾向于把故事事无巨细地讲完,再引出自己的真实观点,这不是讲故事,这是议论文——高考御用文体。当然比之读者,素材高级多了。
最后感谢网易读书,提供了该书的试读部分,让我不用浪费钱在这本书上。
政党轮替的好处,不只是换上来的政党可以清查清算前面的弊案,扫掉前面的勾结政权,更重要的,是轮替给了每个政党与未来之间一片“无知之幕”,它不知道自己未来会继续站在执政这边,还是会换到反对的那一边。这种情况下订定的制度,会最接近既不偏执政党、也不偏反对党的中间公平立场。
【希腊与罗马的犬儒】
群儒主义流行,严重腐蚀了罗马社会的基础。犬儒进一步和残酷血腥合流,进而颠覆了罗马帝国赖以建立的理想。犬儒主义之所以可怕,包括吉本在内的罗马史专家告诉我们,因为他们反对一切、不信任一切,却又绝对不肯动手进行任何改革,于是他们可以自命清高地冷眼坐视社会上任何污秽可鄙的事不断流窜,社会愈黑暗、愈堕落,他们愈觉得自己独立于社会,看透了这个社会,佩服自己的智慧,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
【神圣是可怕的】
神圣,是可怕的。愈神圣的东西愈可怕。神圣,阻挡了理性的介入,因为理性的起点,就是怀疑,就是批判。不能怀疑,不能批判,神圣事物绝对地凌驾于个人生命之上,终究使得个人所做的选择,不再真正有“个性”。
【逃避自由的人们】
这让我们想起弗洛姆(Eric Fromm)的名著《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弗洛姆提醒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口头上热爱自由、支持追求自由的价值理念,可是自由的另一面也就是没有人替你安排,没有人给你指导没有人下命令,你自己必须选择;有什么后果你也只能自己承担,没有别人可以替你顶。这样的“实质自由”。就不是每个人真正想要、或真正有能力要的了。所以在号称“自由”的社会里,人们反而栖栖遑遑地寻找可以逃避自由、逃避责任的空间;而权威就是替大家遮蔽自由艳阳、提供阴影最主要的大树。所以权威不是单方面由拥有权力的人去争取、去树建的,一定还包括了许多人或积极或消极的推波助澜。我们把自由让渡给权威,换来不必一直接受抉择煎熬的逃避式宁静。
【满月会】
人类历史上的新鲜事,真的能改变时代,带来巨大变化的,往往都不是由个人发动、形成的,而是内涵于一些具备高度自主性与竞争性的团体中。处于那样的结社过程,激发出了人的想象力,也激发了愿意进一步尝试挑战世俗意见的庞大斗志。这些团体成员,抵御外面世俗的同化压力;另一方面彼此吐槽、彼此批判,逼着大家去想出更好更突破性的观念。若没有这样的团体,有创意的个人通常也抵挡不住庸俗的侵蚀,或受囿于自己的观念走不出来,往往被当做疯子看待,抑郁以终。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十):《故事照亮未来》
逃避失败的第一项本能反应,就是遗忘。然后是强调重新开始、欺负比自己弱的人,改写失败经验。失败者不一样,不同的失败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不一样。但是逃避错误的模式确实一样的。
卢尔斯的无知之幕,对政党轮替的作用的另一种解读。同时这也导致了政治路线的偏中。
对于犬儒主义者的看法,首先是要区分希腊式的和罗马式的。希腊式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希腊式的是看清了一切之后,认为所有的美德就是自给自足。而罗马式的则是意思认为一切都是虚妄的没有价值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不管是法规戒律、政治宗教,历史不过就是循环毫无意义。其次就是他们对一切东西都是保有嘲讽的状态,但是又不会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罗马失败的一个标志。
228事件的爆发,就在于对彼此的观点的不认同。台湾人在失败了之后,没有办法接受一个破落的胜利者。
容忍的一个重要挑战,就在于是否要容忍不容忍。
从美国还是罗马的兴盛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自己探索问题的能力。受过高等教育的的人,在遇到陌生的事物的时候,会保持高度好奇与警戒的态度,尝试以多种途径与之周旋于趋近,找到掌握陌生的、化陌生为熟悉的管道。相对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习惯躲在熟悉的环境。重复固定的程序,他们的大脑随之也就陷入惰性与惯性之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也是我现在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我现在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没有解决前一个问题的能力,自己学习了整整一年半了,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自己掌握数据的能力有多少,当时刘学浩他们的关于怎么查找数据的能力自己一点都没有掌握。像贱贱已经回用bookfinder .自己在这方面始终不愿意,拥有一些寻找资源的能力。这是我觉得在之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与掌握,其次还有一个翻墙的能力,与阅读英文的能力。这是我觉得很重要的,还有就是自己试着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学着去学一点新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天理。
评论一开始,故事就完蛋了。我们一直就是这样在处于一个迫切的现状,就是想要自己有话说,而不去管这是否有意义。
官僚制度的祸害,就在于在其体制僵化之后,自己在去进行做一些事的时候,自己有的就是对一些固定的事的一些操作,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上边下命令的不知道下边具体的情况,下边的不知道上边的怎么想的 ,在执行的过程之中有点什么问题也不能自己去改变,就掉进了一个很奇怪的怪圈。所以在《朗读者》中的状态,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因为其实自己的做的不过是与最后的屠杀事实没有关系的事。
民主现在的质量已经大大的下降了,因为选民其实更多的是根据一个人外在的而不是其具体的政策来进行选择的。那么就有可能代表不能够真正的代表选民的利益,改变这一切的办法就是自己进行不断的政治上的思考,考虑究竟为何会如此。
统治者的庸俗是一种罪。他们不能够理解人类生活的精华。也就不可能做到对人的尊重。
政府需要多提供实现公共利益的诱因。因势利导之。
很多所谓的民调只是为了影响别人的意见,并不是为了调查。
艾尔斯伯格吊诡。本能的对未知的事物持怀疑的态度。那么这是不是也是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解释。
诗与文学将特定的痛苦普遍化,让我们不只是看到一桩事情的痛苦、一个人的痛苦,而是看到众多痛苦,直到看到痛苦本身,这样我们才能回来理解自己、谈论自己,其作用的确和海伦端出来的酒与药有异曲同工之妙。
政治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顶游戏规则的权力,因为政治核心的理想之一,就是为社会订立公平的游戏规则。社会上不同部门,有冲突的利益,大家互不相让,社会就无法顺利运作、所以只好画出一个区域,将决定规则的权力放进去,那个领域就是政治。